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如说修行时。为欲供养此经故书写。为欲供养故施他。为欲供养故听闻。乃至修习皆尔。一个为显余九成助也。十十为头。皆九助也。故成于百也。

    言乃至普贤品等者。文分六。一普贤来轨。二启白闻经。三佛告四法。四普贤劝发。五释迦赞劝。六时众获益。就第五赞劝中。初赞美普贤。次赞美持经者违顺之相。赞持经者中有四。一顺佛行。二离众恶。三当得出世。四定厌生死。定厌生死中。一不贪资什。经云不复贪着衣服卧具饮食。二得现果报。经云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言以是遗教等者。上二句证利今。其未度者二句。证利后。亦云前二句结利今。后二句结利后。

    言显机等者。显时约法。显根约人。贺云。如来设教。本为根缘。根有三种之差别。圣起三时之初。即鹿野转四谛法轮。发起二乘。说为有教。次即说于般若。发趣大乘。说为空教。后深密会中。为诸发趣一切乘者。说非空非有三性之教。理无不尽。义无不该。疏主显三时教。经有明文。会十八人。立一时至五时。并无所据。言诸佛设教等者。总标顿渐。问疏主何以亦入此门。便先论顿渐。答本立显时。只是时教。所以疏主先论顿渐。佛佛出世。皆说法化生。所说之法。虽则无边。略而言之。乃有二种。一则是顿。二则是渐。此二种教。义贯众诠。故云诸佛等。所被之根。有顿有渐。能被之教亦然。今为显时显根。故说是经。准疏云。教无定判。故下疏言。故知顿渐无别。教文随根以分。故此通也。不向教上定道顿教定道是渐。一食之中。根若有顿有渐。教随根有顿有渐也。金二意。一依显示教。二依隐密教。若依显示教。有顿有渐。二隐密教。无顿无渐。就显示教中。渐有二种。一从小至大渐。如此经穷子喻。从小乘至大乘佛果。二从大至小渐。如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山王。次照小山及高显处。然后普照世界大地。善逝亦尔。清净慧光。先照菩萨功德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然后普照一切众生。若依此义。一切圣教。皆名为渐。牟云。前标显示有顿有渐。今言一切圣教皆是渐。何者即是显示中顿。顿义若无。渐依何立。答疏主有意。一切约根。若大根不从小入。教但是顿。若大根从小入大。教即通渐。天雨本来是一。对甘草苦。所以甜苦不同也。如百法记法菀等破。但以教望所被根。证悟有殊。遂分二种。非谓前后以名顿渐二时。总标顿渐。

    言顿即等者。疏主意。此法华经。通顿通渐。顿即者。此顿字即能被教也。被彼大根。即是所被根也。顿从凡夫等者。解顿义也。

    言如胜鬘等者。问何处经中。说能被之教。被顿悟根。答疏言如胜鬘经所说一乘。第一遍言一乘者。是四乘中。定性大乘。证上顿教也。第二遍言一乘。文便引来。此间不要也。只取第一遍言一乘者。本经文言大乘。疏主引来。改作一乘也。是定姓大乘也。言定姓者。是决定义。不可改转义。此是纯一正直大乘也。问何名四乘定性。答且如定性声闻乘。唯有声闻种姓。定性缘觉乘。唯有缘觉种姓。大乘菩萨。唯有菩萨种姓。定性人天乘。唯有人天乘姓。经云无种姓人。无种性故。至而成就之。今此间取四乘中定性大乘菩萨。直发大心修行。取佛果菩提。名为顿悟根。能被之教名顿教。第二遍言一乘是权。此一乘是四乘外一乘。无定所对根。故是权也。权者不定义。缘一个人身中。具有三乘种性。此一人身中。亦有声闻种姓。亦有缘觉种姓。亦有菩萨种性。若唤他作声闻已。后身中缘觉种性熟。舍却声闻入缘觉。若唤他作缘觉已。后身中大乘根性熟。舍却缘觉作菩萨。最后作菩萨。修一乘行。此一乘是不定性一乘。缘觉作二乘行。后修一乘行。形对他四乘定性。故四乘外一乘是权也。无定所对根。是不定义。有可改转义。彼经中立五乘性。四乘是定性。一乘是不定性。问胜鬘经无明文。是四乘外一乘是权。经文不说。如何得知。答经文则无。道理则有也。彼经云。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若有众生。求大乘者。为说大乘。求声闻者。为说声闻乘。求缘觉者。为说缘觉乘。求人天乘者。为说人天乘。此上四乘。定性经文也。最后经云。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只有此随彼意欲之言。随彼不定性人意欲。所以四乘外立一乘是权也。被他四乘定性。各自有所对根。此不定乘。无正所对根。形对四乘定性。所以是权也。若不尔者。随彼意欲之言。有何所表。所以疏引经云。如胜鬘经所说一乘。一乘是权。四乘实故也。且第一遍云。如胜鬘经所说一乘。此是四个定性乘中大乘。证上顿教也。第二遍云。一乘是权。四乘外一乘。此间不要。文便引来。下云四乘实故。此有两说。一一四乘。总取证上顿教。缘四乘总是定性。总有顿义决定义不可改转义。问定姓大乘菩萨。及定姓二乘人。各从凡夫身上。直至发自乘心。取自乘果。可成顿义。第四乘无闻非法器众生。元来是凡夫。顿从凡夫。拟取何果。更无果可取。若顿从凡夫。还取凡夫。何名胜进。此是一不成二不成者。况疏云。顿从凡夫。以求佛果。今者无种姓凡夫。既证顿教。不成并二乘定性。直发二乘心。取二乘果。证亦不成。第二义唯取四乘定姓中定性大乘。证上顿教。顿从凡夫。直发大心。以求佛果。余三乘定性。并向上一乘是权。尽是文便引来。非是正要也(解顿了)。

    言渐即被彼等者。此人身中。有三乘种姓。闻二乘教。发二乘心。修二乘行。证得小果。后闻大乘。回心向大。从浅至深。名之为渐。为根未熟。于一乘道。随宜说三。解渐义。

    言如此经中所说等者。两遍道一乘。皆取三乘中一乘证渐教。下云十方佛土中。乃至何况有三。息处故说二。唯有一非余。问法华经中说权实。与胜鬘经何别。答胜鬘说一乘。显了约出生。法华经中。说一乘。隐密说约摄入也。胜鬘经实有定性不定性五乘。说实显了说也。问如何说名出生。答经文云。如阿耨达池流出四河。互不相障也。喻权乘都分出乘也。第二法华经约摄入说。对不定姓人。摄却二乘。且道唯有一乘。今据回心。故密意说也。又胜鬘经定性不定性双说。则四乘实。一乘权。法华唯被不定性。则唯有一乘。无别二乘。

    言一乘是实二乘是权者。是密意说也。问四乘外与四乘中一乘何别。答四乘内一乘。有所对根。定是实也。修大乘故。四乘外一乘。对他四乘定性人说。所以是权也。为一人具四乘性故。何以答。向他定性人边。则合说实有三乘五性。若向四乘定性人前。显说道唯有一乘无别二乘。此字却是权也。若将四乘外一乘。对不定性人前。显说无二乘唯有一乘。一乘唯是实也。又权有二种。一若对他四乘定性人前。显说二乘是权。此名权体不权也。若对不定性人前。显说二乘是权。此名体俱权也。问法华胜鬘处会。何先何后。答法华经在前说。胜鬘后说。所以说四乘外一乘。遥指法华会中权乘也。

    言此经多被等者。且八品正宗。对三根声闻。即多是渐教。言多者。少分通顿。下经十一位得证。一位发心。皆是其顿也。此经正宗即摄入。流通分即出生。彼经云正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即摄入。摩诃衍者流出四乘。即是出生也。

    言古有释言等者。化度云。自西方三藏及此方先德立教不同。有多判释。若据真理体。未必即然。今且略叙。魏之时。菩提留支三藏。一代时教迹不同。唯立一时教。如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如此经说。一相一味。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华严经言。如来以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若约得佛语随陀罗尼。一言音中。含多言音。即许一言异类各解。二宋朝北京昙无忏三藏云。如来之教。有其二种。一半教。即小乘法。谓人空理智。二满教。即大乘法。谓二空理智。三梁朝真谛立三时教。一转法轮。即四谛法轮。从初成道七年已还。即说阿含等。二照法轮。七年已后。三十八年已来。说般若是。三持法轮。三十八年后。涅槃已来。说解深密等是。四随朝笈多三藏立四时教。一四谛之教。即小乘经。二无相大乘。即般若经。三法相大乘。楞伽经等是。四观行大乘。即华严经明四十二贤圣位。五唐朝波颇三藏立五时教。一四谛教。二无相大乘。三观行大乘。四安乐大乘。即涅槃经说常乐我净等是。五守护大乘。即大集经。佛遣诸神。守护国土等是。六天台智者大师立四时教。一三藏教。即小乘三藏等是。二别教大乘。即空有。三通教大乘。如此经昔日为三乘说。不论大小。即如此经。取二万佛所。我昔教汝。及遣傍人等。并十六子等是。四圆教。即此经今时所说。如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言古有释等者。即是晋朝刘虬。字遗民。舍官隐居武都山。将如来一代时教。总判为五时。

    言提谓等者。路相传说。?岭东。高昌国人。[米*矞]云。?岭东。碎叶国人。穿竭陀国过南海采宝。有一商主。号提波利。即疏中提谓也。与五百价人。南海采宝。却还路。游摩竭陀国过。去上茅宫城六十里。近伽耶城。忽然云雾黄尘四起。与天连。雷雨卒起。时提谓等不知何事。有此不祥。时有二人善卜。乃知是树神所。遂将麨蜜而住求祭。其树神知来。即化作一人。路逢长者。因即问曰。今者何往。长者答曰。我等遇难。卜是树神方欲奠祭。其一人言。我是树神。长者问言。何故作此不祥。树答言。此非我作。汝等须祭奠。现有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舍国出家。行苦行六年。日食麻麦。今在我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曰佛。向所变现。是佛所为。非我所作也。树神告曰。佛于此成道。汝须供养。长者寻声来而至佛所。礼拜赞叹曰。容颜甚奇特。犹若铸金山。未审谁家子。种族是何人。未知何所证。因何此处居。不食米几日。不知何所须。世尊报曰。我是转轮圣王帝族中子。猒俗如涕唾。出家证菩提。我是法轮王。三界中第一。成道来七日。无人施我食。尔时提谓等。即奉麨蜜。供养世尊。世尊受之。即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曰齐成。尔时长者。因即请佛归国供养。佛受请。但剪爪剃发。令将归供养。提谓等因请供养之仪。佛为叠三衣。大小次第重叠。计衣有三重。又覆钵盂在坚上。又钖杖在钵盂上。令似浮图形。因此有塔也。提谓长者既受教已。即便忏悔。请佛受三归五戒。提谓经一卷者是真。两卷者是伪。彼经云。佛告提谓。现在有佛。未来有法僧。当归佛法僧宝。归者依凭救济之义。能归依。即清净三业。信惭愧为体。所归是佛法僧宝境。魔外道。一切鬼神。非可归依。设归依者。增长邪见。能令众生轮回恶趣。恒受苦恼。不如归依佛僧宝。偈云。诸有归依佛。终不堕恶道。舍此人中形。受天清净身。俱舍云。归依成佛僧。无学二种法。及涅槃寂灭。是说具三归。众生苦所归。多归依诸仙。国菀及藂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胜。此归依非真。不由此归依。而解脱生死。诸归依于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应以慧观察。观察知苦集。能永超众苦。修八圣道支。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必由此归依。而解脱生死。出曜经云。若有众生成正觉。若有供养经劫数。微饮食床卧具等。涂香杂香及名华。若有一人叉十指。专心自归依一如来。自口发言南无佛。是功德为最上。问归依佛法僧。有何功德。答如善生优婆塞经说。若人能受三皈依者。当知是人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善男子。如伽陵伽国有七宝藏。号宾伽罗。其国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犹故不尽。若有信心。归依三宝。是人所得果报。胜出彼藏所有珍宝。又挍量功德经说。假使四天下满中。尽是初果。二三四果。至辟支佛。若有人将衣服饮食香华幡盖等物。尽形供养。不如有人受三归五戒所得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又归依佛法僧。不堕地狱饿鬼畜生。问何不与提谓受余戒。先受五戒耶。答一者易持。二者难犯。问何不制绮语等三。唯制妄语。答佛为俗人。说此五戒。俗中富者畜妻子。女人之心。数起嗔垢。若制两舌。即家事不成。故不制也。又俗人居家。资生活业。恐事不办。恶须嗔呵。又不制绮语者。安慰在下等。前四是性。第五是遮戒。即是不饮酒。五戒难犯易持。不同八戒。八戒事须全持。五戒持一二三。总得十善者。一不煞不盗不淫。身三也。语有四。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者。不贪不嗔不邪见。是名十善也。五戒不制自妻自夫。女人不制自夫。丈夫不制自妻。五戒制邪淫。八戒制染欲。缘是一日一夜。随佛出家。自妻自夫。皆制也。

    言世间因果等者。有漏名世间。世间因世间果。五戒是南三洲因。十善是北洲六欲天因。若闻思二慧修十善。感北洲六欲天果。若修慧修十善。感上二界果。

    言第二时有行之教等者。如来未出世时。凡夫外道。执五蕰为我。有主宰自在。如来出世。便说无我。一切法中。皆无有我。唯有三科法。教观蕰处界。作无我行相。声闻之人。遂悟我空。我空即生空。便与破我了。遂起法执。执三科法。兼如来身上。亦执为有。即是鹿园转四谛法轮。本质四谛。三乘人同行有行之教。声闻之人于五蕰上观四谛。缘觉人于十二因缘上观四谛。菩萨人于三性三无性上观四谛。本质四谛是一。三乘人观谛行行取果不同。声闻人观三科是有。缘觉人观十二因缘是有。菩萨人依三性观有。问菩萨若第二时中执有。应不断法执耶。答菩萨执有。与二乘别。二乘执有实有。菩萨执有似有之有。二乘执有识外有。声闻执有。心亦有。境亦有。菩萨执有。依识而有。离识之外无也。问佛第一时说有。第二时说空。何故刘虬第二时说有。答若佛说三乘对破。即将空破有。刘虬但是依教文判。亦不解于中。意有二义。一摄释云。总对三乘。而说于有。三乘之人。闻四谛教时。自各悟解。修行观行差别。故名三乘同行有行之教。二有云。不必别有三乘之人。只不定性人一个身中。具有三乘性。悟解有教之时。亦得名为三乘同行有行之教。不必别有三乘之人。摄破云。此后解违般若经云。初转法轮。三乘得益。各各不同。如何言非别有三乘之人行行耶。又约佛说同。故名同也。本质四谛是同故。问解深密经。唯为发趣求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唯说声闻。不说三乘。答深密经约正为说。唯约本质。说般若经。约兼正说。故不相违也。

    言说彼三乘同行等者。摄云对彼三乘。总相说空。三根悟异。声闻作我空行相。菩萨双作二空。有说第三时中。二乘之人闻般若经。亦作空观。若不作法空。第三时立。第二时无增无进义。定性声闻作生空。不定性声闻证悟法空。如须菩提。悟解般若。若依此解不当。一则杂乱他种性道理。二者若声闻人还作法空观行。则与菩萨不别也。设许须菩提悟解法空。但是佛加被。不说修行。又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故知二乘人。第三时中。亦作生空观也。若尔胜劣何别。答二乘人。第二时中。依三科法上。作我空观行。第三时依无我上。作我空观渐胜也。故知第一时中。破我说有。第二时中。破有说空也。第三时不空不有。道理不相杂乱。问刘虬所判。阿含为有教。般若为空教。何所相违。答觉爱但责依时分。判教有乖。不言彼经非空有教。

    言第四时等者。贺云四十年中。说法华经。虽明一乘。犹未分明演说。涅槃常住实相。尚说无常等。以为真实。即是此经。与三根声闻。授记寿量分齐。即是无常。

    言以前未明一乘者。指未说法华经无量义经已前也。若说法华无量义。名正说分明说。

    言由未分明者。如下说开示悟入菩提涅槃。寿量品中。说三佛菩提等。又云十方佛土中等。云何言未分明。又日月灯明佛。说此经了。于其中夜。当入涅槃。信知此经即是涅槃。何得言未分明说性也。

    言第五时等者。依涅槃经说常住佛果。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又若说佛身是无常者。是人舌根何不堕落。又言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

    言双林有四双。故名双林。东西南北各二。若娑罗林是梵语。此言坚固林。在佛头边足边也。

    言乍观可尔等者。疏主顺菩提留支破处。故言乍观可尔。论一往乍观居十。二往判教大相似。第一时世间因果。第二时作三乘同行有行之教。亦大相似此乍观可尔纵也。

    言理即不然者。夺也。若子细推寻。即不然。二云乍观可尔。许菩提留支。破刘虬立五时教。理即不然。兼破菩提留支自立二时教。依楞伽经。立顿渐教。依涅槃经。立半满教。若依经。实有顿渐半满。若依文定判。理即不然。居士所判。引佛成道后三七日内唯说世间因果教。如何三七日内。尽是受记成佛事。得无学果十地得益等。故言理即不然。

    言提谓经说等者。破第一时也。忏悔者。唐梵双说。梵云忏摩。此云悔过。明记前非曰忏。除生猒患曰悔。缘佛为提谓等。欲受五戒。先令忏悔彼身中恶业等罪。

    言五逆者。且三乘通逆。一者煞父。二者煞母。三者煞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并是大乘一逆。大乘五逆者。一破塔坏寺。梵烧经像等(如下疏自说)。十恶者。煞。盗。淫欲。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

    言谤法等罪者。摄问。佛适成道。法轮未转。如何有谤法之??耶。答罪通三世。不妨过去曾谤佛。示令忏悔。忏悔有四。一伏现行。在地前伏贪嗔等不善三业。不令起现行。二断种子。圣道起时。断彼种尽。现行不生。三损因。今因忏悔。本识中恶业种子势力劣弱。不能感果。四损果。今因忏悔。损彼后果。永更不生。入初地时。二尽皆伏。得于初禅。未至根本。名伏现也。

    言四大本净者。大论四义解大。一所依大。一切所造色。皆依此故。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今能造四大。与一切所造色为所依。名所依大。二体大。地水火风。名体大也。三形相大。眼所见者。四作用大。地能生长万物。火灾坏至初禅。水坏二禅。风坏三禅。能至三禅。名作用大也。

    言本净者。摄云悟四大本。唯真如理。离彼妄执。故名本净。又传三解。一四大本是白净无记法。令能缘心与贪等烦恼相应缘四大。今彼四大成所缘转。不能清净。今断却能缘贪心相应烦恼所缘四大。向上离转。名四大本净。二由造得地狱业。所感四大。五蕰六尘之果。名为不净。由忏悔已。恶业自消。不受彼果。名本净。三云四大本即是因净。本因即是惑业。二种惑业。为四大本。由忏悔已。惑业自净。不招恶果名本净。摄释引觉爱。难五时教。引提谓经云。四大本无。乃至六尘本无。不言本净据。也摄意。唯取真如理为正。悟法空理。四大本净。悟生空理。五我本净也。即此中四种净。初三明法空。第四明生空也。既说二空即本净。即入初地。证遍行真如也。

    言五蕰本净者。未忏悔时。执五蕰为我。忏悔已后。知蕰中无我及我所皆是空。故言五阴本净。

    言六尘本净者。六尘是所缘境也。能缘心是本。未忏悔时。于六尘境上。心缘执着。不了是空。令彼六尘成所缘缚。忏悔已后。能缘心上离着故。名六尘本净。

    言吾我本净者。准对法论五种。一身具我事。身谓五根。具五尘。此执色蕰为我。二受用我事。此执受蕰为我。三言说我事。此执总蕰。四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此执行蕰。五彼所依止我自体事。此执识蕰。此五我见。为诸惑本。既忏悔已。我见不起。故言五我本净。若作吾我。终乖经本。故不录也。

    言时提谓等者。此下七类益中。第三小乘益。余并是大乘益。不起法忍者。即无生法忍也。旧经云不起。新经云无生忍也。仁王经说五忍法门。一伏忍。伏者折伏烦恼。名伏忍。地前三十心。不取十信。十信是忍方便。未是正伏忍。约于三贤。分三品故。在于地前。能伏印故。二信忍。初二三地得四不坏信。相同世间。故起信行施。以修戒也。修施戒等。由信起故。此亦分三品。三顺二乘故。在四五六地。相同二乘。出世间。修菩提分法观等。亦分三品。四无生忍。在七八九地。三无生忍。皆相续故。长时任运。观无相理故。五寂灭忍。由证寂灭理。得寂灭名。三品修。下品忍在十地。中品忍在等觉。上品在妙觉位。名三品也。问提谓所得是何位不起忍。答不起有三。一证不起。即初地。二相续不起。即在八地。三圆满不起。即佛位也。今提谓初得无生故。在初地也。无生忍有三种。一本性无生。二自然无生。三惑苦无生。是境遍计性上。相无性为境。依他起上。无自然生性为境。圆成性上。无惑苦为境。法者有二义。一证无生之教名法。二者即真如理名法。忍者智也。一有漏无漏地前加行位。智忍通印无生教法及境。名无生法忍也。若无漏智忍。即通本后二智。唯印无生理。名无生法忍。无生法之忍也。

    言三百贾人等者。问准佛地经言顺忍。唯第六地中。何故仁王柔顺忍。通四五地。答摄云仁王近远总论。佛地经唯约近说。问何故仁王佛地柔字有无不定。答阙具不同。更无别义。

    言柔顺者。调柔我见。若若在刚强心起。不得调柔。我见永亡。故名柔顺。此有四顺。一真俗相顺。根本智证真。不违后得智达俗。后智缘俗。不违根本智证真。名真俗相顺。二世出世相顺。菩萨加行。作世善观。不违无漏出世善观也。作世善顺出世故。三者有无相顺。菩萨观有。不违于无。若观于无。不违于有。四者大小相顺。菩萨观于大乘谛理。不违于小。正观于大时。亦观于小。又观小时。不违于大。正观小时亦观于大。故名顺忍也。

    言二百贾人等者。须陀洹者。此云预流。预者入也。既入小乘见道。预圣之流。唯此一位。是小乘益也。

    言四天等者。亦即四五六地。谓此三地。调柔其心。顺二乘故。名为柔顺。问何故四五六地菩萨。行二乘行。答相同二乘。修二乘行。俯顺二乘。名为柔顺也。

    言三百龙王等者。有二释。一菩萨示现作龙王。故得信忍。在初二三地。亦通地前位。故龙王闻法。深生敬信三宝四谛。决定不疑也。二若实者。畜生趣中。身得入圣。便违一切经教。华严经云。阿耨达池大地菩萨。为此地龙王。出水济瞻部洲人也。

    言自余天等者。即十信已前。发大乘心。尚未入十信位也。

    言十亿天人等者。十善有三。一人天十善。二二乘十善。三菩萨十善。为简前二故。言菩萨十善也。就十信位中。有上中下。中下品十善。作粟散王。上品十善。作铁轮王。余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是次配铜银金等也。牟云。十善该通世间出世间三乘圣众。若论十善。本即一般。据求趣心。三种差别也。

    言提谓长者灭等者。三界苦即是后有分段之身。分别业惑已亡。永不招生。名为惑苦。受变易时。灭分段苦。受变易身。智增菩萨。初地灭分段苦。悲增菩萨。八地悲智平等者。七地已前。随自意乐。不起法忍。初得在初地。长时在七地。相续在八地。圆满在佛地。今疏中意。依初得及相续说。

    言或第八地者。化度问。何由提谓或云初地。或云第八地耶。答经中既言灭三界苦。即是出分段死。入变易生。经中缘无悲智二言。故置或也。若是智增初地。悲增八地。故言或也。牟云。前已明得不起法忍。此何再言。答前兼诸人。此中独举。本所为故。成差别也。

    言又普曜经等者。于十方界。各各在一国。一时成佛。号曰齐成。非是同处齐成觉道。号曰齐成。若依四分律。以蜜上佛。号曰蜜成。问将蜜供佛。即名蜜成。将麨供于佛。何不名麨佛。故知不可。章敬云。齐成但是佛号。未必俱时成佛。如四分律。号曰蜜成。问前文云。三百价人得柔顺忍。二百人得须陀洹果。据文意。即合三百人得成佛。二百不得。何故总言一时成佛。答二百人若是定性者即合。但与三百人记。今二百人。皆是不定性人。故言五百尽得成佛。

    言云何但言等者。菩提留支难云。居士所引。第一时三七日内。唯说人天教。不是出世善根故者。上来所引文。尽是出世善根。经文不定。是人天教也。故知居士年代。判教大错。

    言但为此日等者。刘虬反问云。既三七日内说。有出世善根益者。何故不名转法轮。答疏言但为此日等。法轮有二。一者通行法轮。二者别行法轮。若约通行法轮。鹿野菀中。三七日外方转也。若别行法轮也。问鹿园已前。说十地经及提谓经等。如何不名转于法轮。答凡所说法。皆是法轮。当知此时不必作四谛等方入见道。但为此日未分明说此是苦此是集等。示相劝修等三周十二行相。故不名法轮。问何以知三七日内不转通行法轮。答缘三七日。未分明说三乘人同观四谛。所以未明转法轮(破第一时了)。

    言次第二时十二等者。此牒前刘虬第二时十二年中如来唯说有教。今欲破之。故先牒来也。居士所引。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有教。不说空教者。何故成道后。五年说大般若。正是空教。

    言八菩萨者。一?陀和菩萨。二罗邻竭菩萨。三摩诃须萨和菩萨。四乔曰兜菩萨。五那罗达菩萨。六须弥应教深菩萨。七日坻达菩萨。八和须调菩萨。

    言般舟三昧等者。长房录云。此经两卷。正明众生五蕰本空。又有解云。般者般运。舟者舟船。般运众生。同生西方。名般舟(此解非也)此经三卷。翻于晋代武帝大始年中。长安青龙寺竺法护译。唐言行定也。无始顽心。至今未晓。故?使经行。摄缘静乱。尘识不起。万境自亡。诸佛前立。还息自心。故彼经云。此经名十方现在佛前立定经。欲学行定。无问温凉。随力修习。一日一月。乃至尽形。文举三月。不简春冬。今人所行。多依夏月。问以何得知。彼经说空。答彼经中云。有八菩萨。各与二万八千人俱。尔时?陀和菩萨。问世尊言。菩萨当作何等三昧。得智慧如大海如须弥山。佛云有一行法。菩萨常当修习受持守护。诸功德中。最为第一。此法行者。名现在诸佛悉在前三昧。能安天下。具足佛种。乃至故知一切法空。无所有得。亦不喜失。亦不坏忧。一切诸法。无我我所。学是行者。佛之子孙。故知说五蕰空。如何第二时。唯说有教。

    言又第九年说鸯等者。此云指鬘。辅相之子。力歒千人。斩千人手。而取一指。以为鬘饰。彼经中亦说空故。

    言又第十年等者。胜义空也。

    言又提谓普曜等。贺云。如上诸教。皆说大乘若因若果菩提涅槃性相空理。如何第二时。唯言三乘有行之教。

    言一生补处等者。补者替也。问兜率天中。一生补处菩萨多少。答有教说。有五百菩萨。正量部说。在彼天中。传化作佛。皆是一生补处。问弥勒菩萨可言补处。如何余者称补处耶。答智论第七云。除弥勒菩萨外。余菩萨众。虽非此方补处。于十方补替佛处。故多补处。于理何妨。问释迦唯是小化身收。但今三乘异生地前渐渐胜进。云何能令初地等圣渐至补处。答同处见异。亦通他受用。纵有登地菩萨。于理何妨。若唯小乘意。虽有多菩萨。但是相承次第成佛。非是十方一时出。不尔违小乘宗计。

    言一生者。天上一生。人间一生。合此二生。名为一大生也。

    言云何乃言等者。云何居士判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耶。菩提留支难刘虬居士。依年判教。故知不是也(觉爱难了)。

    言是知一雨等者。刘虬反问云。既依年限判又不许。又说人天教时妨出世。又说有之时。不妨说空说中道等。未审三藏自家。如何立教。疏答云。是知一雨普润等。此是三藏自立一时教也。菩提留支意。约说本来无三乘五乘。唯是一般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如末尼珠。珠无分别。随所求者。雨于七宝。如天鼓。无垢私成自事。留支立理。约此教文也。天雨是一。更无两般。由草木各自禀润差别。如来说法教。无大乘小乘人天乘。唯是一般也。但是众生。三乘五乘。根性不同。禀解如来教。各自得果。令教有其差别也。此上菩提留支。皆于如来教上说也。若约疏主义。则不如此。将教对众生根论。根三教亦三。根一教亦一也。疏主正义也(叙古义了)。

    言今依古义等者。疏三断也。即菩提留支义。名古义也。且上破二时。即刘虬五时中二时也。自余三时。并如古破。余三时在菩提留支别传也。此中只叙二时。不叙余二时也。

    言事虽可尔等者。疏主纵也。许菩提留支破刘虬五时教名可尔。理即不然。名夺也。不许留支立一时教也。二云事虽可尔。许留支破五时教。理即不然。兼破留支。不许立一时教也。

    言恐厌文繁等者。依楞伽经。立顿渐教。依涅槃立半满教。若依二经。不妨实有顿渐半满教。若依文定判。理即不然。问既理不然。疏主何不破留支一时二时。答疏主恐厌文繁。且略应止(破古了)。

    言依今新经等者。即胜鬘经中。四乘中一乘。证顿教也。唐三藏所译。名新经也。

    言顿教大乘等者。若依大乘根。不从小入。教被唯一。即留支立一时教可然。若下小有从小说。向大根能被之教名渐教。则菩提留支义。阙一边也。疏主说顿说渐。皆依根也。不同留支唯向如来本质教上说一时教。又不同刘虬依年月判也。但说有处。为第一时。说空处为第二时。空有双说。为第三时也。上依根立顿渐了也。

    言渐次大教等者。此是述渐。即有三时。自浅至深。故名为渐也。

    言解深密经中等者。深密第二卷说。世尊先为涅德本菩萨。说三性义。次为彼胜义生菩萨。说三无性义。总而言之者。总为诸有情迷于三性执为实有。由是世尊依于三性。说三无性。破彼迷情。无令执有。若执三性。为实有者。皆是遍计所执性。为破于此。说三无性。其三无性。约三性立。今且略辨三种性也。经云诸法性略有三种。一者遍计性。三者依他起性。三者圆成实。且初性者。遍谓周遍。计谓计度。周遍计度故。立遍计名。破显此初性本无自体用。由能遍计虚妄心故。遂有种种所执相现。若束一处着。遍计性我法二执。假有实无。若散居三性。向上妄情执有。相分是无。犹如空华。空中本无华。妄情见有华。又如绳中麻。麻体不无。向上作蛇解。妄情执有。依他法体不无。向上执我。法即无也。一者能遍计。护法云。六七二识。执我执法者。是能遍计。若安慧宗。八识识心。皆能遍计也。二所遍计者。摄大乘云。是依他法。与遍计等。为所缘缘故。圆成实性真。非妄执所缘境故。依展转说。亦所遍计也。次依他起性者。依谓依因。他即他缘。起谓生起。由显此相。无自功能。但依他缘而得起故。摄大乘云。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托他缘而得起故。后圆成实性者。圆即圆满。成即成就。实即真实。故唯识论云。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性。次为胜义生菩萨。说三无性者。若言三性总是有。遍计性情上说有。依他圆成理上说有。若言三性总是无。遍计性理上说无。依他圆成性对情说无。今依第三时。皆约理说。然由有情迷于三性执为实有。世尊所以于三性说三无性。不令有执也。自古已来。两宗说三无性。一者一性宗。依真如。向上说三无性。二者五性宗。依三性。向上说三无性。第一且依真如者。一遍计性。相无自性性。问何名遍计性。答能缘心故所缘境。所缘境为所虑所托两显。是依他性。两楹中间。妄情执有之相分。如空华。空中本无华。妄情见有华。今此说我法二执相分。举体是无。如菟角。如绳中麻。麻体不无。向上作蛇解。妄情执有也。依他法体不无。向上执我法。元来无我我所。所以道。遍计性相无自性性也。性是体义。意道遍计性。体性是无。所以唤作遍计相无自性。只缘以彼遍计性相无自性为门。向上达得真空之性。是向下第二性字。未达遍计是无之时。由自迷覆真空之性。由达彼遍计我法二执相状举体是无。向遍计性无处。向下悟得真空之性。是第二性字。所以言相无自性性。向上性字。指遍计是无。无向下性字。指真如是有也。次依他起性生无自性性。依他起性心法四缘生。四缘若阙。依他起性即不生。意道依他法上。无自然生性。唯有从缘生性。今依他起性。向上无自然生性为门。向下显得真如理。为第二性字。无自然生处。显得真如理。故云生无自性性。三圆成实性胜义无自性性。若执圆成有。还遍计无。若向真如。向上执有是增益谤。执无是损减谤。亦意亦无相违。执有之性无处。显离凝然之性。故言胜义无自性性。次依五性宗。三性向上说三无性。一者遍计性相无自性性。上性遮无。下性表有。言遍计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性者体是无也。重言性字者。有彼空性。空性不无也。依地起性生无自性性。向上性字遮无。无自然生性。向下重言性字者表有。有从缘生性。三圆成实性胜义无自性性。向上性字遮无。无所执之性字表有。离执之性。论云如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我法实有自性。为除此执。第一时中。世尊说法。且教破我。存其法体。所以说三性是有。此是隐密说。所言有者。但有依他圆成。不说有遍计。第二时中。破法执故。三性向上。若有若无。皆说为空也。所言空者。但空遍计。不空依圆。为有法执。恐不能断。所以一向说空。因此便众生一向执空。世尊道。乍可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如芥子。虽除有病。空执仍存。所以第三时中。说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中道也。显了说三性。非空非有者。非空则非第二时空。非有者。则非第一时有。亦空空遍计。亦有有依圆。

    言于三性说三无性等者。遍计性遍后二性。故言皆是。皆是遍计所执性。以论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由此故知说三无性。但空遍计。非遣余故。言皆是遍计所执也。又通说三性。三皆是有。亦皆是无。遍计情有。依圆理有。故三皆有。三皆是无。遍计理无。依圆情无。故皆是无。若据显相说。遍计是无。依圆是有。皆依理说。不据情论。虽空后二。但无情故。虽在第一。但有情故。皆非所取。空有理成。

    言毗湿缚药等者。梵语。此云足功能药。形如马耳。亦以干姜。此喻意于诸丸药散之中。若置此药居中。一切诸药。悉有功能。四十年前空教有教。如诸余一切药。第三时教。如毗湿缚药。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众生闻着。虽亦能断恶修善。由自成不了义。安第三时不空不有教。总成了义。被第三时显有教说。说道有为名为有。令第一时有教成了达义有。被第三时总显了空教说。云我及我所说为空。令第二时空教。亦成了义空。未说第三时教。元来初二时。奄含空有也。故言遍安诸教。喻言杂彩??地者。能显正理。喻杂彩喻。空有??地。喻第三时教。如??地与杂彩为所依。??地能遍于杂彩。不能遍??地。??地一则能与杂彩为依。二则能影发于杂彩。令众色分晖。第三时教。一则能与前第一时第二时空有教为所依。二则兼能会前二时。奄含空有。悉成了义。且如欲??。皆须白色粉壁。方向上??诸像等。今第三时教如粉壁。空有如诸像。南解。言熟苏等者。令发胜味喻。相国云。众味虽善。点熟苏而转住。空有二途。犹第三时圆宗而显理。如涅槃经。人天乘如乳。第一时教如酪。第二时空教如苏。法华经如熟苏。涅槃经如醍醐。今取熟苏为喻。能调和诸味故。空有教如诸饭食。熟苏调和杂味。第三时教。能和会空有也。

    言虚空者。不障修行。喻一切色像。皆于中造。若有障碍。无所造作也。今第三时教。犹若虚空。前之二时。如有障碍。说有之时即碍空。说空之时即碍有。今第三时。空有双说。犹若虚空。化度云。虚空者。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世尊依此所说三性之法。皆无自性。皆同一味。不相障碍。令彼法空所有道理分明显现。此中意言。道理既如虚空。不障碍彼一切二乘及诸菩萨所修事业。上说四般喻者。皆约总别。总则三性。别即诸教。谓三时教。初密说有教。但有依圆。不说遍计。亦言是有。即四阿含等经是。次密说空教。但空遍计。不言依圆亦是空也。即诸部般若经是。后显说非空非有教者。非有即遍计所执。非空即依他圆成。即法华等经是。

    言世尊赞叹等者。则云述成也。经云尔时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义。复于此义。善作譬喻。所谓世间毗湿缚药。杂彩??地。熟苏虚空。胜义生。如是如是。更无有异。如是如是。汝应受持。

    言胜义生等。明说处也。此是国城。名河神也。此城近河。因以为名。又云婆罗是初小义。痆斯是住义。义无相当。故不翻之。有说名缚象国。此国多有野象。欲取之时。诱令入狭。将绳缚取调之。名缚象国。

    言仙人堕处等者。婆娑云。昔有王。将诸彩女在园游观。有五百仙人。乘空而度。见王采女。闻歌管声。忽起染心。便失神通。如折翼鸟。不能冲天。因立名焉。真谛记云。第一时于波罗奈鹿园仙人集处。此处有三德。故三种人恒集。一者林枝叶茂盛。遮其风雨。华蕊芬??。落地庄严地。二水。水具其五德。轻冷柔香美。三德地。一切鸟兽。皆来集聚。饮食无畏。又此地有大宝藏。广四十里。深四十里。又云一生补处菩萨。将欲下生。有天子。阎浮告辟支佛言。仁者应舍此土。十二年后。当有菩萨降神入胎。尔时五百辟支佛。闻天子语已。从座而起。踊在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焚身。入般涅槃。唯有舍利。从空而下。名仙人堕处。

    言施鹿林等者。昔有国王。名梵摩达多。以林施与群鹿。名施鹿林(如法轮章说)。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