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近思录译文最新章节!

去,自然是会穷尽《易》理的。只是理原本并不是如此高远的。

    3·1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便是无穷。先生曰:固是道无穷。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去的就象这悠悠东去的水呀!”形容道体也是这样,这里应是学者自己去体会。张绎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程颐说:固然是道无穷,但怎么一个“无穷”就把它说完了呢?

    3·16 今人不会读书,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须是未读《诗》时,不达于政,不能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能专对四方始是。读书“人而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须是未读《诗》时如面墙,到读了后便不面墙,方是有验。大抵读书只此便是法。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来,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

    今人不会读书,就象孔子说的:“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一交一给他政务,却办不好;叫他出使到别国,不能独立地去应对。纵然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应该在没有读《诗经》时,不通达政事,不能单独应付外一交一。读了《诗经》以后,就应该通政事,能应付对外一交一涉才是。再如孔子说“读书人不去研究《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那就象面对墙壁站立着,眼不见物,寸步难行吧。”应该是未读《诗经》时象对墙站立,到读了以后便不是对墙站立,才是有了读书有得的验证。大抵如此验证就是读书的方法。如读《论语》,过去未读时是这个人,及读过了以后,仍然是原来这么个人,那就等于没有读过。

    3·17 焞初到,问为学之方。先生曰:公要知为学须是读书。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颐因少时读书贪多,如今多忘了。须是将圣人言语玩味,入心记著,然后力去行之,自有所得。————《二程外书》

    [译文]

    尹焞初到程颐门下,请教为学的方法。程颐说:您要明白为学应该读书。书不必多读,但要明白书中的一精一要。多读书而抓不住书中的一精一要,那就是个书铺子。我因为年轻时读书贪多,如今大都忘了。应该是把圣人的言语反复玩味,在心里记着,然后努力去实行,自然会有收获。

    3·18 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学者先要读《论语》、《孟子》。读透了《论语》、《孟子》,自然有一个要领,拿它去看别的经书就很省力。《论语》、《孟子》就象尺秤一样,用它去度量事物,自然能见出长短轻重。

    3·19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译文]

    读《论语》时,只要众弟子问的地方,就当作自己提问,将圣人的回答,当作今天的耳闻,自然就有收获。如果能在《论语》、《孟子》中深入玩味,将会涵养成一种超人气质!

    3·20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这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译文]

    读书的人应当留心看圣人为什么要作经的想法,和圣人作经时的用心,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而我之所以未能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未能得到圣人之道的原因。每一句都如此去推求,白天诵读品味,夜里静静思考,放平你的心,放宽你的气,保留你搞不清的疑问,那么圣人的思想就能领会了。

    3·21 “兴于《诗》”者,吟咏一性一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二程遗书》卷三

    [译文]

    “兴起于读《诗经》”的学者,是因为诗可吟咏一性一情,使人尽情潜心在道德之中而被感动,有孔子说的“我赞赏曾晰”的气象。

    3·22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终曰:“百尔君子,不知德一性一。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归于正也。又曰:伯淳尝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又曰: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二程外书》卷十二

    [译文]

    谢显道说:程颢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他又几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释,只是从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诵,就让人领会了。“你看那太一陽一和月亮,我的思念长又长。道路相隔太遥远,怎能来到我身旁!”思念多么迫切呀。结束时说:“你们这些君子呀,不懂道德和修养。只要不损人又不贪求,走到哪里不顺当。”最后又归于正。又说:程颢先生常常谈《诗经》,但并不作一个字的训释,有时只替换一两个字,指点一下读过,就能让人醒悟。又说:这就是古人为什么特别看重亲承教诲的原因。

    3·23 《中庸》之出,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杂记,更不分一精一粗,一滚说了。今人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便遗却末。————《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文]

    《中庸》这部书,是孔门后学传授下来,成书于子思、孟子之手。书中语言虽然出于杂记,不是一时系统的东西,也不分一精一细与粗略,一股脑都说出来了。今天的人谈论圣人之道,大多是说到高深处就把基础的东西丢弃了,说到根本的大道理就把细节给抛弃了。

    3·24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一性一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淹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二程文集》卷八《易传序》

    [译文]

    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一性一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圣人为后世忧虑,在这书中可以看出已达到极致了。今天离开作《易》的时代虽然已经久远,但圣人留下的这部经书还留传着。只是前代儒者弄不懂它的含义,仅仅把言辞传授了下来,后代的学者诵读了它的文字而没有读出其中的真谛。从秦代以来,《周易》中的圣道就没有传流了。我生在圣人千年之后,伤悼他的本义被淹没不明,因而想使后人能够通过文字追寻圣人之意的本源,这就是我写作《易传》的目的。《周易·系辞》上说:“《周易》中包含有圣人使用的方法四项:用来议论时,崇尚《易》的言辞;用来行动时,崇尚《易》的变化;用来制造器一具时,崇尚《易》的形象;用来卜筮时,崇尚《易》的占断。”天道吉凶消长的道理,人事进退存亡的道理,都包含在卦辞里边。推敲卦辞来考察卦义,就可以了解吉凶消长、进退存亡的变化,这样卦象和占断也就包括在其中了。《系辞》又说:“君子平时就观察《周易》的卦象,反复玩味其卦辞,到临事行动时就观察卦爻的变化,玩味凶吉的占断。”理解了言辞而不能明白其含义的人是有的,但从来没有不懂言辞却能通达其含义的。最为隐微难以认识和说明的是理,最为显著可见的是外在的形象。然而作为本体的理和作为功用的象在根源上本是一体的,在呈显于外的(象)和隐微不见的(理)之间并没有一点点的间隔。要观察万理所聚但却互相各不妨碍,都能畅通无阻,在错综复杂中,显示出融会贯通的地方,那么《周易》的卦辞中是无不具备的。所以善于学一习一的人探求圣人之言一定从文辞开始。轻视文辞的人,不是明白言语的人。我在书中解释的,是《周易》的辞语,从这辞语中领会圣人的真谛,那就在于学者个人了。

    3·25 伊川先生答张闳中书日:《易传》未传,自量一精一力未衰,尚觊不少进尔。来书云:“《易》之义本起于数。”谓义起于数则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二程文集》卷九《苔张闳中书》

    [译文]

    程颐在答张闳中的信中说:我作的《易传》还没有传授给人,因为自己感到一精一力还没有衰退,还希望再加修订有所提高。你来信中说:“《易》的义本产生于数。”说义产生于数则不对。有了理然后才有象,有了象然后才有数。《周易》中是通过卦象说明卦理,读者则从卦象明白其数。所以理解了卦义,那么象和数也都在其中了。如果一定要去穷卦象直到难以见到的地步,考究其数到难以说明的程度,那只是舍源寻流,舍本逐末,是术数家所崇尚的,而不是儒者应做的事。

    3·26 问:一胡一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当储贰则作储贰使。九四近君,便作储贰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工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

    有人问:一胡一先生《乾卦》九四爻为太子,恐怕不是卦义吧。程颐说:“说是太子也不妨,只是看如何使用。如果占卜的人处于这样的地位就作太子解。九四位置离象征天子的九五近,就说它是太子也没有妨碍,只是不要拘泥于一种事物。如果一爻就固执地认为指一种事物,那么《周易》共三百八十四爻,只象征三百八十四件事也就完了。”

    3·27 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因问:《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处否?先生日:是何无用?如“厚德载物”,人君安可不用?————《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

    读《周易》的人要懂得因时而异的道理。每卦只有六爻,但人人都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的用法,贤人自有贤人的用法,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用法,学者自有学者的用法,君有君的用法,臣有臣的用法,其用是无所不适不通的。有人于是问:《坤卦》是臣下的事,君主有用处吗?程颐说:这怎么无用?如《坤卦》说的:“厚德载物”,人君怎么能不用?

    3·28 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不熟,与就上添一德亦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子,若减一只脚,亦不知是少,若添一只,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二程外书》卷五

    [译文]

    今天的人看《周易》,都不知道《周易》是个什么东西,只在文字中生硬解说。如果读得不熟,给他在上边添一种意思也不觉得多,减去一个意思也不觉得少。譬如不识这个机子,如果减去一只脚,也不知道少了,添上一只,也不知是多。如果认得,那自然添减不得。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