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淡定的智慧最新章节!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门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能体悟舍得便多了一份人生的淡定。

    劳筋骨铭心志

    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人们常常借肉体上的痛苦,或断臂或断足来表达自己追求某一事业的决心。

    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到一个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这人应允。

    释伽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一个月,病人痊愈。当释伽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没有痛苦,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释伽牟尼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门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那国王听了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国王马上就行动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满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盏灯齐点起来。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许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自省让人更淡定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眼光投向远处,看向别人。有时候,这样反而迷蒙了双眼。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不但要向外看,还要向里看,这样才能更清醒。

    弘一法师就是一位能够自省的大师,他在讲经说法时常常能够反观自我,让更多人体悟到他的行为修养之深厚淳朴。来看大师反省自身的一段演讲:

    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眼前。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三十岁以后,我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

    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直到现在,也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糊涂的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可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去年春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经,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之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态,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还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它,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大师功德盖世,居然不忘时时自省,人只有反观自己才能更加淡定从容。

    从容面对生死

    面对生死,弘一大师的心情是何等平静,态度何等从容。他凭借佛学的智慧,想明白了生死的道理。从容来自智慧的头脑,我们平常人也应该修一颗看淡生死的从容心。

    让我们通过大师的演讲来感悟一下大师对生死的通透见解。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皆悉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人们既然能参透生死,也不必执着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人生在世,事事随行就可以了。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家族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仙崖禅师展开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富人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说道:“大师,我敬重您,请您写些祝语,可是您为什么会写些诅咒的话呢?”

    仙崖禅师解释道:“假如你的儿子先于你离开人世,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的面前死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将会悲痛欲绝;假如你的家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兴旺。”

    禅师认为,不管能否察觉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

    人生在世,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人越是想强调自我,想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偏离存在的中心。

    舍一份虚荣,得一份真相

    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象好的事物。只有舍弃虚荣才能够得到真相。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佛时教化世人不可有虚妄之心,当还事物本来面目。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不必执着于虚荣表象,事情就会还原。有位禅师很喜欢用偈诗来概括事理,让弟子自己去领悟。

    有一天,他来了雅兴,顺手写了两句话:“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让弟子们参研。一个弟子自作聪明地抢先说:“其中没有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了雨衣。”

    禅师听了后不语,只是缓缓地摇了摇头。

    接着另一个弟子说:“我想这应该是一次局部雨。这种现象虽然不多见,但还是有可能碰到的。没有淋到雨的人,走的正是没有下雨的这边。”说完这话,他满怀信心地看了看师父。

    禅师笑了笑,仍然沉默不语。

    第三个弟子见师父没有表态,于是说:“你们的解释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个没有淋到雨的人在屋檐下行走呢。”说完后,得意洋洋地瞟了两位师兄一眼,准备接受禅师的赞赏。

    禅师朝弟子们笑了笑,缓缓地说道:“你们都非常聪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设想出种种不淋一人的条件或理由,但是你们钻入了牛角尖,错误地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事实上,如果你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死钻牛角尖,死死地拽住约定俗成的东西,认为那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循规蹈矩,无法解脱自我。事实上,如果你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人们有时候不愿意舍弃原有的认识,所以才不会有新的开悟。虚荣是外相,只有懂得付出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有时候这收获就是给众生一路光明。

    有一天,洞山良介禅师在晚上说法时没有点灯,有位能忍禅僧就问他:“为什么不点灯呢?”

    洞山良介禅师听后,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灯油送给这位能忍禅僧!”能忍当时并没有去想洞山禅师的话是否有其他的意思,但是经过一夜的参究,他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奉大众,并跟大众一起生活。

    一晃三年过去了,他来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这时雪峰禅师刚巧在洞山禅师身边,等能忍走后,他问洞山禅师:“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还会不会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再回来。你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看他。”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到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

    雪峰禅师立刻跑去向洞山禅师报告此事。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该舍弃的一定不要留恋,一个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被自己的贪念所累。只有放弃了该放弃的东西,才会有机会去争取更加有价值的东西。

    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

    常体般若生智慧,开发菩提得灵悟,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之心。人越不为外物所扰,悟性越高,也就越发聪慧。

    弘一法师曾为僧众和善友们讲解“发菩提心”的佛法要义:“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虽非凡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如何说誓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是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菩提心要需懂得开悟,一个能够开悟的人,领悟能力高了,认知层次高了,他自己就与以前不同了。

    一个一度迷茫的青年找到禅师问:“大师,有一件事使我整夜都睡不好,我感到很迷惘,希望您能帮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禅师听后,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肯定有所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您怎么看呢?”禅师反问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青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大师说:“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了。在炊妇眼中,它只是能做两三碗米饭的粮食;在农民看来,它就值一元钱;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卖三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五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八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酿成了酒,可以卖到四十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你就是你自己,无论别人把你抬得多高,你还是你;无论别人把你贬得多低,你也还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青年听后,豁然开朗。佛家度化众生,就是要开启他们的灵悟之心。只有开启了一个人的灵悟之心,他才能诚心做事,不为结果所困扰。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千利休是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是日本茶道的鼻祖,社会地位尊贵。有一次,一个叫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茶会,千利休欣然答应了邀请,并带众弟子准时参加了茶会。千利休的到来让林竹庵既高兴,又紧张。

    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林竹庵亲自为他们点茶。但是,由于过于紧张,他在点茶的时候手不停发抖,致使茶筅跌落,茶碗中的水溢出。

    看到这不雅观的场面,千利休的弟子们在心里偷偷地笑他。可是,茶会结束后,千利休却站起来赞叹说:“今天的茶会实在太棒了,茶会主人的点茶技术真的很让人敬佩!”弟子们觉得师父有点口是心非,于是在回去的路上问:“师父为什么要撒谎呢?那样糟糕的点茶,你却赞不绝口。”千利休笑了笑回答道:“那是因为林竹庵想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点茶,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其他的情况,这种心意很难得。”

    对于茶道来说,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如果没有诚心,就失去了意义。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做了,结果成败已经不重要。这是一种悟性,也是人生中应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会让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天然无饰,便是本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自然之美,这种美在生活中也被人们追捧,质朴的天性总是能让人感动。

    弘一法师对修佛之人说:“佛法修习本性,去除虚妄不实之心。”没有了虚妄不实之心,人的天然本性便会自然呈现。

    有一天,小和尚无意中打破了师父心爱的茶杯,害怕师父责备自己,想偷偷地扔掉。可是,恰在这时,他听见师父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于是,小和尚慌忙将打碎的茶杯藏在了身后。

    师父进来之后,小和尚问:“师父,你说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师父望着小和尚,缓缓地说:“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世间万物,皆有生死。”

    小和尚一听,非常高兴,将背后那只打碎了的茶杯拿了出来,说:“师父,你的茶杯已经死了。”

    佛学思想中有一个著名的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天然无饰,便是本性。佛学中将生活看成是一种自然运动的状态。不要为生活中失去自己的心爱之物而悲伤和痛苦,不要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而喜怒无常,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轻松,才会越来越有滋味。

    如果一个人隐瞒了自己的天性,借欺骗别人来显示自己,那他得到的结果也将是被人欺骗。

    从前,北天竺有位木师,技艺非常高明。他用木头雕塑的女子,相貌端庄,穿上衣服,就和真的女子一样。木女能够走来走去,还可以给客人倒酒,和真人的唯一区别只是不能开口说话而已。

    当时南天竺有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作画栩栩如生。木师听说后,就准备了丰盛的酒食,请画师到家做客。

    画师来到木师家里后,木师便让木女给客人倒酒夹菜,忙里忙外。画师以为木女是个很温顺的真女子,心里生了爱慕之意。饭后,木师极力挽留画师住下,并让木女站在画师旁边,侍候画师,而且对画师说:“这女子留在你屋里,好方便伺候你。”主人离开后,画师叫木女,可是木女没有一点反应。画师以为这是因为女子害羞的缘故,因此上前牵她,这才发现原来女子是木头做的。

    画师心里非常的愧疚,也很生气,自言自语道:“竟然骗我,我也得好好报复他一下才行。”

    于是画师就在墙上画了一幅自己的像,又画了一根绳子套在颈子上,还画上一些鸟,啄食自己的嘴巴。画完后,画师躲到了床下。第二天天亮后,木匠见画师迟迟没有起床,于是到屋里观看。这一看把他吓坏了,他看见画师竟然上吊死了,于是急忙跑到厨房拿来刀去砍绳子,事后发现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