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唯识开蒙问答最新章节!

除壳。二连胎。化唯业思。

    界趣具生

    问。三界诸趣。各具几生。

    答。俱舍颂云。鬼通胎化二。人旁具四生。地狱及诸天。一一皆化生。

    定不定报

    问。业所招报。为定受否。

    答曰。定受。

    难曰。若尔。何故论说。有顺不定受也。

    答曰。唯云不定。不云不受。故须定受。经云。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

    问。若定受者。何云入见者。名抵债。圣人抵而不受恶总报故。

    答曰。说定受者。约凡夫人。若圣人者。三乘无学。善亦不受。况恶报乎。

    问曰。何知善亦不受。

    答。阿罗汉者。应不受复有故。佛解脱道。舍有漏种现故。即知善恶俱不受也。

    难曰。若亦不受善果报者。二乘即已。若大乘者。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岂非是善果报也。

    答曰。说不受者。有漏善根。不说无漏。

    问。此以何证。

    答。华严经云。有业报佛。即是报身。此其证也。

    难。若受无漏善果报者。因何因中行行之时。每度要与三轮体空。云不望得果。一何相违。因果不相照故。

    答曰。云不望者。要事与理合。理与事冥。恐着於相。成有漏因。云不望果。此报身者。乃无得而得。是真得也。无果之果。乃真果也。故古德云。有心用处还应错。无意求时却宛然。又云如虫蓹木。偶尔成文。即其义也。

    问。若有得之得。有果之果。何以非真。

    答。事不契理。心有分限。故果有尽。所以非真。

    问。无漏五蕴。既是有为生灭之法。何偏名真。

    答。无粗四相。所以名真。难。有细四相。亦是生灭。何偏名真。

    答。虽细四相。念念迁灭。乃尽未来。念念相续。永无断灭。故得名真。

    问。何故无断。

    答。事既契理。理既无限。业亦无尽。故无断灭。

    问。何故有心求之不得真果。

    答。真者不堕诸数。心言路绝。若言果者。堕诸数故。若有所得。落心言故。其真理者。非得非非得。非果非不果。故着有无。或住中间。俱不得真也。

    诸论差别

    问。前云论说不定等言。何论说几。

    答曰。瑜伽论说有二种业。谓顺定受。顺不定受。唯识论说。有其四种。谓顺现生后不定受。

    问。两论二四。数既不同。有相违否。

    答。其唯识论。数虽有四。唯定不定。止於定中分为前三。后一同彼。故无相违。

    问。顺等名义。

    答。谓上上品善不善业。极殊胜故。现身便受。名顺现受。中庸之业。稍降上者。次生便受。名顺生受。又稍劣中等者。二生已后。皆名顺后。其下品等。由微劣故。如人负债。急者先偿。排遣在后。名顺不定。

    问。此等因何。有胜劣也。

    答。由能造心有胜劣故。所造亦尔。

    问。排在后者。时节不定其报如何。

    答。由此瑜伽。有四句简。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定。时报俱不定。

    问彼论四句。与彼二业。及唯识四。识。与相配。

    答。瑜伽。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通唯识四。即彼顺不定受。时报俱定者。唯识前三。即彼顺定受。时报俱不定者。唯识第四。同彼论后。顺不定受。

    问。此时与报。及定不定。其犹何也。请喻示之。

    答。时定报不定者。如论稼实。秋间决收。是时定也。未知成否是报不定。报定时不定者。如守牌僧。僧次已定。是报定也。知何时有。是时不定。时报俱定者。如现任官。此时现受报故。时报俱不定者。如未入选。何时坐。是时不定。未委得何官。是报不定。

    问。此顺现等。为别报邪。为总报也。

    答。唯顺现业。是其别报。余皆总报。

    问顺现者。何非总报。

    答。唯现身上。增损福寿。不改趣类。故是别报。

    问。如现变蛇。转女成男者。总邪别邪。

    答全身变已。方名总报。有少未变。犹属别报。

    问。何以故。

    答。此趣彼趣。此类彼类。逈然不同业类全异。方名总报。有少同异。乃是别报。

    五心轮名

    问。五心轮名。

    答。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

    问。此五心何时起何。

    答。但闻语时。前后次第。应起即起。

    问。请示一途。

    答。诸行无常。四字之时。若专法者。七心集现。解其义理。若散乱者。十二心现。

    问。七心轮。

    答如闻诸字时。有率尔寻求二心。复闻行字时。有决定心。又闻无字时。复起寻求。后闻常字。遂起决定染净等流成七心转。

    问十二心。

    答。四字皆有率尔寻求。成其八心。行字加决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断名义

    问四断义。

    答。一自性断。二相应断。三离缚断。四不生断。

    问。自性义。

    答。根随等惑。无漏智生。断彼自体。名目性断。

    问。相应断义。

    答。前七心王。遍行别境通染性者。断彼相应染法之时。其遍别等。亦得断名。名相应断。

    问。离缚断义。

    答。善无记法。由断能缚染心所以。亦得断名。名离缚断。

    问。不生断义。

    答。八难果法。入见道后。永不生故。名不生断。

    问。四断作释。

    答。自性即断所。相应之断能。离缚之断。不生即断。

    三宝名义

    问。何名佛义。

    答福田论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名之曰佛。

    问。云何名法。

    答。玄理幽微正教精诚目之为法。

    问。何故名僧。

    答。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谓之僧。

    问。何得名宝。

    答。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宝。无机子。

    问。涅盘经云。诸佛所师谓法也。则应立教。举法为初。何缘垂训。佛居先邪。

    释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演法之功。法无自显之力。犹如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称佛然后示法。

    三乘通号

    问。何名为声闻乘。

    答。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谓声闻乘也。

    问。何名缘觉也。

    答。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绕。灭五果之缠缚。此之所谓缘觉乘也。

    问。何名菩萨乘。

    答。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谓菩萨乘也。

    大乘五位

    问。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於几位。如何悟入。

    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各於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问。本性住种性。

    答。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问。何者名为具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

    问。何名外凡。

    答。虽具此性。未发坚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

    问。习所成性。

    答。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问。此何等人名习性。

    答。内凡人是。

    问。何名内凡。

    答。此性定在发心已后。约初入劫。名内凡位。

    问。云何入劫。

    答。为发心后。修十千劫。方入十信。言入劫者。乃三僧祇之初首。名为入劫。

    问。具此二性。当几类人。

    答。定性菩萨。二乘回心。

    问。二乘五果。回心向大。望顿悟人。至初入劫。修习劫数。同别多少。

    答。下从初果。上至五果。回心向大。至入劫位。乃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至资粮初。顿悟发心。亦十千劫。至资粮初。

    问。何故五果劫少。初果劫多。

    答。烦恼有无。修证少多故。

    问。略於五位。

    答。一资粮。二加行。三见道。四修习。五究竟。

    问。渐次悟入。

    答於识相性。资位中。能深信解。至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至见道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尽未来际。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此名渐次悟入。

    一资粮位

    问资粮名。

    答。资谓资益。粮谓津粮。从此积集福智津粮。资益己身。远趣大果。故名资粮。

    问。又何名为顺解脱分。

    答。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脱果。由此亦名顺解脱分。资粮自利之名。顺分利他之号。

    问。此资粮位。当修何行。

    答。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问。从何而何是资粮位。

    答。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问。此资粮位。有几行位。

    答。有四十心。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问。此位由何。於唯识义能深信解。

    答。因四胜力。谓内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

    问。何者因力。

    答。大乘多闻熏习相续。

    问。善友力。

    答。逢事诸佛。出现於世。

    间作意力。

    答。一向决定胜解。名作意力。

    问资粮力。

    答。由三力积集无间。名资量力。

    问。此位伏除何障染法。

    答。少能伏除取二取现。

    问何故少能。不能多也。

    答。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所以少能。

    问。何名外门。

    答。散心名外。

    问何知如此。

    答。本论颂云。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故唯能伏取二取现。

    问。散心修者。华严何说十住菩萨现八相等。岂非定力。

    答。既云多住外门。即知少能入定。是故能现。

    问。福智资粮。何者是福是智。

    答。前五度福。第六度智。

    问。此位中断修之相。

    答。有三种练磨心。除四处障。

    问三练磨。

    答。一菩提广大屈。引佗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三转依难修屈。引粗况妙练。

    问四处障。

    答。一离二乘作意障。二诸疑离疑障。三离闻思我我所执障。四断除分别缘似我法义境障。

    二加行位

    问加行名。

    答。加功用行。名为加行。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问。此又何名顺决择分。

    答。欣远之心。不如始业。且求见道名顺决择分。见道之智名决择故。

    问。不如始业。

    答。非属力劣。行合如此。是知涅盘。不越於此。故且求近。云不如始。

    问始业。

    答。始初发心。一至远求大涅盘。故。

    问。此位行业。

    答。即修大乘顺决择分。便是行业。

    难曰。近见道故。名加行者。资粮远见道。无加行义。

    答。若加功用行。而行资粮。亦名加行。若近见道加功。四善独名加行。故对法说。有资粮皆加行。有加行非资粮。

    问。资益己身之粮。加行不名资粮。加功用行求果。资粮不名加行。

    答。资粮远望大果。最初独名资粮。加功万行。加功资粮。亦名加行。

    问。加功而行万行。资粮得名加行。加行亦望大果。加行亦名资粮。

    答。初位发心最猛。四善不名资粮。万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问。初位心猛。独名资粮。四善近见。独名加行。

    答曰可尔。若加功行万行。初位名加行。若近见名加行。初位不得名。

    问。若果资粮。四善亦得名资粮否。

    答曰。不尔。若如尔。

    难。见道亦是果之资粮应名资粮。恁么。则如何即得。

    答。从增立名。但可名见道。不得名资粮。

    难曰。从增立名。见非资粮。既是从增立名。资粮亦非加行。

    答。固知如是。所以五道立名不同互不相滥。

    问。加行位所修之法。

    答有四位。四能发。四所发。四能观。四所观。

    问四位。

    答。谓暖。顶。忍。世第一。

    问四能发。

    答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问四所发。

    答。下四寻思观。上四寻四观。下如实智观。上如实智观。

    问所观四。

    答。名空。义空。名义自性空。名义差别空。

    问能观四。

    答即前寻思如实四观是也。

    问。依何位。入何定。发何智。观何法。

    答。初依暖位。入明得定。发下寻思观。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皆空。

    问。何由得空。

    答。观所取四。皆自心变。皆假施设。实不可得。不空而何。

    问第二位。

    答。次依顶位。入明增定。发上寻思观。重观所取名等四法。实不可得。唯自心变。

    问第三位。

    答。复依忍位。入印顺定。发下如实智观。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顺后能取之识。亦是其空。印前顺后。名印顺定。

    问。何义顺后能取亦空。

    答。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空。

    问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问。此忍有几。

    答。有下中上。下忍印无所取。中忍即无能取。

    问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无间定。发上如实智观。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别。

    又问。初位何义名暖。

    答。至初获道火前相。名之为暖。

    问明得名。

    答。至此初获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问寻思名。

    答。寻思名等。假有实无。名曰寻思。

    问。名义二法。何故别别而观。名自性。义自性。名差别。义差别。合而观之。

    答。名文与义能所相异。故别寻求。名义自性。及二差别。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问第二位。何义名顶。

    答。寻思位极。立以顶名。

    问明增名。

    答。明相转增。名明增定。

    问。何故顶位。重观四法。

    答。初伏难故。所以重观。

    问。第三位何义名忍。

    答。忍境识空。故名为忍。忍者印也。顺也。

    问。印顺定。

    答。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问四如实智名。

    答。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问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极。名世第一。

    问无间定名。

    答。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

    问。颂云。现前立少物。何为少物。

    答。心上变如。名为少物。

    问。颂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带相观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缚。

    三见道位

    问通达名。

    答。谓无漏智。体会真如。故名通达。

    问见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问。此之见道。有差别否。

    答。有真见道。相见道。

    问。真相见道。有差别否。

    答。有。若一心真见道。三心相见道。若三心真见道。十六心相见道。

    问。云何一心真见道也。

    答。谓根本智。实证二空真理。实断分别惑智二障。虽多剎那。事方究竟。总说一心。

    问。三心相见道。

    答。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问。何故此名相见道。

    答。以真见道。不别缘故。今则别缘是相见道。

    问。三心真见道。

    答。前三心说为真见。

    问。复约何理。却说为真。

    答。以相见道。缘四谛故。今不缘彼。为真见道。

    问。十六心相见道。

    答。谓苦集灭道。四谛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问。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余三谛准。

    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

    答。有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

    问。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缘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问。上下谛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缘下界如。类忍类智。缘上界如。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

    问。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

    问。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缘如。仿真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法智缘真如。仿真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证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证缘见。苦类智缘前见。仿第二心解脱道自证缘见。集灭道三。仿此作法。

    问。请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缘欲界如。仿无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法智缘欲界如。仿解脱道见分证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界如。仿解脱道见分证上界理。余三谛准。

    问。三心相见道。

    答。内遣有情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我执。内遣诸法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法执。此二别缘。名之为法。遍遣有情诸法假缘智。仿解脱道二空见分证二空理。此一总缘。名之为类。

    问。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说仿法。乃根本智别断总证。

    问。一心真见道。

    答。双空智起。无间道中。双断二障。解脱道时。双证二空。

    问。二种十六。皆小乘法。菩萨何作。

    答。此约菩萨修作说之。

    问。何故修彼。

    答。降伏二乘故修。成遍知故。

    问。此通达位之分齐。

    答。於十地中。每地有三。谓入住出。此通达位。当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属修道故。

    问。何故见道。偏时促也。

    答。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一念尚无。何怪时促。

    问。既无一心。何当入心。

    答。约相见道。多时排布。事方究竟。说当入心。若真见道。岂属三际也。

    四修习位(附 五究竟位)

    问修习名。

    答。修谓修理。习谓习学。有为无为功德法故。名为修习。

    问修行位。差别之相。

    答。大分有二。初十地因。后转依果。

    问十地因。

    答。十地皆具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之因。

    问十地名。

    答。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问。初地何义。名为极喜。

    答。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极喜地。

    问。初地中修习何行。

    答。施行三。谓财。无畏。法施。

    问断何障。

    答。异生性障。及断二愚。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

    问证何理。

    答。遍行真如。

    问二地离垢之名。

    答。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问修何行。

    答。戒行三。谓律仪。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问。断何障愚。

    答。断邪行障。微细悞犯愚。种种业趣愚。

    问证何理。

    答。证最胜真如。

    问。三何名发光。

    答。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发光地。

    问所修行。

    答。忍行三。谓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问所断。

    答。阇钝障。及欲贪愚。闻持陀罗尼愚。

    问所证。

    答。胜流真如。

    问。四地焰慧之名。

    答。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问所修。

    答。三精进。谓披甲。摄善。饶益精进。

    问障愚。

    答。断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爱愚。法爱愚。

    问所证。

    答。摄受真如。

    问五难胜。

    答。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问行。

    答。三静虑。安住。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问断。

    答。断二乘般涅盘障。纯作意背生死愚。向涅盘愚。

    问证。

    答。无别真如。

    问六现前。

    答。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问修。

    答。般若三。生空。法空。俱空般若。

    问断。

    答。断粗现行障。现观察流转愚。相多现行愚。

    问证。

    答。染净真如。

    问七远行。

    答。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问修。

    答。方便二。谓回向善巧。拔济善巧。

    问断。

    答微细现行障。微细现行愚。纯作意求无相愚。

    问证。

    答。无染净真如。

    问八不动。

    答。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问修。

    答。愿二。谓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

    问断。

    答。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相作功用愚。相自在愚。

    问证。

    答。不增减真如。

    问九善慧。

    答。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问修。

    答。力二。谓思择力。修习力。

    问断。

    答。断利陀门中不欲行障。辩慧陀罗尼自在愚。辩才自在愚。

    问证。

    答。所依真如。

    问。十法云地。

    答。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问修。

    答智二。谓爱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问断。

    答。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及大神通愚。悟入微细秘密愚。

    问证。

    答。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问。何名等觉。

    答。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名等觉位。

    问。此金刚心。断何障愚。

    答。此无间道。断微细所知烦恼障。於境微细着愚。极微细碍愚。齐此名因修道后边。

    ○问。妙觉名。

    答。前念金刚心时。名无间道。断尽一切微细二障。至第二念。弃舍四事。名解脱道。证莲华相好功德。获三种身。故名妙觉。齐此名果究竟位。初十地因竟。

    四转依果

    问。转依果。

    答。转依有四。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然此转依。通因及果。

    问能转道。

    答。此复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断道。

    问能伏道。

    答。有漏无漏。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能伏二障。名为伏道也。

    问能断道。

    答。谓无分别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

    问所转依。

    答。此亦有二。一持种依。二迷悟依。

    问持种依。

    答。谓第八识持染净种为所依故。名持种依。

    问迷悟依。

    答。谓真如法。能为迷悟之根本故。名迷悟依。

    问所转舍。

    答。此又有二。一所断舍。二所弃舍。

    问所断舍。

    答。谓二障种。每遇何地无间道时。彼便灭故。名所断舍。

    问所弃舍。

    答。谓有漏善。异熟无记。劣无漏。变易身。取要只是有漏种现。劣无漏种现。至此最后解脱道时。尽弃舍之。名四事也。

    问所转得。

    答。谓四涅盘。

    问。一自性清净涅盘。

    答本性无染谓之清净。本性寂然。故曰涅盘。

    问。二有余依涅盘。

    答。如来之身。有余乐依。无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余依。不同二乘有余苦依。身有属故。

    问。何知无苦。

    答。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无苦。有余乐依。

    问蕴虽无漏。不无迁灭。何名涅盘。非寂静故。

    答。能招染尽。故名涅盘。

    问无余依。

    答。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众苦永寂。名为涅盘。无余苦依。

    问无住处。

    答。生死涅盘。二皆不住。名无住处。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问所转得。

    答。谓四智菩提。何谓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问。转八识成四智。何故名为所生得也。

    答。转灭有漏八识之时。从无漏种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问。转何识生何智。

    答。转前五。得成所作。六妙观察。七平等性。八大圆镜智。

    问。转识成智。智者别境中慧。岂不转王成心所也。

    答。称实转王得王。转所得所。

    问。云何转八识成四智。

    答。据转强得强。云转识成智。

    问。请说道理。

    答。因中识强智劣。果位智强识劣。故云转强得强。

    问。为甚如此。

    答。因中烦恼增故。境界胜故。所以识强智劣。果位烦恼无故。境界空故。所以智强识劣。

    问。据此八识。皆有转理。何故前七偏名转识。第八不尔。

    答。第八一转永转。转后更不间断。故非转识。

    问。前五同八一转永转。何名转识。

    答。前五因位三性间转。亦名转识。

    问。第七一性。应非转识。

    答。八地已去。有漏无漏间转而起。亦名转识。

    问。无性第七。不通无漏。何名转识。

    答。三界相望。粗细转易。亦名转识。

    问。第八三界以粗细易。应名转识。

    答。第七我执渐增转暗。八无此理。故非转识。

    二无我义

    问。二空名义。

    答。生法二种无体名空。空即彼无。无别空体。

    问。二空理。

    答。二空所显。名二空理。

    问。旧云人空。或云我空。今言生空。何义不同。

    答。若云人空。不该余趣。

    问。我该余趣。何不从之。

    答。有执外法。以为我者。但名生执。通该内外。

    问。何须空二。

    答。二执若在。二空真理。无由得显。故须空之。

    问。真如之理。非有非空。心言路绝。何得云空。

    答。从能显门。说为二空。

    问。以何方便显二空理。

    答。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所以得显。

    问。有如何者。请喻晓之。

    答。生法二执。如两闭门。加行之智。如开门者。二空真理。如门中物。根本之智。如取物人。

    二身名义(附 十号名义 薄伽六义 诸佛别名 三业化义)

    问。解脱道所获三身。

    答。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

    问。自性身体。

    答。谓诸如来真净法界。

    问。有何义趣。亦名法身。

    答。诸功德法所依止故。普润大师云。轨持为法。依止名身。凭何以知。光明疏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摩诃衍云。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凭此而知。

    问。寂寂名断。安曰法身。

    答。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

    问。湛湛之体。当同虚空。

    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智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照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问受用身。

    答。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佗受用。

    问自受用。

    答。恒自受用大乘法乐。

    问。何义故名为报身。

    答。三无数劫。修所得故。名为报身。唯此是实。后皆应身。普润云。报谓果报。三祇修因所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续二义名身。

    问依止义。

    答。有为功德所依止故。

    问相续义。

    答。尽未来际无断尽故。

    问。其果报者何教所明。

    答。摩诃衍云。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问。依止相续义何所出。

    答。唯识论云。所趣无边。真实功德。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其出也。

    问佗受用。

    答。令佗受用大乘法乐。此有十重。被十地机之所现故。

    问变化身。

    答。无而歘有谓之变化。聚化五蕴。名之为身。

    问。化身数类。

    答有三类。一大化身。二小化身。三随类化。

    问大化身。

    答。千丈大化。王大千界。被地前机。

    问小化身。

    答。丈六金身。王一四天下。三乘凡夫。是所被机。

    问随类化。

    答。猿中现猿。鹿中现鹿。名随类化。

    问。拘尸罗现三尺身。城东老母指掌所现。此当何类。

    答。据被人类。属小化身。据非丈六。属随类化。再问能者。

    问。法身所依。

    答。依法性土。

    问。唯一法性。宁分身土。

    答。能依义边。名之为身。所依义边。名之为土。

    问报身体。

    答。四智菩提。无漏五蕴。

    问报土体。

    答。无漏色蕴。

    问能所依。

    答。根根尘尘。遍周沙界。情器有异。情为能依属报身。器为所依属报土也。此实报土。

    问他报土。

    答。随所被机。胜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净土。

    问变化土。

    答。亦随所被。大凡小圣。各随业力。所见不同。

    问。何唯三身。不增不减。

    答。普润云。万虑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方超悟。证三身以圆通。故无增减。

    问。既一有情成佛之时。何却三身。

    答。实唯一佛。约三义故。而说三身。

    问三义何。

    答。一体用。二权实。三理事。

    问体用。

    答。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谓之真身。他用不赴机缘用谓之应身。

    问权实。

    答。权谓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唯明。以显实故。从劣归胜。秪是一身。

    问理事。

    答。佛本无身。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

    ○问。十号之名。

    答。一仿同先迹。号如来。二堪为福田。号应供。三遍知法界。号正遍知。四果显因德。号明行足。五妙往菩提。号善逝。六达伪通真。号世间解。七摄化从道。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八应机受法。号天人师。九觉悟归真。号佛。十三界独尊。号世尊。

    问。十号之义。

    答。无虚妄故。名如来。良福田故。名应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还来故。名为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故。名无上士。调他心故。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故。名天人师。知三聚故。名之为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

    问。诸教皆列有十一数其故何也。

    答。据前所解世尊名。云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则应世尊是总名。何以知也。普润大师云。涅盘疏说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云一数。涅盘及大论。开此二号。而辅行云。大论合者。此文悞也。据辅行意世尊是总。

    问。准药师经。数唯有十。仍第二应正等觉。与十薄伽梵。不同旧译。却无世尊。其故何也。

    试卜之云。莫第二号。应正等觉一名。将应供与正遍知为一号也。然不敢妄出所以。

    问。何故第十特异旧翻。

    卜云。莫薄伽梵中第六尊贵。当世尊号。

    问无定断。

    答。辅行尚云学者详之。我何人哉。

    ○问。六德。

    答。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永不系属诸恼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

    ○问。古云。佛佛齐法法道齐者。如翻释迦以为能仁。莫应余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者。余佛莫应有寿量邪。其余佛名。随义准难。

    答曰。法苑章云。但以逐机设化。随世建立。显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

    ○问。尝闻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说三乘化。

    答。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问。三乘化义。

    答。据手镜云。准佛地论。说三业化。身语各三。意但有二。又准彼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说现无边种种佛身。非身相应语业化中。即无佛身。由此。指微。显轮。各说不同。

    问。指微说相应之言。训作何义。

    答。相似义。要相貌相似。法体相似。

    问。与谁相似。

    答。与自相似者。名自身相应化。与佗相应者。名佗相应化。阙一二者皆名非身相应化。

    且问自身相应者。

    答。如大小化身。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蕴。名法体相似。此皆与自相似。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此身发语。有化心等。名自身相应语业化也。

    问佗身者。

    答。如观世音。化万回相貌。法体与人类相似。名佗身相应身业化。万回发语。及有心等。名佗身相应语意化也。

    问。非身相应。

    答。如化佛身无根心等。虽相貌相似。阙法体相似。一类化树林等。二义俱阙。皆名非身相应身业化。若无心佛发语。树林说法。名非身相应语业化。

    问。何无非身相应意业化也。

    答。既作树等是无情类。故无意化。

    问。既然化为佛身。何无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属前类自身相应意业化也。

    问。显轮相应。训作何意。

    答。相近义。身类同义。具自二义者。名自身相应化。具佗二义者。名佗身相应化。阙一或二。名非身相应化。手镜云。准轮钞说。言相应者。亦有二义。一要相近。二身类同。如自受用身。现三类化身。身类同。又相近。名自身相应化也。如化佗身。与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应化也。二义阙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复现诸佛。虽身类同。无相近义。如自受用。现人猿等虽具相近。阙身类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义俱阙。此上皆是非身相应化也。愚疑此说云。佗身化中。与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与佗身相近。何须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类。自受用身。化人猿等。与佗身相应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无此自受化人一类。既有此疑。愚试云。显轮二义。有兼有正。相近义正。唯自相近。身同义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阙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阙正。或俱阙者。名非身化。

    依此问云。何者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类化。与自相近。自身类同。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问。自身相应语意化。

    答。即此前身。发言说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应语意化。

    问。佗身相应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阙身类同。具正阙兼。名佗身相应化。

    问。非身相应化。

    答。如化身佛复现诸佛。具身类同。阙相近义。具兼阙正。又化身佛现人物等。二义俱阙。皆是非身相应化也。

    问。指微钞主。何为如此。

    答。谓顺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无意业化。又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现无边佛。是故说现无根心佛。又顺非身相应语业化中。无现佛身。故说树林演法。水声谈空。

    问。何故显轮特与相违。

    答。显轮会云。佛地非身语业化中无佛身者。但彼论略。亦合有之。又会意业但有二者。且约其心不可孤现。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实亦三。既非身中有现佛身。何无根心。

    问。指微何说佛无根心。

    答。只为指微。要法体相似。说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说无心。

    小乘五位

    问。声闻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谓资及学也。

    问。谁人修此。

    答。定性声闻。一分不定。

    问不定。

    答。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声闻菩萨二性。有人声闻缘觉二性。此等皆得修声闻行。名一分不定。

    一资粮位

    问。何时立此资粮之初。

    答。虽有三慧。心未决定。名外凡位。发决定心。名内凡位。从此内凡立位之初。

    问。资位修何观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

    问。五停心观名。

    答。五处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观。

    问五者何。

    答。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二多嗔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十二因缘观。四着我者。作界分别观。五多寻思者。作想息念观。

    问不净观。

    答。想自及佗。青淤虫食。骨锁等类。

    问。别相念观。

    答。身受心法。四各别想。名别相念。

    问。如何别观。

    答。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别别观。

    问总相念。

    答。总观四法。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名总相念。

    问慈悲观。

    答。乃锦被七翻章也。

    问。十二因缘观。

    答。观十二支缘生。迁变无常。苦空无我。假和合故。轮回不息。

    问。界分别观。

    答。谓观地坚。水湿。火暖。风动。空虚。识了。皆具显示无常苦空无我。

    问数息观。

    答。有六行相。一数。随。止。观。还。净。

    问。资粮等名。

    答。同大乘说。

    问。资粮位后际齐何。

    答。七贤前三名资粮位。

    二加行位

    问加行位。

    答。七贤后四。谓暖及第一。名加行位。

    问暖名。

    答。如人钻火。初暖生故。

    问。暖修何观。

    答。创观四谛十六行相。每谛有四。谓苦。无常。空。无我。集。因。生。缘。灭。净。妙。离。道。如。行。出。上下具观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问顶名。

    答。可动法中最殊胜故。如人之顶。

    问观行。

    答。亦即观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问。何故重观。

    答。为成熟故。

    问忍名。

    答。印可谛理。名之为忍。

    问。此忍有几。

    答。下中上三。

    问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问中忍。

    答。别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问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观欲界苦谛下一缘。

    问。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问观行。

    答。亦一剎那。重观欲苦一缘。

    问。与忍同一剎那重观欲界苦谛一缘。二有何别。

    答。但胜劣异。

    问异所以。

    答。色界善业。总有九品。下三品善。属暖位摄。中三品善顶摄。上下上中。忍摄。上上品善。世第一摄。故云但胜劣异。

    问。忍有三忍。与二品善。如何配摄。

    答。上下品。下中二忍。上中品善。上忍摄也。

    三通达位

    问通达位。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立预流果。

    问。此位齐何。分见修别。

    答。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时。即属修道。

    四修习位

    问修习位。

    答。此有后三果向不同。若於欲界修惑之中。断至六品。其六无间。五解脱道。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若断后三。三无间道。二解脱时。名不还向。至后第三解脱。立不还果。又若断至上八地中七十二品。其七十二。无间解脱二道之中。至七十二无间道时。名阿罗汉向。从初果中正住果后。进修已来。齐此无间道时。是修道位。最后边际。

    五无学位(附 二无我义)

    问无学位。

    答。谓第七十二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立阿罗汉果。

    问。五分法身。

    答。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问无学名。

    答。五分能摄十无学法。名为无学。

    问。十无学法。

    答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解脱。正智。

    问。十无学法。与五分法身。如何相摄。

    答。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慧。正解脱。正智。是解脱知见。

    问。何罗汉名。

    答。此翻应。应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二不受后有。三受人天供。

    ○问。其二无我。百法摄否。

    答。摄尔何失。

    难云。若言摄者。何法摄也。若云不摄。何言千法万法不离百法。

    答曰不摄。

    问。恁么。则摄法不尽也。

    返问彼云。汝欲摄者。其二无我。为是心耶。所耶。色耶。不相应耶。无为耶。若云是者。五位是何。若云非。不摄明。

    问云。争奈摄法不尽。

    释云。一切者。不出五位。是心等者。无不摄之。名摄法尽。今二无我。既非五法。故不摄之也。

    问。何知非法。

    答。百法初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既一切法后。别问无我。即知非法。

    问。若言非法者。应无我理。不离四句。堕百非中。

    答。遮尔是法。我云非法。据实。非法。非非法。

    问。何以故。

    答。若是法者。堕是边故。若非法者。堕非边故。若言非法亦非法者。堕两头故。若言非法。非非法者。堕中间故。

    问。如是者。亦非不摄。汝何定尔。云不摄也。

    答。且遮尔摄。我言不摄。其实非摄。非不摄。非亦摄亦不摄。非非摄非不摄。

    问。何以故也。

    答。离四句。绝百非故。又解。前五位法。表诠立名。心表缘虑。色表质碍。此二无我。遮诠立号。遮五位法。皆非实我。皆非实法。其表诠者。既有所表摄所表法。其遮诠者。既遮我法。何所摄也。又解。若将旨就诠。在百法摄。六无为是。堕诸数故。若废诠谈旨。二无我是。不堕诸数。何摄之有。

    问。争知不堕。

    答。既不立名。既知不堕。

    问云。补特伽罗无我。云法无我。此岂非名。

    答。既云无我。与谁为名。名诠於谁。谁为自性。即知非名。

    问。何知废诠。

    答。既知无人无法。废诠明矣。

    问。若不摄者。离百法外。应是别有。

    答。虽云不摄。仍上百法。不即离等。

    问。何知尔也。

    答。古云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等。

    问。此说何凭。

    答古德云。凡属对待。皆谓之不了义。瑜伽大论。既是大乘了义之教。理极显然。故无我理。直须孤逈。圆陀陀。不与诸尘作对。万法为侣。始得。若不如是。终非了义。

    四句百非

    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何。

    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问。如何百非。

    答。既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

    问。请示法之。

    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复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

    问。请有无外。别示一途。

    答。且如上。下。亦上亦下。非上非下。

    问。请示一字者。

    答。如言青。非青。亦青亦非青。非青非非青。但举一字。便对非此也。

    问。何故随举一切。皆得作之。

    答。其真理者。一切皆非故也。故古人云。若要直截会。一切总不是。

    问。何故万松和尚别此语云。若要委细会。法法无不是也。

    答。历代宗师一时救弊。其意不等。前师为救坐着今时。云总不是。万松为救坐着那边。云无不是。其实住着者。皆不是。不住着者。无不是。

    问。何以故。

    答。佛法以无住为本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其意也。愚意且尔。更问能者。

    杂录问难

    怀州秀长老。於汴梁和讲主处。累致问难。今录之云。

    一日秀举仁讲生。问孝严老师云。胜鬘夫人。赞佛之时。顿现三身。法身无相。如何得见知。云。汝如何说。

    和云。性相禅宗皆有此。相宗答云。见化身时。即见法报。何以故。三身不相离故。盖报身者。修所得故。法身者。报实性故。化身者。报所现故。岂得相离。既不相离。故见一身。即是见三也。性宗答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岂非是见法身也。禅宗答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此亦是见法身之理。

    一日又问。华严经说。佛有百亿十千名。何故燃灯。授善慧记云。汝当作佛。号释迦牟尼。既立一名。余名皆废。如何会释。

    和云。佛一音中普说多名。百亿十千诸众生类。各随所乐。各别闻名。何以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一音之教。孰不知也。

    问。既为法王。於法自在。何不以色为心。以心为色也。

    答。若相宗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色相既从心自证生。归种位时。即是自证。是故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喻如蜗牛头出角。出则似角。缩则是头。色心相即。正与此同。若性宗说。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事不二。故色即心。心即色也。若禅宗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例甚多。和云。据上所问。其意太局。应将五位更互为问。其理方尽。且心与所互相即者。所与心王一能缘性。不即而何。其不相应心之分位。岂非即心。其无为者。心之实性。理即定然。其五位法。虽互相即。仍不杂乱。五位宛然。心色等别。虽为无为心色不同。仍即一心。若如此者。於法自在。说得成么。

    又问。言言见谛。句句朝宗。且如药师经说。悭贪嫉妬。牛马驼驴。此等之语。如何见谛朝宗。

    答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粗言细语。随心生灭。心外无余。何非见谛。岂不朝宗。故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细语及粗言。皆明第一义。或云麻三斤。乾屎橛。羊便乾处卧。驴便湿处尿。此例更甚。

    又问。教说宗门。不出名句文。可笑之甚。

    答曰。輙云可笑。盖亦未之思也。谓禅不在名句文。亦不离名句文。何也。岂禅外条然别有名句文。名句文外条然别有禅也。若条然者。外道见也。

    设若难云。如灵云见桃花。香严童子闻香。药王药上[尝-旨+甘]药。云门伤足。须菩提晏坐。帝释散华。此等岂有名句文也。

    答。此等正在所未之思也。盖名句文者。岂止声上。於六尘上皆立名等。见桃华者。色尘上立名句文。闻香悟者。香尘上立。[尝-旨+甘]药味尘。损足触尘。散华法尘上立也。未学教者。焉知此理。若毁教乘。不尽善者。盖自不知耳。仍亦罪有所归。十方轮转地狱。金口亲宣。敢不敬耶。止不过打葛藤云。犹有这筒在。向道我早侯白。你更侯黑。诸祖亦云。阎老子未放汝在。切忌切忌。莫探头太过。莫妄称。莫悞喜。如人饮水。则可知也。

    问。药师经序云。王者禳灾。转祸为福。岂庶民等不得禳也。

    答。举胜摄劣。理之常然。岂令为文之者。一一叨叨耶。序末亦云。十二药叉。念佛恩而护国。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况前半联云。病士求救。应死更生。通得庶民么。不尔思也。何得对面蹉过。

    问。古云。秘密不可翻译。何故有处。却言唵字。是清净法身等耶。

    答。显密圆通。有二门义。一不可说门。固不可翻。二少分功德门。亦可翻之。其翻者。约少分门也。

    问。佛向观音。问六字咒。佛若不知。云何名佛。

    答。权实宁知。其若文殊不能出女子定。罔明能出之。虽一真见时无别。乃入处四门有异。何足怪哉。其或显咒功深。示问何伤。

    问。宗门之中。开口拂迹。教中不然。此是劣於禅也。

    答。据申此问。敢保和尚。未闲教意在。教不云乎。以法破我。以空破有。以中破空。仍云。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又云。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此云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又云。离四句。绝百非。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息。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废诠谈旨。理固非言。此例无边。何云不拂。当知所问。以用试验某甲。所谓顽铜若作黄金货。只得谩佗无眼人。

    八部名义(附 天神居处)

    问。云何名为天龙八部。

    答。拣四天王八部。云天龙八部也。翻译名义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阙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问。何故唯佛八部参随。其余天等无八部随。

    答。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余无此德。故无八部。

    问。云何名天。

    答。梵语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

    问。云何名龙。

    答。梵那伽。此云龙。又有多种。泛说龙者。乃兴云致雨。益世间者。

    问。何名夜叉。

    答。此云勇徤。亦云暴恶。旧云阅叉。新云药叉。释云。秦言贵人。亦言轻徤。能飞腾空中。

    问乾闼婆。

    答。此云香阴。不啖洒肉。唯香资阴。名曰香阴。或云寻香。天乐神也。

    问阿修罗。

    答。旧云无端正。新云非天。如本章记。

    问迦楼罗。

    答。此云金翅。翅翮金色。或云妙翅。不唯金色故也。

    问紧那罗。

    答。此云疑神。释曰。人非人。似人。而头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也。

    问。摩睺罗。

    答。此云大腹行。释曰地龙。肇曰大蟒。

    问。何故诸经八部。末云人非人等。

    答。天台云。此乃总结八部数尔。

    问。前言天者最胜最尊。对谁为最。

    答。对余五趣。

    问。何故尊胜。

    答。由因胜故。

    问。何理知之。

    答。普润云。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

    问最胜因。

    答。谓十善。身语意行。此十善业。

    问。如何为胜。

    答。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以兹十善。运出五道名天乘。即为最胜。

    问。天有地居空居。天何理尔也。

    答。因有散善定善。果有地居空居。

    问。何以故。

    答。由禅定力不依于地。无定力者。不得空居。定轻安故。

    问。泛说欲天散善业招。云何亦有空居天也。

    答。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下二地居。此是一向纯散善也。若修十善。坐未至定。乃生上四空居天也。此后空居。皆定善招。

    问何以故。

    答。未至定者。尚自空居。况根本定因。

    问。何名未至。

    答。其由未入根本定故。名为未至。

    问。未至定行相如何。

    答。如止观云。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静。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后。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卧等事。犹如虚空。回向安隐。如是名为未至定相。

    问。何须不见欲界定中身首等也。

    答。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故须不见欲定身等。是为欲界六天因果。

    问。欲界散善。疑犹未息。

    答。无根本定。故曰散善。由空居故。须修未至。

    问。何故天有欲无欲。

    答。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故无欲也。

    问。何故天有色无色。

    答。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故名无色。

    问。四王天居处等次。

    答。光明疏云。居须弥之半。乃上升之元首也。

    问疏所凭。

    答。俱舍颂。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

    问。东方天王。

    答。大论云。提多罗咤。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提头赖咤。此云持国。又安民。居须弥东。黄金埵。南方。大论云。毗琉璃。秦言增长。主鸠盘茶。及薜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西方。大论云。毗留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光明疏云。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报。又恶眼。亦广目。北方。大论。毗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剎。光明疏云。北水埵。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普闻。

    问忉利天。

    答。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君臣合之。有三十三。

    问居处。

    答。俱舍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问夜摩天。

    答。此云善时分。亦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问兜率陀。

    答。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受於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问化乐天。

    答。大论须涅密咜。或尼摩罗。秦言化乐。自化五尘。而自悞乐。楞严名乐变化。

    问。佗化自在。

    答。大论婆舍跋提夺。佗所化而自娱乐。名佗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假佗所化。以成自乐。即魔王也。

    问梵天。

    答。经音义云。梵云迦夷。此言净身。净名疏。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亦称高净。

    问。何故初禅有王臣异。已上无也。

    答。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

    问。何故璎珞。禅禅皆有梵王。

    答。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

    问。净名疏。说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又何义也。

    答。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

    问。云何梵王。名中间禅。

    答。在初禅二禅。二楹之中。名中间禅。

    问少光天。

    答。於二禅中。光最少故。

    问。无量光。

    答。光明转增。无限量故。

    问光音。

    答。口绝言音。光当语故。

    问少净天。

    答。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名曰少净。

    问无量净。

    答净胜於前。不可量故。

    问遍净。

    答。乐受最胜净周普故。

    问无云天。

    答。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此初一天。别得总名。独名无云。

    问。至此四禅。方名空居。何故前欲。除下二天皆名空居也。

    答。前言空居。不履地故。此言空居。云气亦无。方曰空居。取意不同。故无违也。

    问福生天。

    答。具胜福力。方得往生。

    问广果。

    答。异生果报。此最胜故。

    问无想。

    答。心想不行。故名无想。

    问无烦。

    答。无见思烦恼杂故。

    问无热。

    答。意乐调柔。离热恼故。

    问善见。

    答。定障渐微。见极明故。

    问善现。

    答。形色转胜。善能变现。

    问色究竟。

    答。色法最极。是究竟处。

    问。又何此五名那含。

    答。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

    问空处天。

    答。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名虚空定。

    问识处天。

    答。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之处受名。

    问。无所有处。

    答。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名不用处。

    问。非有想非无想。

    答。有解。前观识处是有想。后不用处是无想。今准除上有无二想。名非有想非无想也。有解。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非无想。合而论之。言非有等。

    四相五衰

    问。人间四相。天上五衰。

    答。俱舍说有大小五衰。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不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於沐浴时。水滴着身。四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五眼本自寂。今数瞬动。此五衰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大五衰。一身染尘埃。二华冠萎悴。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现当死。

    问摩酰首罗。

    答。大论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酰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大千界主。

    问日天子。

    答。梵语苏利耶。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

    问月天子。

    答。梵语苏摩。此云月神。释名云月。缺也。谓满而复缺也。淮南子云。月太阴之精。

    问。何故月轮。初后时缺。

    答。涅盘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亏。施设足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影故。自覆月轮。故於尔时。见不圆满。

    因问执金刚神。

    答。梵云跋阇罗波腻。此云金刚。手执金刚杵。故以立名。

    问因缘。

    答。正法念经。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探得第一。释迦第四。乃至楼至第一千筹。第二夫人。生其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金刚神。护千兄教。世传楼至非也。经唯一人。今状於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应愿无方。多亦无舛。出索隐记。

    问。龙有几种。

    答。别行疏云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象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藏。

    问。此教。说外教说几。

    答。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鹰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问。以何因缘堕龙中。

    答。骂意经云。有四因缘。一多施。二嗔恚。三轻偒(以鼓切)。四自贡高。

    问。降澍大雨。自何而有。

    答。华严经云。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注。

    问。夜叉有几。

    答有三。一在地。二空。三天。

    问。何缘三类不同。

    答。若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问。天夜叉。居何天。

    答。肇曰。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等处。

    问。乾闼婆居何。

    答。在须弥南。金刚窟住。释曰。十宝山中。

    问。非天上住。何云天乐神也。

    答。天欲作乐之时。此神身中有异相出。然后上天。

    问。迦楼罗身几许。

    答。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

    问。何以为食。

    答。以龙为食。

    问。何知。

    答。俱舍颂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

    问。摩睺罗。何因堕此。

    答。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由戒缓故。堕鬼神中。由多嗔故。虫入其身。而唼食之。

    问。天乘自十善为因。人乘有几。

    答。法云大师云。若无善因。奚感美报。

    问善因。

    答。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愍彼。以慎伤暴。二不盗。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窃。三不邪淫。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佗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惛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

    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同异。

    答。不异。谓不杀即仁等。

    问。义即相当。有所凭否。

    答。梵摩喻经云。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

    问。五戒何义。得人乘名。

    答。由兹五戒。超出三途。取运载义。以立乘名。

    三教同异

    问。释道儒皆云教。其义同否。

    答。景德大师云。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教者。元命苞云。教之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也。释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转化物心。故言教也。

    问转化义。

    答有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

    问所诠理。

    答。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别圆二教。诠中道理。

    问。何故如此。

    答。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之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同世教之名。

    问。所诠中道。为是何法。

    答。普润自说。属真如门。此乃对事拣理之谓也。若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法性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纪纲。故寄人乘。辨梗槩也。

    唯识开蒙问答卷下(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