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伽经参订疏最新章节!

br />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

    (唐译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非有非无。○喻也。非性句。如前影像)。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合可知)。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

    (喻也。川流浪涌。皆热焰流动之相也。贪无贪者。释上非性非非性意。言阳焰流动。渴鹿所逐。故贪。谓非非性也。人知是焰。故不贪。谓非性也)。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波浪。

    (法也。大地无草木处。喻真如非相处。热焰等。喻阴界入法。谓此外道。由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依生住灭相一异等。乃缘圣智事门。亦复如彼一异等见。故云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

    (魏译云。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幻师力。作去来事。○喻也。非众生数者。谓以草木。编刻人形。或以咒术。或托毗舍阇鬼之力。方便合成。机关内发。动摇云为。然以草木编刻。本非有情。故云非众生数。毗舍阇。译云啖精气)。

    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法也。木人。喻真如无我。咒术机发及毗舍阇。喻恶见希望。计着往来。喻依阴界入法起生住灭一异等见。是故下。结劝得自觉者。当离一异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以众譬例三有也。依譬观察。则得究竟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动转。即有无生灭。此有无生灭境界。从愚夫妄想所生。集注云。众生为计着摄受。如楔楔之。不能出离。如来怜悯。以不实诸喻为楔。逆而楔之。令其出离。不被恶见妄想。及摄受之性所障)。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浮云电光。长行无出。此为旁喻也。三相续。见第三卷)。

    于彼无有作。犹如??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焰虚空。唐译作如空中阳焰。○言诸法本无作者。如空中阳焰。以如是知。则所知无实矣)。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能喻为言教。所喻是阴等。以言教对阴等。谓能所俱无相。故云彼亦无相也。于彼能所。起妄想。则行阴迁流。依妄生妄。如垂发之非实耳)。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无而现众生。

    (末句。唐译作实无而见有。○谓诸妄本无。现时似有。虽无而众相常现。末句众生字。即众相也。此颂喻义)。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此颂法义)。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昼热时??。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众譬。偈中叠出者。盖反复例明诸法不实。勉诸行者。要当远离)。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

    (此承前章。以明如来说法。离此诸过)。

    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

    (真谛。理也。缘起。十二缘起法也。道灭。四谛之二。是出世因果。影带苦集二谛。世间因果。解脱。即涅槃也。如来化仪。分而为三。初说二乘故云以是为首)。

    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此拣过也。谓如来以正因缘为说诸法。非如外道计彼性自在等。而作言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集注云。如来建立百八句义。及分别诸乘地相。令诸众生净除二障。断灭诸惑。犹如啇主引导众商。直至宝所。于其险阻之处。设诸方便。悉令过之)。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此标名。下释义)。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骨璅。即小乘白骨观也。如是相不异观者。如是相。即牒人无我等。不异观者。谓观诸相。本性空寂。故不异也。古注云。二乘观人空。又观阴界入自共相。作无常苦不净观。如是相不异。如是观自共相等。观无常等行。虽有胜进。然不离相。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谓字下。应加一观字。义始足。是观二乘义。外道下。是观外道义。观法下。是观菩萨义。自他俱无性者。谓自性。他性。自他俱性。无性。谓无因性也。此四是外道所计之义。诸乘并观。故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

    (魏唐二译。于如字上。加一真字)。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攀缘如者。谓菩萨乘人。以智缘如。智理相寂。名攀缘如禅也。妄想二无我妄想者。上妄想字。是能缘之智。以智称妄想者。谓智体如幻。故亦云妄想。下妄想字。指二无我说。二无我。是所缘境。犹属法数。故亦称妄想。如实处。更无妄想。故云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下。结名)。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谓入下。魏译云。谓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三空三种乐行故。能成办众生所作不可思议是名观察如来禅。○圣智三种乐者。即法身。般若。解脱。故魏译约内身三空而言三空。即三德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此颂举名。下颂出义)。

    譬如日日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烬。修行者观察。

    (梵语钵头摩。译云红莲华。新说云。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言外道计着神我。于禅观时。见如日月形状明净朗耀。或见如红莲华。在深险之下。二乘以自共相为实有。灰身灭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究竟涅槃)。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道通禅者。谓外道所通之禅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舍离诸相。入真如禅。无所有。即真如故)。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此颂如来禅也。前三句颂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末句结入如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此问。从前如来禅三种乐中发起。涅槃是体。三种是德。大慧因闻德而问体也。新说云。外道以见神我为涅槃。二乘以身智灭如薪尽火灭为涅槃。故问如来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此明转心意识诸见习气。名大涅槃也。诸佛下。明彼我身土法化教证因果等。是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又解。自性空。即涅槃体也。事境界者。即力通自在三种意生身。是涅槃用也。集注云。事境界者。如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也)。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此承前文。广明涅槃意也)。

    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释文可知)。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苦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涅槃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今言坏者。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异相也。盖言涅槃永离四相。故云不坏不死。新说云。以更不受生相续。故涅槃不死。以非有为生住灭法。故涅槃不坏。以不坏不死故。为修行者之所归依)。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新说云。涅槃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故非断常一异。唯证相应。是名如来涅槃)。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

    (不习近境界。唐译作舍离愦闹。○前明如来大涅槃义。此别明二乘涅槃。以显深浅之殊也。二乘之人。乐独善寂。宴处山林。不假徒众。故云不习近境界)。

    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不颠倒等者。谓二乘不计神我等故。不颠倒见也。以不颠倒故。妄想不生。即于不生处。作涅槃想。此意简其未尽涅槃实际故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此文可解)。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谓行者于三昧正受时。佛现身面言说神力。及灌顶神力)。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

    (如是相功德成就者。谓成就二种神力之菩萨也。集注云。如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住初地时。蒙如来神力加持。余菩萨亦尔)。

    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

    (此结第一言说神力也。次第下。谓从初地至第九地。皆以言说神力。被其功德成就)。

    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魏译云。至法云地。住大宝莲华王宫殿。师子座上坐。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如阎浮檀金薝卜。日月光明胜莲华色。尔时十方一切如来。各申其手。遥摩莲华王座上菩萨摩诃萨顶。如得自在王帝释王转轮王。灌大子顶授位故。大慧。彼授位菩萨。及眷属菩萨摩诃萨。依如来手摩顶故。得遍身乐。是故言手摩菩萨顶住持力。○按魏唐二译。及今经标文。皆云如来手灌菩萨之顶。独今文云诸最胜子。就彼座上而灌其顶。于喻于标。有相违意。此必译主或笔受者之讹也。故录魏译如上。当准其义。有本最胜子子字作手。则似诸最胜手从十方来而灌其顶。准此义始顺。譬始下。明其授职之义。是名下。结第二灌顶神力)。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是名下。总结可知。若菩萨下。明住二力之益。若不下。显不住之咎)。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前所说二力。由佛被诸菩萨。为菩萨之自利也。今文谓所被诸菩萨。复承二力。分别诸法之行。利益众生。为利他行。自利利他。皆由二种神力所被。故云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此谓凡能说法。必藉诸佛神力。离佛二力。则辩有所屈。法有所滞故。所以下。徴释凡夫不能说之所以。谓不住二力。故不能说)。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木石无情。犹能出声。声中必颂佛德。如华严中云台宝网。皆有颂佛之偈。而况有情众生。不赞咏乎。此显如来入城。有如是神力之大。利益之深。以明二力。加持行者。势必然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

    (此大慧复问加持神力之由)。

    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

    (以有如是因缘故。诸菩萨必蒙其益。而诸佛必被其功也)。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是故下。结所被之由。若不下。明不蒙之咎。以是下。重结所被。以明诸佛摄受之殷在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三摩提。亦曰三昧。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译云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名义集又译等持。谓离沉掉曰等。令心一境性曰持。二名通用。故长行云三昧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魏译云。如来亦说依于因缘。而生诸法。而不说有自建立法。○此难如来所说因缘有过。同于外道所说也)。

    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

    (谓外道因缘。从胜性自在等。生一切法)。

    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谓世尊所说。亦从因缘。生一切法。则佛与外道所说。为有间耶。为无间耶。若有间。则有别义。若无间。则同外道。悉檀。解见前注)。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

    (唐译云。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前文先难因缘之名。此正难因缘之义也。有无有生者。谓有从无有生故)。

    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

    (唐译云。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大慧难意。引正类邪。同名无因。故先云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疑即无因也。无因。则同外道。故引世尊先所说法证云。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等。是缘他生。不能自有。故属无因。非有因说也。世尊又建立云。此有故彼有。是渐生也。若俱时建立。非相待者。则渐次不成。故云非建立渐生)。

    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难佛所说。不胜外道。而外道因缘。反胜于佛。所以下。出彼胜之所以。谓外道说因。自性能生于他。不从外缘而生于我。条直不枝。故胜。世尊说因。则因中有事。事中有因。展转杂乱。故不胜也。盖能生为因。所生为事。事。即果也。故魏译直作果字。新说云。谓外道说胜妙彻尘等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因常为因。而不为果。是外道说胜也。如佛所说。观行是无明果。观识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故因缘杂乱。无明生诸行。诸行生老死。老死生无明。如是展转无穷。是如来不如外道也)。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此世尊辩非无因及杂乱也。此有下。牒难语而出正意云。以此有故彼有。则因缘非性。能所本空。唯知自心所现耳。大慧下。蹑正意而出彼过云。以不觉自心现量及外境非性故。计着能摄所摄。有性无性。彼有如是等过。非我所说因缘。同日而语也。我常下。正辨非无因生。谓以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

    (大慧疑谓。因言说有实性故。乃有一切法性也)。

    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唐译云。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依何起。○集注云。以如来所说诸法。由因缘而生。非无因生。故太慧问曰。非言说有自性。而有一切性耶。意谓若无诸法之性。则言说不生。以言说有性故。则有一切性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大慧前云言说有性有一切性。故佛引世间无性之说。而证[具]非也。谓如兔角龟毛。岂因言说而实有耶。言说虽有。龟毛兔角必无。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但空有其言耳。故云非性非非性。即此而推。则言说有性有一切性之论坏矣)。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唐译云。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

    (欠。魏译作欠呿。唐译作频申。动摇。魏译作身。○显法二字。通下诸句。盖诸佛土。显法不同。故言说非实有性也)。

    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

    (瞻视。魏译作无瞬。香积作众香)。

    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引诸佛刹不务言说者。结证大慧之说非也)。

    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自远而近。推及蜎蠕。而有不务言说能办事者。岂谓言说有故。有一切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

    (槃大子。魏唐二译作石女儿。○兔角无性。空有其言。故云如虚空。长行有龟毛。无石女儿。今增减之)。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此二句。中前二句意谓兔角槃大子。本无而有言说。但妄想性耳。古注云。计有言说性有一切性者。是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法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声。魏译作法。唐译云。所说常声。依何处说。○新说云。因上佛谓言说所说皆无自性。故大慧举余修多罗佛自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问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魏译云。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依迷惑法。我说为常。何以故。大慧。圣人亦见世间迷惑法。非颠倒心。○按魏译可解。佛谓彼惑乱法。诸佛亦见。其但即乱而知常。即妄而明真。故非颠倒。众生则不然。以处处贪着。起种种颠倒。故下文引喻明之)。

    大慧。如春时??。火轮。垂发。揵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魏译云。大慧。譬如阳焰。火轮。乾闼婆城。幻。梦。水中月。镜中像。世间非智慧者。见有诸像。颠倒见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别。非不见彼迷惑之事。○此举喻以明上文圣人亦现而非颠倒之意也。焰等七事。喻惑乱法。世间以颠倒心。计有计无。而诸圣者。知离性非性。故非颠倒也。然非拨无而云不倒。现即不现。故云然非不现。是以宗镜录云。圣人用彼惑乱之境。一同凡。现色等诸尘。以圣人无念着故。而非颠倒。然圣人非不见彼惑乱法。见时正同水月镜像故)。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唐译云。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彼惑乱之人。见有种种相现。佛谓即彼惑乱。是真常体。故云非惑乱作无常也。所以下。徴明即乱为常之意。谓彼惑乱。离有无性故。如首楞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云惑乱即常也)。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

    (此翻显迷常计乱之意也。言诸惑乱。离性非性。本体是常。而诸愚夫。妄想执着种种境界。则迷本体之常。而计诸惑乱矣。故云愚夫种种境界)。

    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

    (唐译云。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所见故。不可言无。圣于妄法。离颠倒见。○如彼下。举喻明诸惑乱。非有非无也。喻中按唐译可解。恒河饿鬼见不见句。言辞疏涩。意义如唐。盖译主是天竺人。不善方言。读者会唐译。可入无惑乱性一句。惑乱二字。是衍文。此句盖释成上句见不见意谓恒河。饿鬼不见故。则恒河无性。于余现故。则恒河非无性也。已上总约喻说。如是下。法合。谓诸圣于惑乱见常。则惑乱非有。于余凡愚种种现故。则惑乱非无。恒河。喻惑乱。饿鬼。喻诸圣。余所现。喻凡愚也。然以诸圣了乱即常故。倒不倒悉离。下文云。倒不倒。皆妄想故。有倒不倒见。因起圣种性。及愚夫种性。是故诸圣。离倒不倒想也)。

    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

    (此结不坏惑相。以明即常之意也。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与今文同义)。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此承上文。反复以明不坏乱而即常也。谓惑乱种种相。皆妄想相。非坏妄相而后言常。盖即种种。本体是常故)。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想。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唐译云。云何而得惑乱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愚夫戏论。非圣言说。○按唐译可解。今文不起颠倒非不颠倒觉句中。多一非字。令人难解。盖谓圣人不起颠倒不颠倒觉。倒不倒皆妄想故)。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

    (此总标。下别释。别释复分为二。初圣种。次愚种。今初圣种)。

    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圣性复分三种。初释声闻)。

    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

    (谓诸小智。愚于法故。不了法空。计着自共相。以为实有。厌有着空。是愚夫妄想所行。以不了惑乱真实。妄于自共相上。计有计无。起空相应觉。是为声闻乘性也。次释缘觉)。

    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不亲计着。魏译作不乐愦阐。唐译作离于愦阐。○即彼惑乱等者。谓即彼声闻所计自共相中。深观缘起。乐独善寂。远离愦闹。超声闻之上。是为中乘也。三释佛乘)。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上二乘皆云妄想。今于佛乘。唯称智者。故谓二乘。是愚夫所行。以其有倒不倒妄想觉故。今则离彼倒不倒想。顿了唯心。故称智者不妄想也。又三乘皆云即彼惑乱者。谓三乘同依有为。而修而证故也。然所依是一。而修者。有利有钝。其复证者。有偏有圆。声闻一向是钝。而其证者固偏。缘觉。望声闻为利。望佛则钝。而其证者虽偏。犹胜声闻。故处乎中。佛乘一向是利。而其证者唯圆。故文云觉自心现量。及外性非性。则纯觉无妄。故曰不妄想也。次释愚夫种性)。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唐译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上圣种三乘。即彼惑乱。起不颠倒想。而分三性。此愚夫亦即彼惑乱。而起颠倒。故种种事物性相计着。惑想纷然。起愚夫种性)。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此明凡圣种性之义也。谓诸圣者。了乱即常。故非有事。愚夫迷常计乱。故非无事。以迷悟分岐。为二种种性也)。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

    (此释圣性转惑为如之义也。谓即彼惑乱不妄想之圣者。心意意识过恶习气转变。即转变性。是名真如。然而心识如冰。真如若水。由智日融之而为水矣。昔之坚碍。今复流通。则水之与冰。非二法也。转惑为如。亦复如是。大矣哉。转变之妙若此)。

    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唐译云。是故真如离于心识。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此结释上文。以明转如离妄之妙也。谓如本离心。离心意故。一切妄想皆离。非妙而何)。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

    (大慧前闻不坏惑乱种种相。而言常。则是有。复闻转惑为如。惑体可转。则是无。惑性有无。未可了故。因发此问)。

    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唐译云。如幻。无执著相故。若执著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如幻下。约喻说。谓如幻法。虽现诸相。其体是假。故无计著相也。若惑下。法合。谓惑乱如幻。亦是假法。若有所计著相者。则有实体。不可转灭。今能灭者。以其无体故也。缘起。魏译作十二因缘。盖惑乱从因缘起。若惑乱有实体者。则如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法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若迷惑法如幻见者。此迷惑法。异于迷惑。以迷惑法能生法故。○大慧问意。谓惑乱若如幻者。幻术。与诸幻事作因。喻如惑乱与惑事作因矣。盖幻无自性。不能与诸幻作因由幻师作故。惑乱非性。亦不能与余惑作因。由愚夫妄想生故。下文答者是也)。

    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

    (唐译云。非诸幻事。为幻惑因。以幻不生诸过恶故。以诸幻事无分别故。○佛谓幻术。非与幻事为因也。当知幻本无情。不起分别过故。大慧下。成上不起过意。谓彼幻术。无妄想故。不起过也)。

    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

    (此牒明幻所生处。以成不起过意。结非幻惑之因也。谓幻事。从幻师明处生。非幻术自性习气处生也。此譬惑乱之法。亦从愚夫妄计处生。以惑乱法无自性故。故不从自性处生也)。

    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此合明惑乱无性。结显愚夫计着处生。非圣贤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诸圣了乱即常。故不见惑乱。然惑乱中间。本无实体。能知中间无实。则一切惑乱。皆真实矣。证真实性。则离诸惑。若未忘离相。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矣。所谓一翳在眼。空华乱起故)。

    楞伽阿?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