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最新章节!

p;  御注曰: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臣义曰:以强为胜,必有胜之者矣。木强则共。

    御注曰:拱把之桐梓,人皆知养之,强则伐而共之矣。

    臣义曰:木强则伐。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御注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老氏之道术有在於是。《庄子》曰,以懦弱谦下为表。

    臣义曰:老氏以柔弱为本,道术之妙,在是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御注曰:道无益损,物有盈虚,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者,圣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则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天之道以中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於有余。下者举之,不至於不足。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臣义曰:益损盈虚,迭运迭旋,皆反於极,本乎自然也。高者有余者,皆盈益者也,故必抑必损。下者不足者,皆损虚也,故必举叉补。皆自然之理,故天之道其犹张弓,必薪乎得中而后已。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御注曰:满招损,谦得益,时乃天道。

    臣义曰:恶盈也,故损有余,好谦也,故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御注曰:人心排下而进上,虐荣独而畏高明。

    臣义曰:凌其不足而损之,求为己之益,畏其有余而奉之,求为己之悦。

    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御注曰:不虐荣独,而罄者与之。不畏高明,而饶者损之,非有道者不

    臣义曰:罄者与之,使无不足之累。饶者损之,使无过满之灾,唯道为能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耶。

    御注曰:不恃其为,故无自伐之心。不居其功,故无自满之志。人皆饰智,己独若愚,人皆求胜,己独曲全,惟不欲见贤也,故常无损,得天之道。

    臣义曰:圣人体道在天下,故能以有余奉天下,非以有余为恃也。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处者,不欲自伐自满以见其贤尔。贤以业言也,有余者,己之道,以己之先觉觉后觉,以己之先知觉后知,其下至於轻税薄赋,散利於天下,而不收於上,皆所谓以有余奉天下。唯不见贤,故下不知帝力。此圣人与天同德也,故曰得天之道。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御注曰:《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谓水几于道,以其无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则徇人而失己,乌能胜物?惟无以易之,故万变而常一,物无得而胜之者。

    臣义曰:水之性,随器任形,曲直方圆,与之为变,至柔至弱,然攻彼坚强,莫之能胜者,以其性不易於变,其体常冥於一,此柔弱所以能擅其胜也。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御注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臣义曰:观水之攻坚强,则莫不知柔弱之为胜,是知之所及也。然莫之能行者,有已以好胜,而仁不能守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御注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体道之虚,而所受弥广,则为物之归,而所制弥远。经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臣义曰:水几於道,故圣人体水以为德,柔弱善下,藏垢纳污,无所不容,而无善恶、小大、洁污、远迩之间,故可以主社稷,王天下。

    正言若反。

    御注曰:言岂一端而已,反于物而合于道,是谓天下之至正。

    臣义曰:言其受垢不祥,谓之社稷主、天下王,斯圣人之正言也。其言若反於俗,盖反俗所以为正也。故曰反於物而合於道,是谓天下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御注曰:复伟者,不折镇干,虽有快心者,不怨飘瓦,故无余怨。爱人者,害人之本也。偃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为善?

    臣义曰:古之善治人者,使之自治,非有以治之也。民之情,荡於利欲,而淫侈争夺以自葱,求得其欲而已。上之人,设为禁令刑诛,一切治之,天下不得其欲,怨之所由生也。大怨者,民之欲亦大矣,以不得所欲,故谓之大怨。以民之有是怨也,於是又欲调和而禁治之,礼乐教化,赏刑号令,无所不至,所以调和禁治之也。而天下益有余怨,故圣人所以执左契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御注曰:圣人循大变而无所湮,受而喜之,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契有左右,以别取予,执左契者,予之而已。

    臣义曰:执左契,则无为而付当於自然,不从事於物,任万物之自至,吾应其至,与之为合尔。常任天下之责,未始责於人也。

    故有德司契,

    御注曰:以德分人,谓之圣。

    臣义曰:不德之德,所以司契也。

    无德司彻。

    御注曰:乐通物,非圣人也,无德者,不自得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和怨之心焉,兹,彻也,祇所以为蔽,《庄子》曰:丧己于物者,谓之蔽蒙之民。 臣义曰:无得於己,求彻於物,蔽蒙甚矣。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御注曰:善则与之,何亲之有?

    臣义曰:和大怨,不可以为善而有德。司契者,谓之善人,天道之所与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御注曰:广土众民,则事不胜应,智不胜察,德自此衰,刑自此起,后世之乱,自此始矣。老氏当周之末,厌周之乱,原道之意,寓之于书,方且易文胜之敝俗,而跻之淳厚之域,故以小国寡民为言,盖至德之世,自容成氏至于神农,十有二君,号称至治者,以此而已。

    臣义曰:国小则其事易治,民寡则欲易足。事易治则忘衍智,欲易足则无巧伪,然后可以反朴复古也。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御注曰:一而不党,无众至之累。

    臣义曰:人各安其分,各遂其生,无朋比#2群聚之累,虽器有什伯,无所用之。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御注曰:其生可乐,其死可葬,故民不轻死而之四方。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远徙之谓欤?

    臣义曰:知生之可乐而安其生,故重死。知业之为本,而乐其业,故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御注曰: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同乎无知,其德不离。无绝险之迹,故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无攻战之患,故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臣义曰:安其生,乐其业,无事於动也。虽有舟舆,无所乘,无事於争也。虽有甲兵无所陈,足乎性分,乐於自得者然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御注曰:纪要而已,不假书契。

    臣义曰:有不信,有书契,民复古,则信於结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御注曰: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华故美,不扰故安,存生故乐。

    臣义曰:甘其食,不待滋味而甘也,甘其分而已。美其服者,不待华绮而美也,美其衣而已。安其居,则无所往而不自安。乐其俗,则无所处而不自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

    御注曰:居相比也,声相闻也,而不相与往来,当是时也,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此之谓至德。

    臣义曰:嘘嘘为仁,孑孑为义,此民所以尚往来也。至德之世,民相忘於自得之场,无欲於己,无求於人,相望相闻之间,至老死不相往来,然则恶有傲情作伪,相为容悦之弊耶。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御注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关百圣而不惭,历万世而无弊。

    臣义曰:信言者,信於道,非苟人之好也,不可以投俗,此世俗所以不美也。美言不信。

    御注曰:貌言华也,从事华辞,以支为旨,故不足于信。

    臣义曰:美好之言,可以悦人,非信於道也,故於信为不足。

    善者不辩,

    御注曰:辞尚体要,言而当法。

    臣义曰:善者不待辫而善自明,故其言简约而不费。

    辩者不善。

    御注曰:多骈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臣义曰:辩以求明,辞费寡理,故曰不善。

    知者不博,

    御注曰: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

    臣义曰:道一而已,非博者所能知。 反要则复乎无知,何事於博。

    博者不知。

    御注曰: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庄子》曰: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

    臣义曰:博有溺心之累,益博而益不知务外故也。闻见自外至,故歌其博。自知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故不如其约。

    圣人无积。

    御注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庄子》曰:圣道运而无所积。孔子曰:丘是以日祖。

    臣义曰:圣人至虚而无物,何积之有?以至无供天下万物之求也。苟有积而散之,则积有时而尽矣,惟其无积,此圣道之所运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御注曰:善贷且成,而未尝费我。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

    臣义曰:人所不能为,待我而后为者,谓之为。人之所亡,待我而后有者,谓之与。圣人所为所与,皆本乎道,故於己无费,於己无乏。

    天之道,利而不害。

    御注曰: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而物实利之,未始有害。

    臣义曰:生其所自生,成其所自成,美利万物,而不言所利,何害之有?是天之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御注曰:顺而不逆,其动若水,应而不藏,其静若鉴,和而不唱,其应若响,虽为也,而为出于无为。体天而已,何争之有?兹德也,而同乎道,故德经终焉。

    臣义曰:圣人虚己以应世,无为而体道,付一气之自运,遂万物於自然,其动也顿,若水不逆。其静也明,若鉴不藏。物来来感应之如响,

    其为出於无有者也,无为则无我,无我则无物,物我且忘,何争之有。为而不争,体道故也。老氏明道德之意,其要在乎柔弱不争为本,故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终焉。惟得道者为能与此,故於德经之终言之。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十竟

    #1原作『惟』,据下文『故其性仁爱』 句,知『惟』当作『性』。

    #2原作『此』,依义当作『比』。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