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指掌疏最新章节!

bsp;△二偈颂合显(此颂什师不译。后来诸师。皆谓梵本中有。因依随本补入)二。一重问得名所以。二合显得名游化。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世尊妙相具者。赞佛万德庄严。为过来人故。过来之人。自能知来者行履。故重问也。

    △二合显得名游化二。一显得名所以。二显游化方便。初三。一总标。二别显。三总结。初。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至)能灭诸有苦。

    初极显行愿。具足二句。经家叙置。汝听句。总以诫听。善应句。显化他行广。弘誓句。显化他愿深。历劫二句。显自修行胜。言菩萨因地修行。所历之劫。已至不可思议。所侍之佛。已至多千亿数。其行可谓胜矣。发大句。显自修愿纯。清净者。惟期成佛无余愿也。然此二种愿行。乃涉世之极致。实成佛之真因。恐其问所不及。故先示之。我为下。正以总标。自他行愿。莫可殚述。故云略说。谓略彼自修。且说化他行也。闻名必称。以口业为感。见身必礼。以身业为感。心念必观。以意业为感。三者皆能致应。故不空过。盖以诸所有苦。皆能灭也。

    △二别显二。一能免三灾。二能脱八难。初。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至)波浪不能没。

    初能免火灾。假使者。谓设或有此。称名即得免也。下或漂或在等。准知。

    后四句。能免风水。海即水灾。漂兼风灾。长行所谓黑风吹堕是也。长行但显鬼难。此兼鱼龙。然此亦属水中难事。故合明之。波浪不能没者。水难既脱。而余难无恙矣。此偈大同长行。但开合稍异。

    △二能脱八难(长行惟四。今加四成八。以补长行不足)四。一怨贼刑戮难。二枷锁毒药难。三罗刹恶兽难。四毒虫暴雨难。初。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至)刀寻段段坏。

    初能脱怨贼。必约须弥为言者。以须弥上临虚空。下瞰大海。此上能救。余者可知。亦举难况易之意。为人推堕者。是人非怨即贼。以推堕欲致命故。暂时如日住空。若怨贼既去。则如日还升也。恶人准上。金刚山能坏一切。堕落其上。自应身同齑粉。而乃一毛不损者。弥显大士救护之力也。值怨贼而执刀绕害。必无免理。闻圣号而咸起慈心。因兹得脱。此亦大士真慈所及。化暴为仁。不期然而然耳。末四句。能脱刑戮。准长行可知。

    △二枷锁毒药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至)还著于本人。

    初能脱枷锁。囚禁者。系缚义。释然者。解散义。余同长行。咒诅下。能脱毒药。咒诅者。咒诅鬼神。以祸福之言相要也。然毒药即能害人。况加以咒诅。自应百发百中。而乃还着本人者。一则以见大士摄授之慈。一则以见大士折伏之威。倘本人因还着急悔。改革持名。自亦蒙救得脱。二俱无事矣。或有说言还着伤慈者。是独许菩萨以摄门成善。不许菩萨以折门转恶也。坡公戏语。勿类痴人闻梦。

    △三罗刹恶兽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至)疾走无边方。

    智光所照。慈力所护。故罗刹龙鬼。不敢加害。名号才称。威神即至。故恶兽解围。疾走远方。

    △四毒虫暴雨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至)应时得消散。

    蚖蛇蝮蝎。积瞋毒而气同烟火。念彼观音。蒙慈力而性自善驯。故云寻声回去。澍大雨而加以雷电。顷刻报人之恶。念观音而济以精诚。须臾回天之怒。故云应时消散。雷鼓掣电者。谓雷震如鼓击之声。电飞如牵掣之形也。别显竟。

    △三总结。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总结众生。或被贫穷所困。或被疾病所厄。乃至无量苦楚。逼迫其身。而观音以圆通妙智之力。莫不寻声救度。此其所以名观世音也。显得名所以竟。

    △二显游化方便二。一广显应化诸国。二正显游于娑婆。初(准长行。此前应有当机进问之语。今不待请问而自说也)。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至)灭除烦恼??。

    初随处现身。由三昧而发胜用。故云具足神力。依圆通而起化门。故云广修智便。三十二应。随缘无方。故云十方国土。无刹不现。种种下。灭苦用观。种种恶趣。总言恶道也。地狱鬼畜。别分品类也。生老病死。众生通相之苦。此长行应所不及。而偈颂补之。以五观而潜加。故云渐悉令灭。真观等。正显能灭观也。观其性本自真。故曰真观。观其障本自寂。故曰净观。欲消客障以复本真。故运以广大智观。欲灭极苦以与至乐。故加以悲观慈观。所谓渐悉令灭者此也。

    (问。食惟自身能饱。苦惟自业。所招。菩萨修观。何关众生。而遽能灭其苦乎。答。此约未得圆通者言之。若已得圆通。则性自周遍。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一切所有。皆我妙明。无一法不随我转。无一法不为我用。是故华严一偈。能空诸狱。香饭一钵。尽饱众海。况菩萨以大智慧。运真慈悲。为灭众苦。宁有不如汤泼雪。应念即销者乎)常愿下。破惑说法。言众生欲破诸惑。应当常发是愿。常得瞻仰。无垢清净光也。光谓菩萨智光。以能出障圆明。故云无垢清净。慧日二句。乃申明常愿常瞻所以。盖以菩萨智慧如日。能破众生诸烦恼暗也。灾兼众厄。惟风火为最。故偏举之。然风火等灾。皆由众生烦恼所感。既诸暗尽破。故能伏也。普明等。正显智能破暗之义。言菩萨以普智之明。照诸世间。然后以大悲为体。震戒雷以警觉群聩。以慈意为云。澍甘露而灭除烦??。所谓慧日破暗者以此。

    △二正显游于娑婆。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至)是故应顶礼。

    初能施无畏。堪忍众生。性多斗诤。故偏言诤讼军阵。诤讼则心忧刑罚。军阵则命虑兵戈。皆可怖可畏事也。念彼观音。仗慈力而顿消宿怨。罢讼解围。感圣化而各悔先心。故云悉退散也。然此犹属冥应。若明显应者。同体形咒。一音而含众妙。异体形咒。观世而现殊说。净心所现。破他障而称梵音。应求所发。不失时而喻海潮。人天欢听。邪魔震恐。故云胜彼世间。由此显应。是故急难众生。应须常念。念念四句。正申明应须常念所以。盖以念念相继。不生疑惑。则观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诸怖畏中。能作依怙故也。观音称净圣者。显自能离障。故能与众生而作依怙。若其自救不了。尚望其能施无畏于苦恼死厄中乎。末四句。具德集福。长行显其感供。偈颂明其具德。正以具德能感供也。长行见其愍受。偈颂表其慈眼。正以慈视乃愍受也。长行彰其供佛。偈颂赞其福聚。正以福聚如海。方能出珍供佛。复由出珍供佛。转致福聚如海也。以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是故娑婆众生。皆应顶礼。偈颂合显竟。

    △三闻品获益二。一持地称扬。二时众发心。初。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菩萨名持地者。准宝云经。地有十义。一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不惊。菩菩持心如之。故以为名。若别合者。能发广大菩提心故。能与生死众生作依止故。于诸众生无拣择故。承受诸佛大法雨故。生长一切诸功德故。菩提种子所依托故。出生利益众生法故。出生对治烦恼法故。世间八风所不动故。闻说深法不惊疑故。十德如地。可阶圆妙之行。故闻而称扬。以发时众之心也。又楞严。菩萨自陈圆通文云。我念往昔。(乃至)毗舍浮佛。现在世时。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世界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乃至)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据此则是因于平地。得证圆通。故名持地。又以其刀兵莫触。尘销智圆。多分与观音相应。故闻其行而称扬之也。自在之业。即指如上所说。以十四无畏等。皆菩萨盛德大业。表见于世。故名为业。又以其任运成就。不假思缘。故名自在。如是自在之业。成自神化通融之力。发自圆通普法之门。故云普门示现。神通力者。持诵能感圣应。修习功超余门。故云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二时众发心。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等等者。无有等流之法与之相等。乃最胜最上菩提心也。既闻如来所说。又闻持地称扬。羡观音最胜最上之行。发菩萨最胜最上之心。见贤思齐。资善成善。勿谓观音之后。普门坠地。狮弦绝向也。正修之法竟。

    △二助修之法三。一神咒以护外魔。二善友以护内心。三取要以克修期。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或谓总恶不起。持善不失。乃总法持义之效也。驱邪辟怪。有类此方咒诅。故亦名咒。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四例中翻字不翻音也。其体有多字。少字。一字。无字之殊。其用有灭恶。生善。护经。除病之异。今体是多字。亦兼少字。用惟护经。亦兼余义。以此品从始至终。正文惟咒。纵有余文。亦为咒设。故惟以咒名品。若明五义者。一为虽示正修。但宜深位。浅位多障。须假咒力故。二为显经文博。密咒词约。显密圆通。随持皆得故。三为正法难行。波旬易炽。拥护法师。说咒禁毁故。四为恼乱法师。罪同极恶。说咒禁毁。不令有犯故。五为缘心听法。见堕生灭。秘密绝解。令契无生故。总言此经。为诸佛之所护念。是魔外之所憎嫉。行芳见毁。道焕蒙尘。若不悬宝镜于高堂。岂能免侵扰于多怪。预思防犯。故说此品。

    △(经二)一护法说咒二闻说得忍。初三。一菩萨说咒。二天王说咒。三罗刹说咒。初二。一药王说咒。二勇施说咒。初三。一问答持福。二正说神咒。三禁毁赞善。初。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初药王请问持福。正修助修。皆以药王起首者。表流通此法。贵在普济故。又自能尽执。已超魔境。悲他未能。故发此品。法师品来。屡赞持书之福。今复重问者。后后益胜故。如观音功过妙音。实际法超今时。余可例知。佛告下。如来设例审定。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况所供之佛。数满八百万亿那由恒沙。则所得之福。自应无穷无尽。故如来故意审问。而药王果以甚多答之。佛言下。较显持经功德。一偈至少。而持德甚多于彼者。以如说修行。是广大最胜供养。如华严行愿品说。一偈尚尔。多可知矣。大成云。将申弘护。先较持德者。欲后人知其福胜。递为弘护耳。

    △二正说神咒。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以守护之即说咒曰。

    安尔曼尔摩祢摩祢(至)阿摩若那多夜

    既闻持经之福。恐被魔阻。致失大益。故云我今当与等。陀罗尼咒。华梵双称也。咒。谓以是法而祝之。令无违犯。如此方咒禁之例。咒中句断。古本以一二等数计之。今以空处为句。读者须知。又大成云。咒中地字。当以本音读之。若途买宅解二切。未有所据。

    △三禁毁赞善。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初指咒禁毁。陀罗尼有多种。今是诸佛心印。以六十二亿恒沙等诸佛所共说故。佩此印者。如佛临御。故侵毁法师。则为侵毁诸佛。如世冢宰。受命秉符。代君执政。犯之者即同犯君。言此。正禁其不可毁也。时释下。赞善褒益。既能进问持福。又能说咒拥护。故重言善哉。以赞美之。末世法师。动被魔侵。愍念拥护。说此总持。图白泽而魍魉退舍。耀昏衢而日月交辉。故云于诸众生。多所饶益。药王说咒竟。

    △二勇施说咒三。一预明咒力。二正说神咒。三指咒禁毁。初。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三施之中。说咒兼二。菩萨既勇于行施。岂能让药王独步。故云我亦为拥护等也。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是法施。得此者鬼莫能伺。即是无畏富单那。此云臭饿鬼。吉蔗。此云所作。即起尸鬼也。余名见前。大成云。恶世修行。尺水丈波。鬼神侵扰。正法难通。佩持神咒。不怒而威。强魔怪鬼。无能伺其短者。

    △二正说神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隶摩诃[療-(日/小)+土]隶(至)涅隶墀柅涅隶墀婆底

    △三指咒禁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咒是诸佛心印。佩此印而行佛事。故佛亦随喜。如贤臣代君摄政。君亦潜验。余准上。菩萨说咒竟。

    △二天王说咒二。一多闻说咒。二持国说咒。初二。一为护说咒。二随咒拥护。初。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即说咒曰。

    阿梨那梨?那梨阿那卢那履拘那履

    △二随咒拥护。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此咒不言佛说。或是天王自要鬼神之语。恐敢有违。故云自当拥护。百由旬内者。指界相要。不容鬼神作祟。故无衰患。多闻说咒竟。

    △二持国说咒二。一为护说咒。二指咒禁毁。初为护说咒。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至)即说咒曰。

    阿伽祢伽祢(至)浮楼娑抳頞底

    乾闼婆众。乃东方天王。所统二部之一。不言毗舍阇者。鬼劣于神。不常随故。

    △二指咒禁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此咒。乃诸佛治邪密语。授与天王。保护众生。天王但秉持之。有邪自退。今故以此拥护法师。如无亲往他国之偈。法师惟诵。鬼自知之。知而故毁。即是不遵佛语。故为毁佛。天王说咒竟。

    △三罗刹说咒二。一正以咒护。二兼以身护。初三。一经家叙名。二为护说咒。三指邪禁毁。初。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及眷属俱诣佛所。

    罗刹本食人之鬼。佛力所摄。以食人之威。改业护法也。蓝婆。毗蓝婆。正法华云结缚。离结缚。一约昔业为名。一约今行为号。曲华黑。其齿凶也。多发。其发恶也。食人无度。名曰无厌足。缚人有法。名曰持璎珞。盖璎珞本严身之具。爱而着之。则身被其缚矣。皋帝。晋译为何所是以无所不具为名。故下文如来赞劝。独呼皋帝。夺精气。亦诸鬼能事。故居第十。显已上诸鬼。皆有夺精气义也。大成云。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滴。令人头痛。三滴闷绝。七滴尽即死。故古德亦有翻罗刹为啖精气者。鬼子母。非十女类。故另举之。梵名诃利帝母。有千子。皆大鬼。因少子爱奴。为佛所摄。以钵覆之。母率诸鬼。尽其神力。不能启钵。求佛哀愍。佛为授戒。发愿有道场处。便往守护。今为护经。率其子属。随十女俱诣佛所。

    △二为护说咒。

    同声白佛言世尊(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至)多醯兜醯?醯

    此与多闻所说。皆自要鬼神之语。如军中号令。违之则罪在不赦。观向下若不顺我等语。其义可见。

    △三指邪禁毁。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至)当获如是殃。

    初设例为要。人之一身。最重者头。女人犹过于爱护。今乃云宁上我头。莫恼法师者。设此为例。与鬼神要。极言法师不可恼也。若夜下。历指诸邪。毗陀罗。赤色鬼也。犍陀。黄色鬼也。乌摩勒伽。乌色鬼也。阿跋摩罗。青色鬼也。若一日等。皆热病鬼。但所主有长短耳。男形女形。通上诸鬼。以诸鬼各有男女故也。余鬼叠见。不再释。乃至下。禁毁说偈。梦中尚不令恼。余时可知。若不顺我等。定罚示戒。阿梨树枝。孔雀。金光明等。皆作兰香稍。名义集云。其树似兰。枝若堕地。自然破为七分。盖枝即稍也。如杀父母等。声罪令知。父母乃身所从生。而反杀之。是逆罪之极重者。天谴则身遭雷诛。人罚则尸碎王刃。地狱之报。尚不能免。西域有压油之法。捣麻生虫。合压取肥。惨暴之罪。莫此甚者。至于大秤小斗。损人利己。将谓欺诳于人。实是获罪于天。故世有死于雷震。朱书铭其背者。斯罪常见。调达破僧者。准大论。调达从佛索众。佛诃之曰。痴人无知。我尚不以众付身子目连等。况汝痴人。食人涕唾者。因此结恨。别构五法。以诱佛众言。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等。忍此五事者。是真毗尼。时五百新学比丘捉筹。调达语言。不须佛僧。便将往伽耶山。共作羯磨。佛言痴人。消灭善心。泥梨莫救。盖以佛众各合成善。而彼独破之。自误误人。罪合如是。法师津梁尘世。化范人天。生法身。续慧命。犯之者毒流三界。害及群生。自陷陷他。殃敌前四。故对佛声言。令鬼神知悉。正以咒护竟。

    △二兼以身护二。一罗刹愿护。二如来赞劝。初。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至)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恐有藐视禁令。致干非法。故发愿身自拥护。不令鬼神作祟。故离诸衰患。不令咒诅为殃。故消众毒药。

    △二如来赞劝。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重言善哉者赞其咒护身护。善而又善也。是法华经乃至无量国中。名字不可得闻。故但能拥护持名。福即无量。若更能拥护全持。及种种供养者。例此不言可知。故为况也。备言所供之物者。竟显行胜人胜。能护之福益胜故。皋帝名通十人。故独呼其名而为结劝。即兼余众。护法说咒竟。

    △二闻说得忍。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咒是秘密。不容思量分别。生灭情尽。无生理显。故云得无生忍。神咒以华外魔竟。

    △二善友以护内心(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王名妙庄严者。有二义。一约世谛。二约出世。约世谛者。既为一国之王。严尽异域之珍。娱目饰身。无非胜妙。约出世者。出家修道。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盖世谛之名。即兆出世德也。此与第二十三品。俱言本事。而文势不同。以彼人是现人。事指本行。乃药王之本事。今人事俱属本地。现人别指华德。以华德本为妙庄严王。其王转邪成道。即是华德本地中事。合本人与本行而并言之。故为此题。若明别义者。一为外魔显灭。内邪潜生。须假善友。相与提携故。二为善根易忘。爱网难出。须示亲眷。以欲钩牵故。三显诸佛难值。时亦难遇。至富至贵。亦不可恃故。四显转邪既难。发心尤难。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故。五显法不孤起。仗境方兴。众圣历劫。互相启导故。总言内邪不动。外魔难侵。护法说咒。已示浇沸之法。妙严转邪。进授撤薪之术。埙篪叠奏。琴瑟和鸣。振觉皇之家声。令今古如一日。是于陀罗尼后。而说此品。

    △(经文分四)一总叙本人。二详明本事。三结会古今。四闻品获益。初二。一叙本地师亲。二叙本地昆季。初(品虽依王彰名。事实以子为主。曰师曰亲。皆对子称)。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其王夫人名曰净德。

    准前妙音品。妙音两世所值之佛。一曰净华宿王智。国名净光庄严。不出劫名。一曰云雷音王。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今一佛似兼两佛之名。然既不全同。无妨异释。详审其义。盖以音智为名。音有二喻。一曰云。喻含润资善。二曰雷。喻示戒徴恶。智亦二喻。一曰宿王。喻照鉴机心。二曰华。喻庄严物行。各兼二喻。以彰二德。又以智具二德。照心严行。故国名光明庄严。音具二德。资善惩恶。故劫名喜见。国劫皆以佛德立称。王名释见品题。夫人名净德者。为度妙严。示现女身。实德本净故。

    △二叙本地昆季。

    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智蕴恒沙净德。名曰净藏。智照恒沙净法。名曰净眼。有大神力者。依定发通故。福德智慧者。依行成严故。久修菩萨等。明所修之行。以显福慧有由。般若度中。开权智为方便。故六度成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品助道法者。一曰四念处。二曰四正勤。三曰四如意足。四曰五根。五曰五力。六曰七觉支。七曰八正道。依数合之。共成三十七品。助前六度。名助道法。明了通达者。修习既久。行相熟闲。微细差别。毕照无碍故。又得菩萨等。明所得之定。以显神力有本。七种三昧中。前六为别。后一为总。别中第一名菩萨净者。随分断障故。第二名日星宿者。随分照理故。此二似约自利。第三名净光者。为摄众生。放清净光故。第四名净色者为应群机。现清净色故。此二似约利他。第五名净照明者。净心说法。照明世暗故。第六名长庄严者。长时修行。庄严佛果故。此二似兼两利。总名大威德藏者。具上六义。神用超拔。魔外不敢正视。人天之所共仰。有威可畏。有德可景故。亦悉通达者。不惟善入住出。而且于一三昧中。通达一切诸三昧故(按大成释题中引云。昔佛末法。有四比丘。结契山林。志欣佛慧。幽居日积。衣粮单罄。其一人云。吾等四穷。尚不存身。法当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我一人者。舍此身力。誓给所须。于是振锡门闾。以求供结。三人得展其诚。功圆事办。一生之益。当无量生。其一人者。数涉人世。屡逢声色。偶遇王出。车马骈阗生心动念。爱彼光荣。功德熏修。随念受报人中天上。常得为王。三人得道。会而议云。我免樊笼。功由此王。其耽果报。增长有为。从此死已。不复为王。方沉火坑。良难可救。幸其未苦。正可开化。其一人云。此王着欲。而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化。一为端正妇。二作聪明男。妇儿之言。必当顺从。如宜设化。果获改邪。然此事又兼前生。因果颇肖。但不知出自何典。想大成必有所见。录以俟考)。总叙本人竟。

    △二详明本事二。一二子为父现神。二妙严转邪成道。初二。一现神之由。二正现神变。初二。一为往闻佛法。二为遵奉母命。初。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至)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初彼佛为王设法。愍王宿善。不久即坠。故欲引导。念众久苦。无由得脱。故云及愍。曰欲曰及。正兼之义自见。时净下。二子请母同往。不白其父。而白其母者。母子志同。父子志不同故。又俟母酌定。可白其父。然后方白故。

    △二为遵奉母命。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初母敕二子白父。必令白父者。有二义。一为不告而往。失妇德。违子道故。二为知其着邪。摄邪见。成正见故。净藏下。二子含怨迟疑。含怨者。法王之子。不合生邪见家。迟疑者。恐其不听。反令所愿不果。二语中感慨无限。母告下。诫令为父现神。着邪将坠。理在可忧。深着难拔。事须现神。见神转邪故心净。知正可亲故听往。伦道既尽。而所愿得果。则其母之诫以现神者。诚善也。现神之由竟。

    △二正现神变。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大成云。现化应具十八变。愚谓不必拘定。但成益斯已耳。今详现文。相有十四。一空中四仪为四。二身上身下。互出水火为四。合上成八。三大身满空为一。合上成九。四大小互现为二。合上成十一。五灭空在地为一。合上成十二。六地水互如为二。合上成十四。所以能如是变现者。以七大本自周遍。诸法由来互融。但众生为物所转。触处相违。而菩萨妙能转物。应念化成。末二句。结出现神所以。其义可了。二子为父现神竟。

    △二妙严转邪成道五。一转邪诣佛。二闻法兴供。三得记出家。四修行成道。五怀德自誓。初三。一妙严受化转邪。二二子祈愿劝诣。三宫眷同诣佛所。初。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初见神问师。见神未有。知师异常。故问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下。指师白父。人既可羡。法亦当闻。故并佛及法而俱言之。父语下。愿共同往。欲见汝师等。正见其邪心转也。

    △二二子祈愿劝诣二。一先于母所祈愿。二次劝父母时诣。初。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初报父信解。虽未见佛。已信佛非常人。虽未闻法。已解法是胜道。未见未闻已尔。若既闻既见。宁复埋头尘劳。忍心生死。以是定知。堪任发心。

    我等下。祈愿出家。生于其家。原为发起善根。既为父已作佛事。更无所事。故愿求出家修道。籍此数语。母子来历。已略见矣。重宣其意者。母方迟疑。从容再求也。偈中初二句。正求出家。次二句。明出家意。如优二句。恐错过难逢。脱诸二句。恐堕落难复。母即下。蒙母听许。可知。

    △二次劝父母时诣。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初正劝时诣。时诣者。及时速往。不容少缓也。所以下。徴起释成。重举前喻者。母虽已知。父未知故。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者。准阿含经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龟。一孔之木。龟得木孔。可以济溺。然木随水流。绕须弥山。三千年乃一相值。且一眼觑一孔为至难。若一时错过。后会无期。今二子举此二喻。以显值佛之难。正以见亲近供养之不容缓也。

    而我下。重求出家。重求出家者。母虽已许。须白父故。宿福深厚。生值佛法者。自庆值佛非易。幸得一值。不应空过。故云当听我等。令得出家。徴释中。言时亦难遇者。谓虽值佛世。此身难保。强健不修。衰老何及也。二子祈愿劝诣竟。

    △三宫眷同诣佛所二。一叙宫眷德。二正明同往。初。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后宫八万四千人。结会不显。然净德既是妙音。则后宫眷属。即前妙音与俱。八万四千之众。以因缘相牵。生生世世不相离故。堪任受持法华者。有二义。一时至机熟故。二遇难不屈故。法华三昧。释见妙音品中。离恶趣三昧者。入此三昧。生死分明。永不堕三恶道故。自能通达。复欲以此化他。故云欲令一切众生等。诸佛集三昧者。入此三昧。十方诸佛皆悉来集。为说法故。佛为说法。定中俱闻。故于诸佛秘密之藏。悉皆能知。据此则一门皆属法眷。妙严独尚邪宗。二子不忍。于是以方便力。化令信解。既不伤于伦道。又能启其正信。故云善化。好乐佛法。即堪任发心也。

    △二正明同往。

    于是妙庄严王(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采女者。谓选用后宫。俱有采色也。二子仪从。逊母之半。故惟四万二千。转邪诣佛竟。

    △二闻法兴供。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初佛为说法。彼佛设法。原为引导于王。今既礼来。故即为其说法。非不为余。正为王故。因缘会遇。一拨便转。故云王大欢悦。尔时下。夫妇兴供。得法感恩。故解璎散佛。于虚空中者。表所施无住。从无住本。建立住行向地。故以化成四柱宝台表之。有大宝床者。表住行向地。仍显法空也。空非断空。须假庄严。故以敷众天衣表之。理严俱备。圆契佛果。故见有佛跏趺。放大光明。据此则一璎之供。已超诸位。向下如来与记。非无因也。然此佛非从心出。非从物现。非即佛。非不即佛。如是有佛。如是见佛。尔时下。见相作念。端严殊特之身。必缘胜行得来。第一微妙之色。定非劣心所致。作念希有。不无期要。前云堪任发心。此正发也。圆人发心。不别究竟。前表后记。俱无相违。

    △三得记出家。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初审见示机。妙严合掌前立。四众俱见。佛故审问者。示以机熟。令作证也。此王下。记以因果。助佛道法者。辅扬圣教。记满慈中所谓。护持助宣佛之正法是也。娑罗。此云坚固。大成云。佛号取广荫群生义。国名取破诸邪暗义。劫名取超诸高贵义。皆符合因行。以一念净信。风化臣妾。使皆得法利。即广荫行。破邪行也。由是舍王位。得佛位。即超诸高贵义也。依正功德。可知。

    其王下。弃国出家。大成云。佛具星横藻鉴之机。直指本来妙体。王有见鞭随舞之才。唯然脱颖承当。一句入神。万缘俱梦。弃万乘之贵。披六和之衣。知有其道不知有天下也。

    △四修行成道。

    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至)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不离佛会。而经八万四千岁修行者。亦延促无碍之义。大成云。八万四千岁修法华行。所以净尘劳也。过是已后。尘劳既净。三昧现前。转邪见染庄严。为功德净庄严也。

    △五怀德自誓三。一妙严怀二子德。二如来印赞发迹。三自誓永离邪见。初。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即升虚空等者。显神通向属二子。今为己有。虽为己有。而转邪住正之力。功归二子。故云此我二子已作佛事等也。深怀其德。不子其子。故以善知识称之。宿世善根者。大成云。即四人入山之事。虽有宿根。已陷邪径。为欲发起。非至亲不可。故生其家。此妙严向所不知。今始知之。故大成云。到此妙庄严王。始与二子相见。

    △二如来印赞发迹。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初印妙严说。印其归功二子。称为知识。所说诚是故言如是。如是。末言如汝所言者。显出世至尊。不能驳其言也。

    若善下。赞知识益。虽种善根。不得知识发起。必将沦坠。故须世世得善知识。能作佛事。等。正明须得义也。教以当知者。借妙严。警余众故。是大因缘者。令于知识边。生尊重想故。所以化导等。正明是大因缘之义。准大成。作四种知识。能作佛事。为外护知识。示教利喜。为教授知识。导令见佛为同行知识。令入菩提。为实相知识。其实惟一知识。以前后成善异故。说为四也。

    大王下。发二子迹。已曾供养等。发近迹。显远本也。久已供佛持法。愍邪令正。欲求知识者。舍斯人其谁欤。

    △三自誓永离邪见。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初赞佛希有。即从空下者。为赞佛故。摄自神力以示敬也。功德智慧句。总出相好之因。以相好虽各有因地。总之不出福与慧故。功德即福德也。顶上二句。即肉髻相。上句出体。下句显用。其眼二句。即绀色目相。上句言形。下句明色。眉间二句。即眉间白毫相。上句出名。下句喻白。齿白齐密。或开为二。一四十齿白相。志性等仁所感。二齿齐密相。和合诤讼所感。今合为一。下句亦显用也。唇色二句。八十随好之一。频婆。此云相思。此果色赤而润。佛唇如之。诸相好中。惟出此五者。头面易见故。又一身之上。头目为总故。

    尔时下。赞法殊胜。世尊未有者。所证法胜故。法指此法。以是佛之所证。如证而说。故云如来之法。此中无欠无阙。故云具足成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正由如来之法。具足成就此功德故。能转邪心。令住正见。故云教戒所行。安隐快善。

    我从下。指心自誓。不复者。永不复也。自随心行。似属俱生烦恼。以是任运而起。不假邪师及邪分别故。邪见憍慢等。似属分别烦恼。以是横生计度。要假邪师及邪分别故。不复不生。即烦恼誓断义也。说是语已。礼佛而出者。究竟无可说故。大成云。一妙庄严王。始而不信佛。继而见佛。终则爱佛近佛赞佛。愚又补之曰。始而深着邪。继而转邪。终则自誓永不生邪。由是而观。邪正本无定性。善恶惟在染习。亲师近友。可不慎哉。详明本事竟。

    △三结会古今二。一总与结会。二别赞二士。初。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佛前光照者。即是妙音。前云。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是也。言庄严相者。彼佛谓云。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也。哀愍王等者。前云。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是也。由此一科观之。则诸菩萨等。有功于法华者。非止一世。法师品中因药王。告八万。良有以也。

    △二别赞二士。

    是药王药上菩萨(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虽三圣同一示生。而转邪功归二士。故云成就如此。诸大功德。然此犹是推其道之绪余。以及人耳。若究其自证。因种多劫。故云已于无量等。植众德本者。前文所谓。久修菩萨六度四等。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是也。成就不可思议等者。前文所谓。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乃至大威德藏三昧等是也。识其名字者。将必蒙其摄授。如妙严等。故诸天人民。亦应礼拜。结会古今竟。

    △四闻品获益。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楞严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今以闻此品故。外空邪法。内销邪见。同彼远尘离垢。正法自持。正见自住。即是法眼清明。善友以护内心竟。

    △三取要以克修期(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梵语邲输?陀。此云普贤。悲华经云。我誓于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为普贤。据此则普贤之名。应具二义。一者秽恶世界。使得严净。是普化众生。皆令成贤。二者我行要当胜诸菩萨。是普超同伦。独让我贤。古德云。行弥法界。德无不遍曰普。随心益物。乘时设化曰贤。与悲华亦不相违。但横竖开合异耳。劝谓劝请说法。发谓发愿护持。二义在文。昭然可了。普贤为能立之人。劝发为所立之行。惟能与所。义该全品。故即以此命题。若明别义者。一为二十七品。文言浩瀚。披览莫周。修持难准。请示四法。令知从要故。二为妙严修行。八万余岁。娑婆人寿。尚不满百。示以三七。令知精进故。三为后五百岁。浊恶世中。魔鬼乱正。修持违心。示以身咒。令得如法故。四为正修助修。各有准绳。流通既毕。时众欲散。重示利益。令知忆念故。五为智能发觉。文殊作始。行能成德。普贤居终。统摄中间。智行相成故。总言。药王妙音观音。凭显行以流通。菩萨天王鬼女。施密咒而拥护。又密咒惟袪外魔。善友惟转内心。至求所谓显密交成。内外兼护者。无如普贤为最。故独居最后。以终流通之义焉。

    △(经文分四)一请示要法。二发愿护持。三明益结劝。四闻品获益。初二。一普贤劝请。二如来垂示。二初。一率众东来。二陈因劝请。初。

    尔时普贤菩萨(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无为而虑。无作而现。曰自在神通。不要而归。不期而化。曰威德名闻。与大菩萨等。同类之众。不要而归。此显威德义也。从东方来者。中历多国。无为而应。所经诸国等。地天呈祥。无作而现。此显自在神通义也。又与八部等。异类之众。不期而化。此显名闻义也。各现威德神通者。如驱神遣鬼。兴云布雾等。卫法众而遮衰患故。然普贤之来。与妙音之来。形迹相似。但较彼犹胜耳。到娑婆世界等。见佛作礼。右绕申敬。可知。

    △二陈因劝请。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初自陈来因。佛名宝威德上王者。以折摄二门立号。言宝能利物。喻佛摄授之慈。威能治恶。显佛折伏之严。二俱超胜自在。故称上王。又威明折伏。德显摄授。二俱尊重曰宝。两释俱通也。大成云。普贤心闻。能洞十方。故曰遥闻。闻此说法者。正明来因。共来听受者。兼申来意。

    惟愿下。劝说请要。来意原为听受。故劝佛当为说之。又以时众欲散。难以俱说。故且问云何能得。盖求佛示以从要而入法也。普贤劝请竟。

    △二如来垂示。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初总标。四法者。义即四重法界。由开示悟入而得。为住行向地所证。是本经之要义。为佛果之阶梯。是故能成就者。当得是经。

    一者下。别释。有二。一约法界。二约位次。约法界者。谓行人初于六根门头。开佛知见。前后际断。惟有者个独存。名为入理法界。至此上契佛心。亲承觉胤。故云诸佛护念。若更能不住浅解。得少为足。进蒙如来示佛知见。了知法法头头。无非自己。名为人事法界。至此随喜化城。庄严幻果。故云植众德本。若更能不滞那畔。不住今时。翻然悔悟所有知见。了知途中家舍。家舍途中。名为入理事无碍法界。至此不堕有为。不堕无为。故云入正定聚。若更能理随事遍。事如理融。进入佛之知见。同佛一多无碍。大小相即。名为入事事无碍法界。至此愍物兴悲。繁兴大用。故云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若约位次者。十住住于佛家。故为诸佛护念。十行广修福慧。故得植众德本。十回向大愿摄持。不堕二边。名为入正定聚。十地大用现前。应化无碍。故能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善男下。总结。言必得者。以是人佛尚可成。佛于是经岂疑贰哉。请示要法竟。

    △二发愿护持三。一总发大愿。二别明拥护。三自结神力。初。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受持通该下三。魔所著者。如楞严飞精附人。今经恶鬼入身之类。韦?罗。此云厌祷鬼。余如前释。

    △二别明拥护三。一拥护读诵。二拥护思惟。三拥护修习。初。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至)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初入道场。神思易倦。故行立以振之。惟事读诵者。思则倦生故。供养守护者。如烧香散华。循坛绕界。盖恐心生疑惧。退失本念。故云安慰其心。然普贤屈邻极之圣。供初心之机。是乃因法重人。寄人敬法。故云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此是世界悉檀。欢喜益也。

    △二拥护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因见圣护。神思振起。于是跏趺正念。循文求义。故云若坐思惟。复现其前者。助其正念故。少有忘失。则义不贯通。故云我当教之。恐其得前忘后。得后忘前。故须与共读诵。还令通利。见身验其有功。故甚大欢喜。转复精进。蒙教资其正慧。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三昧。及法华三昧。陀罗尼。如次下所说。旋陀罗尼者。因此知彼。因彼知此。彼此互相旋摄。名之为施。总持此义。故名陀罗尼。然此但是单旋单摄。如两镜相对。若更能因一知多。多中举一亦然。一多互相旋摄。如帝网珠。重重无尽。则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若更能形容此义。曲尽所得。令他解悟。则名法音方便陀罗尼。以是三为上首。率余一切。故云得如是等。又等字但为等上。不必率余。以方便修持。只此已显胜故。此是为人悉檀。生善益也。

    △三拥护修习二。一现身说法。二防非说咒。初。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前二为此科方便。此科为前二正修。以前二神思已振。定慧已立。至此克定三七。精进成功也。必约恶世言者。以善世根利障薄。不必克期故。求索者。如佛昔为国王。击鼓宣令。四方求法之类。欲修习者。或求得已。而欲修习。或受持已。而欲修习。乃至或书写已。而欲修习。盖初起不同。而为欲修习之心。则不异也。但言三七者。要期不远。令心猛利故。少不止二等。加行未纯。恐不成功故。多不至四等。时长易怠。恐生畏惧故。定慧虽具。惑习难除。故应一心精进。一心者。万缘放下。专注此经。精进者。??尽娘生。誓断惑习。满三七已。经功既纯而惑习欲空。故重感普贤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围绕者。围坛绕界。以示守护之意。以其不请而至。故云自也。众生喜见身者。如忏首普贤观云。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乃至行者见已。欢喜敬礼等。此盖既围绕已。别现胜妙之身。为说不思议法耳。示教利喜者。示以顿断。教以圆修。令获不思议利。以生广大之喜故。此明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

    △二防非说咒。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至)辛阿毗吉利地帝

    咒虽不翻。然其中佛陀僧伽达磨。似是三宝称谓。且自云得是陀罗尼者。非人莫坏。女人莫惑。若非三宝威力。及真净之德。又孰能致斯效哉。大成云。或佛名号。持之不怒而威。或鬼王名。呼之部落敬主。若但谓非人莫坏。此义可释。而女人莫惑之由。犹未能显。要知咒是诸佛密语。一音遍具多功。应机成益。惟菩萨能随缘施设。亦如王索仙陀婆。一名并召四实。水器盐马独智臣能因时敬奉。既存梵音。勿强分别。但得一心。自成感应。此明对治悉檀。破恶益也。别明拥护竟。

    △三自结神力。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初心菩萨。离此咒难以行道。普贤愍加。以神通令其得闻。教以当知者。安慰初心人也。此法难行。惟普贤力能拥护。不假威神。遍阎浮无能受持。教以应念者。安慰能持人也。发愿护持竟。

    △三明益结劝二。一普贤明益劝修。二如来明益劝敬。初四。一正明持益。二举书况显。三劝令修习。四愿以神护。初。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受持者。众行之总。以读诵忆念修行。皆受持也。读诵者。如前若行若立。读诵此经。忆念解义。如前若坐思惟。如说修行。如前三七精进。期满功成。妙契圆修。故是行普贤行。不动道场。广集福慧。故为于诸佛所。深种善根。冥受佛记。不久即得。故为诸佛如来。手摩其头。

    △二举书况显。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但能书写。无通利解证之功。尚获胜福。感天女迎归忉利。何况读诵思修。假定慧熏炼之力。当得妙果。蒙如来手摩其头。无足异也。

    △三劝令修习。

    若有人受持读诵(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读诵解义。当为龙华之机。后弘千佛之道。故感千佛授手。离恐怖而远恶趣。弥勒摄持。侣天眷而待下生。然但能读诵解义。已有如是功德利益。若更加如法修行。自成无上最胜因缘。是故有智之者。应当一心。书受读诵。忆念修行。若乃舍此良图。别求异道。恐未能直捷痛快之若此也。

    △四愿以神护。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自言以神通力。守护是经者。为安行者之心。不以魔外为忧故。又云广令流布。使不断绝者。为慰如来之望。不以弘法为虑故。普贤明益劝修竟。

    △二如来明益劝敬三。一赞普贤德。二明持经益。三结劝迎敬。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初赞其能护。重言善哉者。赞其既以咒护。复以神护也。护魔助修。离恼成善。故云安乐利益。

    汝已下。验其本深。无碍妙用。离念离言。名为不思议德。同体之仁。横遍竖周。名为深大慈悲。本起因心。莫推其始。名为久远发意。三事阙一。不能作是神愿。故云汝已成就。乃至而能作是等也。

    我当下。许护持名。言普贤深本如是。受持其名者。必获胜益。故如来以神力护之。又普贤护如来之经。如来护普贤之名。师资递护。因果相成。惠我阎浮。拯斯末运。生兹世而得奉金言。长兹土而获闻嘉号。深恩重德。应报宜酬。

    △二明持经益四。一感应道交。二离障近果。三得福遮毁。四利赞罪谤。初。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初感交于应。则见释迦者。所诠即法身故。如从佛闻者。能诠即佛说故。则为供养者。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当知佛赞下。应交于感。以因验果。知其必得。故佛赞善哉。常寂光中。冥与授记。故云佛手摩头。佛衣所覆。盖摩头为授记之仪。衣覆乃传心之法也。

    △二离障近果二。一能离二障。二能近二果。初。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初能离外障。不贪世乐者。离五欲障也。不好外道等。离邪道障也。及诸恶者等。离恶人障也。诸恶二字。总该十六律仪。若屠儿等。略举数者为例。是人三句。如次释上三离。盖以心意质直。故不事妄贪。有正忆念。故不受邪染。有福德力。故不资恶业。以诸恶律仪。皆由福德浅薄。资以取利故。

    是人下。能离内障。贪瞋痴等。皆由自心所生。恼乱正意。故称内障。是人二句。释上能离。盖以少欲知足。贪等不起。梵行清白。诸垢莫侵。故一切无能恼也。

    △二能近二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不久等。近自利果也。转法轮等。近化他果也。离障近果竟。

    △三得福遮毁。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至)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

    初得如愿福。受读是经。能感人天供养。故不复贪着衣服等。而所愿不虚。如宣律师天人供馔。即其验也。现世得福报者。或为王师。或受帝供等。不惟四事充足已也。若有下。遮空修毁。不信最上一乘。但见其动言成佛。故毁以狂人空作。终无所获。是人一退。人天之眼目顿灭。故记以如是罪报。世世无眼。

    △四利赞罪谤。

    若有供养赞叹之者(至)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初利供赞人。得现果报者。如颜色鲜白。口出莲香。乃至六根清净之类。若复下。罪谤笑者。言受持是经者。为佛法所系。若出其过恶。无论实与不实。皆得白癞之病。白癞者。白点疥癞。病恶之现于外者。以感报必与因相类故。牙齿疏缺等。动为人之所笑。身体臭秽等。易致人之所轻。此轻笑之报。依类致然。噫。报应之于心业。犹万形之于规模。可不慎哉。文中言缭戾者。谓手脚不申顺之貌。角睐者。谓眼目钓角傍视也。水腹者。浮肿之病。短气者。劳喘之疾。此必死之症。而又缠绵不死。百日床头。虽孝子亦难承顺。况于他乎。明持经益竟。

    △三结劝迎敬。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承上有如是益。定当作佛。故劝以当迎当敬。明益结劝竟。

    △四闻品获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观中一见普贤。尚得如是旋总持门。灭后能持是经。已许是人具普贤行。何况亲预高会。面领玄文。得此具此者宜矣。道亦行也。别示修法竟。

    △三大会礼散。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总结灵山一会。说听事毕。利益究竟也。分取大成意云。一部经内。说通师资。就胜为言。故云佛说。普贤等。该列众中菩萨。列众以文殊为首。此以普贤者。表法可知。亦为从上文便故。舍利弗等。该列众中声闻。既已受记。皆是菩萨。犹称声闻者。为存乘位故。又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真声闻故。诸天等。该列众中八部。一切大会。统收此界他方。结缘随喜。及药王品来。随品证入众也。欢喜者。庆所闻故。多劫飘零。未闻此法。今既闻已。如儿遇母。故欢喜也。受持者。领所闻故。谆谆咐嘱。重重赞劝。佩服圣言。铭心至教。故受持也。作礼者。重所闻故。如领王敕。如受父命。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故作礼也。而去者。闻已退修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修道于己。非如今人之入耳出口也。

    忍彼诸难缘  释此最胜法  愿以无漏因

    熏我有为智  生生得受持  修习无空过

    随喜及见闻  共入不思议

    法华指掌疏卷第七(终)

    音释

    畛

    (止忍切音轸井田间陌也)。

    垩

    (遏各切音恶色土也)。

    团圞

    (下卢丸切音鸾圆也古云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

    闱

    (于非切音韦宫中之门也)。

    冏

    (古荧切音扄人名)。

    颅

    (笼都切音卢头颅也)。

    殚

    (多寒切音单殛尽也)。

    瞰

    (苦滥切音阙俯视也)。

    齑

    (贱西切音齑碎也)。

    驯

    (详伦切音旬善也从顺也)。

    驱

    (同驱)。

    谴

    (诘战切音缱谪问也责也)。

    埙篪

    (上许云切音熏乐器也下陈知切音驰管乐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