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八识规矩颂讲记最新章节!

    一    首颂诠释

    第六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前五识依于五净色根,所依的是色 (物质) 法之根; 第六识依于意根 (第七末那识) ,依的是心 (精神) 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种色境,是现量、性境,第六识缘法境 (宇宙万法) ,通于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且于缘法境时,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于此,我们来看第六识颂首颂的颂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分配之。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五个主题,即是第六识的性别、识量、缘境、界地、相应,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性别: 性别,指的是善、恶、无记三性。第六识作用范围宽乏,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当心识生起,一念济世利人之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则为善法; 如一念损人利己之心生起,二十六个烦恼心所与之相应,则为恶法。如独头意识作意筹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于善恶,如独头意识任由意念游走,既无有益人群之心,亦无谋己私利之意,就成为无记法。

    二、识量: 识量有三,曰现量、比量、非量,见第七讲。前五量唯是现量,第六识五俱意识初起,第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念即堕入比量。独头意识中的定位意识是现量,梦中意识是非量,散位意识通于三量。

    三、缘境: 心识缘境,境有三类,曰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见第七讲。前五识唯缘性境,第六识通于三境。以上为首句‘三性三量通三境’的说明。

    四、界地: 界地,是解释‘三界轮时易可知’一句。三界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隶有九地,见第七讲。三界是有情业力招感的依报,意识行入相粗显,远非他识可及。虽然前五识能增强意识造业作用,但实际上牵引果报体受报的,仍是由第六识负责。意识通于三界,若造作五趣杂业,则业力寄托的果报体 (第八识) 就落欲果; 若造作四禅定业,果报体即落入色界; 若造作四空定业,则落入无色界。果报识在三界轮回,以造作的业力而定。所以鉴因知果,事先便有迹象可寻,此即是‘三界轮时亦易可知’也。

    五、相应: 此指的是‘王所相应’,即是心王与心所相应的情形。心王有八个,心所有五十一个,在八个心王中,唯一与五十一个心所全体相应的,只有第六识。

    王所相应,并不是心王与全体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而是视临时的情况,一部分心所生起与之相应。如以第六识来说,第六识生起,遍行心所是必然生起的,别境则继遍行心之后,视特殊情况,需要某一心所,某一心所生起。善与烦恼心所,亦视情况需要,如果一念善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完成意识所要作的善行。相反的,如果一念不善心生起,则无惭、无愧两个中随烦恼心所,忿、恨、覆、恼、害、嫉、悭七个小随烦恼心所,及根本烦恼的嗔心所,共计十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如果意识接触不善和有覆无记境而生起活动,这时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疑、不正见五个心所,小随烦恼中的谄、害、骄三个心所,和八个大随烦恼心所,一共十六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完成意识所要作的恶业、及有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无记的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染污心识,而其势用力弱,不能引生异熟果,故称有覆无记。至于不善法,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

    如果以上善、烦恼心所全不与第六识相应,或相应后退出,这时唯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与第六识相应。以上善、烦恼两类心所,体性相违,决不能同时生起。至于两类心所自类之间,十一个善心所体性相顺,所以可能同时生起; 至于烦恼心所,是否俱起或不俱起,则不一定,要看当时情形,有的可俱起,如无明 (痴心所) 与八大随烦恼心所,可与一切恶心所俱起; 至于贪与嗔,慢与疑,疑与见,不同时俱起; 十个小随烦恼心所,因为它们互相相望,彼此行相互相乖违,所以不能同时生起。至于两个中随烦恼,仅能与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嫉、悭、害、骄七个心所同时生起,而不能普遍与一切染心所及有覆无记性相应。至于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所,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是随著善、恶、无记三种心性,其体也就成为或善或恶或不定性,所以可以与善、烦恼心所同时生起。

    二    次颂诠释

    第六识的第二首颂文,是: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第六识的行相、业用两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行相: 意识的活动,范围广泛,千头万绪。因此、它随时变易,来应付各种不同的境界。颂文中首句‘性界受三恒转易’,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受是苦受、乐受、舍受三受,或加忧喜二受成为五受。第六识在活动时,有时是善心生起,有时是恶心生起,有时是无记心生起。当善心生起之际,也会忽然转变为不善心或无记心。而不善心生起之际,也会忽然转变为善心或无记心。

    第六识在活动时,欲界众生,有时也会生起色界、无色界之心,如欲界众生修四禅定,在定境中就生起色界之心。若欲界众生修四空定,在定境中就生起无色界心。在定境中是如此,但在出定之后,仍然生起欲界心。色界众生如修四空定,在境中也可生起无色界心,而出定后仍是色界之心。如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我人一念之中具足十法界,所以一念之中也可在三界中转易也。

    受者三受,即苦、乐、无记三受,若加上忧、喜二受,称为五受。这五种受,在第六识活动时也是不断的变易,这要看当时所缘的境而定。因为受是一种领纳作用,其所领纳的是当前的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