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最新章节!

    △二释义。分四。初释唯本无影。

    一唯本无影。谓即小乘。不知惟识故。

    钞。惟本无影者。谓只知有声名句文。四法本质。不知声色如像故。若知声色如影像者。以心外无法。像色原空。即了惟识故。

    △二亦本亦影三。初正明本影。

    二亦本亦影。谓大乘初教。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净识所现。名本质教。

    钞。若谓如来实有说法。故名本质。因位说听。由于意识。故果位中亦惟意识。故云。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以果位中智强识劣。故说此识与智相应。此智能于大众会中。雨大法雨。故能说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净识之所显现。而言净者。纯无漏故。唯识疏云。既云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

    △二引证二。初佛地论证二。初机感文义自生。

    佛地论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钞。众生今生。有义闻者。亦系众生往昔修习善根。发愿亲觐诸佛菩萨。及大善知识念。故得今世增上缘力。得觐于佛。由是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说名为佛说者。法华经中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是佛利他善根。同行起也。今如来净识上。文义相生。契机而说者。是满佛果德中愿也。

    △二文义生佛自现。

    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相。此文义相。虽亲依众生。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是佛说者。展转增上缘力。生佛二识。自然顿现。

    钞。若闻者下。单指众生分上。第六意识中所变文义。名为影相。非心外有法故。此文义相虽亲依下。指佛自分中力也。谓虽是众生善根熏习之力。到底而就佛强缘。自誓愿力而宣演之。名佛说者。展转增上缘力。生佛二识自然顿现者。由众生昔自善力及佛本自愿力。故感二互相应。如镜互照。焕然齐现。无前后际故。

    △二指本经义证二。初机感生。

    是知善现启请。佛宣章句。皆由尊者及诸法会众善根力。始闻般若。文义影相。自识方现。

    △次佛自愿力应。

    如来昔誓愿力。熏习净识。而宣演之。

    钞。法华经云。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等。其文非一。

    △三结彰本影互现。

    彼此无非增上缘力。皆系唯识现故。文义相生。是为亦本亦影耳。

    △三唯影无本三。初正释无本义。

    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声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智大悲增上缘力。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见佛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相。

    △二引经证义二。

    大经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法如是。此经云。莫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又云。若以声色见闻于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

    钞。初引华严证离众生心。佛果无有声色功德。唯有如如智等独存。次引本经证。非但离众生心而佛无有声色功德。然佛证自受用际中。亦本来无有声色。故诫之曰。莫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下偈重又诫之曰。若以声色闻我者。是人乃堕有为坑中。落邪见故。以心外有法不能见如来法身也。无非众生机感有见。而实如来无所见也。

    △三结叹唯影无本。

    是以离众生心。佛本无声色可得。但随众生往昔自善根力。心中见佛声色者。俱影相耳。

    △四非本非影。三初正释。

    四非本非影。如顿教说。一切法界本无声色影相。言亡绝虑。性本离故。

    钞。疏引顿教。义明非本非影。一切法界本无声色影相等者。起信论云。以一切法。唯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不可立。是故此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曰。言亡绝虑。性本离故。

    △二引本经证义。

    故下文云。应离一切相。是阿耨菩提。故云非本非影。

    △三指略在广。

    龙树等宗。多立此义。

    钞。龙树等宗下。等宗者。等余宗故。谓龙树依智度论。总判离相以为宗要。故此经破相显性。为此经之要义。故下文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等。又此四门。前是小教。以不了名等。四法声色。是影像故。二是始教。故虽知是。而未脱尽声色意解。还存法相见故。三是终教。以一声色无本唯影故。四顿教。由离言绝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是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非本非影耳。

    △七会缘入实三。初释名义。

    第七会缘入实者。前来六门。同入一实故。

    钞。夫唯心顿现一切法者。缘会而生。缘谢而灭。前来六门。同契真如实际法故。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等。

    △二列数标名。

    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二会相显性。

    △三释。文二。初以本收末。又二。初正释。

    前中。以圣教从真如流。故不异于真。摄论云。此真如所流教法。最为胜故。此经破相显性。惟示真如。金刚般若所流分教。最胜殊妙。超余法故。

    △次引证本经如义。

    下文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等。斯即以本收末。一一文字。摄归如故。

    △二会相显性二。初正释。

    二会相显性者。谓差别十二分教。从缘无性。即本真如。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

    钞。如来言说皆顺于如。故金刚三昧经云。如我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仁王二谛品云。大王。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义如等。此经明教即是如。不说如皆是教。若取诸法显义。皆为教体。一切法皆本如也。则无如非教。故云。虚相本尽。真性本现。

    △二引证。

    下文云。如来所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解曰。既所说教从缘无性。即非一切法也。

    △四结诸法如义。

    斯乃从缘入实。会相显性。即诸法如义。而为教体。

    钞。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斯则总以诸法如如之义。而为教体。

    △八事理无碍体。分三。初列名。

    第八事理无碍者。

    钞。由前因缘生灭之法。从缘成立。各无自性。众生不了。由遍计性。执取我法。以为实有。若除遍计。依他无性即圆成故。故前有会缘入实义。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四相同时。体性即灭。唯一真如。无二法故。今此门中。以真如妙理。不碍随缘。成立一切法故。即理不碍事义。而一切法。又不碍凝然真如。一味平等。即事不碍理义。如水成波。波即水故。由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为之事理无碍法界。而为教之体故。

    △二释。文三。初理不碍事义。

    谓一切教法举体真如。即不碍十二分教。事相灿然。故云。如来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钞。以真如体。虽非生灭。而随缘自性。成立一切法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即举体真如。不碍十二分教。事相灿然。若有碍者。焉能说之。又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佛乘者。即真如义也。分别说三者。由真如故。成立一切法也。是故诸大乘经。总依真如实相而为根本。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云。如来说一切法下。引经证成可知。

    △二事不碍理义。

    虽真如举体为一切。不碍一味平等。故云如来说一切相。即非一切相。

    钞。由真如法体。虽是随缘一切法等。而一切法等相又不碍真如平等一味。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依他无性。即圆成故。

    △三双证二义无碍。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解曰。无高下者。性相融镕真俗一贯。是为一味平等。无高下故。

    钞。起信论云。一心中有二门。一生灭门。二不生灭门。以此二门不相离故。又云。心真如者。即是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乃至云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故曰。性相圆融。真俗一贯。乃为一味平等。无二法故。

    △九事事无碍义三。初释名。

    第九事事无碍体者。谓前八门俱收此经。以为教体。虽后二门。未收此经。其少分义。亦兼摄耳。

    钞。释名来意可知。更不繁释。

    △二释文二。初正释。

    何则。夫谈真则违俗。举俗则违真。今既真俗圆融。事理无碍义。故亦有事事无碍体也。

    钞。谈真。则真显俗隐。而违之也。谈俗。则俗显真隐。而违之也。今既真俗下。谓由真非俗外而俗不违也。俗非真外而真不违也。是故即俗而真。即真而俗。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也。故大经云。菩萨以有为界。而不灭坏无为之体。以无为体。而不灭坏有为之相。又无为体即有为故。一即一切。以有为相。即无为故。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即事事无碍体也。

    △二引证二。初引大疏义证。

    清凉云。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今夫一般若法。理贯十门。义通三藏。八万行门。百界千如。以一贯之。岂非一法即多法。多法即一法。

    △二引心经义证。

    是故心经。以般若空义。贯通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世出世间。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乃至涅槃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法故。而证阿耨菩提。若百川归海。普同一味。虽以一滴。迥异百川。以一味义。具多味故。

    钞。大疏云。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十海印炳现体。文三。初释名。

    十海印炳现体者。

    钞。华严大疏云。譬如大海。普印四天下一切森罗万象无不炳现。如来海印定光三昧亦复如是。而能普印一切色身三昧。故下偈云。或现童男童女身。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海印三昧威神力等。即以海印炳现。而为教体也。

    △三释文三。初正释。

    如前差别无尽妙义。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现。虽此经义未曾唱明。然默契心源。海印定光亦含此义。是知舍卫托钵。洗足跏趺。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如来性识浪渟。湛如巨海。月落澄潭。本非来去。

    △二引证。

    故经云。如来。若来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三结叹。

    是知二门。义属兼通。未若华严博唱。帝网重重。无尽无尽。故慎勿局定。以说无耳。

    △三总结十义。

    以上第五教体浅深一科已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之五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