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维摩经无我疏最新章节!

。故为空为不异。异与不异。故为二也。今以如来藏中。性色即真空。性空即真色。乃至性风即真空。性空即真风观之。故四种性。即是空种性。此已约横遍十方明不二也。即此横遍。无异竖穷。故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能知如是诸种性。不生灭。无去来。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但能解世间四种性即是空种。通别意耳。能解如来藏性色真空等义。即圆顿教也。

    观解者。观一念识心。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各有地水火风四种异并空种异。为二。如此种性。皆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前际后际中际。念念皆空。即观心观诸种性入不二法门。

    ○十九约眼色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夫根尘为偶。犹阴阳之匹配。夫妇之偕交。育生识子。其来久矣。若劫初人种之未偶。忽然而有之化生。何生生之有哉。六根亦然。能知眼性。则不缘于色。不缘于色。则三毒无所因。识子无所缘矣。故学道者。贵知根性。若止观之引央屈摩罗。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五根之中。皆如是说。又如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皆明若知眼性于色不贪恚痴。是名寂灭。入不二法门之意也。

    判教者。此固圆顿法门。若约义往判。亦得通通别两教人修。

    观解者。观见即是观心。更说观心赘矣。

    ○二十约布施回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以藏教事六度。回向理六度一切智为二也。向也盖事六度。第六亦属于事。故其智慧。亦须回向一切智。若圆理六度。即布施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矧智慧乎。今以六度回向智性。既入一相。应同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判教者。但观其所入一相。为空为中。为但不但。判衍门三教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具足六度。已如前说。将此六度。回向一切智。又能了达六度性。即是所向即一切智性。于其中不见有六度心与一切差别。即是观心入一相不二法门。

    ○二十一约空无相无作二法证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人之一心。本来自空。亦本无相无作。此三解脱法亦本自一体。随义之所在。而立异名。人之不得证者。以意识缘尘分别为之不空。为之有相。为之有作耳。是以能得无心意识。即得三解脱。此之脱门。既是一体。则得一而即三。举三而即一。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三解脱。四教皆得言之。今正意在衍。第观以空以中。而为通为别为圆不同耳。

    观解者。观一念心。三际四性。一一推检。了不可得。本来自空。亦无相貌。谁造作者。如是观时。心意识不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于一解脱即三解脱。是为观心三脱不不二法门。

    ○二十二约三宝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者。本觉也。佛者。始觉也。众者。始本和合也。此真三宝也。方其本觉在迷。未有始觉之时。则三宝俱隐而不现。所谓百千万劫。不闻有三宝之名是也。及其了悟本有觉性之后。用始觉智。照了本觉。始本一合。始本俱忘。当尔三宝。一时出现。岂非佛即法耶。法即僧耶。是三宝皆无相。与虚空等。于一心既然。于一切法亦尔。以其无非本觉故也。

    判教者。此义衍门皆得言之。而正意极在圆顿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即性具性体性量。所观即是本觉法宝。能观即是始觉佛宝。始本相契。即是一合僧宝。

    ○二十三约身身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与身灭。二乘灰身入无余寂灭涅槃也。一苦一乐。一有一无。故为二也。身即是身灭者。所谓见身实相也。此于苦道能见法身。故不起见身及见身灭。岂不身与身灭无有苦乐之二。亦不于身身灭以起分别。根劣之人。见此实相。鲜不惊惧。惟上根利智之士。悟此法身本有之事。故不惊不惧也。

    判教者。身身灭为二。二乘之见解也。若身身灭不二。衍门初终二教。亦能入之。所谓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是也。若曰见身实相。苦道即法身。乃圆顿根性之悟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五阴。照了色阴。苦即法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是为观心身身灭入不二法门。

    ○二十四约身口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行住坐卧。执捉步履。口歌咏语言。意思惟卜度。皆有作也。三业本空。即是实相。皆无作也。三业虽三。无相则一。故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等。三业正报也。一切法依报也。依正虽异。无作理同。故三业无作。即一切法无作。能如是随无作而知智慧。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此义亦通衍门。惟无作相。或空或中。以判偏圆耳。

    观解可知。

    ○二十五约罪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种之行。有浅近者。如什公云。福行欲界善行。能得乐报也。罪行十不善道。能得苦报也。无动行。色无色界禅定行也。有圆顿者。了三德性。离三惑染。身口诸业。顺理无作。名为福行。迷三德性。为三惑染。身口诸业。违理有作。名为恶行。能了达此。常在于定无不定时。名不动行。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动与不动莫非三德。尚何福行罪行不动行。差别之有。是故日用。于此三法。悉皆不起。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此义亦通三衍。惟作后释。尔乃成圆。

    观解者。观九界念。名为罪行。观佛界念。名为福行。一念空寂。一切俱遮。名不动行。如是三行真实之性。即是空。空则无有三行。于此三行。悉无所起。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二十六约彼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我起二者。因有我。则有彼。故成二也。见我实相。则悟真我。真我无我。形待斯泯。故不起二法。彼我立。则有分别事识生起。二法忘。则无有识。故是不二法门。

    判教者。但忘事识。见偏真我。即属通教。见中道真我。而二识忘。即属别圆。

    观解者。观心之时。有能所可得。因我起彼。是为二。照我中道。入绝待忘缘之观。是为观心不二法门。

    ○二十七约有所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切诸法。无非实相。迷亦无所舍。悟亦无所取。凡亦无所失。圣亦无所得。是以能悟此者。而于诸法。无取无舍。入不二法门。心经亦云。以无所得故。菩萨得无上菩提。

    判教者。无所得义。如心经解。通收衍教。此与之同。

    观解者。观一念心。无非诸法实相。一一圆成。了无所得。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二十八约明闇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闇迷时烦恼黑闇。明悟后智慧真明。有迷悟闇明。故为二也。昔本无迷。今亦无悟。无闇无明。胡二之有。故取喻如二乘入灭受想定。六根尽废。心想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冥之异。岂惟心然。诸法亦然。亦无迷悟闇明之异也。

    判教者。无迷悟闇明之义。三教皆得言之。惟观其不二为空为中。以定偏圆耳。

    观心者。观一念无明心。即是真明。本无明闇之殊悟迷之异。一味平等。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也。

    ○二十九约乐涅槃不乐世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小乘之所以乐涅槃厌世间者。以其见有世间生死之系缚。出世间涅槃之解脱。故于此以生欣厌。是故为二。今大乘菩萨。解生死世间。即是出世涅槃。本自无缚。何用求解。则无欣厌之异。故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生死涅槃。无二之旨。亦有三界内外之殊。若夫约界内二法入不二者。通教也。界外入不二者。分但不但。以为别圆也。

    观解者。观一念生死心。即涅槃心。生死涅槃。无有二相。无缚无解。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三十约正邪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邪道者。九十五种心行邪迳。皆名邪道也。正道者。佛所说教。不问人天三乘等教。皆名正道也。又邪正者。无分内外。惟论其心。所谓以妄想观诸佛。佛亦成邪。以正智观众生。众生亦妙。作此说者。虽甄正之功不无。而混融之旨未得。故入直道者。须邪正分别并忘。斯可入也。

    判教者。离邪正之二。通教体色即空。忘缘之观。亦得言之。即藏教入真道者亦能忘之。第观其所忘邪正。与夫所入不二法门。空乎。中乎。往判其教。无不中规也。

    观解者。观根尘对起。念属九界修恶。皆邪道也。念属佛界修善。正道也。是为二。达此修恶。即是性恶。修善。即是性善。性之善恶。体本融通。是则恶即善也。善即恶也。如此观时。则不分别邪正。以入忘缘之观。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约实不实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实者。真空也。不实者。幻有也。实见者。已证真空之人也。真空既空。何所可见。故尚不见实。幻有本无。今又证实。何况非实而可得乎。故徴释云。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夫无见无不见。岂有二乎。

    判教者。约慧眼所见。通齐已办地。别齐七住。圆齐七信。皆有此义。若夫有佛世尊。得真慧眼。不以二相见实不实。无见无不见。惟在圆顿也。

    观心者。观一念心。具足十界。九界为不实。佛界为实。得诸法实相如实见者。尚不见佛界之实。何况九界非实。以佛界实。即九界非实。九界非实。即佛界实。不以二相观一念心。是为真慧眼。无见无不见。观心不二法门也。

    ○二文殊师利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初诸菩萨以入不二法门问。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文殊师利菩萨以言遣言答。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菩萨。所说入不二法门。已涉言说。以之示人。问答相酬。皆众生心识之可到者。文殊菩萨欲泯情识。故以言而遣之。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然后可为入不二法门也。其中下一识字。是其主意。判教观心。具如次章明之。

    ○三维摩居士说入不二法门三。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门问。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维摩居士以无言遣言答。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三文殊菩萨赞叹其美。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四五千菩萨闻法获益。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生公曰。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若果实。岂可默哉。

    肇公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

    灯曰。夫穷源舍掉。末路遗鞭。此道理之必然。众情之同是者也。原夫无生实际。至大廓如。迎之无前。随之罔后。心思所不能到。言说所不能诠。其来旧矣。是以生死万法。以心识为之本。言说为之诠。言说既形。文字竞立。外其道者。既伙言而惑性。循乎道者。或多岐之亡羊。万派千岐。纷纷原路。不有太觉。孰与指归。此三十三大菩萨之所说法门。皆大觉之经常。无生之捷径。或以言而言其道。或以言而遣其言。或以无言而遣其言。夫至于无言遣言。道亦至矣。文殊不云乎。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道至于是。可谓穷源。惟让一默与维摩。维摩所以得专其美矣。然而既曰离诸问答。是则维摩言绪已露其锋。亦不能辞文殊之一拂。但其间所示。虽复殊途。而其所用则成功不异。盖因倒因起。假路还家。道以言传。非言说而无以指其要。言为糟粕。非遣言无以得其醇。遣言犹言。非默然无以会其致。是以会而归之。殊途同辙。岂不以三十三门。门门须用其三。始则各依一门而修之。中则以无言而遣之。末则以默然而会之。无生之门。然后可得而入也。然则文殊菩萨。乃独叹美于维摩者。亦必以默然而始会其极。非以默之可独取。而言之可尽废也。第其间关涉教义。理致精微。句味虽随著于前。悬解试详之于后。庶令慕道之宾。得旨而修造焉。重释此义。其文为四。一明无生义。二明门义。三明不二法义。四明入义。无生之理。其犹天王赐以华屋。故首明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故次明之。虽得其门。须得入门之法。故第三明之。门名能通。通乎出入。故第四明之。智者因喻得解。知余所说。非繁芿也。

    一明无生义者。仁王经明五忍。一伏忍。二顺忍。三信忍。此在别圆地住之前。置而不论。四无生法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前释虽曰义通三教。今正约圆教。以初住去。至等觉。皆无生法忍位也。五寂灭忍。别圆俱在妙觉。然别教但论破十二品无明。所谓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亦且置而不论。惟约圆妙觉位。为寂灭忍也。然此二忍。乃约破生住异灭根本无明。即以所破之惑立名。故初住始。破生相无明。故曰无生。妙觉破灭相无明。故名寂灭。今经明菩萨所证之法。故约无生法忍。为不二法门所入之理。故首章法自在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乃云得无生法忍。章末结益。乃云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故知不二法门。所入堂奥。且以菩萨所证无生法忍。以为定体也。

    二明门义者。门者譬喻也。譬如宅第。欲臻堂奥。必因门入。佛之法门。亦复如是。道因门入。故譬之以门。然有教门行门理门。三者不同。已如前说。今正明行门。故曰入不二法门。但门依理立。厥理有四。故能入之门。亦立为四。义虽有四。理则惟三。所谓三谛。一俗谛理。立一切法。设有门而入之。二真谛理。泯一切法。设空门而入之。三中谛理。双照空有二边法。设亦有亦空门而入之。双遮空有二边法。设非空非有门而入之。今品所入之门。即空门也。以云入无生法门故。虽是空门。义亦兼四。如所指二法。即有门也。所入不二法。即空门也。其间亦有空有双忘。如生死涅槃。二俱不立。则双非门也。既有双非。岂无双亦。一往且以空门而为之主。天台大师。每于四句之外。又立无言句。以收忘言之旨。须知无言之旨。亦有等降。不独圆教。前之三教。亦复有之。又不独佛教。西天外道。此土儒道二教。亦复有之。如论语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孔氏之无言也。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李氏之无言也。犊子云。世谛有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此西天外道之无言也。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小乘三藏教之无言也。三乘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真。此通教之无言也。大集无言童子。此别教之无言也。如来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此圆顿教之无言也。今人好以无言会道。为最上乘。不可以不知。此故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四教四门之外。各有无言句信矣。

    三明不二法义者。不二法。即所入之无生也。谓如是之法。乃入不二之门也。今是无生之门。故云不二。涅槃既云生生不可说等。生不生。今经此文既有三十三人。各说所入不二法门。准例余处余经。亦有所说。生生所入不一法门。不生生所入亦二亦不一法门。不生不生所入非二非不二法门。略如前经。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慧即不二。方便即不一。自行即入不二。利他即入不一。如是之义。布在诸经。四句收之。罄无不尽。谓不二法门。不一法门。亦不二亦不一法门。非不二非不一法门。学者无得守隅害方可也四明入义者。入者。观法也。准仁王缨络楞严圆觉等经。大智度等论。明文了义。观法有三。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此经约义亦有其三。已如前释。今文入义。即空观。以用不义尽不遮之故也。准前不二。既约四句分别。今之入义。亦有其四。一者入观。即缨络从假入空观也。二者出观。即缨络从空出假观也。三者亦入亦出观。四者非入非出观。即缨络从空假入中道观。双照二谛。故是双亦入出。双遮二谛。故是双非入出。以此而观。故知入义。亦有四句也。入字既是能观之观。必有所观之境。即下门字是也。然有事理二境。理境。即不二义。事境。即三十一人所说二法。此三十一法。不外摩诃止观所观十境。一阴入界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如第一生灭。第二我我所。第三受不受。第四垢净。第五动念。第六一相无相。此皆阴入界境也。第七菩萨心。菩萨境也。声闻心。二乘境也。第八善不善。第九罪福。业相境也。第十有漏无漏。半属阴入境。半属二乘境。第十一有为无为。亦半属阴入。半属二乘。第十二世间出世间。十三生死涅槃。同前两属。第十四尽不尽。第十五我无我。第十六明无明。第十七色空。第十八四种异空种异。此五境半属事境。半属理境。第十九眼色阴入境。第二十布施事境。回向一切智。理境。第二十一空无相无作。二乘境。第二十二三宝。阴入境。兼于理境。第二十三身身灭。阴入兼理境。第二十四三业。业相境。第二十五罪福行同上。不动行。禅定境。第二十六从我起二。阴入境。第二十七有所得。阴入境。第二十八闇明。阴入境。第二十九乐涅槃不乐世间。阴入境。第三十正道邪道。阴入境。第三十一实不实。两属事理阴入界境。十虽不全。要而言之。所观无非事理两境也。何独此中。如圆觉楞严。三观法门。无非阴入界境。然观此文。虽有一二兼乎余境。其实阴入界境居多。盖后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惟初一境。初心行人。触处现前。故明境居多。已能晓此。则判教观心。皆可知也。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十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