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严经秘录最新章节!

其用有六。无不成就之者。故云开合成就也。见闻等。谓见亦可闻声嗅香乃至知法。知亦可见色闻声嗅香。中间亦尔。此正六根互用。不为六根所染。故云见闻等也。十方下。正如法华所明。六根清净。圆见十方依正。乃至圆知十界依正及三世诸佛之法。故云十方等也。对位而论。识阴一尽。即入相似七信。乃正六根清净之者。故能尔尔。非若前之妄计见八万四千劫为本末二无因者也。故名之曰为识阴尽。是人下结也。意谓。识阴未尽。起惑造业。而感朝生暮死摧朽命浊。识阴既尽。命浊自得超而越之矣。所以前云识为命浊体也。

    二因由中。观其等者。其真之体既显。其妄之由自见。由颠倒虚妄之想。有是识阴而为命浊之本也。

    二释成分十。次第可见。十皆有三。初善男子下行尽识现。二若于下妄起邪计。三是名下结示生种。唯第八第九妄起邪计始于观命及于命耳。余无不同。下去但依文消释。不复更出。

    初因所因行尽识现中。究诸句。谓行阴尽也。于识句。识阴现前也。还元之元亦即识阴。有真妄不同。真即真如。妄即生灭。今识还元者。但还其妄未还其真。故云于识还元。识既还元。行阴生灭则已灭矣。故云已灭生灭。而于下。明识阴将破未破。但还妄元未还真元也。能令下。六根清净将得未得。故但云能令己身根隔开合。不同前之已获同中销磨等也。亦与下。虽应相似之理将显未显。然但还妄元未还真元。所以止云十方诸类。而不云十方诸佛菩萨也。则知能令至圆元一节下去九文皆应有之。以初例后可见略耳。妄起邪计中。若于等所起之计。是人等所堕之类。下去皆然。若于等者。意谓。所归之元未真。仍然观照真自得还。设若认为真常以作圣解。便应起乎邪见。故云若于等也。下去若于等皆应作如是看。是人等者。以非真常之因妄计以为真常。故云则堕因所因执。此既妄因。自不克真常之果。反入邪外伴侣。故云娑毗等也。本欲求菩提而修三摩。极至菩提反生迷惑。则三智一心中之知五眼一眼中之见皆亡失矣。故云迷佛等也。下去消释能非能乃至真非真等悉应例之。但换能非能等耳。

    结示生种中。是名等者。真常本无所也。彼若立此为因则有所矣。故云立所得心。以此虚妄之因还成虚妄之果。故云成所归果。本欲修习圆道。以妄计为因反违隔于圆通矣。本欲证入涅槃。而因招妄果。反背远于涅槃矣。既违圆通。又背涅槃。全非真实因果。唯是外道种类而已。合而言之是名第一等也。下去亦应例之。

    二能非能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所归之元。本非自性真体。而作自性真体解者非也。是人等。我之自体本无能生。妄计为能。故云能非能。摩醯首罗即色界之大自在天。大慢天即其异名也。

    三常非常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所归之元既妄。所有身心那得常住。而作常住解者非也。在生等。如来之断词也。以其计生灭为不生灭。计非常住为常住。故云在生等也。以生灭为不生灭。故云既惑等也。

    四知无知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所知是妄。本非周遍圆满。而作圆满解者非也。有情有知无情无知乃正理也。今计情与无情皆知遍圆。所以堕知无知执也。问教中所称情与无情同一体者。与外道十方草木皆称有情知遍圆者何分别也。答教中言情与无情同一体者。谓其同一元明自性。若其无知觉者为无情。草木是也。有知觉者为有情。众生是也。以其同一妙明心中所现之物为同一体。非同外道所计众生固有知草木亦有知知遍圆者同也。

    五生无生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元非真实六根清净。认以为是故云已得随顺。便于等。计识体能出生一切诸法也。识体为能生诸法。所生亦应出生诸法。是以所生之四大中各各计其能生诸法。而云各各崇事也。此盖计一切众生从时生方生微尘生之外道也。即此四大各各崇事为常住解。以非常住计常住耳。是人等。元非常住真解。不可以为生不可以为无生。故云生无生执耳。

    结示生种中。迷心从物。谓迷乎己之元明性体。逐乎四大之物也。

    六归无归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此圆明亦非自性。计为圆明。故云若于等也。非群灭化者。断其非灭群妄而归化乎真耳。以永等。正计非真灭而为真灭也。是人等。以非真灭依计为真灭依。故堕归无归执也。

    七贪无贪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所圆常住元非真常。而作常住解者妄也。是人等。常住不可以为贪者。妄计常住。不应贪而为贪矣。故堕贪非无贪执也。

    示生妄种中。执着元命者。识阴是众生命之元由。元非常住。执以为常。故云执着命元也。生妄延种者。以其非常计常。应生如是种也。

    八真无真之妄起邪计中。观命等者。若论识阴真体。通乎三际。今识阴命元本非真体。那可互通。三际劫留等。正起计也。如正教中有留习润生此其妄认命元互通。故有如是计也。是人等。非互通认为互通。应堕真无真执耳。

    九定性声闻之妄起邪计中。分别等。精即道灭二谛。以出世因果故。粗即苦集二谛。以世间因果故。疏是疏通。决是决定。出世道灭之因果为真。世间苦集之因果为伪。于此因果二者之间而求有余涅槃。是为因果等也。此是小乘唯知六识可破。不知圆顿全性起修之清净者。故云背清净道。所谓下结其所计也。所作已办。故云居灭已休。住于偏真。故云更不等也。是人等。以其不知圆顿修证。唯耽四谛偏真。故堕定性声闻类也。诸无闻僧等者。一往所谓无闻比丘也。再言之。以定性声闻不闻界外无明可破变易可断无上菩提可得可证也。

    结示生种中。生缠空种者。所谓沉空滞寂者也。

    十定性缘觉之妄起邪计中。若于等。计识阴之破元非圆融觉明。若作圣解而不进者。即是缘觉流也。以其所破止于六识。今识阴破处认为涅槃而不进耳。是人等者。诸缘即缘觉。出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也。独伦即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华飞钏动而得悟者也。成湛明果。证偏真涅槃也。

    结示生种中。不化圆种者。谓其不能回小向大耳。此十种中。前七是外道。第八是天魔。九十是二乘。问云何二乘亦在魔类中耶。当知如来出世。本欲一切众生皆悟元明自性常住真心。良由众生根器浅劣不堪闻。是以故。先施方便而诱引之。或以四谛而得度脱者是为声闻。或以十二因缘而得度脱者是为缘觉。然彼二人。不知方便。著于偏空涅槃不复前进。则于如来大失本性。似与魔类相同。故于魔类之后相继明之。欲其回小向大。舍小取大。即方等弹诃之意耳。

    三结劝分三。初阿难下结过患中。斯位者。指上七种外道一类天魔及二乘也。先习者。即指外道等各有所习。二汝等下劝弘宣中。觉了斯义者。即指上十类中因所因能非能等之义也。无令见魔者。前言心魔。乃生于贪爱。今言见魔。生于分别耳。余义同前色受等所明。

    三如是下明澄相又三。初引同诸佛。如是等也。二位证相似。识阴等也。三超入金刚。如是等也。

    初引同诸佛中。如是等者。以其奢摩等法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行。所以识阴十种。亦是过去诸佛乘此心开而得道也。既曰乘此心开。自得识阴破而显真。非违隔于圆通者亡失知见也。又曰得无上道。自得任运流入果海。非背违于涅槃迷佛菩提也。总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尔。

    二位证相似中。识阴等。正明相似也。从互等。因似位而进乎真位。四十一位之分证。然六根清净真似不同。似即十信。所谓互用诸根。真即初住已去。所谓从互用中等也。下之于中发化亦应用此二意也。圆明精心等者。正显相似而见元明自性也。于中发化。谓六根清净也。如净琉璃。喻圆明精心相似所见之理。内含宝月。喻于中发化六根清净之用也。

    三超入金刚中。如是等者。有云。前文之干慧进至金刚干慧。乃从渐而进。是圆中之别也。此中超十信等。乃是顿入。是圆中之圆也。此盖不通教相者作是说耳。那得圆教更有圆中别圆中圆之分别耶。殊不知。四教中各有利钝两种。若夫前之所说圆之钝根也。此中所明圆之利根也。亦可谓法行信行之相殊耳。云金刚十地者。地上无明微细难破难断。从四加行去一登初地。难破者能破。难断者能断。如金刚之能坏一切坚利者。故云金刚十地也。等觉圆明者。前圆明精心。乃相似所显圆明自性。今是分证已极圆明自性。与妙觉所证相邻近矣。故云等觉圆明。入于等者。正明妙觉也。以其修奢摩他等三种因故。得是三种果。妙庄严海行满也。圆满菩提智满也。归无所得理满也。行满是显解脱德。智满是显般若德理。满是显法身德也。奢摩等三。乃是从性起修不思议圆融三法。故皆云妙。此皆泯修归性不思议三德秘藏。故亦云妙庄严海等也。以其所修皆是性修。所证皆是性证。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已上第二别显竟。

    自此是过去等第三总结之文也。分四。初此是下止观分析。二魔境下魔灭道成。三若诸下劝持神咒。四汝当下钦奉修道。

    初中。此是等能分析之止观也。觉明等所觉明之魔类也。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观也。若夫禅那乃止观不二也。但略之耳。此之止观乃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故云此是等也。既成菩提。魔类虽有五十之多。无不觉照明了而分析之。故云觉明等也。合言之。即前备举未知中汝犹未识等。

    次中。魔境等。谓阿难汝若修是止观。亦如过去诸佛魔境现前无不觉明以为诸识之者。故云魔境等也。自然洗心得正。不为魔外乘便。故云心垢等也。已上总明。阴魔下别明。阴魔等即四十八种。故云阴魔等也。直至等即声闻缘觉二种。故云直至等也。合言之即前之备举未知中。微细魔事等。彼此对看。无一不同。但前在不知。此在知耳。

    三中。必须假神咒为密助者。以其末世时不同乎佛世也。愚钝人不同乎阿难也。未识禅那无观可修也。不知说法无教可禀也。其中心也且欲修乎耳根三昧。在汝阿难看之。其人既在末世。又是愚钝。并不识观以起行及夫知教以开解。中心且欲修乎三昧。无论魔来恼乱。只恐自同乎魔耶。此时汝之阿难。欲令成其三昧。别无佗法。唯劝其一心持佛顶神咒而已。若其愚钝纵不能诵。或写于安禅之所。或带于行人之衣。以是神咒密助之力。所有微细阴魔一切等皆不能恼乱矣。如是三昧自得成就也。无他。此之神咒。十方如来无不因此得成菩提而降其魔。乃至无不诵此得入涅槃而传其法。更有一切金刚一切灵祇及夫天龙以至八部。无不护是神咒及护书写持是神咒者。所以有是之力。故云若诸等也。

    四中。汝当等者。意谓。在汝阿难等。现在修习。无不藉此止观除魔得成三昧。及夫末世中愚钝众生。亦无不藉是神咒远魔得就三昧。如是之力。非我释迦一佛者然。论止观。乃十方如来以此所修进论神咒。又十方如来因此所究竟。此乃十方如来及我释迦之最后垂遗轨范。不可不恭敬钦承之者。故云汝当等也。最后垂范者。唯属楞严一经最后非一期化导之最后也。前来初总明。二别显。三总结。合为第二约义开示竟。

    自阿难即从去。第三更释余疑之文也。已前辨破五阴中所生之魔。今正辨五阴耳。分二。初疑请。阿难等也。二答释。佛告等也。初又三。初阿难下经家叙相。二如佛下当机陈词。

    初经家叙相中。闻佛慈诲者。即所闻详辨五十种魔事也。忆持无失者。一自行。正在修习圆通自应无失。一化他。如来一一结劝亦应无失也。此亦三业恭敬。顶礼身业也。钦奉意业也。白佛口业也。以忆持为意业亦可。但非在一时耳。

    二当机陈词二。初申疑。即如佛下。二申请。即惟愿下。申疑中有三意。五阴等问五阴皆虚妄想也。又此等问五阴并次第尽也。如是等问五阴所诣界畔也。初问中。未蒙微细开示者。以前但结云坚固妄想乃至颠倒妄想。然非说其一一妄想所以。故云未蒙等也。余可知。

    二申请中。为此等者。总谓心不明。目不开。不能知见其五阴为本想心为并除次第尽及诣何界畔。若得如来兴无缘慈发明宣扬一一所以。不唯自之心目清明。更得为末世众生之眼也。故云惟愿等耳。盖此请意。近因末世众生乐修习者劝持神咒令其成就。远因一一结中劝其末世弘宣。所以为请而云作将来眼也。以其末世众生根甚愚钝。不识观之所以起行教之所以开解。而且乐修三昧。不知邪魔所恼。犹之乎无目者。然若能为他指示令得心目清净。是为作将来眼矣。

    二答释又二。初佛告去正答。二汝应去结劝。初又三。初答妄想。即佛告等。二答因界。即汝今等。三答销除。即此五等。初又二。初佛告下总释。二汝体下别释。初又二。初迷真起妄。佛告下也。二妄因元无。妄元下也。

    初迷真起妄中。精真等正明妄起。斯元等因迷有妄。初中。精真等。即性觉妙明二句。正是元明自性妙净明体也。非留下。谓真本无因果依正。而今有者依妄起也。则知非留二字应贯尘垢虚空句看。非留句。无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果也。及诸句。无见思无明五住烦恼之集因也。总而言之正报皆无。乃至句。并无依报可得耳。皆因等。正结因果依正本无今有皆妄之所起也。

    次中。斯元等真也。妄以等妄也。诸器世界。即五阴众生国土三种也。上云依正。今言三种。名数虽殊其体同耳。如演等。正喻妄之所起因迷而然。迷头。喻迷元明自性之真认影认起因果依正之妄也。

    二妄因元无分二。初妄元下正破。破无因也。二阿难下出意。意无因也。三是故下结示。示无因也。

    初正破中。妄元下出计。彼虚下斥破。初中。妄元等。非因缘计因缘也。迷因等。非自然计自然也。次中。彼虚句。举依而兼正也。犹实句。谓此依正犹之乎幻师幻出男女牛马者也。就相而论。所谓循业发现似因缘实非因缘。就性而论。所谓清净本然似自然实非自然。总是众生妄心计度。惑为因缘。惑为自然。元无因缘自然可得。故云因缘等也。破无因而兼破自然者。恐认无因计为自然。故并破耳。

    二出意中。知妄等。正出无因缘意。何况等。转况无自然意也。

    三结示中。是故等。以阿难不知五阴妄想为疑。所以前文皆明妄想。复结示云是故等也。以故别释一一示妄想耳。

    二别释分二。初汝体下正释。二阿难下结成。初又分五。次第可见。坚固。明色阴也。而用想阴酢梅悬崖者。以此中虽明色阴重答妄想之问。所以借此而为发明。及夫余四盖皆然耳。汝体等标举。如我等释明。是故等结答。云汝体等者。体即四大之色身也。正明色阴。故标举之。此之四大由父母赤白二渧而成。又二渧由父母想爱而有。故云汝体等也。汝心下。又由自心之想得来父母想中传命。传命者即托生也。所谓父母与己三缘和合而成身命。故云汝心等也。释明中。如我等。引事可知。汝体等。实验通即同也。意谓。汝体若不与酢梅悬崖虚妄者同伦。何因说梅口中随有水生。想崖足心随受酸起。此正妄想所致。则知汝体想中亦然。故云汝体等也。虽就想说。实明色阴所以。重举汝体验之如是。则知色阴即是汝之妄想。故结答云是故等也。坚固者。色以质碍为义故云坚固。又以己之托胎妄想投入父母交遘妄想之中。三缘交结而不可舍耳。

    二虚明。即受阴也。即此下释明。名为下结答。

    初中。即此等。重引前事。虽引前事意在乎受。故云真受。及夫受生因由二句即释能令二句也。汝今等。正明受阴。领受前之五尘境界顺我而有益者。违我而有损者。故云汝今等也。乃违顺损益不相同类。故云二现驱驰。如是则知受阴亦汝妄想。故结答云名为等也。虚明者。受是领纳为义。或领顺境为乐受。或领逆境为苦受。或领中庸境为不苦不乐受。名为虚通明了耳。

    三融通。即想阴也。由汝下释明。则汝下结答。

    初中。由汝等。谓想念不同乎色身。色身不同乎想念也。却色身随想受而使。故云汝身等也。不唯身随念。使心亦同之。故云心生等也。寤即等。所谓昼结于想夜驰于梦。正释心生等也。如是则知想阴亦汝妄想。故结答云则汝等也。融通者。想以取相为义。相为所缘。想为能缘。然相不自相。全因想有。名为融通彻达耳。

    四幽隐。即行阴也化理下释明。则汝下结答。

    初中。化理等。明其行阴密密迁移之相。阿难等。示其行阴元是虚妄体迁即为甲长等也。如是则知行阴亦汝妄想。故结答云则汝等也。幽隐者。行以迁流为义。化理不尽。生生无尽。人所不见亦所不知。名为幽深沉隐耳。

    五罔象。即识阴也。又汝等释明。则湛等结答。释明又二。初又汝下正明识相。二阿难下重示妄想。

    初中。忆念俱无者。既经年久。不唯妄之为无。即忆之念亦无也。次中。流急不见。似乍灭也。非是无流。似无耳。若非等。拣真明妄也。中串习几之串。字贯义亦贯也。如是则知汝之识阴亦是汝之妄想。故结答云则湛等也。湛是妄湛非圆湛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颠倒者。以其不知真谓之颠反认妄为。真谓之倒耳。

    三结成可见。

    二答因界中。汝今等者。牒前问而为答也。界即因也。又种族也。如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之义。盖小乘但知色是界。不知空亦是界。乃至但知妄湛是界。不知圆湛亦是界。彼乃是浅而非深也。若夫今之所明。色之与空皆是界。乃至妄圆二湛亦皆是界。此乃似深而非浅也。又可就五阴中如色为浅空为深乃至妄为浅圆为深也。故标举云因界浅深。唯色下。正明边际即界畔耳。湛入合湛者。上湛是妄湛。六识体也。下湛是圆湛。即元明自性八识之真体也。

    三答销除分二。初此五下法也。二我已下喻也。法中生因识有者。谓五阴初生时因识而有行乃至因受而有色也。灭从色除者。谓五阴将灭时。色阴灭然后受阴灭。乃至行阴灭然后识阴灭也。若以喻喻之。其生也如人着衣从里而渐增。其灭也如人脱衣由表而渐灭也。就逆顺先论生灭。约事理正指销除。初约理并销者。能达得色阴当体如来藏心妙真如性。无情不破。无法不立。那更有五阴妄想可得。故云理则等也。二约事次第尽者。以其生从次第而生。灭亦从次第而灭。例如三惑。虽在圆顿。必须先后而断。亦如脱衣者然。故云事非等也。然非先空次假后中为次第耳。如是之事非外乎理。如是之理非外乎事。乃理事相即。真俗并显。亦如即不妨六六不妨即也。喻中示劫波巾结者。指前六解一亡中所明也。巾喻元明自性。结喻生灭五阴。若论巾体。一不可得那可有五。今既有结。须从解一乃至解五也。则理则并销事则次第尽意在中矣。故云何所等也。如是阿难以三者为问。如来以三者为答。无不明了。故下有结劝一段二结劝中。汝应等者。因前阿难请云。清明心目作将来眼。上来一一既为答明。心目已得清净。故云心得开通。自行成矣还应化他。所以劝他传示于将来也。令识等。正出末世弘宣之利益也。深厌自生者倒文也。应云自生深厌。若正行若助道合为正宗已竟。

    自阿难复有人去。第三流通之文也。如来说法必欲永永流传。盖不止利益一方一时而已。要令未来未来一切天上人间他方此土无不蒙其教法而证常住真心耳。大分为二。初如来劝流通。阿难等也。二经家结流通。佛说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约灭恶劝。二阿难下约生善劝。初又三。初举能较。即阿难下。二举所较。即佛告下。三正较量。即得福下。初又二。初阿难等问。二阿难等答。

    初中。遍满等者。所施之物贵而广也。持以等。所供之人尊而多也。心无等。能施之心专而切也。自应福多。故阿难答言虚空等也。

    二举所较中。诸佛如来等者。欲显殊胜功德。先示能说之人无虚妄也。变其地狱等者。以其所修耳根圆通法门无非三观圆照以显三谛妙境。那有罪业可得。所谓销落六尘应念化成无上知见也。

    三正较中。得福等者。以其所诠无一而非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既云如来藏性。则何法而不具足及夫元明。又云周遍法界。则何处而不弥满及乎圆遍。则知如来藏性既周遍法界。则前人所施之物虽贵而广。所供之人虽尊而多。自不能超越乎如来藏性与法界周遍也二约生善劝中。以其达得藏性本空而具足圆满。若依之而诵。则所得之功德亦复如是。故如来虽穷劫广说犹未尽也。依我教。即依经而开圆解也。如教行道。即依解而起圆行也。直成菩提。即依行而入圆证也。则知依我句劝其流通究竟坚固之教经。如教句劝其流通究竟坚固之行经。直成句劝其流通究竟坚固之理经。此是正道。无复句劝其流通。助道中精研七趣以兼详辨五阴等经也。若正若助既为流通。而究竟坚固之总名在乎中矣。故不复言经家结流通其意可知。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十(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