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大乘二十二问最新章节!

    见有五蕴□法执□世间□□若深□□□□□涅槃。不乐住世救拔群品。是故声闻缘觉之行。若初发心修行□□□□□□□□□□□□□□□前境界修无相法离一切相。都无所得了人法空故□著□□□□□□□□□□了法空故不乐涅槃。不向声闻缘觉之行□□□空能离凡夫二乘□□□菩萨行。故维摩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此菩萨行契顺真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故离凡夫世俗之地不向声闻缘觉之行。能为众生说如是法。令离一切烦恼之苦。故修无念离一切相。即此是□□□□□。

    第二问云。又不退入行菩萨内所思意外身显现法中内修第一行法何是外行。第一法是何 谨对所问。深远文意难知。须述两解以通妙趣。第一释云。夫云不退总有三种。一信不退。即十住初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性无动念。是本源心。由有此性决定成佛。深信解故分证真如。决定不退。大乘正信心亦不退转趣入。二乘亦能权现化作。佛身八相成道利众生事由得定信成。此功能故此菩萨名信不退。二证不退。即初地位断分别障正证真如。一念能至百佛世界供养百佛。请转法轮开导群生拔济云识。由证真如离分别故。不起一切烦恼。□□永不退失。真无漏故此菩萨名证不退。三行不退即入八地。常任运住纯无性心。在法駃流任运而转万行倍增。外虽起化不动无相。内虽无动外化无穷。由不退动无相行故。此位菩萨名行不退。今此文中言不退者。即此三位不退人也。言入行者。行谓行位。即入此三不退位也。此诸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为化众生外起作用。是故名为外身显现。即彼所修无相妙行。多为内修第一法行。第二释□言不退者即不动也。若心无念名为不动。若至无念不动行中。名为不退入行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行住坐卧常现在前。所修行中是故名为外身显现。而其内修无相妙行常不动念。名为内修第一行法。

    第三问云。修身口意从初至修行。行如何 谨对。修身口意须戒定惠。言修戒者复有三种。一摄律仪戒。离身口意所有十恶。二摄善法戒。即身口意所修行十善。三摄众生戒。即行十善利益众生。修行如此三聚净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言修者。身定。谓即结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侧。故经偈云。见尽结跏趺像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口定谓即言成准的。语行相应心口皆顺。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楷定正邪命物归信。心定谓即远离散乱。常在有相无相三昧。恒不远离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经所说。观佛三昧观净土等。无相定者。即经所说。离一切相一切分别。身口意业能如是。定即是次修三业地也。言修慧者。身慧有二。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身谓眼耳鼻舌身也。身者聚义。聚此五种总名为身。此五虽无计度随念。而亦得有微细分别。能取色声味触境而生恋著。于此五尘有二种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恶。不迷不谬。名为世间有分别慧。若于此五无所分别。虽声闻知而不贪著。是即名为无分别慧。即修身业所有慧也。口业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辨说善恶命众生知。是名有相口业慧也。虽能说别德失差别。而于其中尔著语相。虽终日语而无所语。虽常说法而无所说。是即名为无分别语。是名依慧所修语也。言意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若意了知一切。

    诸法善恶得失因果差别舍恶从善名有相慧。能于此中都无所得。于一切法无所取舍心念不生。名无相慧。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修身口意也。

    第四问云。又今处于五浊恶世自说无缚彼亦无解义如何者 谨对。浊者滓秽不清净义。众生所以处浊劫者。由自身命不清净故。众生及命皆浑浊者。由烦恼浊。有烦恼者。由其见浊妄见尘沙。遍处生执不清净故。名之为浊众生。本性即是真如。常乐我净具恒沙德。自皆本源妄生诸见。起烦恼业受苦无穷。真乐本消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如是一切皆从见生。见浊不生诸浊皆静。若离妄念照达心源。净相尚无浊相。宁有离净浊相。不见身心无挂无碍。谁缚谁解。了无解缚。乃能离缚。但自无缚彼亦能解。如斯妙义著在群经。伏愿彼寻照然自见。

    第五问云。佛有有余无余涅槃为别实有为复假说 谨对。言涅槃者。是圆寂义。圆谓圆满具众得故。寂谓寂净异苦障故。涅槃不同。诸教异说就要而言不过四种。一者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本真如理。虽有容染而本性净。具无边德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此有二种。若二乘人至无学位此生死苦身之上断烦恼障显真如性心德寂静。名为涅槃。而此苦身尚未弃舍苦未寂静。名为有余依。言余依者即苦身也。若佛世尊烦恼虽尽。身心寂静名为涅槃。有余无漏常乐我净功德身在。依此身上所得涅槃。是故名为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此有二种。若二乘人至无学位。一切烦恼先以断尽。今复更厌此苦依身。以灭尽定灭其心智。又自化火焚分段身。无苦依身。诸苦永寂。是故名曰无余依涅槃。若佛世尊。无漏功德。所依身上。一切烦恼。生死苦恼。悉已寂静。永无苦恼余所依故。是故名曰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大智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曰涅槃。若诸菩萨至第五地。能断下乘般涅槃障。能证真如无住真理。名为分得无住涅槃。若佛世尊一切障尽。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事圆满。名大涅槃。四涅槃中一切众生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既四涅槃皆依真立。就其不同据。其真如体无差别故。佛身上有余无余但幻义存。实无有二。

    第六问云佛有三身其法身者周遍法界化身各各在一切佛而应身有一有异 谨对。然其佛身诸教异说。或开。或合。义理多门。今者先明佛身之相。次则显其开合之门。然后答其所问之义。统论诸教有五佛身。第一身者。是诸如来真净法界具无数量其常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如来平等共有此。有二名。一名法身。是报化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名自性身。真如乃是诸法自性。是报化身实自性故。第二身者。是诸如来三无数劫所集无边真实无漏自利功德。感得如是净妙色身。诸根相好一一无边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有三名。一名法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二名报身。以果酬因受乐报故。三名自受用。唯自受用妙法乐故。第三身者。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集无边利他功德。随住十地菩萨所宣所显渐胜相好之身。此有五名。一名他受用。命他受用好法乐故。二名报身。酬报菩萨见佛因故。三名应身。应诸菩萨净心现故。四名化身。前后改转如变化故。五名法身。诸功德法所庄严故。第四身者。是诸如来大慈悲故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凡夫所现微少粗功德身故。此有三名。一名化身。以非真身如化现故。二名应身。但应凡小心所现故。三名法身。亦功德法所集聚故。第五身者。是诸如来为化六道外道等类诸众生故所现种种异类身相。此有二名。一名化身。但是暂时变化现故。二名应身。暂应六道众生现故。非法者。非功德法集成相故。明佛已显开合者。或有圣教开为五身。依广义门是分别故。或有圣教开为四身。即五身中前之四身不说第五第四摄故。暂时化现非久住故。或有圣教合为三身。谓法报化。此有三义。或合五。中前之二身名为法身。其第一身是真如理。其第二身是真如智。理智无别合为一故。金光明经说法如如智名法身故。其报身者。即是五中第三佛身报诸菩萨功德因故。其化身者。即五中第四化身。谓地前凡小现故。第二义者。或初法身即前五中第一佛身。是诸功德法之体故。言报身者。合前五中第二第三。有经论中皆名受用。为自为他受乐报故。化身即是五中第四义如前说。此依大乘经论说也。小乘经论□法报化三身之义。与此不同。言法身者。即是如来无漏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此五是其功德之法。是诸贤圣所依体故名为法身。言报身者。即是王宫父母所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酬报过去因果故。言化身者。即是如来所现神通化相。即是此有二种。一者共有。即同二乘所有现化十八变等。二不共有。即如经说。如来所现大神变身。或有圣教合为二身。一者法身。即合五中前之二身。二者化身。即合五中后之三身。义如前说。或有圣教合为一身。即是五中前之四身皆功德法总名为法。自体依止聚集义故总名为身。显开合竟。答所问者。所言法身周遍法界。此依五中前二身说真如妙理及能证智平等皆遍故。化身各各在一切佛。即是五中第四佛身随彼彼佛所现别故。应身为一为异义者。此应身即当五中第三佛身。此佛应身随应十地菩萨所现。初地菩萨所现佛身坐百叶莲花台上有一大千世界。其佛身量称彼莲花。二地所见千叶莲花。三地所见坐万叶莲花。乃至十地如是转增。初地见小。二地见大。同处同时不相障碍。不可言一。不可言异。不可言一者。十地所见各不同故。不可异者。所见之佛无别处故。一刹那中含三世劫。一佛住处有一切佛。一切国有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处同时不相障碍。以诸色法无实体故。真如理智无限碍故。如众翳者。同于一处所见差别不相障碍。如众灯光各遍似一。由是义故非但诸佛所现。应身非一非异。乃至报化身亦尔。

    第七问云。佛有一切智因纵修行六波罗蜜但本性清净湛然不动是一切智此二种如何 谨对。佛一切智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就。本性清净湛然不动是一切智者。据有因说也。因纵修六波罗蜜成一切智者。就具缘说也。因缘具足一切智成。随阙一种则不成就。此中随阙因缘义者。虽有内因。若不修行十波罗蜜无由能成佛一切智。若虽修行十波罗蜜而心取相乖背本因亦不能成佛一切智。故起信论云。如是报身功德之相。因波罗蜜无漏行薰。及由真如不思议薰。内外二重之所成就一切智用在于报身。报身尚然。智何不尔。

    第八问云。众生若行诸菩萨行发菩提心如何发行 谨对。夫欲修行菩萨行者先须发起大菩提心。然此发心有其二种。一令初根发有相心。二令九机发无相心。所言有相菩提心者。复有三种。一厌离为心。为说世间生死苦恼。令其厌离不乐有为。永断诸恶为出离因。二欣乐菩提心。为说佛身无量功德究竟安乐。令其欣乐修行诸善为成佛因。三悲愍有情心。为说悲愍一切众生自得无量胜妙功德。令生广大救度之心。此三名为大菩提心。由有此心能行万行故。经说言此名加行持。能持六度加胜行故。所言无相菩提心者。菩提名觉。即是真如。此性澄清离一切相。但离妄念觉道自成。何假起心外念求取。若发心念外求菩提。此乃妄心返成流浪。纵修万行岂成菩提。令者但能一切不发。是名真实发菩提心。所言菩提既即是觉。不被一切烦恼破坏。即是诸法真实真心。所言发者。即是显发。但能不起一切妄情。菩提真心自然显发。是名真实发菩提心。虽名发心而无所发。由无所发无所不发。乃是广发大菩提心。非但为发菩提心。亦名真行菩萨。妙行如前三种发菩萨心。若无后说真实发心。纵多劫修终滞生死。如斯解释深契佛心。亦顺大乘无相妙理。

    第九问云。十地菩萨几地有相几无想有想无想何者是行 谨对。夫想与相心境不同。想谓心想。相谓境相。心境互依不可离别。今所问者。约心想言经论所明。就相境说故摄大乘。唯识等论说五地前。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多。七地能得纯无相观。虽恒相续由有功用。若至第八不动地中。常任运住纯无相观。有相功用永不现行故。此八地初一念心所生功德。过前两大阿僧祇劫所行万行功德善根。第二念后倍倍增胜。此以知。修无相行百千万亿恒河沙倍胜有相行。然菩萨万行皆修。但于所修心无所住。是即名为无相胜行。不以无相都无所修。只以有相心有碍故不能遍修一切诸行。是故无相心无碍故乃能遍修一切妙行。故经论说八地已上心无碍故一切行中起一切行法。驶流中任运而转。刹那刹那功德增进。如是皆由得无相行。是故相是真实行。

    第十问云。菩萨具修诸解脱门行法如何 谨对。然解脱门有其多种。如花严经。善财童子百二十处求善知识。一一皆为说解脱门。事具经文虽以备载。就本而论具说一种。若入此门诸门皆具。谓一切法皆不离心。若心离念无所分别心无挂碍。即心解脱。诸解脱门从兹证得。故经偈云若分别境相。即堕于魔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解脱。又经偈云。相缚缚众生。亦由尘重缚。善双修正观。方万得解脱。

    第十一问云。菩萨法身与佛法身同不同者谨对。大般若经最胜天会所说法喻正与此□。今者谨依经文而说。最胜天王重白佛言。如来法身菩萨法身如是二身有何差别。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身无差别功德有异。身无别者。同一真如无别体故。功德异者。由满未满有差别故。菩萨法身功德未满。如来法身功德已满。譬如无价末尼宝珠。若未施功莹莹庄饰。与施功力莹庄饰。如是二相虽有差别而其珠体即无差别。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同不同义如经可知。

    第十二问云。菩萨涅槃及与转回并不分别义如何者 谨对。夫见涅槃由执生死。不见生死。何执涅槃。既都无见。于何分别。具如二乘朱离法执。不了诸法皆从念生。执有离心生死苦法。见身心外别有涅槃。执涅槃故妄起欣求。著生死故妄生厌离。是故欣厌皆是妄心。其由怖梦虎而生侄。玩空花而自乐。菩萨了达照见心源生死本空亦可所厌。涅槃无相于何所欣。了空无相别念不生轮回涅槃。故不分别。

    第十三问云。菩萨所知不善涅槃不染世间依何法者 谨对。菩萨了知。法从缘起如幻如化非久非坚。既知诸法虚妄不真。何彼世间法所染污。此依初教作缘起观。知世如幻能不染也。若能了达一切唯心。法从心生。心外无法。今所见者。但见自心。离之外都无所见。既无外法何染世间。此依终教作唯识观。乃能不染世间法也。若了境界唯是自心。外境既无。心内何见。心既无。见念本不生。一切皆如。何所染污。此依顿教作真如观。则于世间无能所染。既知世法一切皆如本来涅槃。何所取著。虽在世间世法不染。虽得涅槃而不乐著。即是无住大般涅槃。是故菩萨依此三种所说法门无染著也。

    第十四问云。又大乘法智慧方便二种双行众生欲行如何起行菩萨自在则可能行众生不然何能行者 谨对。此中义理意取难知。若不审详讵身妙旨。今于此中略述两解。一云。大乘之法有俗有真。俗则诸法若有若空。真谓都无空之与有。为照空有智慧要存。为泯有空。方便须立。照空有故俗智得生。泯空有故真如成就。若唯照俗未免轮回。若但观真不起悲济。照俗之行由智慧成。证真之功双行。自行化他阙一不可。若无自行不异凡夫。如不化他乃同小圣。此中智慧即是自行。以实智慧澄真如故。言方便者。即是化他 以权方便化众生故。鸟具二翼乃得翔空。车有两轮方能载陆。既知智慧方便二门。凡夫欲行但依此理不能依孝。即是凡夫。若能修行是称菩萨。凡夫不孝是系缚人。共能行成自在者妄。先修孝成自在人非。先自在然后修孝故。凡夫者亦能修行。

    第十五问云。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于六尘境各如何见 谨对。三乘所见理合不同。然其二乘多分相似故。有圣教合名下乘。见有六尘不差别。而与菩萨显不同者。佛法理门总有四种。因缘.唯识.无相.真如。二乘之人唯了初一。知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六尘境界皆是实有。见染见净有爱有憎。不了第二唯识门故。未达诸法皆从心生。执六尘境心外实有。不达第三无相门故。不许诸法本性□空。遂执六尘实有自性。不达第四真如门故。不□诸法平等皆如。遂执六尘一一差别。菩萨具解四种理门。悟六尘境假从缘起。缘无自性一切皆空。心生即生。心灭即灭。若离心妄平等皆如。无是无非无取无舍。宛然而有。宛然而空。此是菩萨所见相也。声闻缘觉执相未亡故与菩萨所见别。

    第十六问云。缘觉声闻菩萨三乘初发心相行法如何 谨对。夫发心者皆由因缘。因谓众生出世本性。此性即是诸法真如。由有此性当得出离。然为无明所覆障故轮转三界。沉溺死生受苦无穷不能出者。皆由不闻三乘正法。此三乘法法界所流故。能熏发真如本性。令其起三乘之心。此义云何。谓佛世尊证真如性。此性即是出世正因。如其所证为众生说。击发本性故能发心。故发心因是真如性。发心缘者。由闻三乘。闻大乘法发大心者即名菩萨。闻缘觉法发缘觉心名为缘觉。闻声闻法发声闻心即名声闻。今此菩萨发心相者。谓闻大乘所说正法。说有为法过患极多。世间诸法皆破坏。诸佛功德最胜无边。二乘极果非是究竟。四生五趣同一真如。一切众曾为父母。流浪生死受苦无穷。发心救度功德无量。行菩萨行能利自他。勇猛修行速成佛果。由闻正法能起信心。深厌世间有为过患。于佛功德深起愿求。于诸众生普欲救度。因此能发大菩提心。勇猛修行菩萨妙。此是菩萨发心相也。缘觉乘人发心相者。此由宿世善根所成。于证果时出无佛世。故发心相微隐难知。谓于过去种善□时。遇缘便修不念果报。佛闻正法便起信心。亦不思惟胜劣德失。但乐早得出离涅槃。不乐世间生死果报。由此成就解脱善根。善得人身生无佛世。宿世所种善根力强。暂过外缘成缘觉果。及得果已不乐度人。常厌喧烦乐独善寂。故有经中名为独觉。此是缘觉发心之相。声闻乘人发心相者。谓曾闻说四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知此身因烦恼集。若欲出苦要断集因。若永断集证涅槃乐。修八圣道以为正因。闻此法已深起愿求。便能修行戒空智慧。解脱分善从此得成。由此善根生于佛世。遇佛闻法便得涅槃。此即声闻发心相也。

    第十七问云。又此三种皆入涅槃声闻缘觉菩萨涅槃各如何者 谨对。经说三乘皆同涅槃。然其涅槃应有差别。声闻缘觉胜劣虽殊。而彼所证同我空理。故二乘者涅槃不殊。今以二乘同一位说。谓二乘人于此身上所得涅槃名有余依。烦恼虽尽苦身在故。饥渴寒热众苦极多。深厌此身欲求弃舍。以灭尽定灭其心智。又身化火焚灭此身。身心都无如灯炎灭。众苦俱寂名无余依。如太虚空寂无一物。此是二乘所得涅槃。二乘之人作如是见。菩萨所得涅槃义者。于此义中有其二说。一依唯识渐教说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