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一类相续。名常行也。不与六识无故。共故名不共。二独行不共。唯第六识有。此复有二。一与忿等俱故。故名非主独行。以忿行相粗猛。互相映夺。不得主名。二者。是主独行无明。与八大随相应。名是主独行。言缠者。路云。此上诸痴现行名缠。缠缚有情。漂沦九有。名之为缠也。

    言随眠者。是种子能随逐有情。眠伏藏识。三界受生不相舍离。故名随眠。应作四句分别。一唯种非现。五果种子及有支种子。二唯现非种。生老死二支。三亦种亦现无明行爱取支是。四非种非现。即是非支等是。问无明发业为通种现耶。答种现皆通。问宁知通种现。答章敬云。如十地经一无明有。二谓子时果时。故通种现也。子即种子。果即现行。问何人种子发。何人现行发。答安国云。我辈凡夫现行正发。种子助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种子正发。现行助发。若放逸者。现行亦是正发。问现种皆发。望所发行。为复同时。为复异时。答发非福行。是染行。与无明同时。能发也。若发善行种。即同时现行。异时发暗明异故。许行望无明。有无间缘故。意言现若同时。非无间也。故对法云。虽起善业。被随眠所逐故。亦名愚痴。此无明种子与不动福行。一一俱行此证同时也。又云。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发福不动行。此明前念愚痴所有势力。发于后念。福不动行。此现异时。此二证前种子。同时现行。异时发也。已后具摄。自界生他界死。自地死自地生也。

    言行支体通等者。慈恩云。以身语意心心所法为体。体通善恶二性。简无记行也。身语二业是色。虽是无记法。能防发思。是善恶所发身语。亦通善恶也。此身语意造业有三。一身在欲界造福业。非福业。具身语意三业。若在色界造不动业。亦三业为体。若无色界造不动业。唯意思为体。简要云。然业有三种。一现报。此生造业。此生受报。二生报。第一生造业。第二生受报。三者后报。第一生造业。第三生受报。此三报中。各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问唯总报行相如何。答言总报者。如增上慢人。由前生造五戒十善业。来感今生。人中身上第八识异熟果能感之业。名总报业也。问何名唯别报业。答前生造匮法业。令他人不闻法。今生身上自不闻法。名别报业也。问何名通感总别报业。答假如一个谤经业。作野干身。名总报业也。感得身疥。又无一因别报业也。

    言唯感总报业等者。前来无明支唯发总报。通发别报。无明以为行支体。能发无明。既是支体。所发行支。亦须取唯感总报行。通感总别行。是此行支体。路云。业有三品。唯感别报果。中品亦唯感总报。下品唯感别报也。

    言唯别报业者。简所不取也。问何故不取顺现业。答此间说十二支。事须是流转义不成。故不取也。又亦简唯别报业。亦别助当果。不能感总报果。故简所不取也。意言能牵后有者。方是此中缘起支义。故不能牵后有。即不取也。问唯别报业。非是行支。何处摄。答有分熏习所摄故。由此所发。唯别报。既非行支能发。亦不是无明摄故。

    言故唯识等者。即彼之言。指无明支为能发。能发既得为支。所发行支。乃言行支。

    言由此一切者。由此道理。四业中唯除顺现及别报业。皆非行支。亦由此文。即证现业。不感别报果。感当果中。别有一业。唯感别报。即是别助当业。亦非行支。

    言亦通现者。十地经说。谓如无明支有子时果。行支亦尔。故通种子。通现行也。

    言色思为体者。简要云。身语二业表与无表。俱色为体。且身业十种色中。以为体。语业以声为体。若意业以行蕰。遍行中思为体。身口七支是色。色是所发。能发是思。思是心法。不是色法。身业之中有动身思。语业中有发语思。意业中有二思。一者审虑思。二者决定思。前动发以善思为体。意业以审决二思为体。故唯识云。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业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说名意业。即能发属于第六。据实。行支行支体。克实唯第六相应思。以彼第六造总报及别报业。前五转但随转心发故。上来无明支行支虽通种现。唯是当体为支。不通余法也。

    言识支唯取等者。言第八者。简前六。前六识种虽通一分异熟。但是别报异熟。不是总报。故不取。

    言异熟者。简第七。第七是有覆性故。简前六之中善恶性种也。识之一字简心所。种之一字简现行。又第八简七。异熟简善恶及有覆性种(出体了)。

    言故唯识云等者。此文亦是料简。不取第七识种子。由此中言即是指识支中识种也。问如何名本。答第八与前七为本。名本识。阿赖耶为依故。有末转言。因即种子也。

    言唯取行支所等者。第八种子甚多。未有所属。无力不能自生。行支一刹那造得业成。熏得种子一念。招集第八识种。属当生地。计此之识种。以为识支体。

    言初结生等者。问何以知唯取第八种子耶。答疏言初结生等二句。疏局取第八识种。言初结生者续义。此身灭已。第八种子复生现行。生死不断。皆由识种连续也。谓父母和合识。至识胎中最初结生。瑜伽九十三云。于父母胎。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所有羯逻蓝等。非余识功能也。出取第八所以也。

    言总异熟故者。简前六识中一类无记。总报者故。

    言唯在种位等者。料简。前来无明支行支。皆种子皆种子现行。今此识支已下五支唯是种子。不通现。今此识支唯取识种子。不取心所种也。问何故识支唯取种子。不现行耶。答简要引大论第十云。识等五种。胎藏苦故。明非现行也。种子能合现行故。名胎藏苦。

    言有处说通前等者。会违文。即瑜伽第九及九十三故。言有处说也。此有二妨。一通取六识妨。二通现行妨。且通六识妨者。有说通前六识名识支者。泛明一切识身为论。六识总取故。

    言一切识身者。亲义即是意识。此是泛说。依一身上泛明也。八识之中取六识。为识支体。若克实则不如此。但是泛说。非究竟也。二云。有处说前乘。说前六识为识支体也。若不泛说。又不对小乘说。准依大乘。克实论。则唯第八识也。

    言及当来者。次通取种子妨者。问十地论说无明支行支有支。有子时果时。子即种子。果即现行。乃至受支。亦复如是。即是中间识等五支。种子亦通现行。言不通。答疏主意言。若约五支被行招集之时。唯是种子。不通现行。有处说现行者。依当来生起分位说。若望我辈凡夫。如今造得业成。一刹那招集识等五支种子。此身未死已未尽。是种子身死已后。当来受生。五支种子当来身上生起。现行缘种子。在第八识中行相微隐。假借当来生起现行。行相寄在。今身种子向上说通现行。二者。或是前生识等五支种子。今生生现行。从他过去种子。上来就今生现行向上。说识等五支。通现行也。

    言乃至受等者。章敬云。兼论四支。唯种子义类同故。若言现行道理。如前也。

    言名色支体者。问何名色。答四蕰心等名为名。即色法名为色。问何故唤心心所法作名。答谟言。梵语南摩此翻为名。瑜伽有二解。一从论喻为名。名字章句诠所诠义。能诠名顺彼所诠之义。喻如心心所法。顺所缘境名。则所诠心法顺所缘故。唤心法作名。二者从因立因。名句文能诠为因。心法所诠为果。由能诠教上。名字差别。诠着心法。心法向上亦有差别道理。令心心心法顺名句因。亦得为名。名即四蕰也。色者色蕰。言非色者。即是心所法。心已合说。故言名色等。

    言名色等。言成唯论除后三因者。五支之中最初除第八识种。为识支体也。后三因有因。即种子也。三因自为三支。即是六处支触支受支三因也。一者。色蕰中除内五色根种及第六识。前念无简灭意为六处支。即是。一者。除六处支种。二者。除第八识及前六识相应遍行中。无记解触种子。令一处着为触支体。又第八识及前六识相应受为受支也。从识支已后。六处支触支。受支前中间所有现在异熟。及过未世异熟心心所法。皆是名色支种。摄言。余因皆是名色支体。且五支不杂乱。出体有二。初克实体。以十八法为体。唯是实故。若兼假法。更有十九。计三十七法为体。两假意总是不杂乱体也。且第一不杂乱体者。第八识种已作识支体。其次有第七识。不是报性。缘是有覆性故不取。辨云。非是业果异熟故不取。其次前六识为名中识蕴。此有二解。一云。前五识为名中识蕰。第六处支中第六意处收。只取前六识为名中识蕰。二云。第六识种分为两段。前念过去等无间。第六识为六处支中意根。现在第六识种及前五识种子为名中识蕰。此约现在第六识种子。是望世不同。分两处望过去。说名意处。将种子望现在说。为名中识蕰。问十二支总是实。应可第六意是假法。答若约体假即不得。若约义假即不妨。种子实有。约义分出。问前五识何不还分出等无间否。答未见说处问。名色支中得具几蕰。答一者。前五识及现在六识为名中识。第二受蕰名色支中全无。以第八总报相应遍行中受。六识相应遍行中受相合一处。总为受支。问何不取第七识相应。受为名中受蕰耶。答识尚不是报性。不取为支。何况心所岂是报性耶。问六处之中阙意根。取前念。第六为意处。五蕰之中阙受蕰。何不取前念过去受。为名中受蕰耶。答心王胜故。即分两处。心所劣故。则分不得。第三相蕰全有色。第八识相应遍行中想作此间。名中想蕰也。第四行蕰者。以第八识相应遍行中作意并思及第六识相应欲胜解念等为行蕰。第五色蕰者。十一色中五根因。向六处支中收。五境是外。故不取也。法处色是假不取。又内五尘中。声体虚疏间断。故不取也。唯取己香味触内身四尘为名中色蕰。已上料简名色支中唯有识想行色四蕰。唯况受蕰。亦有说。所余现在异熟及过未世所有异想行色四蕰。唯无受蕰。亦有说异熟心心所法。皆是名色种摄。意言过未种者。即取识中一切已生未生诸异熟。意说中名宽摄得诸法也。不尔。如何名色种子得具五蕰。即是一名色故。谓有有一切种子在中故。通五蕰也(前解胜后名通)。且初十八法出体者。谓眼等六个识并内身四尘计十法。及第八识并前六识相应遍行中。除解受二种。自为支体也。余作意相思三法。总取是无记异熟报性故。又前六识相应别境中。除定慧两法。虽通无记。强思虑故不取。其欲胜解念三总取。其遍行别境各三。通成十六法也。又不定四中。寻伺是假法。不取也。唯取悔眠一分无记性者。计成十八法(上克实出体了)。二相应出体。亦名分位出体。兼取假法为法体。且二十四不相应中除无想定灭尽定。此二唯善性故不取也。无想报唯外道有。故不取也。异生性非报性。故不取也。名句文三。声上假立。所依声既不取。能依法亦不取。除此七法。余十七个不相应法。并前寻伺二种。计十九法。为名色支体。假实合说。计三十七法。名不杂乱。出名色支体也。

    言余因。即是三十七法名余因。皆是名色种摄也。

    言后之三因者。即彼六处支触支受支三种也。

    言此说五支等者。疏解也。识支亦不入名色支中。名色亦不在触支中。五支各自分白布黑。不相杂乱。

    言于一刹那等者。若望当来生现行时。前后不等。若约善恶业招集之时。五支种子唯一刹那。只此正招感时。五支内名色支中不具五蕰。今总相而说有。名色支不说。于中法有多小。意辨业引之时。五支无前后。问五趣名言为同为异。答三藏云。五趣名言不相杂乱。乃至三界天等各各不同。问此谁熏习。答此即名言熏习。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证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为法。各别因缘也。方谓异熟。六根等者。即五色根及第六识各异熟。在过世说。名为意也。此约一意。二世分别。过去名意处。现在识蕰即取过去意。为此六支中意。现在意为名中识蕰也。不可一六识二支用也。

    言异熟触受等者。慈恩云。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受。全六识之中为异熟触。若分位言。六处位后所有触数。方是此体。大论第九说。六触身为此体故。受支同此作用。分位义皆同故。问大论说受为爱缘。何故今取种子。答然论说受为爱缘者。约当来及于现在生老位中现起爱说。今此唯种胎藏苦故。

    言除本识种者。本识种自作识支。及此三种者。即是六处支触支受支。各自为支也。

    言余诸异熟者。名色支中只具四蕰。而无受蕰也。若约此身灭已当来八识一念结生之时。揽父母遗体之时有三蕰。兼无识蕰。问何以知耶。答只有第八识。自为识支体。同时羯逻蓝色为名中色蕰。第八识相应遍行中想为想蕰。作意与思为行蕰。六识未生故。无名中识蕰(上依疏论五蕰阙具)。

    言契经又说等者。遣妨也。问既言名色支只有四蕰者。何故契经又说。名谓非色四蕰。色谓羯逻蓝等。故知四蕰及羯逻蓝色身即具五。如何相违耶。答疏言依当起时分位等。此就来生支向上假说名色。交约具五蕰也。初受生时。名为当起也。第一金色蕰生现行。第二念第三已后六处支生。更经三念五念已后。识蕰乃至受想行蕰皆起。此缘种子。在本位之中。未起作用。不知名字起用之处。返照种子上功能故。经中说名色支。得具五蕰。阙第八识一念结生之时。不具五蕰。如何言依当时具五蕰。答若得刹那义。外种位向上实不具五蕰。若依身死后。当来生起。前后分位。论得具五蕰。问何名前后分位。答安国云。与识支俱时羯逻蓝色。名分位。已后多念六识渐生。名后分位。由此前后合说得成五蕰。

    言于因中等者。问何名杂缘起支。答最初八识初位执持未胜。六处支初位。未堪与识为依。为依未胜。触支初位。未堪触对前境。触境未胜。受初位领纳未胜。两盈中间未有作用已来。为名色支体也。问但依前后分。足成五蕰。何要依杂缘起支。答虽依前后。约通五蕰。若不依杂缘起支。说道理不足。前后之中阙识蕰。前后相合说。又阙受蕰。问设使阙何妨。答便契经中说名谓非色四蕰。色谓羯逻等。但说名色支中有五蕰。不说前位阙后位足。所以又更解第一念前位之中缘阙识蕰。所以取第七末那识一刹那中。便与第八互为依也。此则得成前位之中有识蕰也。言前位者。初念也。又末那相应受蕰也。缘不是报性。不合为支。但成受蕰想为想蕰。思为行蕰。故得具名色。不尔。即有间断之过也。若依杂起支解。兼取第七识。一刹那中便具五蕰。若依前义。不取第七。以不是报性。故不取也。后解杂体支取。亦不妨也。

    言或泛通说等者。此第二解不得将现行向种子向上说也。直取现行为体。若约后解。与前解不别也。谟路云。百法中唯除第八及六无为。余九十三法皆是名色支体。此依杂乱出体也。

    言唯识又依等者。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也。

    言于中随胜等者。已后作用胜。别开出四支。化度问既名色支中已摄五支种子。五支便是。何故名色支外别立余四支耶。答四种胜故。于名色别立四支。以报持胜故。别立识支。生识胜故。别立六处支。触境胜故。别立触支。领纳胜故。别立受支。

    言六处与识等者。或名色种总摄五。于中随胜出四支名别。六处支名总。识支为别。就六处中。第六意处摄。第八识名总。于中随胜出离。第八识以为识。名之为别。故名亦然也。

    言爱支唯是等者。贪有三品。即中下二品贪名为爱支。上品贪即是取支。通缘内外二果。缘内生爱。即是内身异熟果。缘外生爱。即是外增上果。愚内异熟果。即内五根。外增上果。即外五尘。即自体爱境界爱。当生地受。

    言诸论多取等者。约增胜说。若欲界众生多缘外境。贪妻子庄园等境界色。众生多缘于定及内身起贪。无其妻子田宅等境。若欲行时。宫殿自随。不缘于外境。多缘于定及内身起爱。唯识云。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问一种是贪。何以上品为取。中下品为爱耶。答由熏习时。得中下品种名爱支。上品种子便是取支。此支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更不通余法。中通摄四爱。皆润生俱爱摄。问虽知此爱而能润生。然四种中何者正助。答然四种爱皆通见修。即修断正见助。

    言取支等者。通见修烦恼。皆能结生。标自体也。

    言全界烦恼等者。引证也。结者和合义。生者相续义。若生欲界。全取欲界烦恼。名全界身。生上二界。取上二界烦恼。名全界。通见及修正润助。故言全界烦恼即润标中。通一切烦恼也。言一切烦恼。即全界烦恼也。

    言若能取若等者。大论八十九云。取谓贪取。问何名能取。答四种贪欲心是能取。问何名所取。答欲界见取戒禁取我语。是所取也。即我见也。

    言所取者。一欲取。谓于欲境贪五尘为性。唯在家人起。二我语取。通出家外道起。此我无体。横计执身有我。而发于语故。言我语取。三见取。谓于语见。爱乐执着为性。四戒取。执三见所持戒禁为性。戒是性。戒禁是遮戒。执此戒禁。能得涅槃。于此贪取。名戒禁取。此四之中初依在家白衣起。以贪欲为先。而兴斗诤。后三见依出家外道起。以三见为先而起诤故(上解能取所取)。三所为取者。为字平音呼。为由作也。二者为字。去音呼。以也助也。由前能所二取为因。生后全界烦恼。能结生故。能所二取。皆随顺烦恼。名为所取也。

    言不取余法者。简要云。起贪之时。诸余烦恼同时起者。亦名为取。不取违情境。不生贪故。及无漏法名不取余法。路云。不取余业。名不取余法也。

    言有处唯说者。通妨也。问前说一切全界烦恼。皆名为取支者。何故十地经说爱憎名取。答疏言唯识会云等。其实三界受生。总因于爱。若无其爱。即不受生故。因爱方乃有。取已有生。且据初后分位。爱取别。实摄多法。多法即余惑也。

    言爱取二支等者。问何故发业但立一无明支。润生之惑分爱取二。答要数溉灌方生有异。且依初后分爱取二业。无重发义。但立一无明支也。俱舍云。水能集鱼。取能集烦恼。

    言俱能润故者。相国云。何以得知俱能润。答唯识第八云。爱支与取支为因缘。非现望现。问既通种润生凡圣位中有何差别。答五十九云。结生相续有七。一缠及随眠结生相续。谓异生。二唯以随眠结生相续。谓入谛迹。三正念入胎结生相续。谓轮王。四知入住结生相续。独觉。五于一切位不失正念结生相续。谓菩萨。六业所引发。除菩萨。七智所引发。谓诸菩萨惑业所引名无义利。智所引名有义利。或七或九。然见谛迹唯藉种润。据实。初二果兼通现润。当地死当地生。即通现行润。下地死上地生。即种子润。如不还果。欲界死上界生。上地种子润。以欲界爱尽故。圣人被通现行。现行助种子。正凡夫现行正种子为助润。问凡夫种现共润者。如有欲界凡夫修得初禅未至定。未得根本。此位命终者。欲界烦恼伏现不起。未得根本定。未起得上界烦恼。此以何润。答二解。一云。此位必是命终者。或进修根本定。起上界烦恼。兼未至定退失。却起欲界烦恼润生。一以凡夫藉伴故。二云。此位命终即初禅种子润。若尔。瑜伽论凡夫通种现如何。答从多分说。犹如见谛。唯藉随眠。初二果人由通现润。初解为胜。然初果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有总有别。总者。初三品共润四生。中三品共二生。下三品共润一生。别者。上上品独润一生。上中品独润一生。上下品独润一生。中上品独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上品润半生。下下品共润半生。合为七生。然润生有二位。一本有末心。二中有后心。中有后心所起烦恼。已属兼支。大乘中有属生支故。十因二果定不同世间。何故润生烦恼要属当生。答第一似当生故。二中有已属生支故也。

    言有支体等者。即前行识等六支种子为体。有支更无别体。被受取水润。前六支未润已前。名行支。识等如是差别。问早晚生现行。尽不知时节。被润已后。有彼当生相现。异前分位。故名为有。只有当果。但是有无之有。非三有之有也。唯识云。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意者业能为增上缘。识等能为亲因缘。并能有也。

    言有说唯业者。谟云。经文多故。不别出名。但言有说也。即瑜伽第十文也。唯取业种子为有支者。望招感异熟果。业种势分强。故偏说业也(上会异熟果)。

    言有说唯五者。会生老死支也。意言有处说五支种子为有支者。以亲生生老死支故。此有三差别。一爱取润前六支。转成有支。行支是疏。五果种子是亲。亲疏合名有支。若论业种感异熟果即亲。若望等流果即疏。若五果种子感等流果即亲。望异熟果即却疏。

    言此唯种子能有者。种现差别也。安国云。识等五种转名为有。所生现行即名为生支。即有支望生支。而为因缘也。有支不望老死支。以隔生支故。

    言生支体等者。谟云。准俱舍说。中有不是生支摄。彼论云。死生二有中五。五蕰名中有。未当生处故。中有非生老支。大乘不然。慈恩云。始从中有。乃至皆生支摄。此身死时。第八识亦舍中有身。五支种子一时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同一刹那。此阴灭时。正是彼阴生时位。此死有已后。便受中有身。中有身五蕰生现行。从中有入本有身。最初一念。是中有生。第二念已去即属本有也。始从中有。至本有中。若得百年活。五十已来名未衰变。皆属生支。问生有与生支何别。答生有唯一刹那。生支即宽。问若言中有是生支摄者。如何言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如何言中有身与生支同世。答彼是趣生方便。不是正生支。故言生支摄也。缘起经云。有有五种生。一下种生初。一生在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二渐增生。从二七日。至七七日。五疱开张。三出胎生。从八七日。至十月满足已来。四渐长生。十月满足。正逼趣产门。五受用。初出胎已。孩子肉软。犹如新疮堕在草上。

    言诸衰位等者。问名为老。答缘起经云。衰变有五。一鬓发衰。二身相衰。三作业衰。四受用衰。五命根衰。寿量将尽。邻近死故。

    言死者。取将死正死。乃名为死。本有身最后。后一刹那。为死支。此十二支是有体法。不取神识灭无。已无之法。不合为支。缘起经说。死有六。一究竟死。二不究竟死。三自相死。四不自相死。五分位差别究竟死。六分位差别时非时死。今取六种死中第三自相死。谓自识舍离身故。问生老生死与异灭何别。答生异与生老即同。死相与灭相便不同。死相是缘生有体法。灭相无体法也。问住相何故不向支中收。答有有二。一义滥无为故不取。二不顺流转法故不取。缘起支是流转。又生老病死向五蕰上。立生住异灭。向行蕰中收故。道理各别。

    言此二支体等者。出体也。此生支与老死支。体皆通五蕰也。

    言唯是现行者。种现差别也。唯是现行简种子。异熟果摄。

    言有处亦说等者。会违也。即是缘起经说。疏取生支及老死支。意取五蕰现行为体。缘起经中何通种子耶。答论彼经文云。若约分位。说识等五支种子与当来生老死支。种子与现行。隔世实别也。今将五支种子。被润已去。亲生生老死支现行。即是论家解经。生引同时。所以说生老死支。得通种子也。

    言能所引生一时等者。无明行为能引。识等五支为所引。爱取有为能生。生老死支为所生。今取所引五支。与所生二支故。说生老支通种子。

    言次第宣说等者。生老死支又是现行。现行必从种生。今既先说识等五支。后说生老死支。故名次第也。

    言义类无别者。离却五支。无别生老死支。离却生老死支。无别五支。故言无别也。且约一般无差别义。说生老支亦通种。若据差别而说。非是二支亦通种子。实是现行也。

    言忧悲苦恼等者。解非支也。问十二支中。何立不别老支。共死支一处说。何也。答老虽遍三界。而不决定。欲界人中有发白面皱。上界之中虽无此相。临老之时。皆有衰朽之相。色心等法有异于前。是老相也。遍三界有也。于中中支不老。即死以不决定故。不别立支。问病相何不立支。答二义皆阙。一唯欲界人中有。上界无。二人中虽有病。病不决定。于中有不病而死者。如薄俱罗比丘。多生已来不曾有病。一则不遍。二不是。故不立支。问化生之中六根顿有。有六处支收。无前后位。如何有名色支。答有二说。名色支。虽不遍化生。遍除胎。即湿生亦立支也。二虽化生六根顿有。第一第二念六处支作用未成就。未生触已来。约彼初位名名色支。问圣教说不如理作意与无明为因。忧悲苦恼与老为果。何不别立支。答不如理作意。但为不断因。忧悲苦恼但为相续果。亦是因果故。不别立支。又忧悲苦恼因。老死身有故。不别立支。问何处是忧悲苦恼依老死起处。答疏言忧悲苦恼。因老死起。非是支摄。

    言意根相对者。此即临终时。以自根对余眷属妻子儿等。生忧苦等。

    言在下二界等者。准论三界分别门。云虽皆通三界。而有分全。据实。无明支触支受支爱取有支及死支皆通三界。行支意业通三界。如语业在有色界。名通二界。色唯有色界。六处中五根处。在下二界。意根处通三界。

    言释名者。此但释总名。此名缘起。亦名缘生。五十六云。果名缘。因名缘起。又云。无有主宰作者受者。无自作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润所润随相续法。名为缘生。

    言此有五释者。初四约有漏生死法释。第五释觉悟为缘。宣说名起。

    言一云由烦恼者。烦恼系缚为缘。数数生起名起。无惑为缘。果不能起。故名缘起也。前异熟既尽。是缘也。复生余异熟。是起也。唯有漏生死十二支法得此名异。此依大乘正义。

    言二依托众等者。简异小乘依托众缘。解字也。速体灭已。续和合生。解起也。

    言故名缘起者。结也。有为之法依因托缘。一一支皆具众缘而得生起。无有不具缘而生者。已如无明支。便有相应。不共缠及随眠心心所法。具四缘生。无明既尔。乃至老支依托众缘而得有故。故名缘起。有时缘阙。前念一聚法灭。名缘。有时缘具。后念一聚法续和合生。名起。有为法若生。事须得前念法灭为缘。引后念方能生起。前灭为缘。后生是起。有解无明灭为缘。行支有故是起。此解非正。但是总相解十二支。一一支中有前刹那灭故为缘。后刹那生故为起。名缘起。

    言简太众部等者。等言等取化地部师。此一部师计十二有支。依于无为。即十二支以无为为体。十二支虽然生灭断绝。于中因果常定不相杂乱错失。皆由无为有力之所任持。无为如锯。皆不断绝。十二支如锯齿。锯齿断绝也。问大乘亦说无为与一切法为体性。何故简于小乘。答大乘万法以无为为体性。但是缘。依增上缘也。各自别说种子而生。大众部师计。无为与十二有支为亲依。十二有支亲依无为也。谓简彼执。故云依托众缘。刹那生灭。各从种生。以无常法为缘。不取常法为缘。无为但是彼实性故。如空为除依也。若准宗轮说。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等四宗。并计无种。所谓二灭虚空并四无色缘起圣道。皆以无为为体。

    言亦简正量等者。安国云。四相有二。一刹那四相。谓心心所法。二一期四相。此中复二。一执内身根。一期而住。二计外器世间。经一劫住。中间不灭。此小乘中计刹那四相。与大乘同。此更不简。今此唯简执有情内根身及器。一期四相中间。更无念念生灭。此说缘生。前刹那为缘。后刹那名起。故得中道。

    言三众缘过去等者。章敬云。瑜伽抄说。若依分位。前十支为缘。后二支为起。过去一聚法。虽然落谢已无。名众缘。过去缘有种子在。第八识中名而不舍离。只此种子为缘。依自相续。还生现行。故名为起。

    言相续者。自身义。有为之法仗因托缘。前念不灭。后念不生。前一聚心心所法。从种而生。只此种子为缘。依自相续还生现行名起。故名缘起(引论标了)。

    言如说此有如者。指斥词也。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也。无明有故行支有。行支有故识支有。此显无明支。只与行支为缘。若望识支无力。此破小乘十二有支有实作用。作用亦只是无明与行支为缘。行支与识支为缘。小乘部计此作用是。实大乘虽有作用。元来是假。问圣教说无明与老死支为缘。答若约近缘说无明支。只与行支为缘。若约远缘。于生不障义边。与后十二支为缘。

    言此有故彼有等者。是无作缘生义。安国云。如顺世外道。所计有情皆由四大父母极微。有实作用。能生有情。名为作用。又如数论胜论师计作者。我能为生死因。有实作用。今破于彼故。四无作也。十二支各别从种生因缘而有。无实作用也。作用是假。故言无作也。

    言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无明生故。方行支生。无明若不生。行支亦不生。能生皆是无常法。此破外道常计也。

    言非余者。牒论文释也。非如小乘无为为体。非如外道常法能生一切。故名非余。路府云。非余二字标。唯由下释上也。由者即藉也。藉无明行为缘。识等果法方有也。

    言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等者。相国云。无明为因生得。行支为果。行支为因生得。识支为果。乃至余支皆是能生所生。因之与果。皆无常法。此破外道妄执。梵王冥性神我等体是常。不从因生。而能为因。生他果法。今破于彼故。四无常亦破大众部义生缘法以无为为体也。

    言非缘有实等者。非缘父母极微能生。有情非作者。我有实作用。能生果。重简上顺世外道计也。

    言亦非无生法等者。彼计常法。不后因生。故曰无生。意言亦非梵王冥性为因。能生多。所生为小。下至一法。得名小法。无有一法生时者。路府云。能生为多。所生为小。下至一法。得名小法。无有一法生时。不从因缘。而得成立也。

    言四数数谢灭等者。第四义约界随转。数坏灭名为缘起。问此与前二第二何别。答前缘过去已灭为缘。现在法生是起。是缘起义。今第四不解缘生义。但显无常法。六道四生有情身中。刹那念念迁流不住。名数坏灭。与前第二别也。

    言五于过去世等者。世尊自解为缘。为众生说是起。谓佛过去修因之时。于善友所。闻如是说。有为之法。皆从缘起闻也。觉悟便成正觉(解缘字)。

    言觉缘性已等者。等者相似义。等起宣说。故名等。相续起觉缘性已名缘。等相续起名起也。缘属觉。起属于说。故名缘起。安国云。所觉名缘。说即名起也。

    言展转者。正是缘。说即名起也。言展转者正是缘起义。

    言离有情义无自然我者。安国云。胜论所计。有情身外。别有神我。故作善恶等为受者。我但知受果。故疏破之。无自然我也。乃至自所作义。是缘义也。

    言于余相续等者。此破外道。此人造善。他人受福也。相续者身义。自作名缘。自受果名起。不可自作名缘。他人受果名起。自受非天与人。乃至无明行。行支造业为缘。受福非福果名起也。问若自作业自受果。如何但合男女子孙为亡人造福。答有三义。一云。不得功德。但是化相门中。佛作此说。理实。亡者不得福。如有经言。昔有长者。性多悭贪。死堕饿鬼道。其妻为作福事讫。转缘余人乐之。时亡夫说偈。我昔集珍财。若正若不正。他今受快乐。我独受贫苦。鬼言。不得明独不沾。若他人造善。自身得独应。可世间无狱三涂。以彼十方法界内菩萨修行。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又念念之中发立愿。愿一切众生离苦解脱。既如此。何以众生受苦。问既尔。应可菩萨诳众生。答菩萨事须发愿。虽救不得。将此愿心。成佛去也。二云。七分别得一。而不全收。问既七分得一。亦是他人造业。此人受偏也。答七分得一之时。事须亡人自发。希功德心。既有此心。还是自作自得。假他人与造为缘也。

    言各十一释等。对法论缘起名各十一释。且对法十一者。谓无作义。二有因义。三离有情义。四依他义。五无作用义。六无常义。七有刹那义。八因果相续不断义。九因果相似摄受义。十因果差别义。十一因果决定义。是名缘起。

    言对法又云无作缘生故者。此破小乘十二支。有言作用。大乘十二支是假。无明支只与行支为缘者。对余支无力也。

    言无常缘生者。无明支只生行支。若望余支。便不能生。故言无力也。

    言势用缘生故者。第三别故。重解也。疏主引对法论中三个来。前二无作缘生。无常缘生。与瑜伽同故。更不解也。解第三势用缘生者。简外道执。一因能生多果。问何名势用缘生。答无明发行。只与行支为缘。无明力势只到支。更过与识支为缘。便无势力。乃至有支无力。乃至有支力势。只与生死为缘。不望老死为缘也。显无常法力用。如此十二支互相增起也。安国云。案提婆论中。叙此诸计。言国陀论师说。如是作那逻延天?中生大莲。大莲华中生梵天祖翁。彼梵天能造作一切有命无命物也。从梵王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帝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生首陀。大地是修福德戒场。于戒场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为涅槃。体复是常。或说时方本际自然等。此即一因能生多果。今破于彼。显无明等。但望于行。能势用生起之义。不能普生余一切支。展转相望亦尔。问何故瑜伽云无明支乃至能与老死为缘。答缘有二种。一亲近缘。二疏远缘。若约亲近为缘。即邻次而有。若据疏远为缘。即无明亦与老死为缘。瑜伽论中远近俱说。今对法唯近非远。亦不相违。

    言虽复诸法者。问前来言无作无常莫总不作耶。答疏言虽复诸法等。非同外道一因能生一切。显十二支一一皆具众缘力得生起。力势各差别。名势用缘生也。应为四句分别近远。一有无明为缘。非是行识等是。二行非无明为缘。无漏识等是。余支准此皆具四句(上总名了)。次明辨别名者。慈恩云。无明一法无六释。体是一法。无可简别。行当体彰名。造作义也。亦功能受称。了别名识。触领纳名受。体染名爱。退欲名取。有果名有。蕰起名生。名色者相违释。名之与色。体相违故。云名相违。六处支者。生长色心之处名处。义有六故。带数释也。老是变异义。死是灭无义。所表各别。亦相违释也。

    言缘相者。即十二支为缘行相也。

    言无明有二等者。正明无明行相。问名缘相意。因何无明支后有行支。行支后有识支。乃至生支后有老死支。何放最初说无明支耶。答言无明有二。一真实义者。即四圣谛理。于彼起愚痴。名真实义。愚真义者。即是一苦。二无常。三空。四无我愚也。真实义名真实之愚。依主释。三界有漏皆苦。无明皆乐。今向二界及欲界人天果上。不了是苦无常无我。许为常乐。及计为涅槃。求遂造福业不动业。求生彼身。亦此身苦集谛收。既求彼身。便迷着四谛下苦空无常无我真实道理故。名真实义愚。

    言二异熟果愚者。地狱饿鬼畜生身正名异熟果。不信彼果。从煞生偷盗中来故。名异熟果愚也。安国问何故无明迷人天果报。名真实愚。无明迷三途果。名异熟愚耶。答当造人天因。求人天果时。不知此果是苦。妄计为乐。迷着苦谛下苦空无常道理。名迷真实义愚。若不信煞生偷盗是异熟果家之因。不知异熟果从煞生得。但名异熟果愚。不名真实义愚。又约增胜说。彼人造煞生业时。亦时缘不信有地狱果。所以造煞生业。迷异熟果相增。迷真实义劣。若持戒时。信有人天果求义增。所以迷人天果。名真义愚也。迷三恶趣果。名异熟果愚也。

    言唯是上品者。有云。真实义愚。缘人天身起。即中下品无明也。谟云。唯上品者迷。过失重故。若说随增义。说真实义愚。异熟果愚。起处各别。若通论之。总得名异熟果愚。

    言皆缘内身等者。结简外增上果也。

    言行有二种等者。一善行。谓不煞等十善行。二者不善行。谓煞盗等十不善行。

    言或分为三者。一不动业。二解。一云。缘是动地造得业。名不动业。不动家之业。名不动业。二云。所造之业。不同欲界业有可移转。此业不可改转。名不动业。不动中业。持业。此解为正。二者。福业所造之业。自体及果有可爱乐。名福业。据实。三界善业总合为福业。且约欲界天及人中。受欲乐胜故。偏名福业。三非福业所造之业。自体及果不可爱乐。名非福业。

    言此为有分熏习者。熏解释行支也。即是能招三界业种有分。熏习有二。一者。善业种。即是能招可爱果。二者。诸不善业种。即是能招非爱果也。有谓三有之果。分者因义。熏习者种子之名。故云有分熏习也。

    言识等五种等者。问何名名言。答名言有二。一者。表义名言。表者表了。即能诠教相。名句文名表也。义者道理。即是所诠义理也。第六识闻教之时。解得能诠。教下道理。解心生时。熏得种子。种子从名言熏得。名表义名言。二者。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有为法各别因缘(上二名言第一了)。二我执熏习。谓妄执我我所种。因执我故。于相分中。亦熏有漏五蕰种子。亦即名言熏习。由熏我执种故。令自他差别故。故别立之(三有分熏习前说了)。问此三熏习为同为别。答其义不定。后二熏习是名言有。是名言或非后二。即语无记而非执者。及无漏种非后二故。若将我执对有支。可为句。一有我执非有支。谓有覆无记。执非有支者。即末那俱者。二有有支非我执。谓善恶心不起执者。三有俱句。谓不善执俱者。四俱非。谓无覆无记性种。及无漏种。即三习气中有支习气也。有支有分名异体。同皆是业之异名也。

    言此五无记等者。此第八识中识等五支。熏在识中甚多。自性无记。不生能起。由业力招感。然后方能随业生起。

    言由上品者。问发福不动。以简择力而起。何故乃言以无明为缘。答大论十云。由不了知世俗苦故。起非福业。由不了达胜义苦故。起福不动行。三途之苦易可知。名为世俗苦。人天之业难可知故。名胜义苦。坏苦名世俗苦。行苦名胜义苦。

    言随发业已等者。随业善恶何界何地所计。此五支种子摄属于行。行支所引属当来生处。只此种即是当来生老死支种也。

    言种位定无等者。此五支种子行支招引时。一时招感。更无前后。受取水润前。润前前六支转成有支。问既无前后。何故前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答约当来生起时分位。说有前后差别。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识支为主。余支为伴。名色为总。余三是别。六处是胜。余二是劣。触为因。受为果也。

    言故唯识云谓等者。谓迷内异熟果愚。即证无明支也。发心能招后有诸业。即证有行支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证有识等五支种子。此中言胜者。藉待之义。待之义必须假藉此愚引也。

    言复依迷外者。即是庄园田宅家生五行等。

    言缘境界受等者。能缘受领纳境界。境界受证有受支也。

    言发起贪爱者。证有受支。

    言缘爱复生欲界等四者。证有取支。

    言爱取合润者。此爱取二支合润前能业种。及所引识等五支种子。转名有支。此证有支。

    言自从中有等者。有支从此生现行。遂有生支起。

    言衰变命等者。即老死支也。因老死支。便有忧悲苦恼种种随生(此上唯识文)。

    言此说由迷内等者。疏主解缘相也。

    言自后五支等者。意言被润业种。但有招感之功能也。

    言瑜伽三释等者。化度云。一约具十二缘立十二支。前之六支约内身缘立。后之六支约外境界缘立。二云。由三有情。建立十二支。一约世间有情。建立前之六支。二约乐着境界有情。建立后之六支。三约乐出世有情。总立十二支。三云。由无明故。愚于世间所应作事。方起诸行。起诸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生化死相续。相续故诸根圆满。诸根圆满故受用境界。受用境界故耽着希求。耽着希求故烦恼滋长。烦恼滋长故后有诸业滋长。业滋长故五趣果生。生已变坏。老死生起。故十三支如是次第。此之三释皆约当生果位。说因次第。以识等五因前熏习时。无是次第。故说当生。缘起经云。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也。

    言依世者。依世即依身也。皆约身生死为世也。

    言成唯识云十因等者。从无明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此云因果定不同世。且过去十支因者。前世之中无明发行。或善或恶招集识等五支。临终又起爱取水润。近有当果。转名有支。此是过去十支因。今生此身生老死支。即是其果。又于此身上。还以无明发行。行支招集识等五支。属当生地系。临终时起爱取水润。转成有支。此即现在十支因也。身死之后。当来受生。老死二支果。即是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此大乘义。一种因果。不同小乘两重因果牵教引萨婆多。三世立两重因果。过去二支因。谓无明行。现在五支果。谓识等五支。现在三支因。谓爱取有。未来两支果。谓生老死。广如俱舍也。简要问云。小乘何要说三世两重因果。答曰。谓有外道拨无过未。唯说现在法自然生也。愚前际故。说诸法常。无后际说。故诸法断。今佛法中。为破于彼。故说缘起。过去无明行为因破常见。未来老死为果破断见。现在五果三因破自然生也。故大乘唯识破云。如是十二支。一重因果轮转。及离断常。若施设两重。实为无用也。

    言因彼常言果破断。问大乘过去十支因。现在二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岂不是两重耶。答虽似两重。元来不离一重。

    言要生后报等者。意言现报非支。不成轮转义。不顺轮转次第也。今身造业。今身便受。更不隔生。名顺现。今造业邻次第二生受。名顺生。今生造业。更第三生受。名顺后业也。

    言因中前七与爱支定同世者。只如无明发行。造得业成一刹那。招集识等五支种子。并前二支。名因中前七也。临欲终时方起爱取水润。转成有支。此能润所润。俱是当生决定同世。此约生报说也。

    言后报便异者。如郁头蓝子坐得非想地定。不动业种七支具足得入定时。于彼林中。为诸鸟喧杂。遂发嗔毒之心。起我作飞狸夜叉之身。食彼飞禽走兽。当发愿时。飞狸之中七支种皆成熟。缘定业力。强以先向无色界中受生。经八万劫。劫满临终。方起爱取水润。八万劫前飞狸之中。七支种子天中报尽。方受飞狸之身。此则第一生造飞狸业。第二生受天报。第三生受飞狸果。此七支是一生。爱取有为一生。老死支果是一生。此依后报。三生缘起。若顺生业。十支同一生。老死支一生。两生缘起。若顺后业。三生缘起。就三生之中。即是别身造业。别身润生。别身受果也。故七因三支及二支。定不同世。名后报便异也。谟云。亦通三世。过去七支因。势相似故。同世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也。

    言诸缘生摄等者。会一切教中互说不同。故言诸缘生也。疏引四本论文。摄论辨中边瑜伽俱舍四本。便为四段也。

    言分别自性者。分别有多种。一授记解释名分别。二心法缘虑名分别。三驱分名分别。今是第三义。非前二也。摄云。分别者驱分差别之义。三性种子生三现行。各各自类不相杂乱。却向种子向上。说生现行功能。名为分别。此有二解。第一分别是因。自性是果。分别是种。自性现行。问何以善恶无记种子名生现行不相杂乱。答由种子向上。各有驱分别。现行果法。自性各异。此则分别名缘。自性名起。即是种子名缘。现行名起。二云。自性者因义。即是种子也。分别者驱分别义。即是现行果法也。问何故生果。各各不同。答种子自性。因异生果。各有驱分。色种子自性生色现行。名分别。心种子生心现行。名分别。此则种子名自性。现行名分别也。第一解分别是种子为因。自性是现行名果。第二解自性是种子为因。分别是现行为果也。初解分别为缘。自是起。后解自性为缘。分别是起。此后解称宽。通二熏习种现(上释分别自性一句论文)。

    言谓依阿赖等者。本识是彼诸法依处。举所依识。意显能依种子。不取识也。

    言诸法起者。举所生果也。故云分别自性缘起也。

    言二分别爱等者。亦是种子。谟云。此解唯是善恶业。善恶业虽为缘。感爱非爱果为起。简无记法。对前分别自性。即狭。前解三性种子各生现行。此第二唯有分熏习善恶业种。感善恶起异熟果也。天人乐果名可爱。三途苦果名不可爱。今解所分别。是善恶二趣果。能分别。便是善恶趣业种。名有分熏习也。种子名分别。现行即是爱非爱果。

    言今此正说等者。料简前来二解。亦云取舍也。问何以不取前解。取后解耶。答以后解缘起正起善恶业。善恶业种望十二支。是正明也。

    言义亦摄前者。却取前解之中三性种子。生自性现行。前念种子生后念现行。以摄宽。宽故总取。故言义。亦摄前业所招感者。即是十二支中正明也。于中不是业招感者。简之不取。故言不正明之。意言今此识支摄前缘起一分。故云摄前也。

    言复说三种者。此十二支。据实通理。更加得受用缘生。名三种标也。

    言辨中边等者。别烈也。问何名受用缘生。答疏言辨中边等。论云。受用缘生者。一则名缘识。此释受用缘生义。由有第八第七为缘。方有前六识生。与余转识为生起缘。故名缘识。第二名受者。受用五尘境故。即内六处发六识。缘前六境时。同受能领纳前境故。名受者。问同时诸心所。何故不说空。说受一个法耶。答受能纳前境。胜故偏说。第二解。唤六识作受。识不是受。与受为主。识缘境时。心所中受。领纳前境义强。今随主胜。向识上说。识上说受功能。唤识作受也。问何故唤识作受。答缘众引论文第二名受者。者是主义。心所劣故。不得主名。故唤六识心王作受也。

    言此中能受用者。金云。初句明能生。即是第一句论文。一则名缘识。后三三句是所生。就三句中。约明转识。即是论文。第二名受者。后二句明心所。即是论文。此中能受用并分别。推心所也。谟云。此中二字。双指前缘识及受者二句也。能受用三个字。即是心所中受也。第四句分别推心所者。分别两字是想蕰也。推之一字。是行蕰。思与作意。能造作?举。有此功能。故推也。心所二字者。即是行蕰中余法也。此心心所皆受用所缘境故。

    言受用缘生者。结也。此结受用缘生也。

    言亦此义者。有说今明缘生。十二支中说六转识及诸心心所义相当故。到故名亦此义摄也。不是此间正要。故云非正辨之。

    言瑜伽复说四种等者。彼论说有四缘生。谓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等是。

    言集论说亦等者。只缘业种子在识中。与识种子处。为识支。今者识亦是能引者。意取识中业种。业种是能引也。识种定是所引也。以业种子在识中。唤业种作识支种者。亦缘业种。与识支和杂一处。如二束芦。更互相依。业种是能引。识支种是所引。借唤业种。作识支种。故云识亦是能引也。

    言异熟识种等者。问集论既借唤业种。作识支种者。识实种何法所收。答疏言异熟等。识种却向名色支摄。此约杂体支摄。杂体说自有第七识。为名中识蕰。

    言经说识支等者。会缘起经业种识种双说。问缘起经上卷云。识通能引所引。此云何通。答彼经云。业种识种俱是识支故。通能引所引也。问种名为识支。何不异熟识种。同集论向名色中摄。与业种共。识种一处收耶。答护法会经意云。识是名识依。非名色摄故。藏识是根本。与名色而为所依。名色是末。此约不杂乱出体。问全五种名所引者。何故缘起经上卷说。一分名色六处触受亦名所生。答依现行故。作是种子。即是所生。问何故彼经亦说。受支一分是能生支。答现行受有二。一内异熟受。彼经说为所生支摄。二境界受。能生爱等。彼经说为能生支摄。望义各别。亦不相违也。

    言俱舍论第九等者。会俱舍小乘义也。光法师云。刹那为同一刹那。连续者。谓相次连接。分者。前后十二支分位。也远者。谓前后隔时相续。

    言云何刹那者。一刹那中具支二支故。名刹那缘生。约法出体。有同时义。非约世论。言云何刹那者。疏主问也。答疏言谓一刹那之中。起贪心行煞。便具十二支也。简要云。若嗔心行煞。一刹那之中。不具十二支。以嗔心行煞。定无贪心。贪心既便阙。受支支便阙也。且贪心行煞。具十二支者。夫贪心行煞。先与无明相应。即是贪相应之无明也。正下力煞生时。贪心相应思。是行支同时。第六识能了前境。即是贪相应识支。识俱三蕰。总摄名色。小乘不信有七八识。便以第六识支。前五识为名中。识蕰既取现在。第六识为识支。复无七八二识。便无六处支中意根。只有内五根。为六处支。问既阙第六意处。何成六处。答以小从多。亦成六处支也。以此间一刹那中取法。不合取前念。第六为六处支中根也。

    言识俱三蕰者。诸抄皆云。五蕰中除受蕰。自立支故。三蕰即是想蕰一全。色行二蕰各小分。十一种色中除五根色。自向六处支中收。法处色不取也。唯取色香味触内身四尘。为识俱色蕰。识相应遍行中除触受二。自立为支。余作意思。及别境中欲胜解念。及余心所等。为识俱行蕰也。此上三蕰。即是想蕰全。色行二蕰小分。共成三蕰。总名名色支也。

    言住名色根说等者。名色是总。五根是别。以别住总。故言住名色根。其五根说为六处支。六处对余根境识三和合有故。故名触支。领纳意等触名受。

    言贪即是等者。煞生本心也。

    言与此相应等者。与贪相应。无惭无愧惛沉掉举等。名取支也。

    言所起身语等者。与贪同时刹那所起身语二业名有支。

    言如是诸法等者。如是诸法正起时。名生。异相名熟。衰变名老。灭相名灭。坏时名死。此约刹那四相而论也。相国问生相与老死。时分既异。云何刹那具十二支。答摄释二解。一云。此依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刹那。故十二支而有具义。二云。四相体合。合说生相。不约作用。但体现前说有生支。生支体得与老死用同相现在法上(上小乘义)。又眼见色时。耳便不起。何刹那中识支与名色支二得并耶。大乘八识烦恼齐起。

    言复有说者。刹那者。即生住异灭也。

    言今者大乘者。破小乘也。意破一刹那时不具十二支。问何不具。答小乘识不俱起。有第六时无前五。如何刹那识支与名中识蕰同时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九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