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成唯识论俗诠最新章节!

    天亲菩萨造颂

    护法等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明西蜀沙门 明昱 俗诠

    前余乘法执中。正释所执分三。一色法。二不相应行法。三无为法。二中分三。一牒执总破。二依执别破。三举执结余。二又分六。一得非得。二众同分。三命根。四二无心定。无想异熟。首卷释竟。此中第五三有为分五。一问答总破。

    复如何知诸有为相(至)色心之体即色心故。

    复如何下。论主问。契经下。余乘引经答。如契经说者。说一切有部云。三有为相。别有实体等。言三有为者。谓生住灭。三法无常。有转变义。故名有为。此经下。总破。言第六声者。按开蒙引八转声中。第六名属声。如奴属主。故名属声。奴主各别。表异体故。今言非第六声者。以色心体。即生等体。不同属声。奴主体异。若据因明中数。异品名第六声。以有法为第一声。宗为第二声。因为第三声。喻为第四声。同品为第五声。异品为第六声。以彼异品。异于同品。是各别义。不同生等。即色心故。故云非第六声也。

    △一问答总破竟。下别破能所。

    非能相体定异所相(至)又住异灭用不应俱。

    能相即生等。所相即色心。坚湿暖动。四大性也。地水火风。四大相也。坚等地等性相不异。生等有为。岂异色心。有为无为。相待有故。无为一法。能所双非。岂有所相。异于无为。意显有为。不异所相耳。又生等下。破能相体俱有也。若彼余乘执三有为。三体俱有。不必色心为三法体。破云。应一切时。齐兴作用。言俱有者。谓生体有住灭。住体有生灭。灭体有生住。三法同体。故名俱有。言作用者。生住灭法。俱有作用。各不相顺。故以齐兴总破。广百论云。法体生时。住灭未有。至住灭位。生相已无。而言体同。极为迷谬。若相违下。以生住二法。与灭相违。破彼所执体俱有义。先以生异灭破。谓若生灭是相违法。不能齐兴。则用如此。体亦应然。何执一体俱有生灭。次以住异灭破。谓若住灭。作用各异。亦不应俱。何执体同。故云。又住异于灭。用亦不应俱。

    能相所相体俱本有(至)彼此异因不可得故。

    此破能所体俱有也。若谓有为能相。必离色心所相实有。故执能所二法。体俱本有。则体本有。用亦应然。何以故。有色心体。有有为用。有有为体。有生灭用。以体与用。无别性故何不顿兴。若谓下。破转计因缘生生等也。若待因缘。是因缘生。何执离心别有实体。故复破云。又执生等。离心实有。便为无用。若谓所相色心恒有。生等有时而合。遮前顿兴之难。则无为法。亦是恒有。亦生等合。设许无为亦生等合。彼此异因。不可得故。以无为法。无生灭故。

    △二别破能所竟。下三三世难破。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至)故彼所执进退非理。

    先破二世皆属灭义。过去已灭。未来未生。二世同无。无即灭也。论主破意。谓生住且置。又如去来灭法。已灭非常。未来非现。体如空华。何执离心有实自性。生名为有下。次以三世。难破彼执生灭体俱本有也。若谓生灭俱同体者。生既名有。宁同已灭之未来。灭既名无。应非已生之现在。若许灭同已生之非无。应许生同已灭之非有。故执同体。便违三世。又灭下。复破住法。进与灭同。退与生异。俱非理也。

    △三三世难破竟。下四正明假立。

    然有为法因缘力故(至)后一是无故在过去。

    结显正义唯假立名。本无下。释成假立四名。前三下。复合四法为二世。意显诸法皆是无常。随世迁流。刹那假立。

    △四正明假立竟。下五问答明表。

    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至)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如何下。余乘问。与。共也。谓灭是无法。何共现在有为法相。表此下。论主答。谓过去灭法。表此现在生住异法。后定是无。为有为相。有何过失。生表下。释成表义。复结显表义不同。此依下。结前假立唯一刹那。起后一期亦得假立。一期者。一生果报始终也。初有下。释一期假立四相。初有者。初生时也。后无者。命终时也。相似相续者。谓既生已。而后渐长。长而后壮。壮而后老。容虽转变。体相相似。总此长时。通名为住。于此住中。相续转变。复名为异。或但名住。以摄异名。是故下。结成假立。显非实有。

    △五问答明表竟。通上五三有为竟。下六名句文身分二。一问答广破。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至)此足能诠何用名等。

    复如何下。论主问。契经下。余乘引经答。瑜伽云。云何名身。谓依诸法自性自相随起言说。是谓名身。如言眼耳。各别诠故。云何句身。谓即依彼诸法自性。建立染净功德过失。是谓句身。如言眼能见色。耳能闻声。义差别故。云何文身。谓即名句二所依止。所有字身。是谓文身。又于所知所诠事中。略想是文。唯了音韵。不能了达自性差别。中想是名。了达自性。及了音韵。广想是句。音韵自性。及与差别。皆悉了达。佛所得者。离名句相。离文字相。故名希有。余乘所计。异色心外。实有名句文身。故引经为证。此经下。论主总破。谓此经中。唯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不说离心别有实体。为证不成。若名下。谓此名等。为离声有。为依声生。若离声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以离音声。无能诠义。若依声生。声有音韵。足成能诠。何用别执名等实有。为能诠耶。

    若谓声上音韵屈曲(至)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

    若谓下。以色处例破声处也。若谓依声所生音韵屈曲。即名句文。然而离声。别有实体者。则汝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离色处亦有实体。然离色处。无屈曲故。又若谓下。破彼转计。复难声不能生名等也。谓前执音韵屈曲。不成离声实有。彼即知音韵屈曲。如弦管声。非实能诠。意在转计依声实有名等。有能诠用。故又破云。此语音声。既如弦管。不生名等。何执依声。能生名等。又谁说彼定不能诠者。余乘执辩。彼字。即声字。意许声生名等为能诠。声若下。论主牒破。若许声作能诠。风铃等声。应有诠用。不尔。此语音声。如风铃等。何执依声。能生名等。若唯下。论主方便显理。兼责执情。谓迷执语声生名等。不悟唯语即能诠。何理下。余乘诘。谓将何理。知语能诠者。彼执名句文为能诠故也。由彼不悟语及名等。如锦绣之背面。但左右不同耳。宁知异语有能诠者。意取他界为证。决不许言语为能诠。语不异下。论主释。人天共了者。谓人与天。共听语言。晓了诸义。天爱非余者。或有天中不用语为能诠。如光音天。叶持圆光。成就教体是也。

    △一问答广破竟。下二正明假立。

    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至)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结显正义。唯假建立。非实有体。分位差别者。即语声中。高低清浊。纵夺抑扬。一名多名。短句长句。依此分位假立三种。自性者。形名自体也。差别者。多名各别也。单名为名。多名为句。文即是字。为名句二法之所依。文者彰义。彰表二故。设问云。三既假立。体即是声。何谓此三。各别有体。答云。此三与声。不即不离。三从声有。故不离。假实各别。故不即。以声尘是实有。名等假立故。由此下。明假实各别。清凉云。法无碍解。缘假名等。词无碍解。缘实声等。虽二自性互不相离。法对所诠。故缘名等。词多对机。故但缘声。耳闻声己意了义故。以其所对不同。说二有异。非体有异。体即声也。声与名等蕴处界摄者。色蕴声处声界。唯属于声。声是色法故。行蕴法处法界。属名句文。不相应行中。有名等故。且依下。结成彼此皆假立义。谓且依此土。依声假立名句文身。非谓一切界土。亦依声立。设问云。余界土中。依何假立。答云。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名句文身。以彼见闻觉知光明香味。能了义故。

    △二正明假立竟。通上二依执别破竟。下三举执结余。

    有执随眠异心心所(至)准前理趣皆应遮止。

    有执下。举彼执词。随眠。即贪等染心所。随是俱生义。眠是种子义。彼执贪等种子。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破云。彼执非理。若执随眠是贪等种。如从种起贪等现行。定与染心相应。岂得名为不相应耶。执别下。总结余行也。有余不相应行者。即后未破十种。谓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准前理趣者。谓前以理已破十四种。谓得。非得。同分。命根。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皆应遮止者。亦如前理。破后十也。

    △三举执结余竟。通上二不相应行竟。下三无为法分三。一总破。

    诸无为法离色心等(至)由彼彼用证知是有。

    牒前科总标总破。且定有法。略有三种者。将破无为。先举有为为例。故标三种。现所知法。如色心者。心是能缘。色是所缘。现在所知。是有为义。现受用法。如瓶衣者。瓶可受物。衣可覆身。现在受用。是有为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者。结上所知受用二法。世人共知。不待立量。然后可晓。故云不待因成也。有作用法。如眼耳者。谓由眼等五根。发识缘于五尘。由彼彼根。各各发识。因发识用。比量知有五胜义根。不同前二。不待因成。此即现在有作用法。亦是有为义。

    无为非世共知定有(至)离色心等实无为性。

    正破无为非实有也。谓汝执无为。非上二法。世共知有。世不共知。而执有者。与世相违。又执无为。非如眼等。有作用故。设有作用。应是无常。既是无常。违自常宗。故不可执无为实有。然诸下。结显无为不实。所知性者。谓从闻说无为名。领纳心中有无为性。所显性者。色心有为。因果义尽。或缘阙时。无有为用。显是无为。此所知性。及所显性。如色心等。皆是无常。故不可执离心实有。

    △一总破竟。下二别破。

    又虚空等为一为多(至)执彼体一理应尔故。

    又虚空等为一为多者。先以一多总问。然后别破。谓虚空等诸无为法。各为一体耶。各为多体耶。若体下。先破虚空一体。谓若体一。一体虚空必许法合。能合诸法。既有多体。所合虚空。体亦应多。何执体一。故云一所合处。余不合故。不尔。诸法应互相遍者。谓一体虚空。若定能与一切法合。应一切法。各各互遍如虚空体。法若不遍。则此分寸之物。岂合遍界虚空。若谓下。破彼转计。虚空不与法合。以能容受。故名虚空。若不合法。如余无为。何名虚空。故又问云。色等中有虚空不。有应相杂。杂则不分。何名空色。无应不遍。何名虚空遍一切处。次破择灭。及非择灭。各唯一体。结法。是思惑。有八十一品。分属九部。部即地也。若此择灭。唯是一体。断一品时。应得余品。何则。体唯一故。非择灭者。谓即诸法。性本清净。不由择力。其体自净。或谓诸法。缘阙不生。显诸法体。是无生义。若执体一。一法缘阙不生。应得余法非择灭性。故复结云。执彼体一。理应尔故。

    若体是多便有品类(至)应如兔角非异心等有。

    总破无为各多体也。若诸无为。各有多体。便有品类。应如色等。既如色等。应是有为。无实常义。何执无为。是实常有。虚空又应非遍容受者。单破虚空多体也。空体若多。多空多法。各受各容。何名虚空。能遍容受。以一容多。名为遍故。余部所执者。以彼小乘。唯许前三。今举余部。或有所执后三种者。谓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准前应破者。谓或执后三。准同前破。又诸下。执诸无为离心实有。不从因生。既不从因。亦无有果。应如兔角。以说兔角。无因果故。何执离心。有实常体。

    △二别破竟。下三引经正义。

    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至)无有变易假说为常。

    然契经下。引经标数。谓曾闻下。释上依识变现义。谓从闻说六无为名。心上即变六无为相。从此闻变数数熏习。串习力久。明记不忘。凡遇能变心等生时。变似六种无为相现。此所现下。释上假立常名。谓从识变六无为相。自前闻说。及后现时。乃至中间数数变现。其相相似。无有变易。假说无为。有实常义。非是离心。实有自体。

    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至)故诸无为非定实有。

    释依法性假有义。谓人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者。以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也。心言路绝者。诸法自性。心识不到。言说不及。与一切法。非一异者。性相各别故非一。即性即相故非异。意显真如。是诸法相真实理性。故名法性。离诸下。别释虚空等五无为。皆假立义。谓真如体。廓然无际。容受无碍。假名虚空。择是简择。灭是断灭。谓诸圣者。知真如性。被诸障染。覆令不显。以无漏智。择灭诸惑。惑障究竟。能断本智。即证真如。与真如体。平等会合。假立择灭。又真如体。即诸法性。本自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于诸法。缘阙不生。显此真如。是无生义。是故假立。非择灭名。又第四禅。离前三定。出于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如。此从能显得名。假立不动。又无所有处。想受不行。即此假立。名想受灭。故此五种。依真假立。真如下。复明真如亦假施设多种名义。谓真如义。离假离实。非有。非空。戏论远离。绝诸对待。何以名言。诠斯妙义。但为遮执。假立诸名。为遮拨无诸法性者。假说为有。为遮执有诸法性者。假名为空。言虚幻者。虚即遍计。幻即依他。勿许有情。说虚说幻。故说真如。是圆成实。诸法真理。实非倒妄。即于此理。假名真如。不同下。结破余乘。妄执离心。诸无为法。定非实有。故诸无为。但可假立。

    △三无为法竟。通上二问余乘竟。下三总破前执。

    外道余乘所执诸法(至)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结破外道余乘。计心外法。是彼一偏所取。非实有性。谓汝以心缘山河等。执为心外别实有境。何不缘彼境时。即悟彼境是能取之心耶。意在指点心外无法。唯有能缘之心耳。如缘下。复破能缘之心。谓汝能缘此觉诸心心所。是依他起。亦如幻事。非真实有。况计心外实有境耶。意在能所双非。显唯识义。为遣下。复破执有唯识理者。谓唯识之义。数量远离。心言永绝。遣执假说。但是遮词。因缘所生。俱如幻事。若执实有。不拣内外。皆名法执。

    △三总破前执竟。下四总举通执分二。一标数。

    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一标数竟。下二正释分三。一俱生法执。

    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至)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此中俱生。及下分别法执。与前我执文同。但于执我执法。生空法空之别耳。故不重释。

    △一俱生法执竟。下二分别法执。

    分别法执亦由现在(至)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二分别法执竟。下三总结内外。

    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至)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内法外法。亦与我执中结词同。前引宗镜以我法同释。故不重解。然似下。释上诸法从缘生者。是依他起。有故如幻。所执实法。是遍计性。定非实有。故世尊下。引圣言证。使知诸法。唯识所现。勿执心外别实有也。

    △三总结内外竟。通上二别问法执竟。下三总结我法。

    如是外道余乘所执(至)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

    通结我法非离心有。复立比量例明。外色等者。即彼所执心外法也。实有体者。即从缘生依他起也。对彼妄执。说依他实。对圆成实。说如幻事。言彼聚者。凡一有情。必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共聚。故曰心聚。谓彼人心聚。虽是实有。而非此人亲所缘缘。况离心外。无别实体。为所缘耶。立量云。他人心聚是有法。非自识聚亲所缘为宗。因云他聚摄故。同喻如非所缘。心是能缘。非所缘故。同聚者。谓自心所。非自心王之所缘。况心外法。为所缘耳。立量云。同聚心所为有法。亦非自识亲所缘为宗。因云自体异故。同喻如余非所取。非所取者。亦心法也。以心是能取。非所取故。由此下结成上义。复引经证之。谓由二比量义。应知外境实无。唯有内识随缘变现。颂前二句。谓愚夫分别外境。其实皆无。问。外境实无。何有内识似外境生。答云。由彼习气扰浊内心。故从本识。变似彼执实境而转。

    △三总结我法竟。下四外难内释分二。一举难词。

    有作是难若无离识(至)如何说心似外境转。

    由前二比量后。论主结破云。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故发此难。谓有真事。方有似事。依此二事共相。然后可说似事为假。若无离识实我法者。何有内识似我法生。而说为假。如有下。举喻体。猛赤法者。似火之相也。法谓法则。仿佛火耳。此喻有真有似。方可假说。我法下。合法结成。难意。

    △一举难词竟。下二破难意分五。一总破。

    彼难非理离识我法(至)假说火等俱不成故。

    论主总破难意非理。复标二种别破。依类者。同德也。依实者。共体也。

    △一总破竟。下二依类破。

    依类假说理且不成(至)故知假说不依类成。

    此破依类不成假说也。火以暖为德。人猛赤相。非暖德故。既无类德。假非依类。若无下。牒计难破。谓若彼言。但可假立。不必共德。故难云。应于水等。假说火等。若谓下。彼复转计。人火不离。故可假说。故复破云。人类猛等。现见与火互相离故。类既无德。又互相离者牒前已破两节之意。结显假说不依类成也。

    △二依类破竟。下三依实破。

    依实假说理亦不成(至)由此假说不依实成。

    此破依实不成假说也。谓人火共体。可名依实。今人与火。猛赤德相。既非共体。依实假说。决定不成。谓猛下。释成人火不共体义。无共下。牒前水火为难过。若谓下。彼复转计。人有暖德。与火相似。亦可假说。故又破云。说火在人。是猛赤相。非在暖德。说人似火。由此假说。不依实成者。结成假不依实。

    △三依实破竟。下四依真破。

    又假必依真事立者(至)是故彼难不应正理。

    此破依真不成假说也。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者。谓一切法。具二种相。一曰自相。体即真如。二曰共相。名为增益。假智。即分别心也。诠。表也。即言说相也。谓智及诠。俱不得以自相为境故。谓假智下。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义。如人缘火。心分别时。是为假智。口说火时。是为言诠。火不烧口。亦不烧心。是假智诠。俱不得自相。何则。火以烧物为自相故。唯依共相转者。托质变影。名为共相。是假智与质共起之相。于此相上。方起名言。故假智诠。唯依共相。亦非下谓离此共相之外。无别方便施设自相。为假智诠作所依止。然假智诠下。明声不及处。是自相义。谓由声故。起假智诠。声不及处。名法自相。若无声处。假智及诠。便不得转。能诠所诠。俱非自相者。能诠即言说。所诠即假智。谓假智诠。不得自相。故云俱非。故知下。结成假说。但依似事。似谓下谓所依相为本质。变起影相为所缘。是从相上增益其相。故名为似。声起智诠。唯依增益似相而转。故不可说。假必依真。是故下。结破难义非理。

    △四依真破竟。下五结成正义。

    然依识变对遣妄执(至)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

    结成前说假似义。谓由彼执实有我法。故于识变依他起上。假说似言以遣之。引经颂意。证上假说。破彼妄执。故知假说。决不依真。

    △五结成正义竟。通上一释前三句颂竟。下二释后三句颂分三。一标举三数。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

    识所变者。即前我法。以我有种种。法亦有种种。故曰无量种。能变虽多。格其品类。唯列三种。

    △一标举三数竟。下二别释三名。

    一谓异熟即第八识(至)及言显六合为一种。

    第八是果报识。故得异熟名。此有三义。一变异而熟。厌故悦新。改转身形故。二异时而熟。前因后果。不同时故。三异类而熟。此类彼类。相各异故。前一唯变易生死。后二通分段生死。恒审思量者。恒无间断。审能执我。思量即意。以第七意。念念执我故。了境相粗者。前五了境。皆住外门。第六识兼内外门转。故曰相粗。及言。显六合为一种者。及者。连也。第三能变。六识合成。故言及字。显连合义。

    △二别释三名竟。下三因果能变分二。一标数。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

    △一标数竟。下二正释。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至)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习气即种子。故名因能变。以熏习时。受彼气分。名为习气。等流者。同类也。有亲生义。异熟者。各别也。有相助义。等流习气下。谓前七识。以三性力。熏第八识。成种生长。后从种子。生起前七现行。因果同类。故曰等流。异熟习气下。谓前六识。唯以有漏善恶二性。熏第八识。成善恶种。令其生长。后从善恶二业。招第八识受苦乐果。是无记性。因果各别。名为异熟。

    二果能变谓前二种(至)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果随因变。故前二种习气为因。引生八识为果。种种相者。即八种识。现行相也。等流下。别释因缘生等流果也。亲因缘者。从自种生自现行也。即八种识各各亲种。各生现行。故名等流。因果同类。名果似因。异熟下。释增上缘生异熟果也。增上缘者。谓善恶业。牵第八识酬他引业。长时无间。立异熟名。若善恶业。感前六识酬满业者。名异熟生。以前六识。从异熟起。名异熟生。由彼前六有间断故。不名异熟。即前下。牒前引满二果。同名异熟果。若单名异熟。即第八识。若名异熟果。八识全收。以总报王。果圆满故。

    此中且说我爱执藏(至)名异熟非谓一切。

    结显颂中名当熟义。此中。即前颂中也。颂言异熟。唯名受熏持种本识。是能变义。不同圆满果中。八识全收。故云非谓一切。

    △二正释竟。通上略辩唯识竟。下广辩唯识分二。一明三能变。二答五外问。一又分三。即初二三种能变。今初能变分三。一结前标问。

    虽已略说能变三名(至)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由前所变我法。各有种种。故显能变。识类有三。名虽已列。义相未分。必得次第广明。方了三种义别。故又问云。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一结前标问竟。下二举颂总答。

    颂曰初阿赖耶识(至)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答上问意。以明初能变识。名及行相。相应受性。未转已转。相及义也。前二句颂。明第八识有三种名。梵语阿赖耶。此云藏。以具三藏为自性故。异熟者。以能招业成果相故。一切种者。受熏持种为因相故。不可知执受处了者。谓初能变识缘境时。行相微隐。于执受及处。俱难了别故。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此识于六位心所中。唯与遍行位相应故。唯舍受者。无苦乐故。是无覆无记者。于四性中。唯一性故。触等亦如是者。心王心所俱同性故。恒转如暴流者。体非断常。喻暴流故。阿罗汉位舍者。唯舍初名故。异熟一切种。最后方舍故。

    △二举颂总答竟。下三广释颂意分三。一正释颂意。二别显多名。三证有识体。一又分八。一释三名分二。一正释三名。

    论曰初能变识(至)藏初过重是故偏说。

    释第一句颂阿赖耶名也。大小乘教。皆名藏识者。以具三藏义故。受熏义边名为所藏。持种义边。名为能藏。七执为我。名为执藏。谓与下。释三藏义。互为缘者。释能所二藏也。执为我者。释执藏也。此即下。释藏识名。依自相立。以摄因果。是彼自相。此识下。简别余名非自相义。藏初者。颂中初名阿赖耶故。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至)异熟实不共故偏说之。

    释第二句颂中异熟名也。能招他业成就自果。故名异熟。胜异熟果者。对彼异熟生。故此名为胜。命根等。即不相应行。及余色心等法。谓若离此第八识体。余法相续成果者。不可得故。此即下。释异熟名。依果相立。随他业因。成自果故。此识下。简别余名。非果相义。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至)略说唯有如是三相。

    此释第二句颂中一切种名也。能持诸种。名一切种。全取他名。即有财释。余法者。即余色心等法。及二所显不相应法。或有间转。或无实体。故离第八。余能持种。不可得故。此识下。简别余名。非因相义。初能变下。总结三名。以显多名皆此三摄。

    △一正释三名竟。下二别释种子分四。一正明种子。

    一切种相应更分别(至)假法如无非因缘故。

    前三名中。唯种子名。在因位故。义相难知。论主急于为人。特标种相。应更分别。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者。徴问种子是何法也。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者。答明种子。是生现行果法之功能。故以功能名种子。本识。即第八识。亲生自果者。从自种子。亲生现行果故。功能差别者。显此种子非一种故。此与下。谓此种子。与第八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是本识。果是现行。识体望种为用。现果望种为因。故此三法。理应不一不异也。宗镜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三法。理应如是不一不异。若即是一。不可说为有因果法。有体有法故。若一向异。应谷麦等。能生豆等。以许因果一向异故。不尔。法灭方应有用。以许体用一向异故。体用相似。气势必同。因果相似。功能状貌。可相随顺。非一向异。虽非下。释难。上言不一不异。恐同菩提子计。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故自释云。而是实有。以从自心变故。假法。即外所计心外有者。如毕竟无。非因缘故。

    此与诸法既非一异(至)许则便无真胜义谛。

    外人难。谓此种子。与识现行。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泥团与瓶非一异故。必许瓶体是相状假。则汝本识。同瓶是假。识中无漏真如种子。亦应是假。便造自宗真胜义谛。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至)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论主释。然说识中诸法种子非一非异。是实有者。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胜义有故。以真如性。离非一异戏论种故。种子虽依下。释有漏种。不同真如。以有漏种。第八所缘。真如无漏种子。非彼因中所缘。后转依时。镜智圆明。方得缘故。诸有漏下。明种子与识非一异义。谓种识同体。俱无记性。是名非异。因果俱有下。谓种子之因。是能熏识。皆通三性。种子之果。是现行识。亦具三性。故与本识。说名非一。此非一异。说有漏种。不说真如。诸无漏下。释无漏种。不同有漏。意显真如。是无漏义。故与本识。必不同性。

    若尔何故决择分说(至)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若尔下。外人难问。因上章云。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故发此问。谓若无漏种子。非异熟识性所摄。何故瑜伽决择分说。三无漏根。皆异熟种。皆异熟生。二十二根者。即五色根。男女二根。命根。意根。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虽名下。论主释。谓虽决择分说。皆异熟种。不与第八同无记性。二十二法。皆善性故。谓彼诸法。依异熟故。名异熟种。如眼等识。依异熟故。名异熟生。皆是异性相依。决不同性。或无漏下。又作一义。释名异熟。谓无漏熏习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是第八无记异熟。故知无漏。唯善性摄。

    △一正明种子竟。下二举执辩破分二。一举二偏执分二。一执本有分二。一立义引证。

    此中有义一切种子(至)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此是清目等师。唯立本有。其义未正。如契经下。引证自立本有义。恶叉聚者。毒树果也。一枝三子。生必同科。经中取喻惑业苦三。不相离故。今引无始时来。法尔而有者。以证自然本有。界即种子差别名者。亦证种子无始本有。不是熏生。又说界是因义者。皆证种子无始本有。瑜伽下。亦证本有。兼明熏发。三菩提者。谓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或名声闻。缘觉。无上。为三。般涅槃者。此云入圆寂。即无漏法因也。今引论说。从无始来。有此法因。一切种子具足。无此法因。便阙三种菩提种子。以证种子决定本有。非从熏生。

    △一立义引证竟。下二以理自推。

    又诸有情既说本有(至)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立者推明必唯本有也。五种性者。谓异生。声闻。菩萨。如来。外道。此五种性。本来自有。应知不假熏生。三无漏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知者。即是真见道义。引地狱具此三根者。亦推种子本有也。法尔所得者。自然成就也。亦推真如无漏种子。决定本有。不从熏生。由此下。结显无漏种子确成本有。例有漏种。亦本有故。如是建立因果不乱者谓立本有因果义成。若许新熏。漏熏无漏。无漏熏漏。善与不善。亦互相熏。因果紊乱。不成安立。是故本有因果义成。

    △二以理自推竟。通上一执本有竟。下二执熏生分二。一立义引证。

    有义种子皆熏故生(至)如麻香气华熏故生。

    难陀立唯熏生。理亦未正。谓诸种子。虽无始有。亦从熏生。以能所熏。无始有故。种子既是习气下。推明习气从熏。立种新熏。理必无失。故说喻云。如西域胡麻。本无有香。以华熏之。取油即香。故知种子。如油之香。从熏有也。

    如契经说诸有情心(至)是出世心种子性故。

    引经论证种子必从新熏义。经言积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