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最新章节!

    李白先于杜甫11年出生,又比他早8年去世,去世时62岁。一直到他五十三四岁的时候,都是比较太平的时代。从那以后到他去世之前的大约十年间,是安禄山之乱、史思明之乱相继发生的时代。

    李白42岁(天宝元年,即742年,以下李白的年龄皆依据清代王琦的《李太白年谱》)时,虽然被玄宗征召为翰林供奉,但是三年后即遭谗辞官。在他的一生中,只有这三年在中央为官,在那之前和之后几乎都在四处漫游。在漫游时代里,李白既曾隐居山上过着道士一样的生活,也曾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出仕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在正想有一番作为的时候,永王兵败举事不成,他也被下入浔阳狱中,接着被流放到夜郎(途中遇赦)。

    李白自言“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本是疏散人”(《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一生傲岸苦不谐”(《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的性格疏放傲岸。所谓“楚狂人”,指的是讥讽孔子的陆通。在这一句诗里,李白将自己比作陆通。

    另外,从“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富贵吾自取”(《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青云当自致”(《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这些诗中可知,李白有着强烈的荣达之愿。

    而且他还心怀“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赠何七判官昌浩》)、“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这样的抱负。

    然而这样的抱负却无从实现,李白的一生都是怀着“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这样的心情度过的。他在题为《临路歌》的诗中,悲叹大鹏在中天羽翼摧折,图南之志不得实现。据清代王琦之说,《临路歌》乃《临终歌》之误。若果真如此,则李白一直到最后都怀有不遇之叹。

    傲岸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的才气使李白创作了许多富于豪放之气的作品。然而成为诸作品基调的,还得说是不遇之叹和随之而来的愤怒吧。

    李白也怀有因愤慨不遇和悲叹人生无常而生出的孤独感。在表现这样的孤独感的作品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因为这样的孤独感已经在论述其他作者的时候讲过了,所以在这里就略去不谈,只讨论目前为止几乎从未见过的孤独感。那就是在超越的境地中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有着高自标置、以坚守孤独为乐、鲜少与他者融合的性质。吟味两三首李白的作品,就可以明白这种感觉了。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以北十里。南齐谢朓在担任宣城太守时,因喜爱这座山而多次攀登,留下了数篇诗歌。根据年谱,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54岁的时候曾在宣城居住过两年,在上元二年(761年)61岁的时候,也曾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这首诗应当就是作于这两段时期之中吧。李白平素敬慕谢朓,想必对与谢朓有因缘的敬亭山也心存怀古之情。

    开头的两句描写的恐怕就是傍晚时分敬亭山山巅上空的景色吧。李白一直看着它入神,匆匆高飞的群鸟的影子最先消失,接着,刚才还飘在那里的一片云也独自缓缓地离去,最终消失了。在这样空寂的黄昏时刻的天地间,留下来的就只有敬亭山与我。于是诗人就入神地看着敬亭山,似乎可以一直看下去。

    将孤云和众鸟一并写入傍晚的天空之中的诗句,在《春日独酌二首》中有两处。其一是“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接着这一句的是“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即使不将这两句看作是傍晚的景色也说得通。但是如果根据《春日独酌》全诗推断的话,果然还是在吟咏傍晚的景色吧。在这两句中,虽然极其微弱,却包含着“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的意思。这样的感觉更能使读者想象出与敬亭山对坐的李白的孤独姿态。再者,如果这首诗描写的是黄昏景色,那么李白眺望不厌的就是在傍晚时分光线时刻变化的壮丽神秘的山的姿容。诗句自然地描写出了敬亭山与李白“相看”,最终完全消失在夜色的帷幕下的场面。

    还想请大家留意一下这首诗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的表现方式。这两句自不待言,说的是:在静寂的大自然中活动着的众鸟与孤云,不知何时消失后,只剩自己与敬亭山相对而坐。

    但是这一句又不只是这样,应该还包含着更加复杂的内心色彩。换言之,“相看”与“两不厌”,是将自己与对方对等而视,表现的是只有这个对方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那么,如果要问谁才足以称得上这样的一个对象,“只有敬亭山”。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中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只有一座敬亭山。如果像这样彻底地分析下去,人类————除了“我”之外的全人类,都不足以成为对象。李白在内心深处恐怕潜藏着这样的想法吧。

    如果将这两句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饮酒》)相比,这一点会更加明显。陶渊明之句,是“悠然地看着南山”,还是“看着悠然的南山”,如果要解释的话,两个都说得通,两个都可以,不,毋宁说应当是把这两个解释合并起来理解(参见拙著《陶渊明译著》、吉川幸次郎博士著《陶渊明传》),表现的是陶渊明与南山,无条件、浑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心境。然而在李白这里,他与敬亭山是对立的,是意识到只有它才是自己的知己。虽然这样说,我却并不是想要比较李白与陶渊明的优劣,而是通过与陶渊明的比照,来揣测出李白的内心。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这首诗诗题一作《山中答问》,还有版本作《山中答俗人》。问何意的是俗人。一一细说既不可能又麻烦,所以只是笑笑。在笑而不答之中,我心闲适,沉醉在这一佳境的幽趣中。

    至于说为何会这样,那就是“桃花流水”之后的诗句,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俗人的回答。“桃花流水”的桃花是在流水两岸绽放的桃花,还有漂浮在流水上的桃花。通过“窅然”之语,我们既可以感觉到漂浮着落花的水依稀向着遥远的远方流去,也能感受到流水的深度。这一句诗充盈着清新、安静与丰沛之感。后一句诗说“别有天地非人间”,象征着与世俗世界有别的另一个世界。这恐怕是诗人想着武陵桃源而写下的吧。

    像这样充满情趣、与俗人的世界迵然相异的天地,就在这里。李白对此十分称意。

    住在与俗界隔绝的天地中的李白,明显觉察到了孤独,但他并不因孤独而感到寂寞,反而以此为乐。于是,从这里所说的“不是俗界,而是世外桃源”,可以看到诗人认为世俗世界不足以成为自己的对象的闪念吧。

    独酌劝孤影,

    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

    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

    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

    悠悠非我心。

    (《独酌》)

    这是在春月之下歌咏独酌之醉的诗,由十二句组成,在这里略去了开头的四句。

    “独酌劝孤影”,是指自己寂寞地与影子相伴饮酒;“闲歌面芳林”,是指还伴随着自己的歌声。从这两句中足可以窥见作者的孤独感。虽然如此,无论是对自己的影子还是对自己的歌声,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诗人在其中倾注了感情,看起来只不过是作为一时的朋友来对待。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的孤独作为孤独来享受,而缺乏对孤独的自己的凝视。

    本来李白就有几首无论是诗趣还是诗句皆本于陶诗的作品,这句“独酌劝孤影”实际上也是化自陶渊明的《杂诗·其二》。陶渊明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心中的苦恼即使想要倾诉也无人理解,表达的是孤身一人的孤寂。将这份孤寂清晰地表现出来的影子也是何等的悲哀。从陶渊明的诗句中流露出了这样的感情,然而李白却对这个孤影没有什么感情,毋宁说是写景一样的感觉。即便是本于陶渊明《饮酒·序》中的“顾影独尽,忽焉复醉”而写下的“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北山独酌寄韦六》),也是同样(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与此处所引的“独酌”大体歌咏的是相同的主题,只是那首诗中的“影”写景的色彩更浓)。

    “长松尔何知”以下四句,大意是:长松啊,你本是无情之物,理应什么都不知晓。然而如今却萧瑟地长吟,想必是了解我的心,想要安慰我吧。这样的话我也随着吟声而起,在月下石上投下身影起舞,舞累了就坐在花间弹琴。

    在这里,作者虽然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但是却只将长松看作暂时的朋友,并没有与它融合到一起。

    最后两句极其难解,恐怕是“只要有这一壶酒,在醉境之外的世间俗物就都与我不相干了”的意思吧。“悠悠”一语,说起来在晋宋以来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在李白诗中也有“悠悠人”的用例,这与“平凡人”的意思类似,在比李白稍晚些的张谓的《赠乔琳诗》中有与“知己”之语对比使用的“悠悠”[1],指的是冷淡的人和疏远的人。在这首诗中的用法应该与这些用法的意思大致相似。

    最后两句诗的解释,如果没有推断错的话,那么可以见到,即便是在这首诗中,李白也故意地将孤独的自己与世俗远远地隔绝开了。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李白的孤独感是即使在达到超越之境时仍会感到孤独,而且在他的孤独感中,高自标置并且享受孤独的心情还伴随着不与他物融合的心情。这种性质的孤独感被坦然承认,这在以前几乎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那么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孤独感呢?这既是对待孤独感的方式的问题,也是人的性格问题。以下想要就这个问题稍稍进行论述。

    之前讨论过杜甫的问题,杜甫感到了人情的不可靠,由此冥思苦想,最终达到承认人类的孤独性,站到万物各自的立场上同情它们的境界。李白也感到了人情的不可靠,从下面这两首诗中可以读到这一点:

    他人方寸间,

    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

    对面九疑峰。

    这是题为《箜篌谣》的诗的其中四句。在这首诗中诗人感叹君臣之交、朋友之交,总之一切人类的交往都不能持久。这四句诗虽然难解,但是大意是:他人之心仿佛隔了千山万水那般难解。因此世间的人虽然往往轻言托付、拜托朋友,但是朋友的内心却根本无法了解。九嶷山由九座名字各异的山峰组成,那九座山峰虽然彼此相似,却各不相识。就像九嶷山相对而立的一座座山峰那样,朋友的内心也无从了解。

    说他人的内心根本无法了解,就是感受到了人情的不可依靠。李白绝不是将它作为令人喜欢的事情来讲的。尽管如此,李白看破了人类的现实境遇也就是如此而已。

    在题为《树中草》的作品中,诗人写道:鸟衔野草而来,误落在了枯桑上,最后野草堆积在桑树上,根落入土中又生长出来。接下来说:

    草木虽无情,

    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

    各自有枯荣。

    草木本是无情之物,但却还是会像这样互相帮助地生存。然而为什么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枝叶却会各自枯荣呢?

    这是感叹在兄弟之间,或者进一步说在人类之间常有的冷酷绝情。像这样沉思人类之间以无情相待,也就是在沉思人类终究各自不同。

    由这些诗推断,可知李白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情的不可依靠,从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人类的孤独性吧。这一点可以说和杜甫的感触是相同的。但是二人不仅生出这样感觉的过程不同,对这种感觉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杜甫主要是从漂泊羁旅的贫穷生活的苦恼中,感到了人情的不可依靠。然而,李白的感触则主要是从不遇中产生的。

    在题为《君马黄》的诗中,描写了两个骑马的朋友:

    君马黄,

    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

    人心本无隔。

    黄色的马和白色的马,只有所乘之马颜色不同,二人之心却没有任何隔阂,是完全同一的。————先是这样开头。接着,这二人一同出仕朝廷,长剑照耀,高冠赩赫,诗中叙述了他们在洛阳市中走马看花的得意样子。最后以下面这四句诗来结尾:

    猛虎落陷阱,

    壮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

    独好亦何益。

    大意是:就像即便是百兽之王的猛虎也会落入陷阱那样,豪气冲天的壮夫也会遭受困厄。在这样的急难之际,相知之人的帮助是必要的。如果只是自己独自得意,对朋友的急难袖手旁观,那就没有任何意义。这里所说的“屈厄”和“急难”,并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恐怕指的是遭受谗言等仕途上的困蹇吧。

    这首诗是在讽刺虽然人在彼此都一帆风顺的时候可以互称知己、相知,但是一旦一方遭遇不遇,却完全不会伸以援手。这首诗的表达方式还算委婉和宽泛,李白还有不少更加直接地歌咏自己之事的作品。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之作,大概作于乾元二年(759年)59岁的时候。第一首诗叙述了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变化。在以前任职翰林院,过着得意的生活的时候,诗人是这样的状态:

    当时笑我微贱者,

    却来请谒为交欢。

    之后却变成了:

    一朝谢病游江海,

    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

    今日结交明日改。

    “前门”“后门”指的是时间上的先后。

    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44岁之后的作品《赠新平少年》中,李白说: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感叹的是,故友见到遭到朝廷驱逐而落魄的我,也装作没看到的样子;新结识的人更加不会怜悯我。

    就像这样,李白唾弃在自己不遇之时体验过的知交的冷淡态度,愤慨于他们的无情。在这样的愤慨重重累积之后,终于如以下两句诗表现出来的那样: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彻悟人情这种东西都是不能指望的,甚至人类终究都是各自孤立的。

    李白虽然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情是多么不可靠,但是这大概还是单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里感受到的。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退后一步的自省和对自己、对他人的反思。这一点,与杜甫所说的“浩荡报恩珠”,即“人情不过尔尔,自己毫不责怪他人薄情。就连自己,也全然不准备报恩”(参照第十六章),完全不同。

    因此,比起仔细地体味人情的不可依靠和人类的孤独性,莫如说李白是轻易地推测它的大概。从下面的诗句中可以看到那样的心态:

    廓落青云心,

    结交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

    令人忽自哂。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曾经胸怀的青云之志最终还是没有达成,现在全部成空。想来自己为了实现志望结交豪杰之士,也曾豪掷万金。然而这样结交的人一旦富贵,就将我忘得一干二净。最后总是这样收场,幼稚的自己真是愚蠢的可笑。————前面的四句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在这里想要特别注意一下“令人忽自哂”之句。这一句中的“人”,是将第一人称用作第三人称,换言之,即将“我”客观化的表达方式,也包含了“以自己为首,无论是谁”的意思。“自哂”是自己嘲笑自己的愚蠢。因此这一句是“散尽万金的结果也就是这副样子,仔细想来,实在是做了无聊至极的事,忽然为自己的愚蠢觉得可笑”的意思吧。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想将人情的不可靠追究到底,而只是将它当作常有的事来解决的心态。

    那么李白为什么会怀有这样的心态呢,这是有缘由的。本来他对自己的才华就极为自信,也坚信世人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