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伽经义疏最新章节!

    ○第二十五相续解脱义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魏云。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唐云。一切法深密义。及解脱相)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云。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着)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唐云。离文字语言虚妄分别)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唐云。无功用)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唐云。住于诸地。离分别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唐云。入如来位)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唐云。断生灭执。不着言说)其身转胜(唐云。令转所依)。

    疏曰。此承上文善语义而起问也。随言取义。则执着转深。名相续义。因语辨义。则如灯照色。名解脱义。知此二义。则知病识药。应病与药。故能自利利他。乃至证得转依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正答所问。二更释疑妨。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云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执着深密。其数无量)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唐云。有非有执着)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唐云。自分别现证执着)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唐云。外道宗有无品执着)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唐云。此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执而密执着。此诸分别。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执著有无。欲乐坚密)。

    疏曰。此先明相续义也。随所说义而起计着。坚密难断。故名相续。其所执着。总不出有无二句也。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唐云。此中实无密非密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唐云。以菩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无分别故)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唐云。若了诸法唯心所见无有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若有若无分别密执。悉见寂静。是故无有密非密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唐云。此中无缚。亦无有解。不了实者。见缚解耳)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唐云。何以故。一切诸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不可得故)。

    疏曰。此正明解脱义也。不相续。非对相续言也。解。非对缚言也。了知本无相续及不相续。本无缚解。乃名真解脱义耳。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唐云。以此密缚。令诸众生续生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唐云。密缚若断。是则无有密非密相)。

    疏曰。初番意明分别惑相续义。解脱义。此番意明俱生惑相续义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唐云。若有执着三和合缘。诸识密缚次第而起。有执着故。则有密缚)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唐云。若见三解脱。离三和合识。一切诸密皆悉不生)。

    疏曰。前二番。既明见思集谛相续及解脱义。此一番。乃明诸识苦谛相续及解脱义也。初长文竟。

    △二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唐云。不实妄分别。是名为密相。若能如实知。诸密纲皆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唐云。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义。譬如蚕处茧。妄想自缠缚)。

    初正答所问竟。

    ○二更释疑妨二。初释疑。二释妨。初中四。初疑问。二答释。三重难。四重答。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唐云。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此但妄计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唐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疏曰。此牒世尊常所说义而疑难也。唐译简明。

    △二答释。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唐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唐云。然诸圣者。以圣慧眼。如实知见有诸法自性)。

    疏曰。凡愚妄想分别。譬如见绳为蛇。蛇非有也。圣者慧眼知见譬如了绳即麻。麻非无也。

    △三重难。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唐云。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唐云。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疏曰。此且以凡夫不能觉了圣法为难端也。谓凡愚无圣慧眼。不见法性。云何能离妄分别耶。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唐云。不见圣人所见法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疏曰。此正兴难辞也。如圣人不见凡愚所见诸法。名非颠倒。今凡愚不见圣人所见法性。亦应名非颠倒。不见离有无相。故云非不颠倒。此易可知。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唐云。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唐云。非自所行境界相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唐云。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因无因故。(唐云。不说有因及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唐云。堕于诸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唐云。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唐云。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疏曰。此更难圣眼所见诸法自性。滥同凡愚妄分别事也。故曰。圣亦不应如是见诸法性。犹如凡愚之事妄想。既有诸法自性可得。则非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见有诸法性自性相。还如妄想自性而显现故。夫妄想所见诸法。实非有因无因。今圣眼所见法性。亦不说有因无因故。亦堕诸法性相见故。其余凡夫所见境界。既不同此。安知余皆颠倒。此不颠倒。傥更有人不如是见。则又以此为颠倒矣。岂不成无穷之过失耶。然则圣不见有凡境。则以凡为颠倒。凡不见有圣境。亦可以圣为颠倒。譬如鱼龙见水为窟宅。则以饿鬼为颠倒。饿鬼见水为脓血猛??等。亦可以鱼龙为颠倒也。究竟孰能了知诸法之性相耶。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唐云。诸法性相。不因分别)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唐云。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唐云。分别相异。诸法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唐云。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唐云。复以何故。凡愚分别不如是有)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唐云。而作是言。为令众生舍分别故。说如分别所见法相。无如是法)。

    疏曰。此更以凡圣所见不同。而展转互难也。谓世尊平日说诸法无性。皆因妄分别有。今说圣眼所见诸法自性。则不因妄分别有。则平日所谓以分别故而有诸法。其义堕矣。彼云何在凡则名妄想分别。在圣则非妄想分别。而又能如实知妄想分别耶。且夫妄想分别。与诸法自性。其相各异。其因亦不相似。云何独言凡夫之妄想分别。为诸法自性相之因由耶。又若圣眼所见诸法自性。既非妄想分别。则凡愚所见诸法性相。亦应非妄想分别矣。彼云何各各不是妄想分别。而独谓愚夫不如实知耶。又何须作如是言。为令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分别所见法相。为不如实有耶。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唐云。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着法。而复执着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疏曰。此结难也。三重难竟。

    △四重答。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唐云。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唐云。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

    疏曰。此明圣智自性事。非空非有。能破空有二执也。众生著有。为说寂静空法。非断空也。众生怖空。为说圣智性事。岂执有哉。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唐云。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着)。

    疏曰。此明说圣智自性事之利益也。果能依此远离有无之说。唯心直进。不堕凡愚妄想分别。则能如实证得寂静空法。离惑乱相。乃至永离有无诸着。岂同凡愚之所见哉。初释疑竟。

    ○二释妨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唐云。菩萨不应成立一切诸法皆悉不生)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唐云。何以故。一切法本无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故)。

    疏曰。上明离有无事见相。则知一切诸法。本无有生。亦无可灭矣。夫无生无灭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既无有生。岂有不生。若复于此立不生宗。则犯多过。谓若立一切法以为前陈有法。则一切性本非性故。不可立为有法。此一过也。若立不生为后陈宗。则必立因以成此宗。既宗必藉立因以生其相。如何可名为不生耶。此二过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唐云。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唐云。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又破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唐云。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又彼宗诸分而成故)。

    疏曰。既立不生宗。则必与生相待。待生说不生。则不生二字待生而生。何名不生。又既云一切法不生。则不生宗入于一切法中。而欲立此宗。仍藉因喻等多分共成。不得废坏其相。若不坏因喻等多分之相总不生者。如何能成不生之宗。是故若欲立不生宗。便为自坏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唐云。又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异因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唐云。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坏。不应如是立。诸分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

    疏曰。若彼避有待过。更立宗云。有亦不生。无亦不生者。是不生宗。遍入有无法矣。有既不生。则有相不可得。无既不生。则无相不可得。有无性相既不可得。何必立宗。设欲立宗。以何为因。以何为喻。以何为同品。以何为异品。以何而合。以何而离。设仍有因喻同异合离展转相作。又何名有无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过而自坏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唐云。如不生一切法空。无自性。亦如是)。

    疏曰。说无生者。为破执有生也。非立不生宗也。说法空者。为破执实有也。非立空宗也。说无自性者。为破执有定性也。非立无自性宗也。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唐云。见不见故。一切皆是惑乱相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

    疏曰。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非生非不生。有时现见。则非生似生。有时不现。则非不生而似不生。生与不生。皆是见觉惑乱过故。若知幻梦之性。则知一切法性。不变随缘。有生不生。随缘不变。非生不生。是故但云因缘所生即空假中。终不妄立不生宗也。

    除为愚夫离恐怖处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魏云。以凡夫闻如幻如梦。生惊怖故。远离大乘)。

    疏曰。菩萨亦有时不说诸法皆如幻梦。别说善恶因果皆不忒者。乃为愚夫离恐怖句。应病与药。未尝执定一说也。若必为说如幻如梦。则彼便惊怖。远离大乘矣。说法不当机。于彼为非说。为实施权。循循善诱。行菩萨道者。不可不知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唐云。无依处)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唐云。凡愚妄分别。恶觉如死尸)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魏云。余见悉不成。唐云。外道所成立)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魏云。诸法毕不生。因缘不能成。○唐云。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魏云。莫建如是法。唐云。智者不分别)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魏云。因不同不成。是故建立坏。○唐云。彼宗因生故。此觉则便坏)。

    疏曰。初一偈。总明一切诸法。本无自性。亦无言说。亦无事体。亦无相续。而愚夫于中妄想分别。计有自性言说事体相续。此其恶觉如死尸也。次一偈。明一切法本自不生。不待成立。若更欲成立之。则反成外道宗。以诸法毕竟无所生者。因缘所生即无生故。若彼外道既不达正因缘生法。如何能成不生宗耶。次一偈。明一切法不生。有智慧者不应分别。盖若立宗。必待因生。若待因生。则不生宗便坏。是故觉者自除灭此戏论也。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唐云。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唐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唐云。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意)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唐云。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非水水想受。(唐云。无水取水相)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唐云。常行无相境)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唐云。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唐云。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唐云。云何法有无。云何成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唐云。若心不了法。内外斯动乱。了已则平等。乱相尔时灭)。

    疏曰。初二句。举譬。次八句。法合。皆明迷之失也。佛子二句。明悟之得也。次三句。重譬迷者之失。次圣见等九句。重明悟者之得。悟平等故而生圣果。圣果不堕有无。明矣。次二句。重双徴迷悟。后四句。乃双释迷悟也。第二十五相续解脱义门竟。

    ○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门二。初正明智体。二兼明二通。初中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唐云。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摄受亦非性。(唐云。无所取故。亦无能取)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唐云。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疏曰。此述世尊常所说法。以起难端也。盖一切境界本唯心现。心外无法。凡愚不了。起我法执。似有我法种种相现。此所现相。皆假施设。都不可得。若能唯心直进了知境界但是假名不可得者。则无所取。既无所取。则能取亦无。能所既无。不起分别亲证真如。说名为根本正智。此根本正智。体是无漏乃转识所成。譬如转冰成水。但转其名。而无实性。非别有智相生也。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魏云。若言智慧不能取者。为见诸法自相同相。异异法相。种种异法。体不同故。智不能知云云。○唐云。世尊。何故彼智不得于境。为不能了一切诸法自相共相一异义故。言不得耶云云)。

    疏曰。六祖有云。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盖由洞了诸法性相。无非即心自性。所以真俗并照。空有俱明。如明净眼。见空见色。非以拍盲无所分别。名为根本智也。末世义学。才欲通一切法。备一切法。则必心外取法。不知本无一法可得。固为大惑。而末世邪禅。但高谈无法可得。实未尝法法皆通。法法皆备。岂非不了自相共相异不异故。而言不得。何异山岩等所覆障。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而言不得耶。大慧悬知末世禅病。故特发此难端也。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唐云。以有境界而不知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故智生。非无性会尔??。故名为智。(唐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云。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疏曰。此正成难意也。尔焰。谓所知境界。余并可知。初难问竟。

    ○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魏云。如汝所说言无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实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说。○唐云。此实是智。非如汝说。我之所说。非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唐云。我言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觉自心现量。(唐云。以了但是自心所现)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唐云。外法有无。智慧于中毕竟无得)不得故。智于尔??不生。(唐云。以无得故。尔焰不起)顺三解脱。智亦不得。(唐云。入三脱门。智体亦忘)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唐云。非如一切觉想凡夫。无始以来计着外法若有若无种种形相)是知彼不知。(唐云。如是而知。名为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唐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着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令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

    疏曰。此明了境唯心。故无境可得。智体亦忘。乃是真智。非同大慧所问实有外境而不能知之无智也。若不了唯心。计着外法有性无性。如是之知。即是不知。若不了外法体非有无。则智及境界。分别宛然。而又柏盲言不可得。是即依于断见。其实何能断哉。欲离有无断常妄想分别。必须了境唯心。所以唯心直进。为此经之宗要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觉察。(唐云。若有于所缘。智慧不观见)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唐云。无边相互隐。障碍及远近。智慧不能见。是名为邪智)老小诸盲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唐云。而实有境界。不能生智慧)是亦说邪智。

    疏曰。此颂但斥所问之非。所以深警末世邪禅也。初正明智体竟。

    ○二兼明二通三。初承前诃责不了自宗。二因问许宣。三正明二种法通。

    △今初。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唐云。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着外相。着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

    疏曰。前明宗通说通二相。总约三乘自行化他言之。今明自宗通及说通。惟约圆顿自行化他言之。故自宗通。唐译名如实也。自宗四句清净通相者。如实圆理。本离四句。故名清净。如实修习。名自宗通。以四悉檀因缘。方便为人分别演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名为说通也。

    △二因问许宣。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唯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明二种法通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唐云。谓如实法。及言说法)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唐云。诸方便教)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唐云。于心所现。离诸分别)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唐云。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宗通而说不通。何以化他。说通而宗不通。何以自行。又宗既不通。则说何能通。如未饮食。何能辨味。说苟不通。则何名宗通。如不见色。岂名见空。是知宗说本自不二。特约自行化他。说有二耳。菩萨应当修学此权实不二法门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谓二种通。(唐云。我说二种法)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疏曰。既授童蒙。理须权实并用。四悉随机。既为修行。则唯有自觉圣智境界而已。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门竟。

    ○第二十七勿习近世论门。(魏云。卢伽耶陀品第五)文分为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正斥世论。二转释疑问。初中二。初请问。二示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