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摩诃止观辅行助览最新章节!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二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医令嗽毒

    嗽。音速。吮也。吮。食允反。

    亦须复推

    向作覆字也。若推者。如初句中相推。云若欲贪灭而贪欲不生者。为即为离。若即者。灭那能生。若离者。生而无因等。

    故今文中不复委书

    三四句。论中不复具作句法。但令列初句。

    对余境时

    今论中且从六受一中论贪。若对余五论之。又名未起。

    通对十界。后若别起

    今文且从一界将已未对论。若余界未起。乃是别论未耳。今遮此未。故云恐也。

    乃至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十六句

    余三句令例初句。今为例作第四句。使前二句可作。应云为贪欲已。心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亦灭亦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非灭非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

    何得亦具无等三句

    上问已未。只可论不生。何得具生。故今拒之。若如问意。只可论不生者。正生中只合论生。又何得论不生耶。

    事助

    如方等历幡坛道具中修观者是。

    观柱缘生

    论云。梁柱椽栋名之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众礼和合故有片名。除三分柱因缘名字。更无柱名等(云云)。

    七识正因种

    彼经云。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此七识者非第七识之识也。此第七识乃了因种耳。今云正种者。疏引什法师释云。欲界为一。三禅三空为六。合为七识住。所以然者。三恶苦多识不乐住。第四禅识色微故。又无想天识不乐住第四无色。以非想法微故识不乐住。随识乐住即是法性。故得为种。已上止文。

    怫

    音佛。恕也。

    因缘一法治邪痴故

    十二因缘治断常痴。

    若转计者从此句生

    四句推无记不生。若转计者。为无记灭已不生。为无记不灭不生。为无记亦灭亦不灭不生。为无记非灭非不灭不生。

    起空属空。起有属有

    搜要云。非前二收。不出前二。或善或恶。或空或有也。

    不善四句如无禁

    贪欲即是道等四句。

    喾

    苦沃反。五帝中第三帝也。史记云。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皆同姓而异国号。

    嫄

    音原。

    而孕

    所孕之子。谓不祥而弃之。遂名曰弃。乃周之始祖也。

    齓

    初觐反。毁齿也。

    猃狁

    猃。本作猃。音险。狁。音允。皆畜种。故字从犬。

    熏鬻

    熏。本作[打-丁+熏]。鬻。音育。夷名也。

    綖

    音延。此乃覆冠衣耳。应作线。与线同。公羊传云。中国不绝如线。

    几尽

    上巨依反。近也。谓近尽。

    荒服

    荒远之国也。东曰夷。南曰蛮。西曰戎。北曰狄。有不火食。衣以羽毛。都无礼教。

    酣

    胡甘反。嗜酉酒为乐。

    歠

    与啜同。

    高阳之子

    颛顼。姓高阳氏。

    五马

    兄弟五人。

    睿

    音慧。

    莅

    音利。

    [袖-由+(梫-木)]

    音浸。天边之妖气。

    爝

    音雀。

    黑衣当王

    江表僧多着黑衣。周武恶之。僧属阴。虑阴王以夺阳。

    觇

    勑艳反。窥觑也。

    甄

    音真。姓也。

    九流

    汉书九流。一名家流。二纵横家流。三杂家流。四农家流。五说家流。六权家流。七墨家流。八阴阳家流。九道家流。若尔者。道士本儒流耳。

    岿

    苦轨反。

    髡

    苦昆反。

    嫱

    音墙。

    柤

    音栌。

    狙

    子余反。猿属。性多诈。

    齕

    痕没反。亦啮也。

    六牛经六年。展转六十牛

    六牛六年各生子。为三十六子。并母成四十二也。牛子第五者。至第五年第六年各生一子。是第五各生两子也。第六牛只各生一子。牛孙共生十八子。是则母儿孙共为六十牛。经中以六牛展转。喻比丘从戒生禅。从禅生慧而成六神通。

    但结提吉

    从谏者吉。不从谏者提。

    两夷一提

    自行淫欲。又说过人法云。我知是。我见是。谓我得暖顶乃至四果等。是名两夷。以此教人。又犯一提。

    论。依律摈治

    律有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若人犯夷。人劝忏悔。答云。我不见罪。佛令作不见摈。又若犯者。人劝忏悔。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若如利咤言。淫欲不障道佛。令作恶邪不除摈。

    首生白发

    经云。如少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除。持戒比丘诃责坏法之人。亦复如是。

    邻国相攻

    经云。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兴兵灭之。是时国王无力势故。方乃怖畏改心修善。如是邻王得福无量。持戒比丘亦复如是。驱遣诃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

    体外之惑

    疏云。体上之惑。

    一闻三谛

    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是说苦集灭三谛。

    见舅堕负

    拘絺罗初难佛云。一切法不忍。佛答云。汝见是忍不。因而堕负门粗细中。

    六神六师

    第一臣名月光。所事师名富兰那。但言杀父母者无果报。五臣各事一师。皆外道辈。

    闻说阴幻

    佛告王言。何者是父。汝但於假名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色与非色性无和合。

    无根信

    章安释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名也。

    述己弘愿

    愿云。我於佛前悔。愿后更不作。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

    初闻佛偈

    住住央掘摩等。凡三百六十七偈。

    匿王去后

    匿王欲伐。且见央掘去佛不远。王礼供已叹佛云。能降如是恶人。佛为说法。得罗汉果。

    四事为涅盘因

    一者亲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论痹

    必至反。

    街衖

    衖。与巷同。

    癴蜷

    上吕员反。下巨员反。跛。躄病也。

    [穴/(丬*臬)]

    鱼际反。睡中语。

    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出涅盘疏

    涅盘疏云。昔徐仆射。理人甚善。为上虞令。犯事不闲。答问如天柱瑜。极解深义。不晓世语。言天柱瑜者。天柱。山也。在会稽。瑜。名也。时号顿悟禅师。不晓世语者。涅盘疏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问疾云。阇梨无所苦已就灵姑卜云无苦。即问灵姑是谁。答云是剡。又问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问汝夜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为灵姑等。故云不晓世语也。又如昔庄严门下有净藏法师。唯能并难。答无所以。彭城正公。能善解释。不便论义。

    俱舍以九义立一瞿声

    颂曰。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於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九者。一方。二兽。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刚。七眼。八天。九水。皆名瞿声。

    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

    疏云。佛但说一。具四种意。如说有句。即具於无并双亦双非。但作有解不名智臣。此与四教义合。佛说生生灭。即不生灭双亦双非。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此义又与四门义合。亦有门乃至双非门亦尔。

    次第对盐等四

    盐有器无水。双亦马双非。余四教四门。例之亦如是。

    经中先合。对无常等四

    经云。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令比丘修无常想。为计乐者说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说空者无二十五有相。令比丘修学空相。

    次对四常

    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名不动是正解脱。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名曰常住。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

    此四亦是四门异名

    不动有门。无相空门。不变双亦门。佛性双非门。不动藏。无相通。不变别。佛性圆。

    十非

    前论中已说。

    六宗情期大同

    史记。一阴阳。二儒。三墨。四名。五法。六道德。阴阳使人拘而多畏。儒者传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法者严而少恩。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庄生归於自尔

    庄云。云为雨乎。雨为云乎。各自尔。

    老氏专叹去奢

    老云。圣人去奢去泰。注云。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之者。使人不过分也。

    马祀

    牛羊豕。三牲之祭。常闻之矣。言马祀者。记曰。大夫之丧荐马。

    羊烝

    烝。冬祭名也。冬以羊祭。

    脯祀

    仪礼。祭之以酒脯。

    粟祭

    礼云。求食家之粟以祭之。然则粟祭非杀生。不是烧然之因。今恐是肉祭耳。以肉粟同音。写者误矣。

    前广后略

    如十乘无四三昧则后略。

    神力品约教次第

    经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自在神力秘要之藏。甚深之事。法力藏事。次第对名用体宗。

    序品约行次第

    经云。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

    何殊体踏

    邪解禅师修体心踏心观法下。记中云。虽体踏如空。非体法实智。虽推踏不受。非无作舍觉。

    利镬等

    镬字应作镢。居缚反。

    鉏

    与锄同。

    止亦名观。即停止止

    下论云。停止止是行善。属观门摄。

    观亦名止。即贯穿观

    下论云。贯穿观是止善。属定门摄。

    翻识为智

    翻七识为四智。谓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等。

    纯陀一品明涅盘施

    经云。纯陀者。名解妙义。白佛言。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众生故。佛言。施食者有二种果报。一者受已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盘等。

    例道入例

    下例字应作倒。

    三三为权

    谓三乘各有人教。因是为三三。在昔无果。故三三俱权。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

    断离尽

    断烦恼。离生死尽。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

    牛马互无

    外道计无因无果。若言父母是众生因者。男女当具二根。又眼见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计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随缘方便及息二边。俱明三止三观

    随缘三止者。着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义。中道非边。是不止止义。三观可解息二边三止者。不着空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止是不止止。观亦可解。

    对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借彼知见之名。非全用义

    经曰。云何为知自饿法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五热灸身等。云何不见菩萨。不见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脱。亦知亦见者。为见众生。行於邪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知诸众生。从地狱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脱。又亦知亦见者。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不入涅盘。经中广解。

    天亲无着

    金刚论。

    下之二句。复疎三谛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无有相貌句是三谛义。记云。无边无中故是三也。若三俱亡乃是绝四离百。

    大论二十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

    五心。下(一)。中(二)。上(三)。上上(四)。中上(五)。

    有五差别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

    五种布施即五差别。净名疏释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舍财。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胜品十善。持戒精进。恭敬听法。慈心孝顺。华香续明。皆天檀也。此皆事施。果报不同。三藏二乘观谛缘。菩萨观无常。舍身命财。如代鸽等。并藏檀也。通教体三事皆空。愍众生故舍身命财。别教行人种种施。圆教舍身者。生死后际等观。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命财亦尔。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已上并四教施也。后成佛时。五种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但云愿摄。其义则通

    如云菩萨为菩提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愿故。成佛之时。国士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有势力。获神通。又菩萨离盗心。与众生共之。愿诸佛土纯是七宝。故成佛时。国土纯是七宝。众生富足。乃至远离邪见。与众生共之。菩萨成佛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言通者。无五差别异。

    观因缘智四种不同

    下智观之得声闻乘。乃至上上智观之得佛乘。四智对四教准知。

    论。种种行类相貌

    智论七十二云。三事何异。有人言行。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菩萨。身口意异於他人。以此表甚深智慧也。类者。分别知诸菩萨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非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耶。相貌者。除行类。种种因缘得知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相。

    不决臧否

    下音鄙。语出毛诗荡之什。诗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臧善否非。郑玄笺云。不知善否。乃是不识是非之义耳。

    慧单而智复

    加一切成复。

    且约前二

    藏通。

    若单约境。准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缘名共性境。离境离智名无因境。

    庄云。天其运乎

    天运篇也。运。广雅云。转也。注云。不运而自行。

    地其处乎

    不处而自止。

    日月诤於所乎

    正文所争不争所而自代谢。

    孰主张是。孰纪纲是

    皆自尔也。记作氏。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已上并郭象注耳。

    老计守雌

    道经曰。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犹归於婴儿。注云。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尊就卑。归老於婴儿。无所知也。

    君弱臣强至二教

    下文云。三藏从无明生。不由真起。此自性邪。见通教真是不生生。一切惑苦灭。此惑是由不生。此他性邪见。此界内惑。以惑为自。以真为他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别教计黎耶生法。此执他性。圆教计法性生法。此计自性。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

    生等对四教精进

    若二藏相应即生生精进。乃至圆教不生不生精进。

    无言菩萨

    大集第十三云。王舍城师子将军。生一子不啼泣。乃至七日眼不瞬。人谓之痖。父母立字名无言。后见佛广现神变等。无言即契理也。

    论。作四说性执久破

    与下化他境意同。下记云。自行若满必须化他。

    一一悉中皆四说

    下化他境中。一一悉中。各引四悉文证。

    於一名下说无量义

    涅盘三十一云。犹如涅盘。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乃至亦名吉祥。

    以蜈蚣等用喻独头

    疏云。蜈蚣譬戏论嗔。守宫百足兀然譬独头无明。今记文以蜈蚣喻独头。似误。

    三昧乐意成身。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

    生方便土。须已辨地也。今见等地而言成身者。或是超人。或是以空三昧且摄之耳。或是果中预谈因位。或以前而例后详之。

    岂圆六根更入别位

    三种意生摄别地。前斯为正意。若摄圆者。断通惑尽则摄入三昧乐。断尘沙则摄入觉法自性等位。然六根净位非次第人。故云岂入别耳。

    是二中间即是中道

    中间是指名色等五支苦果也。苦道即法身名中道。

    六因四缘

    因缘名义亦欲略知。今依俱舍出之。六因者。一能作因。谓一切无为法皆为能作因。二俱有因。如四相望本法互相假藉。本法为因。四相为果。四相为因。本法为果。俱时而有故名俱有因。如心王与心所亦互为也。三同类因。如过去善五蕴与现在善五蕴为同类因。现在善五蕴与过去善五蕴为等流果。又如过去解脱戒为同类因。今别脱戒与未来别脱戒为等流果。四相应因。此唯心所法。谓心王心所起必同时。五义平等。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时业。更相随顺。义用相应。故名相应也。互为果边名为俱有。若相应边名相应也。五徧行因。谓苦谛下有五烦恼。即苦下五见疑无明。集下二见疑无明。此十一俱三义。一徧缘五部。二徧随眠五部。三徧与五部染法为因。此因为染污。能与五部染法为因名徧行(去声)。或徧缘五部名徧行(平声)。行即满也。六异熟因。谓能招果熟故名异熟因。三性之中但取善不善。就善法中唯取有漏善为异熟因。为无漏善破坏三有。不招异熟。非因也。为无记劣。不招异熟。言四缘者。一因缘。谓因如是缘故名因缘。缘以前六因中后之五因为体。唯除能作因。二等无间缘。谓前念心心所法齐等。与后心心所法为缘。或可后念心心所法齐等。因前念心心所法为缘。故云等无间缘。言等者。徧依及果。三所缘缘。所缘二字属境。缘之一字属心。谓心所缘法性劣。执境方生。犹劣人非杖不起。四增上缘。谓前六因中第一能作因即是增上缘体。故一切法皆增上缘○又婆沙中因缘相摄。初六因摄四缘。能作因摄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余五因摄因缘。缘谓俱有。同类相应。徧行异熟。又四缘摄六因。因缘缘摄五。谓异熟.俱有.相应.同类.徧行。若等无间缘.所缘缘。无因可摄。能作因摄增上缘。

    楞伽第四佛语心品

    心品第三云。於彼演说大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既云为次。所以互融。恐人疑今记文写者误。故捡经以决之。

    为渐为顿

    大慧问为渐净为顿净。佛言。是渐净非顿净。譬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

    现流

    经谓渐顿之化。佛从法性显现流出。

    顿现一切

    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乃至云。报佛亦尔。於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

    五种种性佛

    经云。若有闻说一一法自心显现。不思议境。不惊不怖。此是如来乘性。既云不惊怖。则是菩萨性也。经中不言菩萨性。

    声闻

    经云。若闻说蕴处界。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乃至我生已尽等。此是声闻性。

    缘觉

    经云。若闻缘觉乘。举身毛竖。悲泣流泪。舍离愦闹。或闻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是名缘觉。今记不列缘觉。

    不定

    经云。不定性者。谓闻三种。谓佛及声闻.缘觉。随生信解。而顺修习。而成大慧。

    无性

    彼经四卷。成部文中无无性。只有各别性耳。各别中又说声闻。

    五法

    谓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相者。形相色像等。名者。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妄想者。有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如如者。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是名正智。

    及三自性

    妄计自性。谓计自性从相生。於种类显现生计着故。二缘起自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自性。三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二分别自性圣智。

    二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

    论。十地为如佛

    大论五十中解云。菩萨坐七宝菩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诸佛法。乃至云降魔放光具十力等。十方诸佛大声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於道场。具佛事。是名十地当如佛。

    乐定乐慧。转世现信解见得身证

    此一说。未知记主据何处文耶。盖以乐定乐慧。自是上流般中一位开出。又复身证不入学人之位。此说与下文俱舍问答相违。学者辩之。

    无学为九乃至不坏法

    死至骨想是俱解脱之因。故果有神通。

    一间

    俱舍颂云。断惑八品一生名一间。疏释云。间为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不证圆寂。

    退护思住达

    五字下各有一法字。谓退法乃至达法。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

    连上文。是俱舍语也。此问者是问学人十八中何不云身证。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彼释云。若不还果修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身。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故答之。灭定有漏。不是依因。故不预数。今记中於三果开为十一。内有身证。俱舍则无。或恐是误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

    论。断奠

    上丁段反。下丁定反。涅盘疏云。无差也。

    正量部

    权衡刊定名量。无邪谬名正。西域论名也。

    苦县

    上音户。

    东夏之神州

    南山戒疏云。雪山已南。三方歫海。周九万里。厥号大夏。此方中岳亦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仑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尔雅云。河出昆仑。佛经云。四海本源。香山所出。分流四海。俗云昆仑者。谓香山耳。

    初约四句料简

    论但三句。言四者。准前义加非渐非顿。故曰未若权实章中其名委悉。以下有非权非实句。

    渐顿复兼偏圆

    渐顿指释文中。

    今回在前

    经中佛如醍醐已方云。如牛新生。血乳未别。今论在声闻前列之。故云也。血者。无明烦恼也。乳者。众生善五阴也。

    二相

    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我无我无有二相。又云。一切法善不善等亦无有二相。

    别教之终

    地上。

    愚夫禅

    经云。二乘之人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无常。苦。不净相。渐次不舍增胜。至无想灭定。

    观察禅

    经云。自知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我。於法无我随顺观察。

    真如禅

    经云。若分别我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真如禅。

    如来禅

    经云。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如来禅。

    欲入第七住

    七住名不退。六住名正心。有人云。六住退者是权耳。今为经中说退者。法财王子及八万人皆退。若舍利弗示作法财权退可然。岂八万人皆权退耶。又有人云。初住断见。断已不退。今六住退者。名伏为断。是故退耳。此亦非矣。若十信中立断名者。可是名伏为断。今十住中本是断位。如何名断为伏。太颠倒也。又有人云。六心退者。非第六正心中退也。乃是第一发心住位中横开为十。於此十中第六而退。此又穿凿太过矣。经中自云。十住之前一切凡夫法中发菩提心者。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若一切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罗蜜止观现前。复值诸佛菩萨所护。出到第七住。自此已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萨心。不名习种性。若读此文。则知非初住中横开之六心也。今试议之。夫见惑牵四趣生。若断见已不堕四趣。思惑牵人天生。若断思尽出人天界。良由别人宿善不等。致令今世用观不同。若先断见。次断思者。此等行人必不言退。次第用观故也。若用断见断思二智。同在一念等观两惑者。记主谓之俱断。断之未尽。则此人多退。然则遇恶缘则退。值善缘则进。非谓俱断之人一例退也。昔人以截藕为喻。於义未明。今记引大论云。舍利弗六千劫。若优婆塞戒经云。舍利弗六万劫求菩提。所以退者。未得解脱。劫数不同。不须和会。

    大经数等名异

    此下记中引。

    论旧医乳药

    略如玄签。备捡。引涅盘注。

    制多

    塔也。

    僧祇四受(云云)。五分五受(云云)。四分亦五

    南山业疏云。僧祇八受。谓善来。自然。五。十。八。二十。遣信。曾归也。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语。三二语。四十一众。五破恶见实。六第一受具。七善来。八三语。九八敬。十羯磨。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信也。四分各五有十。一善来。二破结。三三语。四边方五人。五中国十人。此五是僧也。一八敬。二二十众。三遣信。四小年曾归。五边方十众。此五是尼也。今文与业疏不同者。恐误。验知前文。小无忏重之误。是违记耳。

    多伽见母明受不同

    多论七受。谓自誓。见谛。三归。善来。三语。八法。羯磨。伽论十种。谓无师。自誓。见谛。问答。三归。五众。十众。二部僧。八重。遣信。见论八种。谓教授。三归。问答。善来。重法。遣信。八语。羯磨。毗尼母论十种。谓善来。建立。三语。羯磨。随师教。遣信。勑听。

    上法

    本初要期求戒。及才破结。果与戒一时俱得。故名上法。

    白木调

    有人以调作去声呼。非也。据梁书职贡图。作条。

    五人受中须一人持律

    此别部之意耳。四分则不然。须五皆明律。故业疏云。边地开五。要须持律。非假持律。焉得成遂。

    百骂

    八敬谓。百夏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不得骂僧。不得举僧过。依僧受戒。依僧忏残罪。半月请教戒。不得无僧处安居。依僧自恣。

    是尼端正

    十诵迦尸国有女。端正妹好。价直半国。大臣大官求之不得。此女遂乃出家。有诸恶辈皆习议云。若受戒时。我於路中须夺取之。诸尼闻已。不知云何。乃往白佛。佛言。从今听此半迦尸尼遣使受具足戒。

    亦名十二语

    三番白四名十二语。初番於尼中白四。次番为端正尼若自往大僧中受戒。路上恐为恶辈所夺。佛令丑尼僧中代为受戒。即遣使也。第三是丑尼却回来腾僧羯磨。又名白四。此非尼常行法。盖是也正女一缘耳。若常行法。沙弥尼先於比丘尼坛上白四羯磨受戒毕。此名本法尼也。次须於大僧处再秉白四羯磨。但两番也。

    十利

    戒戒之下皆有十利。一摄取於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调顺。七惭愧者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

    一支一境

    身三口四等支。杀盗淫妄等境。随其支境。犯者结罪轻重。

    犯淫三趣

    三趣者。四分谓人.畜.非人也。人则女人三道。男子二道。若觉并睡眠。及死而未坏或少坏。但使入毛头许。皆波罗夷。畜则牛马猪狗雁鸡之属。莫问心怀想疑。但是正道皆结夷。非人者摄天子.修罗.鬼神.地狱四类也。业疏云。人畜两趣。形现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难识。故合天与修罗.鬼畜为一趣。是则开成六道合成三趣耳。

    相部对内

    相部即河北相州厉律师之义也。犯边罪者多论障。在家外众并出家内众。若相州厉律师谓但障内众。故云对内。

    作白已后入余心者

    多论云。作白之时。具上四心。不名得戒。羯磨已后。方有四心。皆是得限。余心者。谓恶.无起.睡眠。

    四心三性始末恒有

    无作戒者。律钞云。无作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辨也。故杂心论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言四心者。三性之外加睡眠。

    多罗树

    西域记云。其树如此方棕栏。高七八尺。果熟则赤大如石榴。

    乃至天乐。广如初句

    广如经中第一句说。最末句云。若见男子随逐女人时。或见女人随逐男子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乃至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

    式叉迦罗尼

    此翻名学。即众学法也。律五篇之第五。

    若据余部。余心亦得

    四分之外皆名余部。成论云。出入常有善心转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