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伽经义疏最新章节!

世尊亦有时分别四大自性。是则全无差别。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几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七胜妙。八自在。九众生主也。

    ○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魏云。诸外道说。有实有体性不生不变相。○唐云。外道所说。有实性相不生不变)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唐云。我所说法。非有非无。离生离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唐云。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唐云。见不见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唐云。若觉唯是自心所见。性于自性。分别不生。世间所作。悉皆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唐云。分别者是凡愚事。非贤圣耳)不实妄想。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唐云。妄心分别不实境界。如乾闼婆城。幻所作人)大慧。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唐云。譬如小儿。见乾闼婆城。及以幻人商贾出入。迷心分别。言有实事)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唐云。凡愚所见生与不生。有为无为。悉亦如是。如幻人生。如幻人灭。幻人其实不生不灭。诸法亦尔。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唐云。凡夫虚妄起生灭见。非诸圣人)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唐云。言虚妄者。不如法性。起颠倒见)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唐云。颠倒见者。执法有性。不见寂灭)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唐云。不能远离虚妄分别)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唐云。若无有相。则无分别。不生不灭。则是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唐云。见如实处)离先妄想心心数法。(唐云。舍离分别心心所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疏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妄计心外有法。故执之则有。核之则无。世尊所说不生不灭。了知唯心所现。生即无生。故非有。灭亦无灭。故非无。譬如幻梦。有种种现。故非无。无实外色。故非有。又现则非无。不现非有。摄则非无。不摄非有。譬如干城化人。生非实生。灭非实灭。生灭有为。既皆不实。则不生不灭名为无法。又岂别有实哉。言妄想亦不异若异者。不达法性而起颠倒妄想。妄想无性。如依水起波。故不异。性水不动。妄想波动。故若异也。只此妄想颠倒。于性空寂静体中。执有性自性故。所以终不见寂静耳。言无相见胜者。无生灭相见。无不生灭相见。无二边相见。无中道相见。所以一切分别。妄想不起。妄想不起。则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名为涅槃。了此本来常寂灭相者。名为自觉圣智。岂同外道所计九物不生灭耶。

    ○二偈颂二。初正颂前义。二重申问答。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魏云。为遮生诸法。建立无生法。○唐云。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魏云。亦不得言无。○唐云。亦非是无法)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魏云。诸法无因有。○唐云。虽有而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魏云。诸法空无相。云何为我说。○唐云。空无生无性。云何为我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二云。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魏云。以空本不生。是故说无体)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魏云。见物不可得。○唐云。虽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魏云。非外道所见。和合不可得)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唐云。无因而妄现世事皆如是)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唐云。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唐云。我说无因论。外道咸惊怖)。

    疏曰。佛说无生。为破执有生耳。非建立不生宗也。而愚夫不知。妄以不生作无性解。岂知所谓一切法不生者。非直无性而已。无性亦无所有。不得偏言是无。譬如干城幻梦。虽现似有。实无他因也。次更徴云。我何因而说诸法不生空无性耶。以其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若离诸和合缘。则智慧观察决不能见。是则空本不生。故说无体性耳。须知正和合而现时。当体非有。不同外道分析和合之后。方云不可得也。试观梦幻及垂发等无因妄现。则凡世间诸事。莫不皆然。所以折伏外道邪因缘论。申畅正法生即无生之义。此无生义。是正法流。是正法眼。故外道闻必惊怖。如狮子吼。百兽脑裂也。

    ○二重申问答四。初问。二答。三再问。四再答。

    △今初。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彼(唐作复)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疏曰。此承上文梦幻垂发等无因相现而疑问也。故曰。此事云何。何所因而有梦幻等事。复以何故而见梦幻等生。此一一和合。毕竟于何处和合。而佛乃作无因论耶。

    △二答。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疏曰。此明佛破外道邪因说无因论。乃由观察三界诸有为法。自心所现。故非无因。心外无法。故非有因。心生。则当处法生。其生也无来处。心灭。则随处法灭。其灭也无去处。故令彼生灭论者所见和合之相。从是得永灭也。

    △三再问。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唐云。为无故不生)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唐云。为待于众缘)名不应无义。(唐云。为有名无义)唯为分别说(唐云。愿为我宣说)。

    疏曰。此以三意难无生之名也。一者无性故不生耶。则如龟毛兔角。故不可也。二者顾待诸缘而不生耶。则如焦芽败种。亦不可也。三者名为无生。实无义耶。则成虚诳戏论。尤不可也。得此三难。而如来无生妙旨。乃可申畅矣。

    △四再答。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性无生。(唐云。非无法不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唐云。亦非以待缘。非有物而名)名亦非无义。

    疏曰。此先总拂其所问之非也。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疏曰。此显中道法身。乃名无生。故外道著有。三乘证空。皆非其境界也。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唐云。无有能作者)唯有微心住。(魏云。说建立唯心。○唐云。唯心所建立)想所想俱离。(唐云。能所分别离)其身随变。(魏云。转身依正相。○唐云。如是转所依)我说是无生。无外性无性。(魏云。外非实无实。○唐云。外物有非有)亦无心摄受。(唐云。其心无所取)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唐云。空无性等句。其义皆如是)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疏曰。此正明唯心。乃无生实义也。既云唯心。则远离心外因缘。亦离作者之事。亦无能所分别。亦能证得转依亦不摄取心外有性无性诸见。故名无生。亦名无性。亦名为空。无生故空。此空非断空。真空即是中道第一义谛。无生故无性。此无性非断无。无性即是一切法之实性。乃申明非无性无生之旨也。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唐云。因缘共集会。是故有生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唐云。分散于因缘。生灭则无有)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魏云。离因缘无法。离和合无得。外道妄分别。而见有一异)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唐云。有无不生法。俱非亦复然。唯除众缘会。于中见起灭)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唐云。随俗假言说。因缘递钩锁。若离因缘锁。生义不可得)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唐云。我说唯钩锁。生无故不生。离诸外道过。非凡愚所了)。

    疏曰。此明迷于中道佛性。举体妄成十二因缘。若知十二因缘生即无生。则见中道佛性也。由此唯心十二因缘虚妄和合。故于无生灭中见有生灭。若知因缘性空。不妄集会。则生灭当体寂灭。譬如目翳既尽。空华自亡。是故除此唯心因缘之外。更无有异性可得。若妄计有一性及异性者。皆是外道邪分别耳。是故亦非有性生一切法。亦非无性生一切法。亦非非有非无性生一切法。但是唯心十二因缘转变。见有生灭。除此数之转变。则生灭悉皆不可得矣。然此十二数之转变。不过随俗假说。以其唯心起惑。唯心造业。唯心感苦。不了苦即唯心。复起诸惑。故说展转互为钩锁。离彼唯心惑业苦锁。安有生义可得。既是唯心钩锁。心外无法。故生即无性。缘起不起。离诸外道断常有无等过。而三界凡夫。二乘愚昧。皆悉不能了也。

    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

    疏曰。此破外道所计邪因。即是无因也。若离唯心缘起钩锁。别计有微尘自在等为生性者。是则异因生于异果。一切诸法。不从正因缘生。反为无因论。而坏钩锁义矣。

    如灯显众像。钩锁现若然。是则离钩锁。别更有诸性。

    疏曰。此破外道转计也。外道计云。一切诸法。虽各有性。亦待钩锁方显。譬如闇室中物。须灯乃照。此仍不坏钩锁义也。佛故牒云。此则离于因缘钩锁。别更有诸法性。譬如灯外别有物矣。下乃破之。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钩锁。慧无所分别(魏云。生法本无体。自性如虚空。离钩锁求法。愚人无所知。○唐云。无生则无性。体性如虚空。离钩锁求法。愚夫所分别)。

    疏曰。此正显因缘钩锁之外。别无有法。以破妄计也。现见世间诸法。不藉因缘。则不能生。既本无性而无有生。则其自性犹如虚空。云何可说先有诸法性耶。是故离因缘钩锁而求法者。乃愚昧无知而妄分别。非智慧者所分别也。此上皆申明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之旨也。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唐云。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锁。若能如是解。此人心得定)。

    疏曰。此下乃申明名亦非无义之旨也。十二缘生。本自无生。此无生之理。乃性德法身也。观察钩锁。知其生即无生。安住忍可而入三昧。名为无生法忍。此乃以修显性。证得意生及分满法身。方是名下之实义也。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疏曰。痴。即发业无明。能引支也。爱。即润生无明。能生支也。诸业。即行及取有支也。等者。等取识名色六入触受所引五支。并生老死所生二支也。以执受故。名之为内。俗谛中之实法也。钻燧因缘而生于火。火无自性。泥团轮等因缘而生于器。器无自性。种子水土等缘而生于芽。芽无自性。以不执受。名之为外。俗谛中之假说也。三界依正。唯此内外假实因缘所生。生即无生。以四性推简不可得故。如此观察。则钩锁性离。能证无生忍也。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唐云。若云有他法。而从因缘生。离于钩锁义。此则非教理)。

    疏曰。若所引所生。果自有性。何藉能引能生。若器芽等。果自有性。何藉泥团种子。又设有胜性自在等。能生内外诸法。亦何藉内外因缘。是故离钩锁义。则教理不成就也。

    若生无自性。彼谁为钩锁。(唐云。生法若非有。彼谁为因缘)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疏曰。外道不计实有。便计断无。前已破其计有他性。今更破其计无自性也。惑业苦三展转相生。故名十二因缘钩锁。岂无唯心之自性哉。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魏云。离锁更无法。是故说无体。唐云。但缘无有法。故说无自性)。

    疏曰。此更破凡愚妄计四大为能生也。凡愚妄想分别。谓坚是地性。湿是水性。暖是火性。动是风性。不知苟离十二因缘钩锁。岂复有地水火风可得。故说四大无自体性。皆唯心耳。何能生诸法哉。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唐云。其论无差别)以病差别故。为说种种治。(唐云。方药种种殊)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唐云。演说诸法门)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唐云。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疏曰。此释疑也。疑曰。若以所证法身名无生者。二乘七住非其境界。何故平日又说三乘诸教耶。释曰。譬如医论。唯以除病复元为要。而病有差别。则方药暂殊。如来亦尔。唯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说法。而根有优劣。故权说三乘。若至烦恼破时。究竟唯一大乘八正道耳。圆八正道。收一切佛法皆尽。即无生法身之体相也。第三十不生不灭门竟。

    ○第三十一辨无常门。(魏云。无常品第八)文分为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疏曰。前以不生不灭与外道辨异。今更以无常与外道辨异也。无常之名似同。无常之义有异。云何为邪。云何为正。若邪若正。凡有几种。皆不可不辨也。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示外计。二示佛法。初又三。初标。二释。三结斥。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唐云。始起即舍)是名无常。(唐更云。生已不生。无常性故)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唐云。色之转变)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唐云。一切诸法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唐云。犹如乳酪前后变异。虽不可见。然在法中坏一切法)有说性无常。(唐云。物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唐云。有说物无物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唐云。有说不生无常。遍住一切诸法之中)。

    疏曰。据佛法中。无常名为不相应行。是假非实。以有为法。生已必灭。故名无常。言其无物能常住耳。非别有一物。名之为无常也。外道七种无常。情计虽别。总认无常。以为有法。故云非我法也。

    ○二释为七。而不次第。初释第六性无性无常。二释第七不生无常。三释第五性无常。四释第一作已而舍无常。五释第二形处坏无常。六释第三即色是无常。七释第四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

    △今初。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唐云物无物无常者。谓能造所造。其相灭坏大种自性。本来无起)。

    疏曰。外道妄计四大为能造。种种诸物为所造。能造所造。皆有坏灭。而先天无形之四大自性。则本来不生。以不生故。名之为常。以坏灭故。名为无常。不知心外无四大自性。不知心外无能造所造也。

    △二释第七不生无常。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唐云。谓常与无常有无等法。如是一切皆无有起)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唐云。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亦无所见。以不起故。说名无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疏曰。外道计不生无常入一切法。故佛破云。非可谓常与无常有无等法。皆有不生无常遍入其中也。若以一切诸法。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遂计此名为不生无常相者。则分析时。方有无常相。生正堕生无常义。何名不生无常耶。夫常与无常有无等法。并是自心现量。非生非不生。非常非无常。又何容妄计有不生无常耶。

    △三释第五性无常。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唐云。有物无常者。谓于非常非无常处。自生分别)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唐云。其义云何。彼立无常自不灭坏。能坏诸法。若无无常坏一切法。法终不灭成于无有)如杖瓦石。破坏诸物。(唐云。如杖槌瓦石。能坏于物而自不坏。此亦如是)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唐云。大慧。现见无常与一切法。无有能作所作差别。云此是无常。此是所作)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唐云。无差别故。能作所作应俱是常)无因性。(唐云。不见有因。能令诸法成于无故)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唐云。诸法坏灭。实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非因不相似事生。(唐云。异因不应生于异果)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唐云。若能生者。一切异法应并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应无有别。现见有别。云何异因生于异果)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唐云。若无常性是有法者。应同所作)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唐但云。自是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唐云。自无常故。所无常法。皆应是常)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唐云。若无常性住诸法中。应同诸法堕于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唐云。与过去色同时已坏)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唐云。现在俱坏)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唐云。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大种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唐云。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

    疏曰。外道计有一物。名曰无常。譬如杖槌瓦石。自恒不坏。而能坏一切物。若非有此无常。何故诸法有已终灭。故佛破云。若果有一无常。能坏一切法者。必须分明指出。此是能坏之无常。此是所坏之事。今现见各各不异。不可指出。既其不异。则能作所作。皆应是常矣。何尝因彼无常而令诸法坏耶。盖若约喻。则以杖石为能坏。诸物为所坏。能所并可指陈。若约法。则以无常为能坏。杖石亦属所坏。能所不可指出故也。次更告云。诸法灭坏。实亦有因。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但非凡愚所知耳。若妄计无常为因。能令诸法灭坏为果。则是异因能生异果。若异因能生异果者。则一切不相似事。悉皆无常。能作所作。应无别异。而现见世间豆不生瓜。瓜不生豆。人不生鸟。鸟不生人。云何无常异因。能生诸法灭坏之异果耶。又若计无常性是有法者。便同所作。若堕所作。便非究竟常住之性。应亦无常。何名无常自性不坏耶。又彼计能无常者自常。故令诸法无常。今能无常者自既无常。不将令所无常法反成常耶。盖彼既不能灭坏诸法。则诸法无能有坏者矣。又若谓有无常性遍入一切法者。应同诸法堕于三世。彼过去色已灭。则过去无常亦灭。未来色不生。则未来无常亦不生。现在色刹那变坏。则现在无常亦刹那变坏。又何名无常自性不坏耶。夫外道所计四大自性不坏者。以色即是四大积聚差别。而能造所造。非异非不异。故妄计云自性不坏耳。然试谛观三有之中。一切能造四大及所造色。无不皆是生灭之相。离此能造所造之外。岂更别有无常之性。如四大之不生。令物生灭而自不灭耶。

    △四释第一作已而舍无常。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唐云。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造大种。以各别故)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唐云。非自相造。以无异故)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唐云。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是无常(唐云。当知非是始造无常)。

    疏曰。据唐译标名中云。始造即舍。是名无常。生已不生。无常性故。意谓有无常性。能生诸物。但一生已。不复更生。故名无常。今以三意研之。汝所谓始造者。为互造耶。或自造耶。或共造耶。若云互造。则地造水等。水造火等之谓也。其性各别。何能互造。若云自造。则地还造地。水还造水等是也。既无差别。便无能所。何能自造。若云更相共造。则地水共造于地。或地水共造于水等是也。犯前二过。一者各别。二者无差。各别亦不可作方便。无差亦不可作方便。既无方便。何能共造。是则既无造者。何有始造即舍之无常耶。

    △五释第二形处坏无常。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唐云。形状坏无常者。此非能造。其所造坏。但形状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唐云。其义云何。谓分析色乃至微尘。但灭形状长短等见)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唐云。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此见堕在数论之中)。

    疏曰。正教之中。虽顺凡情权说青黄赤白名实色。长短方圆名假色。其实皆是唯识相分。识外总无假实色也。彼既能造所造是实。是故不坏。名之为常。长短方圆形处是假。是故变坏名为无常。何异数论所计冥谛是常。二十三法转变是无常耶。

    △六释第三即色是无常。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唐云。谓此即是形状无常。非大种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唐云。若大种性亦无常者。则无世事)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唐云。无世事者。当知则堕卢迦耶见)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唐云。以见一切法自相生。唯有言说故)。

    疏曰。色即是无常。以因心成体。随心生灭故。此佛法中因缘正义也。而彼外道。乃谓但是形处无常。非四大无常。若四大无常者。则非俗数言说。若无俗数言说性者。则堕断见世论。以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故。殊不知但有言说。无自相生。乃是佛法正义。而彼反以为世论。岂不哀哉。

    △七释第四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唐云。谓色体变。非诸大种)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唐云。譬如以金作庄严具。严具有变。而金无改)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唐云。此亦如是)。

    疏曰。前标章中。已有乳酪转变之释。今更加以金庄严具之释。若不执心外有法。正可譬显随缘不变妙理。而彼妄计有无常性。于中令彼转变。不知四大已自无性。何况更有无常性耶。二释竟。

    △三结斥。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唐云。虚妄分别见无常性)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魏云。火不烧诸大。自体不烧。以彼诸大自体差别故。大慧。诸外道说。若火能烧诸大者。则诸大断灭。是故不烧。○唐云。彼作是说。火不能[生]诸火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则皆断灭)。

    疏曰。外道不达心外无法。故起种种无常妄想。而终不知无常正义也。彼作是说。火烧诸大时。火为能烧。是能无常。诸大是所烧。是所无常。而火之自相不烧。则无常性常。诸大之自相亦不烧。则诸大亦性常。设使各各自相相坏者。则能造所造应断。而今现见能造所造不断。岂非诸大与无常性。并皆常耶。盖殊不知四大皆唯心现。由心不断。所以妄见能造所造不断耳。心外岂有能造所造哉。心外岂有能无常所无常哉。初示外计竟。

    △二示佛法。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魏云。我说大及诸尘。非常非无常。○唐云。我说诸法非常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魏云。我不说外境界有故。○唐云。不取外法故)唯说三有微心。(魏云。我说三界。但是自心。○唐云。三界唯心故)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魏云。不说种种相是有。是故说言不生不灭。唯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实有法。○唐云。不说诸相故。大种性处种种差别。不生不灭故。非能造所造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唐云。能取所取二种体性。一切皆从分别起故)知二种妄想。(唐云。如实而知二取性故)离外性无性二觉种见。自心现量。(唐云。了达唯是自心现故。离外有无二种见故)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唐云。离有无见。则不分别能所造故)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唐云。大慧。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诸法。唯是自心。非常非无常。不能了达。堕于外道二边恶见)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唐云。一切外道。不能解了此三种法。依自分别而起言说。着无常性)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唐云。此三种法所有语言分别境界。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疏曰。四大诸法。皆唯心现。本无生灭。亦无能所。非有非无。非常无常。世法既尔。出世法亦然。出世间上上法亦然。一一皆唯心现。非常无常。外道不觉。故起种种无常妄想耳。若了悟自心现量。则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法。本来平等。唯是一心。于一心中。约迷悟浅深。假分别说有三种法。所谓无差而差。差而无差。岂凡愚所能觉哉。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唐云。始造即便舍。形状有转变。色物等无常。外道妄分别)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唐云。诸法无坏灭。诸大自性住。外道种种见。如是说无常)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唐云。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

    疏曰。初二偈。重颂外道七种无常。后一偈。总破无常义不成也。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唐云。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二种从心现。无有我我所)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唐云。梵天等诸佛。我说唯是心。若离于心者。一切不可得)。

    疏曰。此二偈。重颂佛法非常无常意也。后一偈。若据今文。先二句。叙外计。后二句。正破执。谓外道妄计梵天能生一切。犹如树根。三界皆从梵天所生。如彼枝条之普周遍。佛眼观之。毫无实义。但是彼心虚妄分别而已。第三十一辨无常门竟。

    楞伽阿?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