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如是解最新章节!

    寓石经山河北 无是道人 注解

    般若会中 都门孙北海承泽 河阳薛行屋所蕴 胶州张天石若麒 同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五金皆谓之金。金刚者。如刀剑之有刚铁。刚在金中。百炼不消。取其坚利。能断万物。有如智慧能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梵语。唐言智慧。波罗蜜梵语。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经者径也。载最上乘。上菩提路。大鉴禅师金刚序云。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由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见。金师破山取矿。用火烹炼。得成精金。四大身中性亦云尔。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匠。用觉悟火烹炼。见自性金刚。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也。圆觉经曰。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可知金刚不落空虚。煅炼原有功用。

    此经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名小般若者。谓一卷能涵大部之义。非般若有大小也。此经盛行于世。自黄梅五祖始。

    王世贞宛委余编载。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公不识。弃污秽中。后染疾。梦天谴责。问由余。对曰。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王为造中天台。公乃命由余视之。曰。真佛神也。公以三牲祀之。由余曰。佛法清净。所有供养。烧香而已。译经图记云。明帝感异梦。敕郎中蔡愔等。迎摩腾法兰。用白马?经。此后来事。谓佛法至汉。始入中国。非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者。如来涅槃时示阿难。一切经首。皆安如是我闻。佛言觉也。自觉觉他。觉圆满故。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居。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给孤独园者。给孤独长者之园。即布金满地处。比丘梵语。华言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人间也。千二百五十人。三迦叶目犍连舍利弗五人弟子。共合此数。

    如是二字。即为全经之髓。六祖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故住曰如是住。降伏曰如是降伏。布施曰如是布施。福德曰福德亦复如是。清净曰如是生清净心。又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又曰。如如不动。又曰。作如是观。每每机锋相投。则曰如是如是。孔曰。一言终身其恕乎。恕者。如心也。故曾悟一贯。亦曰忠恕。子思之未发。孟轲之不动。总无二义。故经云诸法如义。

    我闻者。固闻之于佛。亦闻之于我也。阿难现身闻相。何所闻。何所不闻。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

    一时者。在卫之时。尔时者。入城之时。时长老须菩提。乃问法说法之时。佛法随时示现。即所谓圣之时者。不拘一时也。一切时中。无时不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举舍卫国祗树园。以见微尘刹土。草木楼观。头头皆是真如。不独我有。诸大比丘众。一切人天。并及异类。俱是共有。孔云。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故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性。俱此般若。即俱此佛体。世尊传心谕众。相谕不言。政在穿衣吃饭处。讨个下落。故着衣乞食。了不异于人。折我憍心。生彼施福也。

    还至本处。乃影借语。本地可还。即我之本来亦可还也。饭食已毕。收衣钵者。所以状佛之脱粘染而归于无也。洗足者。亦以状空尘也。敷座而坐。宁静登禅。入于化矣。盖菩提实性。无出入相。无往复相。祗舍王城。不即不离。次第乞内与。还至本处。原无二见。到敷座而坐。则住心降心。俱在此中。为第二分。预示机关。须在解人自悟。

    有僧参忠国师。师问蕴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甚么。曰。如是。师曰。是甚么。僧无对。师曰。咄哉。将甚么讲经。

    僧问赵州。乞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州云。洗钵盂去。僧大悟。六祖曰。心念不起。是为坐故。收钵洗足敷座。要向这里参始得。

    按是经。以无相为宗。前人以无我相四句。当四句偈。此分首章曰。我闻。是我相也。乞食城中。是人相也。大比丘众。是众生相也。曰佛。曰世尊。是寿者相也。不应执着如此。余曰。此种种诸相。俱在还至本处后扫之。不举其地.其人。则落断见。举而不扫。则落常见。

    余常序林任先参详注云。无我相者。非无我也。无人相者。非无人也。无众生相.寿者相者。非无众生与寿者也。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非无身也。不住相布施者。非无布施也。无定法可说者。非无法也。过去未来见在心不可得者。非无心也。无所住者。非无住也。皆从有说到无。盖不著有。便是无了。达摩曰。廓然无圣。梁武不省。乃曰。对朕者谁。若了此义。则三十二相。俱消化于敷座而坐中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梵语须菩提。此言善吉。善现。空生。尊者。云庵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生出万法。故名空生。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

    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则肉袒。西土兴敬礼仪。则偏袒。言右肩者。作用取便。言右膝者。佛法尚右。世尊。佛号也。空生开言便叹希有。作何见解。盖金轮王子。一旦舍王屋入雪山。此事甚为希有。弟子云从。随缘乞食。了不动情。此道更为希有。如来者。真性谓之如。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能自如者也。自如则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以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然则言如者。乃真性之本体。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

    菩萨者梵语。本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具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惟菩萨在有情之中。而能觉者。故谓之觉有情也。菩萨未能尽绝情想。惟修至佛地。则绝情矣。护者护持。念者忆念。俾不退转也。付者付托。嘱者订嘱。俾不断绝也。诸菩萨指大众而言。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菩萨是善因成熟者。男女是善因初发者。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无上正等正觉也。谓真性也。真性即佛也。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佛不独上。众生不独下。正相平等。故云正等。佛不独悟。众生不独迷。其觉公普。故云正觉也。

    初发心时。先求安心。故有此问。人天住有。二乘住空。故曰如何应住。降者化逆从顺。烦恼即菩提也。伏者遏抑妄心。转识成智也。十住中第一发心住。先言住。后言降伏者。住是进修着脚之处。降伏二字。只到如来地位。方了尽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谛审也。唯者诺其言。然者是其言。佛因须菩提所问最契于心。故首肯曰。善哉。善哉。仍牒其言而约之曰。发菩提心者。即当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即开首。如是二字。如如不动之意也。谓所发欲善护念善付嘱之心。原无别法。即此心如是。便已是住。是降伏矣。此外非更有安住降伏之法也。黄檗云。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可知如是即是住。如是即是降伏。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及门弟子。皆所不解。世尊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曰。唯然。亦非千二百五十人所解。解之云何。亦曰。中心如。心中心。即如心。如如不动而已。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空生问佛。先言应住。佛告空生。先言降伏其心。以降伏者。进修之极则。而无住者。降伏之要旨。如是降伏。即如是便是降伏了。直指秘密。更无别义。到底无四相。无灭度。总要降伏。此有我度众生之心而已。

    上言善男信女。此言菩萨摩诃萨。可见佛与众生。总如是心。总如是降伏也。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卵生者。贪着无明。迷暗包裹也。胎生者。食色轮回。烦恼成聚也。湿生者。爱水浸淫。贪嗔痴因此而得也。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起心著相。妄见是非。名为有色。执着空相。不修福慧。名为无色。穷智极慧。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名为有想。顽空坐禅。不学慈悲。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着偏见。亦不了中道。有如象罔。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涅槃者。即不生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脱生死也。无余涅槃者。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盖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也。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若为人之业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业缘。则生于地狱。九类众生无非是业缘而生者。是本来无此众生也。菩萨既已觉悟。无边烦恼转为妙用。又岂更有一众生得灭度处。若见众生可度。即是生灭。即是我相。而四相炽然矣。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又佛告清净慧菩萨言。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凡经内所云。众生非众生。凡夫非凡夫等语。皆是无佛无众生之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四相者。贪嗔痴爱所影现而成。贪则自私。自私是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人相。痴则顽傲不灵。是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相尽化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便是众生之见。非菩萨矣。

    四相中。一我字是紧要的窟穴。有我则尊我卑人。因有人相。欲度人。又欲尽乎人。因有众生相。尽灭度之力。还而证我成寿者相。遂妄认寿者为涅槃。而牢不可化矣。故我相是四相病根也。佛每言众生者。非言众生。而实言众生之我也。无我则无众生。亦无寿者矣。

    朱晦翁曰。所谓降伏者。非谓遏伏此心。谓尽降伏众生之心。入无余涅槃中。教他都无心了。方是。

    脉望曰。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可知四生六道之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上言度生无相。此即言布施无住。行于布施。不落空见。布施无住。亦不落有见。如此。则布施即是般若。故曰。应如是布施。如此。则福德亦是般若。故曰。福德亦复如是。总就如何应住。而详言之。以明如是之性。其布施.其效应无不如是也。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境相接谓触。意事相拘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根六尘。又向何处安顿。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总谓之十方。

    菩萨不住相布施。是能施之体空也。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是所施之法。其体空也。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即所施之人。其体空也。玄奘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是故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施心广大。犹若空虚。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楞严云。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此云。不可思量。以广大言。而无尽无坏。其意皆备。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菩萨受如来教。但当如其所教者以为住。不住有故。入尘劳而不落生死。不住无故。居涅槃而不属断灭。如如不动而已。

    如所教住。明乎有住者在。大学曰。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故也。故无在则无不在。无住则无不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如来乃谓真性之佛。与下身相之如来异。自布施说到法身。言之愈切。自法身说到诸相。言之愈广。皆以明无相之旨。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也。如来系自性真如。岂有身相。四大色身。皆由妄念而生。若执着身相。而欲见如来之性。譬如认贼为子。终无是处。惟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者。非尽除诸相也。见诸相者。病为执有。除诸相者。病为执空。惟就诸相见非相。乃为中道。盖了妄即真。非别于妄外有真耳。故能就幻相以见实相。则四相者相也。法相者亦相也。非法相者亦相也。楞严经云。不取一切法相。则得圣智究竟相也。

    俱胝和尚凡有所问。只竖一指。博山曰。人人一个指头。他因甚这等会用。人人有个身相。如来偏恁会用。凡夫争尽气力。落得肉臭躯壳。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上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恐人谓得见如来为希有之法。狐疑转生。故问生实信否。不知此实信一念。可以立千百年而不渝。可以统千万佛而同根。不独我能见如来。而如来亦悉知悉见我之一念。必如是而后为能生实信。法轮预记云。初五百岁。解脱居多。二五百岁。禅定居多。三五百岁。或务多闻。四五百岁。或营塔寺。五五百岁。多闻斗诤。盖天道五百年一大变。君子之泽。久而愈斩。属望后人。自尔如是。

    持戒者。不着诸相。即是持戒。持戒即是修福。善根者。万善从生。为众善之根本也。生净信上有乃至二字。当从生信心以此为实来。上二句。是全体之信。而乃至以下。则顿悟之信也。一念者。心空境寂。万虑消亡。不作有为见。不作无为解。出四相。越三空。是名一念净信。便与如来心心相印。故曰。悉知悉见。净信心便是如是心。如是心便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十方无尽之虚空。皆在如是福德中矣。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实信之心。至于清净。岂复有四相可见哉。既无四相。又岂有法相可见哉。又岂有非法相可见哉。无四相。是人空也。无法相.无非法相。是法空也。如是所生净信。岂曰容易。故将若心取相。次第深言。而归之于法空。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皆以明法空也。至于不取非法。不但证法空。亦脱法空之障矣。

    以四相为相者。乃心取相也。知四相之非相而离之。即是法相。知离相之亦非。而复离之。即是非法相。甚矣取之病根深矣。

    如筏喻者。筏所以渡河也。既渡则不须用筏矣。何必言筏非筏。法所以破相也。既破则不须用法矣。何必言法非法。此法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以不应取故。

    楞严经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即此分文意。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如何是不二法门。殊云。于一切法。无说无言。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复问维摩。仁者如何说。维摩默然。若再加一语。是落第二义。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是以圣人善救人无弃人。善救物无弃物。如来说法。为救人救物而设。其辙迹瑕谪。如何可寻。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可得之。岂可以拘以空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无言。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或为求辟支佛者说。应机四酬。随叩而答。宁无说哉。

    然妙性平等。云何有得。若有所得。佛从外来。道本无言。何云有说。若有所说。是为谤佛。

    谢云。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金刚标云。空生自云。解佛所说义。只解其无定法可说。尚未解其为无得无说也。如谓不可取不可说。即是无得无说。何后第十分中。如来重问。于法有所得否。而空生始答无所得也。十三分中。佛又重问。如来有所说法不。而空生始答。如来无所说也。则无定法之与无得无说。又隔一间矣。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而一切法。未必尽是佛法。遂生差别。或安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成功则一也。以无为法。释上非法。贤圣差别。释非非法。

    道川云。江北城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华。

    药山升座。良久。便下座。院主请云。云何不垂一言。山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孔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予何言哉。其机甚深。学者不从禅静入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以财施有漏之因。以较无为之福。三千大千者。一佛化境也。七宝虽多。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福德性直到成佛地位。超然数量之外。自此经出者。此经是金刚般若。而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皆在其中。若非文字。将何者为他人说乎。然法从经出。而经非即法。恐人执法为经。执经为法。故随言即非佛法以遣之。四句偈者。中峰云。经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未尝单言四句。则全经皆是。不必指定色见我一切有为无我相等句也。傅大士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矣。六祖偈云。人我俱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

    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七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自己之活句也。佛法非佛法者。随说随刬也。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心是法。更无别法。黄檗云。欲要真实会。一切总不是。万松云。端的委细会。一切无不是。可以互参。

    世尊一日升座。文殊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博山别曰。世尊未升座。法王法在甚处。这里如参透。乃知焚钞竖拂。总非释氏之法。御气烧丹。总非老氏之法。多学默识。总非孔子之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上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贤与圣有差别。而就贤人中。亦各有差别。然其于无为一也。于无得亦一也。

    须陀洹名为入流者。欲入无为之理。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本性自空。不假缘入。即钻之弥坚也。

    斯陀含名一往来者。色身虽有来去。而法身湛然不动。不见操存舍亡也。

    阿那含名为不来者。迎之不见其首。而实无不来者。随之不见其后也。

    阿罗汉能作是念而得道者。前三果人。居有学位。故立果义以酬因。阿罗汉不事学问人也。乃立道名以显证极。故不曰阿罗汉果。而曰阿罗汉道。

    法华经曰。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若萌一得念。即落人我四相。尊己轻人。慢视众生。期寿长久。种种见前。是凡人之见。非圣人之徒矣。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谓入定思慧法也。非谓玄妙之意。佛恐众不知去所得心。故引己作证。无诤者。即解脱义也。诤是胜负心。无诤则无我无人。无高无下。无圣无凡。一相平等。盖凡有对待。即成诤端。长系死生。何由能脱。

    故涅槃经曰。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如此不起一烦恼。谓之无诤。无诤则正定。正定则离欲。离欲即解脱。阿罗汉即般若也。乐者好也。阿兰那梵语。无诤也。乐阿兰那行。犹云好无诤人也。

    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见于修为者曰行。有所念。则必有所行。有取行。则必有取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有是行也。且曰无所行者。以心无所得也。有是行而心无所得。故世尊以乐阿兰那名之。盖无为法中。本无一法生。本无一法灭。无烦恼可断。无涅槃可证。但是一念不生而已。

    心地观云。若不舍离我我所执。不应安住阿兰若中。若心调柔。无有诤论。故当安住阿兰若中。后人本此。遂以兰若名佛住处云。

    四果皆曰能作是念。作行病浅。作念病深。无所入。无往来无不来。无有法。皆四果之不作念处。佛之有四果。即儒之有四配也。颜欲从末由。参以鲁得之。思不睹不闻。孟勿忘勿助。何尝作念。若颜到屡空处。即阿罗汉到无所得道处。其于空空如也。本体一间耳。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上言四果无所得。正欲明佛果无所得也。故此即明言之云。不独汝等见我无法可得。即我见然灯佛。亦无法可得也。然灯佛。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如来于佛法既无所得。故菩萨于佛土。即非庄严。盖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皆谓之佛土。而菩萨于佛土之中。作种种善事。以变易其世界。如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林楼台。故谓之庄严。然真性中。岂有此庄严哉。其庄严。非庄严也。惟真性为真庄严也。维摩经云。随其心清净。则佛土净。盖此心清净。即是庄严佛土。奚外饰为庄严佛土。

    三句。第一句庄严佛土者。是假观。是俗谛。属相宗。第二句即非庄严。是空观。是真谛。属空宗。第三句是名庄严。是空假俱融。真俗无碍。是中道观。中道谛。属性宗。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梵语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心能如是自然清净。不必更求清净。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凡住六尘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净心也。惟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清净心也。无所住之心。便是不生。如是生清净心。便是不灭。无生之生。何碍于生。知不灭即是生。不必更求生相矣。

    佛言六尘之苦。每以色为先。而继之以声香味触法。盖以见色者。人情之所易入。故观照为先。经中凡言观者。皆从见起也。

    须弥山在四天下中为极大。故名山王。须弥虽大。有为生灭。劫烧不免。纵使身如须弥。亦非清净本体。乃业力相持。非不坏也。何如无所住之为大哉。故言佛土即非庄严者。是真土无形。非身是名大身者。是法身无相。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大法身也。

    林兆恩曰。身之极乐国也。如来禅定于其中矣。而释流则西方之。身之蓬莱岛也。神仙逍遥于其中矣。而道流则海外之。

    列御寇曰。横心之所念。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不住色声香味生心。其理如是。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雪山有四洲。其东牛口硗伽河。即恒河也。佛以此河沙为喻者。盖说法时。常近此河耳。一沙即为一河。河尚无数。何况其沙。此喻最为微妙。为世人没大爱河。随顺欲流。漂没弥漫。甚为可愍。此中政当寻筏到岸。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天地间河沙无尽。人亦无尽。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小德川流。岂但河沙耶。为人解说。三千大千世界皆获法施。皆悟无住相布施。岂河沙可数。与受持四句偈。不为恶业所缚。可以悟明真性。为人解说。而人亦得闻此理。而悟明真性。脱离轮回。永超生死。万劫无有尽期。故其福德殊胜也。

    佛尝言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华严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是则解说之功。与受持相辅而大矣。楞伽云。譬如恒沙。是地自性。经劫火烧。地性不坏。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譬如恒河。人兽践踏。不生分别。如来解脱。亦复如是。譬如恒沙。不增不减。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此章赞般若最胜处。发众生信受之心。

    此福德胜前福德者。所谓智慧宝洲。求则得之。求有益于得也。七宝恒沙。得之有命。熟读孟子便得。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云。随说者。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谢云。封殡法身。谓之塔。树像虚空。谓之庙。所在之处。见人即说是经。常行无所得心。无所住心。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是名真供养。即此身中。有如来全身全舍利。故言如佛塔庙。

    果禅师云。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弟子者。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尊重弟子。谓弟子之可尊重者。乃大弟子菩萨之流也。

    东印国王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王曰。何不看经。祖云。贫道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要知经典所不在。亦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如来前云。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故空生请名此经。并问云何奉持。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何处得名。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也。盖人性如金之刚 故能断除一切烦恼。直至彼岸。故曰般若波罗蜜。然能观无所观。照无所照。空无所空。到无所到。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惟是不观而观。不照而照。不空而空。不到而到。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

    从前问答。都是因相破相。此则立名遣名。夫般若既无可名之名。又岂有所说之法。故重申问答。而云。如来无所说也。无所说者。直下无开口处。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七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此外而别有世界。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法力。开阐清净无垢之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界法。非世界所得囿。故云非世界。

    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楞严中。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皆是离世离尘之意。三十二相。始从足下安平。终至顶肉髻相。皆属修成。然如如真佛。何相之有。恐人疑前说尘性空界性空。遂执有佛身根性。殊不知佛身根性亦空也。

    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惟真性为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终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所谓住相布施也。若受持四句。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岂有限量可名。

    中庸。一撮土之多微尘意也。及其广厚。万物载焉。世界也。微尘积而为世界。世界析而为微尘。皆诚之不可已处。中庸无实非虚。佛法无虚非实。

    此分总言所以名经。与所以持经功夫。可以贯串全经。自为一部。故与前后。语多重复。不觉其烦。谓为先后听经者说。非是。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空生在前解悟空理。是于有中见空。止得人空。今闻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并得法空。故深解义趣。感极涕零。若非佛恩拨我慧眼。安能闻如是二字。便是真谛。此如是性中。具如来法身。即是实相。人法俱空。善恶诸相自然寂灭。故曰实相。非实相也。生者以是人之信解为生。而实相毕竟无生耳。

    圆觉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功德者。即成就法身。便是莫大功德。第一希有。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单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其福为不足道也。以所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此段文义三叠。上言。我未曾闻如是之经。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继言。来世众生得闻是经。言人则可大。言来世则可久。盖佛在时。为正法之世。佛灭度后。为像法之世。若当来世后五百岁。为末法之世。众生能信解受持。亦见四相非相。即契般若。同此实相。即同此无相耳。悟则是佛。迷则是众生。佛与众生。性岂有异。离相者。即相以空相。非除相以即空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空生悟到此。将清净心。满盘托出。直指如是本体。佛又何言。故叹曰。如是如是。不惊者闻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无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说无住。便说行于布施。故于此分足之一。说第一波罗蜜实以般若为第一。楞严说第一波罗蜜。亦指般若。六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诸相非相。即达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无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罗蜜者。即十度中第三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故能到诸佛菩萨彼岸。佛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谓己与诸佛菩萨无异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扫忍辱之相。般若体中。原无辱可忍。亦无忍可见。忍无可忍。能所俱无。方成于忍。是名为忍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王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如来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游猎。以宫女礼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无嗔恨。体复如故。憍陈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于释迦成道世中。逆数向前。说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时。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见忍于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万行。其实以布施为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岂徒忍辱乎。故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见。如歌利王。残害法身。如截身体。黄檗大师云。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心不外驰。名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肇法师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时。不见有身相。即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着嗔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应离相。盖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离相所发之心。正觉心也。正觉现前。邪妄自伏。更将何法以降其心。所发之心即正等心也。诸法唯心。即是实相。复将何地为求应住。

    先言色。后言声香味触法者。我见等见。法眼等眼。皆从色遇。心经亦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亦同此意。佛法不离色声香味触法。盖因众生根器。假六尘而设化。若住着六尘。则心已死。唯即六尘。而不住六尘。则心常生。生则发生心体本空。既空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尝不生。故住于法。即为非住。凡夫执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于相。若不如是布施。则是诬众生为着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众生矣。以色字统六根。观照之心。从见而入。为证性之机窍也。

    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诸相非相者。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众生非众生者。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与众生俱泯。何容菩萨住相化求。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如如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空寂。于何而异也。

    此心本体。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唯圣人乎。故曰。无实无虚。诸相非相故无实。即见如来故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布施谓法施。天之神聚于日。故为光。人之神聚于目。故为见。住法而行布施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坠坑阱。不住法而行布施者。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阱则不坠坑阱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迷则为男子。悟则为如来。佛之智慧。即人之智慧也。佛之功德。即人之功德也。无量无边功德。又超功德而言。盖成就无上菩提。功德莫大于是。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往于碧峰山下。参一斋和尚。问佛实相。和尚云。三国关汉侯。使是古来大佛祖。余曰。关夫子大节殉身。如何便是佛祖。僧曰。即心是佛。关侯生平事心之道。无丝毫遗憾。古今人心。各各有关圣。便是割截身体。体复如故处。余是其言。附记于此。

    僧问西影禅师。或有闻佛正法。不能了悟。更待来生。还得闻否。师曰。有甚来生。要了此时即了。有何欠缺更待来生。是谓无志气。改头换面。千刓万刓。

    按无我相等句。至此三见。第三分是就菩萨说。第六分是就众生说。此分是就来世众生说。熟读自见。诸解皆言为续到听法者重说。失之远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