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哲匠遗珠最新章节!

/>     很显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很大,建筑的种类和数量又很多,不可能采取任何统一的式样,因此“百花齐放”是建筑创作方面惟一的正确方针。例如工业建筑应以满足生产功能为主,并与材料、结构合理结合,来决定它的形式,不必勉强采取传统式样。可是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与城市街景、绿化方式等,就须以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建筑本身的性质与功能为基础,结合新材料、新结构,适当地创造新的民族风格,为人们的精神需要而服务。其中纪念性建筑应具有较高度的传统风格,其他建筑可暂时在数量上与造价上予以限制,以免产生华而不实的流弊。将来随着物质条件的增长及技术的改进,再逐步使其推广和提高。如是,既可满足国家大规模建设的要求,同时传统建筑艺术可与功能、材料、结构相结合,以新的姿态出现,为今后的政治、文化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说:传统建筑的继承与革新不仅是需要,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应使其发展下去。

    三、继承些什么

    这方面大家谈得很多,我再补充几点意见。第一,在平面布局和造型方面,仅仅是个体建筑的平面就有三十多种,屋顶的基本式样也有十多种,这些平面和屋顶组合起来,变化就更多了。至于单体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方式:就是对称的、部分对称与部分不对称,和完全不对称的。其中第一种数量最多。例如北京故宫和旧时的许多官衙、寺观。第二种也有相当多的例子,如热河外八庙中的六座大庙与南京的明孝陵都是结合地形的绝妙处理。完全不对称的例子在南方更多,如镇江金山寺、苏州云岩寺(虎丘),都采取完全不对称的方式,从平面布局与高低起伏的轮廓到每座建筑的比例,皆有其匠心独到之处。至于园林方面,几乎都是不对称的。这种布局是中国园林的特征,值得发展,如对景、借景、对比等原则便可应用到新设计中去。还有农村的绿化手法,结合了实用和美观,有很多很好经验值得介绍。总的来说,我们的祖先曾经合理地结合功能与地形,创造不同的外观,表现不同建筑所需要的风格,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就气候方面来说,我国幅员广大,从南方的亚热带到北方的亚寒带,各地气候大不相同。就是在同一纬度上,因为地形关系,气候也相差很大,因此在建筑上就反映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手法。例如四川成都是一座自秦末沿用至今的城市,因为夏季多西南风,所以主要街道采取西南方向。在浙江我们调查了七八十个村镇。为了夏季迎接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季候风,有75%村镇的主要街道采取东南向。而昆明的乡村住宅极少朝南,是由于日照角度的关系,因此房屋的方向不是朝东南就是朝西南。至于气候对房屋结构的影响更难一一列举。最显著的如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少数民族的房屋底下用空透的“干阑”式结构,这和马来亚、越南、缅甸一样,都是由于气候十分潮湿的关系。广州夏季多暴雨,而且日光强烈,所以人行道上建造骑楼。此外,如外墙的厚薄,窗户的位置与大小、数量等等都可对今天的创作给予若干启示。如去冬我参加江苏省吴江县的人民公社工作,发现农村的房屋前建有敞厅,而其南面不设门窗。问老乡才知道当地夏天太热,其间有三四周不能安睡,所以需要开敞的厅屋。由此进而调查当地的气候记录,发现夏季相对湿度竟达99%。因为吴江位于太湖之滨,县内面积46%是水面,夏天水受蒸发,水蒸气特别多。这样,我们在设计新住宅时就采取了外走廊。由此可见,在遗产中找出有用的经验,对今天的设计不是没有帮助的。

    第三,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方面,如北方麦秆抹泥屋顶就能解决当地材料缺乏的困难问题。四川与福建的夯土墙房屋能达四五层的高度,而新疆用土坯砖建造筒券形房顶,都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再如上海松江一带的农村建筑,在木架周围用很薄的砖墙,外面再用竹子做篱笆保护,也是很经济就地取材办法。总之,对于传统建筑,如果进行普查,从原则至手法,都可学到不少有用的经验。

    四、如何继承——革新问题

    最重要的是应当用什么态度对待革新问题,其次才是用什么方法去革新。

    态度问题也是思想问题。过去有人认为对传统建筑应该全部接受,这是把继承与革新混淆起来的复古主义,曾经受到批判不必再提。现在又有人认为只接受原则,不须接受具体方法。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理由。因为传统建筑中有不少具体手法,不符合今天材料结构与施工条件,不能生硬搬用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在另一方面,如果只吸收若干原则,不吸收一点具体手法,那么,新的民族风格就很空洞,所谓继承只是徒托空言而已。我认为原则固然要批判接受,具体手法也要批判接受。有些具体手法,不但要从我国传统建筑中汲取,就是从国外的类似事例,也可以考虑吸收。例如四合院平面虽不适合今天功能的要求,但在特殊地形与特殊用途上仍然可以尝试。如缅甸仰光飞机场休息室外面的小四合院,结合绿化,处理得相当灵巧,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其次,屋顶与门窗栏杆式样经过简化以后,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也可能形成一种新风格。如日本十年来就有不少例子,证明可以做到这点。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在继承方面先做一些研究工作,然后在创作方面,结合技术作进一步的实践。

    其次,方法上总得先有个统一的概念。这已有“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作为依据。根据这一方针的指示,我们必须在国家经济所许可的条件下来做“百花齐放”的革新工作,特别是在式样方面不能有所拘束。同时为了尽快创造出民族风格,必须走群众路线,只有通过大家动手,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风格来。结构方面除了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以外,也可用土洋结合的办法,促进各地区建筑的发展。

    关于发展各地区建筑,我想补充二点意见:

    (1)除大力搞新创作以外,改造旧建筑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苏州、徽州等中、小城市与其他富裕地区的农村,有不少材料很好的旧建筑,如果适当地改造一下,不难适合今天的用途,并可利用这个机会,对创造建筑的新风格做些试尝工作。去冬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曾在苏州洞庭东山利用一部分旧建筑和若干旧材料,设计了当地的人民公社,费用很经济,所需时间也很短,可以解决当前农村中的需要问题。虽然尚未动工,但这种方法值得一试。

    (2)发展地方建筑,当然必须配合原有式样和风格。但帝国主义经营的上海、青岛、大连、哈尔滨及天津、汉口等处的租界却是例外。以上海为例,过去百年内经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留下了不少外国式样的建筑。目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肃清帝国主义的势力已经十年了,为了表现伟大的革命变革,今后必须建造大批新民族风格的建筑,才能对内、外起宣传教育作用。我们在事实上已经如此做了,如人民公园周围都是西式高楼大厦,而公园本身是中国式的。又如人民广场的观礼台,也是民族风格。这种作风,应该继续发展下去。

    总的来说,要发展新中国的建筑艺术,继承和革新都很重要。主要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其次是革新中的具体方法问题。不过我们如果仅停留在概念上的讨论,问题将永远不能解决。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是反复循环,不断推进,我相信我国的建筑艺术一定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本文是作者在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学会于1959年联合召开的“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上的发言。由王世仁先生提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