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伽经参订疏最新章节!

色。乃至非常乐我净。又如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乃至非一异俱相。其非义与今经同。夫法相无量。而定言百八句者。以应众生百八烦恼。应知烦恼亦无量。此但举其大数耳。又言百八句者。盖取义足为句。非为言句之句也)。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先佛说者。谓佛佛出世。说此心法。此心之外。无法可说。故令深信修学也。详夫前后文义。乃知前文百八句义。是总问总答。此下。大慧复从百八句中。抽绎为问。世尊随问即答。是为别问别答。然皆不出百八句义。而问答之意。要皆破一切异见。显自觉圣智第一义心。是故标云佛语心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古注云。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为粗。依彼现识自种诸缘合生。说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观经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相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彻。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愚按古注。独以流注属第八。相属前七。则于经中诸识各有之言相违矣。记者虽顺经文。然曰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一类相续。则流注亦属第八矣以愚意论之。诸识实各有二种。但前七就相中论流注。望后第八为粗。亦属相耳。唯第八流注。乃为甚细。故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此实为流注耳)。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者。谓迁变。随境迁变故。下文云。诸识坏相俱转。名转相也。业者。谓资发。熏变相资。因缘助发。有增上力用。下偈云。业相犹波浪。波浪鼓跃。即资发义。故以资发。名业相也。真者。谓八种识体。湛然清净。如波涛虽动。湿性本然。又如泥团虽妄。微尘自性。一一元真。故下偈云。不坏相有八。又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名真相也。成唯识论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宗镜第五云。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又第五十七云。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之为真)。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魏唐二译云。略说有二种。谓现识。及分别事识。○真识者。约了别云识。约无垢云真。故下文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又密严经云。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故名真也。现识者。现谓显现。根境及自种子。是识所现故。下偈云。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此可证矣。分别事识者。分别。察取义。事者。根尘苦乐受等也。下文云。取种种尘。名分别事识。宗镜第五十七云。真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广说八者。谓眼等六识。第七末那。第八赖耶)。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明镜持像。喻也。现识处现。法也。喻中持字。谓执持也。法中处字。指八识所依处也。下现字。是所现。所现如像。即分别事识也。上现字。有二义。一显现。二现前。现前者。如镜持像。悉现前故。显现者。唯识显现。无外境故。因知喻义有缺。法义无穷。此盖分喻现前义耳。镜无显现义故)。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唐译云。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无异。相互为因。○坏不坏者。如前二种生住灭相。刹那生灭名坏。自性无垢。毕竟清[清]净。名不坏也。又如六识。得尘即灭。是坏。熏入第八识为种。是不坏。展转因者。成唯识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即展转之因也。此释前文流注及相生义也。盖坏者属相。不坏属流注。约粗细边。论坏不坏耳)。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贤首云。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即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然此不思议。正明前文非思量所知。及释流注住义也)。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尘。六尘。取。贪着。取尘是现行。无始妄想。是种子。以此种现熏习。为分别事识因。此释相住义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不实诸虚妄者。即上分别事识之因也。前文不言根。今云根识者。指六依根识也。以拣后二识。不依根故。此释相灭义也。覆字。杨彦国纂云。覆者。返复之义。谓回光返照。还于真识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所因。唐译作依因。○上明相灭已竟。此明流注灭也。相续。即流注义。相续所因下。谓相续因灭。则相续缘灭也。所从下。承上因缘意。从。即因也。谓相续因缘灭。则相续之名灭也)。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此徴明上文因缘。为相续所依。而兼出因缘之相也。依者下。显相续所因之相也。依者之依。即前文因字。非所依之依也盖所依之依。兼因缘义故。缘者下。显相续所缘之相也。无始妄想熏。即不思议熏也。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即不思议变也。此熏及变。为相续所依故。盖缘字。约所缘缘说。谓自心所见内色。为识之境。非取外色。故云自心见等识境也。等字。该闻嗅尝触思也。内色。是唯识妄想生。故末云妄想。观所缘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此可知矣。已上释前二种生住灭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此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也。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言泥团。由微尘而成。如转识。由藏识而转。金庄严具。配释如上。故云亦复如是)。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言泥团与微尘异者。如水与火。性不相循。方称为异。故云非彼所成。今泥团实因微尘所成。则非异矣。故云而实彼成。又言泥团与微尘不异者。应无二相。不可分别。今二相可别。则非不异矣。不可言异。不可言不异。故云非异非不异也。上辨喻竟。下正法合)。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此法合也转识合泥团藏识合微尘。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下。辨转识与藏识真相。非异非不异也。而自真相实不灭者。自。指第八识自相。谓第八自相。湛然清净。实不灭也。亦犹泥团虽灭。而微尘自相。实不灭故。第八赖耶。称为藏者。藏。含藏也。谓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故。盖持种义边。名能藏。受熏义边。名所藏。第七执以为我。名执藏)。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

    (此结上文。重辨第八真相不灭也。但业相灭者。业相。即前七识。及第八见相二分。亦即前文无始虚伪习气耳)。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摄受境界。言诸转识也。摄受。执取义。识流注。言第八细相也。外道见转识摄受境界相灭。因计第八流注自种亦灭。故佛辨云。若识流注灭者。则无始及今。流注应断。今相续故。外计不成)。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眼识色明集会。魏译作识依眼色空明和合。○首楞严经云。眼识生者。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盖以四因集会。眼识得生。色明。即彼空明也。今文但云眼。不言心。盖眼之一字。义属心故。心即作意也。识之一字。是所生。此出佛之正因生义也。外道计识流注生因。谓不藉外缘。更有异因。异因者。邪因也。彼因下。出异因之名谓以胜妙士夫。乃至极微。为生识之因。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今外道所计之因。是从他生耳胜妙亦云胜性。谓生梵天之天主也。士夫。亦云丈夫。即神我别名。自在。谓大自在天也。此等实不能生。是彼妄想横计。非真实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观经记曰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大等诸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胜性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诸质碍法。为生起之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也。愚按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则知此七。是外道所计。今文缺外道二字。读者致疑。世尊但举其名。不出其义。下以七种第一义破之。故结云第一义心。不与外道论恶见共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义。我者世尊自称也。今下文亦缺我字。当按魏译读之可了)。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七种俱称第一义者。言一一俱从三世如来第一义心建立故。一一俱称本性故。心境界者。心。即真识心也。境谓相状。界谓分齐。言七义各有相状分齐故。如宗镜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檀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是为心境界也。慧境界者。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分别。则从因立名也。大论云。道慧。道种慧。是因中总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果上总别。故知慧自因中说也。止观辅行传弘决云。言总别者。直语道慧一切智故。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若通途说。智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今则约义稍别。故分为二。如前文云。善解自心现境界。究竟通达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义。又云。离说所说。观所观。随入无所有分别义。是为慧境界也。智境界者。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决定。乃从果立号也。下经云。圣智有三相。谓无所有相。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相。下经自解。兹未具释也。然此三相。包摄世出世智。罄无不尽。是为智境界也。见境界者。见是见解。下则该乎三乘。上则通乎佛地。世出世见。悉含摄故。是为见境界也。超二见境界者。超一切有无。能所。邪正。偏圆等二见。是为超二见境界也。超子地境界者。子地。是诸菩萨所证之地。超者。上极等觉。过下下地。乃名为超。虽言于超。意通下地。以地地有超义故。谓超过本地。趋升上地也。如来自到境界者。不与三乘人共。独证自觉圣智境界最上灌顶位菩萨。犹不能及。咒下地乎。是为如来自到境界也。然此七种。以理。解。行。证。四科收之。于义相应。所谓心者。心即真如。真如属理。慧。智。见。超。四种属解。超子地。属行。义虽兼证。有上可超。犹属行故。然而行中。非全无证。证有分满。行虽分证。未离行故。如来自到。属证。究竟处故。已上七种第一义。是佛正教。非如外道七自性也。以此七正。破前七邪耳)。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此结如来七第一义。不与外道七自性恶见论共也。应供等正觉。是如来十号总称。世间法者。谓四禅。四无色。灭受想等也。出世间法者。谓三乘十地诸波罗蜜等也。出世上上法者。谓如来大涅槃常乐我净等也。圣慧眼入者。谓以无分别之正慧。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名圣慧眼入也。自共相建立者。如来自到为自相。余义与三乘共故。如所建立不与外道共者。谓如上所建七种第一义心。体用互收。寂照冥摄。无出一心。是故不与外道计有计无。着外性相恶见所共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谓诸外道。于自心现境。生诸妄想。及有无之见。而不觉不识自心所现。以不觉故。自心分齐不通)。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性无性者。谓有性无性也。诸外道愚痴。于自性第一义中。作有无二见论。故唐译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唐译云。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妄想。为有生之因。无知爱业缘。为有生之缘。妄想。内心也。缘者外境也。无知即无明也。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于内心外境。起诸贪爱。以贪爱故。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今谓若诸众生。于三有中。妄想心灭。则无知爱业之缘亦灭。盖内心灭故。外境随灭也。然诸众生。不知外境。由自心现。故执为实。因起种种异见分别。世尊随他所见。方便说法。当是其时。故云随见今当说)。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魏译云。大慧。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本无始生。依因果现。复作是说。实有物住。依诸缘故。有阴界入生住灭故。以生者灭故。唐译云。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缘生住。有已即灭。○此出众计也。无种有种因果现者。谓彼外道。欲令无种之因。显现有种之果。盖计无因而生万物也。及事时住者。事。事物也。谓实有事物。依时而住。如春华秋实等是也。缘阴界入生住者。谓一切法。缘阴界入。而生。而住。而灭也。或言生已灭者。计谓诸法生已还灭。作无常论也。魏唐二译。义意明显可了)。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此佛判上文外道所计属断见也。若相续下。列法相名。破坏下。正判其见。所以下。徴明属断所以。现前不可得者。现前是末。不可得是无因义。谓末无因也。及见始。非分者。始乃是本。非分。亦无因义。谓本无因也。言相续等法。见其本末无因。故作断灭论也。详如楞严第十中说)。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此譬明断见之非器也。谓上文作本末无因论者。如破瓶焦种。无复可用。盖深责其非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次第。唐译作相续。○此佛辨诸法。非断灭也。若阴界入性。已今当灭者。此但自心妄想见。计其本末无因。而作断灭。既是断灭。应无次第生相。然从无始来。次第相生。于今不断。是故诸法。不入断灭)。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也。始从冥初。生觉心五尘。乃至大等诸法。乃以神我为其主耳。今文无种。指冥初也。有种。指大等诸法也。识。即神我。彼计此三。生一切法。盖以无能生有矣。故今破云。若有无识三缘。能生法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何者。无而能有故也。然而龟必无毛。沙必无油。彼计三缘合生者妄矣。所宗自坏。义堕空无也)。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此牒明上文三缘作事无实之原也。谓其所作方便因果三世诸法。若有若无等相。原其本起。悉由觉想邪教。及自心恶见习气所转。递相承袭。故作是说)。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此结前文邪见沙门婆罗门辈。无智妄称智说。下文复显正见论者)。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水月。及梦。

    (见离自性者。谓正见观察诸法。本离自性。如浮云火轮等虚妄不实。无生者。言诸法无生。如浮云等。生即无生也)。

    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内心外境。由妄想现。无始虚伪习气。不离自心)。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

    (因是自种。缘是假借。此妄因缘灭尽。则离能说所说。能观所观。及离藏识所建受用资身法等。离之一字。直贯下句)。

    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摄受。执取义。上摄受。是所取尘。下摄受者。是能取根。以妄想因缘灭故。能取所取根尘识境。俱不相应)。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承明前文妄想。因缘灭尽。证得无所有境也。无所有。谓自性清净。一法叵得。远离相及流注生住灭境。于清净自心。起无分别智。随入一切分别。故杨彦国云所谓真心任遍知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无开发方便。唐译作无功用行。○开发。即功用义。方便。属行也。彼菩萨。指前正见沙门婆罗门也。不久当得者。谓近于佛觉。得果用故)。

    大慧。彼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不勤因缘。唐译作从缘无起。心外无所见。作离心无得。○不勤。即无起义。谓彼菩萨。既得无功用行。知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于诸因缘。无起灭念。由是远离内外境界。离心无法。故云心外无所见)。

    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唐译云。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悲方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今文与唐译。句句相对。其义明显。等入佛刹外道入处者。谓以离心意识故。一切平等。魔佛无二。如净名云入魔境界。即佛境界。故云等入。余如新说。新说云。言渐升诸地者。谓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此文结劝正见沙门婆罗门。所应断。所应修。当如是学。文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魏译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心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一切诸佛所说法心。为楞伽城摩罗耶山大海中诸菩萨。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今文字句阙简。读者当以魏译合看可入也。言心意意识者。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义兼前五。第八言心可知。第七言意者。成唯识云。第七名意。何异第六言第七。识即意故。彼第六。识异意故。如眼识等。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欲显第七与彼第六。为近所依故。已上自别中问答。至前应当修学。结文已竟。今尔时下。大慧重请前义。盖心意识相。前虽明释。而大慧未达其详。[出]是翻前重请。以希委示源流因缘起灭。或顿生。或渐生。乃至究竟微细本识边际。使修行者。下中上修。得超心意识相。入真实际。是为重请之要也。读者详之)。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

    (唐译云。所谓[小]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明眼识。托四缘生也。一谓不觉自心现量摄受故。二谓无始见妄所生故。三谓识自性染着故。四谓根性乐见。以色为食故。因此四缘。眼识得转。一识如是。余识皆然。故下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也)。

    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此结上文四因缘名。以示生识之由也。水喻藏识。奔逸诸根曰流。即识之行相也。处者。藏识所依处也。成唯识云。执受及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也。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此执受及处。俱是所依。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由是藏识转识浪生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唐译云。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如眼识者。举一识例余识也。一切根尘毛孔俱生者。谓眼识遍一切处也。随次境界生者。承上眼识而言。谓眼识既遍。则余识境界。次第随遍也。故云亦复如是。明镜现像。喻俱生也。猛风吹水。喻渐生也。诸识俱时而现。无前后次第。故如明镜现像。次第展生。前后不逾。如后浪不逾前浪。故如猛风吹水。须知顿非渐外。渐在顿中。虽诸识俱生。非无展转因故)。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此承上文以明识因境转。起诸识浪也。外境风者。境。所缘也。境能发识。故喻如风。唯识云。八识所缘。不出九种。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及亲生种子也。又云。八识藉缘。有多有少。彼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耳识除明缘。鼻舌身三。除空明二缘。后三者。指第六。七。八。三识也。五三四者。言第六五缘生。第七三缘生。第八四缘生。盖缘多而断。缘少而恒也。今文前云四缘者。即彼九种。但彼此立名有异耳。论又云。九缘如风。今文亦云外境界风。彼此义合。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此八识。相因所起。相虽差别。体非有异。故云异不异也。合业生相深入计着等者。谓诸众生。依和合业识。从妄入妄。无始迄今。往而不返。故云深入计着。盖由不能了知色等五尘。自性虚妄。故五识身。因之而转)。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魏译云。不离彼五识因。了别识相。名为意识。彼因常转故。○言俱因者。指明了意识之生因也。以明了意识。同缘实五尘故。同时俱起。故名俱因也。差别分段相知者。即明了意识之体。于五识身中。能知五尘差别分段相故。成唯识以此。名五俱意识也。当知知字。与相知知字不同。相知知字。是意识中了别之性。当知知字。是世尊告大慧语。谓于此当知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魏译云。大慧。五识及心识。不作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见虚妄分别取诸境界。而彼各各不异。相俱现分别境界。如是彼识微细生灭。○彼身转者。承上文五识及意识身转也。彼不作是念等者。谓彼六识在迷。不了展转生因。不悟自心妄想计着转。我之一字。借言六识自称也。以不觉故。深心计着实我实法。而随彼转。从不作念下。显诸识不觉之意。而彼下。言彼六识以不觉故。各各取自分境。刹那生灭。俱时而转。故云坏相俱转也。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者。谓前六识自相。分段不同。分别取自分境故。然诸众生。不了识体本妄。转即不转。执相分别。故云谓彼转也。此节。约在迷众生。不悟妄识流转。下文。约修行者。觉而未悉。故不知微细习气。而谓识灭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谓修行者。于三昧中。微习流转不觉。而谓识灭。然后入禅。识实不灭而入禅也。以习气种子不灭故。然以摄受境界。识不具存。故云灭耳)。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

    (如八识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故云。除住地菩萨。又云金刚道后异[孰]空。故云除诸如来)。

    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此文总结大慧重请之义。以明藏识渊深。除住地菩萨及诸如来。余莫能测也。余地下。谓初地至十地。各依自相智慧。善巧方便。分别决断此识。若句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之时。则离自心妄想虚伪。宴坐熏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当此之时。无量刹土诸佛。以智慧水而灌其顶。得自在力通。诸善知识等。为其眷属。此修行者。悉已超度心意识境。及生死业爱等因也)。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此重结劝。令亲圣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前四句是喻。后四句以法合也。藏识如海。转识如浪。境界如风。藏海常住者。谓识之自性。即如来藏。不生不灭。故云常住。由境风所动。自性不守。和合而转生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唐译云。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洪波浪。心俱和合生。○青赤至光明。示六尘之境也。色等可知。珂。珂珮。取声也。乳及石蜜。取味也。淡即静味。楞严云。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不动。即静义。华果取香也。众尘现前。着之名触。依而分别名法。即此六尘。是境界风也。非异不异者。通乎法喻。喻中。谓波浪与海若异者。离海无波。波因海有。故非异也。波浪灭时。海水不灭。故非不异。法中六尘。明异不异同此。故置此句于识境之中)。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重合前喻。以明心境和合之详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处。藏识所依处也。义见前注。此所依处。诸识亦依转故。意识思惟者。谓第六意识。于八识中。行相最胜。具三种思。云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余识所无。故于诸识。彼独胜也。今文以意识思惟胜故。由是表而出之。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者。不坏。即真实常住也。八识自性皆常住故。八相即常。故不坏也。常故无相。无相之相。亦复无相。故云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后四句。唐译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境现说五。○心名采集者。采。摄取义。集。遍持义。心是第八识。此心能摄取遍持无始种现习气故。宗镜第五十云。积集名心者。谓第八识中。持诸三界五趣种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积集。即第八自证分。能持旧种。故名积。又能集新熏。故名集。今文采义。应采新熏也。集义。应集旧种也。意名广采集者。意与心同名。而重言广者。盖第七识。恒与四惑俱故。是有覆无记性。约有覆边。遍计我相。乃名为广。成唯识云。第八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唯与舍受想应。故无广名。诸识识所识者。上识字。是能缘。下所识。是所缘。前六识了别外境。故云识所识也。现等境说五者。现等境。即现量五尘也。现。谓显现。量。谓度量。境。谓性境。取境亲明。度量刊定。显了分别。得境自性。名现量境也。前五识。唯通现量。明了意识。与彼同缘实法。故云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此大慧蹑前偈意而问也。谓青赤等尘。能发诸识。如浪相续。然则心意识等。为实有耶。为实无耶。故下答云。青赤波浪。彼悉无有)。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前四句可知。彼业下。彼业。指采集业。即业相也。所摄。指六尘境。谓自心本空。所摄亦离也。末二句。承上句意。谓所摄既无。识浪亦同。唯识与境。皆无性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受用建立身者。由八识转变。成执受身。是众生现识所具。故云建立。为识所依。故云受用。诸业。指前七识。现识所转。如水之波浪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大慧问意。谓海波鼓跃。览而可别。此譬上易明也。藏与业识。何不觉知。此法上难解也。以难易故。宗因有过否)。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佛答意云。藏识渊深。凡夫昏浅。深之莫测。量之无涯。故喻之于海。佛令依譬比类而通之。是故三支无失)。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大慧举日喻。而难世尊不说实法也。言日光照世。贤愚并蒙其益。如来以般若光。照诸世间。亦应平等。众生虽愚。说法自当真实。何故已说诸法。分部繁兴。真实之义。秘而不谈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以诸众生。心识虚妄。不堪说实。譬如下。以喻明其虚妄之心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境界不具者。言八识无体。藉缘而兴。虽展转因生。而其体原妄。故云不具也。识所识。同前解。意谓然者。言第七识。依彼得转而复缘彼。执我名言。任运起故。五则显现可知。无定次第者。通显诸识。坏相俱转。无所限量。不可以次第定也)。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集注云。此偈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一种法也)。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佛谓以言说故。施行相别。以真实故。文字性离。分别说者。以应初机。久修行者。为示实实。真实之法。但可自悟。自悟之处。能所觉离。实为佛子。权因愚者)。

    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种种说法。悉皆如幻。虽现诸幻。原无真实。随事施设。别有多门。所说若非所应。则为非说矣)。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法喻可解)。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四句。结显藏识海喻。非小机可解也。妄想。指外道。声闻非分者。以不信有此识故。后二句。总结海喻之说是佛自觉境界也。哀愍者。佛自称也。佛具慈悲。哀愍一切故。前三十八句。叠释大慧日喻之难。此四句。重显识海之深耳)。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群聚。多愦闹故。习俗。妨静业故。睡眠。助懒惰故。修此道者。当离此三也。离恶见经论者。防闲心见故。离二乘相者。策进胜行故。余文可解)。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前文令离俗习。巧示真修。是人圣智之初心也。名为助道。今文于上下。正示圣智名体。令修此相。方名正行)。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自愿处处字。魏唐二译作住持字。盖谓诸佛住持本愿之中也。○此圣智三相。即空假中三观之智也。何者。无所有。是空。佛自愿处。是假。自觉圣智。属第一义。是中。三相皆标圣者。圣。犹正也。正。即圆义。此属圆融三观智耳。然此三相圆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恒三。三而恒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此为第一义心之智行也。得此圆观。熊超权小之上。故云能舍跛驴心智慧相。跛驴。喻二乘及外道也。二乘耽涅槃乐。无胜行故。如彼跛驴。艰于行也。外道喻跛驴。有坑陷之险。若圆得此智。无功用行。悉具足故。故云得第八地也)。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此相二乘及外道修生者。谓二乘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故。与空相应。证得此智。外道依无修习。或得智相。亦不出此。佛并收之。然校之二乘。邪正迢然。犹天壤矣。盖智相虽同。见解异故。二乘又与菩萨同修空智。圆别迥隔。故佛总以跛驴。喻二乘及诸外道。不能圆修后二相故也)。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谓修此智者。当住持诸佛本愿之中也。佛之本愿。以慈悲为体。权实二智为用。随机赴感。方便度生。是为诸佛本愿之体也。佛佛同体。故以先佛标名耳)。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一切法相无所著者。谓非有非无。非非有无。非一非异。非非一异。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一切法相。俱无所著。以无著故。证得如幻三昧。起无功用行。进趣佛地。成就慧身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此结前义。以明所证)。

    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此重结劝。诫令勤学)。

    楞伽阿?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