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金刚经笔记最新章节!

悲泣。言大事已明。亦如丧考妣。赞佛希有者。前云希有。虽见世尊妙处。未闻其说。今蒙开演。故真希有。下出希有所以。佛说即非般若。甚深经典。我等小乘。但离四相。已得人空。未离法相。不得法空。故未得闻是经。殊不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如华严会上。二乘之人。有耳不闻圆顿教。即是此辈。盖法无有差。机自异耳。书云。夫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之草木。区已别矣。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假若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纯真无妄之谓信。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信自心中。本无我法。曰清净。则契实相妙心。故云即生实相。实相者。诸相无相。无相不相。诸相无相。不住生死。无相不相。不住涅槃。非有非无。妙会中道。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论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生实相是因。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果。

    上文既云。即非般若。何故又云。即生实相。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为离实相分别之心。故云。即是非相。圆觉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证者。古人云。过得荆棘林。斫倒旃檀树。是名实相者。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言我空生。已得圣果。佛现在时。又非末法。闻此经典。能信自心。解实相义。受持不失。不足为难。若未来世。又非正法。设有众生。未得圣果。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故希有。此信解人。无复四相。故为希有。

    何故无四相。以四相即是妄相。故应离之。非相者。妄相也。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故要离四妄相。离一切妄相。即名诸佛。以生佛体同故。经言。佛.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明印赞推广忍辱之文。上来空生呈解。故尔世尊印赞如是如是者。重言所解之甚当也。下以劣况胜。此经难信难解。非大乘根器。未免惊愕疑惧怖畏。若复有人闻说般若。心中不惊。闻说即非。心亦不怖。闻说是名。心亦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况信心清净。及信解受持者乎。下以法显人。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以诸度中。般若为最。能解般若。故人亦希有。然般若即非般若。第一即非第一。是名第一者。假言说故。

    下推广忍即非忍。安耐曰忍。毁害曰辱。能忍诸辱。故名忍辱。若有能忍所忍。则着四相。不名波罗蜜。不见有能忍所忍。远离四相。故名波罗蜜。恐执情不了。故拂迹云。即非忍辱。忍能所故。是名忍辱。假安立故。下引一生所成忍。言我因中。修忍辱行。有歌利王。此云极恶。出猎疲寝。宫人礼仙。王怒问仙。得四果不。皆答不得。割截支体。天怒雨石。王惧忏悔。仙本无嗔。王亦无害。仙体如故。我于彼时。无有四相。下反释。我于昔时。若有四相。即生嗔恨。嗔恨不生。故知无我。古人云。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老子云。善摄生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广引过去五百生中。修忍辱行。远离四相。因得般若之功力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总结应住之文。是忍即非忍之故。菩萨应离一切我法等相。发菩提心。前问云何应住。故结答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离。二无所著。三祖云。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下反显。若心有住。则是妄情。便着四相。故云非住。非。即妄也。下照应前文。以不住色等生心。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下明欲知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故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不住相布施。

    下引证。如来常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即布施不住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即度生无我。此二相为表里。恐空生不信。故以五语诫勉之。真而不妄。实而不虚。如则称理。不诳则无谄曲。不妄始终一贯。以此五语。则所言者。当谛信而无疑。

    复以心中所得无实无虚。故称理而说。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非实非虚。非如非异。非实者。一空一切空。非虚者。一即一切即。非如者。空而不空。非异者。有而不有。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无有定法可说。下喻明住相不住相得失。先明住相之失。若菩萨心。住六尘法行施。则着我相。如盲人入暗。无日光明。则无所见。盲。喻无照理之智。暗中无日光明。喻无对治之法。则不能见诸法实相。下明不住相之得。若菩萨心。不住六尘布施。如人有目。喻有照理之智。日光明照。暗则消灭。喻得对治之法。见种种色者。则见诸法实相也。上文破法相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明持经功德殊胜之文。先明得佛知见。其功德。即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下校量持经之福。前二番约外财。第三番约内财。但言一河沙身命布施。今第四番。约多劫中日日三时。以河沙身命布施校量。初日分。早晨也。中日分。日中也。后日分。晚间也。身命之多。言事大。经劫之久。言日长。所得福德。尚不及信经之福。何况及受持解说之功德。下显法胜人尊。是经功德。不可思议者。言离相之法。如十方虚空不可以心思惟。以言议论也。不可称量者。不可以言称谓。以意度量也。无边功德者。以称性无涯。故功德亦无边也。

    如来为发大乘人说。则二乘不及。为发最上佛乘人说。则非三贤境界。故能持说此经。唯佛知见是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此人即为荷担佛果菩提。背负曰荷。在肩曰担。一切佛法从此经出。犹如重担。能发大心。则全身担荷。偈云。空劫已前无影树。撑天柱地赤条条。新州有个卖柴汉。收拾将来一担挑。徴云。何故持说此经。便为荷担菩提。释云。若乐小法之二乘。见有理事修证。即着四见。不能于此经中受持解说。四见者。即前四相。由着见故著相。相即见故。今乐大法。无四见。故能荷担菩提。

    下明处胜。以显人胜。不拘天上人间。若有此经。天龙八部皆应供养。虽无有塔。即为有塔。藏佛法身舍利。皆应作礼。散华以为供养。

    昔有一善书人。于虚空中写金刚经。樵牧避雨。皆向其处。常闻天乐之声。后有梵僧过而见之。谁人书金刚经于此。方知前人书经之验。空中无迹。尚尔作乐供养。何况全经所在之处。而无天龙供养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明转重令轻之文。前云持说此经之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则世人当恭敬供养。何故被人轻贱。此人过去所造恶业。应堕三恶道中。以持说此经故。转重罪令轻受。但招今世轻贱之报。则过去重罪。尽皆消灭。当得佛果菩提。

    下校量持经功德。前约外财内财布施众生校量。今约供养诸佛校量。我念然灯佛已前。供养多佛之福。不及持经功德。以有相无相差别故。百分不及一者。言供佛功德。百分。不及持经之一分也。下明具闻生疑。狐疑不信者。狐兽名。因多疑。故取喻之。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也。下总结。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者。如来为发大乘人说。为发最上佛乘人说故。果报亦不可思议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别明降伏之文。智者云。此文二周重说。或为后来。或为钝根。中峰云。空生复理最初之问。世尊亦如前答。空生意谓应住已明。别有降心之法。故重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降伏。佛亦知空生意。将前总答降伏之文。而发明之。不过换汤不换药耳。何者。布施不住相。即度生无我。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初非两事。答云。发菩提心。起度生心。灭度无量众生。即利他之心也。如是度尽众生。不见有生可度。即降心无我。

    徴云。菩萨度生应有能化所化。脱生死。证涅槃。云何不见有生可度。释云。若见有生可度。则有四相。非菩萨矣。经言。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则不见有所化之众生。能化之菩萨。所证之涅槃。张拙云。涅槃生死等空华。徴云。何故有我非菩萨。无我名菩萨。释云。若有法发菩提心。则有我相。既无法发菩提心。则无我相。谁能度众生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此明因中无法得菩提之文。前云无法发菩提心。则无菩萨。云何释迦修菩萨行。故引应住菩提无得。以明无法发菩提心。无生可度。先引因中无法可得之义。以问空生。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然灯。乃释迦第二阿僧祗劫中所值之佛。空生答言。善慧童子。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菩提。佛赞如是者。言其所解无谬。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菩提。以烦恼即菩提。烦恼性空无所得。则菩提亦无所得。下反释。若我有法可得。然灯则不授记。下正释。以无法可得。故与我授记。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莫。言应化无为之义。若论正位中。则无记与不记。于偏位中。故有授记。古语云。万籁有心闻不得。孤岩无耳自知音。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明果上无法得菩提之文。言因中无菩提可得。则果上无诸佛如来。故云。如来者。即诸法空义。以诸法空名如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楞严云。性色真空。

    先遮错解。若有人言。如来果上得菩提。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下示正见。实无有法得菩提。即诸法如义。下转释。复恐有人生谤。若言无得。则堕断灭。故云。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无实者。则非有。无虚者。则非无。若言有。是常见。若言无。是断见。亦有亦无。相违见。非有非无。戏论见。古人云。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然此真如。非别有体。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皆是佛法。放光云。空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色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古人云。青青翠竹。无非般若真如境。郁郁黄华。咸是菩提妙假心。下拂迹。即非一切法。是无实。是名一切法。是无虚。前应住无定法可得文毕。以报身不可得发明。今降伏无菩提可得。以法身不可得发明。故问空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真如体。遍一切处。可为大矣。空生答言。法身长大。远离诸相。故名非大身。是名大身者。真如不灭故。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合明无生可度之文。前云。释迦无菩提可得。则知无法发菩提心。亦无众生可度。故云。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度生。则有四相。不名菩萨。以无有法。远离四相。名为菩萨。是无法之故。佛说一切菩萨众生法。无有四相。引应住中庄严佛土之事以明。若见有土可严。即着四相。不名菩萨。以无土可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世俗谛故。下双结。既有生可度。有土可严。非为菩萨。何者名为菩萨。若菩萨通达无我相.法相者。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明佛具五眼。故知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文。初问。如来有肉眼不。答言。如来有肉眼。乃至佛眼亦如是。肉眼。见障内色。约凡夫。天眼。见障外色。约四果。阿那律陀。得半头天眼。观大千世界。犹如掌中庵摩罗果。佛得全头天眼。彻见人中无数世界不以二相。慧眼。根本智照真理。约辟支权位菩萨。法眼。后得智说法度人。约等觉。前四眼在佛总名佛眼。见佛性圆极。约如来。

    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答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云。会也。道吾云。汝作么生会。岩云。遍身是手眼。

    楞严云。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皆在当人一念之中。

    于意云何下。约一恒河以数沙。如一恒河中下。一河中沙以数河。是诸恒河下。沙河中沙以数界。尔所国土中下。尔所界中所有生。若干种心下。一一众生所有心。颠倒分别。染净差别。

    法华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等。如来悉知。以同体故。

    楞严云。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华严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若言五眼。当名见。何故云知。譬如盲人瞩暗。见不在眼。而在于心。曾无心外之见。但约眼名见。约心名知。无二体故。何故悉知。如来说诸心。妄想性空。故云非心。真如不灭。故云是名为心。下释非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生。三际求之。了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性空之文。前云无土可严。无生可度。则布施亦无福。故以性空之福大明之。初问。若人满大千界七宝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言。此人离相无倒行施因缘。得福甚多。佛与空生发明。若福德有实则住相。成有漏因。其福则寡。以福德性空。则离相。成无漏因。其福则多。已下三节校量文。皆因便举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云无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亦引应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种好。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无好。相即无相。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下来人间。莲华色比丘尼。化作轮王。先往见佛。佛言。空生岩中晏坐。先见我矣。又云。若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佛。是名具足者。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明无法可说之文。前云佛本无相。云何说法。故以无法可说明之。亦引应住无有定法可说之文。初遮错解。汝勿谓如来作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如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若言有说。则不解如来所说义。下示正见。说法者。无法可说。如空谷答响。无心无缘。离诸分别。终日言而未尝言。楞伽云。无已说今说当说。不说是佛说。老子云。言满天下无口过。是名说法者。不妨随机演唱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明众生非众生之文。前云。无菩提。无相。无说。故问未来众生。闻此经典。能生信不。以显难信之意。佛以无众生发明。意显有信。彼非众生者。本性空故。非不众生者。五蕴和合故。众生。众生者。小品云。重牒之文。如言世尊世尊。菩萨菩萨等。言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我说彼非众生。无和合相故。是名众生者。不坏假名故。

    前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尚未明无众生之义。次明三心不可得。今明众生相不可得。方显实无众生之义。

    如舍利弗问辩才天女云。何以不转女身。天女言。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又如龙女。于须臾顷。变成男子。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岂可以男女老少善恶凡圣之相而分别乎。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明菩提无得之文。空生悟无相。无说。无生。知无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无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为无所得耶。佛印赞如是。无有少法可得名菩提。无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时轮转六道。亦未尝减。楞伽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悟时迥出尘劳。亦未尝增。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无形无相。了无差别。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为高。众生为下。离能所相。廓尔无朕。故云无有高下。古人云。过去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不异哉。言凫鵛虽短。续之则忧。鹤鵛虽长。截之则悲。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长者任其长。短者任其短。颂云。任短任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下明正觉名菩提。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前云。无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堕于无修无证断灭深坑。拨无六度万行。古人云。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故云。无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云。虽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下拂迹。既无菩提。云何有善法。故云。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无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谛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若大千界须弥七宝持用布施。是有漏因。其福尚寡。持说此经。一四句偈。是无漏因。功德无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来无生可度之文。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亦有生可度。故云。汝等勿谓如来作念度生。汝等莫作是念。前云三心不可得。又云众生相空。岂有众生可度。若见有生可度。如来亦着四相。如来虽说有我。元非有我。而泛常之人。以为有我。众生既非众生。凡夫亦非凡夫。是名凡夫者。五阴假合故。上文交互破我相.法相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此明法身不可以相见之文。前云。不可以具足相好见如来。向下欲破非法相。故引前三十二相以问。待空生答出以相见。则住常情。不以相见。堕于断灭。初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正是世尊探竿在手。影草随身。若非手亲眼辨。不免落在世尊彀中。空生答云。如是。以比智知。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如隔山见烟。便知是火。既了相即无相。便可以相观如来。佛以凡圣不分难之。若以相见如来。则金轮王具三十二相。亦是如来。以轮王虽具三十二相。不了非相。是凡夫故。空生一拨便转。顺理以酬。不应以相观如来。佛印见闻不及。若以色见法身。以音声求法身。是行邪道。不见如来。以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古人云。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丛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明不住断灭相之文。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虽不住有。又恐空生住于断见。不待其问而告之曰。汝若作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东坡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下明毁相之失。若作念发菩提心。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肇云。譬如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何故发心不说断灭。以发菩提心人。于法不应说断灭相。语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增上慢空见。上文破非法相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校量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之文。若菩萨将七宝充满恒沙世界布施。不如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以有相无相不同故。忍者。无生法忍也。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生。不可以非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灭。以此无生无灭之法。忍可于心。名无生忍。初住菩萨境界。前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徴云。何故知无我菩萨功德殊胜以菩萨不受福德相故。空生复问。菩萨既有福相。云何不受。佛云。菩萨所作福德之相。不应贪取执着。起断常见。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此明法身无去来相之文。上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云何如来现有去来。若有人言。如来有来。则以相见。如来有去。则以非相见。是人不解佛义。如来者。法身也。无所来。则不住生死。无所去。则不住涅槃。净名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云。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可见者。不可见相。前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古人云。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间与两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此明法身应身无一异相之文。前云应有去来。则有异相。法无去来。则有一相。故以尘界明之。初明碎界为尘尘不有。若人以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不。答言。甚多。若微尘实有。则不名多。以微尘性空。是故言多。则应身无去来之异相。

    下明合尘为界界元无。以世界性空。元无一相。则法身无一相。

    下破和合相。若世界实有。则是微尘聚为一和合相。既说三千。则非一合。以第一义中无实体故。是名一合相者。世俗谛故。

    上来空生显解。向下佛与发明。一合相者。实际理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见和合相。迷于事法。贪著有无。起诸异见。所谓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云四相。说破即是非相。又云四见。尚未发明。此乃说破亦无四见。或云四执。或云四取。名别义同。无法相义。应住降伏俱未说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执。若人言。佛说四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答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说四见。以性空故。即非四见。世俗谛故。是名四见。

    下破法执。总提起前问辞云。发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应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如是见者。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信者。即一念净信。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解者。即深解义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与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应。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下拂迹。我见既非我见。如来所说法相。即非法相。离分别取着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节节皆破我法二执。以法相非法相。皆法执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此校量持经功德。及说经轨则之文。先明持经功德。若人满无数世界七宝布施。不及持经之福。云何下。说经之法。前云为人演说。依何轨则。说法无过。即法华说四安乐行之义。说经之法。不出定慧。不取于相者。言达境唯心。离诸分别。如如不动者。上如相似义。下如不变义。不动者。即定也。终日说法。无法可说。终日度生。无生可度。上言定。下言慧。何故如如不动。观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如梦从妄见生。圆觉云。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幻者。如结巾为兔。缚刍为狗。咒力往来。无有实体。肇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如泡者。因风而有。不可久立。

    如影者。因形而有。形实影虚。有待而成者也。

    如露者。春霜晓露。见日则晞。

    如电者。似闪电光。刹那不住。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应作如是观照。方得说法无过。

    正宗分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分。要将此法。流通天上人间。四众八部。非无余众。但文略耳。比丘。此云乞士。尼。即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法喜充心。故皆大欢喜。闻而思。思而修。故云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