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太虚大师全书最新章节!

    <FONT face=宋体 size=3>  悬论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乙 悔过行善以息灾  二 解经题  三 明品糸  四 考译史  甲 译人史               乙 本经译史  丙 异译  释经  甲一 法会起教分  乙一 证信叙  乙二 发起叙  丙一 慈氏问启全经  丁一 观众运悲  丁二 仰佛求觉  丁三 敬仪</P>

    <FONT face=宋体 size=3>  丁四 请辞  丙二 释尊赞发斯品  甲二 圣教正说分  乙一 慈氏总问三宝皈依  乙二 释尊别说三宝皈依  丙一 正说三宝  丁一 佛宝  戊一 总标  戊二 别释  己一 明佛身  己二 显佛德  戊三 抉择  己一 辨一异  己二 显三身  庚一 法身  庚二 报身  庚三 化身  己三 皈法身  丁二 法宝  戊一 总标  戊二 别释  己一 第一法宝  庚一 正明涅槃  辛一 长行  壬一 征  壬二 释  辛二 偈颂  庚二 结成三德  己二 第二法宝</P>

    <FONT face=宋体 size=3>  【悬 论】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近年来全世界人类,皆陷于灾祸包围之中;尤其是中国,竟成一种非常之国难,而武汉更濒于危急险难之境。余十九日由上海动身前,就有人言,武汉现在第二次水灾险象已呈,武汉人士且皆将纷纷逃避他处,劝阻余留沪而勿来鄂者。但余虽闻此言而不为动,卒如期来武汉讲此经者:一、因允许来汉会讲经已久,必应践约。二、因近年来国内天灾人祸继续发生,武汉为全国交通枢纽,前年水灾之损失现在犹未能恢复其元气,在全国众人之心理同情,意谓万万再不可有二次水灾之发现,而各想办法以求避免此次险恶之危象。在此以言救济,自应以全国及当地政治的社会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技术的方法为最切要;其次则拜菩萨、持佛名、礼忏讽经、设坛念咒,乃至祈天求神等等,以求免此灾难,亦为在觉得人力已尽之后的人情之所共趣。以上二种救济:一、是物质的实地救济;二、是精神的感应救济。各各尽以度过此险难危途为目的。在此时节因缘中,成此庄严法会,亦即人人成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理,故余亦来讲此经之皈依三宝品,以参加此共同之救济。  中国几十年来种种的天灾人祸、国难民困之由来,澈底说一句:都是由人事之所造成。而人事所以造成此种种灾难者,是因人心失掉了依归,无复中心的信仰、一致的趣向;各逞私心,用其巧力,尽其才智,分裂为各种敌对的集团,相斗相轧,相争相杀,而产生此种种的灾难困苦。比如吾人一身之五官四肢,若能统一而各尽其职,各司其事,始可裨益自身,补充自力,成为壮健康强之人;若五官四肢各行其事,互不知觉,甚而两手相打,彼此摧残,则此身力用,抵销殆尽,且反有损己身之危险!由此观之,以个人言,精神上也有一致的依归,方成统一的人格,健康的人生。国民亦复如是,所以古贤孟轲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即言人民若无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趣向,全国人心即无由安定。而现在中国人心的纷乱,亦正需要此安定全国人心之一致同归的中心信仰。但此须由理智的抉择,而以至德为所归。故本经中说:‘一切有情,各作是念:谁能与我作皈依处,除其衰患、令得安乐?乃至除佛法僧更无有能救护我者!……令诸有情,皈佛法僧’。三界、五道一切处之一切有情,皆在生死大海中流转漂溺,涌浪洄澓,种种诸难常现在前,无皈依处;真能为有情所依归者,唯有皈依佛法僧宝。此乃显三宝功德,谓三界、六道、人非人等,唯以三宝之究竟圆满清净无漏功德为皈依处。然三宝功德,又皆依无为法性真如为本。故经中重颂说:‘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皈趣’。所皈佛,当以清净法身为所依根本;所依法,应以无为法性为所依根本;所皈僧,应以第一义真实僧为所依根本。以显德而知归,则一切人天有情唯三宝功德为皈依处。复究真而穷源,则唯无为真如法性为三宝功德所依根本。人人依此一本以清净三宝为一致之皈趣,则人心安定矣。人心安定,则民族国群亦安宁矣。是为余此次讲经之意;望大众皆能以三宝为皈依而正其信、定其志,以为根本之救济!  乙 悔过行善以息灾  经云:‘我今此身已生人趣,……若不皈依,后悔何及’!盖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众今日既得人身,复闻佛法,切不可懈怠自欺,空过此生。乘此机会,修诸功德,增进善业;常自反省,发露忏悔,痛改已往之恶非,力行将来之善业。由是悔过行善之力,能对治一切恶业之势力,而损减消灭恶业所生起的天灾人祸之苦果。所以悔过行善是鞭辟向里求之在己的根本救灾,而深合佛说一切法因缘生的正因果之理。一切灾难皆是吾人共积恶业之结晶,若能悔过认罪,且皈依三宝奉行众善,实为消灾息难之唯一胜妙法门。经云:‘然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闇使见善道’,即是以十善业之力,对治十不善业之力。例如举不杀生言,就是免死伤保寿康之正法。若能觉得凡一切有生命者,皆同自己之爱生惜命,由此自愍愍他,不忍残杀,将此同情心广而大之,成为不害一切众生心,即成大悲的善心。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皆应如是。此身口意十业之中,尤以意之不贪、不嗔、不痴为紧要。以因缘生之正因果理而言,现在之一切炮火刀兵等灾,不外乎各人心中之嗔心所发生。种种杀人的利器,皆由嗔心而来。复次、由各人贪心之活动,而积成水旱淫潦等一切天灾。因吾人贪心之无微不至,无孔不入,随成此水灾等之苦果,如大海吞纳百川,贪亦如此。且心贪之极,或愈贪愈甚,或愈贪愈无所得。水旱天灾亦然。乃由人之不平,均贪心所造成也。此贪、嗔二心,皆由不明事理之无明痴心而生,嗔成炮火等灾,贪成水潦等灾,而对治此无明痴心、邪见颠倒者,要以般若波罗密为主。故讲此经以对治邪见无明,愚痴颠倒,照破十不善闇,息除灾难也。  二 解经题  此经题总有十字,经字显是佛说。佛教典籍有经律论之三藏;论藏大抵为佛弟子推阐经中之义理所造,律乃世尊因时制宜而成,经则佛说或佛弟子说由佛印可者。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妒路,此即线义,以喻如线之能贯诸法义,有条不紊而成众生共遵共行之大法也。本经乃大乘经,大乘为无量众生之所乘者,如火车为众人所乘坐,为众生所乘而各达其目的地而设,非为个人之小车也。故大乘乃一切有情共乘而至究竟圆满佛果者。大乘之发心行证,为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普度一切众生究竟成佛。但大乘经典众多,此经是大乘中理趣六波罗密多。按般若经中奘译理趣般若,菩提流支则译为实相般若;理趣即实相义,一切法究竟真理之意趣,名理趣,同实相之义。实相即一切法之真如理;即一切法之究竟真实相。此理趣依般若为总依,依大乘理趣而成六波罗密行。波罗密多即到彼岸义,理趣即彼岸之实相。达彼岸实相之行有六,曰六波罗密行。六波罗密行,即实相。例施相空,即相离相,即是实相;实相无相,无所不相。即实相,即理趣,即到彼岸之大乘六波罗密多行也。此经总有十卷,十品,今仅讲十卷中第一卷之第一皈依三宝品耳。</P>

    <FONT face=宋体 size=3>  三 明品系  一切经典皆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在本经三分中,即属序分;然亦不全为序分,故慈氏启问以下,即属正宗分也。  初发意菩萨,不知由何入佛法门,弥勒菩萨乃为发问,使初发心者得能入门,趣向圆满清净功德;以因地心契果地觉,故有此皈依三宝品。第二品名陀罗尼品──即总持一切三宝功德,得免灾难而享安宁,为佛果上无漏功德之救生方便,是回果向因义。第三发菩提心品,第四不退转品,是在从因趣果之阶段上言,以既发此大心,行此大行,不退不失,故成第五乃至第十之六度行品也。此品乃十品之根本;以佛法在应机施教,因有此一类初发意者,须以皈依三宝之清净无漏功德为入门,故发生弥勒请佛说法之动机也。  四 考译史  甲 译人史  梵名般剌若──智慧──,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姓乔答摩──即瞿昙。父母早丧,七岁依大调伏军,讽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二万余偈。二十岁具足律仪,讽诵萨婆多俱舍、大毗婆沙小乘论,后转入那烂陀寺,受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等经;声明、因明、医明、工巧明等无不精娴。又去南天竺,从法称受瑜伽教,入曼陀罗三密护身五部契印。闻牛国──支那──为文殊教化之所,誓愿来传佛教。初汛海,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执狮子国──锡兰──。修船再垂至广府,舶为风浪所破,转遇顺风至岸,梵经不知所之;至海壖,得之于岸上白沙内大竹筒中,经仍无恙,知大乘理趣波罗密多经之与中国有缘矣。建中三年来长安,从事翻译。所译除本经十卷外,尚有大华严长者而问佛那罗延力经一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一部十卷,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十卷等。贞元六年,敕赐三藏名及紫袈裟。  乙 本经译史  般若三藏于贞元三年,初在神策将军罗好心──为三藏舅氏──家,与大秦寺波罗斯僧景净,依胡本译成六波罗密经七卷。时般若未娴胡语,复未解唐言;景净不识梵文,复未明释教,虽称传译,未获半珠!录表奏闻,意望流行。时帝察其所译,理昧词疏,不许流通。贞元四年,传牒京城诸寺,圆照、道液、良秀等在西明寺翻译,开题名曰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其文十卷,其品亦然。自六月八日创题,十月中旬译文周毕,十二月十五日缮写复终,二十八日录表上奏;帝省经表慰有加。──上依贞元录。  丙 异译  奘译六百卷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为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宫说般若理趣分一卷,与后译实相般若本同译别本。奘师别译实相般若波罗密经一卷,与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同本异译。西域梵文有广略二本,故实相、理趣文意乃同。(上依法宝标目)。至元法宝勘同录:实相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大唐天后时,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此经与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同本。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十卷,罽宾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依此以考理趣般若与本经异同:彼为理趣的般若,此为理趣的六度;彼别此总,是其异,而明理趣又其同也。</P>

    <FONT face=宋体 size=3>  【释 经】  甲一 法会起教分  乙一 证信叙  证信叙者,即以闻时主处众的五种,证显此经真是佛说。五种证信,其格式通一切大小乘经皆有,即叙法会事业,使共遵共信故。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密多悉已圆满;复有众多诸大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耶诸有情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证信叙,依古来有二释:一、龙树大智度论说为六种成就──1.“如是”谓信成就,2.“我闻”谓闻成就,3.“一时”谓时成就,4.“薄伽梵”谓主成就,5.“王舍大城”等谓处成就,6.听众谓众成就也。二、亲光佛地经论作五重证信,与六种成就不同者──即如是二字作如此一部经而解,谓结集经者言:如此一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亦如现在演讲之记录人,谓如此记录耳;故如是者,亦结集经人指所结集经之代名词耳。下举五种证信:1.“我闻”,闻是由耳根发耳识同时生起意识而成,然现时不言耳闻而言我闻者,以我乃总体之假名,即显结集之菩萨,从佛亲闻,即以亲闻证信,非同道听途说可比也。2.“一时”,举说法时以证信,譬如开会之记录,须书其年月日时记录之时间,而使有可信之价值,故一时者亦是指在某时闻佛所说也。又一时者,即感应道交机教相扣时也。然为何不记出某年某月某日?一因法会大众不限人类,有天龙八部等,故时间不能指定,如人间之年月时,即非天等之年月时。二则即人类之年月时亦不同,如中国古历有夏历、周历之不同,而现在之阳历又不同,乃至各国犹多不同。又如世界通用二十四时,印度六时,中国十二时等不同。故即人间,亦有各种历法之不同,不能核其一定说法之日时也。3.“薄伽梵”者,以说法主证信,如开会必有其主席者,若无主席主持之,即不成其正式之开会也,佛当时说法亦然。说法之主即薄伽梵,余经或言佛世尊等。此薄伽梵译音不同而义有多种,如龙树以四义释,天亲以六义释,然皆有尊贵义,故亦译世尊。然以其含义多故,仍其梵音也。世尊者,乃世出世间一切贤圣中之最尊贵义,薄伽梵即世尊,是通名于十方佛者。此中乃专指释尊为此土说法之主;但佛佛道同,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同于十方诸佛,不一不异,故亦通十方佛也。4.举说法处证信,如开会记录之记开会于某地也。以举说处,可稽考而证信故。此王舍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即佛说此经之处所,如说汉口之正信会。此“王舍城”是摩竭陀国之都城,王名频婆娑罗,继其位者为阿阇世王,为佛典中有名之王,王为当时印度各国之盟主,且该国亦印度最大之国也。此城何以名王舍,以昔有一王先舍于此,而人民后集成国故名。据近今考察,今已成荒土矣。此竹林精舍与灵山、祇园等,同为佛说法最著名之处,考竹林精舍之来源,传说不一,有云:其地多竹,迦兰多迦即迦陵频伽,以竹林中多有此鸟,其音最美,以之喻佛音亦然,故云“迦兰多迦竹林精舍”也。又云:释迦初出家,王即相遇,请佛成道后先为说法,故佛证大菩提果,于鹿苑度五比丘后,即先往与王说法,王即为佛造精舍于竹林也。又有谓:迦兰多迦长者施佛者;此长者先是外道,后因信佛,欲以此林供佛,因发心供佛时,即感护法神令栖此之外道离去,长者遂以供佛。但此二说可会通之,谓长者之施舍,亦由国王之请住也。5.以听众证信,仅一人闻犹不可靠,故以大众证信也。  一、大乘菩萨类:此大乘经以大乘众为主故,先列菩萨众。余经先列比丘众者,从近至远而言也。“菩萨”、梵音也,在中国误会为一切偶像之代名词,亦有说为普济之义者,但确实言之,应云菩提萨埵,萨埵是有情义,菩提是觉悟义,凡在佛法中已有觉悟之人等有情,皆可名之为菩萨,此为广义。狭义言之,菩萨是于佛法中到了有相当程度者而言。“摩诃萨”者,摩诃有大、多、胜三义,合言之为大菩萨也。言已发菩提心,求正觉而不退转者,拣除初发心之易退转者而言,故云“住不退转”。但不退转有多种:谓十信中第六信为信不退,十住之初发心为发心不退,进至第七住为行不退,初地为证不退,第八地无功用道为念不退。无功用道如长江水已至大海边。此中不退转,最低者为发心不退,多数在证不退,是十地菩萨,故云“位阶十地”,乃菩萨位最高者。“十波罗密”,为初发菩萨心乃至十地所共修者。初修时祗一度是一度,如布施唯是布施,不能摄一切在布施中;亦只能作一事,不能即事而达真理,如修财施即非法施。至初地则成理事融通之修,一摄一切,故初地以上能于一度修一切度,八地上者,念念中于一切度中修一切度,故名“圆满”,即明此中为十地之大菩萨众也。  次列声闻众:“苾刍”亦云比丘,皆梵音也。中国读者以为比于孔丘,误也。义为乞士,出家不事生产,以乞食为生活之人,此一义也;又乞、求学义也,士、人也,即从佛出家而求学佛法之人士也。如竹林精舍,即佛教专门之学校,比丘即遵守律仪之共同规则,以乞求佛法之学士也。但此指已证阿罗汉果者,非初出家新学之苾刍。出家有四果,如学校之有小学乃至研究院之学位。“阿罗汉”释为无生:又为应供,应受人天供养也。漏即烦恼,有此烦恼,故曰有漏。“诸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唯欲界,有漏通上二界,无明漏通三界;漏既“尽”,一切有漏业果亦尽,漏尽故无烦恼。“逮得己利”者,即已自了解生死故,显阿罗汉自己解脱生死,故名己利。“心善解脱”者,心即禅定;罗汉之证无生,亦有但以智得,即增上心之种种禅定──四禅八定尚未成就者,即不名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由见道入初果证生空慧时,有证生空真如之智慧;由此至四果,将从人我执所生烦恼断绝净尽而成尽智、无生智,故云解脱也。  “复有诸有情等”,是列初发心众,此经即为初发心者说,故此经当机者,即此阿僧祇有情等也。“阿僧企耶”,此云无数。阿即无义、不义、非义。有情即萨埵,一谓有情爱,二谓有情性:有情爱谓有四根本烦恼,有情性以有赖耶为体。此等有情,皆发菩提心,此即初发心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为无上正等正觉。觉虽众生皆有,然三菩提之正觉则非凡夫外道所有。然此犹可通指四种圣人,但罗汉、辟支,有正觉而无普遍平等正觉,故三藐三菩提唯大菩萨及佛也。再加阿耨多罗之无上义,则唯究竟成佛方得此称。发菩提心,即是发成佛之心,此须从大悲心起,见众生之苦痛如己之苦痛。众生烦恼业果无量,须有无边智慧能力方可救度。不然,虽发好心有反害人者,虽有智慧而无能力,亦心爱而力莫能助,故求得无上正遍觉,方具足圆满智慧,无边能力。而此心即从大悲而发,充分将此心愿表示出来者,即四弘誓愿,故综合应云大悲菩提心。当时有此大心凡夫之众生为本经之当机众,如现在法会大众发此心,亦即此法会之当机众也。  乙二 发起叙  丙一 慈氏问启全经  此在全经上讲即正宗分,但现在唯讲皈依三宝品,可以作发起叙。盖慈氏菩萨为引导初发心大众而发问也。  丁一 观众运悲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会众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溺爱河;欲达彼岸,为闻法故,愿见世尊求一切智,无有力能。尔时、慈氏菩萨为欲咨问甚深义趣:一切有情云何发菩提心求佛决定,三无数劫无有疲倦?  此即观众起悲。“贫穷”谓于诸圣功德法财未具,“孤露”者、未证法身未能真为佛子,生在佛家,流转生死之中,沉溺于贪爱烦恼之河也。然欲达到彼岸,为闻法而愿见世尊,而又无此智慧能力,故慈氏运大悲心,代发心者而起咨问。修菩萨行须经三大阿僧祇耶难行,故云“三无数劫无有疲倦”也。  丁二 仰佛求觉  今佛世尊,意趣难解,广大甚深;文句巧妙,具足圆满,记别有情因果差别;希求速疾无上菩提。  第二仰佛求觉,谓佛所证功德,“意趣难解”,唯佛与佛乃能了知“广大甚深”。“文句巧妙”者,谓佛说法,非常微妙,一字具足一切字,一义具足无量义。“记别有情”者,谓能记六凡众生种种差别。上二即证得甚深,教义甚深。“希求速证无上菩提”者,谓希求于佛自觉境界能速成就。  丁三 敬仪  于是弥勒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善调六根,身口意业皆悉寂静。然其六根、百福所生妙相庄严八十种好,三无数劫之所圆满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等百千万日光明相庄严其身,一切有情瞻仰无厌,近无等等佛果菩提。以如是身往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双足。又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生莲华,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弥勒”梵音,此云慈氏。“善调六根,身口意业皆悉寂静”等者,谓慈氏寂静安详之态度;此明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之福德圆满庄严也。“般若”、智慧,显智慧圆满。“无等等”者,指一切法真如法性,无一切法与之等,唯佛之无上正遍觉等于无等之真如,故云无等等也。  丁四 请词  ‘如来世尊于一念中,能知一切有情过去未来现在之心!或有有情因咨问时获清净心,或有有情受记之时获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为此义故,仰咨如来,唯愿世尊分别解说!’弥勒菩萨启请世尊说法之前,先赞佛德殊胜,“如来”是佛陀十种德号之一,十方诸佛之通称。“如”谓一切法皆真如也,“来”谓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来若去、无不如如;繁兴大用,广行万行,如如不动,是名如来。“世尊”即薄伽梵,佛在世出世间最尊最上,无能胜者,故曰世尊。如来世尊,是已究竟圆满一切智智无上正遍觉者,故“能”于一刹那之中遍了“知”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之“过去”的经验根性,“现在”的心理乐欲及能引生“未来”的若何业果之事;如日照破昏闇,万象昭昭不昧,无不正遍了知也。  如来具足十力、十八不共法,遍知一切有情三世心性之智力功德。故有有情,或在问法时即能获得无漏清净心,或于受记时获得小乘四圣果、中乘辟支佛果,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如是等义,故唯愿世尊分别解说般若波罗密多甚深之义。“须陀洹”即小乘之初果,此翻预流,谓得入圣人之流类,初证圣果也。“斯陀含”为小乘之二果,此译一来,谓证此圣果者,犹须从人至天再一来人间受生也。“阿那含”是小乘之第三果,此云不还,证斯果者生不还天,不复再来人间受生也。“阿罗汉”是小乘之第四果,亦即小乘之究竟位,此含无生、应供、杀贼等多义,谓此位圣者已杀烦恼之贼,诸漏皆尽,证有余依涅槃,不受后有,应当受人天之供养也。“辟支佛”即独觉,乃中乘之极果,出于无佛世,独观万物之生灭变异,而觉悟宇宙人生之一切皆是因缘生灭无常而悟我空理,证我空空真如也。‘世尊今为三世有情所依之主!或有有情行大乘行,其心柔和,惟愿世尊愍念,获甘露法,不独受用而同其味!’诸有情类,流转生死贫穷孤露,无依无怙,深可哀悯,若欲出世离生证涅槃者,唯佛为依归之主也。  有已发大乘之心,行大乘行,其心柔软和顺者,惟愿世尊以慈悲心,拔苦与乐,为说甚深佛所亲证大涅槃之不生不灭不变不异最上殊胜究竟安乐之法。愿佛不独受用,以大慈大悲如证而说,令此诸有情同尝此无上甘露之味,证佛之所证也。‘云何令诸有情,趣大涅槃安隐正路?此等有情当作何事,于一切智得不退转?云何圆满檀波罗密乃至般若波罗密多?又此般若波罗密多与前五种波罗密多而为其母,云何修习而能圆满?又此大愿云何显发?又诸有情云何修习涅槃彼岸?惟愿世尊分别解说,为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得欢喜’!  “一切智”即是无上正遍觉,谓于若事若理、一切行一切相,无不正遍了知也。“不退转”者,谓于大菩提心、大菩提行、不退不失,始可达无上正遍觉之妙果。“檀波罗密”即布施到彼岸,“般若波罗密”即智慧到彼岸。此是理趣六波罗密,理即一切法之平等普遍绝待之真理;此理以大菩提心、六波罗密行,始可证得。然般若波罗密多为一切波罗密多之母,为一切佛功德之母,能成圆满清净无漏之功德者,由此智度而得。若一切波罗密多,无般若波罗密多,即不得圆满。如行布施、持戒、无般若者,但能为布施、持戒等,而不能成为波罗密多也。故般若在一切度中为最上,为一切度清净无漏功德之母也。般若通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然以根本智为般若智之体,以其能断一切无明烦恼故,能亲证真如故。断惑证真乃般若之力,而布施等不能也。故契证真如法性,成就六波罗密多之无相无分别妙行者,以般若波罗密多为母也。弥勒菩萨为如是等众生、如是等义,请佛世尊分别解说,而使众生同得利益安乐。此一段文为引生后十品文之总因,故此段不但为皈依三宝品之发启,实即全部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之发启也。  丙二 释尊赞发斯品  尔时、薄伽梵赞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利益安乐一切有情,问是深义,劝诸有情修善业故,常为有情勤修习故。汝今一心,广为有情顿绝羁锁勤求法故;汝今以此大慈悲心,于三阿僧企耶圆满六种波罗密多大法海故;汝今已近菩提道场涅槃岸故;犹如明星出已,旭日便照,汝今亦尔,当作佛日。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具足分别甚深之义!’大乘菩提行之第一基础即皈依三宝。慈氏为利益一切有情,契理契机而问,故世尊双赞“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利益安乐一切有情”,问是甚深胜于二乘微妙之义,劝令有情修集一切善业,为诸有情顿绝一切烦恼之羁锁,劝求无上甚深之佛法;汝今已近菩提道场,不久当成佛道,如明星已出,旭日将兴,汝今当居补处圆满菩提。汝当谛听思惟,我今分别解说甚深之义。  ‘如有智人,能善思惟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譬比大海舟船而无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涌浪洄澓破坏沉没种种诸难,常有忧患,求于吉祥无上船师以为依怙。又诸有情于生死中常多恐惧,所以求于力势之人而为恃怙,不被怨贼之所侵害,纵彼怨贼有大狂力,为此之人依附王者而彼怨贼必无更能作损害者。又彼怨贼既见力势,永舍怨心顺从正化。一切有情亦复如是,各作是念:谁能与我作归依处,除其衰患令得安乐?于此三界五道之中,天、龙、药叉、阿苏罗、迦噜啰、健达婆、紧捺罗、摩怙洛迦、人非人等诸众之中而求觅之,无有能为作归依者。’所有有情于三界生死险道之中,无依无怙,其苦莫堪;如大海险恶浪中之舟,无主无桌,有情于中漂溺沉没。常患刀兵盗贼水火等灾,时为生存性命、财产生活、而起损他利己之心行,相争相斗。五道之中,一切人非人等无有能为作皈依者。  ‘所以者何?彼诸天等,自未能免生死羁锁,烦恼系缚,流转三界无量无边众苦吞啖诸怖畏事;以贪欲网之所缠缚,况能与我作归依处!’此言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乃至摩呼罗伽等,其自身尚未能免一切烦恼缠缚生死羁锁,仍在三界流转,受诸无量无边种种诸苦,不能为他作依归也。  ‘又诸天等,常被甲胄斗战之具,心怀怖畏彼阿苏罗,而况于人及余诸趣。以是观察三界六道,无有堪能拔济我者,以是应当归佛法僧。除佛法僧,更无能救护我者。一切有情,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乐者,应当归依佛法僧宝。以是因缘,令诸有情归佛法僧’。诸天人中,虽受胜妙快乐,而常有与阿苏罗甲胄斗战之苦。五衰相现,仍复流转。天既如此,余趣可知。于斯观之,则三界六道之中,无有能救济我者;唯有佛法僧为能救护。以是因缘,其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趣涅槃乐者,皆应皈依佛法僧宝,佛法僧宝是诸有情真皈依处。  三宝为一切有情清净功德之根本,如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非先皈三宝不可。例如欲作大事、为大业,非安处于稳固之立场不可,空中造楼阁,砂中取油,必徒劳也。  甲二 圣教正说分乙一 慈氏总问三宝皈依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佛法僧宝?云何归依’?此是慈氏正请问三宝之义,及如何去皈依三宝也。摩诃萨指菩萨中之胜上者。言摩诃、即表非初发意及功行鲜薄之菩萨也。  乙二 释尊别说三宝皈依  丙一 正说三宝  丁一 佛宝  戊一 总标  佛告慈氏:‘言佛宝者,则有二种:一则佛身,二则佛德。’三宝功德,甚深甚广,难了难知。今此总标,后再别明也。  戊二 别释己  一 明佛身  ‘言佛身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已于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断诸结贼,获一切智,成等正觉。具足如是诸妙功德,号之为佛。’佛身即一切佛法集体之表现,是佛法之总集团。如吾人念佛,即念佛之一切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号即佛身佛功德聚之代名词。念佛即具念佛化报法三身之一切功德。盖吾人念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是念佛之化身;念佛之真如无为法性十八不共法等,即念佛之法报身。以佛宝一名,为总表佛身佛德也。  佛于无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勤修六度,教化众生;直至三明备,万德圆,诸行满;最后于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诸结贼,证一切智,成无上正遍觉。以其具足如是无量清净功德,故号为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也。  己二 显佛德  ‘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解脱门、三示导、六神通、随心三摩地、四智、二智;离于知境,断烦恼障及所知障,离诸习气,无功用道,起如如化。若远若近,游止自在,无有障碍。于一芥子,能纳无量诸妙高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悉皆具足。又从一劫至无量劫寿命自在,无能损减。于神通境,往来变现,无有障碍,随意自在。诸佛世尊之所经行城邑聚落,先放微妙金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