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三十年战争史最新章节!

    第1节 法兰西王国对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影响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吕岑会战阵亡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状况就像伊巴密浓达在曼丁尼亚战死后(1)的希腊那样混乱不堪。“战后比战前的情况更加糟糕,骚乱和冲突不断”。由于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膝下无子,六岁的幼女克里斯蒂娜自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首相阿克塞尔·奥克森杰纳摄政,虽然聪敏机警,但却没有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威严,难以服众。于是,军队中就有将军搞分裂,其中闹得最凶的是年轻的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想像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那样在神圣罗马帝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能恢复萨克森家族昔日的辉煌,抹去萨克森家族曾因支持新教事业而受到查理五世惩罚的耻辱。他要求瑞典奖励那些曾经浴血奋战为国家赢得胜利的将士们,因为吕岑大捷后的整整一个冬天他们没有获得一点儿报酬。他还要求由乌兹堡和班堡主教区组建而成的新公国法兰克尼亚应该划归给他。阿克塞尔·奥克森杰纳被迫同意了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的这些要求,并且承认了法兰克尼亚公爵的身份。

    伊巴密浓达在曼丁尼亚战死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幼女克里斯蒂娜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如果还在世,在深思熟虑后,一定会打消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做法兰克尼亚公爵的念头。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据有天主教区的领地会成为实现和平的巨大障碍,正如过去天主教势力占领北方新教区领地所造成的结果一样。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新教所有力量还不可能全部会聚到一起,但至少部分新教地区还是可以先联合的。1633年4月23日,海尔布隆联盟成立。斯瓦比亚、法兰克尼亚、上莱茵以及下莱茵四个大区与瑞典结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联盟。

    海尔布隆联盟成立

    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脱离新教联盟的举动不难解释。他一直对凭借军事手段抢夺领土的行为深恶痛绝,曾公开反对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在波西米亚抢夺领土。他甚至谴责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在梅克伦堡的恶行。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对法兰克尼亚狮子大开口的要求也让他无法忍受。与此同时,他还发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法兰西王国介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1631年,法兰西封建贵族反对王室的呼声高涨,但黎塞留支持王室的立场非常坚定。1631年3月,路易十三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顿逃离法兰西。1631年7月,路易十三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也逃到了国外。在西属尼德兰流亡的玛丽·德·美第奇和奥尔良公爵加斯顿母子二人并未放弃篡位的图谋。他们与西班牙秘密结盟,同时和国内的贵族勾结,策划了无数次篡位的行动。黎塞留重拳出击,一次次粉碎了他们的阴谋。这些谋反者大多出自名门或身居要职。吉斯公爵亨利二世谋反失败后逃往意大利,最终客死他乡。掌玺大臣被捕入狱,最终死于狱中。黎塞留的一位官至法兰西元帅的亲戚也因谋反罪被送上了断头台。1632年夏,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指挥他生前最后一次战役时,法兰西南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奥尔良公爵加斯顿自己也加入其中。这次叛乱真正的领导人是蒙特莫伦西公爵亨利二世。他是一名英勇的法兰西骑兵指挥官,但他的骑兵在战斗中被皇家步兵方阵层层包围,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北,他自己也被处以绞刑。而奥尔良公爵加斯顿却被路易十三赦免,继续苟活于世。

    黎塞留试图建立的政治模式还不是最完美的。在当时的法兰西王国,人们还不能接受自由表达意见是政府执政之基的理念。但从某种程度上讲,黎塞留主张的政治模式还是可圈可点的。为了突出王权专制的地位,他剥夺了一大批地方诸侯的权力。实际上,一旦王权受到威胁和削弱,那么地方诸侯的权力迟早也会丧失殆尽。在发现地方诸侯也心存美好的愿景后,黎塞留成功促成了他们与国王的合作。在黎塞留的治理下,商业和工业慢慢发展起来了,文学与科学知识繁荣起来了。托马斯·科尔内耶在进行戏剧创作,勒内·笛卡尔在勇攀科学高地。1629年,托马斯·科尔内耶的第一部戏剧登上了舞台。之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1636年,伟大的诗剧《熙德》问世后,他的杰作接二连三地进入人们的视野。1637年,勒内·笛卡尔在荷兰出版了首部著作,提出了形而上学原则。于是,在欧洲思想界,他名声大噪。

    蒙特莫伦西公爵亨利二世被绞死

    在法兰西广受欢迎的政策却未必能给神圣罗马帝国带来好处。16世纪的宗教战争中,天主教和新教都认为自己的事业才是最正确的,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利益,还代表着世界的利益。阿尔瓦在尼德兰大肆迫害屠杀新教徒时,坚持认为血腥的统治方式对西班牙和尼德兰都有利。在欧洲战场上参加了上百次战斗的英格兰志愿兵认为他们在造福整个欧洲,而不仅仅是为英格兰服役。现在这一切都该结束了,长期的教派纷争该画上句号了。黎塞留应该站出来告诉全世界,天主教国家不应该挖空心思地去屠杀新教徒,因为有更伟大的事业等着它们去开创。但在17世纪,人们还不明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息息相关这个道理。黎塞留搁置教派纷争的思想只用在了法兰西王国的内政上,其外交政策仍反映了他强硬和自私的宗教态度。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对神圣罗马帝国新教地区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而黎塞留根本不会同情新教徒和德意志民族的遭遇。他认为,哈布斯堡家族强大的势力是所有民族的不幸,因此日夜盼望着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就无力支持西班牙了。他同意法兰西王国加入海尔布隆联盟,但同时也愿意和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结盟。只要能实现分裂神圣罗马帝国的目的,他就无所不用其极。

    托马斯·科尔内耶(1606-1684) 勒内·笛卡尔(1596-1650)

    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爱国志士来说,虽然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计划看似不尽如人意,但他的初衷还是要为德意志人谋福利的。黎塞留就没想过在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任何新组织,只是将目光盯在了莱茵河左岸一带。特里尔选帝侯菲利普·克里斯托弗·冯·斯特恩既担心受到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攻击,又怀疑西班牙是否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他只好向法兰西王国求助,允许一支法兰西军队驻扎在新建的埃伦布雷斯坦堡。埃伦布雷斯坦堡位于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交汇处的高地上,可以俯瞰科布伦茨的整个建筑群。洛林公爵查理四世投靠西班牙后,频频与奥尔良公爵加斯顿暗中勾结。1632年夏,法兰西军队降服了洛林公爵查理四世。1633年,洛林公爵查理四世的立场发生动摇。法兰西军队再次来攻,夺取了其都城南锡。黎塞留认为,这片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古老边境是不应该抵制法兰西国王的。

    特里尔选帝侯菲利普·克里斯托弗·冯·斯特恩(1567-1652)

    洛林公爵查理四世(1604-1675)

    第2节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谋求和平

    在《海尔布隆盟约》签署前,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进行了和平谈判。和平有望于1633年6月实现。双方约定的和平条件是:撤销《教会土地归还赦令》,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地方割让给瑞典,巴拉丁一部分地区还给腓特烈五世的世子亨利·腓特烈。但亨利·腓特烈已于1629年冬天死去,于是和谈达成前的一大障碍排除了。然而,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赔偿形式却悬而未决。

    对诸如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这样的冒险分子来说,这样的和平无疑是难以接受的。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却能从中获得期盼已久的东西。哈布斯堡家族也可以抓住最后一次为民族利益而奋战的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珍贵的机会鲜有被捕捉到的时候。斐迪南二世如果真的抓住这种机会,并登高振臂一呼,那么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帝国统治者了。他的亲信拉莫尔曼神父坚决反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做出某些让步的建议,而斐迪南二世对拉莫尔曼神父则言听计从。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即使对斐迪南二世忠心耿耿,仍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反对意见,更何况他还另有所图呢。他提议,如果将巴拉丁的土地还给巴拉丁人有困难,可以将这些土地连同周边的一些土地交给他来统治。这也是对他永远失去梅克伦堡的一种合理补偿。他自认为这会是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各方都不满意。甚至在1632年曾支持过他的西班牙人也对他敬而远之。西班牙人不愿意看到意大利和西属尼德兰之间突然崛起一支强大的力量,从而阻断他们的行军路线。

    困难越大,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克服困难的决心越能被激发。他将自己的军队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支新生力量。在这支军队中,他呼风唤雨,唯我独尊,于是就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乾纲独断的独立国家的统治者。如果斐迪南二世能像1630年听从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拉莫尔曼神父的意见那样,于1633年接受西班牙人和拉莫尔曼神父所提建议的话,那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就会出面强迫他拿出一个更明智、可行的解决方案。1633年8月底前,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不管斐迪南二世是否同意,就与阿克塞尔·奥克森杰纳举行了一次会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希望在阿克塞尔·奥克森杰纳的支持下,相关各方能够相互妥协,达成共识。但他却忘了一点,相关各方只有在信任提议者的前提下才会接受其提议。他诡计多端,不被信任。阿克塞尔·奥克森杰纳非常谨慎地对他说,如果他想与瑞典一起反对斐迪南二世,那他最好先采取行动以表决心。

    这次是否真想反对斐迪南二世?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是不可能说出的。他思维缜密,制定计划时总能做到滴水不漏,但很明显他的处境依然非常尴尬。如果没有任何一方信任他,他怎么能促成各方达成和平共识呢?

    如果大家都不信任他,他就得让大家都害怕他。于是,他率大军直逼西里西亚和萨克森边境,一边威胁瑞典驻军,一边再次向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开出了和平条件。

    然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不可能无处不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尚在犹豫不决之时,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率军攻入了雷根斯堡,然后在这座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要塞驻扎了下来。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立刻率军掉头南下,以防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继续向前攻城略地。不过,他并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去夺回被占领地。他对战争已经感到厌倦了。首次担任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统帅时,他的目标就是借斐迪南二世的名义打倒所有反对势力。然而,他对目前形势的判断十分准确,没有走过去的老路。他很清楚,只有让各方势力相互制衡,他才能蓄积力量。他说:“皇帝赢十场胜利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但一次失败就足以将他击溃。”1633年12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率军返回了波希米亚。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陷于卡珊德拉(2)式的处境:他比全世界的人都聪明,但偏偏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他拥有超凡的智慧,但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人们的同情。数月以来,反对他的势力渐渐得到了维也纳宫廷的支持。这些反对势力包括:与他意见总是相左的战争部官员、对异教徒根本无法容忍的耶稣会士、认为雷根斯堡周边地区应该加强防御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其支持者、不愿听到所有重要事情都由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独断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反对之声与日俱增。1620年,西班牙曾援助过同属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现在希望神圣罗马帝国能有所回报。已经攻占洛林的黎塞留正向阿尔萨斯挺进。西班牙人确实不想看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入驻巴拉丁,但更不想看到法兰西军队占领阿尔萨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并不关心西班牙人心里想的这些小九九,只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既不想看到阿尔萨斯和洛林被法兰西人占领,也不想看到阿尔萨斯和洛林有西班牙军队驻守。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基于不同政见所做的决定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在针对某一个人。斐迪南二世的长子匈牙利国王斐迪南娶了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玛丽亚·安娜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妹妹,曾与英王查理一世有过婚约。玛丽亚·安娜有个弟弟也叫斐迪南,因兼有教职,被称为“红衣主教亲王”。不久前,红衣主教亲王斐迪南被任命为西属尼德兰总督。他准备率军出意大利,穿过神圣罗马帝国,前往布鲁塞尔。因此,他希望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到时能行个方便。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拒绝了他的请求。从纯军事角度看,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西班牙人非但不这么看,反倒认为他嫉妒西班牙在神圣罗马帝国西部的影响力。

    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与妻子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1606-1646)

    1633年12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从雷根斯堡回来后,反对派就给斐迪南二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与往常一样,斐迪南二世在两条路线间摇摆不定,难以决断。是按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计划向新教诸侯做出巨大让步还是听从西班牙的建议与法兰西王国和新教诸侯斗争到底呢?斐迪南二世不置可否。但无论斐迪南二世这次的决定是什么,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来说,都不重要了。他已下定决心要在德意志地区实现和平,如能获得皇帝的支持则更好,如若不能他将独自去完成这一使命。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非常清楚,计划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他是否握有军权。1634年1月,他麾下的三位大将奥塔维奥·皮科洛米尼、马蒂亚斯·加拉斯(3)和约翰·冯·奥尔德林格表示,愿意随他南征北战。暂且不管他们的保证是否可信,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认为自己必须对未来满怀信心。事实上,三位大将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都不清楚他们究竟会走向何方。就目前而言,他们只需向斐迪南二世施压,迫使斐迪南二世接受和平这一仁爱明智之举。

    第3节 反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计划

    西班牙大使奥尼亚蒂伯爵伊尼戈·维莱斯·德·格瓦拉开始变得不安起来。他觉得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正在酝酿一个疯狂的计划,虽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肯定对天主教和哈布斯堡家族不利。但糟糕的是,斐迪南二世盲目听信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对他毫无防备。奥尼亚蒂伯爵伊尼戈·维莱斯·德·格瓦拉就如此评论过皇帝,“我要不帮这个昏君,他就会死在我怀里”。

    奥塔维奥·皮科洛米尼(1599-1656)

    奥尼亚蒂伯爵伊尼戈·维莱斯·德·格瓦拉在1634年1月底的感受就是如此。不过,后来的消息让他明白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一直勾结波西米亚流亡者。在黎塞留的授意下,波西米亚流亡者答应将十四年前从可怜的腓特烈五世那里夺来的王冠戴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头上。当然,传言中不乏夸张之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虽然确实听过波西米亚流亡者提出的各种建议,但可以肯定地说,他并没有接受。他也没有向斐迪南二世提及此事。他将许多类似的秘密藏在心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拿不拿这些东西说事。

    奥尼亚蒂伯爵伊尼戈·维莱斯·德·格瓦拉相信最糟糕的情况会发生,但对他来讲,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最好的情况。他先后会见了首席大臣汉斯·乌利奇·冯·埃根伯格和斐迪南二世。如果缺乏证据,人们可能不会相信。但奥尼亚蒂伯爵伊尼戈·维莱斯·德·格瓦拉这次像往常一样提供了很多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已经脱离帝国的约束,正在独自采取行动。

    长期以来,斐迪南二世一直夹在这两股水火不容的势力之间。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向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提出的和平条件,斐迪南二世没有做过任何回应。他说,他一直在斟酌要不要拒绝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提议,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件事。维也纳的天主教会则不停地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促使斐迪南二世做出明智的选择。

    斐迪南二世最终不再犹豫,决定与西班牙联盟,将战争推进下去。这就意味着他得首先收回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权。但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斐迪南二世起草了一份声明,内容是要解除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权,命马蒂亚斯·加拉斯担任临时统帅。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斐迪南二世最终还是想将帝国军队的统帅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年轻的匈牙利国王斐迪南。

    但这份声明迟迟没有公开,因为公开就会招致叛乱,后果不堪设想。斐迪南二世的当务之急是争取军队主要将领的支持。1634年2月初,奥塔维奥·皮科洛米尼和约翰·冯·奥尔德林格均表示会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决裂,誓死效忠皇帝。中级军官们毫无疑问也都不愿再为老谋深算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卖命,而是更愿意在缺少经验的匈牙利国王斐迪南麾下服役。这样一来,他们就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奥塔维奥·皮科洛米尼和约翰·冯·奥尔德林格答应接管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并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押送回维也纳,接受帝国法庭叛国罪的指控。

    马蒂亚斯·加拉斯

    在奥尼亚蒂伯爵伊尼戈·维莱斯·德·格瓦拉看来,这样做尚不成熟。他说,与其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押回维也纳,不如将他直接杀死。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1634年2月7日,奥塔维奥·皮科洛米尼和约翰·冯·奥尔德林格前往皮尔森,打算抓捕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但他们发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将士们对他忠贞不二,于是就没敢轻举妄动。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非常善于团结下层将士。1634年2月19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