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科拾最新章节!

;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自初住至妙觉。总谓之菩提。虽有果因之别。皆与实相同源。然求佛道者。必自入住始。行人于未入住前。倘能得见此经。信解受持。则不须远历尘沙及十千劫。自乘妙行。得近菩提。故知是经。正成佛之捷径也。

    △二喻法释成二。初喻释。二法释。

    今初。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渴乏有二义。一以无明热恼。为渴乏。一以求佛之信乐。为渴乏。水如果法。平坦无水处。即是高原。高原之土如教。土下之水如果。穿凿如依教所诠之理法。而修观行也。然依权教修。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见干土。依般若等修。虽诠实相。而无开显妙旨。如见湿土。若依今经。即直舍方便。但显真实。性相双融。理事交彻。如水土和。而见泥相者。真空性水解渴在。即虽未即入正定聚中。而心已决定。不可撼矣。

    △二法释。

    菩萨亦复如是(至)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初约闻与未闻。明去道之迟速。所以下。释得近义菩萨有二类。谓顿及渐。其顿往者。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不须开显。今云一切者。乃指由小入大之二乘。及会权入实者之三种。若以人该法。则菩萨二字。应含权小教理行之因及果法。以此四法。皆须决了。故属此经。以此能具开显之功故。然开之一字。若对昔言。应作二义释。谓废与会也。言废者。如长者宅内所许。但有空言。故出宅后。不见有车。以是诱子。可废之方便故。如在昔之教理及果。皆可废除。故前云。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开方便门。废权果也。果既废。则教理等。俱可废矣。前又云。化一切众生。如我等无异。此正示真实相也。二约会义释开者。由诸子之奔竞出宅。亦上车之所。不废故。前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今开会权行。同趋极果。即示真实相也。是故一切渐往菩萨。所有果因。并应摄属此经。而为开示。不亦宜乎。是故此经。最为深大。非眇目者所能窥。最为坚固。非具金刚心者。不能入。最为幽微。即不退人。亦不能知。最为遥远。纵过三百由旬。犹不能到今佛为化权小。而成真实菩萨。始为开示。说此法门。如须水者。先令见泥。俾无疑意。决定进取。

    △五约非机难闻显胜。

    药王若有菩萨(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六法师具德二。初设问。二自答。

    今初。

    药王若有善男子(至)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

    △二自答三。初示所具德。二遣人听护。三现身重说。

    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衣座室三。名为三轨。末世弘经。必藉此三。乃获二利。如来以慈悲名室者。菩萨妙行。必先以众生。为所缘境。故摄生是成佛之本。若能令彼离苦得乐处。即是惠利归己时也。故大慈悲室。不独自覆。亦复覆物矣。又如来以柔忍名衣者。由内用柔和。覆除二障。外以忍辱。遮诸暴恶。使不得入。则内心寂。而外境亦融矣。又如来以法空为座者。须亡诸相。否则着我人等执。不能深契实相。是故菩萨。安住此中。能所两忘。方堪弘化。然须以不懈怠心。遍?善法。庶可广弘斯经矣。

    △二遣人听护。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至)阿修罗等听其说法。

    说法者。须六种成就。故遣化人。揄扬其德。而为集听法之众。又来听者。若见诸化。随顺不逆。亦生效法心矣。

    △三现身重说。

    我虽在异国(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令见令闻。皆世尊因法重人。拳拳不舍之意也。

    △二颂文三。初颂说法胜。二颂法师具德。三结劝胜益。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至)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二颂法师具德。

    若人说此经(至)诸佛护念故能令大众喜。

    △三结劝胜益。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第三开近显远拂迹入实令广流通分(共十八品)。诸经正宗。皆藉现前因缘。发明当会之理事。便已其流通分。亦不过赞当经。诠旨微妙。显具胜益。发四众之信乐。令广流通。今经不然。于正宗中。祇以开显妙义。演为三周。要将一代圣教中。凡为一类先小后大之机。所设方便之教。悉使开除。令见真实。既破昔三。而复依本具之一性。融摄三乘。别立今日一乘之实教。是以正宗。文虽九品。而义则总摄诸教。所以此下流通。品多十八。言溢数万。校正宗而返广者。须知。此文能通。为在昔权教。及一切枝末法轮。作开显流通。宁止为一经耶。又正宗内。虽已快谈四十年来。所蕴之本怀。然于一期设化。种种权现之迹。尚未暇开显。故今于流通中。一拂前迹。使返观在昔所见者。多属权现。则不唯拂本师。舍释宫之近迹。显久成之一端。又亦不唯拂法华已前之迹。即正说三周时。因无暇于拂。所带之方便。今并拂矣。且如四子。于听说因缘时。虽悟久远接引。安知不即以大通为至极。故藉塔涌。为流通之始。此后逢迹。便拂令悟玄门。扩其广大知见。俾兴大愿流通。务令此经。付嘱有在。而后已。是知流通。文字虽多。殊不厌也。兹将因流通所有拂显之旨。略泐数端。以彰性相无碍。理事交彻之旨。使不滞于权迹。谓如多宝塔。从地涌。而于地。两不相妨。则拂地大有碍之迹。而显法性之融通。净土三变。则拂实有秽土之迹。而显佛土之本净。移无缘于他方。拂诸善类自矜与佛同时之迹。召龙女从海涌显。凡有妙信。即具超升之路。拂微类可轻之迹。光集分身。拂娑婆一化之迹。而彰妙应之普周。多宝分座。拂生灭隔世之迹。融古今于一致。记唱调达。拂实有逆顺之迹。并显本师。亦因经功速证之实。文殊海涌。拂一定之化迹。使知圣应。能具隐显并呈之德。又既经变净。复见海涌者。拂净秽水陆之分限。显土体重重于无碍也。又地涌传持。显妙化之竖穷。以拂上下之悬隔。中间取灭。拂因燃灯得记之迹。显道成之久远。更拂入塔唱灭之迹。以显法身之常住。分别功德。显一念闻法顿超。以拂权乘之阶差。六根互用。不离生身。显此根身。原非一六。而有能一能六之德。此外随文。复有妙义。智者详之。

    文二。初广显流通。二总结流通。初四。初求人付嘱(即宝塔品)。二验法希有(即达多品)。三海众传持(自持品至嘱累品)。四弘经轨式(自药王品至劝发品)。初中二。初长文。二颂文。初三。初多宝涌赞。二集身开塔。三正求付嘱。初五。初塔涌之相。二八部供养。三多宝赞证。四大众疑问。五如来答释。

    今初。

    见宝塔品第十一

    此品已下。皆属流通。由前法说而喻。喻已复引往昔因缘。普令三根。皆得受记。则经初以放光为发起。一段因缘。已结局矣。但流通此法。非得其人。不堪付嘱。又非涌古佛集分身。则莫可凭。故自唱灭求人。至现身嘱累而后已。其国王求法。龙女成佛。所以验法希有也。校量展转。至第五十。显依此经。所有极微之功德。已自难思。而况六种法师。又不轻之。未闻此经前。不善行道。及得闻后。始能善行菩萨道。方感虚空开口。不使轻毁堕苦。然后现神付嘱。令法有在。其末之六品。皆大菩萨弘通之实践。不区区于章句也。

    问。此下诸品。若俱判入流通。曾有据否。答。会玄第七。问。如法华三变。八方严净。圆觉佛地等经。皆居净土中说。岂非平道教耶。答。以少从多故。又法华正宗分。但是娑婆木树草座说。至流通。欲容分身佛。始变净土。然亦有分限等。讵非证耶。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

    显塔涌之相也。盖法会于正宗。已悟实相。深知诸法。皆为一性所融。悉归常住无碍。故以亲证之人所住无碍之境。而先示之。使发大愿流通。言无碍者。情谓塔与地大。均属质碍。今由幻色。不自碍。不自坏。当体即是真空。故涌现时。两不相妨。于虚空中。朗然安住。又此妙塔。与我本师。原未曾离。今为流通缘熟。是以不现而现。自非神力之所使耳。

    △二八部供养。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至)恭敬尊重赞叹。

    △三多宝赞证。

    尔时宝搭中出大音声(至)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初赞能说之人。由本师于五浊。不可说处而说。且所说者。乃一乘平等大慧。难信之法。又复为众普说。诚为希有。故极口连赞也。如是下。证赞所说之法。谓前所说。若开若显。若废若立。不涉方便。皆是真实。诚了义之谈也。

    △四大众疑问。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至)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因值未曾有之事故。发未曾有之喜。自应怪有所问。问意有三。一问何因有塔。二问何故从地涌。三问何故有此音声。

    △五如来答释。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赞言善哉善哉。

    先答第二问。由彼佛因中发愿。今于道后涌塔者。盖满本愿也。彼佛成道下。答第一问何缘有塔。缘彼佛遗命。所制也。释论谓。多宝在世。未说法华。故命建塔。涌说经处。随喜作证。

    其佛下。答第三问。为作证明。故发是声。

    问。正说经此塔与佛。尚在东方。何言得闻。答。远近分限。俱属情境。若过量人。则无边刹海。不隔毫端。

    △二集身开塔二。初放光召集。二与欲开塔。初中五。初求见多宝。二放光远召。三诸佛欲来。四变净国界。五诸佛普至。

    今初。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言以神力者。由乐说求见。乃发起种种广大佛事。如本师久远成佛之底蕴。悉缘此请掀翻。若非上承佛加。何敢作此大师子吼。

    △二放光远召三。初承愿当集。二大众亦求。三正放光召。

    今初。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至)今应当集。

    多宝来听之愿。凡欲以身示者。必先集说者之分身。若进论之。说法华。既不止一佛。而分身又岂独迦文。倘分身亦说。而本师亦应集。彼似亦分有主伴圆明义。然属文外。

    △二大众亦求。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至)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三正放光召。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光中所见。唯约一类净土言者。自是会众。破五浊后。更发大心者。所应生之佛土。或是如来灭后。得罗汉果。应生此中。发菩提心人。所生之土。又复应知。本师称体起用。所有分身。自周法界。染净杂居。今但召此与会众有缘者之一类故。且约五百言。

    △三诸佛欲来。

    尔时十方诸佛(至)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下明八方变净。今言十者。举成数也。

    △四变净国界。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净秽之相虽虚。非承佛神力。不能撤其迹。以显其德。诸天人。既得与佛。同时同处而生。正可进见三佛。得闻寿量。而返被移者。足知微善不足恃。当深种见闻之善根可也。佛之神力。尚可毛吞巨海。尘含法界。今由一变而至于三。自应有所表示。故上三根。既有三番悟入。是以依报。亦应见有三番变净。古云。三变者。变心也。倘无所表。则见不能容。复更变者。即于诸佛现量用事之旨违矣。

    △五诸佛普至。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至)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二与欲开塔二。初致讯开塔。二开塔见佛。初二。初遣使致讯。二致与欲辞。

    今初。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至)以此宝华散佛供养。

    生佛本同一体。故以慈悲化世。若众生受化。少病少恼。如来亦少病少恼。气力安乐亦然。致讯致供皆顺世仪也。

    △二致与欲辞。

    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至)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与欲仪例。如律制。凡僧作法事。众必同集。若有因缘身。不能到。令索欲者。送心达僧。知其不违。其辞曰。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今诸佛身虽同集。非得心同。未便开塔。以故致欲。

    △二开塔见佛二。初佛升开塔。二众见全身。

    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开塔可表开权。见佛可表显实。又前赞善。可表证前。今开塔。可表启后。从座起住空中者。正显色空一如。两不相碍。是以文中。绝不言神力也。

    △二众见全身。

    即时一切众会(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二善。双赞人法也。快者恣爽意。谓一向昧爽。今得快其性矣。说是悦意。谓快悦所怀也。近则快悦。四十年前。所有蕴积。远则无量劫前。

    △三正求付嘱三。初古今共座。二大众升空。三唱灭付嘱。

    今初。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坐其半座结加趺坐。

    多宝是古佛。释迦是今佛。却共一座坐。生公云。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浩然大均。既同一际。则生灭之迹。俱不可得矣。

    △二大众升空。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至)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大众之中。虽有于神力。得自在者。如未上承佛来何敢自升。故求也。

    △三唱灭付嘱。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世尊入塔。即唱灭付嘱者。以前于正说中。开权显实。委明唯有一乘之旨。法会已悉如来降灵之本怀矣。此外惟欲大法流通。是其所急。然大众。虽知释尊一降之怀。犹未免尚被舍释宫之近迹。覆却远本。故藉唱灭求人。而召下方。令其生疑。然后开近显远。以拂此迹。此则唱灭付嘱一事。钩锁前后矣。有在者。佛在世时。此法在佛。佛若灭后。饶益未来。非先得其人。则法将谁付。故求之谁能。能者应须及时发愿。我及诸佛。当与证盟。知法有在。

    △二颂文二。初举古今劝勉。二来发愿付嘱。初二。初举过去多宝劝勉。二举现在分身劝勉。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至)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二举现在分身劝勉三。初诸佛来意。二严土待来。三喻显集相。

    今初。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至)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二严土待来。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

    △三喻显集相。

    诸佛各各诣宝树下(至)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二来发愿付嘱三。初以发誓劝。二以难事劝。三结叹能持。

    今初。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至)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二以难事劝三。初诸佛证知。二问谁发愿。三举易显难。

    今初。

    其多宝佛虽久灭度(至)所集化佛当知此意。

    △二问谁发愿。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至)多宝如来及诸化佛。

    △三举易显难。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至)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佛藏经云。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则灭。一吹世界顿成。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虽则如是。亦未为难。如来所说。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一味大乘。平等法相。令人信解。是则为难。此与今文举易显难。文相相类。结云则持佛身者。前谓有此经处。不须复安舍利。此中已有如来全身舍利。故云则持佛身。

    △三结叹能持。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初明能持者。则诸佛欢喜。是则下。名能持者。即成胜行。得自利。佛灭下。显化他之胜行也。

    △二验法希有二。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云天热。以初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亦云天授。以父母从天乞得故。本大菩萨。权现逆行。为惧恶人。令不起恶。余缘如别。

    △文二。初明求法甚难以验希有。二明成佛甚易以验希有。初中三。初明多生求法无倦。二明一生求法无倦。三明闻品离苦得乐。

    今初。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先总明长时求法无倦。于多下。历明多生作王。所发之愿。为欲下。明所行之行。而独约施度言者。以施能摄于六故。又多作王者。以于寰中得自在。易于化物故。

    △二明一生求法无倦四。初求法得师。二结会古今。三归功于师。四授成佛记。

    今初。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至)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至)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若能达富贵。如浮云过眼。则不以万乘为尊。祇知道德。实有利益。故以求法为所重。时有下。明因求得师。其不违二字。乃事师之实也。然以王力。尚须勤求方得。足见此法之希有。又以一得之后。即能速至果地。更见此法之功力。极为殊胜希有。阿私云无比。

    △二结会古今。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至)今提婆达多是。

    △三归功于师。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至)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善恶皆有知识。而天授。则以一人总之者。由烦恼即菩提故。是故顺行逆行。而天亦莫测。

    △四授成佛记。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至)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于过去世。以顺行持经。现在以逆行持经。共成佛因。故蒙记莂。

    △三闻品得益。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至)若在佛前莲花化生。

    能不疑达多顺逆之迹。则道眼清明。了了见佛性矣。故楞严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二明成佛甚易以验希有五。初智积请还。二如来制止。三文殊涌现。四所化无量。五龙女速证。

    今初。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至)白多宝佛当还本土。

    证经法事既竣。自应请还。

    △二如来制止。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至)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制止者。以释尊之远本。尚被近迹所覆。故托文殊以留。

    △三文殊涌现。

    尔时文殊师利(至)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此节文有二意。一若如常仪。大士于会初问答竟文中应有辞佛游化一节。或由贝文未全至故阙二若无此文。即秘密隐显之妙用也。谓大士之身。本周法界。故会初问答竟。虽未离法会。而却即显而隐。已在十方。及与龙宫。今在龙宫。本未离跬步。亦复即显而隐。仍来灵鹫。若隐若显。乍来乍去。并是妙用随缘。而本体实未曾动。此拂化缘一定之迹。彰隐显之妙用也。又前变净时。已无山海。今复云海云山者。由能依之正报。既隐显随缘。故所依之土亦显。重重无碍之自在矣。当知。善根深者。则见变净之相。无缘者。纵不被移。亦不见净。乃有证无碍之境者。得于大海涌现。夫地大水大。同是藏性。循业所现。若实有自性。即具大神力者。亦何能变。特缘性相本来。无碍镕融。是故净土宛然。不碍山海宛然。故令水陆分限等迹。皆不可得。

    △四所化无量二。初数问证答。二赞问法答。初中二。初问所化数。二涌证结答。

    今初。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至)所化众生其数几何。

    △二涌证结答。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指事现证也。

    △二赞问法答三。初偈赞。二偈问。三法答。

    今初。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

    △二偈问。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以初句问说一。次句问开三。若说三。则有广利之益。若说一。则有速证之益。

    △三法答。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以彼海中。多是乘急戒缓之流故。

    △五龙女速证二。初重问直答。二涌现释疑。

    今初。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直以龙女答所问者。由龙系畜类。已非善品。况是龙女。况是女中之小者。今由一闻此经。便得超证。可与地狱天子。两相颉颃。此经功之希有。为何如。则八难之性皆空矣。

    △二涌现释疑五。初智积执疑。二龙女赞证。三舍利执疑。四龙女速证。五结释众疑。

    今初。

    智积菩萨言(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渐教中。自凡夫地发心。至成佛。皆有一定时分。今经分属于顿。故龙女持之。即得不立阶差。顿证不退。

    △二龙女赞证二。初偈赞。二请证。

    今初。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至)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至)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

    权教罪福。皆有定相。以不达罪福之性。俱同一际。故生疑也。赞深达者。谓世尊福相也。我龙女罪相也。唯世尊能了二相平等。不隔纤毫。恐翳眼为相所迷故。先赞达者。又权谓法身无相。四八皆是化之所具。今经以三身俱融故。得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二请证。

    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三舍利执疑。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执小疑大也。初约悬旷明难信。二约具障明难信。大爱道经。亦载五障之说。身子会初已得入佛知见。今示有此疑者。似为畴昔同类设也。

    △四龙女现证四。初举事校疾。二现前速证。三法会遥礼。四两土获益。

    今初。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至)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言复速者。龙女以珠献佛。佛即受之。初无推却留难。然犹有刹那。此彼授受之间。必不如于一身。在一念间。成佛之疾。故云复速于此。故以成佛之时校献珠。为更速。不必表法。

    △二现前速证。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至)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上因分属于顿。故令异类一介之微。即超地位阶差。具菩萨行。乃依渐出顿。亦被接意也。又今以分属于圆故。令龙女依第一义空。森罗万象。舍身受身。现相成佛。此则泯相而相不存。故舍女身。又以泯相而相不坏。故现佛身。亦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之圆义。乃依顿现圆也。

    △三法会遥礼。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至)心大欢喜悉遥敬礼。

    △四两土获益。

    无量众生闻法解悟(至)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古谓南方缘熟。宜以八相成佛。私谓。成佛者。恐不当以八相。概论一切。试问龙女。有何八相。

    △五结释众疑。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始信妙法希有。非权小所能窥。故能持者。虽微类如龙女。亦已验当下。即证菩提矣。故下会众齐发大愿。赴佛所求。

    △三海众传持二。初本下两方传持。二如来神力嘱累。初二。初本会传持。二下方传持。初又二。初能持人。二所住行。

    今初。

    持品第十三

    此因如来入塔唱灭。求人付嘱。并闻世尊往昔。求法之难。及见龙女持经。成佛之易。况今妙法在前。不劳更求。是故大众生难遭想。发愿传持。令法有在。故品以持目。

    △文二。初自誓受持。二兼顺佛意。初二。初菩萨持。二声闻持。

    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至)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五浊弘经。非以药王为首。不能广令离苦得乐。故先发愿传持。菩萨以药王立号者。以所持之妙法。全成能持之人。是以即人即法。能令见者闻者。不但身心两病皆除。且令得大法乐。则于法药。得大自在矣。然雪山药王树。固亦能疗见闻者之病。不过在身便已。奚能如大士之普疗身心两病。

    △二声闻传持。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至)于它方国广宣此经。

    为引初心。及开安乐行。故作是愿。恐非实不能也。波阇波提。即憍昙弥。云尼众主。

    △二兼顺佛意二。初长文。二颂文。

    今初。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至)在于它方遥见守护。

    不用言而以目视者。由前殷勤劝发已极故。今但以目视。而默劝也。

    △二颂文二。初发愿弘经。二请证于佛。初二。初略标。二广释。

    今初。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诸大士。闻此法之妙。是故上顺佛意。下满本愿。出而弘传。然非得衣座室三。为恶世弘经之芳轨。讵能作师子吼。云当广说。

    △二广释二。初恐怖恶世。二广说此经。

    今初。

    有诸无智人(至)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初一颂。通明无智愚人。是所忍之境。我即能忍之人。恶世下。别列所忍。先一颂明慢心。次八颂半。细陈假阿练若三业之恶。以此辈极易于诳惑愚夫故。阿兰若云闲静处。或云无诤。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恶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汝等皆是佛句。即阿练若。以重为轻。嘲调持经之人。以满毁嫉之恶心。浊劫下三颂。忍恶口也。世尊下二颂。忍摈出也。共十六颂。皆以忍难持经为言。是故下文。请安乐行也。

    △二广说此经。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

    △二请证于佛。

    我是世尊使(至)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