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孔子的智慧最新章节!

    礼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整个道德宗教的组织,而具体见之于宗教性崇拜、祭祀婚丧等庆典的仪式,以及一般的社会交往的礼俗,由历史上的记载即可见出,并且以孔子的哲理为基础。

    以下包含三篇论说,为《礼记》中之第二十六《经解》,第二十七《哀公问》,第九《礼运》。此数篇文字精练,但文章中有数处很难判定是孔子本人的话,还是写定此数章的作者所说的话。实际上,此三篇皆论礼在哲学上之重要。关于礼字,在本书前之导言中已稍作解释,在此三篇内又再三将礼字看做是为政的要件,为政的基本,绝不可只看做遵守仪礼之意,而是代表社会秩序与社会法规的哲理。礼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整个道德宗教的组织,而具体见之于宗教性崇拜、祭祀婚丧等庆典的仪式,以及一般的社会交往的礼俗,由历史上的记载即可见出,并且以孔子的哲理为基础。礼教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封建制度,使尊卑阶级制度显而易见,不过这种组织的原理又推展到家庭、社会、政治的基本关系上去。因此,礼之目的,是将社会地位与明确的义务,予以清楚而简明的解释之后,使之构成一套完整的道德秩序,以为国家的政治秩序之道德基础。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哲理,对中国仍然有其益处——因为它仍然是中国社会风气的基石;当然,孔子志在恢复的古代的封建制度,则是不合时宜了。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就孔子所说的封建制度,分明是具有宗教性质,非常讲究其哲学的意义,祭祀上的规矩及其他礼节仪式。《礼记》上若干章全部讨论礼服式样,描写祭器,有七八章单讨论丧礼(此数章在《大戴礼记》中缺)。但是耐人寻味的是,礼的观念在论宗教崇拜仪式之余,却不知不觉延伸至农村中的舞蹈、打猎、宴饮、射箭,及一般的社交应酬。由此显而易见礼之含义包括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典礼仪式的社会传统。孔子曾提醒弟子子张,他说礼并不在使用那些祭器,正如音乐并不在打钟打鼓而已;礼乐来自一种心境,而且创造一种心境,是在举行此仪礼时内心的虔敬,是在演奏音乐时内心的幸福和谐。

    其实,这只是儒家对宗教崇拜仪式的虔诚所致,如祭天,祭地,皇家的祭祖、祭日、祭月、祭山、祭河,祭灶神,祭房子的西南角,以及所有的民间节日,这都是由于宗教心境的虔诚的缘故,所以我常常想把中国礼字在英文里只译成religion(宗教),不过只是想如此译而已,并未真如此译。将礼字译成宗教在以下句中非常适宜,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是孔子言求仁之法)。礼字内的宗教特点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今天中国人还把儒家的道理称之为“礼教”。我们在此还是要避免“宗教”(religion)这一名词,因为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基督教,而基督教是把宗教的与世俗的之间划有鸿沟的。此一分别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当然,在墨子的理论中也没有此一区别,墨子把所有的社会行为与宗教行为,都看做是宗教性的。现代人已不生活在那种神权社会或半神权社会,也就难以了解“典礼的选择”“杀牲”“视察动物”“饭前的净手”等与宗教有何关系。现在把饭前洗手只视为是讲求卫生了。但是在墨子看来,卫生也是宗教,因为宗教是无所不包的。把礼字译为宗教当然是有点儿费解,但是在儒家思想里确实如此。从心理上说,人的宗教性的心境,在希伯来文说是“敬畏上帝”,在基督教里说为“虔诚”,其实也是儒家这个宗教在人生活中的目的,不过这种心境在儒家称之为“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对社会秩序与道德纪律上。我常把儒家的“敬”译成英文的piety(虔敬),因为我觉得译为respect是完全不妥的。

    儒家“礼”字的中心观念的含义可作以下解释:作宗教解,作社会秩序原则解(其中包括宗教),作理性化的封建秩序解,作社会、道德、宗教习俗的整体解(一如孔子以之教人,一如孔子之予以理性化)。于是,又作一套历史学问解。又可解作宗教崇拜,国之仪礼,民间节庆,婚礼,丧礼,男女到达成年时之加冠与梳发的仪礼(古礼男人成年为二十岁,女为十五岁),军中纪律,学校制度,男女的性行为,家庭生活,饮食,运动(尤指射箭、驾车、打猎),音乐,舞蹈。礼也可解作意义分明的社会关系,彼此以适当的态度相对待:为父母者要慈爱,为子女者要孝顺;为弟者要敬兄长;为兄长者要爱护弟弟;对友人要忠诚;为臣民者要敬尊长;为首长者要仁爱。礼是一种诚敬的心境,是行为的道德纪律。作为人行为的原则时,是指处世行事皆得其宜(propriety)。作为广义的社会原则解时,其义为“物皆有序”,为“万物各得其所”。是礼仪,是遵守法则制度。是继往开来。最后,是礼貌,是风度。

    我深信,孔子在当代声誉之隆,都是由于他之传授古礼以及他那套丰富的史学知识之所致。易言之,就是说,他所知之博,正是他同代的一般学者所望尘莫及的,这才使人对他如此之尊敬。人总是对自己所不知的怀有敬意。一个人越多谈论众人所不知者,众人对他所怀的敬意也越大。孔子若徒有机智而缺乏实学,充其量,他只不过像英国的萧伯纳(Bernard Shaw),切斯特顿(G.K.Chesterton),绝不能成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总之,历史方面的学问之于孔子,正犹如美国语文那套学问之于门肯(H.L.Men)一样,那套专门学问都是他们受人仰望不可或缺的条件。

    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