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近思录译文最新章节!

    卷三 致知

    3·01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译文]

    程颐给朱长文的复信中说:心与圣人之道相通,然后就能辨别是非了,就象拿着秤去称物体的轻重一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言”。如果心不与圣道相通,而去评价古人的是非,就象不拿秤而去估量物体的轻重,用尽你的眼力,辛苦你的心智,即使时时都估量对了,也不过是古人说的“每每猜测每每猜中”,君子是不看重的。

    3·02 伊川先生答门人曰:孔孟之门,岂皆贤哲?固多众人。以众人观对贤,弗识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今诸君于颐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二程文集》卷九《答门人书》

    [译文]

    程颐回复其门人的信中说:孔孟的门徒,哪能都是贤哲?自然多是普通人。以常人去看圣贤,不能认识的地方多了。只因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而相信老师,所以能通过探索而后得圣人之义。今日诸位对我程颐的话,才有看法上的分歧,就丢下不再思考,所以最终还是不同。不可放下,且再去思考,这是获取知识的方法。

    3·03 伊川先生答横渠先生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一温一厚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愿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二程文集》卷九《答横渠先生书》

    [译文]

    程颐回复张载的信中说:来信所论,就大概而言,有苦心极力追求学问的气象,却缺乏宽容一温一厚的气度。不是聪明睿智的明察,而是考究摸索到了这个地步,所以理解多有偏失,就言辞说也多有窒碍不通的地方,小的差错时时出现。但愿进一步完善培养思虑,涵泳于义理之中,日后思路自会条畅的。

    3·04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道而致心疾者。————《二程遗书》卷二上

    [译文]

    要想知道自己学道是不是真有收获,可以从自己的心力气血上来验证。当你思考有得时,心中喜悦,心力气血充沛丰裕那是实际有得。当你思虑有得时,心力劳瘁损耗,实际不能得到,这不是勉强揣摸思忖的。我说:人的血气,固然有虚有实。疾病的发生,即使圣贤也不可避免。但没听说过自古以来哪位圣贤因为学道而造成了心疾的。

    3·05 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己,欲学之须熟玩味圣人之气象,不可只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章。————《二程遗书》

    [译文]

    孔子所说的“智暂地达到仁”的人,和长期追求仁德不息的人,即使二者对道的认识深浅广狭大略相似,他们的意味气度却大不相同,这一点需要潜心体认,久久玩索,也许能够认识到。学者不向圣人学一习一则已,要学就应该反反复复地玩味圣人的景象气度,不能只从概念语言上去认识圣人,那样只是讲解文字。

    3·06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一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如子所方,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道。一性一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自别。————《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有人问:内积忠信以进修德业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但要作到真正的体解却难。程颐回答说:学者固然应当努力实行,但需要的是先知了而后才能行。如果不懂其中道理,只是看见尧,就学尧那样行一事,没有尧那样的聪明睿智,怎么能象尧一样举止容仪、应酬世务全都符合礼呢?象你刚才说的那样,那是实实在在地相信并且牢固地守持着某一善行,这善行却不是他本身原来自然就有的,没有作到获取知识明白事理,就想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是越级而进。超越能力的勉强实行,怎么能持久呢?除非你洞彻世理明白无碍,才会自然而然地乐于按照圣人之道去行。人一性一本善,顺理而行,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来也不难。只怕为人不明理,很快安排一个理去顺着作,那就难了。你知道要行的事有多少般多少种,怎么一一安排?这里很有个深浅。学者须是真正理解了事理,才理解得正确,就能泰然实行了。我二十岁时,解释经义,与今日没有什么不同。但想想今天,觉得其中意味与年轻时自是不同。

    3·07 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一习一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大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需要深入推究认识其理。推究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或者读书讲明义理,或者评论古今人物,判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能处理得当,都可穷尽事理。有人问:推究事物,需要一物一物一事一事地推究呢,还是只推究一事一物而万理皆知呢?程颐回答说:怎能推究一物就会贯通呢?如果只推究一物,就贯通众理,即使是大贤者颜回也不敢这么说。应该是今日推究一件,明日又推究一件,积累多了,然后自有豁然贯通的时候。

    3·08 “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知识,于这里蔽着,虽强思亦不通。————《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思考称作睿智”。思虑时间久了,睿智自然产生。如果于一事思考未有所得,暂且换另一事思考,不可只守着某一件事。因为人的认识,在这个地方被遮蔽住了,即使强去思考,依然想不通的。

    3·09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一性一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有人问:格物究理中远观外物近察自身,还是以外物上认识的理回来验证自身吗?程颐说:“不用这么说,物之理和我之理都是同一个理,刚刚明白了那个,也就通晓了这个,这就是合内心与外物为一的道理。又问:致知从探求仁、义、礼、智四端开始怎么样?程颐回答说:从人的一性一情上去探求,固然是切于自身了。但一草一木都包含一着理,也应该去考察。

    3·10 横渠先生答范巽之曰:所访物怪神一奸一,此非难语,顾未必信耳。孟子所谓“知一性一知天”,学者至于知天,则物所从出,当源源自见。知所从出,则物之当有当无,莫不心喻,亦不待语而后知。诸公所论,但守之不失,不为异端所劫,进进不己,则物怪不须辨,异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胜矣。若欲委之无穷,付之不可知,则学为疑挠,智为物昏,一交一来无间,卒无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

    张载给范育的复信说:来信所询问的物怪神一奸一之类的事,这不是什么难以说明的问题,只不过人们未必肯信。孟子说的人尽心就可以明白自己的本一性一,也就可以了解上天。学者达到了知天的地步,那么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都应能不断认识,知道了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某种事物应该有或应该没有,无不明白于心,也不需要说明才知道。诸位所谈论的理,只要守持着而用不着分辨,异端学说也用不着批判。不过一年,我们的学说就胜利了。如果把物怪神一奸一之说以不可穷究推到一边,认为是不可知的东西,那么你的为学就被疑惑阻挠,心智被外物搞得昏昏不明,疑惑与外物一交一杂而来,没个间断,终于会到无法自存的地步,那么陷于怪妄也就是必然。

    3·11 义理有疑,则濯去早见,以来新意。心中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助,一日间朋友论著,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

    学一习一中对义理领会不了时,就应该清除头脑中旧有的见解,好使新意产生。心中有所开悟,随即记下,不继续思考思路就又蔽塞了。还需要得到朋友的帮助,一天里朋友讨论着,一天里认识就有差别。需要天天如此讨论,时间一长自然就感觉到进步了。

    3·12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远处。如近处怎生通要凿教深远得?扬子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颐与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大凡理解义理,只要心地平易些,自然能看出其中道理。理不过是关于人的道理,很明白,就象一条平坦的道路。《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直得就象箭杆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圣人的言语,恐怕不能用浅近的眼光看他。程颐回答说:圣人的话,自有浅近的地方,自有深远的地方,如果是浅近的地方,怎么又要穿凿得深远难懂呢?扬雄说:“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我给他改成了“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

    3·13 学者不泥文义者,又全背却远去。理会文义者,又滞泥不通。如子濯孺子为将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师之意,人须就上边理会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万章问舜完廪浚井事,孟子只答他大意,人须要理会:浚井如何出得来?完廪又怎么下得来?若此之学,徒费心力。————《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学者中不拘泥于文章字句的,又完全背离文义,相去太远。那些从文义中去解释的人,又拘泥于字句而不通达。比如《孟子》书中谈到子濯孺子为将的事,孟子只取庾公之斯不背叛其师的意思,在别人可能会去考虑他的事君之道怎么样,如此就互相矛盾妨碍而讲不通了。又比如《孟子》书中万章问舜修仓房和淘井的事,孟子只回答他大意,在别人可能会考虑:舜淘井被掩在井里怎么出来了呢?在仓房顶上修仓房一抽一去了梯子仓房烧起来他又怎么下得来呢?如果这样去学,那是徒费心力。

    3·14 问:莹中尝一爱一文中子:或问学《易》,子曰:“终日乾乾可也。”此语最尽。文王所以为圣,亦只是个不已。先生曰:凡说经义,如只管节节推上去,可知是尽。夫终日乾乾,未尽得《易》。据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若谓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推去,自然是尽。只是理不如此。————《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

    问:陈莹中喜欢王通的一句话:有人问怎样学一习一《周易》,你说:“一天到晚努力不懈就可以了。”这话最能尽理。周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也只是努力不已。先生回答说:大凡解说经义,如只管一节一节推上去,当然是会穷尽的。终日努力不懈,不能穷尽《易》理。据这一句,只能当它是《乾卦》九三爻。如果说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地推开去,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