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疏记科会最新章节!

    唐 圭峰大师 疏

    宋 长水大师 记

    后学古杭云栖寺大瑸科会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叙别义。

    初标章。

    【疏】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

    【记】第十一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佛教我住修降伏。兼不住前十种疑执过患。

    【记】佛教下。指疑起处。

    ○住修下。即正答三问。及次前十段也。

    △三结成疑。

    【疏】若无我者。谁人受教。谁人住修。谁人如此离过。云云。

    【记】若无下。结成疑。

    ○既教我住修离过。岂是无我无人。若言无我谁住修离过耶。

    △四叙别义二。初正叙。二引证。

    初正叙。

    【疏】亦云。除微细执故。

    【记】亦云下。叙别义。

    ○除细执者。即是第二疑中未除之者。故今举之。令其除断。

    【记】问。执与疑何别耶。答。执则坚着。疑乃不决。

    ○若据论意。正是除执。不言断疑。

    ○今疏云断疑者。若言除执。文势孤起。血脉不贯。故依诸疏。以立此疑。

    △二引证。

    【疏】偈云。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记】偈云下。引证除执。

    ○道之与心。盖是一法。但以心本无我而执我。道本不住而成住。故立障心违道也。

    【记】然此疑执之文。若详经义别分。则从尔时须菩提至即非菩萨。是断疑。后之一段。是除执也。故论中释已。偏指后文。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问。二答。

    初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疏】断疑之文二。初问。

    【记】问经。文虽似前。问意全别。

    ○意云。若人发心。则无有我。是谁降伏其心。

    ○反覆如上所说。

    △二答三。初若名菩萨必无我。二若有我相非菩萨。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初若名菩萨必无我。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二答。三。初若名菩萨必无我。

    【记】必无我经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当生度尽一切众生之心。然不得起有众生可度之念。亦不可起我能度之念。念既不起即无我。无我即名菩萨也。

    △二若有我相非菩萨。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疏】二。若有我相非菩萨。

    【记】非菩萨经。徴意云。以何义故。度众生。令不起众生之念耶。

    ○释意云。若有我相众生相等。非菩萨故。

    ○前约所度之境。此约能度之心。心境合论。通名为我。既前后互举。则显能所皆无也。

    △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疏】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记】俱寂经。徴意云。前无所化之境。次无能化之心。所以要无能所者。何谓也。

    ○释意云。以能所俱寂。方是菩萨故。

    ○法之一字。能所俱摄。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记】第十二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无菩萨。

    【记】若无菩萨者。指疑起处。即从次前文中来也。

    ○以前云无发心者。发心者即是菩萨故。

    △三结成疑。

    【疏】云何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然灯。即是释迦因地第二劫满所遇之佛。

    ○既于彼处行菩萨行。云何乃言无发心者。

    △二依经断疑(经)四。初举疑处。二断疑念。三印决定。四反覆释。

    初举疑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疏】断疑之文四。初举疑处。

    【记】举疑处经意云。汝意之中。颇谓我于然灯佛所。得菩提不。若得菩提。何成菩萨。

    ○是彼疑处。故举问之。

    【疏】降怨王。请然灯佛入城。城中长幼尽迎。路泥善慧布发。佛与授记。故举此问。

    【记】降怨下。叙其本事。

    ○准本行经说。昔有大城。名为莲华。城中有王。名曰降怨。有一婆罗门。名曰日主。为王所重。分与半国。封授为王。别为王城。名为埏主。日主夫人。名为月上。然灯菩萨。降神右胁。出家成道。时降怨王。将欲迎请。遂敕城内外。十二由旬。禁断诸华。不令私卖。王皆自买。以供如来。彼国雪山南面。有一梵志。名曰珍宝。有五百弟子。中有一弟子。名之云童。或名善慧。于彼众中。而为上首。所有仙法。皆学已了。辞师还家。师曰。汝今将归。须以清净伞盖革屣金杖。乃至金钱五百。报我之恩。云童曰。我今并无此物。但放我去。得即送来。师即放之。云童因赴无遮之会。得五百金钱。便欲送还师处。因至莲华城内。见城严丽。即问于人。乃知然灯如来欲至。遂将三百金钱。于一婢子处。买得五枝优钵罗华。兼彼女子寄华两枝。共为供养。时佛入城。即以此华。散佛顶上。以愿力故。成于华盖。随佛行住。佛神力故。化一方泥。善慧见之。布发而掩。复作是念。愿得如来踏我身过。若不蒙记莂。我终不起。如来即至。履之而过。上诸徒众。皆不令踏。即授其记。作如是言。此摩那婆。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如我无异。

    ○今善吉意云。既若买华供佛。布发掩泥。即是菩萨。若此非菩萨者。则孰为菩萨欤。

    △二断疑念。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二。断疑念。

    【记】断疑念经答意云。我意不谓如来得菩提也。

    ○我已解佛所说之义。于彼佛所。无有一法得为菩提。

    【疏】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别。由无法故得记。若有法者。是有相心。不顺菩提。佛不与记。

    【记】彼时者。莲华城中授记之时也。

    ○智与理冥。心与神会。亡所得之法。无能得之心。故云都无等。

    ○由无等者。即指上无得而得。夫菩提之为法也。寂灭无生。不空不有。离一切相。若离能所。则顺菩提。得佛授记。若存能所。心境不亡。则与菩提。极相违逆。如何得记。故净名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三印决定。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三。印决定。

    【记】印决定经意云。空生之言。称其实理。故云如是。

    ○实无下。如来述成。可知。

    【疏】论云。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我于彼时者。即受记及修行时也。

    ○无有一法得菩提者。此约横竖显之。横则于六度万行之中。行行皆无得义。若布施得菩提。则不要戒忍等。竖则初中后念。念念皆无得义。若初念得。何须念念相续等。如是横竖心行之中。皆无得菩提义也。

    【疏】功德施论。引佛说云。若见于佛。即见自身。见身清净。见佛清净。见一切智智皆悉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我如是见然灯如来。得无生忍。一切智智。明了现前。即得授记。是授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我于此时。亦非惛懵无觉。然无所得。

    【记】功德施下。未详何经。

    ○若见等者。以自他之相。相待而成。既见于他。必须见自。

    ○见身清净等者。反于前也。清净即是空义。见他既见于自。不见自。则不见他。成既相因而成。泯亦相因而灭。如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亦如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亦同庄子中说。因有而有之。因无而无之也。

    ○见清净智等者。非唯无所见之自他。兼无能见之智用。斯则能所双泯也。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既皆是幻。岂得存焉。

    ○然虽能所两忘。不成断灭。以灵源真心。本无能所。妄生能所。即是乖真。能所既除。即合本体。灵然不昧。物我皆如。故华严云。能见及所见。见者悉除遣。不坏于真见。是名真见者。又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是名见佛者。结成见义。如上用心。方得见佛。若生分别。执相违真。则不名见。故华严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得无生忍等者。谓以正智。忍可印持无生法故。以一切法。本无生灭。众生迷倒。妄见生灭。苟离妄见。正智即生。契合本体。达一切法。本来无生。名无生忍。例而言之。见一切法无灭。亦名无灭忍。今则举初以摄后也。

    ○一切智智者。是达一切诸法之智。表用非一。故重言耳。有云。依于始觉显得本觉。智中之智。名智智也。

    ○得授记者。准楞严经。记有四种。一未发心时与记。或有流转五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过百千万亿劫。行菩萨道。供佛化生。皆若干劫。当得菩提。二适发心与记者。是人久劫种诸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即住不退地。故发心与记。三密记者。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者。于大众中。显露与记也。今当第四也。谓散华佛顶。布发泥中。依有漏心。得无生智。于大众前。分明记莂也。

    ○声不至耳者。能所俱寂。以离分别心故。心既不起。耳何所闻。

    ○亦非余者。此无分别处。非谓别有一智能知。圆觉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亦非惛蒙等者。恐闻都无分别。亦非余智。便谓同于木石。一向顽凝故。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然即此觉心。亦无所得。故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等。此则离沉离掉。了然寂然。妙契本心。竟何所得。善慧彼时。心同此也。

    △四反覆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疏】四反覆释。

    【记】反覆释经。意可知矣。

    【疏】无著云。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然灯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然灯则不记言来世当得。

    【记】若正觉下。释反释也。

    【疏】以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记言来世当得。

    【记】以法不可下。释覆释也。

    【记】据此。则善慧彼日。但闻其言。言性本空。竟何有得。但约妄惑尽处。真智现前。当此之时。义言得矣。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疏)二。初科分。二随释。

    初科分。

    【疏】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于中三。

    【记】第十三疏。二。一科分。

    ○此初二段。皆属前疑。但是于中相蹑曲叙。今以论文别说。故复开之。

    △二随释三。初断一向无佛疑。二断一向无法疑。三显真佛真法体。初断一向无佛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五。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蹑结所断之旨。五预指能断之文。

    初标章。

    【疏】初。断一向无佛疑。

    【记】二。初断下。随释。

    ○疏初标章。

    ○无佛疑者。若了虚无之无。无即无咎。执之为无。无则太伤。故成此疑。

    ○后法亦然也。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无菩提。

    【记】若无菩提者。指疑起处。

    ○此从十二中来。诸疏叙疑。多书菩萨字。便云从第十一中来。然论文之中。但云菩提。方是血脉相次。

    △三结成疑。

    【疏】即无诸佛如来。

    【记】即无下。结成疑也。

    ○意云。果法号曰菩提。证得始名为佛。既菩提不可得。岂有能证人。

    △四蹑结所断之旨。

    【疏】有如是谤。谓一向无佛。

    【记】谤者。即损减过也。若言无佛。是真谤佛也。大论云。宁起有见。不起无见等。

    △五预指能断之文。

    【疏】为断此疑。故云如来者即是真如。

    【记】为断下。预指断疑之文。

    ○然是魏本。彼文云。如来者。即实真如。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疏】断疑之文二。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记】非无经。徴意云。若无菩提。则无有佛。以何义故。得有如来。

    ○释意云。若无真如。则无有佛也。以真如是佛故。今真如来有。复何疑焉。

    【疏】无著云。如清净故。名为如来。犹如真金。

    【记】无著下。挟来义解。以真如通于凡圣。众生垢染。但名如去。佛位清净。名曰如来。如序中满净义。及第三疑中具足清净义也。

    ○犹如下。喻明也。意显精纯。故名真金。谓众生如全矿。菩萨如金矿相半。佛如纯金也。

    ○然金性本有。炼之则纯。如体本然。修之则净。故圆觉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记】无得经意者。恐人闻非无如来。便言。既有如来。即有菩提。何者。以得菩提。方名如来故。为破此见故云有人言得。实无得也。无有法。即菩提法也。

    【疏】先标错解。魏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实语。

    【记】错解者。实不得而谓得故也。

    ○不实语者。即错解也。

    【疏】后释正见。偈云。菩提彼行等。谓等前菩萨所无得也。

    【记】等菩萨行者。谓将前菩萨行以等菩提。即指同前来万行之中。皆无得菩提义也。

    ○但空生疑得。故以佛等菩提。佛显无得。故以菩提等行。

    【疏】无著云。或谓然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云若人言等。

    【记】无著下。可解。

    ○夫佛与菩提。义分人法。体无二源。由是唐言总名为觉。既佛即菩提。菩提即佛。岂有得义。应知说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同彼然灯佛处。亦无所得也。

    △二断一向无法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预指能断之文。

    初标章。

    【疏】二。断一向无法疑。

    【记】疏二断下。二。

    ○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有人谤言。若无因行。

    【记】无因行者。指疑起处。

    ○此从无佛中来。以前将行等菩提明无得义故。

    △三结成疑。

    【疏】则如来不得阿耨菩提。

    【记】则如来下。结成疑也。意云。行即是因。菩提是果。既无因行。何得菩提。

    ○或可约能得所得以成疑也。

    ○前来断疑。则以菩提等行。如今起疑。却以行等菩提。

    △四预指能断之文。

    【疏】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等。

    【记】为断下。预指能断之文。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遣执遮疑。二释义断疑初遣执遮疑。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疏】断疑之文二。初遣执遮疑。

    【记】遮疑经意者。以空生前疑得菩提。是有执。此疑不得菩提。是无执。今则双遣。故云无实无虚。二执既遣。复何疑无耶。故云遮也。

    【疏】论云。无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

    【记】无色等相者。释无实也。即显菩提无色声等相。

    ○然则但无实色等相。而不无于假相。故经但言无实。不言全无也。

    【记】彼即菩提者。释无虚也。此有三意。

    ○一者。无色等相处。即显无相真理。是菩提相也。

    ○二者。即以色等相为菩提相。由色等无性。便是菩提。如像无体。便是明镜。即色明空。不待灭故。故云彼即菩提相。相即性也。

    ○三者。菩提无相。却以色等为相。以菩提即真如。真如随缘成色等故。论云。无漏无明。皆同真如性相。

    【疏】无著云。显真如无二故。谓言说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记】无著下。标。真如无二者。以虚实是空有断常二边。既言俱无。即显中道也。

    ○谓言下。释无实也。如言菩提。而言中无菩提故。

    ○谓彼下。释无虚也。有两意。一则无离文字说解脱故。二则明菩提不同言说全无性故。

    ○魏经云。不实不妄语。

    △二释义断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疏】二释义断疑。

    【记】断疑经意云。以一切法。并以真如为体。一切之言。凡圣收尽。故皆佛法。真如既是佛法。余法岂非佛法耶。如一切像。以镜为体故。故一切像。皆是镜像。

    ○又所言一切法。非定实一切法。是全空一切法。

    【疏】论云。一切法者。皆真如体。故皆佛法。

    【记】一切法下。义如上说。

    【疏】即非者。由色等法即真如故。即非色等法。真如常无色等诸相故。

    【记】由色等者。谓色等即空。故非色等。如像即镜。故非像等。

    ○斯约诸法即真。显非法。

    ○真如等者。谓空中必无色也。以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

    ○此约真中无法。解非法也。

    ○备斯二义。故曰即非。

    【疏】是名者。即是真如法自性矣。

    【记】是名下。以彼色等。虽非质阂之一切。乃是即性之一切。今约此义。故曰真如。拣异色等无性。故云自性也。

    △三显真佛法体。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疏】三显真佛真法体。

    【记】真佛法经。意以前说佛之与法二皆不无。又佛之与法二皆不异。未知何者是佛法真体而言不无不异耶。故此显有真如是真佛法。以彰不无不异之义也。

    【疏】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大身。

    【记】依彼下两句。标也。

    ○离一切障者。离烦恼所知二障。

    ○遍一切境者。如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等。

    ○功德即相大。即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等。

    ○大体即体大。功德所依也。

    ○故即等者。功德及体皆广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