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法华经大意最新章节!

弥勒有重重之问。重重问中。皆融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之句。其柰听者不荐。所以文殊亦有重重之答。重重答中。虽引古证今。亦融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之句也。如无量劫前虽远。佛具十号。与今佛具十号同。佛说法中善。与今佛说法善同。如是乃至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授记入灭。无有不同。后人举其教者。精进必成。懈怠不废。亦无有不同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灯明不曾过去。弥勒何有未来。泥团土块。放大光明。瓠子冬瓜。炽然常说。其或未然。且学妙光精勤。莫随求名懈怠。问曰。经中大意。只要摄末归本。且道经历无数佛出。为甚么尚三界纷纭。师曰。自是你三界纷纭。圣人何尝不一。曰。争柰目前分别何。师曰。纵分别。俱是辨空华之浓淡。较兔角之短长。曰。如何是无分别。师曰。芍药华开菩萨面。棕榈叶放夜叉头。曰。犹是学人分别处。师曰。能分别者无分别。

    尔时文殊师利(至)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此段经。是文殊把前说重拈一遍。谓古佛如此。今佛亦如此。乃至十方佛亦如此。皆开三显一。无二道也。盖天地中间。惟人最灵。人之一身主宰。只一个性字。性若明。道德仁义礼仪教化无有不明。无有不是。夫性者。在天地造化谓之理。故曰。宇宙中间。一理而已。在我性理之私谓之情。故曰。三界不能超。惟情为挂碍。苟能克去在我之情。惟是一团天性。则念念灯明说法。头头妙光谈经。六度万行。本自圆成。四德三身。竟非他得。其或未然。须向静中细看。自生此身已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七八十年。年虽见有已往之时。竟不随已往之时所迁者。却是何物。即知此心既不随已往。必不随后来。既不随后来。亦不居现在。即知此心无最初句。无末后句。亦无现在句。以无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不能迁变故。十方虚空亦不能包褁。虚空既不能包褁故。即知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举如意云。会么。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其或不然。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断除。令尽无有余。问曰。妙光法师是文殊前身。弥勒菩萨是求名后体。恁么则今古宛然。为甚么又道本无今古。师曰。今自今。古自古。知今古者元无今古。曰。如是则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师曰。若存个认字。三千里外问长安。曰。如何即是。师曰。不许道着。曰。恁么则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师曰。听说山偈。个里元无古与今。化身随类号观音。诸人要见观音面。山自高兮水自深。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即随方就便义也。如有大城。随方来者。非止一路。如东方来者从东门入。西方来者从西门入。则为便益。非此则不方便。盖人之备足妙性。虽人人本具。欲全体指出。纵佛圣有大辨才。必不能也。必因其已发之端。旁引曲唱。令其自悟。故名方便。如人杀物令苦。即指曰。自性本无欲杀之理。即教之令不杀生。又如人盗他人所爱。即指曰。自性本无欲他盗己所爱之理。即教之令不偷盗。如是乃至因人以见闻自狭。即指曰。自性广大。包纳虚空。因人以生死自短。即指曰。自性固久。莫究始终。如上所举等有万亿差别。俱名迷妄自偏。故大圣人有如上万亿法门。俱名方便。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诸佛不须出世。祖师岂用西来。山华开似锦。毗卢妙相。依旧庄严。野水湛如蓝。太极圆图。斩新拈出。其或不然。听说山偈。自性堂堂要见闻。鸢飞鱼跃看精神。不然更欲行方便。甘作忙忙门外人。问曰。有一人曾来不举步。且道是门里门外。师曰。何止门外。三千里外。曰。如何是门内。师曰。曾来不举步。曰。恁么则拟心一丝。对面千里。师曰。未为灵利。曰。如何是灵利。师曰。未出胎时。度人已毕。更讨方便。笑杀旁观。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此三句经。是经家提起说妙法之由。讲说大略如此。然讲以明白为能。禅以入定为要。山野既滥讲肆。亦辱禅门。试以三昧。二字。再细翻译一遍。末后以禅融会看。三昧。西国梵语。此国华言曰正受。正定正心。正心者。无一切心中之常也。常中则自绝忿懥忧患恐惧好乐之心。正定者。诸境不能动。诚之极也。极诚则能经纶大经。建立大法。化育万物。正受者。诸事不能惑。圣人之至也。至圣则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正受既圣之至。正定又诚之极。正心中到之常。则大圣人之心。如晴空止水。杲日精金。无毫发瑕疵也。大圣人之德。如天普覆。如地普擎。如日月普照。无偏私也。大圣人之道。如春发生万物。如秋成熟万物。无不善也。大圣人之量。如虚空包含万有。如父母养育诸子。自有余也。大哉圣人之性。以十方三世为一体。以六道四生为一身。如斯圆融妙会。称赞不能及。讲演不能尽。修行不能到。譬喻不能齐。强名曰三昧。三昧岂容易证入乎。吾佛于此三昧中。不见有前际。不见有后际。不见有中际。不见内。不见外。不见中间。然亦有中间内外前后等。故谓之佛之三昧。问曰。讲既明矣。且道如何是禅。师曰。如棒打虚空。棒棒不见痕。曰。恁么则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师曰。亦是有无成二边。梦觉分两法。曰。如何是不住二边顿忘两法之句。师曰。半夜井吞水。长空云弄风。曰。学人不会。师曰。舍利弗当知。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至)所不能知。

    此一段经。言天下大圣人之心。无人能知。无人能识也。盖诸佛至圣之心。无过去未来现在之时可时。无东西南北上下之方可方。无众生之名可名。无天堂地狱之境可境。溥博高明。广大纯一。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以横遍十方。故此心无空色之间。以竖穷三际。故此心无古今之间。以无古今之间。乃前后际断。以无色空之间。乃中外情忘。则还一真如也。前后际断。则本一圆觉也。正当恁么田地。上而无顶。下而无底。傍无边畔。中无住处。本教谓之圆体。即清净法身。儒教谓之原道。即无极而太极。老教谓之一。即无极大道。然此心也。有窥测而知者。窥测而知者。乃天下有智者也。有悟此心而修行。渐革平日之小者。乃天下之贤哲也。有修行工夫纯一。犹带分别念在乃天下之小圣也。夫诸圣之心。圆满广大。同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之照临。体万物性情而设教。故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随万物方便而立行。故凡有形质。无不一体。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山僧手中如意。却是诸人眼见。虽是诸人眼见。却是山僧手持。其或不然。更听山偈。诸佛众生一般眼。何事纷纭见万差。肯把藩篱俱撤去。依然还是大人家。问曰。如何是诸佛智慧。师曰。过水脱鞋。买帽相头。曰。此是常人俱会。为甚么道所不能知。师曰。常人过水欲人背。买帽欲人与。曰。恁么。则克去己私。便同佛智。师曰。一声齐喝采。听唱太平歌。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意趣难解。

    此一段经。自问诸佛智慧甚深。小圣不知者何。向下自答。以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非惟亲近。亦乃闻其道。非惟闻道。亦乃行其道。以诸佛有如是大久远工夫。大广博学问。大勇猛精进。大成就道德。所以有说。意趣难解。盖诸佛大圣人之道。中庸之道。故天下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智即般若之智。故众生心处处能思惟。不能思般若。经即妙法华经。故大火洞然。担入干草不烧。亦未为难。暂读此经为难。大哉大圣人之道。无方故不可到。无言故不可解。无相故不可视。无意路故不可思。无柄??故不可执。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道本不远而人自远。道本不难而人自难。洞山麻三斤。一夏将来合绳也好。捻线也好。青州衫七斤。冬天穿上。打眠也得。坐禅也得。庐陵米。早炊可以作粥。晌午可以造饭。百丈屎。和水则浇茄。拌灰则栽芋。更何疑哉。其或不然。须是诸缘放下。万虑拨开。单单看个一归何处。忽地顿悟。始信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到此田地。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凡情圣情。元没两般。更听说偈。自家一个黄金面。世世生生被土埋。香水满盆能一洗。光明依旧照灵台。问曰。如何是黄金面。师曰。万劫无更变。曰。如何是被土埋。师曰。六道自轮回。曰。如何是能一洗。师曰。四相顿空尔。曰。如何是照灵台。师曰。三身圆证来。曰。此大似讲说。师曰。谁为你说禅。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至)令离诸着。

    此一段经。世尊自陈自成佛以来。四十余年演教。只是要人离着。盖著者。心入诸境不能远离是也。境有有情境。有无情境。无情境者。大而天地。细而微尘。众而万有纷纭。一而太极全体。但无知觉。名无情境。有情境者。大而觉体。细而含灵。众而万类升沉。一而法身不动。但有知觉。名有情境。如是乃至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意所思。或顺。或逆。或近。或远。或善。或恶。或亲。或疏。俱名为境。于此境上不能消融成一法身。不能明了成一佛知见。俱名为着。以众人不能离此着故。吾佛大圣人。以六度万行。种种因缘譬喻言教方便。广谈曲论。四十余年。无他意。只是要人离着。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鸢飞鱼跃。与四十余年演教无差。雨施云行。与三百余会谈经不异。其或不然。更须提个父母未生前话头。工夫纯熟。忽然顿悟。到此田地。方自悟得截琼枝。寸寸是玉。析栴檀。片片皆香。无淫怒痴可去。如一轮明月挂秋空。无戒定慧可修。似一点寒冰烹大冶。咦。更听说偈。通身是病通身药。身若空来药亦空。我许道人俱勘破。泥牛骑过海门东。问曰。如何是诸着。师曰。眼见耳闻并意想。曰。如何是离诸着。师曰。眼无见。耳无闻。意无想。曰。恁么则木人抚掌。石女讴歌。师曰。不可堕在无事界里。曰。如何是中庸一句。师曰。恁短恁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此一段经。大略只是极赞大圣人之心。究尽明了。诚实广大。非世间小圣小智小见小解所能窥测者也。试再以目前浅小比并一遍看。盖世之言寿者。广成子千二百岁。彭祖八百岁。至寿者天地。邵子推之。谓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未有如佛言寿。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岁犹为至短。世之论国一统者。不过四海九州之内。一万八千之中。至广者不过日月出没之际。星辰旋绕之间。未有如佛之言日月出没之际。星辰旋绕之间。乃一须弥卢耳。如是千须弥卢谓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如是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如是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大千世界。始是一层。如是八万四千层。始是一华藏世界。如是一华藏世界微尘数华藏世界。名为一毗卢遮那佛王化。如是毗卢遮那佛不知其数。岂国土世界能知其数。如是乃至论理论事。唯佛甚深。世莫能及。又有谓佛言虽广大无实。自是人不静思。肯静思则其实自性之理。大而无外。非有形国土可能充满。细而无内。非有智聦明可能见识。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如帝网珠。光光互照。无前际。无后际。无南方。无北方。圆陀陀。活泼泼。捏不成。劈不开。其或不然。更听说偈。人人心即古毗卢。声色门头有即无。但肯回光光自照。乾坤何法可亲疏。问曰。诸佛既多。世界不少。毕竟是一是多。师曰。非一非多。曰。如何是非一非多。师曰。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曰。恁么则论理元非二。随情有万般。师曰。文字之师。皆如是见。曰。如何是离文字一句。师曰。老虎看水磨。转看转不知。

    诸法实相(至)究竟等。

    此一段经。言诸法实相。即目前万法。正妙经本意。即十方诸佛圆证之实理。十方诸佛圆证之实理。即众生本具觉性。众生本具觉性。即世间流转苦乐升沉之境。以众生不悟诸法。不了诸法。不知诸法。痴痴昧昧。于此境上起恶心。作恶业。死此生彼。展转流浪。受苦无穷。故大圣人指此诸法。谓之梦幻。谓之泡影。令人于此诸法境上求个无相无名。不动不变的真理。以声闻小乘人。不识诸法圆理。于此境上。厌苦求乐。破有执空。故大圣人又指此诸法。即是真空。即是妙有。令人于此诸法境上。求个圆融妙会的觉性。以菩萨大乘人未知诸法实相。劫劫苦修。世世力进。务欲度尽众生。必要证极大道。故大圣人又指诸法即是实相。即是法性。即是佛理。盖诸法实相之妙。参此。儒谓之格物。悟此。儒谓之致知。知至物格。则诸法实相。了了常知。明明不昧者也。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灵验。以至超出死生。亘古亘今。以至顿入涅槃。彻上彻下。无有不妙应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松直棘曲。鹄白乌黑。皆实相之体。生迷佛悟。事俗理真。皆实相之用。其或不然。明日再为诸人打葛藤一遍。问曰。目前诸法皆实相。因何人不觉悟。师曰。不是不悟。只是不肯悟。曰。学人参亦有年。也不是不肯悟。师曰。既肯悟今日又问什么。曰。肯悟时如何。师曰。诸法无非实相义。

    诸法实相(至)本末究竟等(重拈)。

    此一段经。南岳天台诸师。讲各不同。惟温陵环师讲为切当。今依环师重拈一遍看。夫实相者。即相而真。与十方往古大圣人同体无异。圆常明妙。更无变别之法性也。然此法性。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者。乾坤万有纷纭。总不出十法。十法者。一相。二性。三体。四力。五作。六因。七缘。八果。九报。十本末究竟。本末究竟者。一切目前万法。一一皆有根本终穷。一一皆有穷尽实际。如目前卓子香炉。乃至松树桃树人物等类。不能穷尽实际。不足谓之格物。不能究尽根本。不足谓之参禅。亦不谓之彻悟。亦不足谓之致知。致知彻悟。则目前卓子香炉。松树人物。无不能格无不能参其本末究竟者也。再以十法细拈一遍看。报者。应果为报。如一树桃子既实为果。果熟为报。果者。缘熟为果。如一树桃子既开华结实。雨露润滋粪土封培。到香熟时节是也。缘者。助因为缘。如一树桃子虽开华荣茂。若无雨露并粪土封培为助。终不能自荣自华自果。因者。资始为因。如一树桃。虽目前荣茂。其根本必有最初之日。作者。乍起为作。如一树桃。虽有最初之日。种桃之心。乃乍然而发起也。非固有之性也。力者。利用为力。如一树桃到香熟时。食得其味。卖得其财是也。体者。形具为体。如一树桃。或华或果。枝叶散殊。根本深厚是也。性者。相本为性。如一树桃为相。亦必有一树桃之根性也。相者。可见为相。如一树桃开华结果。人人皆见。所谓其性其实。其本末究竟。人皆不知。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明了而无虚妄。其他圣人虽明不能究尽。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至)本末究竟(再拈)。

    此段经已讲两遍。今当第三遍。听者亦莫厌烦。盖此段经乃格物之要端。参禅之正轨。若不细细条陈。晚学终莫入头。(相)才虽不敏。悟亦有宗。试再以此经大略拈一遍看。夫世间万法纷纭。不亦千变万化。故谓之诸法。虽不可一一指陈。总其切要。不过此十法可以尽无余蕴矣。一如是相者。即是总指万有纷纭。千变万化。眼可见之相状也。然此相。小圣无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可思议大眼目。局于世间闻见之狭者。相虽可见。亦不能穷尽无余。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二如是性者。即我与万物形状虽殊。究其根本。无不一也。一即是性。性即理也。此性此理。虽有二名。无二体也。故强谓之性。性也者。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大圣明贤。指为圆觉。太极。大道。元体。上帝。明德。中庸。法身。亦不能尽此性溥博渊泉广大悉备之全体也。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乃至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本末究竟等。皆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世间小圣可能尽知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其或不然。须向静室中焚香默坐。参此山僧手中如意。前万万劫更前。却是何物。后万万劫更后。复为何物。工夫纯熟。打成一片。则当自觉古今不离于当念。刹海不隔于毫端。说甚唯佛与佛。问曰。如何是诸法实相。师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曰。恁么则众人不会。师曰。不是不会。不肯信。曰。肯信时如何。师曰。大地是黄金。

    如是体如是力(至)本末究竟等(复讲)。

    形具为体。利用为力。盖有如是体相。则有如是利用也。如有三十二大人相形体。则有王化三千界之利用。如有清净遍一切处之体。则有周遍十方融彻三际之利用。如有牛之形具。则有耕耜利用。马之形具。则有驰驱利用。如是乃至诛草剖人。苋苴剖鳖。水银可以化金。硫黄可以干汞。莲华大药。服之则与日月齐寿。准提真言。诵之则与乾坤等伦。此皆常闻之语。至如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旃延之口不能谈。舍利之智不能测之大体大力。却又许谁能见其形具。能知其利用哉。既形具利用不能尽知。则如是作。如是因。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又岂能尽知。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其他非通不知。不能尽知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会古今于一念。收刹海于毫端。其或不然。且向静中默默再看。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忽然顿觉。当自信知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更说甚么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咦。更听说偈。乾坤万别千差体。根本由来一个身。于此一身心亦一。头头物物总天真。问曰。如何是成佛之因。师曰。善则力行。曰。恁么则见善则修。逢恶则止耶。师曰。圣圣相传无异语。曰。死来毕竟作么生。师曰。若见有死。犹是道眼不明。曰。道眼明时如何。师曰。本无生死。曰。目前生生死死无有了期。何得言本无生死。师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复讲)。

    乍起谓之作。资始谓之因。助因谓之缘。缘熟谓之果。应果谓之报。如人忽起一念害人之心。资此心为始。后逢同欲害其人者相助。则乍起害人之念成矣。害人之事既成。岂无后来害己之报。又如人忽起一念欲成佛之心。资此心为始。念念不息。后逢同欲成佛之人为缘。共修六度万行。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之佛果必成。佛果既成。人天瞻仰。十方称赞。岂是无应果之报。盖世万法。总不出如是性相等十法。如是十法。又总不出性相因果四字。以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有如是相。必具如是性。先圣所谓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又云。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世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善见善。作恶逢恶。又因心作业。因从性之觉。缘熟为果。果因性之相。性相因果。展转升沉。小圣不能尽知。唯佛乃能究尽。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又不止于有六趣空大千而已。其或不然。听说山偈。本具圆明净觉身。元非因果及根尘。当人肯息最初念。法界依然只一真。问曰。如何是一真。师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曰。恁么则道本一体。见有多端。师曰。我亦不知。曰。既不知。为恁么高谈阔论。师曰。为你不知。曰。知则如何。师曰。法界无二相。

    尔时世尊(至)言辞相寂灭。

    此一段经。大略重颂诸佛权实二智。权智者。借事明理。借世间文字语言。以明无文字语言之实理。实智者。一切诸法之实体。文字不能彰。言语不能覆。无起无灭。无成无坏。非同暂借不实之道也。十方诸佛。往古诸佛。现今诸佛。未来诸佛。设教化。建法幢。度众生。莫不皆以权实二智为化度门。然权智权设三乘。实智实示一法。而人皆不知诸佛本怀。诸佛本怀者。不徒自夸权实二智。单单欲露人人本具圆常觉体。大而更无有大。小而更无有小。初而更无有初。末而更无有末者也。盖此圆常觉体。众生迷而流浪六趣。诸佛悟而高超万有。又此圆常觉体。众生诸佛之本根。法界真如之实际。所以诸佛悟而常一。众生迷而常万。以常万故。一切众生卒不能会归一佛乘。以常一故。十方诸佛竟不能散流众生界内。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权也是。实也是。权实总不是。权实总皆是。其或不然。须向父母未生前佛祖未开口已前。默坐自参。参来参去。工夫打成一片。当自大悟。穷诸玄辩。似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其圆常觉体。本非语言文字可以指陈。如更迟疑。听说山偈。本来圆满大光明。迷自迁流万不平。直下顿能开活眼。不须重演妙莲经。问曰。诸佛重重开示。为甚么诸人不悟。师曰。自你不悟。曰。既悟为什么明日又讲。师曰。虽是旧时天上月。一番观看一番新。曰。通不举着时如何。师曰。不免一生鹘突。曰。时时举起时如何。师曰。杲日正中天。云霞俱散尽。曰。正当恁么时。还有不具眼者么。师曰。讲座案前围裙。盲者亦不能见。曰。如何能同一佛眼。师曰。万缘都放下。四相顿空来。

    诸余众生类(至)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此一段经。颂实相妙法如众生罗汉菩萨所不能知。盖实相妙法。在山同山。而不与山同起灭。在水同水。而不与水同有无。如是乃至在万物同万物而不与万物同生死。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得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不是凿空说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上下昭著。不是无本之语。其或不然。须是向二六时中静静看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工夫打成一片。当自觉知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也。犹是指东画西。何故实相妙法触事而真。拟之即差。言之即乖也。如更胸中窒碍未消。请听山野说偈。法法本来无欠余。不消于法强亲疏。肯能直下空思虑。生佛何曾别两途。问曰。犹是学人疑处。请向切要处并却咽喉唇吻颂四句。显示实相妙法。师曰。并却咽喉闭却唇。十方诸沦许浑佛。当人切记浑沦里。分二分三自失真。曰。恁么则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师曰。开口也是。扬眉也是。曰。如是。则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两句。便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更听说偈。佛祖相传此个心。人人本具莫追寻。愚痴更问西来意。如挹黄金去换金。

    又告舍利弗(至)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此十二句颂。大略只是言此实相妙法。唯佛能知。余不能了。当生大信。佛语真实。且道大信信个什么。良久。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诸人还信么。又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诸人还不疑么。于此二事若是通不疑而生大信。则可谓截琼枝。寸寸是玉。析栴檀。片片皆香。如或不然。疑心更起。纵有多智。如河沙数。一心思求。亦不能知。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又可谓人人头上青天。元是一样。个个脚下黄壤。岂别两般。又可谓千红万紫虽然别。信道春风没两般。如更踌蹰。听说山偈。一睹明星悟彻来。十方诸佛眼同开。当人于此更分别。万劫千生未可猜。问曰。经云当生大信。毕竟信个什么。师曰。要信自己与佛无二。曰。学人亦信。为甚么不与佛一般。师曰。因你信不实。所以不与佛一般。曰。与佛一般时如何。师曰。唯佛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曰。恁么则迷则众生悟则佛。不消更疑。师曰。更听说偈。迷时悟后主人翁。诸佛众生本一同。普劝诸人齐彻悟。千差万别自然空。也不脱洒更听说偈。迷时悟亦是真常。悟也元无第二光。彻底掀翻华藏海。十方诸佛共思量。

    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此八句偈。颂佛佛初说种种法门。教人修行。有证声闻者。有证辟支者。有证菩萨者。皆方便诱引。令脱苦离着也。盖苦有多种。总之只三。著有多种。总之亦三。三著者。一我着。二境着。三情着。情著者。以被色声香味等迷。留情不舍。故名为着。着即生苦。境著者。以不悟色声香味等。当体即真。于此境上种种分别。取舍爱憎。故名为着。着即生苦。我著者。以不悟本具法身。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认此父母所生形体为自己。以认此身为自故。则有生生死死之贪恶。上上下下之欣厌。以有贪恶欣厌故。则有无量之苦随之矣。三苦者。一死苦。二刀杖苦。三不如意苦。不如意苦者。以不悟色声香味等。具为梦幻。种种取着。取之不得。故名为苦。刀杖苦者。以贪色声香味等。贪之不遂。遂生嗔怒。加以刀杖。作既有自。报亦必然。受他刀杖凌逼百种。故名为苦。死苦者。以有父母所生之形。必然有死。死则与世永别。不能后活此身。故名为苦。如是三苦三着。俱是不悟本具清净法身。著于诸境。苦受百端。故诸佛大圣人种种方便。教化令离着脱苦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十方坐断。三际融通。诸佛不曾出世。众生本不沉沦。其或不然。听说山偈。人人本具圆明体。诸佛众生总一般。自是不能离执着。难逃苦楚万千端。问曰。如何是具足圆明体。师曰。能问者是谁。曰。恁么则六根门首无人会。惹得胡僧特地来。师曰。错认定盘星。曰。不错认时如何。师曰。能问者便是。曰。古人谓之认识神。意旨如何。师曰。你有几个识神。曰。恁么则百年三万六千日。返覆元来是这汉。师曰。放你三十柱杖。

    尔时大众(至)则生大欢喜。

    举尔时大众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此一段经。科家谓之众疑请问。众疑则疑佛平日不自夸道德。今佛自夸道德智慧。非。三乘人所知。请问则问佛所得深智。愿佛宣扬。再举尔时舍利弗至难解之法。此一节经。科家谓之身子发问。再举尔时舍利弗至欲闻具足道。此一节经。科家谓之重颂疑问。再举尔时佛告舍利弗至则生大欢喜。此一段经。叙众欲闻大法。佛不肯说。身子三请。佛将为说。盖此大乘妙法。即人人本具妙性。人人本具妙性。与十方诸佛历代祖师了无毫发间隔者也。世人迷此妙性。随物变迁。所以有六道四生也。至人悟此妙性。转物为己。所以有三身八解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毛吞巨海。芥纳须弥。转万物即是自己。似水投水。化自己即是万物。如空合空。俱非难事。如其纤尘未消。不免山是山。水是水。毫发不能相通。良久。还委悉么。听说山偈。众生诸佛性无差。生既迷来佛乃夸。肯向今朝齐领悟。大家同驾白牛车。问曰。诸佛众生不同。病在甚么处。师曰。佛能克己。众生不能克己。曰。恁么则克己名为佛。师曰。纵不成佛。也是善人君子。曰。不克己旹如何。师曰。三途苦百端。曰。克己时如何。师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曰。讲师答语为什么与禅不同。师曰。你唤甚么作禅作讲。曰。讲即高谈阔论。禅即棒喝交驰。师曰。正是辩空华之浓淡。较兔角之短长。曰。如何是到家一句。师曰。听说山偈。妙性人皆具一个。缘何东问复西慕。佛虽三止不须言。也是人情不会做。

    法华大意卷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