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针灸聚英最新章节!

    足少阴肾脏图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

    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其色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生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湿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内经〕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

    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

    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于方为朔为北。于太玄为玄为冥。

    滑氏曰。肾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也。合而观之。谓之五脏五腑可也。

    六脏六腑亦可也。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心为火。肾为相火。故曰小心。七节自尾 数上。又心胞络为肾之配。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

    肾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左肾则为男。先生右肾则为女。丹溪曰。钱仲阳云肾有补无泻。又曰。主闭脏者肾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又曰。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脏。故谓之君。以位而言。守位禀命。故谓之相。人有此生而恒于动者。以相火助之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于木而本于地。故雷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主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王节斋曰。古方滋补药。皆兼补右尺命门相火。(如八味丸之类)不知左肾原虚。右肾原王。

    庶得水火相平也。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

    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

    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

    跟、足根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太 穴。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

    出内廉。抵阴谷也。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两乳间为胸。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酉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阳之交。

    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刺深二分。留二呼。

    涌泉(一名地冲)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阴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胆肠 。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夹脐痛急。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龙渊) 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阴脉所溜为荥。

    火。

    肿。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精泄。妇人无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阴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

    太 (一名吕细) 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足少阴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伤寒手足厥冷。东垣曰。

    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 。

    大钟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 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照海 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jing挺出。月水不调。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水泉 太 下一寸。内踝下。少阴 。铜人。灸五壮。针四分。主目KT KT 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复溜(一名昌阳 一名伏白) 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复溜。后旁筋是交信。二。七壮。主肠 。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

    汗注不止。龋齿。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交信 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阴跷之 。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

    筑宾 内踝上五寸 分中。阴维之 。铜人。针四分。留五呼。灸三壮。素注。刺三分。灸五壮。主 疝。胎疝。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 痛。

    阴谷 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阴脉所入为合。

    水。

    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主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 始。五脏虚竭失精。

    大赫(一名阴维 一名阴关) 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中痛。目赤痛从内 始。妇人赤沃。

    气穴(一名胞门 一名子户) 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两旁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内始。妇人月事不调。

    四满(一名髓中) 中注下一寸。气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脉、冲脉之会。铜月水不调。恶血 痛。奔豚上下。无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分。灸五壮。

    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 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脐中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 始。

    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 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商曲 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五壮。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 始。

    石关 阴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三内始。妇人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阴都(一名食宫) 通谷下一寸。夹胃脘两边相去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 始。

    通谷 幽门下一寸。夹上脘两旁相去五分。素注一寸。十四经发挥云。自商曲至通谷。

    去腹壮。明堂。灸三壮。主失欠口 。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 癖胸满。食不化。

    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 始。

    幽门 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明堂云巨阙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夹巨阙一寸。(按幽门当在。喜唾。烦闷胸痛。胸中满。不嗜食。逆气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 始。女子心腹逆气。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神封 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满不得息。咳逆。呕吐。乳痈寒热。

    灵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四分。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俞府 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下经。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

    按钱氏于肾有补无泻。故于药亦止制补肾地黄丸。而无泻肾药也。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

    滑氏云。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阴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

    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鬲。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 内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 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数之。则为次指。云其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受足少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会) 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橛肋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铜人。灸下肿。上气。寒热 疟。

    天泉(一名天湿) 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目KT KT 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臂内廉痛。

    曲泽 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所入为合。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头清汗出不过肩。伤寒逆气呕吐。

    门 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心包络脉 。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呕血衄血。心痛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间使 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六分。留七呼。铜人。

    针三。呕沫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中风气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语。咽中如梗。鬼邪。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血结成块。小儿客忤。

    内关 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对。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大陵 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所注为俞。土。心包络实。泻之。铜人。

    针五烦心。心悬若饥。心痛掌热。喜悲泣惊恐。目赤目黄。小便如血。呕哕无度。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 疮疥癣。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心者。

    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劳宫(一名五里 一名掌中) 掌中央动脉。铜人。屈无名指取之。资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留六呼。铜人。灸三壮。明堂。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风。善悲笑不休。手痹。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胆目黄。小儿龈烂。

    中冲 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心包络脉所出为井。木。心包络虚。补之。铜人。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其治。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内而出以传道。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谷。万物焦从火。火亦腐物之气。命名取义。或有在于气融会于其间。熏蒸鬲膜。发达皮肤分肉。营运四旁上中下。各随其所属部分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谓左为肾脏。其腑膀胱。右为命门。其腑三焦。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三焦当如此说。有形可见为是。扁鹊乃云。三焦有位无形。而叔和辈失其旨意。遽云无状有名。俾后学承谬不已。且名以召实。无实奚名。果无其形。尚何藏精系胞为哉。其所谓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异。方人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于命门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可为长太息也。初甚异其说。及为齐从事。(以下医说。载之龙川志。)有一举子徐遁者。

    石守道之婿也。少尝医疗病。有精思。曰。齐尝大饥。群丐相脔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视其五脏。见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则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所见默合。

    可以证古人之谬。

    丹溪朱氏曰。三焦以焦。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主乎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以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臂骨尽处为腕。 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天井穴也。

    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肩肘之间。膊下对腋处为 。从天井上行。循臂 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太阳之里。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散布络绕于心包。乃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阴交以属下焦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

    脑户后为项。目下为 。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

    耳颊。至 。会颧 之分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

    此支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 。却出至目锐 。会童子 。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亥时气血注此。受手厥阴之交。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关冲 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铜人。针一分。留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 手小指次指间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素问、铜人。针二分。

    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在腋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三焦虚。补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 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

    三焦破皮。不可摇手。恐伤针转曲。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关 腕后二寸两筋间。阳池上一寸。手少阳络。别走心主。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二。补之。

    支沟(一名飞虎)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手少阳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 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一名通门) 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 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明堂。五壮。针三分。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螈 癫疾。羊痫风痹。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痛。颊肿痛。耳后 臂肘痛。捉物不得。嗜卧。扑伤腰髋疼。振寒颈项痛。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脚气上攻。

    清冷渊 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痹痛。臂 不能举。

    不能带衣。

    消泺 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针六分。素注。针五分。主风痹颈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会(一名 交) 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痛。项瘿气瘤。

    肩 肩端 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铜人。针七分。灸三壮。明堂。五壮。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 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卒死。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 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针一寸。留七呼。不明堂。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素注、下经。灸三壮。资生云。宜灸一壮三壮。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翳风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针经。先以铜钱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寻取穴中。手开。主耳鸣耳聋。口眼 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脉(一名资脉) 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螈 。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颅息 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

    多角孙 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明堂。针八分。主目生翳肤。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耳门 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有病。灸不过三壮。主耳鸣如蝉声。 耳脓汁出。耳生疮。齿龋。唇吻强。

    和 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主头重痛丝竹空(一名目 ) 眉后陷中。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禁灸。

    明。恶风寒。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倒毛。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偏正头疼。

    胆 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

    胆者。中正之官。喜乐出焉。

    胆为清净之府。

    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胆为青肠。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角。下耳后。

    足少阳经起目锐 之瞳子 。于是循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穴。

    此经头部自瞳子 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难为科牵。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该之。一瞳子 。二听会。三客主人。四颔厌。五悬颅。

    六悬厘。七曲鬓。八率谷。九天冲。十浮白。十一窍阴。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阳白。

    十五临泣。十六目窗。十七正营。十八承灵。十九脑空。二十风池。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缺盆之外。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锐 后。(此一节即手三焦。交经同。)其支者。

    从、广韵作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谓也。江西席弘家针灸书中。诸 字作 。岂声相近而然。今悉改定。虽然所改有不尽者。亦不必苦求之也。(此本注)

    其支者。别目锐 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

    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 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当颧 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于胆也。

    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胁、 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楗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

    胁骨之下为季胁。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穴。过季胁。循京门。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也。

    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大指爪甲后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指。循岐骨内。出大指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于足厥阴也。

    是经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受手少阳之交。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刺深四分。留五呼。

    瞳子 (一名太阳 一名前关) 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针三分。主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远视KT KT 。赤痛泪出多眵 。内 痒。头痛喉闭。

    听会 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铜人。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牙车脱臼。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狂走螈 。恍惚不乐。中风口 斜。手足不随。

    客主人(一名上关) 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张口取之乃得。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铜人。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又欠而不得KT 。主唇吻强。口眼偏邪。青盲。眯目KT KT 。恶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螈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颔厌 曲周下。颞 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铜人。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

    深刺颈痛。历节风汗出。

    悬颅 曲周上。颞 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 赤。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瞢瞑目。

    悬厘 曲周上。颞 下廉。手足少阳、阳明四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

    针三曲鬓(一名曲发) 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为巅风。引目眇。

    率谷 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痰气鬲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烦闷呕吐。

    天冲 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铜人。灸七壮。素注。

    三壮。针三分。主癫疾风 。牙龈肿。善惊恐。头痛。

    浮白 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针三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耳鸣嘈嘈无所闻。

    窍阴(一名枕骨) 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陈氏云。髓会绝骨治此。

    按窍阴正足少阳经。不知陈氏何以云此。岂素问云枕骨二穴者。指督脉后顶、脑户。而王注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厉。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

    完骨 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素注。留七呼。

    灸三。耳后痛。烦心。小便赤黄。喉痹齿龋。口眼 斜。癫疾。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阳维脉所止。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转侧。癫疾。呕吐涎沫。偏风。

    阳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临泣 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主目眩。目目窗 临泣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三度刺。令人目大明。主目赤痛。忽头旋。目KT KT 远视不明。头面浮肿。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

    正营 目窗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承灵 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主脑风头痛。恶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脑空(一名颞 ) 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四分。

    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鼻痛。曹操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

    按三国志。曹操患头风。久不愈。后陈琳草檄。操见之喜。顿愈。盖喜则气舒。故头风解也。今医家所载不同。岂佗愈后复发而然欤。

    风池 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

    针四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 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 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东垣曰。少阳头痛。风寒伤上。邪从外入。令人振寒。头痛身痛恶寒。治在风池、风府。平安公患偏风。甄权针风池、肩 、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即瘥。仲景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肩井(一名膊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闷倒。速于三里下气补之。须臾苏。凡针肩井。须补三里。否则防后卒中之患。明堂。针四分。先补后泻。不宜灸。妇人堕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日灸七壮止二百壮。素注。三壮。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肾虚腰痛九漏。上气短气逆气。风劳百病。扑伤腰髋疼。

    头项痛。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臂痛。两手不得向头。妇人产难。堕胎后。手足厥逆。

    渊液(一名泉液) 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铜人。禁灸。灸之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溃者死。明堂。针三分。主寒热马疡。

    辄筋(一名神光 一名胆募) 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横直蔽骨傍二寸五分。上直两乳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京门(一名气俞 一名气府) 监骨下。腰中季肋本侠脊。肾之募。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主肠鸣。小腹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

    带脉 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足少阳、带脉二脉之会。铜人。针六分。灸五壮。明堂。

    灸七五枢 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陷中。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

    螈。

    维道 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呕吐不止。水肿。三焦不调。不嗜食。

    居 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素注。章门下四寸三分。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以至肩。

    环跳 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铜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仁寿宫患脚气偏风。甄权奉敕针环跳、阳陵泉、阳辅、巨虚下廉而能起行。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中渎 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足少阳络。别走厥阴。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阳关(一名阳陵) 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铜人。针五分。禁灸。主风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阳陵泉 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胆脉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三壮。明下。一壮。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仲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阳交(一名别阳 一名足 ) 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阳维之 。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

    外丘 外踝上七寸。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胸胀满。肤痛痿痹。颈项痛。恶风寒。

    犬伤。毒不出。发寒热。癫疾。小儿龟胸。

    光明 外踝上五寸。足少阳之络。别走厥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

    七壮热。膝痛。身体不仁。善啮颊泻之。

    阳辅(一名分肉) 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胆脉所行为经曰。足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诸髓皆属于肾。故为髓会。素注。针三分。又曰。针七分。

    留十呼。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肤肿。筋挛。百节酸疼。实无所知。诸节尽痛。痛无常处。腋下肿痿。喉痹。马刀挟瘿。膝 酸。风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胁痛。面尘。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节痛。善洁面青。

    悬钟(一名绝骨) 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灸经。寻摸尖骨者。乃是绝骨两分开。足三阳之骨间尖筋骨缝中是悬钟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指微云。斜入针二寸许。灸七壮或三壮。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 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

    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遂。

    丘墟 足外踝下如前陷中。骨缝中。去临泣三寸。又侠 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 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疼。善太息。

    临泣 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 一寸五分。足少阳胆脉所注为俞。木。甲乙。

    针二。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 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

    地五会 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 一寸。铜人。针一分。禁灸。灸之令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侠 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胆脉所溜为荥。水。胆实则泻之。素注。针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