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文学论最新章节!

意识之流动中,也同样有着可以称为F的东西。现在我们假定朗读一小时有趣的诗,由上述道理我们可以明白,这中间我们的意识不断地从a诗句移到b诗句,再及于c诗句;像这样依次消失又依次呈现的许多小波浪,在一小时后追想起来的时候,便脱离了那些集合起来的小F的个别意义,一小时内的“焦点的”意义(相对于前后各一小时的意识)难道不就形成并呈现出来了吗?F在半天中也是这样存在的,一天亦然,推而广之,也有持续一年、十年的F,有时一个人终生只以一个F为中心,也并不少见。正如一个人的一生坚持有一个F,以此类推,一世一代也一样会有一个F,这是不言而喻的。若将这种广义上的F加以分类起来,即有如下三种:

    一、发生于意识的一瞬间的F

    二、个人一生中某一时期的F

    三、社会进化某一时期的F

    关于第一种,无须再加说明。第二种,例如幼年时的F,是玩弄泥人玩具等;少年时是打架、冒险,到了青年时代便是恋爱;在中年的F中,金钱和权势是最重要的;到了老年,便沉湎于济渡众生及关于来世的沉思等,不一而足。现在举一例来证明上述的波浪形说也一样可以适用于这种时期F的推移。假定有一个人,在某个时期耽读汉诗,后来有几年则完全放弃、不再染指,后来偶然又拿出来读。他在读的瞬间虽然能够充分理解诗的意义,但其印象与诗境都很漠然而不鲜明了,所涌出的兴味也很淡。然而再加以诵读时,诗中情景便自然而然在脑里鲜明地整合起来,其感兴也可达到极点。若再连续下去,也许就要逐渐再次归于平淡了。可以说这是他对于汉诗的意识,逐渐由“识末”而达到焦点,又由焦点降到“识末”而形成的。第三种,一个时代的F,就是一般所说的“时代思潮”(Zeitgeist),用一句东洋式的名词,就是“势”。古来一直有人问:势者何也?答曰:天也,命也。这种解释毕竟类似于用X来解释Y;但是“势”这个词,确实充分能够表达出我所说的广义上的F。古往今来的历史,基本上都不过是这种“时代之F”之不断变迁的历史。

    举一个日本的就近的例子来说,“攘夷”、“佐幕”、“勤王”这三个观念,是四十余年前明治维新的F,即当时的意识的焦点。那时假使有超乎莎翁的巨人生活,他的思想观念恐怕也难以超出时代的F;即便有第二个阿诺德[10]站出来谈论Sweetness and Light(宣扬文艺教育的著名论文)的道理,在当时之世恐怕也无法打动任何人吧,这是因为他们与时代意识不相容的缘故。就这表明,即便是贤人、伟人,也不能抗拒时代大势。

    显而易见,这样的意识波浪形说及F的观念,是从细小的意识单位生发出来,不断推衍,从而成为贯穿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正如上图所表示的那样。

    在上图中,竖的小格,是表示个人意识自瞬间到百年的F之次序变化,但并不是从F变化到F1,从F1变化到F2之意,不过是用F表示瞬间焦点意识的,用F1来表示一小时的焦点意识而已。再如横列之格,是同一时代民众的集体意识,例如把五十年的部分排列起来,可以认为是五十年间这一时代的F之集合。而此横列的F大体在某一点上是一致的,我们把那一点称为五十年之舆论,名之为“Zeitgeist”,也可称之以“势”。

    * * *

    [1]文学内容:原文是“文学的内容”,意即使文学成为文学的基本材料,所以有时又称作“文学的材料”。这里的“内容”是广义上的,并非狭义的“内容”与“形式”二分法意义上的“内容”,而是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不加划分意义上的“内容”。在这里,文学“内容”近似于通常所说的文学素材,但素材是需要处理的材料,内容则是处理后的成品状态。在这里,漱石使用的是“内容”所具有的原初意义,就是文学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全部,简言之,就是文学作品本身。

    [2](F+f):是贯穿文学论全篇的“文学公式”,作者认为,所谓文学是以人的感情或情绪即f为基础的,而作为抽象印象和观念的“F”,如果不同时伴随着情感,就不能唤起读者的情绪,也就不能成为“文学内容”。这一主张是全书的中心。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用“F”来表示抽象观念、用“f”来表示情感或情绪。据研究者推断,“F”可能来自英文的Focus或者Focal point(焦点);也有人认为来自Fact(事实);而“f”可能来自feeling(感情)。漱石之所以要把F+f放在括号里,写成(F+f),是强调两者是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的交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成为“文学的材料”。

    [3]泰奥迪尔——阿尔芒·里博(Théodule-Arnaud Ribot, 1839——1916),法国心理学家。

    [4]珀西·雪莱(Percy Shelley, 1792——1822),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5]意识流:原文“意識の波”,是漱石从西方文论中借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本书中未做详论,但在后来的《创作家的态度》中又有专门论述。

    [6]劳埃德·摩根(Lloyd Morgan, 1852——1936),英国动物学家,心理学及比较心理学家,进化论哲学家。

    [7]爱德华·惠勒·斯克赖普彻(Edward Wheeler Scripture, 1864——1945),美国心理学家、语言科学家。著有新心理学(The New Psychology, 1897)。

    [8]识末:本书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识之末”的意思,与“意识的印象或观念”、“焦点意识”相对而言,指的是一种边缘性、相对模糊的意识存在。

    [9]焦点意识:原文为“焦点的意識”,本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焦点的印象或观念”的同义语。

    [10]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英国诗人、文艺评论家,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多佛海滩》、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等。文中“sweetness and light”出自其著名论文“Culture and Anarchy”中的著名句子“ [Culture] seeks to do away with classes to make the best t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known in the world current everywhere, to make all men live in an atmosphere of sweetness and light [...] ”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