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疏记科会最新章节!

    唐 圭峰大师 疏

    宋 长水大师 记

    后学云栖寺沙门大瑸科会

    △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二释经文。初解题目二。初科经。二释义。

    初科经。

    【疏】第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释义二。初释所诠。二释能诠。初释所诠三。初释金刚。二释般若。三释波罗蜜。初释金刚二。初翻名示相。二约法辨义。初翻名示相。

    【疏】金刚者。梵云?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

    【记】疏释通文义。二。初题目。二。初释所诠。三。初释金刚。二。初翻名示相。

    ○梵云下。新云缚左罗。

    ○力士所执者。如经所说执金刚神。梵云诺建那。此云露形神。即此力士也。

    ○金中最刚者。金语通五。此最精坚。故安刚字。

    ○仍非人间之物。故云帝释有之。乃是天上至宝。故云薄福者难见。正理论云。帝释有宝。名曰金刚。不为薄福众生所见。

    △二约法辨义二。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二引真谛别示六种。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初总标略辨。二引教委释。三结显喻旨。

    初总标略辨。

    【疏】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

    【记】疏极坚下。二约法辨义。二。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初总标略辨。为有胜能。故云极坚极利喻般若焉。

    ○无物下。释极坚等相。则知若有一物能坏。则非极坚。若有一物不碎。则非极利也。如银铁虽坚。遇火则融。刀剑虽利。斫石则缺。非极坚利也。拣余坚利。故加极字。

    △二引教委释二。初引经。二引论。

    初引经。

    【疏】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

    【记】疏涅槃下。二引教委释。

    ○涅槃下。引经。

    △二引论。

    【疏】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

    ○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

    【记】无著下。引论。

    ○难坏即坚义。能断即利义。

    ○细牢者。细谓拣粗。显是微妙。牢拣可坏。坚固义成。

    ○智因即是慧。慧是智之因。智是慧之果。此约观照般若说。以微细故。能入于惑。令彼灭也。

    ○不可坏者。智论云。一切语言名相等事。皆可破坏。唯无相智。不可破坏。此约实相般若说。

    ○问。实相般若。分因果耶。答。用有胜劣。故分因果。体无增减。因果一如。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华严经疏云理。开体用。名大方广。智分因果。号佛华严。

    △三结显喻旨。

    【疏】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

    【记】疏皆以下。三结显喻旨。此结所引经论之义。

    ○然先上诸德。皆用此义。资圣云。金刚者。坚而复利。坚喻本觉真性。虽流转诸趣。而觉性无坏。利喻般若净照。三贤十地。贯通万行。无明惑暗。无不坏也。肇云。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故物不能沮。利故物无不摧。以况斯慧。邪魔不能毁。坚之极也。万物皆能破。利之义也。

    ○又诸经论说金刚喻定。胜鬘经说金刚喻智。梵网经以十回向为十金刚。仁王谓十坚心。净名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脱。得无生法忍。又诸经论说金刚座。金刚山金刚轮。如是等说。皆取坚利义也。

    ○又晋武帝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是知坚利之极也。

    △二引真谛别示六种二。初正明六种。二结示傍正。初正明六种二。初总标。二别列。

    初总标。

    【疏】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

    【记】疏真谛下。二引真谛别示六种。二。初正明六种。一一以法合之。分明在疏。皆般若之功也。

    △二别列六。初青色。二黄色。三赤色。四白色。五空色。六碧色。

    初青色。

    【疏】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

    【记】灾厄等者。有厄则灾祸必来。有业则苦果定至。厄除则灾祸不起。业丧则苦果不生。

    △二黄色。

    【疏】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

    【记】随人所须有二意。一则如余物不能随所须。金不可为银用。罗不可为锦用等。金刚则不然。要者皆得。法中亦尔。有漏功德。人不可为天。富不可为贫。无漏不尔。随心所成。二则余物用之则尽。金刚出之不穷。法上亦尔。有漏受之则穷。无漏受之不尽。

    △三赤色。

    【疏】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

    【记】对日等者。慧即始觉。合本觉时。见法无生。名无生智。如起信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常住即无生义也。火出。烧尽世间。使六合空廓。智起。断除烦恼。令大道通同。

    △四白色。

    【疏】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

    【记】能清等者。水清则万像齐鉴。疑除即佛法现前。

    △五空色。

    【疏】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

    【记】空中等者。升太虚。则不履于地。住真空。则不堕世间。

    △六碧色。

    【疏】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

    【记】销诸毒者。中毒则令人命终。起惑则永沉生死。毒除则延年益寿。惑遣则不灭不生。

    △二结示傍正。

    【疏】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

    【记】疏傍兼下。二结示傍正。

    ○佛所立名。本约坚利。如上六义。乃是兼明。诸家至此。多不料简。殊滥正义。

    ○若将此六。配前五因。即一当第三。二三当四五。四当第二。五六当第一。

    △二释般若二。初翻名略指。二引教广辩。初翻名略指二。初翻名。二指体。

    初翻名。

    【疏】般若。正翻云慧。

    【记】疏般若下。二释般若。二。初翻名略指。

    ○般若正翻慧者。以古来诸德。义翻为妙慧净慧无相慧。此皆挟到彼岸义。是别相也。或云智慧。今云正翻慧者。即通相也。

    △二指体。

    【疏】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

    【记】即照下。约功用以出体也。照蕴空。即是功用。本觉之慧。即是出体。

    ○大品云。色如聚沫。受如泡幻。想如阳??。行如芭蕉。识如幻化。如是观者。名照蕴空。

    ○相应等者。本觉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非新生故言本。不顽暗故言觉。慧即始觉也。依体起用。故云之慧。始即同本。故曰相应。

    ○然本觉与慧。不一不二。以不二故。故言相应。以不一故。故言之慧。故资圣云。妄心见俗曰无明。悟心照真为般若。俗境万有。见心必异。真空理一。悟自无差。第一义空。离照无理。清净本觉。即理是照。又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等皆证体用非一非二义也。

    ○然本即实相。始即观照。

    △二引教广辩二。初引论别相释。二引经通相辩。初引论别相释二。初明总摄三慧。二引论文释成。

    初明总摄三慧。

    【疏】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

    【记】疏若约下。二引教广释。二。初引论别相释。二。初明总摄三慧。

    ○学者。即修大乘行人也。初须闻法生解。名闻慧。次则测度所闻。评量教理。分明忍可。以印自心。曰思慧。然后如闻思处。依而行之。无所乖越。名修慧。前二有漏。后一无漏。前浅后深。深浅虽殊。通名为慧。是故总收名为般若。如人攻文赴举及第。虽前劣后胜。皆一人也(云云)。

    △二引论文释成二。初正释成。二配因果。

    初正释成。

    【疏】故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

    【记】疏故无著下。二引论文释成。二。初正释成。

    ○波罗蜜中等者。此明顿悟中渐修也。慧才发时。照万法空。便到彼岸。名为顿悟。由有多生习性。未得念念相应。故须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方得究竟证入。名为渐修。开题中略明也。若唯识中说则具根后二智。谓十度中。六通本后。四唯后得。六中则二智皆具。为分十度故第六偏取二空本也。今依无著。更加加行智。则通前三矣。

    ○金刚断处等者。如金刚断物之处而断烦恼。非谓金刚亦通所断。

    △二配因果二。初双引论。二双解释。初双引论二。初引无著。二引智度。

    初引无著。

    【疏】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

    【记】疏又云下。二配因果二。初双引论。

    ○上者字。论牒所标。下者字。疏牒论文。

    ○智因即慧。慧果即智也。前虽引用。今方解释。

    ○此引无著也。

    △二引智度。

    【疏】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

    【记】次引智论。可知。

    △二双解释二。初正解释。二出所以。

    初正解释。

    【疏】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

    【记】疏则闻下。二双解释。

    ○此明法空深慧。意拣我空慧为粗浅。不为佛因。但是二乘因故。

    △二出所以。

    【疏】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

    【记】般若下。出所以。

    ○以慧是拣择义。拣择惑障显无为故。以因位有惑。故须择之。乃名为慧。

    ○智但决断为义。以果位无惑。但唯决定。朗然独照。故名为智。

    ○只是一法。受此两名。如人破贼为将。功成为相也。

    ○有说。以无漏智性为智因。大云破之。三涂有性。何不断惑。阙细义也。此约妙慧别相以破。若就通相。取亦可矣。以凡是有心。皆成佛故。此得是因也。

    △二引经通相辩二。初引经。二辩体。

    初引经。

    【疏】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

    【记】疏若依下。二引经通相释。

    ○此明字缘字界。若字是字界。般那都为缘。若以般为缘。助于若界。则名为慧。若以那为缘。助于若界。则名为智。如僧人俗人等(云云)。

    △二辩体。

    【疏】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

    【记】名殊谓曰智曰慧。义殊谓决断拣择。此中义殊。故使名殊也。

    ○体性无别者。皆别境中一也。前三种智。皆名慧故。故智与慧。皆如金刚。故萨遮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无常经云。金刚智杵碎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

    △三释波罗蜜三。初约语对翻。二约义顺释。三顺义通结。

    初约语对翻。

    【疏】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

    【记】疏波罗下。三释波罗蜜。文三。初约语对翻。

    ○应云下。回梵文。以西域风俗。例皆如此(云云)。

    ○青龙云。蜜多者。离义到义。元康云。天竺风俗。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到离之义。次文明之。

    △二约义顺释二。初释义。二通难。初释义二。初正释到离义。二因明彼岸义。初正释到离义。

    【疏】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记】疏谓离下。二约义顺释。二。初释义。

    ○前三句中。每句皆上法下喻。意明烦恼如大河。难可度故。生死如此岸。有情居故。涅槃如彼岸。诸佛住故。则慧是能离能度能到。生死等是所离所度所到。若欲离此到彼。必须渡于中流。此约四谛说之。理则明矣。知苦是离此岸。断集修道是渡中流。证灭是到彼岸也。此顺小乘义说。下经令入大乘无余涅槃。即须离二种生死此岸。乘六度船筏。度二障中流。到二涅槃彼岸。

    △二因明彼岸义。

    【疏】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

    【记】涅槃等者。以翻波罗蜜为彼岸。即是涅槃。是故约转依果。明彼岸义。然生死即分段变易。烦恼即总该二障。

    ○圆寂者。义翻也。谓德备尘沙曰圆。妙绝相累曰寂。

    ○灭度者。肇云。涅槃者。秦言无为。亦云灭度。或但云灭。然灭与小乘不同。小乘以灭生死为灭。大乘以寂灭为灭。故涅槃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灭唯据果。灭度乃兼因。今则约果标因。故云灭度。所以经中。上言涅槃下云灭度。亦是唐梵双彰也。涅槃种类。下文具明。

    △二通难二。初引经作难。二据义释通。

    初引经作难。

    【疏】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记】疏一切下。二通难。

    ○此即净名经文。彼云。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应授记。何以故。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等。今用此文以为难辞。难意云。众生既即寂灭。何有离此到彼。今言到彼者。莫违经耶。

    △二据义释通。

    【疏】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

    【记】但以下。释通。

    ○但约翻迷成悟。便是离此到彼。若悟此已。渐除渐证。名为究竟。

    ○然成波罗蜜。要与七最胜相应。如唯识说。

    △三顺义通结。

    【疏】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

    【记】疏若兼下。三顺义通结。

    ○则是波罗蜜中之闻思修慧也。

    △二释能诠二。初翻名。二释义。

    初翻名。

    【疏】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

    【记】疏经者下。二释能。诠二。初翻名。

    ○修多罗。或云修妒路。或云素怛览。此但梵音楚夏之异耳。

    ○义翻者。以修多罗正翻云线。由西天以修多罗一名。召于四实。谓圣教席经井索线。彼多以华献佛。置之案上。恐风吹散。以线贯之。又见此方圣教。能持佛语。得无所遗。如线贯华。故以线称目之。就彼处呼。曰修多罗。据此正翻。即合云线。此方不贵线称故翻为经。斯则暗符彼方席经。兼顺此土儒道之经。然虽符顺彼此。而未免相滥。由是。更加契字以拣异之。然更合于修多罗上。加欲底二字。翻为契经。则唐梵皆足也。

    △二释义二。初释契字。二释经字。

    初释契字。

    【疏】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

    【记】契者下。二释义。诠表下。释契字。

    ○诠表义理。释契理也。谓说事如事。说理如理(云云)。

    ○契合人心。释契机也。谓令人有所悟解。欢喜信受(云云)。

    ○斯则契理契机之经。依主释也。文虽是倒。意以经是能契也。

    △二释经字。

    【疏】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记】经者下。次释经字。初标。以佛下释。如开题处明已。

    ○今唯言经而不言契者。以为有般若拣滥。明非道德等经。故不言也。

    △二释经文二。初科分。二随释。

    初科分。

    【疏】后释经文。准常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记】后释下。二释经文。疏二。初科分。

    ○斯则道安法师所判。但是佛经。无问大小。皆科为三。意云序分彰说法之由致。正宗畅本意之玄门。流通继遐芳于万古。冥符西域。今古通遵。此经从如是至敷座而坐。是序分。时长老下至应作如是观。是正宗分。佛说是经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

    △二随释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

    【疏】初文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

    【记】证信者。即六成就也。显说听时处。一一分明。以证非谬。令物生信故。发起者。则以事相表示。发起正宗法义也。然此二序。更有异名。谓通序别序。通谓诸经同故。(云云)。别谓诸经别故。(云云)。亦谓经后序经前序。经后序者。佛说之时未有。结集之时方安立故。经前序者。佛先发起。方说经故。

    △初证信序三。初明建立之因。二明建立之意。三正释文义。

    初明建立之因。

    【疏】今初证信序。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

    【记】疏中三段。今初。(云云)。

    ○疏建立因者。意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

    ○佛临下。佛将入灭。阿难愁恼。阿泥楼豆告阿难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汝当往彼。咨问后事。阿难曰。云何后事。阿泥楼豆曰。世尊在日。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世尊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恶性比丘。佛在之日。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遐益后来。理宜结集。一切经首。置何等言。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今疏影略。不载问辞。但书答语也。

    ○四念处者。四即身受心法。念谓念慧。处谓身等即是念慧所安住处。则念是能住。身等四处为所住。于此四处。安住念慧。名四念处住。带数释也。

    ○一观身不净。即有漏色蕴。具有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合成身故。故净名云。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智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华间生。唯从秽道出。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秽故。智论云。是身如臭物。不因华间生。不从薝卜有。亦不出宝山。三自体不净。合三十六物以成身故。谓外有??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便利等十二。次有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中有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等十二。智论云。地水火风质。能盛受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物故。智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膀胀烂坏。臭恶狼籍。不堪见故。净名云。是身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智论云。审谛观是身。终归于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金光明亦云。虽常供给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

    ○二观受是苦者。受即是心所。遍行五中一也。仍有三种。谓苦乐舍。苦谓苦苦。乐谓坏苦。舍谓行苦。问。乐受未坏。应非苦耶。答。以乐是苦因故。凡夫妄计为乐。元来是苦。问。舍非苦乐。云何苦耶。答。行蕴迁流。逼迫常苦。但以苦乐粗相所覆。常情不知。此微细苦。故此三法。俱名苦也。

    ○三观心无常者。心即缘虑生灭之心。谓心心念念。前灭后生。相续不绝。如水流注。故经中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

    ○四观法无我者。法即五蕴。谓五蕴法中。一一推求。即蕴离蕴。皆无我也。

    ○如上观之。即能对治凡夫四种颠倒。谓凡夫颠倒。则造业受生。反此用心自然无咎。

    ○以戒为师者。从其轨范。但依戒律。作止分明。故菩萨戒序云。波罗提木叉者。是汝大师。如来在日。无异此也。

    ○默摈等者。佛法慈悲。为无刑罚。比丘恶性。唯默摈之。意令省己知惭。自然调伏耳。

    ○经初等语释在次文。

    ○然此四中。意在第四。文中承便。兼带。前三。

    △二明建立之意。

    【疏】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

    【记】疏建立意者。建立如是等言。意在于何。此有三意。如疏三段。

    【疏】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

    【记】断疑等者。智度论说。佛灭度后。诸天王等。请迦叶言。乃至云。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大悲建立佛法。迦叶受请。往须弥顶。击大揵槌。诸圣弟子得神通者。皆来集会。迦叶告言。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待结集竟。随汝入灭。诸来圣众。受教而住毕钵罗窟。迦叶入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应逐出者。唯有阿难。烦恼未尽。尔时迦叶从定而起。于大众中。牵出阿难。告言。清净众中。结集法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惭耻悲泣。告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为侍佛。以阿罗汉者不得给侍。故留残结。不尽断尔。迦叶告言。汝更有过。佛意不听女人出家。为汝殷勤致请。令佛正法五百岁衰微。是汝突吉罗罪。佛临涅槃近俱尸竭城背痛。叠郁多罗僧敷卧。语汝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佛昔问汝。若有人好修四神足。应住寿一劫若无。减一劫。为汝不对。令佛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汝于一时。以郁多罗僧。衬身而卧。是汝突吉罗罪。汝昔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踏上。是汝突吉罗罪。佛阴藏相。入涅槃后以示女人。实为羞耻。是汝突吉罗罪。迦叶言。汝有如是六种突吉罗罪。应于僧中悔过。是时阿难。脱革屣。袒右肩。长跪合掌。依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忏悔已。迦叶牵阿难出。语言。汝漏尽可来。言讫。自闭窟门。是时阿难。涕泪悲泣求断结惑。靡不精诚。至于后夜。疲极偃息。头未至枕。朗然得悟。三明六通。作大罗汉。却至窟门。击门而唤。迦叶言。汝复何来。曰。我漏已尽。迦叶言。汝若漏尽。可纵神通。于户钥孔中入。阿难腾身入来。礼拜僧足。迦叶手摩阿难顶言。我欲为汝。令汝得道。汝勿嫌恨。此如苏秦张仪。(云云)。然阶圣果。切在修心。不如说行。事佛何益。狐假虎威。宜其止绝。斯意甚妙。详而警之。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集法藏。既升座已。未发言间。感得自身相好如佛。是时大众。遂起三疑。

    ○故说下。既言我从佛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来。亦非阿难成佛。故云三疑顿断。广如彼论。恐烦略叙也。

    【疏】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

    【记】疏息诤等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若云自言。固宜喧诤。

    【疏】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

    【记】疏异邪等者。阿者言无。忧者曰有。外道意云。万法虽异。不出有无。置之经初。以之为吉。以初吉故。令中后亦吉。今则不尔。故云异邪。

    △三正释文义二。初标列述意。二依科解释。

    初标列述意。

    【疏】三正释文义。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记】疏正释下。二。初标列述意。

    ○言成就者。谓六为能成就。教为所成就也。

    △二依科解释六。初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初信成就二。初合释。二单释。

    初合释。

    【疏】一信。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记】疏一信下。二依科解释。六。初中二。初合释。

    ○谓兼次段。合而释之。

    ○此则别义。不计六数。

    △二单释三。初引智度论。二引刘虬注。三引梁武帝解。初引智度论二。初标。二释。

    初标。

    如是。

    【疏】单释如是者。智度论云。信成就也。

    【记】单释。谓正释信成就义。所引论文。有标。有释。

    △二释二。初答问。二正显。

    初答问。

    【疏】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记】佛法下。是释。

    ○或曰。因何最初。便明其信。故此释也。

    ○信为能入者。然佛法无量。信为初基。若无信心。宁肯修习。由是。五位之内。信位居初。十信之中。信称第一。十一善法。信亦为先。故知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依。此信本。方兴解行。乃至证入。故华严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今置经首。以表信相为入法之初也。

    ○智为能度者。菩萨万行。非智不成。若无智慧。即滞有着空。以智为主。不着二边。成无漏因。获菩提果。故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二正显。

    【疏】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记】信者下。正显如是二字是信之辞。

    ○上皆智论所释。

    △二引刘虬注。

    【疏】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

    【记】又圣下。是刘虬注无量义经中释。

    ○此下皆约法说也。

    ○显如者。众生如隐。故沉三界。欲绝三界。只要显如。故云但为。

    ○除如之外。余皆虚妄。故云唯如为是。

    ○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又云始从得道。乃至涅槃。其中所说。无不为如。

    △三引梁武帝解二。初双融显如。二双遮显是。

    初双融显如。

    【疏】又有无不二为如。

    【记】又有下。即梁武帝解。意明有即无故不有。无即有故不无。相即同时。故名不二。不二即如也。此约双融显如也。

    △二双遮显是。

    【疏】如非有无为是。

    【记】如非下。恐闻有无不二为如。便谓如体是有是无。故此遮云如非有无。意明有无即不是。是即非有无也。

    【记】此上二解。如字是显体。是字即无非也。

    △二闻成就二。初正释我闻之义。二商较所闻之法。初正释我闻之义二。初正释。二通难。

    初正释。

    我闻。

    【疏】二闻。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

    【记】疏二闻下。二。初正释我闻之义。

    ○然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我。二外道神我。三三乘假我。四法身真我。今拣余者。故云五蕴假者。则第三随世流布要拣宾主。乃称于我阿难已达我空。实不计执。故云假者。

    ○闻者。然大小乘诸论。辨闻不同。有云耳根或云耳识。或云根识和合故闻。今云耳根发识。则后义也。以根识单阙。皆不能闻(云云)。

    ○然根识闻声而不闻教。若准名句。唯是意闻。故瑜伽云。闻谓比量。然由耳识缘于声境。与意同时得闻也。然此二识闻声名句。实非先后异时。以率尔耳识同。时意识。故得闻也。五识皆然。

    △二通难。

    【疏】废别从总。故云我闻。

    【记】废别下。或曰。既云耳根发识故闻。合云耳闻。云何经内唯言我闻。故此释也。以耳是六根之别。我是一身之总。今废别耳。从其总我。故言我闻。

    △二商较所闻之法二。初牒难辞。二通释。

    初牒难辞。

    【疏】阿难所不闻。二十年前之经。

    【记】阿难下。二商较所闻之法。

    ○前二句。牒难辞。谓阿难是佛成道夜生。年至二十方为侍者。二十年前佛所说法。并其不闻。何得结集诸经皆称我闻。

    △二通释二。初姑约佛力。二姑约自力。三直推其本。

    初姑约佛力。

    【疏】有云。如来重说。

    【记】有云下。通释。此有三意。有云重说者一也。佛初命阿难为侍者。阿难从佛乞三愿。一不着佛退衣。二不随佛受别请。三请说未闻之法。佛随其愿。故得闻也。

    △二姑约自力。

    【疏】有云。得深三昧总领。

    【记】得深三昧等者。二也。金刚华仙经云。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力故。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闻无异。故法华经云。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

    △三直推其本。

    【疏】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法不通。

    【记】若推下。三也。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座。其名曰舍利弗。乃至阿难等。

    ○是则三中。前二权说。后一实论。故言推本也。

    △三时成就二。初拣显释。二会法释。初拣显释二。初显释。二拣释。

    初显释。

    一时。

    【疏】三时。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

    【记】疏三时下。二。一拣显释。

    ○师资合会者。谓说者教人以道德曰师。资者取也。从师之教。取而行之也。佛及大众。说听具足。故云合会。说毕听毕。故云究竟。意取说无异席。贯通首末。故曰一时。佛地论云。此就刹那相续不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一时之语。佛自言故。涅槃云。昔佛一时。在尸首林。又云。我于一时。在迦尸国。此则显说听能所一切圆毕也。

    △二拣释。

    【疏】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

    【记】诸方下。拣时也。不同有二。谓横则参差不同。竖则延促不同。延促不同。如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昼夜。上上倍增故。参差不同者。如俱舍云。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既然。云何定言寅卯辰巳日月等耶。

    △二会法释。

    【疏】又。说法领法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记】又说下。二会法释。此是悫公楞严疏意。

    ○说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