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略疏最新章节!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空生自己领悟。复虑后五百岁。信解受持者难得其人。何以难得其人。以其深达空理。无我人等相也。所以无我人等相者何。非四相元有而不执。乃四相本非相也。何以故四相本非相。以诸佛觉体本离诸相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从前希有世尊至即名诸佛。皆空生自述之辞。故佛印之曰如是如是。若复有人下。亦是牒空生之语而印其果为希有也。惊谓愕然惊怪。怖谓进退慞惶畏谓一向恐惧。意谓此经之理最极微妙。非器莫盛。苟能一肩担荷。蓦直向前。其人甚为希有。何以如是希有。以诸波罗蜜中。是第一波罗蜜故也。波罗蜜有六。前五若无般若。即是有为。不能到彼岸。若有般若。即成妙行。方能到彼岸。故般若为第一。言第一即非第一者。以般若空寂。岂有第一可名。但依世俗。立此名耳。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明忍度。必须般若。以见般若之为第一也。安耐为忍。加毁为辱。胜义谛中。元无我人。谁加谁忍。故云非忍辱复引歌利之事以释之。歌利此云极恶。佛昔作仙。山中修道。王同妃出猎。疲倦而寝。妃共礼仙。王起问仙得四果不。皆云不得。王怒割截身体。天怒雨石。王惧忏悔。仙曰。我本无嗔。王曰。何知无嗔。仙誓曰。我若无嗔。身即平复。发誓已。身果平复。良由无四相故。非忍而忍也。复引过去五百世者。以明既证无相。则非特暂时可忍。五百生皆如是也。是知未得般若。则有辱可忍。终滞苦果。若得般若。则无辱可忍。直到彼岸。谓般若为第一波罗蜜。不亦宜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承上文言忍辱必须无相。故劝离相发心。所以离相者。不应住六尘境上生心。应生无所住之心。何者。若心有住。则非所应住。是故佛前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以菩萨为利益众生而行布施。若不离相。见有众生。则滞于有为生灭。非菩萨行。故应离也。然此非谓相实有而离之。以相本自空。相即非相也。相既非相。则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何有相之可离哉。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上文劝离相发心。众遂疑诸相固虚。菩提必有实体。今但离相。则是无体。无体岂能成菩提乎。故众疑而不能信。佛乃以五语谕之。劝其信也。真语者。言其理真而不妄也。实语者。言其事实而非虚也。如语者。言其事理俱如。显实相也。不诳语者。言佛以上三语说法。决无欺诳也。不异语者。言其前后所说。无有变异也。五语如此。可不信哉。彼不信者。以其不解如来意而执虚执实故也。岂知如来所得之法。不可以妄见分别。此法本无实无虚乎。所得法。指菩提也。性本空寂。非实也。体本自如。非虚也。今欲执菩提为实。而疑其无体。安知如来之法哉。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前言如来之法无实无虚。然欲证此法。必以离相为方便。目喻人心。入暗喻为相所惑。入明喻不为相所惑。空喻实相。种种色喻性德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下赞经功德。凡有五重。今总标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初明舍命不如胜。谓一日三时以河沙身命布施。且又经无量劫。其福可谓胜矣。然不及一念信心。所谓信心者。与般若相契。当下即知空寂也。一念信心。已胜于彼。何况复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乎。其功德之广大。更不可算数譬喻。但可言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而已。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二明专为大机胜。大乘者。始教终教是也。最上乘者。圆顿教是也。能受持读诵解说此经之人。必是大乘.最上乘机。即为荷担如来大法之人。何以知然。以乐小法者。急于自度。贪住涅槃。即着我人等四见。与此经无相之旨背矣。安能听受读诵解说乎。按前经四果无得。已皆言得无我。至此乃云乐小法者着我人等见何也。盖罗汉但得人无我。未得法无我。此经说无四相。而曰非法.非非法。岂二乘之所共哉。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三明所在如塔胜。言虽无人受持而经典所在。即同佛塔。以般若所在。即同法身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明转罪成佛胜。若人持经而受人轻贱者。乃是先世罪业。合堕三途。以持经之故。遂以现遭轻贱之事。易将恶来道之苦。然非特罪业消灭。且能得成菩提。盖以持经能生实相。即是菩提真种。又无我等相。即烦恼障尽。罪消灭即业障尽。不堕即报障尽。故云当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五明超事多佛胜。那由他者。十亿为一洛叉。十洛叉为一俱胝。十俱胝为一那由他。供佛虽多。其所得功德。不及持经少分者。以供佛止得福德。持经乃得菩提。故不可及也。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前历五重。极明其功德之胜。今更无可说。但总结云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而已。说经至此。意义已尽。便合结经流通。但为后来之众未得尽闻。或虽闻而未能深明其旨故。空生复为重请。乃有后分经文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问据圭峰疏以为住修降伏是我疑。于义亦通。但空生问辞。与前不异。且详佛答意。亦与前不异。今强于不异中求异。穿凿甚矣。近代诸师。多谓前问人空。后问法空。愚谓此经前明法空。已不啻三令五申。空生岂容再问耶。惟天台疏以为是重问重说。大般若经中已有此例。故今依之。学者不必强解。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此佛答问意与前不殊。亦是总答二问。以无相为所应住。以有相为当降伏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徴云。菩萨所以无四相者何。以体本空寂。实无菩提之法。又安有发菩提心之人哉。即此观之。亦知此经无四相。非特是人空。实兼法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于此。又恐人疑菩提既无有法。何云佛于然灯佛处得菩提耶。故举以问空生。空生答无者。以心境双空。能所俱寂。法本无法。故得亦无得。但心与理冥。强名为得耳。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如是如是者。如来为空生印定无有法之言也。后又反覆释之。谓若有法可得。是有相心。不顺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实无有法可得。是无相心。顺菩提故。记我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耳。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徴云。既无菩提可得。又何以名如来耶。释云。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义者。谓诸法性空。全是真如。自古自今。本来现成。别无圣凡染净生灭去来之相。又安有得不得耶。若有人下出其错解。须菩提下示以正见。谓菩提实无有法可得。须知菩提离诸分别。无实之可指。亦无虚之可言。一如而已。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以诸法皆如故。然又名一切法者。何以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之为一切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恐空生未领其旨。故举人身长大以验之。空生已解佛意。乃曰非身名身。定知皆佛法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承上文。须菩提言非大身名大身。佛言菩萨亦如是。若说我当度众生。是有菩萨。便非菩萨。以实无法可名菩萨也。是故下引前言以证之。一切法皆无四相者。以一切法皆如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念。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若说我当行万行以庄严佛土。即是有菩萨。非菩萨也。必非庄严而庄严。是庄严耳。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前两言有菩萨非菩萨。此正明非菩萨是名菩萨。以其通达无我法也。无我有二。一人无我。二法无我。我.法本无。但须通达。不达。则情生于寂然平等之中。即有我度我严。苟达。则顺性于粹然功德之表。了然非严非度。所以万行沸腾而纤尘不立。一真凝寂而众德焕如。乃名真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上言无菩萨者。以其通达无我.法。佛恐人疑众生不能通达无我.法。何以亦云无众生乎。故为广约五眼所见。以明众生非众生也。肉眼者。凡夫肉眼。止见障内。佛肉眼。见人中无数世界。天眼者。依肉眼处引出天眼。凡夫天眼。惟见障外。二乘天眼。惟见三千界。佛天眼。能见诸天细色及无数河沙世界。慧眼者。以根本智照真空理。二乘惟照生空。菩萨能照法空。但是分证。惟佛圆照三空。靡有不尽。法眼者。以后得智说法度人。二乘无法眼。菩萨所知未尽。地地不同。惟佛则所知障尽。无法不知。无生不度。佛眼。即前四眼以在佛皆胜。故名佛眼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此明五眼所见迤逦。共有五节。初约一恒河以数沙。次约河沙以数河。三约无量河沙以数界。四约尔所界中所有生。五约所有生中种种心。此皆佛五眼所洞见。悉知其心皆非心。是名为心也。心既非心。则众生本寂。又安有众生哉。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徴释非心之义。所言非心者。谓过.现.未三。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又秪是虚妄分别。将指何者以为心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前言三心叵得。佛恐人疑谓心既叵得。则作福依心而起。亦皆非有。遂废修福。故举宝施以问空生。而空生已知佛意。故答以多福。世尊复明其意。谓不达性空。执以为实。则心有所住。故福成有漏。不可言多。若达性空。不执为实。则心无所住。故福成无漏。乃可言多。是知不可废福而不修。但贵修不住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上言福德无说福德多。恐人疑佛身相好皆佛福佛之所成就。则相好亦可见如来。故佛举以问空生。具足色身八十种好也。具足诸相三十二相也。此相好虽是佛福德之所成就。乃法身中现出影子。非是实体。故皆云不应。非色身。非诸相者。色相元空。也是名色身。是名诸相者。色相不无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上云色身相好。俱不可见。佛又恐人疑谓色相既非。佛如何能说法。故谓空生曰。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也。若言有说。即为谤佛。何者。以如来达诸法空。毕竟无执。无能说之佛。亦无所说之法。若言有说。岂非是谤。然又何以名说佛耶。以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经。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六十二言。原出魏本。秦本所无。今考二论。皆有释文。故亦添入。此疑如来说法。是无所说。无说之法。众生岂能信乎。佛言汝将谓众生实是众生。故不能信。不知此众生者。不实是众生。亦非不是众生。何以非众生而又非不众生耶。以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总繇妄缘所成。非实是众生。是名众生耳。夫众生既全非实。岂可谓其永不能信而与般若相背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已言无法得菩提。今疑世尊成佛。名得菩提。何亦云无得耶。故举以问佛。佛言无有少法可得。是名菩提者。以妄执尽处。即是觉满也。此与前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同。以前就因中说。此就果中说。又前止言无法。此则言无法名菩提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承上文言无有少法可得者。以是法平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无有高下。故无得与不得。但证此平等之法。是名为无上菩提也。然虽曰平等。非可不修而得。应以无我等心。修诸善法。则了缘并运。正助双融。其于菩提。庶可希冀耳。佛又恐人执善法为实。滞于有为。故曰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此中前言无得。后又言有得。如何会通。盖言有得者。证此无可得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上言以无我无人等修诸善法当得菩提。而善法之中。当以持经为最。故复以宝施较持经功德。以持经则非独得善法之福。亦兼得无我之慧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上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或疑若皆平等。云何如来常度众生。故佛为断之。汝等勿谓下遮错解。何以故下示正见。如来说有我下展转发明无我。以佛无我故。不见有众生可度。佛虽有时说我。元来无我。执我者盖是凡夫。虽言凡夫。亦无凡夫。凡夫尚不可得。如来安得有我。如来无我。又安有所度之众生哉。若然。则虽终日度生。不妨一道平等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前已言色身不可见如来。佛又恐人疑色身从法身中现出。则色身固非如来。亦可因是而观如来。故举问空生。而空生果以为然。故佛以转轮圣王难之。盖以本测末。则可。以末测本。则不可也。空生既悟其非。佛又说偈以明之。以真如法身。非见闻所及。乃真智之境。惟证相应。故色相不可观。而观亦不可用矣。观者。详视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既说不可以声色观如来。恐人不达其旨。便一向离相求佛。故此遮之。盖色相虽非佛。佛亦不离色相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言离相求佛。是说诸法断灭。夫求菩提者。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岂说断灭法哉。若说断灭法。则于因中亏六度万行。于果中损福德庄严。其于菩提相去远矣。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佛又恐人闻不说断灭。遂著于有为。贪彼福德。故谓宝施之福虽多。不名为胜。独于一切法上知是无我。成于忍者。独为最胜。何以为最胜耶。以受福德故福德劣。不受福德故福德胜也。忍即得二无我之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释不受之义。谓秪是于福德上不生贪着之心。是故说不受耳。作福而生贪着。则因成有漏。果必有漏。作福而不生贪着。则因成无漏。果亦无漏。故菩萨不应贪着。不贪著者。以其无我故。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上言菩萨以无我之故。获福胜于宝施。人遂谓菩萨成佛。实有出现受福之事。故佛先出其错解。谓如来有去来坐卧也。后示正见。谓如来无去来坐卧也。盖法身不动犹若虚空。化身如影随机应现。若有出现。而实无出现。若有受福。而实无受福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上言不应贪著者。非是相有而不着。乃相本自空也。故约尘界相破以显法无自性。微尘若是实有。佛则不说是微尘。何以不说是微尘耶。以微尘之名。秪是假立。微尘本无自性。乃是因界碎而成。则实非微尘。名为微尘耳。非特微尘也。世界亦然。世界无自性。非是实有。但假名世界耳。何以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谓世界是实有。则不过是众微尘合一之相。既是众尘所合。则非别有一合之相。但有其名而已。空生于此。已破其相。佛复为彻底指出曰。所谓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以相既非相。即是实相。不可以言语名字强为之诠表者也。以凡夫不达执相为实。而妄生贪着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上言凡夫之人贪着其事者。皆由于我.法起妄执也。今除我执。谓若人言如来说我人等见者。是人不解佛所说义。何者。以我人等见。本自空寂。当体如如。故云非我人等见。但随俗假称是名我人等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除法执。谓于一切法知其不生法相。见其不生法相。信解其不生法相。何以如是知.见.信解。以法相非相。其体本寂。无相可得。但名为法相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执既尽。自然冥契真如。可以演说此经。故佛告空生。谓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布施。不及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此经之福。云何为人演说。便能胜耶。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耳。

    不取相者。不取我相。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三相叵得。始能如彼真如。而永无变动也。何以故能不取相耶。但应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幻泡影露电而已。此六者全无实体而妄现似有。全无实体可破我.法二相。妄现似有。可破非法相。能作此观。而般若之义尽是矣。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结经也。般若深经。三世佛母。闻经四句。已超恶趣之因。一念净持。必获菩提之记。故人天异类。举皆欢喜。信受奉行。信受者。不信诸法。惟信般若也。奉行者。依经起行。不取于相。行而无行也。

    金刚经略疏(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