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三昧经通宗记最新章节!

。故有妄心。即是转相。此从一念之动。转成能见之相。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起念。妄现境界。即是现相。乃依于能见。故有此尘境妄现。此以无明为因。不觉而生三细。又于此三细。不知因心所现。妄取染净。依境分别。执以为常。此即法执俱生。名为智相。又依前境而起爱憎。念念不断。此即法执分别。名相续相。依于相续而妄执着。计我我所。此即我执俱生。名执取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此即我执分别。名计名字相。众生依此四相而起于惑。至于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名起业相。依业受报。名业系苦相。此是境界为缘长六粗。略而言之。依于染心一念之动。能见能现。是为三细。妄心取境。念念不断。执我我所。分别假名。造业受报。是为六粗。此乃一切众生妄心妄我之所由生也。若唯识中。止取熏习转变而言。谓以前七为能熏。第八为所熏。第八为能变。第七为所变。前七相见现行熏第八。第八转变相见二分种子。前五能熏第八相分种。第六能熏第八相见二分种。第七能熏第八见分种。故第八复变起前七现行。此则前七为现识之因。故颂云。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也。然其能取种种尘者。悉由第八含藏前七种子。念念受熏。所以眼能见色。乃至意能取法。如外无六尘现行熏。内无无明种子熏。则眼等六识。不生心分别于六尘矣。由是观之。盖性之所以为性。相之所以为相。岂不历然而分于斯耶。但今佛之所说。性相俱泯。直显真心。然真心无相。亦无实性。无性无相。是诸佛谈心要诀。无相。则无妄我之可执。无性。则无妄心之可取。既无执无取。何有三细六粗。及熏习转变之过患乎。如是。则可令彼众生。皆离六尘缘影之心。与四大幻质之我矣。虽众生以心为我义。须知此一切虚妄心我。其体本来空寂。若得此空寂心体。则知此心不同于幻化矣。且余观过去七佛偈。皆发明幻化无相无生之义。即迦文本师。亦云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即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其义亦同。今此而言心不幻化。则直指心体。其意更深。若人果能知此无幻无化之心体。则一切法。无生灭相之可得。如是即得无生。然无生之心者。只在于无能化所化之心耳。此章。先开陈无生行品。为心王菩萨。问无生法忍之张本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此问修习之要。发起本觉利品。言心性体空者。即众生之本觉也。得本空心者。诸佛始觉。乃本觉之利也。

    佛言。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此示心空之义。然解脱问其体。佛答之以相。盖欲得心空。先当明其相也。如楞伽经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也。夫不生灭者名真识。而相名真相。第八名业识。而相名业相。依无明力。不觉心动故。前七名转识。而相名转相。依于动心。能见相故。又此转相有二。若就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在本识中。若为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在事识中。此三种相。是一切法相之根本。而又通乎八识。凡一起心即是转。八识皆起。皆有生灭。又心动即是业。八识皆动。又八之真性。俱名真相。故曰通乎八识。又业相统于六粗。转相通于三细。此业转二相。有二种生住灭。而真相无生住灭也。又诸识皆依相而转。展转为因者也。盖依真相而转业相。即第八识。依业相而转转相。即第七识。依转相而转现相。即前五识。复转现相而成六粗之相。即分别事识。此起信论中义。若明此法相之根本。一切过患不生。当体空寂。所以云。一切心相。本来无有本之可得。此本亦无本之处所。如是。则其心空寂。而无有生矣。若心既无有生。即入于空寂。既入于空寂心地中。即自得其心空之妙。然此心空。即是无相之心体。而实无心之可取。亦无我之可执也。故禅宗有言。心不空则不悟。又曰。但得心空境自空。智者除心不除境。又云。若入我门来。祇要将平生是非得失。善恶取舍。及见觉闻知。与有无生灭等见。尽底放下。直放到无可放处。自然直下顿证诸佛心体。正所谓选佛场中心空及第。此先开陈本觉利品。无住菩萨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而为张本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一切众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觉。令彼众生。出离斯缚。

    此问离缚之法。发起入实际义。然前问修习。从诸佛真如门立。此问离缚。从众生生灭门起。所言我者。如起信中。由第七内执第八为我。又因真如随缘而成第八。因第八一转。而成能见为第七。因第七而生前五识。因前五复引生第六也。若成唯识论。以第七执第八见分。为实我实法。第六执第八见相二分。为实我实法。故曰六七二识。深生计着。又以我执必依法执起。故曰六七二识。二执俱生。以先执法而为实有。故有我执。而施设我法。如四大非我以为我。缘虑生灭以为心。此二是我执。四大如幻。本无而见为有。缘虑生灭之相。如影而执为实。此二是法执。乃众生之四倒见。因而有三界生死之缚。只为以真我之本有。迷而谓无。妄我之本空。执而为有也。教中欲为众生除此二执。费若干言论。其奈药多病甚。今时若有人问。未审以何法出离。只对他道。快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来。若眼目定动。劈脊便打。他后自有透脱分。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此示因缘本空之义。言我法本无。皆由一念无明。迷背自心。妄执为有。而以内识为因。外境为缘。相合共起。祇于一念中。具摄十二因缘法。初因眼见色而生爱。此即是无明心。因爱造业是行。此心专念是识。识共色行曰名色。六处生贪为入。因入求爱是触。贪着心是受。缠绵不舍为爱。求所受法是取。法从心生名有。次第不断为生。次第断为死。又次第而成。三世相续。如无明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又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谛。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即是见思二惑。又名四住地烦恼。四住者(开思合见)。见惑为一。思惑分三。见惑为一者。谓见一切处住地。即是见三界八十八使。然八十八使。只从十使中出(开见合思。见八十八使思十使。共九十八使)。妄计为身有身见。执断执常有边见。以见为是有见取执取邪戒有戒取。以邪自执有邪见。此为五利使。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即是身见。知身是幻。则身见断。身见断则边邪二取自除。此四皆从身见起故。又同于己法者则爱。是贪。非己法则嗔。不知见惑即是集谛。能招集生死是痴。自谓我解他不解。是慢。犹豫不决。是疑。此为五钝使。然利使若去。钝使亦亡。以其推利使方生故。众生因此十使。驱役心神。以致轮回六道。又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有增有减。合为八十八使。兹不及备举。须知此见惑。从法尘起。能障真性。若见性明心。则能截断意根。自不被其所驱使。故见道断见惑。又思惑分三。一欲爱住地。即欲界。有贪嗔痴慢九品思。二色爱住地。即色界四地。三无色爱住地。即无色界四地。各有贪痴慢九品思。祇除嗔习已断。九品。上中下品。每品具三。故有九品。共成八十一品。此见思俱开(见八十八使。思八十一品)。总是三界九地中。然此思惑从五尘起。众生因思惑。为三界生死缠缚。若见道复修道。便于色声香味触。永无系思。故修道断思惑。此二惑俱以无明为根本。润有漏业。若以修道是务。虽不求断而见思自陨也。若观无明灭等。是灭谛。对治因缘方便。是道谛。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间因果。然别说。名十二因缘。总说。即四谛。开合异耳。如声闻。闻佛声教。依四谛。观苦谛为初门。缘觉缘十二因缘而觉。观集谛为初门。菩萨以道灭二谛为初门。又大涅槃经云。此十二因缘法。下智观之。得声闻菩提。中智观之。得缘觉菩提。上智观之。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之。得佛菩提。是皆随根器大小而得也。然观此因缘之法。皆从无明不觉之妄心。而以兴起。若妄心灭。我见亦灭。故曰心尚不有。何况有身。宗门则又不然。汝今此身。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心性假名。将甚么唤作我。只消如此一问。自然冰消瓦解。

    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若心生者。令灭生性。若心灭者。令灭灭性。灭是见性。即入实际。

    此言对治方便以明实际。有我灭有。无我灭无。则有无二见。俱不立矣。然我见虽除。而心法未泯。若心生则法亦生。心灭则法亦灭。以故心若生。即灭生性。心若灭。即灭灭性。如是则断灭二性。亦俱不存矣。若灭此有无二见。生灭二性。则心同虚空。身等法界。而入于实际矣。此与入实际品为张本也。

    何以故。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此徴明实际之义。盖本生自不灭者。谓其性真常。无灭可灭也。本灭亦不生者。谓其性空寂。无生可生也。如此。则一切法相。莫不皆然。既不灭。亦不有生。既不生。亦不有灭。而性相如如之体。固如是也。

    音释

    摧

    (摧上声折抑也)。

    剧

    (音极。尤甚也)。

    滓

    (音子。浊也)。

    恚

    (音惠。怒也)。

    蜃

    (辰上声。大蛤也。雉入海所化。能吐气。化为楼台)。

    牒

    (判也)。

    豫

    (音裕。犹豫兽名。性多疑者)。

    陨

    (音允。亡也坠也)。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