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涅槃经疏私记最新章节!

滥魔说。故不得为佛像也。

    人谓四果是真福田者。阿罗汉人。为世应供。故众生多信受也。菩萨形无定准。法不常规。故为四果也。通论悉作。法身菩萨。能示作九界之像。如观音妙音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今从别论。四果义便耳。

    自有如来为如来者。佛在时如来自为如来。

    如来为四依者。或是古佛。辅佛行化。为四依也。

    四依为如来者。或本下迹高。本高迹下。皆互弘传也。

    合则还是佛为四依者。四依四相其义是同。开合自在。只佛一人。是其可依。同上涅槃。故云还也。

    初令依法后令依人者。即是昔教。依法不依人。今教依人复依法也。

    地论三十心前是弟子位者。意取十信心为弟子。

    三十心是师位者。即初依人也。

    从初地乃至皆师位者。初地至等觉即是第四依位。故云皆也。

    七住已上是初依师位者。已断四住也。

    十二心已前是弟子位者。从十住至第二行。未断烦恼。判为弟子。从第三行去断四住是师位。故云十三也。

    道种性终心者。十行出假之后。分别药病是初依师也。

    中论十信皆非师位者。意斥前诸师。作师弟释。今取六住。始是初依师位也。

    初有烦恼无涅槃者。初依位也。

    后无烦恼有涅槃者。第四依也。

    俱有烦恼俱有涅槃者。等觉犹有一品。有涅槃者。分证涅槃也。

    三十心十地断别惑作三依者者。即是名别义圆故。取三十心十地故也。即至六地为第二。七八去第三十地为第四也。

    四十心共作四依者。十信初依。十住第二。行向第三。十地等觉第四也。

    余皆例尔者。行向地等。皆判三依也。又约超位。别教初依超至第二行。乃至初地。亦同圆同判三依。故云例尔等也。

    弘宣佛法故者。望佛为弟子。望下为师。且据佛论。称为弟子也。

    初依唯弟子后依唯师者。且据未断别惑。具烦恼性。称为弟子。后为师耳。

    中间亦师亦弟子者。望上为弟子。望下为师也。

    此四皆得涅槃法故者。通论至观行。今别论十信位去。故云四也。

    若俱得法者。问起。既具烦恼应未得法也。

    今明下答也。

    得法多种者。始从名字乃至等觉。通判四依。以理同故。故不言之。

    初依相似得法者。且约断通惑说。若论具烦恼性。即取观行五品之位也。

    于有佛法处不令他缘者。一不令魔邪得便。二不令恶比丘破坏也。

    于无佛法处能令兴显者。正细颓刚俗不断。故云建立也。

    无两处皆能住持乃至忆念者。以明记为性。使令相续也。

    经云安乐人天者。即四果之人。能住天上人间。作大依止也。

    今案此句者。安谓案实。能多利益。叹化他也。

    其事不起者。无明为事。望理为性。

    其性犹存者。无明犹被伏故。不起无明。故云具烦恼性也。

    一途别判者。更有通判故也。

    亦有未离肉身者。准金光明经。十地菩萨犹有虎狼师子之难故也。又云一生亦有超登十地义。故皆约圆说也。

    不还欲界者。阿那含人。已断欲界九品思尽故。不还也。

    不还者。约权教文有此义耳。或取已办地也。

    若细就圆判注云云者。初依十信。初果。二依十住十行。第二果。三依十回向。同那含。四依即十地。同罗汉也。又云初住至六住第二。七八九住第三。十住者第四也。

    不出戒慧二学者。定在其中。三学皆具也。

    不出生善破恶者。如经转为他说即生善。教令发露即破恶。此位未得第一义理也。

    八大人觉者。大人是佛。以人大故。觉大也。

    出遗教者。彼经小乘。名通大小。今此约大也。

    非道下注云云者。应云远离是道。愦闹非道。精进是道。懈怠非道等云云。

    菩萨非佛者。即是身为四果。能说大乘故云菩萨耳。

    已前简后是第二人者。初依第一。第二依当八人地也。

    以后简前者。以第四简第三简第二。未得第二第三住处者。第四为第三住处。第三为第二住处也。亦是但得初住。未得二住三住之位也。

    缘熟即能八相成道者。菩萨得记。皆须与众生结缘行净土行。如维摩经中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等云云。

    古来三释者。取前旧解为一。河西为一。观师为一等。观师后释。仍云易见。且云不可等耳。

    即名第一人者。第二人从初人受名。故云第一人也。所以未得第二。三果也。第三四果也。

    依增一集者。此达磨郁多罗造。即是章安正释。依此判位也。

    彰此二果并有未得者。初果未得第二。第二果未得第三。故云第二第三住处也。

    同是功用者。意云七地已后始入无功用位。初住初地即是功用。此约教道论也。

    亦应以初果为一住处者。谓依增一所释。望后未得第二住处。第二未得第三等耳。

    经云大乘相续不绝者。分破无明。犹有后位。故云相续也。

    指第四卷者。彼有三释那含也。

    不为二十五有过患所污者。第三依人。十住之后。至十行初心出假化物。得二十五三昧。故云不污也。

    即是周旋者。遍界内外。行化他也。

    舍于重担者。二种生死阴身也。

    经云断诸烦恼者。断字初约用功。名之为短短音。证得果了。名之为断。

    学行穷满者。若望大乘究竟。犹未是满。且约四果为满也。

    经云种种色像悉能示现者。即能示现者。即能现十法界身。随应度者。皆为现身。不定慧庄严初地百佛世尊。乃至十地更广也。

    至功妙用者。四依破戒。名为至功。能伏魔外。故云妙用。安乐人天。名为利益也。

    不依者。正是今未法众生。所依之仪式。由迦叶问故四依出世。故云不也。

    况复余耶者。如来所说。尚须分别是善不善。善即应信。不善须降。可作不可作等。亦复如是也。

    弟子起无明为夜者。一由正法重故。二由无明重故。其夜大闇。魔得其便也。

    六卷云贼狗者。偷即是喻魔也。

    其家者。即是大乘为宗也。

    五尸系者。即蛇死狗死人等。五处者。两手两脚及头。魔既被系。至于第六天凭天解之。天云此是罗汉所作。我不能解。如人倒地因地而起。汝还向彼求罗汉解之。此之降魔。四依出世。优波鞠多之所能为。从兹已后。魔更不解也。五门观降伏见魔各有对治。故不同不净也。

    初明依法自足者。如经亦可得近大涅槃是也。

    初然问者。如经非为不尔。如汝所言。未可信受也。

    次正答者。我为声闻为肉眼者。以未得中道佛眼故也。

    声闻虽天而肉者。见虽粗细。同有障故。故云肉眼不能彻见实相之理也。

    虽肉而佛者。能观实相三谛一心。故云遍照也。

    四念处如弓者。四念居初。犹未有箭。故以五根喻之。乃是无作道品也。

    不怖是教戒者。无作大乘戒等也。

    世伎为器伎者。世间种种伎术也。

    大呼者呼字(休故反)此能招彼名呼。自发其声。

    内乘大乘外凭佛力者。内有观行。外请佛加也。

    众魔群盗等者。即是界内四魔。外四魔。乃至赤色天子魔等。是故经云。亿千魔众等也。

    此弊恶魔者。弊字(裨列反)患他为弊。性恶为弊也。

    见形者。三十二收如鞠多所见等。

    丧命失善根者。不生大乘。失常住命也。

    中道之法力者。即用实相印。为法力也。

    经于诸烦恼者。即烦恼魔。乃至四魔。故云诸也。

    是时为用者。谓佛灭后也。

    非时无益者。谓如来在世。四依无益也。

    无医无药者。无医喻无佛。无药喻无法也。

    时通正像末者。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末法一万等也。

    缘有浓淡者。浓者见长。淡者见短也。

    持法四十年与佛不异者。迦叶阿难。各得二十年。传持佛法。故云四十耳。

    其年六十者。意云如来三十成道。八十入灭。住世五十年。人年十岁见佛出世。故云六十年。以始终见佛即能融会也。

    于佛灭后四十年秉教者。取见佛岁之人也。

    而不道百三十岁者。者释伏难。恐人难之。定其百岁也。

    迦叶是佛长子者。最高故以法付嘱故也。

    佛觉三昧者。阿难所未闻法。请佛加也。

    粳粮譬常者。人常食故。甘蔗譬乐者其味甜故。石蜜譬我者软硬自在故。醍醐譬净者清净不染故也。

    惧其有尽者。不修大教也。

    虽有大教者。如经甘蔗石蜜等贪惜不食也。

    有所得故者。得真谛理望大不尽也。

    今明大行训之者。行即乘也。车是乘之别名。行大乘行。故云车载。不同他解也。

    增长我心者。生我慢心故也。

    世智辨聪外道业者。八难之数。佛法外人。名为外道也。

    分擘玄毫者。如今宗所释。或于一句演出无量义如擘。或释无量句以为一义如分。如毫。毫者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物之极四。

    卷舒宇宙者卷之摄在一尘。舒之弥遍法界。一句染神。力劫不朽。故云不易可闻等也。

    非轻[怡-台+藂]字(且作[怡-台+藂]音未详待捡)。

    正戒正教乃至俱兴者。疏中与经文。有少回互。经正教在前。正戒在后。恶法在前。恶人在后。疏中前列后释。还依经次第也。

    更深细为难者。后增渐少。至于八恒但增二分也。

    两两配四依者。今不取此释也。

    何关佛法者。意斥。如经具足解释佛之正法等也。

    上说九恒者。八恒并熙连也。

    上文恒河入东海四河中大者。其河长八百里。阔四十里。极狭十里。于中取方圆一肘。得八石沙。其沙如面。故以恒河为数也。

    一切众生师父者。广如上文。失主亲师等。故云天人悲苦也。

    互举一边者。自行生善。必能灭恶。令他灭恶。必能生善也。

    经云如木头幡者。袈裟任自毁坏。如木头破幡无用也。

    如纯陀中意者。彼云虽未具戒。已堕僧数。即与文殊师利法王子等。依彼文是其真位也。

    三障竖论者。断烦恼当约果故也。

    绮互说耳者。三报约现在后。亦是竖且取现谤论之。三障转时。现报亦是横也。

    非弟子者。作恶之人。

    九恒因厚者。即是四依菩萨。于无量佛所。发菩提心。故须供养也。

    今文但明护法等者。意不用河西发心持戒等。护法即是持于理戒。故云即兼众事者。事戒威仪。进止等也。

    以重况轻者。身命尚舍。况事戒耶。

    经云若老若少者。迦叶后难。从此句生。

    初三定者。有知法人老应礼少。持持应礼破。道应礼俗。如经故先定之。然后起问也。

    二旨相违者。以昔达今故。引三难也。

    或言三结者。第三结三难也。

    我为菩萨说如是偈者。有知法者等也。

    三三之疑皆遣者。三难三结为大不为小。故云三三也。

    答此一条者余二例遣者。一条但云持礼于破老礼少。道礼俗。例之故也。

    救浊者。四依出世也。

    和浊者。先同后异也。

    浊不浊者。正是五清也。

    未得机便者。或说未当时。伴未如法等也。

    如此破戒若少若在家者。即是知法之人。为护正法皆礼拜供养等也。

    既释持毁者。先同毁后时持。

    如崩亡者。佛涅槃也。

    储君者。即是东宫。亦云副二也。

    破戒统位者。即是为众。作羯磨主也。

    故投他国者。谓向清净众也。

    七世素贵者。外国堪为灌顶师者。皆七世白净无染垢堪国师也。

    如此间授玺者。如此国法授于玉印。令知国事。夫传国法要须三事。谓金箱玉印檀书。檀书即是贵书也。若无此三不名正统也。

    乌回者。十诵文。西音此云僧正。纲统之主也。犍利吒西音此云僧都。非谓一寺都维那。亦是统领主也。

    童子因位者。四依出世皆是因人也。

    无令入大者。如鹿苑中以有此意。方等般若犹未彰灼。名为微密等也。

    隐在破戒之下者。破戒阴身之内也。

    任汝开化者。能示众生佛性。即是开化也。

    经云先王所有等者。即是释迦在世常住之教也。

    经云即持归家者。先明流转生死。今示佛性。归大乘家亦是能观五阴。即是涅槃。名五阴为家也。

    更与余药者者。即是无常。咸苦对治之药也。

    推寻事理者。事即无常事戒。理即常住秘藏也。

    佛海死尸者。事理皆无分也。

    下根悟也者。如经无所觉知。譬极重无明悟时。还应从地而起也。

    分别决定者。若约小乘持之与犯。皆名决定。初篇无忏悔处。大乘实相不决定说。但使回心。一体三宝。无生忏悔。广如下文阇王中说唯大说。只有受法无舍法也。

    经云闻其所作者。即是清净之众。实行之人叹也。

    不失婆罗门法者。如上文为护法。故不名破戒。不失净行之法也。

    什物者。什谓杂也。亦云会数之名也。八不净等。非是篇什与之也。

    体戒俱失者。体即戒体。体下戒者。防护身口。名之为戒也。

    四依示同破戒者。住地菩萨示迹和光。大乘无心本非破也。

    四句如别记者。如净名疏菩萨。四句七门解释也。

    经云而自渗浴者。亦是忏罪之意也。

    凡愚执事者。知事者执破戒。为清净等也。

    梁武此文为定者。依此经文也。

    昔依四法今依四人者。迦叶举昔以难今。昔既不依。今何得依故有难生也。

    或言于昔虽了望今未了者。此释稍通也。

    以法常故故法可依者。谓此要对辨大乘常住法也。

    悟若生著者。昔教多执未诠于体。故不令依也。

    了语下义者。三德之义体无著也。

    识着智解者。识能分别故。故多生着智能诠理。故以可依也。

    经云如是四法应当证知者。请答其人。令会其法也。

    非四种人者。结难只合依法不依人也。

    依法即是依人者。今是有法之人。有人必有于法。以人法不二故也。

    不依无法之人者。昔人不知常住之法故。故云无法也。

    人法不异者。人即如来法是涅槃。故云不异也。

    结还依智者。智知于法故也。

    经云法性者即是如来者。法性通因果。如来唯是果。果即涅槃。故云常住不变也。

    昔人既破昔法亦除者。但举如涅槃即是人法俱破也。

    若了悟者不须除法者。今约开显法即秘藏也。

    举下况上者。即是五品外凡熙连二恒之人。况于四依犹如如来也。

    不为利养所转者。观行之人事理不二。涉事不能坏也。

    经云是名定义者。恐人不信。故以结成。今是常住。昔是无常。不应依止。双结为定也。

    又不得是三宝者。今经一体三宝也。如经如来法僧等常也。

    生凡夫之过者。如经。经理白衣为其执役等。不生一毫之善。长他烦恼爱染之事。故云过也。

    大乘两缘者。如经如来深密藏处。及出大智海等。初约声闻生疑。次约婴儿无知。是则菩萨能了也。

    经未得果实者。谓未得常住果实也。又云秋收冬藏等名为果实也。

    经云故以方便说大乘法者。谓同体之方便。不同体外方便故也。

    又明依义即是依法者。释兼明依法之意也。

    第一偏明依义者。具明三德。即是一体三宝。光明即般若。不羸劣法身。质直义者。谓是解脱也。

    经云而亦可见者。以大涅槃修因至果为见也。

    经众僧即常不畜八不净物者。课乘戒俱急也。

    经以微妙语说无常者。谓不应说也。

    则无常住一体之僧者。境智和合名之为僧。能分别故。名不和合也(二本举)。

    二缘得畜者。即依律文饥馑世有净施时。若约今文更加建立。即具三缘也。

    ○释耶正品第九 六卷云分别耶正品 二末

    耶魔多种者。乃至别教地前缘修之人。犹未免魔持世菩萨不免魔谋等(云云)。

    耶恶者。耶中加恶恶之极故。故云耶恶也。

    阐提谤法等者。阐提是因四趣是果。故云果也。

    二十五有因果者。烦恼业是因。阴天等果也。

    往昔苦行等者。示现受身苦行等。事实非耶。摄望小得名也。

    弃舍二边者。别教但中望于圆。中亦同邪摄。故云三昧魔等也。

    清升者。修于五戒十善得生人天。为魔眷属也。

    邪渐所到之处者。历别修行处。即但中第一义意也。

    两法两人者。谓魔经律为两法。持魔经律是为两人也。

    四依有广大之德者。如来灭后能持正法建立大乘。住秘密藏。即是德也。

    邪正有分别之能者。令邪归正。为末代之规矩也。

    多明形乱者。魔作罗汉如来形像等。非不说法从多为名耳。

    多明声乱是魔经律等。此亦有形意。亦二文互举也。

    如百论迦毗罗者。外道之根本。自谓为佛者。即是佛宝。所说即法宝。弟子即僧宝。引证耶三宝也。

    圣人有无漏威仪者。答意云魔但效其身。不知于心也。

    不生生是佛说者。本宝不生而示现生也。

    裸??者。谓身柔不正。即是耶也。

    ??(毗音)。

    三十二相并业者。业因相果也。

    以痴意乱德刀割香涂其心等者。名之为痴。取于中庸乱佛真常四德也。

    持戒是缘因注云云者。亦应云以缘资了以了资正。至果之时。三因具足也。

    大赤则遮者。五大正色也。

    ○释四谛品第十

    心喜说真谛者。谓四真谛也。又真谓真实说一实谛也。

    止在界内者。谓佛说道灭。治界内苦集也。

    何足为喜者。意斥他释。虽量与无量大小相对两缘。仍别方等中意佛犹未畅。何喜之有那也。

    那言三是有为一是无为者。苦集有为有漏。道谛有为无漏。灭谛无为无漏。故云三谛有为。灭谛无为也。

    不无三相者。不无变易三相所迁也。又云只苦集道为三也。

    无为不成者。为三相所迁故。故云不成也。

    无作亦坏者。同是无为有三相故。

    别为一缘者。谓为别教机缘也。

    义不相会者。今明一实四谛常住秘藏开。前三种四谛同归大乘无作故。佛心喜也。

    苦是逼迫相注云云者。具足应云。集无和合相。道是不二相。灭无有为相等也。

    至第四时约理者。古人将般若为第二。方等为第三。法华第四。不知涅槃。法华味同醍醐故也。

    入观之时亡名绝相者。古释用三十七品。观道谛时皆证灭理。故云无此四事。事只是谛。四谛为入观之方便耳。

    但缘一灭者。引之为证。如见道十六心。后一刹那时。唯缘灭理用忍智为方便也。

    圣行具明四种四谛者。彼文约次第修行。兼于地前别教故也。

    佛性实相者。佛性约性德。实相约修德。修性不二。故云遍一切也。

    能于四事明了实相者。观此苦集等。无非实相。无非三德。故云谛也。

    微密法身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涅槃即生死名苦谛。菩提即烦恼名为集谛。名之为谛也。

    倒而非谛者。如下文四倒释也。

    名苦圣谛者。能观此苦即是法身故也。

    于不净中者。于诸菩提之中即是般若。故云真智也。

    于断灭中识如来藏者。能断三惑三死名之为灭。生死即涅槃也。

    名道圣谛者。道名能通通前二死结业。即是解脱烦恼即菩提也。

    元为说此者。时开显意覆相。今开昔三藏。唯覆二苏带覆论开法华明开与今。同说一实谛也。

    涂乳获洗者。昔涂今洗获得真常也。

    不次第之殊者。灭谛居中也。

    苦有三种者。一约凡夫是苦。二约二乘非实。三约菩萨是实也惑于本际以不知故者。六道不知二乘及偏等。亦不能知也。

    经云一经于耳即生天上者。且约华报后解脱时。即是报果证得法身也。

    经云无所利益者。证法身时。百佛世界教化众生。自他俱益。故云多也。

    经云以是因缘者。即是断灭正法之因缘。由畜八不净物故。故不知法性之因缘也。

    经云是我弟子者。亦应云。若不修习非我弟子也。

    ○释四倒品第十一

    倒者惑也者。为不解谛故。故起常无常等之惑也。

    日月回转者。引上哀叹品文。三修比丘执无常之相。倒斥其无常为说真常回过还之。是汝无时之醉。实非回转。故云况显惑义况是喻之别名也。

    罗笼自绕者。执见之人。如笼贮鸟不能得出。如蚕自传。二乘如笼作无常解。凡夫着我如蚕自烂。

    而致毁伤者。常等倒皆损常住法身慧命也。

    伪艺无实者。谓外道耶常梦呓无实。如下文广释也。

    众多者下注云云者。但是不正皆名为倒。故云众多也。

    但涅槃佛性者。涅槃举果佛性举因众生身中具此因果而多迷。故得此倒名理非倒谛等也。

    从解惑因缘者。二乘为解。凡夫为惑。此之解惑。感佛而执而成倒也。

    执字亡旨者。凡夫执字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二乘亡旨不知方偶取瓦砾故也。

    传付后佛者。即是当来弥勒出世。故云通。亘前后。亦前文众多之意。倒通三世故也。

    离倒无谛者。病是倒药是谛。达此药病无非秘藏。故云无也。

    缘宜别者。惑宜说于谛宜说于倒。故云四倒也。

    欲对四谛便相成故者。若不解四谛即成四倒。若解四倒即解于谛。故云相成也。

    近论三品相成者。由有耶正故明四谛。由四谛故立四倒。名若解耶无倒解正无谛。为此相成也。

    四谛别明正解者。即如来自说心喜说真谛等。名之为别也。

    如偏识人入者。若只解于谛如识人非入。若不解倒如将人字为入字。非但不谛入字。亦不识人字也。

    单知杌人者。若解谛倒只识杌人不知人处无杌。杌处无人。即是邪正具足。若单明谛倒不名正善等。亦名偏解。如人大才身聋顽单讥于顽不取其才。即是偏取也。若其全取即成具足。由如如来正善具成就。即能作善业等也。

    作善业者。如来性品中说能见性也。

    双解耶正倒谛者。如人识人识入解杌解人。故云俱通也。若俱迷人杌亦成于倒也。

    次第相成者。由耶正故说于四谛。为不解谛者。说其四倒。若解谛倒。明为善业见如来性。四品相成意于此也。

    非苦为苦者。非苦即涅槃。苦者声闻通于凡夫。有苦而无谛也。

    谓佛行苦者。以念念无常为行苦也。以苦细故由如一睫毛致之于掌上等(云云)。

    经云无有一法是不净者者。妄计为净也。

    通取一切倒心等者。自鹿苑来涅槃之前。未见佛性常住之人。皆名邪也(云云)。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五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