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授手最新章节!

。非心识可能测知。故曰是大神咒无等等咒。于五不翻中。乃秘密不翻。不唯凡者不知。其实下位菩萨不识上位密语。此皆从如来不思议妙智流出。宜敬心奉持焉。

    △四以众圣神咒加持坚固流通。分四。一问持经功德。

    尔时药王菩萨(至)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此是药王欲使此经流通不尽。故致此问也。直指云。此品复以药王当机。是以诸佛心光为药。守护地前信等五位。治五蕴结使微细烦恼之病。然又以持经功德为问者。是欲为发心说咒之端也。

    [△@△]此问非从前泛常所谓受持者。言读诵通利。是得证法身之人读诵。若不通利。去佛尚远。虽有福利。犹不足较。书写即注释。是经能注释者。神入佛心。深契妙理。当为神咒之所守护者也。故问得几所福。

    △二答功德无量。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此如来答得多福。明识药王之心普也。八百万亿下。举多佛。是田胜。能供如是多佛。是福广。以此胜田广福。较一持四句偈者之功德。不可比也。何故。佛虽多。供虽广。事也。持经者不惟徒诵。而又能解义。不独解义。而又能如说修行。解义者心悟实相。修行者妙契法身。如此等福。宁有量哉。四句者。不必定指。须知全经字字。皆佛心光。受持读诵一句一字者。无不获益。所谓析栴檀片片皆香也。

    △三请以说咒护。分五。一药王请说。分四。一求请说。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前校功德处。以受持读诵书写为问。今说咒处。又以说法者为言。乃前后互彰也。非说法者无功而受持书写者。咒不护也。

    △二正说咒。

    即说咒曰。

    安尔曼尔(至)阿摩若那多夜

    天台云。咒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无有能识。惟有智臣。乃能知耳。洗时奉水。饭时奉器。食时奉盐。游时奉马。咒亦如是。秪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为此义故。皆存本音。又孤山所引四悉檀释。一世界悉檀。随力异说。令生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令生善益。三对治悉檀。令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令入理益。悉者遍也。檀者施。也谓圣人以此四种。遍施众生也。

    ○入理者。意欲令人人入佛知见。所谓惟一大事因缘也。破恶者。倘人未能悟入。且与第二。断除烦恼种习。故云破恶。其人又未能破恶。且与第三。令其生起善心。建立善事。善力渐生。恶习自退。故曰生善。其人又未能兴善。且与第四。令生欢喜。种少善根。为上三种。作远因缘。故云欢喜益也。今以咒论四悉檀者。从劣向胜。如持咒脱难求财等。既遂其心。无不欢喜。此世界悉檀也。又持咒求戒求慧者。无不满愿善法成就。即为人悉檀也。持咒者。断除三毒。恶业消除。即对治悉檀也。又以持咒求证菩提。入诸三昧。而得成就。即第一义悉檀也。大端明四悉檀。秘密利益。非如显说可知其故。若可测知。又何以谓神咒也。行人但当一心谛信。则所有愿求。无不遂意。

    △三叹护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此叹咒力不可思议。咒既出于六十二亿诸佛所说。则药王亦代佛宣扬也。若有下。明非人不可侵毁。然则经是显咒。咒是密经。持经者。即持咒也。经咒在处。即佛现在。所以侵持经人。即毁诸佛矣。

    △四佛印可。

    时释迦牟尼佛(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此如来喜法流通。故极口称赞也。大窾云。既于恶世。不惜身命。护持此经。而又愍念持经法师。说咒冥加。令彼诸魔不敢侵凌毁谤。是亦能以无畏。施无量众生矣。此药王能止众病者也。

    △二勇施请说。分三。一求请说。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药王说咒。故以瘥众生之心病。则药王于此经。致力大矣。今复勇施请说。亦是本会上首。故妙音诣娑婆礼觐释迦。而必欲见文殊药王勇施者。概可见也。前药王云。我与说法者陀罗尼。今勇施云。我与受持者陀罗尼。是于六种法师中。前后互出也。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主热病鬼。也吉蔗。此云所作。即起尸鬼也。鸠槃茶。旧名冬瓜。由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魇魅鬼也。凡此诸鬼皆恼害人。有此咒力。不得其便。伺(音四)。

    △二正说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隶摩诃痤隶(至)涅犁墀婆底

    △三叹护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此先叹咒力。亦皆随喜者。此咒是诸佛所说。即诸佛亦顺此咒。而生欢喜也。次叹护持。不致令侵毁法师也。

    △三多闻请说。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说是陀罗尼。

    大论云。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半须弥北水晶埵。主夜义罗刹二部。光明疏云。西域以北方为首。次东南西。故先举此。

    即说咒曰。

    阿梨那梨?那梨阿那卢那履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说咒而又自护。是受嘱深而悲救切也。百由旬内。显驱邪之力广。凡一行人居此。持说修行。为人演说。不惟邪不入身。而亦使不能入境。邪惑既离。衰患何至。

    △四持国请说。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至)拥护持法华经者。

    大论云。梵语提头赖吒。此云持国。以能护持国土故。又云安民。为上升之元首。乃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主乾闼婆毗舍阇。言在会者。以护法闻经故恒不离也。盖天人乘急戒缓。处处闻经。无不在会。乾闼围绕。是主臣随至也。言我亦者。谓不但前天。我亦说之也。一以受佛付嘱。一以不忘本愿。所以当为护持也。此既言东北。而西南已摄其中。非秪二天独说也。

    即说咒曰。

    阿伽祢伽祢(至)浮楼沙柅頞底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药王勇施皆言。咒为恒沙佛说。而多闻不言所说。惟持国秪言四十二亿者。足见菩萨因行广远。侍佛必多。而天王宜乎秪四十二亿也。

    △五诸女请说。分五。一列名。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

    要解云。害人之鬼。无甚于罗刹女鬼子母等。今既誓护持。则余神可知。故王道兴而守在四夷。佛道备而防在魔外也。晋译云。一名有结缚。二名离结。三名施积。四名施华。五名施黑。六名被发。七名无著。八名持华。九名何所。十名取一切精。教中谓鬼子母有九十一子。及眷属者。则罗刹女与鬼子母。各各眷属也。皋(音高)。

    △二请说。

    同声白佛言(至)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法师短者。即心念中。稍有空处。偶一时忘照。而邪得其便。然邪之与正。如明暗然。明少退而暗便兴。此所以伺得其便也。伺求得遂。衰患随兴。故知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亦非外得。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至)兜醯?醯

    △三明护。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至)乃至梦中亦复莫恼。

    此正出其所护之心至诚至切也。宁上我头者。况其持经者不可恼乱。人之头面。极为尊贵。而女人犹以此为钟爱者。且鬼以嗔毒为怀。尚无敢犯其嗔。宁敢犯彼之头面哉。故此况云。我头可上。法师不可恼也。毗陀罗赤色鬼。犍陀黄色鬼。乌摩勒黑色鬼。阿?摩青脸鬼。夜叉与人吉遮者。谓此鬼此人。皆能为起尸也。若热下。谓鬼之害人。有间者。自一日或至七日。无间者。则常为病。男女下。明鬼之变相也。乃至梦中者。谓持经者有此咒力。则卧安觉安。无不适意也。

    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至)当获如是殃。

    知音云。此述不顺命者。得五逆罪。阿梨树。此云兰香蕱。其枝堕地。自成七段。敢犯法师者。头破如之。如杀父母。二逆罪也。压油者。外国压油之法。捣麻使生虫。虫多益肥。则压之。是杀命之众。三逆罪也。斗秤欺诳。谓小出大入也。此方率以为常。西域其严戒者。四逆也。破僧罪者。破和合僧也。谓调达妄构五法。诱佛五百新众而行。是五逆也。事出科注。所引甚明。兹不繁录。次总结云。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五逆罪也。

    △四誓言。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至)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观前之宁上我头。及此中身自拥护之言。益见诸女忘身为法之诚。此或诸大菩萨示身。而引同类。不然。其诚恳何其乃尔。

    △五佛赞。

    佛告诸罗刹女(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此结赞能护者功德大也。文有四节。一但能护持名者。福不可量。二况显拥护具足受持者。其福犹不可量。三复能拥护种种供养者。四召名珍重如法拥护。十罗刹女中。独呼皋帝。准晋译名何所者。是无所不具之义。此必福智超胜于众。故如来特召。令统其同例及眷属。作拥护也。

    ○苏摩那。即须曼那华也。婆斯迦。即波利师迦。优钵罗。即青莲华。请说咒护已竟。

    △四闻品得利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此六万人闻陀罗尼。证无生忍。多是积劫承秘咒功能。熏习所至。今一闻宣演。直证无生。则秘密功能。其益人之不可思议。正如医人不显说方法。但以一丸授彼令服。病即消除也。神咒加持坚固流通已竟。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品节云。此品意明转识成智之象。以显法力加持也。庄严王乃如来在缠。为八识心王之名。二子乃六七二识。转染令净之象。夫人乃柔顺内助。为止观内熏之体。净治无明。故名净德。二子先已出家。以六七因中转故。二子转父邪心。一同出家。正显本觉出缠之象也。然此止观之力。乃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依法力修行。真如熏习。灭无明故。是所谓法力加持也。大窾云。药王本事。是显药王因中求法供佛之德本。此品虽名庄王本事。实显药王药上度生之善功也。知音云。庄王乃华德菩萨前身。不言华德本事者。以因名成果德彰。持此经者。因该果海也。由华德曾问妙音因地。故今为彼说其本事。天台云。昔有四比丘。结契山林。精持妙法。以馁乏故。一人分卫。见王者出游。忽生爱着。由功德熏修。随念受报。人间天上常得为王。其三友得道。欲救其失。以其邪着。非爱缘无能感动。于是一为端正妇。二为聪明儿。托生设化。转其邪心。令归正觉。今叙本事。欲使行人以道自卫。外防见魔。内绝恶觉。消息邪缘。入佛知见。此实诸佛究竟进修。最后垂范。如楞严法会将终。说过去佛觉明分析微细魔事。使行人诸识心垢洗除。与此同意。

    △五由庄王出陈本事转邪流通。分六。一特明事本。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前品药王。虽引天神等说咒护持此经。尚隐而未显。今又假庄王本事。因二子神力。以转邪心。则是药王显然以身拥护也。然能使转邪归正。令王与后宫。皆悉堪任受持法华经者。药王力也。经云。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故知药王于此经。悲救之切。护持之至。故如来不待请。而自说庄王本事。其实亦即药王之本事也。乃往古下。据理显妙法之无始。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是双举妙音因果所觐之佛。乃显妙法庄严因果如如不二之体也。国名光明庄严。示大圆镜之境也。劫名喜见。示一真法界之相也。

    △二双标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皆悉明了通达。

    知音云。彼佛下。具大事因之人。以前之王。即今之华德也。其王下。成大事缘之人。前之夫人二子。即今之光照庄严相与药王药上也。作大事因缘训者。准后文。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故。是二子下。叙所以能成大事因缘者。以具神力及福智故。所谓下。释福智十度。此中具七。前五度福德。后二度权实二智也。三十七品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皆是助成无上菩提之道。直指云。当人于无始已前。一念背觉。遂成无明心王。故引庄王。而表八识也。夫人表五识。净藏净眼表六七二识。八识染以二十五有庄严。净以权实二智庄严。五识与八识同体。非造所造。故名净德。能生育万善。有夫人义。七识染污。转则成平等性智。故名净藏。六识分别十界依正。转则成妙观察智。故名净眼。二子有大神力。久修行者。谓六七因中先转也。

    又得菩萨净三昧(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要解云。净三昧。净藏净眼之所本也。日星宿。表根本差别二智之照用也。净光能现众像。净色不为形碍。净照照了万法。长庄严非素法身。大威德藏具大神用。知音云。前已释福德智慧。今正释神力。以凡神力皆由三昧而成。神力即下十八变等。三昧七种。下文次第自训。于此三昧者。即指上七种。照前段六度四摄等法。云皆悉明了通达。故此结于诸三昧亦悉通达也。

    △三能化方便。分三。一明时至。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至)说是法华经。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于王缘弱。则非其时。今说法华。是其时矣。故云引导。又云愍念众生。则知非独为庄王说此妙法也。

    △二出论议。分四。一白母时至。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至)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先白母者。据其本实。母子元知。今为化仪。机熟应发。正是槌砧相扣。物器方成也。知音云。净藏。谓净如来藏之三性。净眼。乃净如来之五眼。经以二净字。释成二王子得菩萨净三昧之名也。不先白父。而白母者。维摩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善根成实男。今妙庄严既以方便。为二菩萨父。示堕邪见。然非先智度。则邪见莫除。净德虽为二菩萨母。然非先善根成实。则智慧何兴。故经上节叙六度讫。复叙方便波罗蜜。此节叙二王子得净三昧。先白其母。意有在也。劝母往听。照随喜品劝人往听。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之功德也。

    △二母遣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外道者。不达惟心之理。从心外强修者也。婆罗门法者。西域九十六种。惟佛一种为正。余皆名邪。应往白父与俱去者。知音谓。男女不得杂处。况国母为世仪型。不先奏准。讵敢擅便。故云汝父信受等。此又见持经者。虽有善根智慧。苟无方便。亦不能得证妙法也。

    △三怨生邪见。

    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至)而生此邪见家。

    知音云。虽为白母叹伤之辞。其实明二菩萨得日星宿三昧也。

    [△@△]佛智如日。世智如星。今怨生邪见。是觉破世间智。不及佛智。由菩萨二智俱融故。谓得日星宿三昧也。直指云。五识因六七二识休息。乃于二六时中。理观内烛。始知八识习气浓厚。必用六七。采集种智之药。念念内熏。乃空赖耶种子。盖五八同体。必不亲缘真如。故以母劝子念父表之。如五识颂云。果中犹自不诠真也。父信外道。指赖耶我法二执。名外道法。与共俱去者。表五八同转也。子怨生邪。表六七因五识转。始见八识过患。此是一位证一位工夫。非仿佛之词。

    △四母嘱当念。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徒自忧念。于事无益。既忧念父。当现神变。使伊见而醒悟。则有补于行也。直指云。此理智观行互严之相。

    △三现化身。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知音云。此虽叙二子奉慈旨。以现神变。照前文有大神力。其实明二菩萨得净光净色二种三昧也。以所现神变。总不出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所变之光色故。十八变者。身上下各出水火为四。两胁各出水火为四。共八变。九履水如地。十入地如水。十一从空没而复在地。十二从地没而复处空。又于空中行住坐卧为四。兼前成十六。复现大小身。共十八变也。直指云。此表六七已转十八界之相。然不与八识同转。而六七转者。为八识本体原净。所有种子。皆六七所积故。须是六七知非。方可转也。能化方便已竟。

    △四所化利益。分十。一信子伏师。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知音云。方便之父。不出智母所料。则权符其实。故问师之为谁。二子白言下。虽是叙答父王之辞。其实明二菩萨得净照明三昧也。是以净佛法。而照明父王之信心。故宝积第三经云。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父母不信。令其生信。一也。父母毁戒。令其住戒。二也。父母悭贪。劝令住施。赞叹菩提。三也。今二菩萨。正是其人。

    ○问。品中曾未叙二子先以佛为师。今奚云是我等师。答。经虽未叙。其义暗合。前文云久修菩萨之道。既云久修。焉知不为彼佛弟子。问。二子既有如上神通。奚不即以神力度王。必为子耶。答。二菩萨于王有子之缘。而亦是父子情同。为信易生也。

    △二称庆愿放。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至)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二子覆母命。复从空下。故知前对父辞。犹处空未下。观庄王合掌向子。则向字。犹相去七多罗树也。父王已信解者。谓母命我等。现通化父。今父见神变。则往昔之心。隆隆复起矣。于无上正等觉心。已堪任能发。善心既生。邪心已除。而我等化父之能事毕矣。但今愿母见听。宜速出家。故复说偈云。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大窾云。放字。作上声读。犹效也。此说方是。有云。作不留之意。似与前后文义欠妥。前云。二子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故庄王亦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则见二子已出家矣。后云。庄王与群臣眷属俱。夫人与采女眷属俱。此正是引父母出家之实。若但言放我等二人出家。则是父母俱不出家矣。我等随佛学者。是劝父母同修梵行之言。如优昙下。喻佛之难值。优昙华三千年尚有可待。而值佛之难。则果难矣。何也。轮王虽圣。尚且轮回。若得遇佛。众苦皆脱也。前来率母见佛。而母不轻诺者。以父邪未转。今王既见信于子。故母亦得见许于子。故曰听。既佛难值遇。我必当出家矣。然佛难值故四字当味。所以智度之母。非善根成实之男。不能发起也。

    △三重明难值。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父邪既转。母亦见听。而二子之诚意始遂。至此则双白父母。催其速出。是践前言放我等出家之意。所以下。再申偈中诸佛难值一句。又如下。再申脱诸难亦难之句。阿含经云。须弥山下。有一眼之龟。大海之中。有一孔之木。龟得木。可以得达彼岸。而免沉溺之患。然一投不及。必待浮木绕山三千年。而复值本。一孔喻佛法一乘。龟一眼喻众生偏见。以偏见值一乘。一投不及。万劫难逢。知音云。此虽请父母践前言出家。其实明二菩萨得第六长庄严三昧也。以王及夫人二子。先世为僧。庄严佛法。今生复求出家。是长庄严义。直指云。此喻五八二识深违实际。故地地克志进前。必假六七催发故也。我等宿福深厚者。意在冥发远因。若非先世受持法华。焉得此生复值佛法。是故父母宜当出家。何故。以佛之难值。不止优昙华也。时之难遇。不啻浮木孔也。是故的故字最重。意要庄王发宿命通。知前世一念妄动。耽王乐而至堕邪见。阴狗如此也。

    △四化功已着。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此方显昔缘成熟。皆是菩提眷属。所谓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也。天台云。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离恶趣者。一往以三途为恶趣。具论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恶趣。今皆离之。即是破二十五有也。诸佛集者。即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也。知音云。二子如是下。虽结上文。其实明二菩萨。得第七大威德藏三昧也。以广大威德。皆藏于子道中矣。

    ○此申明已转之相。八万四千人。表八识中我法二执。已成全体大用。故曰皆悉堪任。六识至八地。开佛知见。故曰净眼。已证十界十如之理。故曰通达法华。六识颂云。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是也。七识至八地。赖耶种子已丧故曰净藏。自三贤位已离三界生死染污之习。故曰通达离恶三昧。而复能现他受用身。应十地机。故云令一切离恶趣也。五识至八地。转成所作智。同证诸佛无生法忍。返观觉体。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故曰得诸佛集三昧也。自八地而望九十二地及等妙极果。一切种智。皆悉现前。故曰能知诸佛秘密之藏。

    △五俱诣佛所。分二。一见佛而得法力。

    于是妙庄严王(至)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此叙王等受二子化导。践见佛闻法之言。以明二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令父母证得檀波罗蜜也。各携眷属一时诣佛者。所谓转则同转。而体用俱到也。然修敬毕而却住一面者。正待本觉开彰。而成法利也。下言彼佛为王说法竟。不出其所演者何经。而谓示教利喜者。即是为说此妙法也。乃结前二子所对。今在七宝菩提树下。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之语也。王大欢悦者。向闻子言。难值之佛如优昙华。难闻之时如浮木孔。今一旦闻见俱妙。宜应庆幸无量。故知前见二子神力。虽曰心大欢喜。是净藏之初开。净眼之初明。见闻尚在仿佛。所以即问谁为师谁之子也。今所言大欢悦者。乃亲见亲闻也。

    △二兴供而增瑞应。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知音云。王等因闻法喜。舍身庄严。行檀度也。璎珞成四柱台。表即檀度具四无量心。兆王他日得佛之依报也。以床为坐卧所依。衣为行住所依故。其上有佛。即云雷音之化身。坐于台上者。为后王升虚空之案。兆王他日得佛之正报也。王作念等。乃为后赞佛相好之案。亦为后舍位出家之兆也。

    ○璎珞供佛。表行归于理。成四柱台者。表圆行于法性空中而成四智。即庄王净德净藏净眼也。而四智中本具法空之座。忍辱之衣。由此四智圆融。则本觉之佛。放大光明。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以上是如来引庄王。一生取证四智三身。以证当人于一念中。具此妙法耳。

    △六佛与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王未出家。而便得记者。由见佛闻法。即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便有希望成佛之志。则隐然有佛道誓成之四弘愿也。而此之志。入无能知。故佛特为明告。以授成佛之显记。亦表即俗而明真也。然后作比丘精勤修习。助宣道法。是满足福智二严。方得成佛。佛号娑罗树王者。取其广被群生。无所不荫也。国名大光。乃破诸一切不善之暗也。劫名大高王。乃超诸高贵。而得自在也。次记菩萨声闻无量者。由今日一念净信。风化臣妾。使皆得法喜。成广荫也。其国平正者。由舍诸邪见。直取菩提。必无不平之想也。梵语娑罗。此云坚固。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以国付弟。是舍家出家。厌尘劳而忻佛道也。弟。乃副贰之名。则应缘赴物。皆第二头也。八万四千岁修行法华。所以净治尘劳也。过是已后。谓尘劳既净。则三昧现前。遂转邪见染庄严。为功德净庄严也。

    △八称叹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由精进修行此经。故得禅定。以定故发通。即能升虚空也。向佛称叹二子者。由今具定发通。知宿世事。而昔时结契之原委。始知矣。由是知二子过去修习此经。致有如是神变。为欲起我宿世。修习此经所植善根。而饶益于我。则二子实我真善知识也。此是庄王欲引起宿王智佛。显二菩萨深本。以完药王修习此经之深心本愿也。

    △九佛述行高。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彼佛知庄严语意。潜通那畔。欲露本因。故以二如是应之。如汝所言下。是将庄王之语广明而已。谓凡世间一切善心男女。以一生发起善心为因。世世值善知识为缘。况为知识者。能种种方便。渐渐引摄。至于菩提。故曰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也。此是通论一切为善知识者。皆如是也。大王当知下。方说庄王今日因缘。前来王叙二子神变。是得佛知。而未明佛见。故今与发明。使王亦得是见。所谓汝见此二子不。而此二人。非但一生修习此经为善知识。已曾于恒河沙劫供养诸佛。受持此经。为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而广为善知识也。天台云。佛赞知识。有大义。能作佛事。是外护知识。示教利喜。是教授知识。化导见佛。是同行知识。令入菩提。是实相知识。

    △十叹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前来升空赞二子神智。是始契法身。而得佛知。今承彼佛述其高行。则不住真际。复从空下。而赞佛发愿。是已得佛见。既得具佛知见。所以广赞一体三宝也。知音云。如来甚希有下。赞佛法身。顶上肉髻下。赞佛报身。略明三十二相之五。一顶髻。二目广。三白毫。四齿密。五唇好。如是等下。总赞八十种好及诸功德也。已上通赞佛宝。于如来前下。赞法宝。明由二子之力故。令己证得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所谓具足成就。又云不可思议等者。是无量法门。悉皆明了。得佛所得。故曰微妙功德也。教戒所行者。即依教修行。得妙法之实证。所以得安隐快善也。此皆通赞法宝。我从今日下。叹已。由见佛闻法而成僧宝。发愿永断一切大小随眠烦恼也。此文通具四弘誓愿。赞佛。是佛道誓成。赞法。即法门誓学。叹僧。乃烦恼誓断。然成佛必当度生。故以摄众生誓度也。礼佛而出者。乃出离本处。而遍入他处。即有兴慈运悲之想。非辞佛而归国也。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而润。已上所化利益已竟。

    △五结会古今。分二。一正以结会古今。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知音云。此正为会通今古。前王者而今菩萨。古今无二人也。益见华德之问妙音因果。彼此虽殊。夫妇父子所受持之妙法则同也。

    ○佛前光照。天台谓。佛前放光东召。光照妙音之身故也。言庄严相者。谓妙音有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其身光明照耀。诸相具足。故是即指妙音菩萨也。于彼中生者。即指净光庄严国中。

    △二再得结叹药王。

    是药王药上菩萨(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知音云。此益见陀罗尼品中与持妙法者之陀罗尼。为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之不虚也。故曰已于无量等。若人下。有况显意。谓但识名字者。尚为一切天人之所敬礼。况能学二大士之持经。岂不蒙诸佛所护。而与之说陀罗尼耶。

    △六闻品进道。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妙乐云。法眼净。有云初果。然王及夫人。与八万人等皆持此经。皆当作佛。岂闻品者得小果耶。名同义殊。须善斟酌。当须判为六根清净法眼位耳。即七信已上。知音云。佛五眼中法眼净。为十地菩萨所具。明庄王本事转邪流通竟。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品节云。此品显以行成德。乃现身面言说加持也。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发起。以行成德。故普贤成终。而明入佛知见也。释普贤有二意。一道前属因。二道后属果。谓行弥法界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在等觉属因。又称真法界曰普。弥纶万化曰贤。此在妙觉属果也。以此普贤乃法界之全体。为毗卢十身之愿身故。菩萨依此信解修行。而还证此体。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然菩萨因圆。至等觉已。而复须加持者。是必假果接。乃得入妙。故此菩萨乃为证入之终。而以普贤愿力守护。必得是经也。所以菩萨必问云何能得是经。而如来告以四法成就也。然此四法。正与起信论信成就中发三种心。义实相同。论云。一者真心。正念真如法故。此中云诸佛护念也。二者深心。乐集一切善法故。此中谓植众德本也。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此中谓救一切众生也。又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此中所谓入正定聚也。然此品显证。而言信成就者。谓初以文殊发信。依信生解。依解发行。行起解绝。故为证入。则此证入。亦即信之所成就也。所谓发心竟究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故。须藉普贤终以四法。必得是经耳。论依最初发心说。此乃约成就说。故论在初而经居后也。凡有持是经者。普贤即自现身。而谓现身面言说加持也。由有三种加持。乃可证成得果之象。故判此品。为入佛知见。无疑矣。别行疏云。梵语三曼多?擦罗。此云普贤。准本经。自在神通曰普。威德名闻曰贤。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长子也。故经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若准彼疏。有人法五训。法有二。一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二正同此经之妙法也。人有三。一位前。信住行向菩萨。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正同此经诸新得记菩萨。二当位。十地等觉菩萨。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正同此经八十万亿那由他发愿持经菩萨。三位后。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袪。上无所求。唯不舍悲愿。务在度生。隐实现权。果无不极曰普。不舍众生曰贤。正同此经八品流通分。当机诸大菩萨也。故以普贤为流通之终。劝谓劝佛重宣四法。发谓发心说咒护持成就四法得此经之人。故曰普贤劝发品。此经以弥勒文殊为开章。观音普贤为奉行。明妙法。慈智为始。悲行为终。

    ○又上判流通为三。从分别功德品半已后三品半。举经力大。以劝流通。药王品下五品。举菩萨化道力大。以劝流通。此品举普贤誓愿力大。以劝流通也。

    △三普贤劝发自行流通。分四。一经家叙其发来。

    尔时普贤菩萨(至)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技乐。

    此明发来之相。要解云。普贤统事法界。圆具万行。即事而真。其应身无乎不在。且于法会之终。示从东方来者。东方震帝之所出也。以法会至此。因地智圆。果地觉满。十一地妙圆之行备。则进修之功已尽。妙觉之体已成。于是依无功用行。出震利物。故示从东方来。华严过十一地。说佛海功德既终。即说如来出现利世间行。即此意也。以不离常行。无为应物。故曰自在神通。以德无不遍。名无不闻。故曰威德名闻。与无边菩萨俱来者。示万行圆摄无尽也。所经诸国下。妙音来仪。亦雨华作乐。皆所以彰显妙行宣流法音也。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至)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上叙同来菩萨。是本眷属。与普贤同行。则自在神通威德名闻无不同也。今叙八部乃为外护。而曰各现威德神通力者。是叙其所具之德。亦有斯行也。此皆是普贤神通三昧所到。

    致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至)右绕七匝。

    ○此叙见佛三业恭敬之仪。西域以围绕为至敬。今言七匝者。表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圆行归如如理。

    △二问答劝发行相。分二。一请问劝发。又二。一普贤问。

    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此普贤陈所事佛。与所居之界。为陈请之由也。知音云。初开法会。白毫相光自西照东。今法会毕。普贤菩萨从东至西。示一大事因缘相首尾也。遥闻者。心闻洞十方。不为形隔业。闻序正二分经已。惟愿下。承流通分中五品言。谓现在过去持经者。既如药王等。或以苦行。或以妙音。或以陀罗尼。或以妙庄严。无非普门自在之业。是为极难之事。教未来世人。云何能得极省力易简之法。以持此经。是我普贤与众菩萨。共来听受之意也。故云如来灭后云何能得等。华严会终。普贤为善财说十大愿。此经会毕。普贤请佛说其四行。二经始终。如出一辙。要解云。前之所问。唯受持读说而已。独此问云何能得。是欲人人自证自得也。

    △二如来答。分三。一总标四法。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

    此标陈四法为得法之本也。

    ○得者。谓得此七卷经文。受持读诵。即得开悟佛知见也。经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无论佛现在灭后。但闻一偈一句者。皆得与记。

    △二别开四行。

    一者为诸佛护念(至)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知音云。此别释四法。一佛护念者。夫末世之人。去佛既远。安能得其护念。所谓护念者。由行人发菩提心。则得法身佛所护念也。法身者。即吾人本有之心性。既见是心。时刻照管。即是护念。然修此行。须以大慈悲为室。若欲以慈与众生乐。以悲拔众生苦。惟见证法身者能耳。二植德本者。吾人既得法身。己即是佛。何须更植德本也。纵植。又以何为德本也。然行人虽得法身。不植德本。如有地不种。则为无用之丘。是以理性具。苟不广修六度。必缺庄严。亦不得报化圆满。而度生亦有限矣。是故见法身后。更须培植万行也。且涉行既深。魔障滋广。必当以柔和忍辱衣。为德植之本。则魔业无能为碍矣。三入正定者。既培六度。禅定在中。又奚用入正定耶。然非六度外别有正定。但修德本。于忍辱苟不达诸法空座。则忍难持久。是故见得一切法空。以为正定。则忍而无忍。诸度聚矣。四救一切众生者。既定聚法空。则己与众生皆空。又奚用发救生之心也。约性而观。自他本空。约相而言。众生无尽。苟不发救度之心。则懈怠为业。愿力不充。果海何圆。况等觉菩萨。尚用发心。经云。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经也。应知具前三法。始能发后一心。发后一心。始能成前三行也。末世行人。欲得此经。须行此四法。如目足相资。缺一不可。故后始云。成就四法。必得是经也。

    △三总结成就。

    善男子善女人(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此结成末世中人。若圆四行。即便为得此经矣。大窾云。所谓成就四法必得是经者。如药王得此而然身。妙音得此而化座。观音得此而普应。庄王得此而转邪。普贤得此而劝发。是皆成就此四法者之验也。

    ○问。此与四安乐行同别耶。答。四安乐是说经之法。此是持经之方。总是二利之德。亦同亦别也。

    △二誓愿劝发。分二。一护人。又分六。一攘其外难。而彰总别。又二。一总。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使无伺求得其便者。

    此总中言除衰患得安隐。则如观音之能救七难也。衰。约形貌枯悴生计萧条言。患。约身心病苦事端侵害言。故知远来劝发。意不在当会。盖为后五百岁时愈下而信愈浅。圣愈远而邪愈兴。若非普贤之神力加持。其不退失者鲜矣。若不为威力拥护。必为众邪留难者多矣。故此品中。多叙现身面言说。以坚受持读说者之弱力。是知末世有能坚人信力。劝进深修。不使堕诸见稠林者。得非普贤威神之所被哉。

    △二别。

    若魔若魔子(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此于攘难中。单叙魔鬼者。由诸魔鬼爱恋尘劳。行人持此妙法。本欲出离。以定力深重故。多招致也。况魔鬼多伺过隙。倘行人一时忘照。纵有渗漏。一为菩萨护念。诸鬼虽恶。亦不便行恼乱事也。韦陀罗。云厌祷鬼。

    △二教其内法而明诵习。分四。一行立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至)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末世行人。若能行立读诵此经。是念念常存。必为菩萨之所守护。故曰我尔时等也。象。表如如理。白者。纯洁精真也。六牙。表六度。法王者。即能统摄万事万理。成普贤行也。菩萨不惟守护行人。而又曰供养者。由行人受持妙法。已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故供行人。即供佛与经也。然行人既为佛护念。菩萨又发心守护。此节即成就一者诸佛护念也。

    △二端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前行立中虽蒙现身守护。所谓安慰其心者。以行人功力未纯。不免打失。故菩萨现身守护。使外境不入。令得安稳修习。离诸苦患。为菩萨大悲拔苦也。今于静定中。思惟此经。即是入理而言。我复乘象王者。谓前于行立处。已得见身。而今于定中。又现其身。与共读诵。必使行人得无限乐。生无限喜。由此因缘故。得三昧及陀罗尼。得三昧是定深。陀罗尼是慧具。此为菩萨大慈与乐也。旋陀罗者。要解云。由得此经故。即见普贤常行之体。于一切法。返本还源。名旋陀罗尼。然得总持之体。既能旋末归本。即复旋体入用。于一尘一法一切时处。方便利生。逆顺自在。名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此即普贤遍一切处之行也。前旋为转物。所谓旋假入空。后旋为应物。所谓旋空入假。转物为体。应物为用。若未能转物。而遽然应物。则为物所转矣。然则二旋异用而相需也。法音方便者。即随应说法之行。转复精进。即成就第二植众德本也。即得三昧。是成就第三入正定聚也。

    △三三七精进。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我身亦自常护是人。

    此段总束前未得者令得。未解者令解。未修者令修。未证者令证也。于受持前加求索。是未得令得也。于读诵后加书写。是未解令解也。前于行坐中思惟未得者。今教限三七一心精进。是未修令修也。至三七期终。现身说法。示教利喜。是未证令证也。前两度但曰乘象现形。此复叙与无量菩萨及现众生所喜见身者。是行人功深力极。一心精进之所致也。一切众生。义该九界。喜见身者。即十身相海净妙色身也。三处论现身。必曰乘象。是体不离用之谓。前言魔鬼不便。此曰非人女人。益见其为初心信乐之人。作守护也。然魔鬼无定力者。不能引动。所谓贼不打贫家。下曰我身自护是人。是人者。即初心行人也。所以菩萨劝发之心。后后无尽。诚为恩大难酬。

    △四正与说咒。

    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至)辛阿毗吉利地帝

    △三覆以神力。而使闻持。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菩萨既自现身守护。则一切外难。无容可入。惟恐行人自心魔碍。隐隐作障。故复说咒。使诵此咒。则沉业亦殒矣。今言菩萨得闻者。即指修行四法受持此经之人。谓能闻此咒。须知即为普贤神通所护。若非菩萨神通威力。咒尚无有。闻复何生。故今日得闻。实菩萨力也。又言此经行阎浮提有受持等者。阎浮。处极浊。人极恶。所以普贤从宝威德上王佛国。入此娑婆。为劝发者。意在佛灭后之最后五百世。乃良知将泯。国土将坏之时。一切佛法俱不出现。若此时有妙法存。有能信持。岂非菩萨神力之所在耶。故曰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四特示胜因而进修持。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此明修行此经之功德也。知音云。不出六种法师义。一受持。二读诵。三正忆念。谓因读诵纯熟。而得正心默念也。要解云。持经之要。在正忆念。盖忆不正。则杂想变乱。念不正。则邪习汩扰。欲成深行。亦难矣。四解义趣。谓因正忆思惟。则义理炳现也。五如说而行。乃依理起行。以上皆行人之功。当知下。方明其德。亦有三。一因如说而行。则此人不违法相。即普贤行也。二因具足修行。此人而无疲厌。则知于无量佛所。深种善根也。三由具足修行。即是真因。故感果。佛以手摩头。而安慰其心也。此约具行五法所感。现世之功德如是。

    △五复示近果而明利益。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于采女中娱乐快乐。

    知音云。此明不能全具五种。但能书写。此人命终。未来功德。即得生欲界第二天。受诸欲乐。其乐有三。一天乐来迎。二着七宝冠。三采女娱乐。

    [△@△]问。妙法有不思议胜功。既得具书此经。则应为诸圣冥加。当令至不生灭解脱之场。胡为使生欲界。于采女中。受诸欲乐。天福若尽。未必不堕也。答。此亦随因感果。非经力欲使为此乐也。且书写者。由不能受持读诵。无正忆思惟。但闻知此经。功深力重。或为宿习浓厚。不能舍诸世间恩爱。只好书写而已。由此功力。于世乐中。而增天乐。可谓增上缘也。其实为下文作校量章本耳。

    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知音云。何况二字。是以劣校胜也。谓书写一种。其功德尚乎如此。则全具五法。其得胜报可知也。功德亦三。一命终为千佛授手。胜前但天女相迎也。授手者。提接之义。二无堕恶趣恐怖。返显忉利乐尽尚有堕恶之怖也。三由千佛接引。得生弥勒内院。亲近补处之尊。故即往兜率也。三十二相大菩萨者。乃与慈氏如来。为同行侣。天女百千者。乃侍从慈氏如来者。非同忉利之为欲乐也。有如是等。是总结广略功德。以劝发修持也。如是者。指前所出之相。等者。等于未举之功德。犹不可量也。此节即成就第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亲近补处之尊。即能发是心也。

    △六总结一心而使修行。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此总结修持也。举智者。谓重在一心也。心若不一。岂能致普贤而为守护。是知此经非智者不能书持。非智者不能忆念。所以华严经中。亦显非智者不能剖微尘而出大千经卷也。上节护人已竟。

    △二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此以神力守护佛法也。阎浮。为佛发心修因得果之土。故虽浊恶。利根亦众。其中众生不信则已。信则必至成佛。所谓莲华不生净地。卑湿淤泥乃生之意也。故经中每每言阎浮提流通其经。意在于此。问答劝发已竟。

    △三述发久修实证。分二。一述护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天台云。如来举胜。述成其劣。增进行者。勇锐弘宣。今先述护法。谓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内积慈悲。又久劫已来。作如此护。则汝之功德。无以加矣。凡有众生。持汝名者。我亦以神力。守护是人。为彼坚其信力。使法有所赖也。

    △二述护人。分五。一述身教法。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述其示身教法也。天台云。然此六种得法之人。尚乎见我万德果身。岂独见汝乘六牙象耶。尚为佛口赞手摩。以衣所覆。岂独为汝以陀罗尼护之耶。知音云。此节印证当机。遵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述举胜因。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知音云。此节承上明末世六种法师得如佛现在护念故。成第二植众德本。以结文。修普贤行。是众德之本。其德有六。一不贪世乐德。世乐即财色名食睡之五欲也。二不好外道人法德。法即经书手笔。人即外道六师也。三不亲恶者德。恶亦有三。一畜猪等。二猎师。三女色炫卖者。即开彰行市也。四正直福力德。五不为根本大小随眠所恼德。三毒谓贪嗔痴。根本惑也。属钝使。嫉妒小随也。我慢等大随也。属利使。于七慢中。举三慢以摄其余。六知足德。谓于五欲中。随分受用也。次下总结。若能具此六德。即名能修普贤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通节印证末世六种法师当得菩萨护助。使人信其不久成佛。冥照三者入正定聚也。以诣道场等。是正定聚处故。亦结法说一周之文。以转法轮等是序品方便品文殊答弥勒之文故。上节修普贤六种法师。具大因也。此节得阿耨菩提等六种法师。具大果也。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至)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此印证得经者。为菩萨护助。直应恭敬获福。不宜轻毁致罪。以成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也。故其人虽不贪世乐。然于资生之物。有所愿求。亦必不虚。而现世得其福报也。

    △四述攘外难。

    若有人轻毁之言(至)当于今世得现果报。

    此用善恶相对。赞毁互形。先明毁者之罪。谓无知者。不知此经圆具十法界因果。返谓受持者为狂人。言彼空作持经之行。终不能得成就妙果。由此之言。失佛知见。故报彼世世无眼也。下明供赞者得福。凡见持经者。不贪衣食等。愈兴赞叹。转加供养。则此人虽未持经。而知此经深利。故其偿报。亦同持经者。得现生果报也。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至)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此举贤不贤行人俱不可毁。设于未持已前。有诸过咎。一持此经。如汤销水。即实有过。以持经故。其善大焉。或持经者。有过无过。若于他人前非毁。是障持者之庄严法身。所以报得癞病也。又或轻弄叱笑持经之者。感世世牙齿疏缺等。然一轻笑。而致罪如此者。由一根举而诸根随。故如是报也。手缭脚戾。乃卷曲不伸也。眼角睐者。瞳子不正也。臭秽者。无知见香也。水腹者。由空腹高心无顾无忌也。短气者。由轻笑之声无状无畏也。诸恶重病。总结一切不善之业。睐(音徕)。

    △五述信功德。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此嘱敬信受持者也。必曰见而远迎。敬而如佛者。以持经行人。有诸佛菩萨守护。而又能发救众生之心。是则因果二佛齐在。焉得不如是迎敬耶。知音谓。此上乃结喻说一周之文。以喻说后多明罪相故。明久修实证已竟。

    △四述发闻者利益。分二。一闻品得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知音云。此节经家叙置闻品得益之众。结因缘说一周。以恒沙众及微尘众各具佛知见之因。遇佛说普贤道为缘。故证旋陀罗尼。或具普贤道。各随机契也。直指云。独闻此品而获益者众。是大法已终之境界也。言无量得旋陀罗者。当是得十地果。微尘等具普贤道。当是得佛果位。所以言道而不言行也。知音以此三段。结尽三周者。乃了完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之案。盖三周事毕。即说法师品。以流通焉。虽结其迹。而本门之大事。亦具其中矣。如此结归。不无其见。

    △二通结闻经。

    佛说是经时(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说是经者。即前三大分本迹二门。皆说已竟。此是结所说之教。次结能听之机。举普贤。以等该文殊弥勒药王观音及无量大菩萨。是本门之众。举舍利弗。即摄目连须菩提富楼那等一切声闻。是迹门之众。亦摄尽三乘及四众等也。末举八部收后。是举无不尽。则六道法界俱摄尽无余矣。然序众中详演。此结处略标。则详略见矣。复举一切大会。则又该此界他方一切本迹三乘及人天等。无不结尽。舍利弗仍存声闻名者。乃依今迹位而结。以便统摄诸声闻也。皆大欢喜一句。是统收在会此界他方圣凡大众。得开示悟入佛知见之庆幸也。其喜踊应有无量。总不出全经本迹两门之利益也。受持佛语者。受即领承拜受。持即执守奉行。佛语者。即前迹本二门正说流通之语也。作礼而去者。一则仪法之所当行。闻教之后。必应礼谢去者。乃各归一所。如前序众中。有恒沙菩萨来。有长者居士来。有天龙八部来。前既有来。今必有去。二则礼者尽其诚敬也。既闻三周开显本迹。今彰实相一乘。朗然开悟。而感谢之私。无以为喻。但只作礼而已去者。即各各依教修行。归自本心。所谓一真寂灭场地。亦古谓一念万年去。一条白练去。冷秋秋地去。古庙香炉去。如是去者。可谓中中流入也。直指云。先德言。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斯语正符此经之旨。盖此经总一代时教彻底。为九界众生。不离当处。全身证入。但为三乘纽于权小等地。犹堕偏枯。故首以文殊大智。扫荡群疑。揭转八识心王。令根身器界。当体圆明。直下开佛知见。记授劫国庄严。于是以法师品。统收在会。则九界该罗。同入信位矣。正信既凝。乃于宝塔品。圆会三身四土。今古一如。复举提婆达多品。重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则四智融而十信满矣。信满则住。故继以持品。略明十住之相。由住而行。故继以安乐品。深示十行良模。而迹门之能事。于焉毕矣。自涌出至随喜。乃显本门真常湛寂。弥勒顿破迹疑。声闻同登实际。遂说法师功德品。以明十回向位。以回真向俗。遂得六根清净。以上为众广示三贤因行。而如来复自举为常不轻菩萨时所行。行住向地等妙二觉次第因行节目。以示新记。令其观光而入也。大因必有大果。故现十种神力。以结如来自觉圣智因果一周之大案。遂于焉嘱累流通。复为新记者。重示十地行相。故举药王本事品。始登初地而燃身。终至八地而燃臂。则俱生我法二执谢矣。药病两亡。入法师位。故说妙音来往品。以示九地十地行。繇发真如大用。绍继圣种。就中从初地至十地。步步是舍俗归真。至观音普门品。乃示等妙二位回真向俗因行之相。至此同视迹门。法师品十信满心首尾如如。于佛则一大事因缘显矣。于众则一生参学之事毕矣。时为凡情虽尽。圣解未忘。故以陀罗尼品。荡涤五十五位修证。总归如来秘密妙轮。俾乎迷悟双超。始末同泯。而复举庄王父子一段光明。总显全经大旨。妙在当人一念之中。四智圆明。十方坐断。一生取证。更不移易。末上举普贤大行。成就四法。该括因果。以为最后流通大结。允矣妙法不可思议。自三周开权显实。二乘有学同成正觉。继复开迹显本。九界众生共证真常。语因果。则三世一如。论修证。则前后际断。圆融行布。月皎空沉。行布圆融古今一色。正所谓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斯为法华妙旨耳。

    侍者普瑞录

    弟子慧在对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十(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