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华严经疏注最新章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三(入第五十二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五明出现境界。正显分齐之境。兼辨所缘之境。依初义者。前约智以显心。今此正明智用分齐。依后义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缘。由所缘无边故。显分齐难思。分齐难思故。方穷所缘之境。二义相成。函盖相称。文中有三。长行分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境界。

    △二释二。初法二。初广取所缘。显分齐境二。初列所缘无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

    先令以无障碍智为能知者。非此不能量佛境故。后正显所缘。文有十句。

    知一地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通举所化。

    知一切三世境界。

    化时。

    一切剎境界。

    化处。

    一切法境界。

    化法。

    一切众生境界。

    所化人。次三句皆明所证。

    真如无差别境界。

    真如。语其体常一味。故云无差别。

    法界无障碍境界。

    法界生法所依。故云无碍。

    实际无边际境界。

    实际是穷事至实。故云无边。

    虚空无分量境界。

    化处分齐。

    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

    后一徧通。若约二谛境。前五为俗。次三为真。九通真俗。事空理空。俱是空故。后一双非。显前九境即同无故。若约三谛。空即是真。三真为中道。若以五界摄之。初三是世界无量。四即调伏及调伏加行界。五即众生。次三即法界。余二双非。

    △二显分齐无量。

    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至)如来境界亦无量。

    先约十境以显分齐。境智相称。故皆无量。

    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至)一切处无有。

    后约无境显其非有。乃至真如皆不可得故。是以诸境云兴而常寂也。如无既尔。如真如等无变易等亦然。

    △二近取诸心。以况佛境二。初正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至)无量无边无缚无脱。

    无量无边。语其相用广大。无缚无脱。明其体性甚深寂灭。

    △二征释。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将心况於佛境。

    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别如是如是无量显现故。

    释意云。菩萨自心随思即显。故无分量。佛境亦尔。随机显现。若身若智何有量耶。智假思显。性无缚脱。不为相缚。后无脱故。

    △二喻显。文有三。初二喻於无缚无脱。后一喻於无量无边。无量无边通前二段。前中分二。初降雨无从喻。

    佛子如大龙王随心降雨(至)於十方中悉无来处。

    喻无缚无脱。既无来处。有何缚脱。

    △二海水从心喻。

    佛子如大海水皆从龙王(至)往昔大愿之所生起。

    喻於无缚无脱所因。水从龙王心力为因。非定内外。智从往昔愿缘起故。来即无来。

    △二海水宏深喻。喻无量无边。文二。初标章诫听。

    佛子一切智海无量无边(至)略说譬喻汝应谛听。

    △二喻显三。初别显水多。文有四节。初四洲水。

    佛子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至)答言甚多。

    △二龙王雨水。

    佛子复有十光明龙王(至)雨大海中水复倍前。

    △三宫殿出水。

    佛子十光明龙王宫殿中水(至)流入大海复倍过前。

    △四婆竭龙王兼雨兼出。

    佛子婆竭罗龙王连雨大海(至)涌出入海复倍於前。

    皆后倍前。以显深广。

    △二通显水相。

    其所出水绀瑠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

    涌出故潮上速。为宝消故潮下。此为极说。

    △三通显无量兼水有四。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无量(至)实为无量不可为喻。

    △三法合二。初合水无量。

    佛子此大海无量(至)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智一念尚无穷尽。况尽三际周乎十方。重重重重。安可喻显。

    △二合通显无量。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至)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

    智海合水。

    应知宝聚无量(至)无障碍地诸菩萨所居故。

    余合宝等。非唯智为佛境。菩提分等皆分齐境也。

    △三总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入无量(至)等觉境界应如是知。

    结令知意。不知佛境。安能利生。

    △二偈颂。五偈分二。初一颂法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心境界无有量(至)佛境如是应观察。

    △二余颂前喻。文亦二。初二合颂前之二喻。

    如龙不离於本处(至)量等法界入毛孔。

    喻无缚脱。

    △二有二偈。颂大海宏深喻。

    如海珍奇无有量(至)悉在其中得饶益。

    俱颂通显无量。余文略无。

    △六答出现之行。前明分齐。境智无边。今彰运用。则悲智无尽。虽智海已满。悲无息故。文分为二。初长行二。初标举。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行。

    △二释相三。初双标二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

    义有多含。一无碍行者。即理之事。真如行者。即事之理行。前即行相。后即行体。前是即智之悲。后是即悲之智。前即真之欲。后即欲之真。融而无碍。为如来行。

    △二双释二行二。初释真如行。真如之名。言含法喻。文中有三。初牒名以解。

    佛子如真如前际不生后际不动现在不起。

    体绝三际。故同真如。契如成行。行即如也。

    如来行亦如是不生不动不起。

    过未非缘。故不生不动。现在离缘。故非起也。

    △二复举法界无形。明双非契中。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无量(至)非量非无量无形故。

    是知实相皆如来行。

    △三鸟飞虚空喻。释其非量义。

    佛子譬如鸟飞虚空(至)如来行无边际故。

    非量有二。一行广无量。故云如来行。无边际故。二即事同真。更无分量。故以空喻。既无有量。何有无。量。若谓无量。即是量故。双非永寂。为如来行故。心弥虚行弥旷。络日行而未曾行。故涅盘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盘。

    △二释无碍行二。初约法总明。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出过一切诸障碍道。

    智无所住。悲示所行。即悲智无碍。自无二碍。令他无碍皆无碍行也。

    △二以喻别显二。初金翅辟海喻。

    佛子譬如金翅鸟王(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喻即智之悲。

    如来应正等觉金翅鸟王(至)如来无分别无碍行。

    △二日月无思喻。

    佛子譬如日月独无等侣(至)我从何来而至何所。

    喻悲不失智。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至)我从彼来而向彼去。

    △三双结二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方便无量性相。

    性结真如。相结无碍。

    知见如来应正等觉所行之行。

    △二偈颂五颂。分二。初颂真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真如不生灭(至)教化众生无动念。

    △七出现菩提圆行之果。对缘造修。必有示成故。长行文三。初征起。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至)应正等觉成正觉。

    言正觉者。略显五门。初释名。晋经名菩萨。存其梵语。此翻为觉。正拣二乘。成异菩萨。初会已显。又单语菩提。但是所觉之道。今云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

    △二明体性。梁摄论云。二智二断。为菩提体。智度论云菩提菩提断。但名为菩提。若依此经。通一切法。如文具之。三辨种类。或说唯一如智。契合无二相故。故净名云。夫如者不二不异。或开为二。大品明有性净菩提及修成故。或分为三。约三乘故。如十地论。或开为四。涅盘经云。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得佛菩提。又四智菩提。亦是四义。或分为五。如大品经及智度论说。发心等故。或具明十。次品当明。唯十为圆。是此所辨。三除前二。四除前三。五除前四。余皆兼通。同教一乘之所摄故。若业用所现。无所不收。四明业用。文有十门而体用参显。各随别义。以立名目。今统收之。谓缘二谛断二障。证二空起二智。即群机现万像。具十身徧十方。周於毛端微尘等处。通因及果。业用无边。具如文显。五者辨相。即当释文。略辨十门。一总明体相。二印现万机。三体相甚深。四三轮平等。五因果交彻。六体离亏盈。七相无增减。八用该动寂九周于法界。十普徧诸心。十门之中亦司当门。别释文义。今且以初为总。余九为别。别虽九门。而释十义。初释第一。二释第十。谓举初括后。三从第二次第解释。第十一门释於八九二义。至文当知。今初总明体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成正觉。

    具有十门。皆含体相用三。

    於一切义无所观察。

    一寂照为菩提体。一切义者。真俗境也。观极於无观。故净名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如海无心。而能顿鉴。非无所了。故晋经云。解一切义。二经合明义。方圆妙解即是观。观即无观。既观念斯寂。无惑习种。无观是体。照断为用。合之为相。

    於法平等无所疑惑。

    二等同万法。为菩提体。谓智与理冥。同一圆觉。故云於法平等。而不失照。决断分明。云无疑惑。既无所疑。则所知永寂。上二已摄摄论之体。

    无二。

    三一成一切。成不见生。佛有异相故。故云无二。以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亦是能所不二。故净名云。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无相。

    四总指前三。体相寂灭。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无行。

    五即心行处灭。湛然不迁。亦是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无止。

    六虽觉而常定。不住定故。

    无量。

    七有二义。一横徧十方。广无量故。二体无生灭。绝分量故。

    无际。

    八亦二义。一竖念念成。无际畔故。二一得永常。无后际故。心无初相。冥符於理。无前际故。

    远离二边住於中道。

    九离二边。契於中道。晋经此前有无缚无脱。并皆含在二边之内。谓苦染若净。若缚若脱。有无一异等。斯边皆离。不徧住着。故曰离边。非见有边。边即中故。无边无中。方住中道。

    出过一切文字言说。

    十总显离言。上之九句寄言显深。斯乃未尽菩提之奥。收归性离。令亡言契之。

    △二印现万机。即海印三昧。文三。初法。

    知一切众生心念所行(至)悉知三世一切诸法。

    秪於一念知三世者。名一切智。

    △二喻。

    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至)是故共说以为大海。

    即举海印。以喻菩提。无心顿现。

    △三合。

    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至)是故说名诸佛菩提。

    言无所现者。有其三义。一无心现故如海。二所现空故如像。三无别体故如水。与像不可分。异自体显现。故名为觉。起信论云。诸佛如来离於见相。无所不徧。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斯即无思显照同体之境。为菩提相用。故上文云。於一切义。无所观察。

    △三性相甚深。

    佛子诸佛菩提一切文字(至)但随所应方便开示。

    性离言故。理圆言谝故。

    △四三轮平等。释上总中於法平等。等诸法故。意轮等故。何所疑哉。文二。初别举身等。有十三身。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得一切语言量等身。

    上六等事。

    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虚空界量等身。

    此三等理。

    得无碍界量等身。

    此一等於事理。事事二种无碍。

    得一切愿量等身(至)得寂灭涅盘界量等身。

    后三等因果。略举十三。结云无量。皆言量者。是所等之分量。皆言等者。即能等之三轮。等有二义。一者等彼事理之量。二者等彼事理之体。所以等者。彼诸理事。即我所证。能所冥合。彼尚即我。等之何难。是以圣人空洞无像。物无非我。会万物以成己。

    △二类结显多。

    佛子如所得身言语及心(至)无量无数清净三轮。

    △五因果交彻。释上无二。同一性故。文三。初标。

    佛子如来成正觉时(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

    八相之中。略举其二。故云乃至。此文正同净名之言。若弥勒得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一切众生即菩提。弥勒示迷此旨。但谓理诘之言。不知真得菩提。实如所诘。又前章中。以我等彼。故徧同彼量。今明以彼等我。故全现我中。是知一性平等。反覆相成。此中之成。为理为事。若是事成。何以释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觉入涅盘耶。此是华严大节圆宗之义。不对诸宗。难以取解。然诸众生若於人天位中观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蕴实法。大乘或说但心所现。或说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说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理说。更有说言。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旧来成竟。亦涅盘竟非约同体。此成即彼成。若尔何以现在众生非即佛耶。若就众生位看者。尚不能见。唯心即空。安见第六圆教中事。譬如有人迷东谓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破。则法界圆现。无不已成。犹彼悟人西处全东。若尔诸佛何以更化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无不化时。故下结云。大悲相续。救度众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切成也。又此众生乃是像上之摸。令其去摸。自见己佛。亦见他成。如第十段。

    △二释。

    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先总释云。同一无性。故得现成。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巨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次转征所无。

    无何等性。

    同菩提性。后释所无。有十二句。前之四句通生及佛。次之四句唯约众生。后四约佛。非独要空。真有亦非妄有。真空以性融相。法界圆现。由此无性。说成正觉。又摄十二。总为六对。

    所谓无相性无尽性。

    一能相所相对。谓染相净相。相待有故。念念之尽缘所尽故。烦恼永尽。本自尽故。

    无生性无灭性。

    二生灭对。约凡夫则本自不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故约佛菩提。非始生故。何有灭耶。

    无我性无非我性。

    三我非我对。有缘无主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

    四缘非缘对。揽缘生故。缘尚不可得。

    无菩提性无法界性。

    五能所证对。能证菩提。因所证故。所证法界。由智显故。

    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

    六合不合对。虚空非合。因有显故。所以性无。成觉是合。理智契合。即为缘起。故非有也。

    △三结。

    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

    物物无性。故成种智。证斯同体。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续。又秖由不知佛。证无性故。谓令知故。教化不绝。

    △六明体离亏盈。释上无相。

    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至)无一无种种故。

    虚空无生。体无增减。菩提无相。成不宁殊。

    △七明相无增减。释上无行。菩提之体。湛然不异。行岂能迁。文三。初举喻问答。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

    化多心者。喻修多因。

    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

    化成多佛。喻修多因。

    皆无色无形无相。

    以化现无形。喻成不成二义莫异。

    如是尽恒河沙等劫(至)云何问言凡有几何。

    △二赞善以合。

    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至)若无有相则无增无减。

    △三结前生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至)同於菩提一相无相。

    △八用该动寂。释上无上。不滞定故。文四。初举所依三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