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严经正见最新章节!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题中三号曰佛。曰如来。曰菩萨。法中三义曰顶。曰因。曰行。行者用也。因者义也。顶者至也。极也。无上之称也。又佛者觉也。觉非事觉之觉。乃是本觉之觉。本觉无上。故曰顶。如即不来。来必有因。故曰因。密拣漏心之谓。证是了义之称。谓因密故能来。证穷故能如。然如亦觉也。来亦觉也。今不称觉而称如来者。乃是当法之义。因密而证穷之谓耳。菩萨者觉用兼称。凡夫觉用非真觉。乃是妄觉。菩萨觉用是真觉。非是妄觉。妄即是虚。真即是实。实故随缘不变。虚故触途成滞。是以菩萨证穷是觉。从觉起用。用不失体。体不碍用。故能头头上显。物物上通。千变万化而不穷。故曰。行者用也。首楞严一句。总收上三义。梵语首楞严。此云。一切究竟坚固。谓在体上也究竟坚固。用上也究竟坚固。理上也究竟坚固。事上也究竟坚固。总之一切处无不是首楞严大定。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即此意也。

    又诸经通例作三分消释。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其序分流通分。临文自见。其正宗分。文分五大科。其一妙奢摩他。梵语妙奢摩他。此云寂静。又云止。即是释大佛顶一句。经中从七徴十辨。乃至破三科之妄。揭七大之性。是其文也。其二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此云妙定。又云观。即是释如来密因一句。经中从满慈执相难性。乃至说二决定义。六解一亡。是其文也。其三禅那。梵语禅那。此云寂静思惟修。又云中道。即是释菩萨万行一句。经中从二十五圣。陈说圆通。乃至敕文殊选根。是其文也。其四最初方便。梵语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谓后五百岁。去佛甚远。既无觌圣之面陈。又乏发踪之指示。道奥幽深。从何契证。故须悬设方法。以便初机入德之门耳。经中从三渐次。建坛说咒至悬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文殊请名结经。是其文也。其五方便之余者。良以一真体上。原无生佛之假名。万法门中。似有升沉之差品。设若未尽三空。焉得圆融一实。故又从正说之后。不辞方便之心。经中从内分外分。起至十习六交。说三善道。三恶道。并须伦七趣。是其文也。

    上来五大科。总为正宗分。后经别明五十种阴魔。至尽经止。乃属流通分。大概统论一经宗趣。通局时分部味。诸家俱有定见。兹不繁述。但此经既以一乘圆极为宗。了义为趣。宁在其教迹文字上求耶。要须有妙悟。一超直入。扫知见之支离。彻圆明之道眼。亦能建大法幢。绍隆三宝。作得真正荷法的子。方符佛意。其次有发大心学道。宿障不能入觉。必须依佛宏规。从三渐次学。诵佛顶光咒。刳心入理。入理甚深。自然心开见道。是故。此经前半部开其顿门。后半部开其渐门。顶光化佛所说神咒。是显不思议之妙用。中间亦略示权乘。以通大规。谓之不定教。凡留心学此者。不论大小通局偏圆。一入此宗。咸臻道岸。以是知此经备尽众体。剖抉精明。如行海者驾指南车。如行师者执信旗相似。学者得此。何往而不通耶。故愿好心学道之士。宜尽心焉。

    △一序文分三。一常序。二别序。三因缘序。

    初常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结集时语也。诸经通例作六成就释之。故不复释。就今而论。从如是下至某处作一句读。便是有力。何者。室罗筏城。岂不是多财多欲之秽境乎。祇桓精舍。岂不是离欲寂静之胜处乎。即今佛住在何处。住在净耶。住在秽耶。昔天台智者。因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彻悟。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今果能看得此意彻。我知此人便是亲从祇林来。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也。勿错。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一句总标。叹斯人也而有斯德。德有六句。即身口意戒定慧也。又此六句。束而为三。谓身口意。即是戒定慧也。又此三句。细拣则一。即一人具斯身口意戒定慧者。且一人具此一三六。则千二百五十人各各具此一三六也。今独标六人六德者。乃互见互隐耳。是故总美称之曰。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又罗汉翻为应供。如此人者。堪能游化。堪能应供矣。彼阿难者。或乃阙斯德而有漏心也欤。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至)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佛子下别列。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者。标身德。以舍利弗当之。舍利弗又名身子。具有身德。又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称佛子。是善能超二十五有。是善能住持佛法者。故以此称之。二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标意德。以目连当之。盖目连具通。是其意德。故能于国土成就威仪。威仪者。只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得自在安详。故以此称之。三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者。标口德。以摩诃俱絺罗当之。因絺罗有口才。有口辩。是其口轮不思议也。是故能堪助佛转轮。能堪遗嘱。故以此称之。四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者。标戒德。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当之。富楼那。翻为满慈。其父名满。其母名慈。诸梵行人。称为满慈子。具戒德故。是能严净毗尼。是能弘范三界。作人天师也。故以此称之。五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者。标定德。以须菩提当之。须菩提翻空生。实修空定。定能发用。故能应身无量。空能度苦。故能度脱众生。故以此称之。六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者。标慧德。以优波尼沙陀当之。优波此翻尘性。以能悟得尘性是空。空是其慧。故能拔济未来。越诸尘累。故以此称之。已上六人六德。乃是众中之纲领。又是此经之宗本。所谓人法双举者是也。然法不可以徒法。要藉人持。而人不可以徒人。要依法住。凡经中标人标德者。正所以标法聚也。思之。

    △二别序。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经家于常序外。别序三乘所治之相。休夏一句。总标其时。自恣下是所治之相。谓佛果治无为。故有敷座宴安之相。菩萨治理障。故有恣决心疑之相。声闻治漏心。故有自恣拣过之相。此三乘自宗所治之相也。若望之于他宗。亦莫不然矣。故有恒沙菩萨来聚道场句。大约三乘依教而住。故作如此之序。若以无为之理印之。尚无二乘三乘之名目。焉有自宗他宗之差别耶。盖此经以妙明真觉为体。圆明寂智为用。故列文殊一人当之耳。此乃经家巧序之法。不可不知焉。

    △三因缘序。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此序三乘人应供而作缘起法也。若以应供而作缘起。佛亦应供。菩萨亦应供。声闻亦应供。声闻应供以防心离过为法。菩萨应供以智照不惑为法。佛应供以如如不动为法。如是应供。自然心不出乎位。心不出乎位。虽日应千供。不为过矣。今阿难不然。不遑僧次。是无法矣。无法而心游于外。又无上座师导其则。又无规范制御其心。如是行乞。全成其妄耳。心既是妄。而又妄拟佛法。妄诋诃上座。若然。宜乎其堕淫室而着邪见也明矣。且既堕其妄。当是时。还可说防心离过得乎。还可说智照不惑得乎。还可说如如不动得乎。若如此。所谓政多而法乱。我见其无益于事矣。所以到此。不得不用没头脑着子。提个密令。宣道咒语。使其不觉不知处。一击脱其邪染。解其天弢。完其戒体也。世尊因斯匿出祇林入室罗筏城。阿难亦缘乞食出祇林入室罗筏城。一人斋毕旋归。一人邪染沦溺。冷眼观之。圣凡迥别。不啻霄壤矣。事虽如此。须知阿难堕处。与三界众生何异。以是知此经之说。正为我等众生。不在阿难也。学者当细细参究。弗推在他人身上。要归之于己躬。方不负世尊之意耳。阿难名庆喜。斛饭王子。佛之堂弟也。娑毗迦罗此云金头。即黄发外道也。

    △二正宗分文五。初妙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四最初方便。五方便之余。初妙奢摩他文二。一徴心。二辩见。一徴心二。一破所依。二破能依。一破所依分五。

    一殷勤请法。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阿难下请法。法者。即四句法之纲宗也。想古佛当时有此名目。故阿难首请之。以成一期开示之文耳。教义家不知其宗趣。乃立三观限约其心。殊乖佛意。不知此四句法。全是师家之妙用。非学家所宜。若学家执此。便成死法。俨是与心敌对。非称一真平等了义之法也。问。此经既是一真法界。如如平等。又何用四句法之纲宗乎。曰理虽平等。用实等差。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此岸众生于彼岸。佛见阿难误堕处。即知众生着妄处。不得不下手镂其心骨。拔其见刺。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之性。一一捣其巢穴。剿其命根。使其自解翻身。方见本来面目。阿难到此遂悟。呈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云云)方知此事本来如是。不消历劫辛苦。顿获法身也已。于是看来。世尊下手处不紧。焉得阿难如此脱颖耶。此世尊用妙奢摩他第一句纲宗。夺人之法也。阿难既悟。但悟得体。未悟得用。但明得自己。未明得目前。假如有一法横在这里。未免动心生疑去不得。只如满慈。推其说法人中第一。是能尽诸漏者。尚纡疑悔。况阿离虽悟本心。不过初断分别。习漏未除。俱生犹在。若不为其斩豁。终成堕在毒海。是故世尊。将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一一指归脚下。说道有世界众生。不过是病眼之花。所执自然因缘。皆成戏论。譬之一巾。六结若除。是非顿扫。方尽法源。此世尊用三摩钵提第二句纲宗。夺境之法也。虽然如是。犹是指踪之极则。未为究竟。要急相应。须再进一步。故借观音一门。略表样子。如说闻所闻尽尽闻不住。便是脱过一重。觉所觉空犹有觉在。又脱过一重。空所空灭犹有空在。又脱过一重。如是重重转入。入无所入。方是的矣。以上即是印空印水印泥三要印也。细看则有三句。其实止得一句。单单提此一印以为用耳。盖观音表独照。文殊表独用。而佛在句身之外。故佛无所言。要阿难默契而冥通。所谓向上提持者是也。此世尊用禅那第三句纲宗。人境双夺之法也。已上三句。若无前二句。不成后句之捷。若无后句。不显前句之功。虽然此三句。乃是把手上高山。既到顶已。须放却柱杖子。重新下来。一步一步行过。立机立境。说显说密。开方便之权门。接三乘之根性。若不如此。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必矣。所以将路头曲折。委悉详尽。要使阿难传持教体。以启将来。摄一类之初机。圆最后之密旨耳。此世尊用沤和之智。第四句纲宗。人境俱不夺之法也。然此四句法之纲宗。备在经文。晓如白日。而讲家不谙。强立三观死法以误人。而又不明示何章何段。是奢摩他。是三摩提。是禅那。吁。此何异指鱼目而混明珠。使学者有向岐之泣。可哀也已。

    △二徴其初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与阿难共祖。故曰同气。兄弟情亲。故曰天伦。然此一问一答。大有关系。直下了得。则一部经文思过半矣。何者。世尊问处。如张四面网罗。提一心字。提一见字。提一相字。提一爱字。四处绷定。而敌者纵有神谋巧计。若何出得其身也。如果出得其身。世尊虽有喙三尺。亦无从置诘矣。今阿难则不然。头头着绊。处处呈身。所以被擒耳。

    △三劝其直心。

    佛言善哉阿难(至)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常住真心是点心字。生死相续是点见字。相字换想字。爱字换轮转字。大概生死从见起。见必从想生。相去而心追其相。故成其想。盖想是虚影之体。今不知常住真心。而顾用此虚影之想者。由乎着爱。着爱便是轮转处也。故知四字乃是受病之源。着妄之深者也。今欲治之。必先忌口。犹投药而必先忌药中之所忌。故曰。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心直。则四患除而病将随愈矣。

    △四徴其见爱。

    阿难我今问汝(至)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世尊此问。犹是按病察脉。阿难病在着见而耽爱。着见而耽爱。不但见登伽是病。即见三十二相亦是病矣。何以故。此为病本故。医经云。病在表。治从表。病在里。治从里。今阿难云。由目观见如来胜相。是病在于表矣。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是病在于里矣。表里俱病。故不得不深察。不得不深治者也。

    △五别徴妄本二。

    一总徴心目。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至)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心目是病之本。想爱是病之因。今不究病之因。而救病之本者。是别有旨。如发兵讨贼。必先于巢穴。巢穴若倾。则余党不问自解散矣。故喻要当知贼所在。又如治病施方。必先于病本。病本若除。则想爱不治自无依矣。故问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二正破所依分七。

    一破计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世尊问其心之所在。则曰身内。问其目之所在。则曰面上。问祇陀林何在。则曰堂外。如是酬对。乃全是全不是。全是世流布也。全不是所问非所对故。以情言之。固不可也。何则。心在身内。祇林在堂外。事不相涉。若为分辩。何况心亦不在身内。祇林不在堂外。此义深远。又焉能知得耶。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至)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是一部经题。摩顶者。使其觉也。因阿难不觉。着见而耽爱。受病之深。故示其方也。方非寻常所制。乃是古佛惠贻。依此修合极验。十方如来得此而至涅槃。而成其道也。故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妙庄严者。即指上四句法之纲宗也。众生得此庄严性地。故得病差成佛尔。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此就阿难所言。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佛今徴云。假如有人在堂不见如来。而能见堂外。有此事乎。此牒定阿难口供。后方断之。盖佛在讲堂。而人所必见。祇林在堂外。而人所必瞩。此常理也。只如心在身内。自合了知内身。目在面上。自合能见外物。若论堂中先见如来与心在身内。而知腑脏。大相径庭。义恐必不然者。何也。以常理观之。孰非知心在身内耶。然要知心肝腑脏。发长脉摇。万无此理。故曰必不知内。云何知外。此破阿难执心在身内。目在面上。与堂中先见如来。后方瞩林泉。不待声讨。便是瓦解矣。

    △二破计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既省前谬。乃陈喻以明其过也。喻如灯然于室。必能见室中之所有。而今不知者。是犹灯在室外。心离身而有也。咦。阿难若作如是见解。便是才脱于梁。复堕于罶。何时出头也。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宿字。旧训作预。或作顶。余谓宿还作宿字。盖西天佛制。日惟一食。故作宿言。世尊意曰。人各有身。皆赖食以存。故云。我亦宿斋矣。今尔曰。心在身外。而令身觉。若然。一人食。可使众饱。汝必不然。则计心在身外亦不可也。何则。心在身外。觉在身际。身有所觉。则是不干于心矣。心有所知。则是不关于身矣。身心既不相及。而今对我酬问者。又是何物耶。如我一人食。不能使众饱。则尔计心在外。如何令身觉乎。故不可也。以此观之。世尊真是巧于夺人矣。只一饭设。而使阿难授首。外内俱破。非其巧耶。及其示兜罗再验。乃是如猫弄鼠法也。

    △三破潜根。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琉璃喻眼。眼不碍心。犹如琉璃不碍于眼。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此阿难之计。不居身内。亦不离根。故标处言也。处即是法处。即见山河之类。盖眼既能见山河。岂有不见琉璃之理。佛夺破中。谓眼若见琉璃。而心亦可以见眼矣。心若见眼。眼亦是境。何得随根分别耶。

    △四破见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闭眼见暗一句是总徴。若与眼对下别破。谓暗若与眼对。则外内不成。何也。成内。暗在眼前。以何为见。成外。岂诸暗相是汝膲腑不成。又暗若不与眼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