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梵网经顺朱最新章节!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蜀渝华岩季而关 圣可德玉 顺朱

    慈云寺 价南慧仙 誊录

    菩萨心地品之上

    ○初释经题目

    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三义。何谓自觉。以凡夫背觉照合尘劳不能自觉。惟如来从凡夫发心持佛净戒。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悟自性真空。了惑业虚妄。故名自觉。何谓觉他。以二乘厌生死取涅槃不能觉他。惟如来证平等智得法性空。运无缘慈入魔佛界。广化众生离苦得乐。故名觉他。何谓觉满。以菩萨起大悲度众生觉行未圆。惟如来心色俱离根本智显。五住尽二死亡。三觉圆万德备。故名曰觉满。如来具足十号。今举一号则十号齐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能说法之主也。说者即所说之法义也。佛说者乃觉皇亲口所宣。非菩萨声闻之所能说故也。梵网者。世尊不离菩提树。而升四禅天。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梵网喻也。即喻以表法也。无量网孔喻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心无量佛教门无量菩萨差别阶级无量诸佛受用境界。以此一喻而摄多义。故从喻立题也。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众生之机。逗根而说。故曰契经。又经者线也径也涌泉也绳墨也。此皆随义立名。总不出贯摄常法四字。贯者贯串诸佛之旨趣。摄者摄持所化之机宜。常者古今不变。法者凡圣同轨。佛说梵网四字。乃所诠之义。经之一字乃能诠之文。能所合目为题。故名佛说梵网经。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秦国之主。姓姚。名兴。乃后秦非符秦也。三藏者。即经藏律藏论藏。法师者。谓此师学通三藏。以一心常住不变之经。三业体净无为之律。核定是非邪正之论。以是自师。以是师人。就德彰名。故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者。华言童寿。谓师童年而有耆德。故云童寿。什者谓善识此方文字知识。本龟兹国人。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译经论九十八部。梵网最第一。师位证贤圣者。南山感应传云。七佛已来译经之师也。奉诏者。奉秦王之诏命。而翻译此经也。译者易也。易梵国之语。为华夏之言。华梵并举。合目为题。故云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三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之上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西域好广。此方喜略。惟存菩萨。义含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者。即三十心十地也。又指法而言。即众生本元心地。迷之者轮回六凡。悟之者直入四圣。诸佛证此。菩萨修此。众生迷此。如来愍念兴慈运悲。往来三界八千返。秪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有心地。惟欲众生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扣己而求。莫向别讨。故名心地。品者类也。众类相从之义。此经一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萨心地品正当第十。此一品之文分为上下二卷。上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阶级。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萨心地戒法轻重开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正解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尔时者。即无量天人菩萨集会之时也。释迦牟尼佛者。此标能化之主也。梵语释迦牟尼。义翻能仁寂默。以能仁表姓德。寂默显理致。又能仁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仁忍也。以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也。又于无生法忍可忍证。故云忍也。在第四禅地中者。标所住之处也。在者住也。第者次第。谓三界共九地。欲界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静地。无色界有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此当色界第四禅舍念清静地。九地之中乃摩醯首罗天王所住之处。亦名有顶天。又名色究竟天。法云地菩萨多寄住于此处说法。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云威灵。或云三目。此天为三界尊极之至。辅行记云。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显此心地道戒甚深秘密最尊最贵。故在此大梵天王宫中之内庭而说也。与无量等者。此标听法之众也。无量大梵天王者。以一释迦应千百亿释迦。标千百亿世界。而千百亿世界中之梵王同时集会也。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者。言法会听众非是算数所能知之。皆是大根器众也。说莲华台藏世界者。指受法之处也。卢舍那佛所说者。明授法之人也。说法有宗。传法有本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言诸恶净尽众德悉满。此即圆满报身佛。下卷广明其义。心地法门品者。心地品解见上文。法者轨持之义。门者通达之义。谓依法修行。直至佛地。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有大陀罗尼门。不二法门。宗师云。入此门来莫存知解等是也。故曰法门。此一节乃初化佛说法。叙说心地法门品之由致也。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

    是时者。是释迦佛与众说毗卢佛所说心地法门品由致之时也。释迦解见上身放慧光。所照者。身即全身。放乃显露。慧者如如智慧。光者果德光明。此个全光非独诸佛有之。一切众生具有。皆因无明障慧而不证得。故世尊以大方便。垂示此光。无非发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俾其自己修持。自己悟证矣。所照者。承前起后言。全光所照之处也。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者。示全光所照处。情与无情尽被此全身慧光。一光所摄也。此饰乃二放光现瑞。叙发起之缘也。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其中一切等者。总举依正二报。即指天宫华藏之两间。凡光所照处。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莫不各各相视其光欢喜快乐也。类数无量。故名一切。众法相生。故名众生。此光昔无。于今忽有。各既睹光。咸护。饶益。故曰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宝光虽放。尘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光。故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缘而证得。又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缘而放之。岂惟博地凡夫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无量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所谓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也。此节乃三睹光生疑。叙明发问之端也。以上总叙人天不达佛光因缘之所以竟。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时也。众中等者。此举众明当机也。此菩萨是华严海会不可说不可说众中当机首领大菩萨也。佛放此光甚深难测。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晓了。唯此菩萨具大行华。智慧明妙。可通此光为众中作唱导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者。从自也。大广备之义。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义。一六度万行。二一切智慧。三第一义谛。其中华乃行华。即福德庄严。光明乃智慧。即智慧庄严。三昧乃正定。即第一义谛庄严。此三广备。故名大庄严。此菩萨住是定中。即自是定而起。故云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也。以佛神力等者。谓此菩萨请问大法。必仗如来神力加被。方能发起智。问以佛神力故。始能放金刚坚贵白云净智如幻之色光也。光照一切世界者。显此光之迹周遍圆融而无障碍也。此一节乃四玄主集。问中有二。初起定放光光照。一切以摄众也。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是中者。是一切世界之中也。一切菩萨者。即一切世界中之大菩萨也。皆来集会者。因光明所照。不约而同共会此处也。与共同心者。因光悚动。同示一疑而问也。异口者。人各有身口随身异也。问此光光为何等相者。即问释迦如来全身所放之慧光也。此光即果中境界。前众生未发菩萨心。秪疑因缘。故曰何因何缘。此诸菩萨是因中人。只问果中之事。故曰光为何等相。何因何缘。即下释迦请问舍那云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等文之案。光为何等相。即下请问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案。此一节乃二集众发问也。自首至此序分竟。下明正宗分。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

    是时者。即此人天大众诸菩萨请问之时也。释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会有根性之大众也。言还至者。谓此释迦与诸菩萨一切众生。元从华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今复还归本体故。莲华台等者。即舍那本迹之处。莲华台藏世界。详在后文。亿有四亿。百亿。千百亿。百万亿。万万亿。此乃四亿中第三百万亿也。紫金刚光明表菩提智境。宫中表涅槃理境。谓理因智明。智繇理发。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圆融。法报无碍。报化圆融。迹本不二也。见卢舍那佛者。释迦旋归本界。觌面相睹。亲见本师法身智身境界。所谓今日始见娘生面也。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座以莲华者。莲之开敷表权实双彰也。赫赫者。光焰炽盛貌。光明者。智慧之照用相。此如来于因地中。以大智慧破惑证真。故感果中报德住此莲华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万亿者。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之光明莲华。围绕舍那宫座。故云百万亿赫赫光明莲华之座。此明三身圆会之相。华严广明百万亿。此正宗分初明心地道有四。初化佛代请。亦有二。初摄生还本。叙摄用归体生佛无差之义也。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时释迦至释迦佛言叙请法之仪。则表三业?诚也。一时乃一念生敬之时。意业?诚也。礼佛足身业?诚也。释迦佛言口业?诚也。诸佛请法尚具此仪。余请法者可知也。此世界中者。即此娑婆世界之中也。地及虚空者。地即人间。虚空即天上。一切众生者。即释迦如来擎接人间天上一切世界中睹光生疑根熟之众生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者。因缘即因行。道即佛果。意谓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返妄归真。欲修佛道。毕竟以何因行。方至佛果耶。此是第一问。即前天人疑何因何缘之意。当成佛果为何等相者。意谓当成佛果之时。毕竟又是何等境界耶。此是第二问。即上华光主放光集众。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之意。此是略问。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佛性。本源品即大部六十一品之一品。在彼品中。广明成佛真因种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觉义。在众生分中名佛性。非众生分中名曰法性。今举在因。故名佛性。菩萨种子即因地心也。此第二正请决疑也。此化佛代问竟。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尔时者。即释迦请问之时也。即大欢喜者。谓此心地法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正是佛之本怀。故大欢喜也。现虚空光体性者。光即本体性分中之智光。此光充遍十方而无来往。流通三世而不变迁。遐迩古今一切世界诸有色法应物而现。于其中间。觅一光相。如芥子许不可得。就如虚空一般。故曰虚空光体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本者根本。源者渊源。言此体性乃是诸佛菩萨成佛道之根本渊源。常而不改。住而不动。无作无为法身正定正受之三昧也。示诸大众者。即以此本源正定。示诸大众。令其悟入自己本有智慧光明。金刚宝戒一得永得。永无退失也。此舍那酬答也。答有三。初总答心地。二广答释名。三结答问义。初总答有四。初显示定相。二诫听思修。三自陈因行。四举自果相。此初示定相也。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即闻思修三慧谛审也。听者领也。谓诸佛子大众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而发。故先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此是舍那如来诏告现前大众。即总答中二诫听思修也。

    我已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我已百阿僧祗等者。我即舍那。已者业已经历之谓也。阿僧祗梵语。此云无数。劫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言我舍那业已经过百无数劫之时节。修行此三十心十地。用之以为因缘。从始发心初舍凡夫。于其中间。历此劫数之久。实非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虽然初舍凡夫。即成等正觉者。乃是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也。璎珞经谓。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祗劫。得成无上菩提。无有是处故。所以道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良有以也。此总答中三陈自因行也。乃答化佛一切众生何因何缘得成菩萨十地道之问。

    号为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号者名也。卢舍那解见上。即报身佛名也。住居也。莲华台藏世界海者。华严经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此世界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世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之所严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华藏世界。正当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即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即法身佛名也。梵语卢舍那。华言种种光明遍照。遍一切遍照。二经名异体同。法即报。报即法也。法身毗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即报身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也。海有包含深广映摄一切之义。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之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海具真如生灭二门。故云海也。此总答中四举自果相也。果相中有总明果相别明果相二义。此乃初总明果相也。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法门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即号为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依正二报为相也。此总答因果二问竟。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莲台。台中有一佛。佛即舍那本迹之佛。乃正报中之报身佛也。台即舍那所居之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之国土也。其台周遍等者。即本华台周匝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非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而现于迹依世界中之教主。此一一世界中佛皆舍那所化之身。故曰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化为迹迹佛身依报之国土也。后就一叶等者。即千叶中拈取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故有百亿须弥山。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显迹迹之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机。故云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等。此总结显如来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释迦皆示现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而升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余九百等者。上拈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叶一佛既如是示现。则余九百九十九释迦之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也。此二别明果相也。果相中有二。初从体起用。二摄用归体。此乃初从体起用也。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体。此别明果相明依正用。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从体起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此二摄用归体也。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此二广答释名)。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也。广答者。对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又恐法众不知是何心地。故标牒请词。下详答之也。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诸佛即千佛千百亿佛诸迹佛也。当知者。是本佛召告诸迹佛。应当知此十发趣中十心之名位也。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者。坚即坚实。信即信心。忍即安忍。三贤十圣等妙别。经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中性即习种性。观即住观。慧即闻慧。坚即信坚。忍即信忍。以二法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也。何名十心。一舍心。舍即施舍。无所吝惜之义。二戒心。戒即戒律。灭恶生善之义。三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四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五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六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碍之义。七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之义。八护心。护即护持。善能防堤之义。九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十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

    ○此二释心地相中初明十住相也。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从是句承前入坚句。起后坚法忍等者。法者知诸法空假。立诸法以化众生。即假法也。此十行位中性即性种性。观即行观。慧即思慧。坚即法坚。忍即法忍。以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也。何名十长养心。一慈心。爱念众生之义。二悲心。愍念众生之义。三喜心。庆他得乐之义。四舍心。周给无吝之义。五施心。普慧无惜之义。六好语心。所说皆善之义。七利益心。胜行化生之义。八同心。隐同摄化之义。九定心。印持无乱之义。十慧心。照彻无碍之义。此二明十行相也。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从是句结前入坚句。起后坚修忍等者。修增修也。此十金刚位中。性即道种性。观即向观。慧即修慧。坚即修坚。忍即修忍。二义合言。名坚修忍也。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由信满而入。此十向心由行满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祗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于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十回向心。一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执故。二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故。三回向心。回不住也。向不退也。于无上菩提不住不退故。四达心。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故。五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故。六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进道无已故。七大乘心。以智乘行乘任载任用。广度众生入佛海故。八无相心。以般若波罗蜜照了。妄想解脱无二故。九慧心。慧即如如慧。以智慧观照。了无量法界入一切法。无集无受故。十不坏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入十地也。此三明十回向也。此上三贤观行名相竟。下明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等起后。谓前三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平等地总持法门。自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也。此十地位中。性即正觉性。观即地观。慧即无相慧。坚即德坚。忍即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证发心。谓证真如法故。何名十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证入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其慧平等故。二体性善慧地。谓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谓此菩萨证发无边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诸佛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谓此菩萨以智慧??。烧烦恼薪。以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见佛体性故。五体性慧照地。谓此菩萨以十力智。照知善恶有无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转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故。六体性华光地。谓此菩萨以大智行之华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七体性满足地。谓此菩萨具足十八圣人智品。于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八体性佛吼地。谓此菩萨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乐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吼故。九体性华严地。谓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出入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十体性入佛界地。谓此菩萨以护一切种智。得入金刚三昧。具足十功德品。具足不可说法门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所及。惟佛佛无量身心口意可尽其源故。此四明十地相也。

    ○璎珞经云。以铜银金琉璃摩尼水晶之六轮。对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俱详直解。兹不烦引。此十圣地观行断证。初地断上品惑证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断中品惑证中品智。从八地至十地断下品惑证上品智。此即转前五识相应心品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相应心品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相应心品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四智圆明。三身圆现。所谓大圆无垢同时现。普照十方尘刹中。以上答释心地名相竟。向下结答以劝修也。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门品者。总举心地之轨则也。我先为菩萨者。此举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此举因明果也。若非胜因不得胜果。若非胜果焉显胜因。此乃自指根源。以为众生修入榜样。此三结答问意也。意中有二。初举法陈因。二作劝修证。此初举法陈因也。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如是二字承上自己成佛根源在斯。而一切众生亦当如是。即今如我往昔行菩萨道。修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四十贤圣之行。为因地心。得今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智身满足之相好也。无为无相即显法身。大满常住即显报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即显法身。法身等者。言证此无为无相当成法身之果。证此大满常住当成智身之果。证此十力十八不共行。当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千百亿化身充满具足之果。故云法身智身满足也。此意中二作劝证修也。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相胜劣根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六智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尔时者。即舍那如来举因明果以劝修之时也。莲华台等及千百亿佛解见前。言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之释迦佛展转化化无量无尽之智慧佛。居一切世界中。说法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也。下卷文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者此也。此三华光请释也。请释有二。初总标报化。二别明当机。此总标报化也。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是座中有一菩萨者。是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名华光等者。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正显此心地戒法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谓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从座而立身业之诚。白卢舍那佛言世尊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相意业之诚也。佛上略开四十法门名相。名相虽多。以义论之。则名相为略。故曰略开。其中一一义理必广。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请法之诚切也。妙极即妙觉果海。金刚即坚利之智。谓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此智一起。诸物不能坏。而能坏诸物。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余。故云妙极金刚。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为一切贤圣修断方便观智根本。故云一切智门。如来下引证。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观品中。已更详明矣。此请释中二别明当机也。此一节文总承前义而来。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发明。又恐大众虽问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义。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知趋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故华光王菩萨请解其义。正谓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十住进修地位观行之义也。此四舍那酬释有四。初明十住义。二明十行义。三明十向义。四明十地义。十住中又有二。初总标牒问。二别解其义。此初总标牒问也。下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舍心位

    舍者。即檀波罗蜜也别经名发心住。百千法门以檀为首者何。盖博地凡夫以执着我法不舍。故轮回诸趣。今欲趋佛道者。必以财舍法舍竭尽舍三舍为先。渐渐从外及内。以至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度广摄众生。亦易从化而利他也。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标其能修行舍之人。一切舍者。标其所修当舍之法。何为当一切舍耶。国土城邑等者。言天子之国土宰官之城邑庶民之田宅。自天子至下庶民。咸有金银明珠男女。外而器界及自己。内而根身。皆有为诸物。一切悉所当舍者。若有人乞宝位官位城邑国土而生尊贵之心。乞安养田宅使用金银明珠而作护惜之念。乞奴婢男女己身而起情爱之想。悉无一毫舍心者。又岂能满檀波罗蜜。以庄严无上菩提哉。故所以修行此舍心位菩萨贵一切舍也。何为能一切舍耶。此位菩萨以空观假法。照破世间。有为皆悉无为。有相皆悉无相。有我有人。情之所知。目之所见。皆悉是假因假缘会合而成。主者以造作我人知见故耳。此位菩萨一一照破。故能一切舍也。至于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皆悉无为无相。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不生不灭。谁合谁散耶。故云无合无散也。既无生灭。合散亦无。受彼生灭合散者。故云无受者也。现在十二入之六根六尘。十八界之根尘识。五阴之色受想行识。皆悉是假。无为无相。一切诸法空无所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一切一合相也。既一切一合相。谁为我相。谁为我所相。而起我人知见。谁为虚妄假法合成主者。及一切诸法耶。至若十二因缘三科五蕴内一切法。若国邑男女外一切法。此菩萨皆悉一一照破。故能一切舍也。如是行舍内不见有我为能舍之人。外不见有物为所舍之法。中不见有受施者。以此三轮体空故。云不舍不受也。菩萨尔时下。谓菩萨修是舍。观正当三轮体空之时。名如假会幻化。观照现前故。而令舍心证入真空正受三昧得大利益也。十二因缘详三地假会。观详直解。不烦引此。初释舍心位也。

    ○第二戒心位

    戒即尸罗波罗蜜也。别经名治地住。谓此位菩萨常随空心。行诸法门。以严戒品。戒总有三聚十无尽戒。别则三千八万无量戒也。

    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若佛子者。标能行持大戒之人。戒者。标所当行持之法。非非戒等者。小乘人以有戒相可持。拘束于戒。自救不了。故名非戒。魔外分别有无。有即妄有。无即灭无。以虚妄断灭心行持恶戒。不惟无益。而反自损。故云非非戒也。此位菩萨行持大乘金刚宝戒。岂受此等样戒耶。故云无受者也。十善戒者。善净也。即小乘十种净戒。小乘人不达戒性本空。执守拘束。不能究竟明了也。无师说法欺盗者。即魔外等人我慢贡高。不秉受真正师承。而传戒法。或妄号法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而欺或偷听说戒。伪习律本。夜聚晓散而盗。乃至执无戒可持。而说淫怒痴皆为梵行。恶骂捶打无非佛事。并执有戒。而持牛狗等戒。不食烟火迥别于人。以为净戒。如此等辈俱是邪见。自迷迷人。师及弟子俱陷恶道。此位菩萨岂更集此等样非非戒也耶。故曰无集者也。慈良等者。此当位菩萨从信满入住以来。修习空观。素所秉性。慈愍而不杀。良善而不偷。净清而不淫。直言而不妄。正实明慧而不酤。正见广大而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谤三宝。舍施而不悭。喜乐而不嗔。素性所秉如此。非庸小所能及也。等者。是八种体性。而含十重大戒。正见摄三。故云等也。是十戒体性等者。言如是八种十戒本体性分。正是防微杜渐之根本。所以裁制禁止凡夫四荣外道四枯之八种颠倒也。凡夫四荣。乃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执有而生常见辈也。外道四枯。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无净。执无而生断见辈也。是十戒体性制止诸倒者。俾其一切性离耳。一切性离者。是使非非戒性十善性无师性欺性盗性邪见性离也。如是诸性既离。则此慈良清直等之十戒体性。一道光明。金刚宝戒。清净而无染污也。此二释戒心位也。

    ○第三忍心位

    忍即羼提波罗蜜也。别经名修行住。谓能修行忍力。长养众善根故。忍者。谓于逆顺诸境。安然自如。乃即造道之强力也。

    若佛子。忍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立住动止。我人缚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者。标其能行忍之人。忍者。标其所当忍之法也。有无相等者。无相慧即空慧。体即本体。性即性分也。言此位菩萨行持此个忍法之时。有此无相空慧体性。以观照一切忍也。云何为一切忍耶。一切空空忍者。一切空色界四禅依空而住。诸空乃超出形声之外。是修无相慧法者之所当忍者也。菩萨能于此空而又空。不见有空相可得。忍可忍证故。名曰一切空空忍也。一切处忍等者。一切处即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此四空处乃超出形声色相之外。是修无相慧法者之所难忍者也。菩萨能于此诸处忍可忍证。一切空尽。直证无生。是名无生行忍也。一切处得名如苦忍者。言一切空一切处。是人所难忍者。于此难忍能忍。与忍诸毒害苦恼者一样。是能耐怨。忍受可得。名如苦忍也。无量行一一名忍者。无量行即十信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诸戒行。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此菩萨以无相慧观照。于一一法中能忍可忍证故。得一一名忍也。无受等者。谓此位菩萨修无相慧。了达三轮体空。内不见有能受打之我相。外不见有打我之人相。中不见有刀杖所受所打之众生相。于此三轮之中。觅一毫嗔心相。如芥子许不可得。而无寿者相。如是四相如如。皆空无有。故云无受打刀杖嗔心皆如如也。无一一谛一相者。言此菩萨修无相慧观。照察世出世间俗谛真谛。悉皆无相。无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一相。故云无一一谛一相也。直解分别此上诸忍为六忍。引千臂经为证甚详。无无相者。言此菩萨修无相慧。行六忍空法。其实体性无相可得。并此无相亦无之也。故云无无相有无有相三句。谓此位菩萨修空观时。唯有此无有相。以空之也。修假观时。唯非此非心相。以假之也。修中观时。唯缘此无缘相。以中之也。又观空时无假无中而不空。观假时无空无中而不假。观中时无空无假而不中。三即一。一即三也。立住等者。立即站立。住即住坐。动即行动。止即卧止。四威仪也。我即我相。人即人相。缚即凡夫众生相。解即圣人寿者相。此菩萨修此三观。空慧体性现前时。四威仪相。四相相。一切法相。皆如诸忍。无无相一般。求其如忍相。亦不可得也。此三释忍心位也。

    ○第四进心位

    进即毗黎耶波罗蜜也。别经名生贵住。谓生在佛家。种性清净也。梵语毗黎耶。此云精进。谓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即于上三法勤?不懈。乃即智行无间之功力也。

    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天地青黄赤白一切入。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起空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若四威仪等者。言若佛子行此毗黎耶波罗蜜时。于行住坐卧之际昼夜六时之间。无少间歇。惟降伏此心。于空观中。此行伏空也。复假此空观之理。融会一切法性。此即行伏假也。以此空观假观之理。双伏互融。直陟中道最高之顶。此即行伏中也。而见等者。精进菩萨行伏忍法时。心如明镜。照彻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如观掌中。见有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故名如有。见无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故名如无。何谓如有。天之三光。风云雷雨。地之山河。飞潜动植。咸有青黄赤白五色。一切入处。悉皆虚幻不实。诚然非有。故云如有也。何谓如无。乃至佛法僧三宝之智慧体性。一切贤圣诚信进修之道。虽然空。虽然无生。虽然无作。如是智性信进道三解脱。悉皆真实不虚。灼然非无。故云如无也。无慧等者。言此菩萨于四威仪一切时中。惟以此无生慧眼。观察起空。入一切世谛法中。咸皆浑化。融通世法。佛法总无差别。故云亦无二也。此时惟行。伏空心现前。相续相连。绵绵不已。通而无阻。达而无碍。分分精进。增长善根。毕竟本壮枝荣华果敷实也。此四释进心位也。

    ○第五定心位

    定即禅波罗蜜也。别经名具足方便住。谓即多习无量善根力故。

    若佛子。寂灭无相无相。无量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缚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不寂而灭。空空八倒无缘。假静慧观。一切假会。念念寂灭。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繇定灭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者。标能修行入定之人。寂灭者。标其所当定之法也。梵语禅那。此云寂灭。亦云静虑。亦云寂静。谓根境如如。不即不离。若镜现相。故云寂灭也。无相无相者。上无相是说能定之心无相。下无相是说所定之法亦无相也。上指人。下指境。亦可无量行无量心等者。言一行定则行行皆定。一心定则心心亦定。无量行无量心无有一行一心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到兹境界。有何凡解可舍。有何圣解可取哉。无有一凡一圣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其本体性分如是。法尔如然也。断断乎未有不相应此正定三昧者也。一切以定力故至。不寂而灭。作一句读。言此正定三昧如大冶红炉。一切我见人见作者见受者见起一切等缚。而生六十二见。种种性咸是障道因缘。散乱境风。鼓动心海。如是等法到来。如片雪点红炉。不假销镕而自化。故云不寂而灭也。空空八倒等者。上空空荣四倒。下空空枯四倒。以定力故荣倒枯倒。皆无缘而起也。假静慧观者。假静观而空荣。假慧观而空枯。以定力故。一切假会之法念念相应。与寂灭三昧同一体性。无二无别也。至于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果罪福种性咸入其中。不寂而灭。不镕而化。以斯之故。而生长一切行。向善法也。此释定心位也。

    ○第六慧心位

    慧即般若波罗蜜也。别经名正心住。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谓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于境分明无惑。能转物也。

    若佛子。空慧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与道通同。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缚解尽是体性功用。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以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其无明障慧。非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无生灭。慧光明??。为照乐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

    若佛子是能修慧之人。空慧是所当修之法也。非无缘等者。言此个真空妙慧。非是无缘而生。又非即缘而生。是即本有空慧。灵明知体。名之为心。不假方便故也。分别一切等者。此个知体。能分别一切诸法当体本空。假名主者。无实体性。咸与至道通同一味。无二无别。故云假名主者与道通同也。取果等者。取果谓取三贤十圣等妙佛。以之为果。行因谓行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轻。以之为因。俾其入圣而增进修。舍凡而不退堕。灭一切罪。起一切福。缚法解法俱是体性功用。所谓从凡夫中来者用其识心。从圣性中来者用其智慧。识智元无二体。惟在用之有殊耳。一切见等者。言凡情圣解。罪福缚解一切见因何而有。盖由不知如来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四德。而起八倒见。因倒见而生种种烦想障。蔽慧性不得明了故也。此位菩萨能断除一切倒见烦恼者。盖以智慧为前茅为先导。续修习之。以不可说观慧为助。法法头头皆有二谛。细审细察。互观互融。俾入中道第一义谛之中。则其烦恼无明倒见障慧。悉皆照破无有实体而非相。无有动转而非来。无有合散而非缘。无有因果而非罪。无有荣枯而非八倒。无生无灭。纯一空慧智光灵明彻??。其所为慧照之用如日之处虚空。言此位菩萨举心动念。折旋俯仰。无所往而非智慧。能起种种方便。展转变化。运御神通。妙用无比。使诸有情离一切暗。总无他法。惟以平等智中本体性分设施。所作所为纯以空慧为用故也。此六释慧心位也。

    ○第七愿心位

    愿即愿波罗蜜也。别经名不退住。入于无生毕竟空界故。

    若佛子。愿愿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愿心连。愿心连。相续百劫。得佛灭罪。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以求心故解脱。无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故。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非阴非界非没生。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源。

    若佛子是能修愿波罗蜜之人。愿者是所修。愿波罗蜜之法也。愿者愿要。乃即发诸大愿。成佛利生也。愿大求即上求佛果。一切求即下化众生。以果者以上求成佛道。自利为果。行因者以下行化众生。利他为因。故字结上二求。以此之故也。愿心连等者。承上以果行因之愿心。来重言者。言常念念不忘。心心无间。相连相续。百劫修行。难行能行。难为能为。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如是百劫修行始能得见本佛灭无量罪也。求求等者。上求即上大求。下求即上一切。求至心即愿心连意。无生空一愿者。即百劫修行无生空法。而得成佛。度生一愿满足也。观观入定照者。上观即空观。下观即假观。定即禅定。照即慧照也。空观是禅定体。禅定是空观用。假观是慧照体。慧照是假观用。又禅定是空观体。空观是禅定用。慧照是假观体。假观是慧照用。互摄互入。一而二。二而一也。无量见缚皆以发上求下化之大愿求心故而始得解脱。无量妙行亦以是求求至心故得成就阿耨菩提。无量恒沙称心功德亦以求心故而为根本也。此下劝其必行。如是求心非是空发愿乐之心。而不即行愿乐之行故。必初发求心而始觉。中间修道而渐次觉。行满愿满故而究竟觉。三觉果满。万德周圆。方得成佛果。称两足尊也。以中道第一义谛慧观照之。于其中间无五蕴而非阴。无根尘识而非界。非没非生。能见所见。一切皆非其分别解慧。俱是愿求本体性分。一切行向根本源头也。此释七愿心位也。

    ○第八护心位

    护即力波罗蜜也。别经名童真住。谓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故。

    若佛子。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无生照达二谛。观心现前。以护根本。无相护护。空无作无相。以心慧连。慧连。入无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护观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无如无。法体集散不可护。观法亦尔。

    若佛子标能行力波罗蜜之人。护三宝是标所当护之法也。三宝即佛法僧。佛者觉照义。法者轨持义。僧者和合义。此三宝是佛子之所当护者。云何护三宝耶。护一切下至护根本。皆护三宝之义。一切行即贤圣所行。心地中所含六度万行功德。即圣贤所修功勋。所集福德。仁王经云。以护佛果护十地行。亦同此意。外道多种。凡不达心地道戒。向外驰求。俱名外道。八倒恶邪见等。是于三宝不惟无益。而反有损者。能护三宝之人。自使此辈恭敬供养。且不暇安有毁谤正法。娆害正信之理。凡有我缚见缚者。到此见相皈依。睹德人容而恶意销殒。我人诸见尽皆解脱也。行护者。惟用无生智理。照了通彻真俗二谛。了真谛不空。彻俗谛不有。不空则不断。不有则不常。二谛圆融。互摄无碍。惟此慧观之心显现于前。以护斯三宝正信根本。三宝根本既牢固。菩萨智慧华果何所愁而不荣实耶。护三宝义止此无相。下至亦尔。皆护行功德之义。无相即实相慧也。上护护此人。下护护此法也。空解脱。无作解脱。无相解脱。咸人所当护行功德法也。以心等者。言以此空心俾无相慧相续相连。无少间断。直入无生空道。无余涅槃理果。无生智道。无上菩提智果中理智互融。圆明发照。皆明光明光。巨细不遗。而无惑矣。护观等者。承上护心入道来。言此护心观理。从此而复起观照。观入于空。即遣真相。观入于假即遣俗相。真相俗相既空既假。则此空假分中空假分分。分同于幻化也。则此幻化所起。复从何灭。于此求起相。且不可得。求灭相又安可得哉。故曰如无如无也。此上即护行功德义。法体二句单结护法观也。言此上护解脱入道护。观入空假。既如无如无矣。此个法体向何处捉摸。集耶散耶皆不可得而护也。不可护中与么护耳。观法体既然。观法亦复如是。此八释护心位也。

    ○第九喜心位

    喜即方便波罗蜜也。别经名法王子住。谓从佛正教而生于解。当绍佛位故。

    若佛子。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为。不无。寂然大乐无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见。云假。法性平等一观。心心行。多闻一切佛行功德。无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

    若佛子者。言能行方便之人。见一切他人得乐。有此喜境。于己应常生喜悦。有此喜心也。常生者何。此菩萨从久远劫来。发菩提心。元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今见得乐之人。适其所愿。故常生喜心也。及一切物者。言此菩萨喜心广大。不唯见人乐而生喜心。凡见一切有情物类得乐。亦常生喜心也。此上三句标所当喜之法也。假空照寂等者。假照即正慧。空寂即正定。定慧真境。细满纤尘。大充法界。于有为无为无不含摄。宁有出入哉。故曰不入。灼然该遍。故曰不无。空理寂然。浑一大乐境界矣。合者配也侔也。此个境界得之者。如哑人吃蜜。说向人不得。不与万法为侣者此也。谁为合。谁当合。唯吾自偶谐耳。岂不大乐耶。故曰大乐无合也。有受等者。言有喜受之心。变化不留。有喜法之境。显见透彻。即此喜心喜境。纯一乐地也。云假者。谓受心法境。当体如如。无实体性。故云假也。法性句即云假义。言如是法性本来平等。以一慧观照之。观诸法之相云假。观诸法之性本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平等不二。既观诸法体性平等。而法身之理果尚未究竟。当心心发起大行而行之。始乃多闻一切诸佛妙行果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功德也。无相喜智二句承上言。谓此菩萨思行诸佛功德。本乎无相。契此无相之理。以为喜心。如空合空。不相妨碍。复以此喜智。起行长养。永承无失。心心相续。存乎念中。常静常乐。照契喜心。不一不二。缘一切已得法乐未得法乐之众生。令其同证无相喜中寂然大乐无合之道也。此释九喜心位也。

    ○第十顶心位

    顶即智波罗蜜也。别经名灌顶住。谓观空无相。得无生心法水灌顶故。

    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无我轮。见疑身一切瞋等。如顶观连。观连如顶。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胜上如顶。如人顶。非非身见。六十二见。五阴生灭。神我主人。动转屈伸。无受无行可捉缚者。是人尔时入内空值道。心心众生。不见缘。不见非缘。住顶三昧寂灭定。发行趣道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缘。不二法门。不受八难。幻化果毕竟不受。惟一众生去来坐立。修行灭罪。除十恶。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萨达观现前。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种性生。生入佛家。不离正信。上十天光品广说。

    是人即修行顶智之人也。最上智即是顶智。言无我轮五利五钝使等。非此上上大智。岂能灭之哉。无者空也。我者我见也。轮者轮回也。众生以不识我见本空。所以轮回诸趣。起我见边见身见见取戒取贪瞋痴慢疑等也。是人既以此上智灭尽我轮诸使。则当体全空。是一如顶。大空妙智慧观。相续相连。绵绵不止。照此观连空心亦复如顶。并十方十法界之中若因若果。皆悉如如一道。无二无别也。是故此智而为最上最胜顶智。高超物表。如顶之象焉。如人顶者。人身惟顶最尊。喻此菩萨顶心观智离身离意无根无尘高显而无上也。上明最上智。非非身见下至捉缚者。明灭无我轮等也。上非能遣观智也。下非所遣惑业也。言此顶智一明。粗细等惑无所不灭。非身见外道可捉可缚。亦非六十二种断常邪见可捉可缚。亦非五蕴妄身妄心和合因缘可捉可缚。亦非神我主谛动转屈伸种种计量种种幻相可捉可缚。其顶心智观灭除情见。如千年暗室一灯破尽。岂是此等诸见有受有行可捉可缚也耶。是人尔时等者。是人是当位之人。尔时者。乃入观之时也。言此当位菩萨入智观内。一切皆空。外山河内身心无所不空。惟道独存。以值道故远离诸妄。心心平等。广度有情。总不见有能缘之心及所缘之境。不但无能所缘之度生相。亦无非能所缘之理智相。故云不见缘不见非缘也。既心境双泯。智理全空。即得安住最胜顶心三昧寂灭之正定矣。发行等者。言二乘住定着定。不肯饶益有情。菩萨虽住是顶智定。而不贪着。能从智定中发起慈悲喜舍广大之心。修行妙行。趋向佛道。体性真实。犹如金刚。不为魔外所侵害。四相我人。断常诸见。荣枯八倒。生灭因缘。于此真实不二法门之中永无受行。灭尽无余。即八难幻化异熟业果亦毕竟不受其报。所谓因穷果丧故也。惟一众生等者。此众生即得顶智。大心众生初贤十住虽满。未入十行。犹近众生。但超一切众生之上。孤孤迥迥。已是独尊。故曰惟一众生也。又此菩萨十住智满。利生心切。垂慈接引。外示威仪。与诸众生无二无别。一般去来。一般坐卧动止。一般修行趣道。灭罪求福。除去十恶。生长十善。一般求入道中作端正人。得端正智。行端正行。但头头法法以身先之。作个榜样故也。此时菩萨顶智明妙。达观现前。虽现六道众生形仪。而实实确确决定不受六道众生果报。亦决定不复退佛种性中生。毕竟在佛种性中生。生入佛家。绍佛真子。直至佛界。不离此个端正实信也。上十天光品者。上即在此心地品之上。天光品是六十一品中之一品。广说者。言此犹略。彼品所说较兹更多也。此释十顶心位也。八难即地狱畜生饿鬼盲聋喑哑世智辨聪佛前佛后北俱卢洲无想天也。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长养十心者。

    此牒问诫听许说十行修进地位观行之义。此二明十行义二。初标牒问辞。二正解其义。此初标牒问辞也。下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慈心位

    慈即慈无量心也。别经名欢喜行。谓入法界不为邪动故也。

    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己。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无灭。如幻如化。如如无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轮。化被一切。能生正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非实非善恶果。解空体性三昧。

    若佛子常行慈心等者。前十住位人。发心修行十度。为彼自利。则以檀为首。此则修行十行。接物利人。故常行慈心以慈当先。慈有三种。一有情缘慈。观一切众生。如一子故。二观法缘慈。观一切法。因缘生灭了无自性故。三无缘大慈。言无心攀缘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自然获益故。菩萨常修行此三慈心。以利济众生。令其离苦得乐。生长此乐因。已于无我根本智法中。乐求一念相应慧观。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上法字即意根所对法尘也。色等等字含声香味触四尘。此超略言耳。云何大法。即天地青黄赤白充遍法界。岂不教做大法。一尘既尔。六尘亦然。色五蕴既尔。诸五蕴亦然。咸以一念相应慧观。入此等大法之中。如火烧薪。而生相无明住相无明灭相无明当下水销瓦解矣。念念相应。如幻如化。无实体性。观如法如相应色等。咸皆无二。等无差别也。上即有情缘慈义。一切修行等者。所谓一切修行种种妙行。成就无上法轮者。无非教化荫被一切众生。生入佛家。长养正信。不由外道邪魔所教。自能离一切苦也。即法缘慈义。亦能使一切等者。言不但使能生正信不为魔苦所坏而已。亦复能使一切众生。自悟无上菩提觉心。证无余涅槃理境。得起空利物之慈三昧真实乐果也。即无缘大慈义。非实等者。言此慈乐果不是权小之实法小果。亦非人天善恶有漏因果。是何等果耶。此慈乐果者。乃是一念相应智解。如如无二。空理平等。正受体性三昧自乐乐人之慈乐果也。此初释慈心位也。

    ○第二悲心位

    悲即悲无量心也。别经名饶益行。谓常化众生使得法利故。

    若佛子。以悲空空无相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着我缘。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而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心者。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种性行中生道智心。于六亲六怨。亲怨三品中与上乐智。上怨缘中九品得乐果。空现时。自身他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

    若佛子以悲者。以字有力。言悲心菩萨虽能拔苦。又非得大坚固力者不能。故云以悲也。空空等者。言此悲非众生情爱之悲。乃菩萨空空无相大悲任运往来。以大悲缘故。行菩萨道。示现自灭一切苦恼之相。而于一切众生无量苦恼缘中。生长无量方便智慧也。不杀生等者。即自灭一切苦义。生法我三缘合。方成杀业。缺一决定不成。持不杀戒者。但空一缘。而三缘俱空。但常行不杀灭苦。而不盗不淫亦如是灭苦也。而一切众等者。即苦中生智义。言此菩萨如是灭苦。前倡后袭。自感动一切众生。亦不杀不盗不淫。灭诸苦恼。而发菩提心。生一切智也。此上拔苦竟。于空见等者。言菩萨能于真空实相理中。照彻一切诸法。皆如实相。情与无情。无一法而不具兹真空实相。由迷而不悟。故于众生种子性分中。发生悲缘行道无量方便智心。于父母兄弟姊妹六亲六怨。若亲若怨。下怨缘三品之中与上三品乐智。上上品怨缘中与下下九品得乐果。城东老母虽誓不见佛。而无害佛之心。下怨缘也。见佛避入室中。四壁皆佛。以两手遮眼。十指皆佛。与上乐智也。调达推山压佛。上怨缘也。在地狱中如受三禅天乐。九品得乐果也。中品与乐。不言而可知。此上与乐竟。空现时等者。言此悲缘智道实相真空显现之时。自身离苦得乐。令他一切众生身俱亦离苦得乐。以平等一味慈乐果与之。而令人人起拔苦与乐大悲心智也。此释二悲心位也。

    ○第三喜心位

    喜即喜无量心也。别经名无违逆行。谓常修善法谦下恭敬故也。

    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着我所。出没三世因果无集。一切有入空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欢喜。入佛位中。复是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悦喜等者。悦是自己畅悦。喜是见人喜欢。无生心者无相心也。无相即是实相也。言当此喜时。种子性分本体相状皆如实相。空无所有。浑囵是一个大空道理。空而又空的喜心也。不着等者。言我且空。谁为我所而生执着。故曰不着我所也。菩萨此时或出或没。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中。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咸无有受。安有集者。识界色界欲界一切有入无所不空。三界众生以执着故。不得此个空观喜心。此菩萨以不着故。于一切处凡有所入。此空观行不假用心而自成就也。等喜等者。言空观既成。于冤于亲平等普度。广化一切众生。众生不解起行空观。而此菩萨示现起空。众生不解入道。而此菩萨示现入道。众生不解舍邪见恶知识。而此菩萨示现舍恶知识。众生不解求真善知识开示于我妙好正道。而此菩萨示现求善知识示我妙道者何。总欲使诸众生入生佛法之家。不生邪外之家。入生佛法之法中。不生权小之法中也。常起等者。言不特如斯而已。菩萨无量悲心有甚休歇之处。故心心念念常起自喜喜人欢心。入诸佛位之中。上合诸佛同一慈力。复还仍旧是和诸众生一样形仪。下合众生同一瞻仰。仍旧如同众生皈三宝而入正信。脱樊笼而舍邪见。违背六道诸苦而趣向四圣真乐也。以是之故。而菩萨心意满足故生欢喜也。此三释喜心位也。

    ○第四舍心位

    舍即舍无量行也。别经名无屈挠行。谓行大精进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之涅槃故。

    若佛子。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幻如化。水流灯??。一切舍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若佛子常生等者。言此菩萨从无穷劫发心而行舍行以利人。故云常生舍心也。无造即无能造舍之人。无相即无所舍之法及受舍者。如是三轮体空法中。究竟如虚空。空无所有也。既能舍所舍皆如虚空。则善恶之二因。有无之二见。罪福之二报。于此二法之中。以平等慧观一道照察之。亦究竟如虚空。空无所有也。人相我相。我心我所心。而自他之众生相等。于其中间求其体性如针锋许不可得。亦究竟如虚空。空无所有也。如此生心。如此观照。方得名为大舍也。即我空义。及自身等者。至于自己。内财宝之身肉手足。外财宝之国城男女。以平等观照之。皆如幻如化。无实体性。内外之财不可得。如水流。如灯??。无实体性。自他之财亦不可得。故当一切舍也。即法空义。而无生心者。无生心即无造无相三轮体空之实相心也。常修其舍者。言此菩萨舍心广大。永远而无懈歇也。此释四舍心位也。

    ○第五施心位

    施即施摄法也。别经名无痴乱行。谓不为无明之所失乱故。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行。

    若佛子能以施等者。能以施心即能被之心教。被一切众生即所被之心机。身施即以身担荷执劳负役。乃至舍头目髓脑身肉手足。口施即口无雌黄。出言善熟。乃至欢喜赞叹。说诚实语。意施即心无嗔恨贪痴嫉妒。乃至常怀恭敬。现柔和相。财施即国城妻子珍宝田宅资生业等。法施即权实方便大小诸乘因缘譬喻。教化引导一切悭吝众生。令其达法达施。知内身五蕴外身四大七宝国城男女田宅等物。当体全空。咸如如相。无法可施。乃至无财物可念。无受施之人。无施财之我。三轮空相亦皆如如。亦内之六根。亦外之六尘。无因缘可生可合。无因缘可灭可散。无心行可行。无众生可化。无心可行名为达理。无生可化名为达施。既能达理。又能达施。何妨一切内施外施现在前行而决无留碍也。此释五施心位也。

    ○第六好语心位

    好语即爱语摄法也。别经名善现行。谓生生常于佛国土中生故。

    若佛子。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一切实语言。皆顺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心。无嗔无诤。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心。行顺佛意。亦顺一切他人。以圣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若佛子入体性等者。爱语乃是极慈极悲。至亲至切。叮宁教诫。和顺语也。言此柔软好语非凡小情见偏执之语。乃即依从如来体性爱语三昧正定所生语也。如来有五语。一真语。二实语。三如语。四不诳语。五不异语。此文虽三。中该备五义。谛法语即真语。一切实语统不诳语。皆顺一语即如语不异语也。言此佛子既以第一义谛而生语言。凡发示言词无不真实。而必不欺不诳。皆顺一语。终不二语。人能恒修此五语为因。当感如来广长舌果也。调和等者。调和即上诸语为能调。一切众生心为所调。无瞋即意和。无诤即言和。众生多种。心口多别。此菩萨难调能调。皆使意言平和。而无瞋无诤也。一切法空等者。言此菩萨恒以第一义谛。照了诸法皆空。此个空智。充遍情与无情一切诸法。而不假诱进之。无缘大慈亦遍一切诸法。虽此空智无缘。而菩萨恒顺众生。调护保爱众生之心。无时暂憩。凡其所行。上合三世诸佛之心。同一慈力。亦下合一切众生之心。同一悲仰也。以圣法等者。言此菩萨教导众生。别无他法。惟以圣谛第一义法语并五语。诫诲调摄一切众生。常行如心。俾无嗔诤。开发生起一切善根。永为菩提道种也。此六释好语心也。

    ○第七益心位

    益即利行摄也。别经名无著行行。谓于我我所一切皆空故。

    若佛子。利益心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若佛子利益等者。实智即自证本有如如智。体性即此智本体性分。智道即利生之权智也。言若佛子行此利行摄时。必依本有实智体性。方能广行智道之权智也。集一切等者。即广行智道义。明??法门即是种种智慧因缘譬喻无量方便法门。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此也。观行即空假中之三观行。七财即信戒闻舍慧惭愧之七财。如是一切智道皆广行而所当集者也。前人得利等者。言当现前行益之人。以得此一切智道利益故。始能和光同尘。示受众生一般四大五蕴身命。而入兹利益。正定三昧示现一切神通身轮。一切教诫口轮。一切记心意轮。饶益一切众生。使未发心者令其发心。已发心者令其增长。由此三轮神用故。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也。六种震动。即动起涌震吼击是也。一切所为等者。言凡是一切所施为一切所作用。咸使他人入此观行。七财法种中明??法门。空种中广行智道。道种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也。现形等者。言上现身口意。不知是何等身形。又于何处示现。谓即于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一一示现如是等形也。天道有五衰相现苦恼事。人间有生老病死苦恼事。修罗有嗔心诤斗苦恼事。地狱有寒酸楚痛苦恼事。鬼神有沉幽愁叹苦恼事。鸟兽有怀獝狘悲苦恼事。故云无量苦恼事。不以为患者。言此菩萨隐圣显凡。屈尊就卑。得得要如此。以好事与他人。令他得益得乐。以苦事自向己。不以为患。但专饶益他人。以为利益耳。此释七益心位也。

    ○第八同心位

    同即同事摄也。别经名难得行。谓成就难得善根故。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空同源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若佛子以道等者。以用也。道觉也。佛也。道性觉性佛性一也。此智有名无相。故可同入空无生法理中也。言菩萨善用此智。契同此理。理智圆融。具清净身也。以无我等者。无我智即是寂灭智。众生执认四大五蕴以为实我。轮回诸趣。此菩萨以寂灭智照。契此有生之躯。四大非有。五蕴本空。无灭无生。生灭不二。即具圆满身也。空同等者。言道性空无生空无我空生空。则万派一源。千差一境矣。更有何法而不如哉。此世出世间诸法既如如相。则具千百亿化身也。常生等者。言四空既明。三身圆显。何妨生常同生。住常同住。灭常同灭耶。世法相续等者。言虽同世谛法中。生生相续。流浪轮转。无穷无尽。而此菩萨亦于其中。能现无穷无尽形状身体色相心行等业。入诸六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乃至在畜同畜。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一切事同者何也。为空同无生而理如。我同无物而法如也。理如则其身虽分。而未尝分。法如则其形虽散。而未尝散也。以何缘故。而能显如是神通。作大佛事耶。盖入同法三昧故。而能作是大佛事也。此释同心位也。

    ○第九定心位

    定即胜定行也。别经名善法行。谓乃说法授人成佛之轨则故。

    若佛子。复从定心。观慧证空。心心诤缘。于我所法。识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生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复从等者。言此佛子复从自己大寂定心中。自观本有妙慧。自证本有真空。心心相续。唯静是缘。于我所法。唯见空相。识界色界等者。识界即四空天。色界即四禅天。此先从识界色界。而不言欲界者何。此位菩萨久修梵行。证法界身。从法界来。全体全界俱皆空相。故入识界四空色界四禅。而不动摇不转变也。逆顺等者。菩萨从三界外没。自非非想出。从非非想没。自无所有出。从无所有没。乃至自初禅出。为顺。此自三界外而入三界内也。从初禅没。自二禅出。二禅没。乃至非非想出。为逆。此自内而外也。以菩萨法身观。自上而下为顺。以欲界众生分段身观。自下而上亦顺也。此言菩萨心心静缘之益。出没自在。逆行顺行。天莫测也。以此之故。常心心入大寂定百八三昧中。在识界而不动摇。常心心入十禅支内。在色界而不转变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一念相应智慧。起见照彻欲界一切我人。若内根若外尘。众生识性无明种子。无不了了明明。皆无生合无灭。散无集。收无成。怀无起。止无造。作一切皆空。如幻如化而不可得。亦不动摇不转变也。十禅支即觉观喜乐定静舍念慧不苦不乐也。此释定心位也。

    ○第十慧心位

    慧即胜慧行也。别经名真实行。谓二谛非如亦非非相故。

    若佛子。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上千海眼王品。已说心百法明门。

    若佛子作慧等者。作起也。言佛子起此慧见。能照观智。以观诸邪见结患等缚。而破其所惑也。此菩萨于诸魔外执。常执断六十二诸邪见十使八难诸结患。一一照破。如空华。如水月。无决定体性。何以故。以顺忍观慧照之。与虚空同体故也。既空同故。则五蕴空而非阴。根尘识空而非界。六根六尘空而非入。众生空而非众生。一我空而非一我。罪福空而非因果。过现未空而非三世。法法头头纯一法慧空性相续。而起阴光界光法慧性光一??通彻。阴明界明法慧性明朗见无疑。阴虚界虚法慧性虚而无能受所受也。其慧等者。言其慧观中种种巧妙方便。生长养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也。是心等者。心即长养心。入即证入。起即发起。空空即是所证人空法空二空真理。道即中道。言是长养心证入发起二空慧。见中道义中。惟发此无生心。任驾慈航。普运众生。咸登般若彼岸故也。上千海眼王品中已说此十心百法明门。一一广明其义。此释十慧心位也。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此本源佛告当机千释迦化佛。诫其当详审而听许详说金刚义也。汝先言者。乃牒问其词。金刚种子有十心者。许细分其义。有如是问。必有如是答也。别经名十回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心。度诸有情。回转十住十行善法。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此三明十向义二。初总标牒问。二别解其义。此总标牒问也。下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信心位

    信即信心回向也。别经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以前所修证十行神通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所度之生。度而无度故也。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若佛子标人。信者标法也。一切行即十住乃至妙觉诸万行。以信为首等者。信即正信。言此正信不特十金刚中为当先第一。自十信始。已克万行之先为第一。所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菩萨智慧花果皆从此正信中出。故云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也。不起至不受。正表其信之正处。邪岂能胜正哉。一切九十六种外道六十二邪见种种等心。诸见诸名。诸着诸有。诸造诸业。亦毕竟不受。如扬尘顺风焉耳矣。入空等者。以不起不受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空故始能证入。此空无为法中此空即真空。无为法即空理。入者证入真空无为空理。之中也。三相至一切法空正表正信空理。三相即生相住相灭相。无无者。因正信坚实得入空无为法中。则此三相亦空无有。无有亦无有。故云无无也。无生下极言无无之理。上无生。是言空尽世间情与无情一切法之空理无生。下无生。是言能入空无生空理之观智亦当无生。故云无生无生也。无住住无灭灭之正信观智亦复如是。一生住灭法既无无。则或百或千以及一切。何法不无无耶。无有一切法空者。言一切法空亦无有也。此竭尽无余之义。世谛等者。世谛即俗谛世间法也。第一义谛即真谛出世间法也。言俗谛真谛世出世间观智。到此亦竭尽无余矣。灭异空者。即灭欲界诸见及诸业之粗惑空也。色空者。即灭色界无生生无住住无灭灭之细惑空也。细心心空者。即灭识界无有一切法空。世谛智尽。真谛智尽。理障尽。智障尽之尘沙细惑空也。因此细惑。心心空之。心亦复空故。则此能信之心智。及所信之理境。不假销除而自寂灭。本体性分亦寂灭无有也。以无体性故。谁为能信。谁为所信。谁和谁合。以相依倚耶。然而三界中凡立主宰者。有我有人。有名有用。皆是三界中假我假人。假名假用也。于我中求得求集求相。了不可得。人中名中用中又有得集相可得欤。如此则方名为无体相之正信也。此释初信心位也。

    ○第二念心位

    念即念心回向也。别经名不坏回向。谓离众生相。是可坏。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也。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无常。光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同时同住。????一相。生灭一时。已变。未变。变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作念等者。念明记不忘也。言若当位佛子作念时。作何等念。谓作六种念耳。何为六念。一念佛。常觉即念佛也。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施。乃至略中四念。此但两头常施。即念施也。常念第一义谛中道空理。不见有凡法可缚。故无著。不见有圣解可解。故无解。既无著无解。则虽生而无生相。虽住而无住相。虽灭而无灭相。既无三相。谁当动到去来。既不动不到无去无来。而于诸业。受者汇合。融通而为一合相。回向证入法界空智理中也。慧慧相乘者。上慧即常念第一义谛破俗之真慧。下慧即起空证入法界之理慧。乘即轮乘之义。言此真慧理慧念念度生入法界。如轮乘之无止也。乘乘寂灭者。上乘即常念第一义谛度俗之真乘。下乘即起空度众生证入法界之理乘。寂灭即不动不到无去无来之义。言此真乘理乘本来空寂。无转而转。转而无转也。????无常者。??即慧??。????即慧慧也。无常无定处也。言此慧??慧??不入法界。不离法界。往返度生。无定居于一处也。光光无无者。光即智乘之智光。光光即智智也。无无破惑证真之义。言此智光智光照破三界众生粗细等惑。本空而无所离。照彻法界。空无所有。而无所入。离而不离。不离而离。入而不入。不入而入。故云光光无无也。生生不起者。言既光光无无。即乃生生而不生。起而不起。无动到去来。而转易空道回向入法界也。转即回。易即向。转生向无生。转凡向圣。转烦恼向菩提。如是转。如是易。故能变前转后等也。变前转后者。变即变易六识也。前即前五也。转即环转七识也。后即八识也。变前者。变易照了。前五识当体元空也。转后者。环转旋归。后八识本性清净也。变转化化者。既前五识当体本空。化为成所作智。则变易照了之六识亦与之俱化而为妙观察智也。既后八识本性清净。化为大圆镜智。则环转旋归之七识亦与之俱化而为平等性智也。故云变转化化也。化转转变者。言前后二智本不动摇。如空如镜。其所以能转能化此二识证入本智者。谁之力欤。皆七六能转能变之力也。七依八起。六从五生。生与俱生故同时。灭与俱灭故同住。????等者。????即转识成智之慧??。上??指前后。下??指变转。言四识既成四智也。五八慧??与六七慧??。了无二相。生与偕生而无生。灭与偕灭而无灭。咸同一时无生无灭也。已变等者。已变即过去。未变即未来。变变即现在。化者即证入之义。言既同时一证。则三世十方诸法无所不证。亦得一者。言过去未来现在善恶因果亦无所往。而不得一合相回向证入法界智中者。受亦如是者。前言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亦与此得一一般也。此释二念心位也。

    ○第三回向心位

    回向心即深心回向也。别经名等一切诸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故也。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义空。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业道相续。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为世谛。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而无受。故深深心解脱。

    若佛子深心等者。深心深非浅深之深。乃最深之深。故名深心也。第一义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理。于实法空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智。以法界智入法界理。理智圆融。法界无碍。即以法界理智而起慧照。照有实谛。有即俗谛。实即真谛。然此真谛非离俗谛之外别有。乃即业道相续。无明老死十二因缘。于此生灭因缘。以空智照之。令契合本来不生不灭中道之理。名为实谛。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此也。假名诸法等者。言假立名言。号一切法。名我名人名为主者。故名为世谛也。菩萨于此二有谛。谛审谛照。深深证入大空法界空理之中。而不见有有。不见有实。无去无来而示去来。如幻如化而示幻化。无因果罪福而示受果。何以故。而本无所受故。以无受故。而此个深深心始得解脱也。又声闻观四谛法。证人空理。名浅解脱。缘觉观俗谛法。证法空理。名深解脱。菩萨以法界智。观空假不二真俗互融。深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脱也。此释三深心位也。

    ○第四达心位

    达即达心回向也。别经名至一切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之理。如佛不异故也。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达照者。达即通达。照即照彻。谓通达事理。照彻无碍故。忍顺等者。忍即忍可忍证。顺即随顺无违。谓忍证法界空理。随顺法界空性。忍顺了达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本体实性与法界空理空性。无二无别也。性性等者。言一实性既尔。一切性性实性皆然。与空性空理亦无二无别。无凡情可缚。无圣解可解也。无碍等者。言能忍顺性性无缚无解。即得四无碍智。云何无碍智。若于法上达照之时。忍顺观诸法相。四大本空。如幻如化了无实体。此法无碍智也。于法性理上达照时。忍顺观诸法性分。充遍十虚。本来真实不妄不虚。无性可得。此义无碍智也。于法句法性句上达照时。忍顺谛思诸法性理。远离文字。不堕名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此辞无碍智也。于法于理。于诸言辞。自既通了。复以此通了他人。教化众生。忍顺乐说。不生疲厌。此乐说无碍智也。三世等者。言四无碍既证。则过现未三世十法界善恶因果。其中众生利根钝根种种行业。皆悉如如。不迁不变。如法界理。不见有生。云何有合。不见有灭。云何有散。故云三世等不合不散也。无实等者。言既不合不散。则无实体。既无实体必无实用。既无实用必无名用。既无实用复无名用。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性分义理讵不空乎。还以此名空实空二空性理。照了通达真空实性。契会无疑。与法界空无二无别。如此方得名为照了通达一切法空者也。空空如如等者。空空即法界智。如如即法界理。言此空智空理中。求其空空之相不可得。求其如如之相亦不可得也。此释四达心位也。

    ○第五直心位

    直即直心回向也。别经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则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互入无碍功德无尽故也。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安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若佛子直者等者。乃即正直照了诸物。公而无私。直而不屈之义。谓证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观照。直照诸法自在体性。一切平等无委曲相。是为直者之直照也。取缘神我等者。取即贪取。缘即因缘。神我即六识分别之我。六识名神我者。以二乘人不知七八二识。而依六根意识分别。前尘一一明白似乎无碍。故名神我也。因八藏识微细难测。七识依八而起夙染夙净。又依六识而生现染现净。以旧送新。以新送旧。互传互送相续无已。又名传送。又名相续。皆不可测故也。此言直照无他。直取二乘。攀缘六识。依前尘分别。昭昭灵灵。似神似通之我。一照照破。本无贪取因缘可生可灭。当体全空。证入无生理智中耳。无明神我空者。言前无明缘行以至苦恼。贯三世而为因缘。起生见灭见之神我。入此无生智中。诸有尽空。此空有也。空中空者。言空尽诸有之空。入此无生智中。空亦尽空。此空无也。空空理心等者。言此个空有之理心。并空无之理心。在有不滞有。有空而不坏有。在无不证无。无空而不坏无。何以故。盖此空空之理。即是菩提道性。金刚种子一切有无。讵能坏之耶。故云空空等。不坏道种子也。无漏等者。无漏即不坏义。言既不坏。即不为一切有无等之所渗漏。不漏于有即得空观。不漏于无即得假观。于空于假不即不离。故名曰无漏中道平等一观也。而以此理教化一切十方执有执无众生。离有离无。一齐回转。证入萨婆若空智平等慧海。直证斯空空直道。不被物转。能转物。不为人转。能转人也。何以故。菩萨皆以直性而行直行。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无所挂碍。犹如虚空。所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云于空等而不受也。此释直心位也。

    ○第六不退心位

    不退即不退心回向也。别经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地起万行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云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云善根也。一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不退等者。言此位佛子修行不退心中道观智者有三。一不退入凡夫地。凡夫非白地凡夫。乃十信位大心凡夫。指修十住。空观牢固。故不退入于信位凡夫地也。二不起新长养诸见。言修行十行假观。守旧不迁。惟长养六度万行。岂更新长养诸凡夫外道邪见哉。故云不起诸见也。三亦不复起集因相似我人。言菩萨自一信二念。至本不退位修行中道观智。唯此一观力行进趋。心心不二。岂复更起集业因缘相似神我主人等见哉。故云亦不复起集因相似我人也。入三界等至退解脱。即不入凡夫地义。言此菩萨空观纯熟。入识界识界业空。入色界色界业空。入欲界欲界业空。以亦行此空观之故。而所以不于住中退入信位。初离凡夫之解脱道也。于第一等至不行退。即不起新见义。言此菩萨先修空观以遣有。次修假观以遣无。修空不即空。亦不离空。修假不即假。亦不离假。不无不有。不即不离。是名中道第一义观。盖三观互融一合行故也。故所以不长诸见。而不行退也。本际等至念退。即不起集因等之义。言此菩萨于三世尽三世本际。于十方尽十方本际。念念充遍。[淴-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