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解深密经疏最新章节!

bsp;释曰。自下第十八。三种波罗蜜多门。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问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问中有二。先牒。后问。有一本经。牒中有三。问中但二。脱初一问。若依瑜伽相续深密皆有三问。故知脱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耎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中有三。即为三段。此即第一释初也。三僧祇中所修施等。三名差别。谓初僧祇成就施等。六弊等增故现行。未能伏彼。然为六弊之制伏。言谓于胜解行地者。出其位地。言耎中胜解转时者。出修行时。地前所修未成上品。是耎品中品胜解转胜。言是名波罗蜜多者。结其名也。

    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罗蜜多。

    释曰。答第三二问。于中三节。初释。次出位地。后结名。谓从初地已上。第二僧祇所修施等。渐增上故。贪等烦恼。虽设现行。然能伏彼。非彼所伏。渐近菩提。为近也。

    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蜜多。

    释曰。答第三问。于中三节。准前应知。谓八地已上。第三僧祇所修施等转增故。当入观故。一切烦恼皆不现行。八地已上无功用修。一一行中。起无量行。故得大名。依成唯识第九卷中。意同此经。故彼论云。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犹所知微细现种及烦恼种。故未究竟。依瑜伽论第四十五。名下中上。故彼论云。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菩萨于初无数大劫所修习者。应知名下。若于第二无数大劫所修习者。应知名中。若于第三无数大劫所修习者。应知名上。善戒经第七。地持第七。亦同瑜伽。相续解脱。大同此经。依深密经。与此少异。波罗蜜近波罗蜜。配入地前。大波罗蜜。配入初地已上。望第十地。又地前菩萨。亦伏烦恼非烦恼伏者。译家谬也。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相续经云。几许烦恼使深密经云。几许使烦恼)。

    释曰。自下第三分别地中随眠等障。于中有四。一分别随眠种数多少。二分别粗重断所显示。三分别粗重断之时分。四分别菩萨烦恼德失。此即第一分别随眠种数多少。于中先问。后答。此即问也。梵音阿奴耶。此云随眠。谓随逐。眠即伏眠。随逐行者。眠伏不起。故名随眠。萨婆多宗。贪等烦恼。于境随增。故名随眠。大众部等。现行名缠。不相应行名为随眠。如宗轮论。如是等说。皆不应理。随眠名义不相应故。是经部及大乘宗。即说种子名为随眠。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初标数略答。后次第别释。此即初也。谓烦恼种种。虽有无量。略摄为三。

    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烦恼现行。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三种随眠。此释三种随眠此释第一害伴随眠。文有五节。一标名。二配位。三徴诘。四正释。五结名。言害伴者。标名也。言在于五地者。配位也。何以故者徴诘。言善男子等。正释名义。依大乘宗。一切烦恼。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分别起。分别即是见所断惑。言俱生者。修所断惑。故成唯识第一卷云。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生。不待耶教及耶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具说如彼。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耶教及耶分别。然后方起。名分别。具说如彼。今言诸不俱生现行烦恼者。见道所断分别烦恼。言俱生者。六识相应修所断惑。见道位前。展转相伴。而得现行。今见道后已害见惑。不俱生伴。故名害伴。据实害伴是现行惑。而说随眠名害伴者。是害伴之随眠。故名害伴。即六释中。依主释也。言是故等者。结文可知。

    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

    释曰。第二羸劣随眠。文有三节。谓标名。配位。释名。言羸劣随眠者。即是标名。亦依主释。准上应知。言六七地中微细现行者。配位。对前粗故名为微细。言若修所伏不现行故者。释羸劣义。若者不定之声。谓有菩萨。七地已来不伏烦恼。故令现行。自有菩萨。伏令不起。有此不定。故说若言。此中意说。设彼现行亦名羸劣。何以故。若修所伏不现行故。释羸劣名。准上应知。

    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释曰。第三微细随眠。文有三节。谓标名。配位。释名。言微细随眠者。谓标名也。言谓于第八地已上者。配位。言从此已去等者。释微细名义。有其二因。一者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于一切时。常入观故。设不入观。即彼等流灭尽定等而现行故。由斯道理。一切烦恼。无时现行。二者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谓以八地已上无烦恼故。唯有末那识俱所知障。与有漏法为所依止。又解。虽无能依现行烦恼。而有所依现行所知障故。由此二因。虽有种子。其相难知。故言微细。(然此后因。深密经云。唯有一切境微细障。相续经云。及尔炎。障依少故。成唯识论所引经云。唯有所依知障在也)此即微细即随眠故。于六释中。持业释也。问。此三随眠。何障所摄。答。有三释。一云。此三唯所知障。一云。初二烦恼。第三随眠唯所知障。一云。此三唯烦恼障。虽有三释。后说为正。顺文相故。问。三随眠为同体不。自有三说。一云。三种体各不同。粗行随也细异故。一云。后后摄前前故宽狭有异。一云。此三约位辨劣。八地已上。转名微细。于三说中。第三为胜。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随眠。几种粗重断所显示。

    释曰。自下第二。分别粗重断所显示。于中有二。先问。后答。然此一段。意趣难解。故先分别随眠粗重差别之相。后方释文。言随眠者。种子异名。二障种子。随逐行者。眠伏不起故名随。眠。烦恼随眠见所断者。入初地断。余修所故。由不断要至金刚一时顿断。若所知障见所断种。入初地时见道位断。修所断者地别断。皆用无间解脱道断。于解脱道。证得择灭。言粗重者。由二障种势分力故。令有漏身无所堪能。名为粗重。亦名习气。与有漏法。非一非异。断与未断位差别故。不可言一。离五蕴外无别体故。可不言异。由斯义故。更不可别起无间解脱二种断道。亦不别得择灭无为。但由智力。渐除种子所引粗重。如是粗重及彼随眠有宽狭者。如瑜伽论第二卷云。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种身。不名粗重。亦非随眠。何以故。此法生时。所依自体。唯有堪能。非不堪能。解云。此说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粗重者。即烦恼种子。名为粗重。非此所说无堪任性。以彼种子有体性故。然此粗重。略以四门分别。一释名字。二出体性。三种数多少。四断之位地。

    释名字者。先通。后别。三粗重者。三是标数。谓皮等三。于诸善法。无所堪能。故名粗重。即六释中带数释也。言别名皮实心。如佛性论第三。三无性第一。梁摄论十一。瑜伽七十五。或名皮肤实。如瑜伽论第四十八。或皮肤骨。如善戒经第八。地持第九。深密相续及此经第一。如是三种。从喻得名。是持业释。或可依主。寻即可知。

    言出体性者。真谛三藏。依三无性论。即说贪等修所断惑为皮。见所断惑为肉。及心烦恼以为心体。由斯旧来诸师多作此释。大唐三藏。依护法宗。作如是说。二障种子。名曰随眠。由彼所引无堪任性。名为粗重。故成唯识第九卷云。又十无明不染污者。唯依十地修所断说。虽此住中亦伏烦恼。断彼粗重。而非正意。不断随眠。故此不说。又唯识第十卷云。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住断义。虽诸住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由斯道理。此中粗重。即非种子。瑜伽七十三云。皮肉心者。见所断惑粗重名皮。修所断惑粗重名肉。见修所断所知障品粗重名心。此约二障见修所断。别总建立。如四十八等。皮肤实三。唯所知障以为体性。梁朝摄论。地前十地。一一地中。依入住出。名皮肉心。以粗细义。分为三种。三无性论。八种分别。生三烦恼。贪等惑事名皮。我慢事类名肉。诸戏论事名心。佛性论说。想见心倒。如次名为皮肉心惑。论者意别。不可会释。

    言种数多少者。有处唯依所知障中。开三粗重。如善戒经曰。地持论及瑜伽论。故彼瑜伽四十八云。又由如是所说十二诸菩萨住。经三无数大劫时量。能断一切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于三住中。当知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谓于极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等。皆悉永断。入如来住。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实粗重。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喜住皆悉已断。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在实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所余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或有处说。烦恼所知合说三种。如瑜伽七十三。烦恼障中。见修分二。名为皮肉。若所知障。五心粗重。故彼论云。问。于此成满建立几乘。齐何时证。答。随三种根差别证故。建立三乘。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以为根本。又彼二乘。随缘差别。随所成就。无决定。故证得时亦不决定。其最后乘。要经三种无数大劫。方可证得。依断三种粗重。一恶趣不乐品。在皮粗重。由断彼故。不住恶趣。修方便时。不为不乐之所间离。二烦恼障品。在肉粗重。由断彼故。一切种极微细烦恼。亦不现行。然未永害一切随眠。三所知障品。在心粗重。由断彼故。永害一切所有随眠。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自在而转。

    言断位地者。略有四门。一住三住断。故说皮等。如四十八等。二显三随眠。说断皮等。如即此经三随入住出。由断皮等。如梁摄论。地前十地依入住出三十三僧祇二地中断皮等三。四就实分别。于十二住。皆断粗重。随相显故。说住三断。如成唯识第十卷说。所以如是诸教异者。说皮等三。意显所断有粗细义。故依四门显粗重义。于理无违。寻即可知。上来已辨随眠粗重差别之相。次当释文。此中问意。三粗重中。由断几种。显彼随眠(相续经云。几种过断。名断彼使。解云。经意断使中粗重。假说名断使。据实不断。菩萨故留至金刚故。深密经云。断几种名断诸使者。意相续同)。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标数略答。后别释二种。此即标数略答。谓断皮肤二粗重故。具显随眠。离粗重义。义如别释。

    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彼初二。复由在肤粗重断故。显彼第三。

    释曰。自下别释但由二种相。于中有二。初释但由二种。后释断骨。不别显示。此即别释但由二种。谓前所说三种随眠。但断所知障中二种粗重之所显示。所谓一者从极喜地乃至七。断皮粗重。由断此一粗重义故。能显害伴羸劣随眠离粗重义。或由第二粗重断故。便能显示第九第十地中微细随眠离粗重义。问。若尔三十八说三住断三粗重。如何会释。解。此经与彼名虽相似。义即不同。不须会释。或可此经与四十八。义无差别。谓皮粗重。初地已断。八地断肤。佛地断骨。害伴等三义相未显。由于初地断皮粗重害伴羸劣二义方显。故言由断皮故显彼初二。于第八地断肤粗重微细义显。故言由断肤故显彼第三。如是答中即既有两释。准此问中。亦有二意。准答应知。

    若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

    释曰。第二明断骨粗重。不别显示。此意说言。所知障中在骨粗重极微细故。至解脱道。方能断尽。此位中。不别显示三种随眠离粗重义。总相显示。位在佛果。永离三种随眠种子。(相续经云。几种过断名断彼使。佛告观音。有三种。初皮过断。第二肤过断。第三骨过断。离一切使者。我说唯佛地经三劫断。深密经云。断几种过。名断诸使。佛言断[三]过。能断诸使。观音自在。初断皮障。离第一过。次断。肤障。离第二过。次断骨障。离第三过。我说一切使尽。是名为佛经三劫。解云。二经与此经异者。译家别故但说烦恼障中三种粗重。而言在骨说佛果者。解脱道中。断粗重故。又解。此中三种粗重。但说烦恼障中三种粗重。而言在骨。说佛果者。解脱道中。断粗重故)或可此中三种粗重。前之二种。属烦恼障。第三粗重。属所知障。如瑜伽论第七十三。问。岂不二障各有随眠及彼粗重。如何此经说随眠处唯取烦恼。而粗重处但说所知。有何意耶。答。诸圣教。宣说诸法。有其多门。一就实尽理门。如瑜伽四十八。谓各别说烦恼障中三种粗重及所知障三种粗重。广如前引。二影略互显门。谓今此经随眠门中。但说烦恼而非所知。影显所知亦有三种。粗重义中。但说所知。影显烦恼亦有三种。而二障中。各三粗重。如四十八。寻则可知。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是粗重。

    释曰。自下第三。分别粗重断之时节。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

    释曰。自下总答粗重断之时节。谓经三劫或无量劫。而三本经皆不别释。今释此文。自有两说。一初断皮。第二断肤。第三断骨。故梁摄论第十一云。约除皮肉心三烦恼故。立三阿僧祇劫。又瑜伽论七十三云。其最后乘。要经三种无数大劫。方可证得。依断三种粗重别故。一云。前二僧祇。断皮粗重。第三断肤。入如来地。断骨粗重。虽有两说。后说顺经(更思)。

    言无量者。依年月等不可数故。名无量劫。然于此中。有其九数。一年。二月。三半月。四昼夜。五一时。六半时。七须臾。八瞬息。九刹那。(相续经云。有三无量。或刹那罗婆摩睺妒路半时一时日夜半月一月离兜。二月为一节。一节名离兜深密经云。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时。无量半月。无量夜。无量昼日。无量念。无量刹那。无量无睺多。无量罗婆劫也)问。理应先说刹那量等。后说大劫。如何先劫后刹那耶。答。此如婆沙一百三十六说。彼云。由刹那等积成昼夜。昼夜积成半月半月。等积成大劫。何故前说粗。后说细耶。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有作是说。阿毗达磨。应以相求。不以先后。以但不违法相。随说无失。有余师说。此论中。先说粗。后说细。令诸学者渐次入故。此经亦尔。故无有失。令释此经从后向前。

    言刹那者。即是刹那及怛刹那。梵音刹那。此云极少时。故智度论云。时中最少。六十念中一念也。又杂心论第二卷云。言少时者。谓一刹那。时之至少。极于一念。故说刹那为时分齐。刹那量者。有说。如壮夫疾回历观众星。随其历一星一刹那。广说如彼。又大婆沙一百三十六云。问。彼刹那量。云何可知。有作是说。施设论说。如中年女滑续毳时。树梀细毛。不长不短。齐此说为怛刹那量。彼不欲说毳缕短长。但说毳毛从指间出。随所出量。是怛刹那。问。前问刹那何缘乃引施设论说怛刹那量。各此中举粗以显于细。难知不可显故。谓百二十刹那。成一怛刹那。乃至广说。有说此粗非刹那量。如我义者。如壮夫弹指顷。经六十四刹那。有说不然。如我义者。如二壮夫制手断众多迦思细缕。随尔所缕断。经尔所刹那。有说不然。如我义者。如二壮夫执持众多迦尸细缕。有一壮夫以至那国百练刚刀捷疾而断。随尔所缕断。经尔所刹那。有说犹粗非刹那量。实刹那量。世尊不说。云何知然。如契经说。有一苾刍。来诸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寿行云何速疾生灭。佛言我能宣说。汝不能知。苾刍言。颇有譬喻能显示不。佛言有。今为汝说。譬如四善射弓夫。各执弓箭相背攒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夫。来语之曰。汝等今可一时放箭。我能遍接但令不堕。于意云何。此捷疾不。苾刍白佛甚疾。世尊。佛言。彼捷疾不及地行药叉。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药叉。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众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轮。二轮捷疾不及圣行天子。此是导引日月轮车者。此等诸天展转捷疾。寿行生灭。捷疾于彼。刹那流转。无有暂停。由此故知。世尊不说实刹那量。问。何故世尊不为他说实刹那量。答。无有有情堪能知故。问。岂舍利子亦不知耶。答。彼虽能知。而于彼无用。是故不说。佛不空说佛不空说法故。梵音腊缚。此云瞬息。(旧云罗婆)瞬。谓目瞬。息是气息。婆沙论云。百二十刹那。成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成腊缚。此云有七千二百刹那。毗昙亦同。梵音牟呼栗多。此云须臾。(旧云摩侯罗多)婆沙论云。三十腊缚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毗昙论云。有二十一万六千刹那。

    言半时者。依智度论。昼夜各三时。合有六时。半时者。即是一中之半时也。

    言一时者。即六时中之一时也。又解。依俱舍论。一年之中。分为三时。谓寒热雨。各有四月。今此半时。即雨月也。言一时者。即四月也。虽有两释。前说为胜。所以然者。今此经意。从短至长。若依俱舍。时长昼夜。是故前说以为正也。依法华论。时长于日。故彼论云。昼夜日时年不可数故。俱舍说时。当法华论。言昼夜者。婆沙论云。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此有少二十不满六千五百千刹那。此五蕰身。一昼一夜。经于尔所生灭无常。毗昙论云。有六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也。

    言半月者。即十五日也。言一月者。即三十日也。所言年者。十二月也。故俱舍论第十云。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总十二月为一年。于一年中。分为三时。谓寒热雨。各有四月。广说如彼。

    刹那等。所以名为劫者。如婆沙论一百三十五说。彼云。何故名劫。劫是何义。答分别时分。故名为劫。谓分别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时分。以成昼夜。分别昼夜时分以成半月月时年。分别半月等时分以成于劫。是分别时分中极。故得总名。声论者意。分别位故。说名为劫一。所以者何。劫是分别有为行中究竟位故。梵音阿僧企耶。此云无数。梵音劫波。或云劫波罗。此翻为时。谓无数时也。然此僧祇诸教不同。若依俱舍。六十转中。阿僧祇劫。是其一数。故彼论云。应知有四劫。谓坏成中大。坏从狱中生。至外器都尽。成劫从风起。至地狱初生。中劫从无量。减至寿唯十。次增减十八。后增至八万。如是成已住。名中二十劫。成坏坏已空。时皆等住劫。八十中劫大劫大劫无数。乃至彼云。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积成八十。总此八十。成大劫量。劫性是何。谓唯五蕴。经说。三劫阿僧企耶。精进修行方得成佛。于前所说四种劫中。积何劫成三劫无数。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既称无数。何复言非无数言显不可数。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企耶。是其一数。乃至广说。解云。阿僧祇数。是第五十二。诸传诵者。忘失后八。故大婆沙一百七十七云。阿僧企耶。是六十数中第五十二。或可僧是第六十。诸传诵者。忘失前八。若依华严阿僧祇品。百二十转中。第一百三。名阿僧祗。若依智度论第四卷说。十二转中。第十一数。名阿僧祇。又智度论第五卷中。引不可思议经一百二十二数中阿僧祇数是第一百七。若广分别。具如别章。问。菩萨成大菩提。要经三劫。为不定耶。答。瑜伽七十三。地持第九。善戒经第八。无性摄论第一。要经三大劫。无量义经。华严经等。而不决定。不满三劫即成佛故。依大般若。过三大劫。乃得成佛。故大般若五百六十八云。三无数劫修行成佛。其义不尔。经无量劫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

    释曰。自下第四分别菩萨烦恼德失。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意淮答应知。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

    释曰。自下第二世尊正答上三问。即分为三。此释初问。于中有四。此即第一标名略答。

    何以故。

    释曰。第二反诘。

    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

    释曰。第三正释。谓能了知烦恼。过失方起惑故。名无染相。据实是染。而从智生。名为无染。又无上依经云。阿难。一切诸佛在因地中。依如来界。修行善根。为利众生。来入三界。是诸菩萨。生老等苦。非真实有。何以故。已如实见如来界故。虽有烦恼。不能染污。具说如彼。

    是故说名无染污相。

    释曰。第四结文可知。

    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

    释曰。此答第二问也。虽有烦恼。已初伏故。不能生苦。故不成过。无性论云。不能招苦故无有罪。又集论第七卷云。此诸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求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烦恼。成唯识第三。杂集十四。瑜伽七十九。亦同集论。又摄大乘第十卷云。论云。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无性释云。烦恼伏不灭者。谓菩萨位中。伏诸烦恼。而未永断。如毒咒所害者。譬如众毒为神验咒之所损害。体虽未灭。而不为患。烦恼亦尔。由念智力。伏现行缠。随眠犹在。何故烦恼随眠犹在。恐同声闻乘速般涅槃故。由道现理。烦恼为因。至烦恼尽。得一切知。有颂言。念智力所灭。烦恼证菩提。如毒咒所害。过失成功德。世亲大同。

    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释曰。自下第三答第三问。于中有二。初如来答。后菩萨叹。此即初也。谓菩萨故起烦恼。断众生苦。即说菩萨烦恼。名断苦因。又解。由菩萨故。断众生烦恼。即说众生烦恼。名为苦因。感生死苦。由烦恼故。然初地已上。乃至七地。所起烦恼。自有二意。一者无性摄论云。惑已伏为?彼力故心暂起。二者故起烦恼。受分段身。利益众生。由斯故有无量功德。故瑜伽云。然诸菩萨。由自烦恼能作一切众生利益。生无量福。又摄大乘云。菩萨善巧方便行煞生等十种业作。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无性释云。不能招苦故无有罪。能助道故。生无量福。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释曰。第二菩萨赞叹。于中有二。初叹佛德。后叹菩萨德。此叹佛德。谓菩萨所求未来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或可现在。或可三。或诸佛菩萨功德利故。能令菩萨所作皆胜。

    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释曰。第二叹菩萨德。菩萨生起烦恼善根。尚胜一切异生二乘所有善根。何况其余诸善功德。凡夫发心。即胜二乘。何况地上菩萨。为利众生故起烦恼。故智度论七十八云。阿罗汉辟支佛虽漏尽。不如初发心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在胎中。已胜余子。又如国王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何以故。一切众生。皆自求乐。自为身故。爱其所说。一切二乘。虽不贪世乐。自为灭苦故。求涅槃乐。不能为众生。菩萨为度众生故发心。是故胜也。譬如有一六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随路而行。沙弥思惟。我当以何乘入涅槃。即发心。佛为世尊。最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椎沙弥在前行。沙弥覆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知。复以衣钵还与沙弥令担。语在后行。如是至三。沙弥白师。师年老毛。状如小儿戏。方始令我在前。已复令我后。何其大速。师答。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作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当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云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沙弥闻已惊悟。我师能知我心。我一意发。已胜二乘。何况成就。即自坚固住大乘法。又智度论五十六云。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二乘如稻麻竹苇。不如供养一初发意菩萨。问曰。二乘已证实际。是一切众生福田。何以故。不如初发意菩萨。答曰。以三事故不如。一者用萨婆若心行。二者常不离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三者由是菩萨断三恶道出生三乘。二乘不尔。是故胜也。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释曰。自下第四。分别说一乘意。于中有二。先请。后说。此即请问。谓佛世尊。诸阿含中说声闻乘。大乘经中说菩萨乘。即说彼二说为一乘。如法华等。此何密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言。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正释密意。次明迷者谬执。后结成密意。此即正说。佛告观自在曰。如我于彼声闻乘中说宣蕴等。由此理趣。诸乘差别。而我于此大乘教中。说同一性。真如同故。或前第二卷。说同一理趣同道故。说为一乘。非无诸乘有差别。

    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

    释曰。自下第二谬执。于中有二。初明增减。后兴诤论。此即初也。谓如来说三乘教门。如文执义。闻说三乘。定执义三乘一向各异。说名增益。不许不定佛成义故。或闻一乘总皆成佛。定唯一乘。名为损减。损减寂静不成佛故。

    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

    释曰。第二共兴诤论。谓说一乘。定知三者是方便说。闻说三乘。定执三乘违于一乘。论其实义。说有三乘。不违一乘。三乘虽异。而同一如。故三或一。互不相违。故前第二卷云。复次胜义生。诸声闻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缘觉菩萨。皆共此道。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性。或钝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声闻。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大菩提。具说如彼。故如一乘。约理行说。

    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释曰。第三结文可知。是三乘差别。而约理同。是故密意说为一乘。据蕴等法。不得言一也。广释一乘。如第四卷记中已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释曰。自下第二举颂略说。于中有二。初发起颂文。后举颂正说。此即初也。

    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觉。

    释曰。自下第二举颂正说。有其三颂。颂上长行。于中有二。初之一颂。颂上地度。后之二颂。颂上一乘。此即初也。诸地摄者。颂上四净及十一分能摄诸地。诸地想心者。颂释十地名。想者名也。名从想起。从因立名。名之为相。诸地所对治者。颂二十二愚及十一粗重。十地之行所对治故。诸地殊胜者。颂上八种殊胜清净。诸地殊胜生者。颂上菩萨胜生。诸地愿者。颂上三愿。诸地诸学者颂上诸度种种诸门。问。如何不颂诸随眠等。解云。何所对治。义已摄故。故不别颂。上来正颂已讫。后有二句。劝学大乘。令取大觉。或可二句生起二颂。

    宣说诸法种种性。复说皆同一理趣。谓于下乘或上乘。故我说乘无异性。

    释曰。自下第二颂。颂上一乘。此颂佛告至乘差别。谓于下声闻及上如来。同一理趣。故我不说有其异性。真如同故。

    如言于义妄分别。或有增益或有损减。

    释曰。颂上于中乃至一类损减。

    谓此二种互相违。愚痴意解成乖诤。

    释曰。此颂久于诸已下乃至此中密意。广释一乘。如前第四说中已说。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

    释曰。自下大段第二依教奉持分。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请问奉持之义。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于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初劝学奉持。后明说教胜利。此即第一劝学奉持。

    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

    释曰。此明说教胜益。大乘光明三摩地者。如成唯识第九卷云。大乘光明定者。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又梁摄论第十一云。论曰。大乘光明三摩提。释曰。大乘有三。一性。二随。三得。性即三无性。随即福智所摄十地十度随顺性无。得门所得四德之果。此之缘此三种为境。故名大乘。依止此定。得无分别智照真如乃佛不异。故名光明。又此定能破一阐提无明闇。是闇对治。故名光明。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经本第五)

    将释此品。三门分别。一释品名义二辨品来意。三依文正释。释品名者。曰有二义。一如来者。显能化主。二成所作事品者。辨所化事业。言如来者。梵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略有三义。一唯一约理释如来。二但依行。三通理行。唯约谓真如理。如波若经。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能断经云。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都无所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密严经云。无生无灭。故名如来。如是等故。如即是来。故名如来。是持业释。唯依行者。如十住论第一卷云。如名六度。以是六法来至佛地。故名如来。智度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若依此释。如之来故。名为如来。是依主释。就理行者。如涅槃经第一卷云。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故名如来。又十住论云。如名实相。来名智慧。故名如来。解云。六度是行空及实相是所证理。从因及境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亦依主释。若广分别。如十号章。言成所作事品者。辨作事业成。谓成办。事即事业。谓依境行成办如来现身智等化身事业。据实应言成三身品。然诸如来。利物为先。是故从化以标其品。或可三身皆能成办化有情业。相续经云。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深密经云。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问。品辨来意。上来已释无等境行。故今正释无等果义。依理起行。因行得果。义次第故。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

    释曰。第三正释经文。于一品内。总分为二。初问答正说分。后尔时曼殊室利至云何奉持下。明依教奉持分。就正说中。十二问答。即分十二。一问答分别法身之相。二明如来化身生起相。三明如来化身善巧。四明如来言音差别。五尔时曼殊室利下。明诸如来心生起相。六明化身有心无心。七明如来所行境界差别之相。八明如来于相性为缘差别。十明如来法身三乘解说身差别相。十一明如来菩萨威德住持有情相。十二明净秽二土差别相。此即第一问答分别法身之相。或可十二即分为三。初明法身相。次曼殊室利至云何应知如来生起。明化身相。尔时曼殊室利下。明受用身相。虽有两解。且依后释。然此三身之义。具如别章。就释文中。先问。后答。此即曼殊室利菩萨问也。曼殊室利菩萨者。此云妙吉祥。真谛师云。心恒寂静。于怨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名为吉祥。佛埊论云。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相续经云文殊师利菩萨。深密经文殊师利王子菩萨。观察诸法三昧经云普首菩萨。阿难目佉陀罗尼经云濡首菩萨。无量门微密持经云敬首菩萨。正法华云傅首菩萨。梁本涅槃经云妙德菩萨。大品经云满柔尸利菩萨。智度论满濡尸利菩萨。无垢称云妙吉祥菩萨。文殊般若云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智度论。如首楞严经说。文殊师利是过去龙种尊佛。央掘魔经云。文殊现见北方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今此菩萨实是菩萨。或可如来示菩萨相影向佛法。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

    释曰。自下第二世尊正说。于中有二。初明法。后释解脱身。前中有二。初明法身相。后显不思议。此即初也。文有四节。一佛告等者。标说听者。二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者。显法身因。有其二种。一者六度。地是修因所依位地。度即依地所修正因。望于法身。即是了因。于余二身。即生因。而今此中正明了因。显法身故。善修出离者。由修六度出离惑业。故名出离。故瑜伽云。所修诸行出兴涅槃相应。故名出离。谓所修道。能与涅槃相应。故名出离。又出离者。是进趣义。故摄大乘第八卷云。进趣究竟故名出离。即是进趣大涅槃义。三转成满者。正明法身之相。言转依者。如摄大乘第七卷说。谓非真义皆不显现所执性也。所有真义。皆悉显现。故名转依。圆成实性。言成满者。简异圆满。真如法身。自有二种。若在因位名为圆满。至于果转名成满。成满即是成就成办之异名也。故此经第三云。于如来地。永害二障。依于所依。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又杂集论第十二云。法身者。谓所知障永害转依所摄。此于第十地名圆满。于如来地名成就。世亲无性摄论第七。瑜伽七十三。皆同杂集。总说意云。谓善修十地十度出离之道。证得转依成满法身。无上依经。梁摄大乘。皆作是言。修习十地十度出离道。所得转依为相。此转依义。具如别章(广如集论第六杂集第十无性世亲摄论第九梁论第四及十三十四庄严第三三无性论第二成唯识第十大业摄大乘等)。

    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

    释曰。第二显不可思议。于中有三。初依因立宗。二辨二因相。三谬执有失。此即初也。

    无戏论故。无所得故。

    释曰。第二辨二因相。一无戏论。二无所为。(相续经云离虚伪无行。深密经云。离诸戏论一切有为行相)言戏论者。谓有无等四谤戏论。乃至一切常无常等种种戏论。言所为者。一切障碍。生灭等为。业烦恼为。然此法身。无诸戏论生灭等为。故名不思议。是故无性摄大乘论第八卷云。法身即是转依为相。离一切障。常住真如。无变易故。非业烦恼所能为故。无上依经第一卷云。二因缘故不可思议。一者不可言说。过语言境故。二一切出世。于世间中无譬类故。显扬第八。摄论第九。二种因缘。同无上依经。若依摄论第九。以三义释真如法身不可思议。彼云。论曰。五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无性释云。思议者。谓依道理。审谛思惟。分别智起。分别智寻思所摄。譬喻所显。诸佛非此所行处。不可思议。超过一切寻思地故。准上应信解不思议。

    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

    释曰。第三谬执有失。谓诸有情。无始时来。由无知故。计着法身。执有无等。种种戏论。或生灭等有为之相。由是因缘。不证法身。

    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

    释曰。自下第二明解脱身。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徴。四释。此即问也。谓彼二乘。断烦恼障所得无为。名为法身不。

    善男子。不名法身。

    释曰。即第二如来正答。虽证涅槃。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止故。

    世尊。当名何身。

    释曰。此即第三菩萨徴诘。

    善男子。名解脱身。

    释曰。自下第四如来正释。于中有二。初标解脱身相。后辨差别相。此即标也。谓能解脱烦恼系缚。名解脱身。

    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

    释曰。自下第二辨二身别相。于中有二。初约解脱身辨三乘无别。后约法身辨有差别。此即初也。谓彼二乘。与诸如来。所断烦恼无差别故。所得择灭亦无差别。故作此言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然释此义。诸说不同。萨婆多宗。自有两说。大毗婆沙三十一云。评曰。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转系事。体有尔所。离系亦尔。有尔体故。问。诸有情类。证择灭时。为欲别证。为共证耶。有余师说各各别证。问。若尔。契经所说如何会释。如说。如来解脱与余阿罗汉等解脱无二。答。三乘身中。解脱虽异。而善常同。故说无异。复次此言显示一相续中有三乘道同证解脱。谓望他身所证解脱。虽各有异。而一身中有三乘性。同证解脱。随依何乘。引起圣道。皆能证得。此涅槃曰彼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解云。评家共证诸灭。故言解脱无异。具说如彼。依经部宗。同断烦恼所证灭故。假说同言。非有别体辨其同异。其宗择灭无体性故。今依大乘。于一真如说择灭故。不同萨婆多。于真如上假建立故。不同经部。有说。此中所说身。通摄智断及五分法身。虽有两释。前说为正。

    由法身故。说有差别。

    释曰。自下第二释有差别。于中有二。先标。后释。此即标也。断二障故。能与无量功德所依有差别。

    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曰。此即第二正释差别。谓由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所依殊胜。与二乘差别。算数譬喻不能及。即依如是二身别相。摄大乘论第三卷云。此中法身与解脱身差别者。谓解脱身。唯名远离烦恼障缚。如人离枷锁等所有禁系。息除众苦。而无殊胜增上自在富乐相应。其法身者。解脱一切烦恼所知二种障缚并诸习气。力无畏等无量希奇妙功德众之所庄严。一切富乐身在所依。证得第一最胜自在。随乐而行。譬如王子先灌顶。少有??犯。闭在囹圄。才得解脱。即与第一最胜自在富乐相应。梁论第三。大意亦同。又成唯识第九卷云。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问。二种解脱若无别者。入大乘论如何会释。彼云。如来解脱于二乘断习气故。大唐三藏会释经论云。据实。如来二乘解脱体无差别。同断烦恼。所证灭故。断诸习气不证灭故。而差别者。二乘解脱习气未尽。如来解脱断习气之所显示。由斯经论。各举一义。互不相违。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当云何应知如来生起之相。

    释曰。自下第二明化身相。于中有三。初明生起。次明示现方便善巧相。后明言音差别相。前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请问化身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初明后后化身生起之相。后辨二身差别之相。此即初也。文有三节。法喻合说。谓一切如来化身。如金光明经第一卷说。彼云。云何菩萨了别化身。善男子。如来昔愿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是诸修法。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至自在力自在。力自在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多种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所相应时相应行相相应说法相应种种身。是名化身。此经亦尔。由昔所修种种因愿。起诸如来种种作业。譬如世界由种种业起种种事。摄持众生。如来化身亦复如是。由种种行无量种类功德庄严。持摄众生。以为化相。

    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

    释曰。此即第二辨二种身差别之相。谓二身中。当知化身因所起故。有生起相。真如法体是常故。无性起相。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释曰。自下第二示现善巧相。先问。后答。此即请问。然此化身方便善巧。如佛地第七说。彼云。成所作智。起三业化。称顺机宜。故名善巧。加行不断。故名方便。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先释。后结。释中有二。初明化处。后明化相。处于中有二。初明总所行处。谓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即是一切化身所行之处。后明别所生处。谓或众推许增上王家。即是刹帝利家。或众生推许大福田家。则是婆罗家。故瑜伽第十五云。刹帝利众。于人趣中。最增上故。婆罗众世间共许为福田故。

    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

    释曰。第二正明化相。然此化相。多少差别。诸教不同。无上依经。有十三相。一示升兜率。二示下彼天。三现降胎。四现出胎。五现童子位。六现受学。七现游戏后园。八现出家。九现苦行。十现往诣道场。十一现成佛。十二现转法轮。十三现般涅槃。依相续经。为十一相。一入。胎二出胎。三生长。四受欲。五出家。六苦行。七往诣道场。八降魔。九成佛。十转法轮。十一入涅槃。依深密经。亦十一相。与相续经大同少异。谓加住胎及大舍相。阙诣道场及降魔相。今此经中唯为七相。兼取诸经住天住胎转法轮入涅槃。合十一相。以释此经。

    言住天者。大严经兜率品云。佛告比丘。何等为名大严经典。谓显菩萨住兜率宫。常为无量威德诸天之所供。乃至广说。又涅槃经三十三云。兜率陀天。欲界中胜。下天放逸。上天闇钝。修施及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是故名胜。又智度论第四卷云。问云。菩萨何以但生兜率。不生上天耶。答曰。佛常居中道故。兜率陀于六欲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此天是中。于彼天下。必生中国。中夜降神。中夜出家。行于中道。得佛菩萨中道说法。中夜涅槃。好中法故。中即上生。广说如彼。又智度论三十八云。何故菩萨但生兜率。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着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深厚结使。心粗散乱。上二欲天。结使既厚。心儒不利。兜率陀天。结使薄心??利故生彼中。又婆沙论一百七十八云。问。何故菩萨唯生都史多天。答。唯都支多天寿量。与菩萨成佛。及膳部人见佛业熟。时分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相应。若就彼即是都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若生上天。寿量未尽。善根已熟。若生下天。寿量已尽。善根未熟。故不生彼。广说如彼。又复云。问。何故不即天中成佛。而来人间耶。答。最后有菩萨必受胎生。天趣一向唯化生故。复次人天并是法器。为欲俱摄。故来人间。若在天上。人无由往。又不可合天上成佛来人间化。人当疑佛。是约所作不受法故。是以菩萨随人间成佛。广说如彼。梁论第十。十地论第三。亦有多释。恐繁不述。

    言入胎者。依普曜经第一卷现尊品云。佛告比丘。于时菩萨为天大众。敷演法已。问诸天子。我以何形。降神母胎。或有说言。为童子形。或言释梵形。乃至或言金翅鸟形。彼有梵天。名曰绝盛。本从仙道中来。报诸天言。吾察梵志典籍所载。欲说菩萨降神母胎。象形第一。六牙白象。头首微妙。威神魏魏。形像姝好。梵典所戴。其为状异。所以者何。世有三兽。一兔二马三象。兔之度水。趣自度取。马差独猛。犹不能知水之深浅。白象之度。尽其深底。声闻缘觉。其犹兔马。虽免生死。不达法本。菩萨大乘。譬若白象。解畅三界十二因缘起。了之本无。救护一切。莫不蒙济。旧俱舍云。六牙譬六度。四脚喻四如意。七支喻七觉分。真谛释曰。菩萨中。或为白象形。凡有三义。一者身大。二为六牙。三于四足中胜。身大者。人间白象身长由旬。天中象身长九由旬。今言大者。是天中白象。此表菩萨福德大也。四足表四行。一智。二谛。三藏。四寂静。六牙表六无上。一得。二见。三闻。四觉。五念。六供养。师子兽王。所以不作师子相者。师子独无侣不。为眷属所随菩。萨出世必。为四众所随逐也依。涅槃经及因果经。皆云菩萨化乘白象降神母胎。

    言住胎者。大严经处胎品云。菩萨处胎十月。所居宫殿。梵天所奉。纵广正等三百由旬。种种庄严。六欲诸天不能睹见。佛告阿难一切菩萨。将入胎时。于母右胁。先有如是宝庄严。然后菩萨从兜率天宫。降神入胎。于此殿中。结跏趺坐。普遍世界四大天王。二十八夜叉大将天。与其眷属。每于晨朝。供养菩萨。听闻正法。释提桓三十三天。每于中时。供养菩萨。听闻正法。大梵天与诸梵众。每于申时。供养菩萨。听闻正法。周遍十方无量菩萨。于日入时。供养菩萨。为听法故而至此。尔时菩萨化作无量师子之座。令诸菩萨。各坐其上。互相问答。辨折上乘。摩耶圣后亦不能见。阿难。菩萨。处胎十月。已能化导三十六那由他天人。令住三乘。

    言诞生者。大严经诞生品云。尔时摩耶圣后。以菩萨威力故。即知菩萨有欲诞生。入蓝毗园。历观诸树。至彼叉宝树下。仰观于树。即以右手攀树东枝。频呻欠呿端严而立。从母右胁安详而生。尔时菩萨不假扶持即便自能东行七步。所下足处。皆生莲华。南西北上下亦尔。各行七步。或作如是言。我于世间最胜。当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说是语时。其声普闻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普曜经云。帝释梵天。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涅槃经云。生未至地。帝释奉取。难陀龙王及?难陀吐水而浴。摩尼?陀大鬼神王。执持宝盖。随后待立。地神化华以承其足。四方各行七步。华严经云。何故菩萨游行七步。现七宝故游行七步。满地神愿故游行七步。现七宝相故游行七步。

    言长大者。如大严经示有品。菩萨我始七岁。然诣学堂。博士见之。自顾不任为菩萨师。尔时太子。以六十四而问师言。欲以何而相教乎。是时博士闻所未闻。叹未曾有。遂请太子而为解释。又观农品云。菩萨年渐长大。便于一时。于阎浮树下。结跏趺坐。入于四禅。诸树光阴。逐日而转。唯菩萨坐树之影。湛然不移。又现艺品云。尔时太子。与五百释子。射御数相扑角艺。种种皆胜。广说如彼。

    言受欲者。如大严经现艺品云。时诸释种。各白王言。大子年渐长大。相师皆云。若出家者。必得成佛。若在家者。定为轮王。应为求婚令生染着。由是因缘不出家也。尔时。迦毗罗城。有一大臣。名曰执杖。其人有女。名耶输陀罗。相好端严。姝妙第一。父王。尔时。即为太子。索以为妃。尔时菩萨。随顺世法。现处中宫。八万四千婇女娱乐而住。耶输陀罗。为第一妃。广说如彼。涅槃经云。菩萨处在深宫。六万婇女。娱乐受乐。

    言出家者。如大严经第五卷云。菩萨出城游观。出城东门。逢值老人。出城南门。逢值病人。出城西门。逢值死人。菩萨思惟。我亦如是。愁忧不乐。后于一时。出城北门。逢值沙门。乘空而行。广说出家功德之利。菩萨已请求出家。父王不放。又出家品云。于其中夜。诸天劝请。令速出家。菩萨即遣车匿被马。车匿闻已。故发大语。望使宫内皆悉闻知。虚空诸天。以神通力。令彼一切悉昏睡。都不觉知。车匿即被干陟持以进。菩萨于此乘马王已。初举步时。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升空而行。四天大王。捧承马足。尔时菩萨至弥尼国往古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马。慰喻车匿。汝便可将干陟俱还。于是车匿举声大哭。干陟底头。前屈双脚。?菩萨足。泪下悲鸣。菩萨思惟。若不剃除发须。非出家法。乃从车匿。取摩尼剑。即自剃发。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着袈裟。菩萨前立。菩萨即以所著宝衣。易取袈裟。尔时菩萨。剃除发须。身着袈裟。仪容显奕。作如是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广说如彼。

    言苦行者。如普曜经苦行品。六年苦行。若天世人皆不能行。唯有一生补处菩萨。乃能行之。又智度论三十八云。诸外道等。等信着苦行。若佛不行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串乐不能苦行。有诸外道修苦行者。三月半岁。或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外道谓为苦行之极。是人无道真无道也。于是信受。皆入正道。以是因缘。六年苦行。

    舍苦行已成等正觉者。涅槃经云。苦行六年。知是苦行不能得道。即便舍之。至阿利?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糜。受已转至菩提树下。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曜经云。有长者女。发愿生男。当作美膳祠山树神。既生男已。心大欢喜。构千头牛。展转相饮。取至淳乳。用作乳糜。跳出釜高一丈余。女甚怪之。有梵志师。语女人曰。今此乳糜。非凡夫所临。唯成佛食此乳糜乃消化耳。女人即取奉进山神。菩萨食已。即便成佛。婆沙论云。非我于彼外道苦行不能修故而弃舍之。但审观察知是苦行毕竟不能断诸烦恼得真义利。故舍之更修真实处中妙行。由斯已证无上菩提。能拔众生生死剧苦。

    转法轮者。如前第二经记中说言。

    示入涅槃者。如大婆沙论一百九十一云。如契经说。世尊。在拘尸城力士生处双娑罗林间。而般涅槃。问。世尊何故在拘尸城般涅槃耶。答。为欲化度拘尸城中诸力士故。又为摄化外道苏?陀罗故。有说。佛曾于此数数舍身命故。如彼经说佛告阿难。如来于此六返舍轮王身命。今第七反。舍如来应正等觉身命。乃至广说。又彼复云。如说。佛告阿难。汝应往诣双娑罗林。为佛敷设北首卧床。如来。于今日中夜。当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乃至广说。问。世尊何故。今敷北首卧床而卧耶。答。欲显彼国论师法应尔故。谓彼国论师。皆敷设北首床而卧。世尊亦尔。以佛能伏诸论师故。即是无上第一论师。故今随彼敷设而卧。有说。欲显远离世所妄执吉祥事故。谓彼国死者。乃令床上北首而卧。佛为破彼妄吉祥执。是故。未般涅槃。即令敷设北首而卧。有说。为欲显佛恭敬正法故。谓预知般涅槃后无上法炬北方炽盛久久不灭。故于床上北首而卧。乃至广说。彼复云。如说。尔时世尊。趣所敷床。右胁在下。累足西面。北首而卧。住光明相。具念正智。乃至广说。问。世尊何故右胁而卧。答。欲显佛如师子而卧故。如契经说。卧有四种。谓师子王卧。天鬼卧。耽欲者卧。师子王右胁而卧。天即仰面。鬼则伏面耽欲者卧左胁着地。佛是无上人中师子。故右胁而卧。问。世尊何故卧般涅槃。而不坐耶。答。欲显如来离诳故。若佛坐涅槃者。即不信者。当是言。此是矫狂。何有死人而能端坐。有说为止当来于诸圣者生诽谤故。若坐般涅槃者。则于今时。诸阿罗汉。身力羸劣。卧入涅槃。世便谤言。非阿罗汉。若是者何不同坐般涅槃。问。世尊何故于中夜分而般涅槃。答。以此时最寂静故。谓彼土暑热。昼时不堪作务。多初夜后夜分中作诸事业者。唯中夜分。一切寂然。如来恒时爱乐寂静。赞美寂静。故于中夜而般涅槃。有说。一切时乐处中行故。谓佛昔为菩萨时。于最后天中生处中睹史多天处。于最后人生中印度劫比罗城。于中夜分逾城出家。习处中行。证无上觉。为益有情。说离有无处中妙法。夜中分而般涅槃。乃至广说。若依华严经第四十三云。有十种义。示现涅槃。所谓明一切行悉无常故。一切有为非安故。明般涅槃安隐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以诸天人乐色身。明色身无常是磨灭法。令求常住净住身故。明无常力绝不可转故。明有为法不随爱行不自在故。明三界法悉如坏器无坚牢故。明般涅槃最为真实不可坏故。远离生死。非起灭故。以此十事示涅槃。十地论第三卷云。何故示入涅槃。为令懈怠众生勤心修道故。依大般若五百六十八云。复有天人。乐闻圆寂。菩萨为彼示般涅槃。上来略述如来化相。若广分别。如佛本行经普曜经因果经华严经大严经等。

    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释曰。第二经结文可知。

    解深密经疏卷第九

    经文未竟宜有次疏惜哉此本罄于第九卷后学须寻而全备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