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授手卷首最新章节!

庆快通身。即时现大神力。出广长舌。罄欬弹指。声彻娑婆。以一身毛孔光舌相光。照宝树之分身。如一月而临众水。因十方地动声。圣凡声。证娑婆之妙事。犹霜钟而出重围。如是神通。岂易易量哉。此所以曰神力品。嘱累品者。乃付嘱从前所教所示。令洁己尽诚。而行之也。自分别功德。至此六品。又为妙悟极则。以尽悟佛知见之底蕴。向后六品。总成入佛知见。而流通其事也。药王本事。以苦行勖弘经之师。妙音往来。以应命励承法之子。观音入普门示现。见逆流而倒驾。众圣用神咒加持。运悲心而莫极。妙庄王出陈本事。显法力深。而转识何难。普贤尊重。新劝发明利生切。而未来无尽。于是佛与菩萨。同声唱无生之调。我共诸人。携手登不灭之场。于斯时也。是法是华俱是幻。无生无佛亦无心。咄。唤作葛藤得么。

    No. 621-G 妙法莲华经授手弘传序

    经题五字。已如题释。弘传序者。弘者。广大也。传者。流传也。准本序。谓赞扬莫穷曰弘。永贻来哲曰传。序者。次序也。如观东西之墙序。可以别堂室之浅深。又头绪也。如丝得头绪。而条理有在也。经有序。知一经之大纲。别始末之殊分。使意趣不紊。而条目有准。此述序题。次下述序主。

    唐终南山沙门道宣述

    唐是述序时代。终南山名距长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东接骊山太华。西连太白陇山。其山北来。势终于南。故曰终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一名地肺。可避洪水也。沙门。乃释子之通称。梵语沙门。此云勤息。谓勤修众善。息灭恶事也。又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上道下宣。序主名也。由后学不敢单称。故言上下。师姓篯氏。彭祖之后。湖州长城县人。父为隋吏部尚书。名篯申。母梦月轮贯怀而孕。复梦梵僧语云。所孕者。乃梁之祐律师也。生于隋开皇间。及长。师日严頵公出家。年二十。落发受具。精通律典。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徙居终南纻麻兰若制行事钞。尝行般舟三昧前。后总二十会。感天人送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夜临砌。足蹶且仆。有少年介胄拥卫之。师问为谁。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故来给卫耳。因以佛牙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惟弟子文纲知之。又授以药饵修合之方。即今天王补心丸是也。师问以世尊在世及灭后时事。琼一一为言。随问随录。集为感天侍应传一卷。高宗干封二年丁卯。冬十月三日入灭。众闻天人同声。请师归弥勒院。懿宗谥澄照大师。述者。著述也。述者谓之明。作者谓之圣。述而不作。师自谦之言也。

    序文略分四段。一标叙一章大旨。即妙法莲华。至降灵本致也两句。二承序一经出处。即蕴结下。至故所非述。三释成一大时教。从夫以。至乐土玄猷。四结成弘传之意。即弘赞下两句。先明标叙大旨。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妙法等。属所诠之理。经为能诠之文。者之一字。牒定经题。通指七卷之文。统者。总摄之义。诸佛。即序品光中所现。方便品中所谈。宝塔品中所集。三世十方之诸佛也。降灵。即降神迹于人间。所谓无生示生也。本致。即诸佛本心本愿。所谓无边众生誓欲度也。如谓此经文虽七卷。实能统该三世十方一切诸佛降神利生之本愿。摄无不尽也。次下第二段。承叙一经出处。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此方序一经两土之原委。蕴。藏也。积也。结。即结集也。大夏。乃竺国之美称。出彼千龄者。如来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灭后阿难始结集四十九年所说。大小乘经律论藏。至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方流此土。计一千余年。龄。即年也。盖蕴积于彼。所谓处。流传于此。所谓出也。故曰藏积大夏。已千余年矣。此明彼土之所藏。次彰此土之所出。东传者。对西言也。震旦。东方属震。日始出曰旦。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震旦。三百余载者。自汉明帝梦金人至殿。遣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至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摩腾法兰二尊者。奉佛经像来震旦。至永平十年。入阙献经像。帝大悦。敕于雍门外立寺。以敬奉之。因白马?来。遂名白马寺。永平十四年。由五岳道士忌之。敕以火焚经像验之。道经悉烬。佛经如故。自永平七年献帝。合一百五十五年。归魏。魏五主。合四十五年。归西晋。西晋四主。合五十二年。归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什师译此经持。合八十九年。总计三百四十一年。故曰三百余载。载取物终更始也。此上是总明两土之出处也。次又别明译经时节。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西晋者。武皇帝。姓司马。名炎。字安世。文帝昭之子也。受魏禅。即帝位。改元秦始。国号晋。建都洛阳。对东晋为言也。惠帝。即武帝次子。字正度。永康。惠帝年号。长安。古称咸阳。汉高祖建都。改为长安。以山河百二。子孙可长安也。青门。乃俗称。即长安东。霸城门邵平种瓜处也。炖煌。禹贡雍州之域。汉为炖煌郡。竺法护者。梵语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氏国人。究三十六国道术。秦始二年丙戌。自天竺达玉门。徙居炖煌。人美其德。故以菩萨称之。后入长安。居青门。永康七年。初译出此经。为十卷。名正法华。此明经来此土。过二百余年。始成翻译之原委也。炖(音豚)。煌(音黄)。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东晋者。由西晋遭乱。为五胡乱华。元帝始渡江。建都于江东之建康。故曰东晋。安帝讳德宗。孝武太子丙申。继孝武即位。次年改元隆安。以晋居正位。秦为旁僭。故先述正统。后秦。姓姚。名苌。子景茂。赤亭羌人。先为前秦符坚之将。当晋孝武皇帝太元八年。符坚以苌为司马。讨慕容泓等。苌军大败。后于晋大元十八年。苌自陕西入长安。即帝位。国号大秦。僭位八年。子兴继位。改元弘始。龟兹。国名。在焉耆西南。沙门如前释。鸠摩罗什。此云童寿。本天竺僧。因行化至龟兹故。今以近处名也。前秦王符坚。闻师德名。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取什。当晋太元七年。得什俱还。至凉州。闻坚已殁。光遂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改元太安。当晋太元十一年也。光卒。子绍立。为太原公吕纂所害。纂立。又为吕超所废。立吕隆。姚兴弘始三年。遣师伐隆。隆上表降遂。奉什师至长安。秦王师礼之。当晋隆安五年辛丑岁也。什始于草堂寺。译出此经。为七卷。当晋义熙丙午。而序曰。隆安以什入长安时言。非译经之时也。什师译经。前后共三百八十卷。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入灭。寿七十岁。当晋义熙九年癸丑也。此为序主出陈什师翻译此经之原委也。龟(音丘)。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隋氏者。隋高祖皇帝。姓杨。名坚。弘隆华阴人。汉太尉震第十四代孙。初宇文泰。仕魏封周公。至子觉受魏禅。国号周。坚父忠。仕周有功。官至太傅隋国公。忠卒。坚袭爵。陈太建十三年辛丑。坚受周禅。都长安。国号大隋。自文帝至恭帝。通三主。合三十七年。以国号为姓。故曰隋氏。仁寿。文帝年号。北天竺者。天竺有五。总名印土。此云月邦。以简非其四。故曰北天。阇那。笈多。二法名师。阇那。具云阇那崛多。此云志德。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此云法密。按添品经序云。大隋仁寿元年辛酉。普曜寺沙门上行。请阇那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译此经。为八卷。名添品法华。谓于晋秦两译经内。添合移改有五。一于前两译。添普门品后偈颂。二于释师药王品后。补日光喻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品于神力品后。故曰添品。以上总明此经出处翻译之原委如此。向下结明弘通秦本。笈(音及)。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本一经。由三译故谓三经。两次为重。三翻名沓。然经虽历三译而重沓。其文言妙旨。则彼此互陈。如十如是。晋译则无。秦译则有。又药草喻后半品。两经俱有。秦本则无。又如嘱累品。秦本在二十二。隋本置之卷末。于中若文若旨。岂不为互相陈列耶。第古今时人所尊崇为高尚者。又秪唯秦本而已。沓(音蹋)。

    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由上云。秦本为时所尚。恐人疑难。谓三经本是一经。何秦本独为时所宗尚。而二译独不为流通耶。故序主复云。自余支品。如齐武永平中。有达摩摩提。译出提婆达多品经一卷。又如东晋秪密帝。译出普门品经一卷。已流通于世矣。又别偈者。如阇那崛多。于西川龙渊寺。译出普门品重颂偈一卷。并皆传诵。是知支品与别偈。皆有流传。故曰不无其流。具如序历者。历。即纪记也。谓若论本文二译。与此全同者。同于本经流通。致于各有支品别偈。具载如彼二经所记。故所非今经所述也。已上承叙一经翻译出处原委已竟。次下第三释成一大时教。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此方释成诸佛降灵本致。以明弘赞也。夫以者。发语之词。前曰降灵。总约一切诸佛。此曰灵岳者。单明释迦一佛。为本经之教主也。灵岳。即灵山。降灵者。用诗经中惟岳降神之意。然我世尊。现相人中。示居灵鹫。岂无故哉。直为一切众生。醉生梦死。佛眼不开。自非大觉圣人。无由开广大之教化令其成然??者豁然醒也。故曰非大圣无由开化。此言应称于机也。下又言机称于应。适者当也。谓如来教化虽广大平等。而所当化之机。如千二百罗汉。及诸闻者。为如来化之所及。皆有宿缘。己见于大通佛时。曾下大种。若使往昔无缘。又岂能骤然而开导其心哉。故谓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此中明如来始终有由。为开化之地。仙苑。即鹿园。乃古仙所居。故曰仙苑。告成者。佛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便出声告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也。佛既成道。必应说法。然机有利钝。故双垂二相。现千丈身。以应大机。示丈六身。为说小教。由是于机则分别其小大矣。此是如来始有由于仙苑也。金河。即产阎浮金处。在拘尸城外。河畔有娑罗树林。佛于此入灭。顾命者。尚书篇名。成王将崩。回首顾群臣。而发命也。佛将入灭。而垂言教。说涅槃经。如成王将终。作顾命篇。此序主取以润色其文耳。如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至于有顶。普告大众。如来今日。将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此是如来终有由于金河也。道殊半满之科者。道言也。殊别也。科差等也。涅槃经云。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谓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佛说半字九部之经。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毗伽罗即满字经也。岂非教被一句。结上始终二处。然机分小大教殊半满。岂非如来以教被机。乘时施设者也。无足等句。方结归本经。然涅槃虽系最后之谈。能被之教。既有半满之殊分。而所被之机。岂无权实之差等。核者。考也。谓不似今经。无分大小权实。皆当授记作佛。由是知始终之教。并不足以考核其实。如法华之高会。唯崇一实相也。核(音劾)。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此又申明适化所及不及。为无缘有缘之义。即承上高会二字而来。既以法华为高会矣。云何而有退席之流。是知高会之中。虽有五千退席之众。无非为增上慢者。作进趋之缘也。既退者。尚可为进者之缘。则五百得授记人。愈见其为进者之胜缘矣。故曰。俱崇密化之迹。崇者。尊也。如经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既曰俱崇。不唯五百人。尊佛慈旨。密行辅化之迹。而退席者。犹为密化之密迹也。此下正序本经大旨。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由会中有此辅化之俦故。如来放眉间光。现种种瑞。使弥勒腾疑。有文殊对答。致令身子等诸罗汉。开发启请说教之本源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中。佛因舍利弗等。不领光中所现之相。只得自己出定。赞扬诸佛权实二智之德。无非演畅诸佛之弘远方略。又宏略即大略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法说一周。身子得记。其余声闻。尚未信解。故身子代请。如来重说譬喻。以三界喻火宅。佛喻长者。二乘等喻火宅中诸子。先以三车引导。喻四十年前所说三乘。后等赐大车。喻今说法华。虽区区数千言。莫过为二乘畅通入大之文。同一轨辙也。此用记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润色也。约法则同圆教一实之文。约喻则同大车一乘之轨。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如来既为五百弟子授记之后。复说因缘。一周引佛。曾于大通佛时为王子。说法华经。尔时所化恒河沙等众生。即汝等比丘。及我灭后声闻弟子是也。则知今日得授记者。乃宿昔之因缘有在。而不坠失也。故说化城喻。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领佛说因缘。得受果记。感佛恩德。说系珠喻。以佛喻亲友。自喻醉人。一乘佛知见理性喻珠。今由说三周之后。各得开悟。如酒醒后觉昔珠今用。智佛与今佛。虽出尘劫。而此理性之珠。不曾遗失。故曰常在。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此亦承上文而言。谓佛知见理性之珠虽在。苟非如来于此经开示多方。则亦不得现前受用。故佛于法师品。又再四劝其精勤读诵。受持此经。说凿井喻。谓在家出家。求佛道者。若依他经修习。如于高原求水。但见干土。虽费穿凿。去水尚远。若依此经修习。如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知水必近。以此经诠显如来一乘妙义。皆如来指示。令悟有多种方便也。故曰显示悟之多方。凿(音昨)。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谓自序品。至法师品。三周之词义。虽曰宛然明白。而数喻敷陈。思惟其旨。意极远大。以词义观之。似为世谛之常谈。以喻旨言之。其实明最上之大义也。已上弘赞其经。以明所说之法妙。向下弘赞其佛。而明能说之心妙。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言此经虽文词义理摹写宛然。而譬喻铺陈。旨趋远大。自非我释迦之弘慈广济。其孰能引拔滞空溺迹之声闻。与沉于权见之流耶。若非我如来至极之悲心。其孰能拯接昏顽迷倒之众生。与无明失性之人乎。正见婆心大切。有落草之谈。以结归非大圣无由开化之意。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高宗干封二年。律师入灭。但未审唐代何年作序。总六百余载。是时之久也。总历群籍。计经律论。有四千余轴。是法之多也。而人于久远之时。最多之典。而独受持此经之盛且笃者。以验佛之大慈悲心所加被也。而亦验机教之相扣也。亦见时所宗尚不诬矣。已上弘赞其佛与法竟。次又弘赞其僧。为机教相投。及闻而深敬之妙。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具威王之余绩。

    亦承上受持盛者为言。扣。投也。合也。谓昔佛在世。亲说此经。犹多怨嫉。尚有五千退席之人。今佛灭既久。受持者。返如是之盛。岂不是机与教投。而生与佛合耶。须知此机教相投者。并是智胜佛时。曾下大种所遗余之尘也。魏都赋云。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为润文也。闻而深敬者。谓即未机教相投。一闻此经。便深生敬仰者。亦是常不轻。于威音佛时。尝蒙授记之余功有在耳。绩功也。迹此可见。今日于经有缘。闻而敬信者。当自庆也。此正结归非昔缘无以导心。绩(音迹)。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辄。专也。综。即机缕之持丝制经者。净六根者。如法师功德品说。谓我于经首。错综其说。而成此序。使人知一经之大旨。令受持者。专心进业。庶得早净六根也。仰慈尊者。谓释迦已灭。而欲得入佛嘉会。须待弥勒慈尊龙华说法。若使六根早净。可以仰望于当来之嘉会矣。速成四德。有云。常乐我净。然此四种。是佛果德。据普贤劝发云。若善男子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云。当成就四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故。序云速成者。对早净而言。皆因中所当成之急务。谓四德若成。可以为趣向乐邦之通玄大道也。猷。即道也。乐土准本经。即三变净土也。若对净六根。可仰弥勒慈尊。则成四德。可趣极乐莲邦。况功圆果满。应入唯心净土。本经亦云。如说修行。命终之后。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所。又此经以弥勒居首。普贤居终。举此可以该尽一经之始终。什成一大时教已竟。第四结成弘传之意。辄(音慑)。综(宗去声)。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此结归序题。赞。助也。贻。流传也。遗也。序主谓我作此序。人微言轻。如撮土之助泰山。勺水之益沧海。莫能穷尽。此经功德万分之一。但愿由此序。而俾此经。永遗后世。流通莫尽。以表区区一念护法之诚耳。云尔者。结语之辞。谓一序所云如斯而已。然此经具本迹二门。今何但序三周迹门耶。且迹由本显。本自迹彰。若知从本垂迹。即知因迹显本。所谓本迹虽殊。其不思议一也。申什序文已竟。贻(音夷)。

    妙法莲华经授手弘传序(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