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太虚大师全书最新章节!

    <FONT size=3>

    ──十年秋冬作──</P>

    查第一条所列各款,为本条例全体之大纲,故其分类法,应按各寺庙之性质,详加区别,以为管理之标准。盖性质不同,则管理方法必不能一致,若概以一例观之,反使习惯上各种寺庙性质混淆,大失管理之本意。如原第一条第七款所列各项神庙,虽为僧道住守,然其性质多不应为宗教之所有,乃亦与前六款平列而不略加区别,使宗教与非宗教无所遵依。而第一至第六各款所称选贤、传贤、传法、剃度等项,纯系住持继传事件,与寺庙之根本性质并无关系,即于管理上无分类之必要。且其所列亦多旧日所行制度,与今日实情不符。如此分类,似有未合。查吾国寺庙之性质,在习惯上约有三种:一、宗教寺庙,即佛、道、耶、回等所有之寺庙为一类。二、奉神寺庙,即含有崇德报功性质,专以奉神为目的之寺庙。其所崇奉有为天神者,如风、雷、云、雨、日、月、星宿等类;有为地只者,如谷神、土神、五岳、四渎、河神、海神、城隍、土地等类;有为人鬼者,如傩神、福主、文昌、关帝,以及历代特著之人为人民所信仰者等类。既不为宗教所有,而除奉神以外又不能办理他种公益事项,故以此等寺庙为一类。三、公益寺庙,即如地方旅居人民或工商各业所共建之会馆,及一姓或数姓、一村或数村所共建之村社,虽有寺庙之名,实则为地方或团体之公益而设者为一类。此次修改,自应将住持继传事项,留待专章规定。在第一条专就寺庙之性质为之区别,然后因其区别以定管理之标准,庶与习惯不相违背,而宗教与非宗教之争端乃无由起。又查近十年来国内人民之自立教堂者,随地皆有,自不得附于外人传教之列,而受国际条约之拘束。此项教堂,既系财团法人之一种,且有宗教之关系,其性质实与宗教寺庙毫无区别。且考前代掌故:由明成德年间,法兰西传教中国京师,最初建设之天主堂,原来即名礼拜寺;至清光绪三十年,与日斯巴尼亚所订之天津条约,其第六款对于教堂亦有庙堂之称,尤足为一种寺庙之确证。即近来各省人民自设教堂,无不遵照财团法人之例,在官厅呈请立案。故为行政统一计,为本条例效力计,似宜于第一条分类外,增加一项明白规定。兹拟具条文如左:</P>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本条例所称寺庙以左列各款为限:  一、宗教寺庙,  二、奉神寺庙,  三、公益寺庙。</P>

    国内人民建设之教堂,准以宗教寺庙论。原第一条第一项系规定积极范围,第二项系规定消极范围。现拟第一条既将积极范围分别两项,则消极方面自不宜再行羼入。兹拟就原案第一条第二项略加修改,列为第二条以定消极范围。惟消极范围不仅私家独立建设之一种,凡曾列祀典之官有寺庙,按照现行官制,当然属于祀典行政范围之内。若不划出本条例之外,似嫌侵越。至不愿以寺庙论一语,意义亦嫌含混。盖适用与否,为合法不合法之问题,并非愿与不愿之问题也。且此项寺庙之不适用本条例者,亦仅自大体言之,若其经典法物及住持寺庙之教徒,以有宗教关系之故,仍应受本条例之支配。似宜于原文略加修改后,再加但书──规定将住持寺庙之教徒,及有关宗教之财产,认为例外,以示限制。又原第二条第一项本系赘词,推其规定之意,似系特标财产僧道等名词,以为第二项解释之张本。现拟第二条但书内,既将财产教徒两种名词揭出,则原第二条第二项解释之文,自可采用。而原第二条第一项即可删除。惟原第二条第一项仅揭僧道二字,既不足尽教徒范围,而第二项解释之文,亦有挂漏不妥之处。似宜于财产内将动产及经典列入,并将僧道二字改为教徒二字,而为赅括之解释,庶能涵盖一切而无偏颇之弊。兹拟具条文如左:</P>

    第二条  私家独立建设及曾列祀典之官有寺庙,未经表示属于前条各款之一者,不适用本条例。但其教徒及财产之有关宗教者,仍遵照本条例办理。</P>

    本条例所称寺庙财产,指寺庙所有动产不动产及经典法物而言。所称教徒,指奉行宗教仪律及继续居住寺庙或执行宗教职务者而言。</P>

    寺庙之性质,虽于第一条各款划分明晰,而其性质之认定应以何者为根据,自当详加规定以期明确。查寺庙性质,各国学者论说不一:或以之为公共营造物,或以之为法人,或并二者皆不承认。然以法理论,实与财团法人性质为近。盖寺庙之建设,概出于捐助行为,且有特定与继续之目的,实与民法上财团法人无所区别。故其性质应以建设之目地及捐助人之意思为定。惟普通财团,因情事变更致目的不能达,或违反公益时得变更之。在奉神及公益两种寺庙,自可适用。兹拟具条文如左:</P>

    第三条  寺庙之性质,依建设目的及捐助人意思为定,非至不能达其目的或违反公益时,不得变更。</P>

    民律草案第一百六十二条所定财团法人解散之要件,计有四款,其第一第三两款所列事项,本非寺庙所应有之事。第四款所谓目的事业,在公益寺庙原无一定之标准,在宗教与奉神两种寺庙亦无终止之时期。故均无成就不成就之可言。至管理寺庙之人,对于财产尤应认真经理。即或有至破产时,亦应由管理人负责,在寺庙本身决不能任其咎。则第二款所称破产一事,亦无寺庙所应有。是普通财团所有解散之要件,在寺庙均无一适用之处。其与普通财团特异之点,亦即在此。若不特予规定,不足以明寺庙之本质。兹特拟具条文如左:</P>

    第四条  寺庙不得废止或解散之。凡应特别保管之寺庙,就各地方情形而论,约有三种:一、著名丛林,二、有关名胜或形胜者,三、有关古迹者。惟名胜二字本包含形胜意义在内,自可不必重列。此等寺庙比较普通寺庙关系为重,原案仅云特别保护而不言及管理,似尚欠妥。规定此项特别保管之方法,其权固操之内务部,惟参酌地方情形,仍以委托于地方官较为便利。不过内务部为最高监督机关,恐地方官所定或与本条例有所出入,不得不加以查核准驳耳。至京师附近各寺庙,在旧日习惯原归中央官厅管理,其特别保管方法,自应仍由内务部规定为宜。兹特将第三条文义略加修改如左:</P>

    第五条  凡著名丛林及有关名胜或古迹之寺庙,依据本条例另定规则,由地方官特别保管。</P>

    前项特别保管规则,在京师附近各寺庙,由内务部定之。各省,由该管地方官参酌地方情形规定,呈由内务部核准。</P>

    原案第四条,表扬寺庙,仅限于宗教一种,似嫌遗漏。盖奉神寺庙,在地方或有捍灾御患感化群众之事迹;公益寺庙对于公益事项或有特别可纪者,自应一律予以表扬。至关于表扬之程序,自应另定详细规则,以免草率。兹将原文略加修改如左:</P>

    第六条  凡寺庙有昌明宗教福利人民之事迹,或其清规素严为人民所宗仰者,得由内务部呈请大总统分别颁给左列各物表扬之:  一、经典。  二、法物。  三、匾额。  关于表扬之规则另定之。</P>

    原第五条系为昌明宗教普及教育而设,自应仍照旧贯。惟教授经典,仅以宗教寺庙为限,兹拟移作第七条。并将教授经典一事,专属宗教寺庙范围之内,列为但书以示区别。其文如左:</P>

    第七条  各寺庙得自立学校。但宗教寺庙所立者,于经典外须授以普通学科。寺庙设立学校,须按其程级,呈请地方官署或内务、教育两部立案。其从前已设之学校,亦同。</P>

    民法上之财团,未经官厅核准不得设立。非惟防范人民滥设财团,亦以有关公益私益事项。在官厅有确定之根据,而后可以实施其保护也。寺庙之目的既无虑其不当,即无所用其防范。而其有关慈善公益,在行政上即有保护之必要。使不向官厅立案注册,则其根据必不确定,而保护亦难实施。原案有寺庙注册之规定,用意既善,于法尤宜。惟既散见于第一章第六条及第二章第八九两条,又于财产及僧道两章之后,另定专章为之规定。且其专章第二十二条并有另定规则之语。非特错综不齐,亦觉先后重复,似于法规体裁欠善。既云另定规则,于总纲内将注册之大概规定一条,即已足用。其应行注册之事项及其一切程序,在本条例自可不必详定,以免侵及施行法之范围。而原案第四章全章,及第二章第八条全条,与第九条第三项均可删去。兹就原第六条略加修改移为第八条,其文如左:</P>

    第八条  寺庙须向地方官署呈请注册,其应行注册事项及关于注册之程序,由内务部另以规则定之。</P>

    原案于总则外,仅分寺庙之财产与寺庙之僧道两章,似于寺庙之内部规定甚密,实则甚疏。盖财团法人之设立,在民法上应将内部之组织呈报官厅。诚以管理之良善与否,全视其组织而定,不得不视为重要也。寺庙内部之组织虽甚单简,要必有担负责任之人为之管理,则与普通财团无异。此项管理人在宗教寺庙则有一定之职务,在非宗教之寺庙亦有一定之习惯。凡教徒之管束,财产之经理,均萃于一人之身。权义既视僧道为重大,贤否尤关寺庙之隆替,若不明定专章,恐不足以明其责任而昭郑重。原案仅分属于第一条第九条之中,且规定太略。关于管理人应有事项,尚有未尽。兹拟将管理人专定一章。其次序在财产与教徒之前,以明寺庙之责任,似于原案较为精善。其条文如左:</P>

    第二章 寺庙之管理人</P>

    第九条  凡寺庙须设定管理人,负对内对外之责任。</P>

    第十条  寺庙管理人之继传,依其习惯。但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第十一条  宗教寺庙之管理人,以执行寺庙最高职务之教徒充之。寺庙最高职务之继传,依其教规或习惯,分为左列各种:  一、官署委派或聘请。  二、选贤或传贤。  三、传法。  四、簪剃。</P>

    第十二条  公益及奉神寺庙之管理人,依其习惯由在事人民选充之。</P>

    第十三条  凡特别保管寺庙及其习惯,应由官署委派之。管理人须向内务部请领执照。</P>

    第十四条  凡寺庙久经荒废向无人住守或管理者,由地方官查明其性质及习惯,另选管理人管理之。但不明其性质及习惯时,由地方官召集附近寺庙及绅董会议决定之。</P>

    民法上财团法人既经成立,其自身即为财产所有权之主体。非至目的消灭或财团解散后,其自身之所有权即无从变更。寺院既无解散或废止之时,则其所有权亦永无变更之日。乃各地方官吏绅民,往往沿袭旧习,视寺庙为一种公共营造物,任意将其财产予夺之。此盖由于原案财产章内未将寺庙自身之所有权明予确定,在谬于旧习者,即不能辨明其性质而无所遵依。非惟失保护寺庙之意,亦与法理大相违背。自宜于本章之首,将寺庙财产所有权特加规定,以明界限。至原第七条,本共和国家之通例,应仍其旧。兹拟具条文如左:</P>

    第三章 寺庙之财产</P>

    第十五条  寺庙财产之所有权,属于寺庙之自身。</P>

    第十六条  寺庙财产,应按现行税则一体纳税。</P>

    原第九条规定寺庙财产由住持管理,自系一定办法。惟住持二字,仅及佛道两教,范围太隘。不若仍用管理人三字,较为涵盖。又吾国习惯往往有捐助寺庙财产而永久保留其监察权者,是为附条件捐助行为之一种,在法理上既为适当,则在习惯上自应予以保存。兹就原九条第一项条文,略加增修如左:</P>

    第十七条  寺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