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指掌疏最新章节!

br />
    △三颂结指防问。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至)通达无量劫。

    初颂结指数量(应颂)。准长行可知。如来下。颂预防疑问(问意仍准长行)。如来之智。不为境界所局。不为时分所限。故称无碍。此能知也。所知中。长出声闻者。为后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伏案。长出菩萨者。为后十六王子伏案。如见句。见字读作县。长行所谓犹若今日是也。呼诸比丘。教以当知者。为示佛智能知义故。佛智言净者。体离烦恼故。又言微妙者。用超思议故。正以体离烦恼。故称无漏。用绝思议。故称无碍。由无漏无碍。故能通达无量劫也。总出其时竟。

    △二历叙始终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正叙因缘。二再明化仪。初三。一结缘之由。二结缘之事。三远近得度。初二。一智佛开权。二智佛显实。初四。一智佛成道。二请转法轮。三受请施权。四闻法保证。初三。一垂成十劫。二诸天兴供。三时至道成。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初标佛寿者。事所依故。本指未成佛时。未成佛时。而云坐道场者。应指等觉最后时也。最后时中。内净八识。外摧四魔。故云破魔军已。魔军既破。佛道将成。故云垂得菩提。垂犹将也。谓将得而未得也。既将得未得。于佛法尚如罗縠。故云不现在前。一劫至十劫者。即最后所历之时。准长途。最后所历之时。方一刹那。今经十劫者。以佛寿既长。一切皆长故。又为显佛道非易。警?狂慧故。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者。即安住金刚定也。习气不尽。妙证未圆。故云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二诸天兴供。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初忉利敷座。知佛将于菩提树下成道。故先为敷座。座以师子名者。表无畏故。高一由旬者。显座之量。佛于此坐者。明敷座意。当得菩提等。出坐之时。适犹始也。言上来忉利诸天。敷由旬之高座者。岂徒然哉。盖为佛于此坐故。佛于此坐。非在十劫之中。乃过十小劫。当得菩提时。始坐此座耳。时诸下。梵天雨华。知佛将于菩提座上成佛。故雨众天华。华而言众者。品类不一故。面百由旬者。谓菩提座侧。四面各有一百由旬也。吹去萎华。更雨新者。表增进不住之义。满十小劫者。雨华之时。供养于佛者。雨华之意。言上来诸梵天王。满十劫而雨华不绝者。岂无为哉。盖为供养于佛故。供养于佛。兼重其处。故虽成道之后。乃至灭度。常雨此华。以严其地也。四王下。四王击鼓。为供养佛。常击天鼓者。表佛道将成。一音将震之义。其余下。余天作乐。余天者。除释梵四王之外。更有夜摩兜率等也。作天技乐者。表群聩待震。诸教当阐之义。

    △三时至道成。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十小劫。金刚定满时也。习气已尽。妙证始圆。故云诸佛之法。乃现在前。于一切法。成等正觉。故名阿耨等也。智佛成道竟。

    △二请转法轮二。一王子请法。二梵王请法。初三。一眷属备至。二说偈赞佛。三王子陈请。初。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释迦一子。灯明八子。智佛十六子者。有子事同。随缘各异也。父名智胜。子名智积者。积而可至于胜。子肖父也。不标余名者。以既标一名。便足取信故。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者。极耳目之所欲。尽世间之所出。无物不备。有美皆收也。闻父成道。信出世之有益。舍珍而往。觉世乐之非真。轻荣重道。趣父近佛。序分所谓又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等。即此类也。诸母者。十六王子。非一母生故。又一一王子。各有生母乳母等之不同故。涕泣者。恩爱骨肉。难割难舍。眷恋之情。痛崩于肺腑。惨然之迹。着散于诸窍也。随送者。爱其子。兼近其夫君而成道故。祖王臣民。围绕随至者。父不得而子。上行而下效也。咸欲二字。通约众意而言。言子母祖王。及诸臣民等。或舍珍而往。或涕泣而送。或围绕而至。虽亦各有所为。而归重在佛。故云咸欲亲近。供养恭敬等也。

    △二说偈赞佛。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至)归命无上尊。

    初叙仪标偈。头面礼足者。表至敬也。准今佛成道八年。回国为父王说法。父王领合国臣民。远迎见佛。以佛威德。不觉礼拜。佛意不受父礼。隐身不现。礼已。然后现身。据此。则智佛亦应不受父礼。非此所急。故不叙也。绕佛者。右转旋绕。表生生世世。从佛游行之意。毕已者。或三匝七匝。至无数匝。旋绕已竟也。一心者。端秉其意。合掌者。严肃其躬。瞻仰者。观想其德。偈颂者。发言称叹。应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义也。大威下。正以称赞。威显折伏之严。德彰摄授之慈。二俱莫及。故称为大。具此二大。为物所依。故称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修菩萨行也。菩萨行满。则菩提果圆。故云尔乃得成佛。尔犹今也。诸愿已具足者。佛道既成。一切大愿皆圆满故。善哉者。赞美词。既赞善哉。又称吉无上者。以如来行满果圆。诸愿具足。为最吉祥人也。世尊句。复以最后金刚道中。妄尽真极。而赞其为希有之甚。一坐十小劫者。经时希有。身体及手足等。住定希有。身体者。总指全身。手足者。别指四体。定力摄持。故静然不动。此外寂也。其心。指金刚定心。憺怕者。恬静义。大成云。其犹月爽秋天。寒光无际。是也。未曾有散乱者。正恁么时。欲罢不能。何散乱之有。此内静也。究竟永寂灭者。断妄希有。无妄不尽。故曰究竟。如木成灰。无重木理。云永寂灭。安住无漏法者。证真希有。无真不证。故曰安住。如金出矿。无再矿事。云无漏法。今者下。庆幸欢喜。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者。谓亲睹如来。于生死不安法中。得涅槃安隐之法。于无明不觉道中。成菩萨正觉之道故。我等得善利者。佛出世难。如优昙华。今既得见。即是得大善利。苟非宿有深因。必当现植大种。有此奇缘。宁不口称庆幸。而心生大喜哉。众生常苦恼等。乃详明庆喜所以。盖以佛未出时。一切众生。常为众苦之所逼恼。今佛出世。当令离苦。故庆喜也。又以烦恼所障。如盲如瞑。加夫佛未出世。无真导师。今遇导师。当断集谛。故庆喜也。又以众生。不识正助道品。能尽诸苦。常事盲修。今识苦尽之道。故庆喜也。又以众生。不知二种涅槃。能得解脱可以趣求。今知解脱之法。故庆喜也。又以佛未出时。众生如沉长夜。广造黑业。增长恶趣。以致天众减损。今佛出世。如长夜得灯。故庆喜也。又以众生。以苦舍苦。从冥入冥。常为邪见所障。于诸佛名。永不得闻。况复能见。今得见佛闻法。顿出冥途。故庆喜也。且也。今佛所得。乃最上涅槃安隐之法。最上菩提无漏之道。而我及天人。已得亲见。故为得最大利。此庆喜之所由生也。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者。稽首。谓以首至地。稽留不起。归命。谓以命归佛。驱遣不去。此亦因见佛德殊胜。庆跃难鸣。惟有稽首归命而已。

    △三王子陈请二。一略陈请词。二广说偈颂。初。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至)怜愍饶益诸天人民。

    初结前起后。咸作下。正陈请词。诸天人民。不知离苦。而如来说法。教以离苦。则是多所安隐。诸天人民。不知断集。而如来说法。导以断集。则是多所怜愍。诸天人民。不知修道证灭。如来说法。教以修道证灭。则是多所饶益。夫如是。何靳固而不说哉。

    △二广说偈颂。

    重说偈言世雄无等伦(至)当转无上轮。

    初如证求示。大成云。秀拔六合之表。故称世雄。无等伦者。四天无以齐其福。十圣无以及其智故。百福自庄严者。因修百福。果感相严。福固自修。严亦自具也。得无上智慧者。自觉圣智究竟。愿为世间说者。请演斯智以觉他故。度我及众者。兼为自他请也。自他根器。差别不同。愿佛随顺。故云分别显示。时至机熟。还期为说一乘。故云令得是智。如是则无机不被。有缘皆入。故云我等得佛。众生亦然。世尊下。如知请转。知所念者。或念在小乘。或念在大乘。如来皆能知之。亦知行道者。或行谛缘道。或行六度道。如来亦能知之。又知智力者。或具人空智力。或具法空智力。如来又能知之。此知三乘机也。欲乐者。或乐生天上。或乐在人间。修福者。或曾修天福。或曾修人福。宿业者。或宿行戒善业。或宿行禅定业。此知人天机也。既知三乘。又知人天。一一无谬。名悉知已。如所知机。渐次诱引。自无躐等之弊。及中止之??。故云当转无上轮也。王子请法竟。

    △二梵王请法二。一智佛现瑞。二诸天来请。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初下及幽冥。诸佛世界。皆众生共相无明所感。如来成道。能破自他无明。故以六种震动表之。其国中间。幽冥之处。即铁围山内。无间狱中也。然虽此处。亦在自己光明藏中。但以众生业力障故。日月威光所不能照。同处其中。亦各不能相见。今蒙如来智光。破诸业力。显出大光明藏。故云而皆大明。各得相见。是言者。惊怪之语。言一向各不相见。乍然一见。故怪其云何忽生。

    又其下。上至梵宫。六种震动者。虽胜人间。亦世界摄。故与世而俱动也。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者。佛光无碍。即覆盆之下。亦无不至故。天光碍而非通。不及佛光。故云胜也。

    △二诸天来请五。一东方来请。二东南来请。三南方来请。四例明六方。五上方来请。初五。一蒙光共议。二备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五默然受请。初二。一蒙光作念。二共议何缘。初。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至)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佛光胜于天光。故云倍于常明。昔所未有。有必有因。故自念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二共议何缘。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至)遍照于十方。

    即各相诣者。谓彼此相往一处。共议此事者。谓议论放光因缘。名救一切者。从利他为名。显是深位上士。示居天位也。昔所未有。勿得视为泛常。故诫以宜各共求。大德天。指补处之尊。二为字。乃持疑之语。言或是大德天生。或是佛出世间。总言必有异人。乃有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也。蒙光共议竟。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至)共诣西方推寻是相。

    天福殊胜。宫殿随身。故云与俱。衣裓盛华者。知有异人。预备供养也。东方天王。见光自西而来。故诣西推寻。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至)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初见佛及众。即时下。各兴供养。而散佛上者。散华成盖。以覆佛上也。极状其多而且高。故以须弥喻之。并供养树者。树乃佛之所依。因人重树。如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之意。标树量者。对上华如须弥。为显广狭无碍义故。有漏不及无漏。舍轻求重。故以宫殿奉佛。而作下。愿佛纳受。自惟久沉有漏。故求佛哀愍。欲希无漏。故求佛饶益。愿垂纳处者。以如来纳而处之。即是哀愍饶益故也。佛出世难。如优昙华。故赞以希有难遇。力无畏等。无一不备。故赞以具无量德。能救护者。救令离苦。护令得乐。总赞如来大悲大慈德也。具大慈悲。能救能护。故称天人大师。哀愍世间。正大悲能救之义。普蒙饶益。正大慈能护之义。自述其从来者远。故云五百万亿。自述其为供之诚。故云舍深禅乐。先世福业殊胜。故感宫殿严饰。用以奉佛。愿佛纳受者。欲舍有漏之果。转作无为之因也。

    △四正请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度苦恼众生。

    众生涅槃道。久矣塞绝。愿佛度脱。故求开此道也。两足自利。说法化他。大慈与乐。大悲拔苦。偏度苦恼众生者。余非不度。急先务耳。

    △五默然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默然许之。如今佛三七日后。寻念方便之仪。东方来请竟。

    △二东南来请五。一蒙光共议。二备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五默然受请。初。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至)度脱苦众生。

    初蒙光作念。有非常之瑞。必有非常之事。故皆欢喜踊跃。而生希有之心。即各下。共议何缘。天王名大悲者。义取能拔众苦。亦寄位菩萨也。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诫以当共一心。过千二句。拟知不在此方。多是二句。大约不是天生。是天王未至好城。早知有佛出世矣。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共诣西方推寻是相。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至)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初见佛及众。时诸下。各兴供养。而作下。愿垂纳受。如来道超十地。德迈四天。故称圣主天王。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大论云。在壳发声。已胜余鸟。正法念云。如是美音。若天若人。无能及者。今喻佛音。故云尔也。普度一切。故云哀愍众生。又圣主天王。必具相好庄严。赞佛身业。迦陵句。赞佛口业。哀愍句。赞佛意业。以如来三业殊胜。见闻成益。故敬礼也。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者。于诸如来。生难遭想意。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者。自据所见而言。其实如来常住于世。岂有空哉。无佛出世。众生惟知作恶。不知修善。故感恶道充满。天众减少。有佛说法。能令远离邪途。识取正路。故云今佛出世。为众作眼。归趣者。可归可趣。救护者。能救能护。灭恶生善。故为众生之父。拔苦与乐。故称哀愍饶益。非有前缘。难可值遇。故云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也。

    △四正请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忍善者增益。

    众生未得离苦。愿佛救拔。故曰哀愍一切。转法轮者。摧十恶。及二障。度众生者。化人天。及三乘也。或说人天。或说三乘。皆为显示法相。或出分段。或脱变易。皆为度诸苦恼。或果感人天。或道得三乘。皆为得大欢喜。得道者。别明三乘获益。生天者。别明天乘获益。忍善者。别明人乘获益。忍信也。谓信及作善。则不失人乘也。

    △五默然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东南来请竟。

    △三南方来请五。一蒙光共议。二备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五默然受请。初。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佛出世间。

    初蒙光作念。即各下。共议何缘。王名妙法。乃深证实相。现天王身。说法度生者也。甚威曜。即倍于常明之义。过百千劫。未见是相者。足证此方。无佛出世久矣。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共诣北方推寻是相。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至)惟愿垂纳受。

    初见佛及众。时诸下。各兴供养。而作下。愿垂纳受。偈中首句。总叹智断究竟。为世所尊。故难见也。旷劫修因。既能自破烦恼。成道说法。又能破他烦恼。故称破烦恼者。前云百八十劫。又云过百千劫。今云百三十劫者。以佛身随机隐显。诸方所见不同也。乃得一见者。应上难见之语。此约断德以叹希有之义。佛未出时。无法乳以资慧命。故云饥渴众生。佛既出世。布慈云而润含识。故云法雨充满。百三十劫无佛。故云昔所未睹。佛是一切智人。故称无量智慧。优昙华。喻佛出之难。今乃值。庆自遇之异。此约智德以叹希有之义。宫殿蒙光严饰。胜于寻常。不敢自居。故求慈愍纳受。

    △四正请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当演深远音。

    一切世间。义摄三途。诸天魔梵。义摄三天。沙门。义摄三乘。婆罗门。义摄人道。皆获安隐者。随分受益。渐证常乐。而得度脱者。暂离违缘。永脱众苦。轮取运载义。谓运载众生。从凡至圣。从权入实故。鼓取?励义。谓?励行人。战退诸魔。获髻中珠故。螺取号令义。谓号令群机。反邪归正。回小向大故。雨取润泽义。谓润泽善根。随分增长。渐得入道故。法轮云无上。法鼓等云大者。俱约究竟言也。末二句。乃结请之词。大成云。圣人谈吐。贵在投机。言近指远。淡中有味。故云深远。

    △五默然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南方来请竟。

    △四例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西南至下。中摄正西。西北。正北。东北。共六方也。亦复如是者。为避繁文。令例上而知故。

    △五上方来请四。一蒙光共议。二备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初。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佛出世间。

    初蒙光作念。即各下。共议何缘。尸弃。此云顶髻。证最上乘。示居天位者也。光称威德者。倍寻常故。昔所句。言不惟未见。兼亦未曾闻也。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共诣下方推寻是相。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至)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初见佛及众。时诸下。各兴供养。而作下。愿垂纳受。复有五义。初正求纳处。准今佛成道时。四王各奉一钵。愿佛纳受。如来以神力故。合为一钵。纳而受之。据此则诸梵宫殿。亦可合而为一。一时俱受。故皆以纳处为愿也。时诸下。赞佛慈悲。善哉见诸佛者。自叹其得见于佛。以难见能见。故为善也。诸助语词。佛以大悲之心。拯济有情。故云救世圣尊。三界称狱者。以果酬因。羁縻难出故。勉出众生者。劝以出世之道。令脱轮回之苦。此赞如来大悲救拔德也。佛具一切智慧。大慈利益人天。故以普智天人尊称之。群萌者。众生机性不同。如三草二木。萌芽各异也。甘露门者。门中施设甘露。开之则起死回生。喻教中诠显理性。演之则灭恶生善。灭恶生善。故能广度一切。此赞如来大慈利益德也。于昔下。庆己所遇。空过无佛之时。较前百八十劫。百三十劫等。更为悬远。故云无量劫也。有佛住世。如日光遍照。故佛未出。则十方闇瞑。由闇瞑故。众生惟知作恶。故恶道增长。准文饰受记文中。修罗亦属恶道。故亦盛也。不知作善。故天众渐转渐减。盖以天福受尽。死多堕于恶道故也。纵或生于人道。而时当无佛。故不得从佛闻法。不闻法故。无由改过自新。故曰常行不善。由此夭折天年。惑乱识性。故并色力智慧。二皆减少。罪业约过去而言。言现前色力智慧。既皆减少。则举动便觉不乐。施为常是致苦。加以过去罪业因缘。果报不爽。不惟不复得乐。并彼得乐之想亦无。故云失乐及乐想也。由失乐及想故。常为众苦逼迫。希望出离。以致误入邪见。坚执不舍。故云住也。不求断苦之法。故不识善仪。不求大势之佛。故不蒙佛化。由此轮转三途。永无出期。故云常堕恶道。此如来未出世时。而众生展转流浪。可悲可愍如此。佛能分析善恶。拣辨邪正。故曰为世间眼。从无量劫。以至于今。故云久远时出。出非无因。故云哀愍众生。现于世间。虽现世间。不为世缚。故云超出成觉。甚欣庆。叹未有者。翻上说有六义。一为佛出世而闇瞑息故。二为恶道减而善道增故。三为依法行而色智胜故。四为罪业灭而福乐生故。五为邪见隳而善仪着故。六为蒙佛化而恶道断故。此如来既出于世。而众生渐息苦轮。可欣可喜如此。我等下。申诚结愿。准前可知。末四句。回施有情。观此中普及一切。及皆共成道之语。恐未可以实行天人视之。

    △四正请转法。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无量劫习法。

    安隐与乐。度脱拔苦。二皆随机施设。故云多所。多所者。言非一也。法称甘露者。以有灭恶生善义故又宗镜云。有甘露树。中秋露滴叶上。人取之为长生药。若入地中化成珠。如人闻法入心。化为菩提种子也。击喻说。鼓喻音。言如来说法音声。普遍一切。如击鼓以警众也。苦恼众生。涅槃非可遽施。故求开示道路欲因道而至灭故。随机敷演。咸通真实。故称大微妙音。无量劫习。指诸佛因所修法。所谓涅槃道路是也。准诸方此科之下。更有默然受请一科。今不具者。以向下有总受众请之文。避重叠故。然又当知十方梵王。虽按次第叙列。而彼时实无先后。盖智佛同时放光。十方同时推寻。即见佛兴供。请转法轮等。亦皆同时。但以言不顿彰。故次第而叙列之。若作表法者。十方梵王。表众生六根四体。六根四体。各具灵明觉知。即是佛光普照。但众生不知光之所自。则不得见佛。观文中以何因缘。而现此相等语。正学人用心吃紧处。而偈中此是何缘。宜各共求等语。正学人进步吃紧处。至于东向西寻。南向北寻等。正显此一段光明。活泼泼的。无有定处。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于此识得落处。则智佛不离自心。而六根四体。俱解请转法轮。一念不动。即是默然受请。留心斯道者。其勿忽诸。请转法轮竟。

    △三受请施权二。一总受众请。二为机施权。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及十六王子请。

    如来出世。本为度生。请转法轮。正契佛心。故佛受其请也。

    △二为机施权二。一转四谛法轮。二转因缘法轮。初。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至)是苦灭是苦灭道。

    初标赞。即时者。即于受请之时。不待多日。如今佛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等相类。三转者。以四谛法。作三次转。如云。此是苦。逼迫性等。名示相转。此是苦。汝应知等。名劝修转。此是苦。我已知等。名作证转。十二行者。约一谛有三转。一转能成一行。四谛合论。故名十二行法。依斯行法。摧惑至真。故名为轮。若沙门等者。言此乃先佛仪轨。惟佛能知能转。若沙门者。不过依教传宣。而婆罗门。亦不过依教修习。至于诸天魔梵。及余世间外道等。尚不知依教修习。何况能转。故总以不能断之。谓是下。释转。谓指出四谛名目。以释所转法也。苦者。以生老病死为体。逼迫身心。故名为苦。集者。以见思烦恼为体。招感苦果。故名苦集。灭者。以偏空涅槃为体。能灭诸苦。故名苦灭。道者。以正助道品为体。能证离苦之灭。故名苦灭道。然此四谛。后三亦缘苦谛建立。故皆连苦为名。

    △二转因缘法轮。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初顺观流转。广说者。因缘无别。即广前四谛法故。自无明至老死。共十二支。展转生起。互相由藉。故名十二因缘。无明即过去烦恼。由烦恼故。于事于理。无所明了。故名无明。由斯无明为缘。造作种种业行。故云无明缘行。此二支属过去因。集谛所摄。业牵识走。转入胎藏。故云行缘识。识执持故。七日一转。而成胎中五阴。故云识缘名色。名即受想行识四阴。以胎中尚无实用。但有其名也。色即色阴。从托胎后。至五七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故名为色。名色增长。至七七位。六根圆具。故云名色缘六入。以根有入尘义故。六入成就。月满出胎。触对前境。故云六入缘触。习触生觉。觉于违顺中庸等相。故云触缘受。受谓觉受。即领纳义也。此五支属现在果。苦谛所摄。由觉受故。于可欲境。心生贪染。故云受缘爱。爱心炽故。追逐不舍。故云爱缘取。因取起行。造种种业。为诸有因。故云取缘有。此三支。前二属惑。与过去无明同。后一属业。与过去行同。俱现在因。亦集谛摄。以因感果。当生三有。还受五阴之身。故云有缘生。五阴假和。不久变坏。故云生缘老死等。忧悲苦恼。亦老死中事。盖以老必忧苦。死必悲恼故也。此二支属未来果。亦苦谛摄。又此十二因缘。准华严及古德。更有多义。避烦不录。此如来广前苦集二谛。为流转门也。无明下。逆观还灭。逆观者。自老死至无明。逆次而观。如缘起经云。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上二句为推因智。下二句为审因智。约三世推审。共成六智。既推审已。知老死因生而有。名住法智。然后又以七智观生支因。如是展转逆观。观至行支。因无明而有。共成七十七智惟无明无因。不须更观。只须发勇猛心。奋坚固力。断灭无明。则展转相因而灭。故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然此中约逆观。能生推审住智。即是道谛。约还灭。能显无生之理。即是灭谛。盖如来广前道灭二谛。为还灭门也。受请施权竟。

    △四闻法保证。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初最初保证(如今佛初度五人之类)。天人大众者。通叙在会之机。六百万亿等。别指保证之众。智佛缘胜。故最初得度。即有六百万亿那由他数也。一切法。指世间六尘。人惟贪染六尘。起于诸漏。以致心受系缚。不得解脱。今闻谛缘之法。知受是苦。故于一切不受。由不受故。是心不为诸漏所系。名得解脱。九次第定。渐转渐深。渐深渐妙。故云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八解。略见前文。广如正量论释。第二下。次后保证(如今佛续度千二之类)。二三四。皆指阿含。或阿含作四会说故。从是已后。指方等般若。以方等般若时中。或大小并谈。有受小乘益者。故致诸声闻众。有无量无边。不可称。不可数也。不言缘觉者。以缘觉与声闻证齐。即摄声闻中故。智佛开权竟。

    △二智佛显实四。一王子启请。二从随出家。三时至显实。四闻法获益。初(前虽请转法轮。佛知时未至故。且说小乘。今小乘既已成就。故须重请。以开大乘之端也)。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至)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初标机显本。天真未丧之年。离尘入道。故云童子出家。然出家事在最初。因前未叙。而今叙之。下从随出家仿此。沙弥。此云息慈。谓止息诸恶。常行慈善故。通论有三。一形同沙弥。谓虽蒙剃度。未沾戒品者。二法同沙弥。谓同学律仪。禀受戒法者。此复有三。一驱乌沙弥。谓七岁至十三岁。能为僧驱遣乌鸟。守护食厨等处故。二应法沙弥。谓十四至十九岁。能事师执役。修习禅诵。与出家法相应故。三名字沙弥。谓二十已上。未受具戒。犹存沙弥名字故。此三俱禀十戒。总号法同。三菩萨沙弥。谓未受近圆。先发大心者。今是菩萨沙弥。以向下有志愿知见义故。诸根二句。明现在机胜。已曾供养等。明过去本深。或亦法身大士。与智佛作应生眷属。借此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者也。俱白下。请法陈情。是诸无量等。指前保证之众。然此众虽属声闻。皆具大乘机性。故称大德。皆已成就者。显小果已圆。小果已圆。无容更说小法。故云当为我等。说阿耨菩提。此请法也。既闻佛说。自不孤负佛意。故云皆共修学。皆共修学。非徒托之空言。故云我等志愿。念兹在兹。深心固结有素。故云佛自证知。证知者。证验于素。了知于今。此陈情也。王子启请竟。

    △二从随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至)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所将众。即前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等也。于中有八万亿人。见王子出家。顿发思齐之心。故亦求出家。统论出家。料拣有四。一谓身参法侣。心犹顾恋。名身出心不出。二谓妻子受用。不生耽染。名身不出心出。三谓身参法侣。心无顾恋。名身心俱出。四谓妻子受用。深生耽染。名身心俱不出。今属第三种也。王即听许者。虽为事子伴道。亦圣人乐人为善之意。然此众既随王子出家。法缘应在王子。或亦向下结缘之众。故特叙之。

    △三时至显实。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初时至机熟。既受请。复过二万劫者。中说方等般若。调机待时也。

    乃于下。为众说经。所说之经。与今无异。故云是大乘等。

    说是下。当机受持。受谓领受无违。持谓执持不失。讽诵通利者。通谓通达其义。利谓熟利其文。前云我等闻已。皆共修学是也。

    △四闻法获益。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至)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菩萨。机本正等。故云皆悉信受。声闻众中。根器各异。故云亦有信解。然信解与信受不同。信受谓忍可其理。深受于心。信解谓忍可其言。微解其义。所谓信佛语故。随顺此经者。信解是也。其余众生者。或定性声闻。或住相凡夫。或上慢四众。种种差别。故云千万亿种。皆生疑惑者。以有定性等过所障故也(问。科云闻法获益。经云。皆生疑惑。岂非经科不相应耶。答。益有二种。一近益。信解信受者是。二远益。疑惑者是。言此众若不疑惑。王子何由覆讲结缘。今日何由闻法得度。据此则疑惑之众。亦皆远为佛因。得不谓之益乎)。结缘之由竟。

    △二结缘之事三。一智佛入定。二王子覆讲。三出定赞劝。初。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至)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初说经时节。八千劫者。亦是就机而言。其实尘说刹说。至今无休废也。说此下。说已入定。佛知疑惑之众。机在王子。故即入静室。佛无不定。权示忘言。故云住也。八万四千劫者。住定之久。留与王子作结缘时耳。

    △二王子覆讲。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初覆讲结缘。寂然者。身心不动之义。然智佛入室。留与王子结缘。王子默会其意。故云知也。各升法座者。佛意不可有违。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者。时机不可有失。广说者。展演其文。分别者。讲解其义。据王子之意。无非欲破众疑。以结当来之缘也。

    一一下。结缘之众。六百万亿等。即前疑惑之众。示教利喜者。示以成佛利益。教以欢喜信受。为中间受度之缘。作当来成佛之因也。

    △三出定赞劝。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至)三菩提如来之慧。

    初称叹希有。知彼结缘事毕。故从定起。欲坚听众之信。故须普告。机胜本深。自他两利。故云甚为希有。此总赞也。诸根通利句。别赞机胜。已曾供养等。别赞本深。受持佛智句。别赞自利。开示众生等。别赞利他。前云皆共受持。讽诵通利。又云示教利喜。令发菩提之心。即此中自利利他义也。

    汝等下。劝众亲近。复有二义。初正劝。数数犹常常也。常常亲近者。表为法之勤。而复供养者。表为法之至故。

    所以下。徴释。佛恐权教三乘人等。以王子覆讲。非是佛说。未必有益。故以能信不毁。当得菩提等释之。结缘之事竟。

    △三远近得度四。一中间不尽。二至今得度。三今犹未尽。四未来得度。初。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至)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十六菩萨。不忘智胜之道。故常说是经。所化众生。常忆大通之嘱。故世世与俱。又世世与俱者。大成云。无缘必不相聚。有缘必不相离也。从其闻法。悉皆信解者。因愈深故。以此因缘。得值诸佛者。缘愈胜故。四万亿佛。经既未出何佛。存疑可也。于今不尽者。言昔日结缘之机。中间与俱值佛应熟者熟。应脱者脱。至今熟脱犹未尽故。

    △二至今得度二。一王子成佛。二还度彼众。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总标成佛说法。王子行满。故皆成菩提果。说法度生。化众缘深。故有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下。别列方位名号。于中方位有八。名号十六。古德取卦义释之。有顺此方机宜。今虽稍变其文。仍用彼义。亦为接引偏好。令纳佛种也。东方者。属震位。为动义。阿閦。此云无动。表即动而证不动之理故。证不动理。圆应群机。众生心悦诚服。故国以欢喜称之。须弥顶者。言此佛证不动理。高出物表。如须弥巍巍不动。顶落群峰也。东南者。属巽位。为柔顺。人惟自处柔顺。乃能折伏一切。故二佛皆以师子为名。一表说法无畏。一表现相无畏。故以音相别之。南方者。属离位。为虚明。佛证虚明之理。遍应群机。而体无住着。故名虚空住。言虚空住者。乃无住之住也。常灭者。谓自证之理。至虚至明。能容一切而不住。能照一切而不见故。西南者。属坤位。为资生。人惟处于至下。物资以生。乃能处于至上。物资以覆。故佛以帝梵为名。帝谓帝释。梵谓梵王。借其相以喻佛。取在上覆护义也。西方者。属兑位。为毁折。佛证真常之理。当毁折而不变。故名阿弥陀。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也。度苦恼者。体经毁折不变。用能应物随缘。佛证此理。自他苦恼俱度故。西北者。属乾位。为刚健。佛以刚健不息。曲成万物。德杳普熏。神通遍至。故以多摩罗?等为名。须弥相。喻佛曲成万物。其体不动也。北方者。属坎位。为险陷。佛以无缘之慈。荫覆险陷众生。隐显随意。故以云自在为名。次益以王者。表自在之至也。东北者。属艮位。为万物成始成终之所。然始终之理。在物为成坏。在人为生死。是世间之所怖畏。佛能成道于此。自坏怖畏。又能说法于此。坏他怖畏。故以怀怖畏为名。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者。仁济群品。为坏他怖畏故。寂默者。默证无为。已坏自怖畏故。娑婆。此云堪忍。以能忍受诸怖畏故。菩提。此云觉道。以能觉坏诸怖畏故。然始终二佛。俱兼国土言者。以依正分明。示可信也。中间诸佛。不兼国土言者。以依正重沓。避文繁也。王子成佛竟。

    △二还度彼众。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初退大向小。为沙弥时。仍指结缘之时。各各教化等。仍指结缘之机。前云六百万亿等。今少变其文也。从我闻法等。明本是菩萨。此诸众生等。明退住声闻。言有住者。显非尽住。乃中间熟脱未尽。所谓智胜遗尘是也。我常下。引小入大。如来出世。惟为一大事因缘。故云常教菩提。既云常教菩提。何故退住声闻。言是诸人等。应以声闻之法。渐渐诱引。以入佛道故也。所以者何等。徴释应以渐入之义。尔时下。结会古今。必结会者。显因深缘胜。令彼直下承当。即有不能承当者。亦为未来。重结一层得度之缘。故曰尔时所化众生。即今日汝等比丘。及我灭后声闻是也。至今得度竟。

    △三今犹未尽。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生灭度想当入涅槃。

    承上既属昔日所化。何故未来世中。犹为声闻弟子。盖以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故也。由不闻是经。不知菩萨所行。不止乎此。不觉菩萨所行。不离乎此。故云不知不觉等。由不知故。自于所得功德。得少为足。故云生灭度想。由不觉故。自谓所得功德。成佛绝分。故云当入涅槃。盖指灰身泯智。为入涅槃耳。然此亦是昔结大缘。今生熟脱未尽。上文所谓及我灭度后。声闻弟子是也。

    △四未来得度。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初正明得度。为度未来声闻弟子。故于余国作佛。又余国作佛者。度已熟。待未熟也。更有异名者。随机建立故。如华严云。如来名号。应众生心。各各不同。本经亦云。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生灭想。入涅槃者。小果圆故。于彼土。求佛慧者。大机动故。大机既动。佛为会权归实。故得闻是经。既闻是经。受记成佛。故以佛乘灭度。灭度者。谓既得佛乘。灭五住。度二死也。更无下。究竟无余。惟以佛乘得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故曰更无余乘。若有余乘者。除是时未至。机未熟。如来方便说法。然既属方便。则究竟无余乘耳。正叙因缘竟。

    △二再明化仪。(如来化仪。前周已明。只因下根不悟。故示因缘。今因缘既示。故再明之。俾知从实施权。会权归实之义。庄生所谓言有宗。事有君者是也)分三。一复宗引喻。二正以喻明。三以法贴合。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初归实之宗。不惟当来无有余乘。即今亦然。故呼诸比丘以告之。法华之后。即转双林。故曰涅槃时到。自知者。佛佛道同。法尔如是也。此明时节既至。从前多方淘汰。至今无复枝叶。纯有贞实。故云众又清净。方等心相体信。故曰信解坚固。般若从佛转教。故能了达空法。深入禅定者。大成云。即楞严定也。此明根器已熟。便集菩萨等。即聚会亲族。交付家业之义。为说是经。废权立实。故云无有二乘。惟一佛乘。此明等赐一乘。然此科。初云若如来自知等者。反显从前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乃如来自知时未到。机未熟耳。比丘下。施权之宗。承上既惟一乘。则知从前方便。乃为机施设。故重呼比丘。教以当知也。方便指权智。权智照机。故能深入众性。志乐小法者。有二乘机。深着五欲者。为烦恼障。为说涅槃者。投其志乐。截其贪欲。则便信受者。喜其证速。乐其断疾故也。

    △二正以喻明二。一喻众生机感。二喻如来化应。初。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至)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五百由旬。喻二种生死。以分段粗显如三百。变易细微如二百。合以五百由旬喻之。若喻烦恼者。见思粗重如三百。无明细轻如二百也。险难恶道者。喻生死烦恼之路。能伤法身。能失慧命故。旷绝者。远之至极。喻生死烦恼之路。至极果乃能出故。无人者。无人接济。喻缘生无佛应化。欲出离无所依故。既不能出。又无所依。故喻以怖畏之处。多众喻昔结大缘。中间向小之机。虽向小道。由大缘内熏力故。欲度烦恼生死。以证菩提涅槃。故喻以欲过此道。至珍宝处。盖以此道喻烦恼生死。宝处喻菩提涅槃也。喻众生机感竟。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喻会权归实。初二。一喻从实不得二喻隐实施权。初。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至)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初喻成道说法。导师喻佛。以佛能引导众生。离烦恼度生死故也。聪慧者。智慧聪敏。喻佛权实二智。权实二智。能通权实正理。故以明达喻之。险道者。仍喻生死烦恼。通喻道谛。塞喻集谛。佛已修道断集。离二死。证二灭。故以善知喻之。此喻如来初成道觉义也。初成道觉。演大华严。以己所证。提率化机。故以将导众人喻之。欲过此难者。喻如来欲令众生。圆修圆断。离烦恼而至菩提。度生死而证涅槃也。所将下。喻大教难投。既已发足。便名中路。喻小机已入大会。闻法乖心。不欲进求大法。故以懈退喻之。白导师言者。喻既不求大。仍以小机感佛也。疲极喻根钝智劣。根钝智劣。惧修大行。无望成佛。故以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喻之。自谓生死宛然。烦恼正炽。去佛尚遥。故喻以前路犹远。自谓空修无益。欲废前功。仍归凡外。故喻以今欲退还。穷子喻中。所谓往至贫里。以求衣食是也。

    △二喻隐实权施。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至)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初喻寻念方便。多诸方便。喻如来权智无量。作念可愍。喻如来怜念小机。怪其自违佛果。枉入迷流。故喻以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下。喻正施权乘。以方便力等。喻如来以权智力。说小乘法也。小乘之法。断见思。度分段。如过三百由旬。化作者。显非真实。一城者。聊可止息。喻二乘涅槃非真。暂令栖止五分法身故也。告众人言。喻如来诫勉之词。诫以勿怖大法。莫流凡外。故喻云汝等勿怖。莫得退还。勉以速证小果。暂栖法身。故喻云今此大城。可于中止。六通纵任。故喻云随意所作。证二乘灭。脱三界苦。故喻云若入是城。快得安隐。二乘若能回心。佛果亦可渐证。故喻云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据此则权非定权。彼高推圣境者。特画地以自限耳。

    是时下。喻闻法保证。二乘根钝智劣。故喻云疲极之众。闻法投机。欢喜赞叹。故喻云心大欢喜。叹未曾有。譬喻品中。所谓适其愿故。心各勇锐是也。二乘之人。喜小法能脱见思。能离分段。不知尚有无明。尚余变易。故以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喻之。快得安隐者。喻小乘之法。速脱界内苦也。前入化城。喻取证小果。取证小果。能脱分段因果。故喻云生已度想。既脱分段因果。无复缠缚逼迫。故喻云生安隐想。此二乘得少为足义也。

    △二喻会权归实。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至)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喻时至机熟。所谓复经少时。渐以通泰是也。灭化城。语众言等。喻废权立实之义。汝等去来者。谓汝等若去。急随我来。喻如来敕令取果。教以效修也。时至机熟。一拨便转。故喻云宝处在近。昔为儿啼。权拈黄叶。故喻云我所化作。正以喻明竟。

    △三以法贴合二。一正以法合。二重提前喻。初(准喻中有二。今缺众生机感。惟如来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不得。二隐实施权。初。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初成道说法。如来句。寄言总合。示成正觉。接引众生。故云作大导师。合前有一导师。又导师称大者。必是二智具足。兼合聪慧明达。生死即分段变易。烦恼即见思无明。能伤法身。能失慧命。故以恶道称之。于此恶道。如来能知。合前善知险道。恋集则险难长远。合前塞相。修道则可去可度。合前通相。应犹可也。由可去可度。乃说华严。兼合将导众人。欲过此难之喻。若众下。大教难投。闻一佛乘。不能领荷。以为见佛无益。近佛徒然。故皆不欲见佛。不欲亲近。合前所将人众。中路懈退。便作是念。佛道长远者。自揣根钝智劣。惧修大行。无望成佛。合前白导师言。我等疲极怖畏。不能复进。久受二句。有不耐苦行。欲废进修之意。喻中所谓前路犹远。今欲退还是也。

    △二隐实施权。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首二句。合寻念方便喻。以既知怯弱下劣。必思救济之方也。中道者。见思无明。分段变易之中。喻中所谓过三百由旬是也。二涅槃者。大乘究竟为一。二乘少分为二。又声闻缘觉。二人所证。号二涅槃。然此乃为接小乘。止息五分法身。权巧假立。合前化作一城之喻。准喻中更有诫勉之语。并闻法保证之义。今并略之。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归实。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二地者。第二涅槃之地也。又声闻缘觉。二人所住为二地。众生住此。暂脱重苦。合前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便为说。所作未办者。示以断证未极。合前即灭化城。汝所住地。近于佛慧者。示以菩提可阶。合前宝处在近。教以观察筹量等。令自验非真。但是如来方便等。明非真所以。合前向者大城。我所化作。正以法合竟。

    △二重提前喻。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首三句。提隐实施权喻。既知下。提会权归实喻。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正叙因缘。二颂再明化仪。初三。一颂结缘之由。二颂结缘之事。三颂远近得度。初二。一颂智佛开权。二颂智佛显实。初四。一颂智佛成道二颂请转法轮。三颂受请施权。四颂闻法保证。初(长行有三今属略颂)。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心皆怀踊跃。

    首四句。颂垂成十劫。次八句。颂诸天兴供。此中无忉利敷座者。偈之略也。末四句。颂时至道成。可知。

    △二颂请转法轮二。一颂王子请法。二颂梵王请法。初(准长行有三。今缺说偈赞佛。惟略颂前后二义。不曲分也)。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至)充我及一切。

    初四句。颂眷属备至。头面下。颂王子陈请。此中上二句。为陈请之仪。下二句。乃陈请之语。

    △二梵王请法二。一颂智佛现瑞。二颂诸天来请。初(略颂)。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难值则易于错过。时现则人多不识。故须觉悟。觉悟之法。非大变不能警心。故须震动。准长行更有光照一切之义。今颂略也。

    △二颂诸天来请(略颂)二。一别颂东方。二合颂九方。初。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至)受请默然坐。

    初颂蒙光共议。略共议之语。诸梵二句。颂备供推寻。缺备供之仪。散华二句。颂见佛兴供。见佛之语虽隐。义必有故。

    请佛二句。颂正请转法。以偈赞叹。准长行。应在见佛兴供文中。如东方文云。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等是也。佛知二句。颂默然受请。

    △二合颂九方。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至)转无上法轮。

    请法之语。乃撮略长文。九方天王之偈。约义而颂之。颂请转法轮竟。

    △三颂受请施权(长行分二。今属略颂不分)。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至)汝等应当知。

    皆从生缘有者。如无明为能生之缘而有行。行为能生之缘而有识等。此颂流转门也。流转不停。轮回不息。故以过患称之。教以当知者。知所以生。则知所以灭。此颂还灭门也。

    △四颂闻法保证(略颂)。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至)不能得其边。

    初颂最初保证。垓大数。即万亿也。第二下。颂次后保证。从是后者。兼第三第四。乃至方等般若等时言也。颂智佛开权竟。

    △二颂智佛显实(长行有四今缺第二第四分二)。一颂王子启请。二颂时至显实。初(略颂)。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至)慧眼第一净。

    营从者。经营从随。即前所将众中。八万亿人也。皆当成佛者。显闻法信受。不孤佛意。颂前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之义。愿得慧眼等。颂前我等志愿如来知见等义。第一净者。以三乘皆具慧眼。惟佛为最净故。

    △二颂时至显实(略颂)。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宿世所行。应属菩萨之行。以前文有已曾供养诸佛。及净修梵行义故。无量因缘。种种譬喻者。多方训导。乃如来诲人不倦之意。六波罗密。能到彼岸自修也。诸神通事。能度众生。化他也。是皆真实之法。菩萨之道。说此应在方等般若之时。以方等般若。虽说真实之法。菩萨之道尚属调机护根。非同直显。故置分别之言准长行云。过二万劫。此即二万劫中事也。说是法华者。时至机熟会权归实之教。无容默故。恒河沙偈较今经最多者。随机随时法无定相也。颂结缘之由竟。

    △二颂结缘之事(长行有三。今缺第二。出定赞叹)分二。一颂智佛入定。二颂王子覆讲。初(略颂)。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二颂王子覆讲(义颂)。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至)恒河沙等众。

    前八句。颂覆讲结缘。后四句。颂结缘之众。颂结缘之事竟。

    △三颂远近得度(长行有四。今缺后二)二。一颂中间不尽。二颂至今得度。初(略颂)。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虽曰常与师俱。有已脱未脱。长行所谓得值四万亿诸佛。于今不尽是也。

    △二颂至今得度(略颂)。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至)渐教以佛道。

    前四句。颂王子成佛具足行佛道者。生生世世。说法度生。借利物以成己也。后四句。颂还度彼众。颂正叙因缘竟。

    △二颂再明化仪三。一颂复宗引喻。二颂正以喻明。三颂以法贴合。初。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至)甚勿怀惊惧。

    前四句。颂施权之宗(约义追颂)。施权原为显实。故云引趣佛慧。后四句。颂显实之宗(约义追颂)。显实原依本因。故教甚勿惊惧。

    △二颂正以喻明二。一颂众生机感喻。二颂如来化应喻。初(义颂)。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经五百由旬。

    迥绝者。无人之境。喻缘左无佛应化。长出毒兽水草者。毒兽喻邪知邪见。以彼能害正信故。水草喻正定正慧。以彼能资解行故。余同长行。

    △二颂如来化应喻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颂会权归实喻。初二。一颂从实不得喻。二颂隐实施权喻。初(义颂)。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至)于此欲退还。

    初喻成道说法。强识有智等。颂前聪慧明达义也。又心决定者。必是知通知塞。兼颂善知险道之句。法合准知。在险济难者。喻如来示居生死烦恼。成道说法。长行所谓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是也。众人下。喻大教难投。义准长行可知。

    △二颂隐实施权喻(应颂兼补颂)。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至)自谓已得度。

    初颂寻念方便喻。导师作是念等。应颂长文可知。寻时思方便等。补颂余义。当玩。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者。喻如来拟用权智。巧立权果。盖以权智运用。随机应变。故喻以神力。权果非真。暂接小机。故喻以化城。舍宅喻偏空之理。盖以偏空在涅槃之中。为法身所依。如舍宅在城郭之中。为色有所托故。又非真无为。故以庄严喻之。周匝园林者。游乐之处。喻诸道品通明。为二乘游戏自在之处。渠流浴池者。澡沐之所。喻诸禅定解脱。为二乘澡沐身心之所。重门喻三三昧门。楼阁喻阿罗汉道。阿罗汉道。超出三界。故喻置高言。男女者。使役之属。喻尽智断惑。无生智证理。为二乘所用故。又智称于果。故以充满喻之。然此以上。俱属寻念方便喻也。即作下。颂正施权乘喻。作是化已者。如上城郭舍宅等。一一化现已竟。颂前作是念已。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慰众勿惧等。喻如来诫勉之语。颂前告众人言。汝等勿怖。乃至随意所作。诸人下。颂闻法保证喻。义准长行可知。颂从实施权喻竟。

    △二颂会权归实喻(义颂)。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至)当共至宝所。

    首句。颂前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乃至无复疲倦。集众三句。颂前即灭化城。我见四句。颂前向者大城。我所化作。汝今二句。颂前汝等去来。宝处在近。颂正以喻明竟。

    △三颂以法贴合(准长行有二。今缺后一重提前喻。惟正以法合)复二。一颂从实施权。二颂会权归实。初二。一颂从实不得。二颂隐实施权。初(约义略颂)。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至)烦恼诸险道。

    首二句。颂成道说法。言必成道说法。乃为导师故也。见诸下。颂大教难投。中路懈废者。即长行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之义。不能度生等。即长行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苦乃成之义。

    △二颂隐实施权(义颂)。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上二句。为机施权。下二句。许以保证。颂从实施权竟。

    △二颂会权归实(约义广颂)。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至)引入于佛慧。

    首二句。颂前若众生住于二地。尔乃下八句。颂前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为佛下六句。颂前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末四句。颂前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必约诸佛言者。显佛佛道同故。之字训作如字。亦结合前喻之意。佛说因缘竟。

    法华指掌疏卷第三

    音释

    浃

    (即协切音浃相沾彻也)。

    粳糯

    (上古衡切音庚下奴卧切音懦稻之不黏者名粳黏者名糯)。

    ?

    (时任切音谌腹内痼病也)。

    握

    (乙角切音渥在外为持在内为握)。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