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楞严经玄义最新章节!

非一时。天台判摄通轨收经不无其例。如四明祖师光明玄记云。以凡判教有前后分。前分有次。后分不定。后虽不定须摄归前。今经前分有次。后分不定。摄归方等无容置喙矣。

    问若不一时。何故经文连贯生起都无间断耶。

    问既不一时。何无追叙昔事乃成一席之说。况与摩登伽经所叙无别耶。

    答此乃结集经者要成部类庠序次第生起有由参入后事。故连环不绝似乎一席。故报恩经优波离问佛曰。佛云何一切说。为应时适会随宜说耶。为当部党相从说耶。答佛随物适时说一切法。后诸弟子结集法藏以类撰之。

    问若非不一时经有知呵。非弹偏意耶。经有空藏等文。非淘汰意耶。经有回向上乘。非会归意耶。

    答由此而知。正显说不一时。

    问若不在方等。阿难示堕淫室。启请楞严大定。执心在内在外。局见在面在眼。小大同谭。摄属何耶。

    答约此前分。而判正属方等。

    问圆师云。纵异阿含岂殊方等。意谓此经味同醍醐不属方等。且醍醐之圆岂殊方等之圆耶。不亦迷法华纯一无杂之旨乎。

    【注】圆师释四卷中摩登淫息得阿那含云。此经惟圆。登伽所以证小者。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而皆解圆。今云那含。即圆教相似位也。登伽实行乃证那含。阿难权人示居初果。若以登伽惟作小释者。则使此经全同阿含。纵异阿含岂异方等。

    问玄文云。藏通别圆之圆义遍三时。三时之圆即同第五。与法华无二无别更不须开。若谓第五之圆不同方等者。不亦违背祖教乎。

    问若以此经之圆不与方等圆同。方等云。譬如日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此等语言不成偏劣耶。

    答诚如所破。

    问若不在般若。匿王同佛六十二岁。数齐般若。岂定法不定年乎。

    答若约年定法则应属般若。今为不专般若空慧部类。故摄后向前而判归方等矣。

    问若不在法华。经有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心悟实相等文。如何会通。

    答若约后分则文属法华。若约当分则方等中圆。即第五时圆也。

    问判教既约五时。五时通别。此教何收。

    【注】妙玄云。夫五时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无量义云。次说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经。

    (释签云。二经者。谓般若法华。以般若亦得名华严故。法华佛慧。不殊初故)又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槃。或见如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若无量劫。或见如来丈六之身。或见小身。或见大身。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于虚空无有分别无相无碍遍同法界。或见此处山林土地沙。或见七宝。或见此处乃是三世诸佛所行之处。或见此处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之法(释签云。彼经既有住世无量劫之言。又见报身莲华藏海说心地法门等。故知华严至涅槃后。以彼像法决疑结涅槃故)夫日出初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余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况前教耶。

    ○若修多罗半酪之教。别论在第二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如迦留陀夷于法华中面得受记。后入聚落被害作结戒缘起。又如身子法华请主。后入灭。均提持三衣至佛问(云云)岂非三藏至后耶。(释签云。二人虽于法华得记。此后犹作三藏结戒之缘。故知三藏至后)释论云。从初鹿苑至涅槃夜。所说戒定慧。结为修多罗等藏。当知三藏通至于后。

    ○若方等教半满相对。是生苏教。别论是第三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陀罗尼云。先于王舍城授诸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祇陀林中。复授声闻记。昔于波罗奈授声闻记。身子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释签云。言此经至法华后者即指王城授记。同于法华舍卫国记。即指方等在法华后)故知方等在法华后。

    ○般若带半论满。是熟苏教。别论在第四时。通论亦至初后。何者。从初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又释论云。须菩提问毕定不毕定。当知般若亦至于后。(释论云。大论三十九先举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为毕定为不毕定。佛言毕定非不毕定。须菩提言。为何处毕定。佛言。非二乘道中。须菩提复问。为初心菩萨。为后心菩萨。佛言。初心及跋致皆悉毕定。须菩提于法华中已闻菩萨得记。故已毕定。今复更问。故知须菩提更为未入者问。故知法华之后更说般若明矣。般若不殊故。结集者同为一部)。

    ○若涅槃满教。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何者。释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前来诸教岂无发心菩萨观涅槃耶。大经云。我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河沙世界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等无有异。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此则通至于前。

    ○若法华。显露边论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故身子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岂非证昔通记之文。(释签云。通记者。昔日授记。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无希取。况约秘密已记二乘。据斯以论。通至鹿苑)。

    答古师所谓收通归别也。

    问结经须约文通义通摄归时味。此经文何通义何通。文何归义何归耶。

    答北峰本无师云。文通义通者。如后分华严及方等陀罗尼之流。乃结集经家收通归别。皆文通也。若义通者。如般若明华严海空。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此于他部明华严义。不必结归本部。今楞严经。前分有次。后分不次。收归方等似合其宜。如先达所谓。一代教中除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别部帙外。凡所说小乘皆收归鹿苑。凡所说大乘皆收归方等。柏庭玄览云。但非四时所摄悉得以方等通收之。此经既不专余四时部类。谓属方等则无余论也。虽经有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之言。但云令汝会中而已。固不与法华同日而语。政使出于方等不妨以弹斥意密示与进。况时在其后说。亦无违。(文)此则经之前分正属方等。是故云尔。若经有耶输受记等文。应是后分经。乃结集家收通归别结归前文。此正通五时中。文通之类也。

    问此经为全分耶。为有前后分耶。若有前后。何处为前。何处为后。若然者。以后归前耶。以前归后耶。

    答此经有前后分。但所判不同。长水师乃以第八卷文殊问名已还判为前分。广辨七趣去判为后分。神智师判前后分则不定指。谓经文有次第者前分也。互相指者后分也。结集者以后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如金光明经是方等后分乃指般若。为己广说空。若其然者。今经波斯匿王年六十二。又云。是名妙莲华。定性声闻及诸一切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岂非亦是后分之经耶。今详二说神智为当。

    ○后明八教诸门四悉本迹

    此中寄明地位。盖位不离教故。

    问此经若是顿教所摄。经文何故从粗入细自浅而深。如七徴八辨五阴六入十八界等次第入藏耶。又如初果而之二果。阿那而之罗汉。此皆渐入之相。云何为顿。

    答夫言顿者须分人法。若论此经所说之法则一向是顿。如经初发轸即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举此一端余可知矣。其阴入处界虽次第而宣。乃次第之渐非渐顿之渐。所谓说虽次第理非次第也。若论能入之人。先假七徴八辨。然后初果而之二果。阿那而之罗汉。似应判入渐教。然观当机。最初即以奢摩他等而为请由。至于不历僧祇顿获法身。是亦不渐中渐入之渐。终非偏渐之渐也。

    问此经若是渐教所摄。云何经有忽然狂歇头非外得歇即菩提不从人得之文耶。

    答以此而知。正属于顿。

    问若谓是渐。渐初耶渐中耶渐末耶。

    【注】渐有二。一渐部。二渐教。顿亦如是。前问顿渐之渐渐教也。今言渐初等者渐部也。渐部有三。阿含为渐初。方等为渐中。般若为渐末。若方等四教并谈般若。带通别二正说圆教。则前之二三部教俱渐。后之圆教部虽在渐教实在顿。乃圆顿之顿也。

    答是渐中。

    问若渐初者。阿难在家属十二年前。阿含第八年中方始出家。其年八岁。纵尽阿含止年十二。岂被摩登牵摄淫躬抚摩而毁戒体耶。由此推之。明知不属渐初。宁有定法不定年乎。

    答正由此说。不作渐初。

    问若中末者已如方等般若所夺必。谓中末云。何会通。

    答今经既属方等故是渐中。然是渐部之渐。终非渐教之渐。会通之文已如前说。

    问此经若是秘密教收。如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说不定。或为此人说渐或为彼人说顿说不定。说默相对互不相知方为秘密。今经之文何为秘密耶。

    答此经是显露非秘密。

    问此经若是不定教收。此则如来不思议力。一音演说。随类各解。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方为不定。今经乃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各各普获金刚三昧。又云。如阿难辈习漏未除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如此同闻同解。何为不定。

    答诚如所谕。非不定也。

    问经有天龙八部有学二乘新学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惟性比丘尼别成罗汉。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如此闻同证异。是不定否。

    答约证虽殊。约解恒一。故非不定。

    问此经若属藏教。文云。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又云。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又如二十五圣之中有诸声闻指称鹿苑所证。此既追叙昔事。明知不属三藏。何为摄耶。

    答诚如所谕。不属藏教。

    问若非藏教。阿难不知心之内外目之所在。执眼能见。认贼为心。与藏胡别耶。

    答此是大权引物入如来藏。从凡至圣深浅阶差。文虽似藏。意非藏也。

    问此经若属通教。所谓通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此经何处通前何处通后耶。

    问此经若属别教。所谓别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此经何处别前何处别后耶。

    答今经始末惟谈圆义。通别两教不能预此。

    问此经若属圆教。理宜饱餐王膳。云何经有不知寂常心性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之言耶。

    答此是首卷之文。当机正为显发圆义故。以不知寂常如人说食之问以为请由。若第三卷中不历僧祇顿获法身。方是当教中圆饷餐王膳也。

    问凡立地位必依教为。此经地位依何教耶。

    答依圆教也。

    问依藏经有地等。依通非止十地。依别无明品多。依圆名字相滥。今经地位云何定耶。

    答诚如所并。不属前三。以义定圆。名则不滥。

    问一家明位。以经论异文有借位之义。此经地位。借何教名名何教位耶。

    答今经位名。三教俱借。借三教名名圆教位也。

    问大品通教有干慧地。今经圆教亦立干慧。何耶。

    答此正今经借通教位也。

    问藏教加行有暖顶忍世第一位。今经列为圆教加行。何耶。

    答此正今经借藏教位也。

    问常途立位。等觉一生即入妙觉。今经等觉之后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何耶。

    答此正今经借别教之位。如缨络别位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幢慧。是也。由此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破最后微细无明。而今始获故云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问如此位次参杂。为名同义异耶。为名同义同耶。

    答虽借前教之位。是种种地皆以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故。名虽乍同而义理迥异。

    问四教各有四门。此经何教何门入道耶。若藏之四门。则门门皆见藏义。今经一一会归藏性。岂藏门之义乎。

    答今经乃依圆门入道。而三藏之藏盖以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为义。比之如来藏性具足十界三谛霄壤相悬。又藏等诸门虽皆见藏。但是约三界生灭实有之有灭有归无之空。而互论双亦双非以离断常而已。今经会归藏性乃秘藏之理。故空则十界三谛俱非。有则十界三谛俱即。双亦双非则十界三谛俱非破立。岂藏门之足较哉。

    问若通之四门应见通义。云何递递生起世界众生业果等事耶。

    【注】通之四门应见通义者。通教入道门虽有四。要之通以幻化为主。故妙玄云。通以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乃至涅槃皆如幻化。譬镜中像。虽无实性而有幻化头等六分。是为有门。诸法既如幻化。幻化本自无实。无实故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镜中像假有形色本不可得。是为空门。诸法既如幻故名为有。幻不可得故名为空。如镜中像见而不可见不可见而见。是亦空亦有门。幻有尚不可得况复幻空而当可得。即是非空非有门。

    答四教四门虽殊。莫不皆以因缘生法为所照境。故通之四门。皆历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以明如幻之义。即今经世界众生业果递递生起亦其事也。然所照之境虽同能照之观则别。以今经所诠惟圆门故。虽有如幻三摩提及如幻等十种深喻之言。此是圆家妙体三止义言如幻也。

    问若别之四门。经中止用一奢摩他。何耶。

    【注】妙玄云。别教四门。所据决定妙有善色。不关于空。据毕竟空不关于有。乃至非空非有亦如是。(文)是故能入之观三不相即。要须先空次假后中历别而进。今经前后既止用一奢摩他。故非历别义也。问经之前后亦有时言三摩。有时又双举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云云)。至总结禅境又云禅那现境。何言前后止一奢摩他耶。答经之前后。虽有三名。皆是奢摩他中间出此义。已如释密因中说。又言毗婆舍那者。所谓奢摩他中毗婆舍那也。故知虽有三名只是一义。盖今经标心在于大定。以奢摩他属于定故。

    答诚如所难。非别门也。

    问若圆之四门。云何闻大证小止得小果耶。

    答今经闻大证小惟摩登庆喜二人。摩登既非当机且置不论。若庆喜所证。名虽在小义无不圆。盖圆家断惑亦约不次而次。所入因位比前三教亦不齐而齐。如初信断见惑与初果齐。乃至七信断思惑与四果齐。所谓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也。阿难既先是小乘。经家乃顺其本习即以小果叙其圆证。况部在方等。借位宜然。若不尔者。则当机自叙不历僧祇获法身等语难以会通矣。

    问四教之中。单约有等四门何门入道。有门不应一切俱非。空门不应一切皆是。双亦双非例此可推。其入道者是何门耶。

    答经中所以一切俱非俱是等者由今经圆教四门等开。门门法界摄法无余。故说空门非则四门俱非。说有门是则四门俱是。至于双亦双非莫不咸尔。盖他经所说。乃以六凡为有。二乘为空。菩萨为双非。佛界为双亦。今经既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妙明元心十界俱非。此即空则四门俱空也。又云。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此即是则四门俱是也。又云。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四门俱离即离非以为双非。四门俱是即非即以为双亦也。然虽四门俱立。而入道之要。约义当依有门。有门即十界也。以四门皆不离十界而说故。故依有门所修之观。曾于释名之中备明十乘观法。皆是此义。是则经中或奢摩他或三摩或禅那皆须照此妙有。耳根圆通即其要焉。经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云。但于一门深入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又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又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又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皆此谓也。

    问四门之中各有四悉。是何悉檀得益耶。若为人何处为善根未发耶。若世界何处为未种善根耶。若对治何处为未破恶耶。若第一义何处为已熟耶。

    问四悉既称利益闻者。此经何处是信戒进念而得开发谓为人耶。

    问悉中既有世界。此经何处是欢喜赞用受行耶。

    问贪恚愚痴豁尔冰消谓之对治。革凡成圣入法流水谓第一义。今经何文是耶。

    答一经所说无非如来以四法遍施众生。若随闻获益。其文盖多。今且以一人言之。如阿难为登伽所摄。即未种善根也。七徴八辨正是为种善根。而阿难犹故种种迷执。即善根未发也。约阴入处界明如来藏广破因缘自然正是破恶。而阿难犹执世谛以疑第一义谛。即恶未破也。如来更约如来藏性色真空以明七大非和不和。直使阿难情尽理穷。即是善根已熟也。及乎豁然大悟顿获法身于如来前说偈赞佛。所谓欢喜赞用等四益一时顿得矣。此犹一往。若二往说。世界中非无为人等。乃至第一义中非无世界等。如如来藏者。第一义也。乃历阴入处界种种差别而辨。此即世界也。莫不拟宜当机令生正念。即为人也。广破因缘自然。即对治也。是故一经之中种种言说。若以意会。无非悉檀。

    问既有四悉。必对五章。且为人何对耶。乃至第一义何对耶。

    答妙玄云。世界悉檀对释名。名该一部。世界亦冠于三。第一义对体最分明。为人对宗。宗论因果为人生善义同。对治对用。用破疑滞。与治病事齐。分别悉檀对于教相也。

    ○终推机应以尽疑情

    问此经机应。为本耶。为迹耶。本经何不显迹为久耶近耶。

    答此经机应是迹非本。亦是近迹非久迹也。开迹显本功在法华。今经方等未预其事。

    问应者佛也。佛为弟子之师。今师之本为道树已前之本。为道树已后之本。前则无文所据。后则碍同法华。其本也何定乎。

    【注】道树菩提树也。自世尊近迹言之。六年苦行已毕。于菩提树下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言道树已后之本。即始证之实智也。若言道树已前之本。此中仍有远近。法华寿量品尘点尘点所喻之劫为远本。道树已前一节两节去为近本。今云道树已前之本。即寿量品中之远本也。言前则无文可据后则碍同法华者。诸师既判此经同于法华。应是远本。奈何无文可证。若云道树已后之本。又与法华远本有碍矣。

    答若论说法华之佛即是今佛。法华既指远本为本。今佛之本又岂异乎。但此经未经开显。虽有远本。敝而不言。随情而说。犹是道树已后之本。既有碍于法华。不同醍醐也明矣。

    问机者二乘弟子也。今弟之本为未入权实二智已前之本。为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之本。先解行权若未开显。虽本而不敢言。今经既无开显。何谓同于法华。

    【注】妙玄云。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今法华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

    问此经之应。若谓是本。本则同于法华。法华云。我实成佛来久远若斯。又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成佛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若以此经同于法华。何故无如是言耶。

    答诚如所谕。非远本也。

    问华严前后推之远迹近迹。楞严得非近乎。

    【注】言华严前后推之者。自华严已前。尘点劫已后。中间数数唱生数数唱灭为远迹。华严已后五时施化为近迹。

    答诚如所谕。是近迹也。

    问所言本迹者。此经本迹。为即迹之本即本之迹。若迹本不二。义同法华。何无文证耶。

    答若约当部言之则本迹有殊。若跨节会之则本迹不二。未经开显。故无证文。

    问此经之机何机耶。为权耶实耶。若如孤山等诸师。谓是大权。虽是小果即同大证。所谓名同体别。若尔苟按位升进。进何位。接何位。能接之教为别耶圆耶。

    答当机庆喜诚是大权。若按位升进。则所证初果进今二信。二三果进四五六信。既是升进信位。即是圆教受接。经虽无文。义合如之。

    问夫应者佛也。此经之应是何佛耶。为本菩提树下生草为座之佛耶。为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之佛耶。为莲华藏世界大宝华王为座之佛耶。为以虚空为座之佛耶。机之与应乃教之大节。置而不明。为可乎为不可乎。

    答生草为座者藏教佛也。天衣为座者通教佛也。宝华为座者别教佛也。虚空为座者圆教佛也。圆佛是法身。别佛是报身。藏通是应身。法身属本有。是一性。报应是庄严。属二修。虽是一性全性起修。虽是二修全修在性。如天王三目世伊三点。举一即三言三即一者也。是故四教三佛。难以相之多少而定胜劣。须以鉴机及所说法。在圆则圆。在偏则偏矣。如今经教主。若约现迹而观。始既休夏自恣赴波斯匿王之请。洎阿难答发心见相之由又曰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岂非藏教丈六老比丘乎。及乎敷演经义则唯一圆理。观机拯溺则独一圆鉴。由此而稽。又是圆教法身之佛。今以生草为座者。盖是为化穷子示现如斯。所谓脱除缨络细软上服更着粗敝垢腻之衣。其实垢衣内身即是缨络长者。祇为未经开显。群机犹未即知。若观阿难说偈赞佛。然亦未尝不知。今佛即以虚空为座也。问今经唯演圆常。此说可尔。若鉴机者。且经文何处是其鉴机那又知是圆鉴。答天台云。佛之鉴机有乎多种。若言一日三时入定观可度机。此三藏佛照九界机析空感应也。若言即俗而真不须入出任运能知。此通教佛照九界机体空感应也。若言用王三昧历别照十法界机。此别佛次第感应也。若言王三昧一时照十法界机。此法佛圆妙感应也。今阿难既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正是佛界寂光之机。经中又不言入定观机等事。但云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此知之一字。即是无缘慈悲。寂而常照之地。所谓以王三昧一时顿照者也。问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此则正同通教不须入出任运而知。云何谓是圆鉴。答任运而知界内通佛。界外圆佛皆有此义。须以所鉴机之多少理之偏圆以分胜劣。如藏通两佛。与而言之。虽云能照九界真俗。夺而言之。秪能照于八界真俗。以菩萨所证同二乘故。若别圆二佛。俱能照于十界三谛。惟有次不次之分。今经既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十界三谛俱非俱即俱非破立。以后验前。故知必是圆鉴。

    上所录百问。是先师再定之藁。故与旧刻稍有开合去取之异。其间虽前起五章后讫诸门四悉等。求其正意。惟在辨明时味。盖为时师[蔑-戍+目]于法华纯绝之圆。混同方等对粗之妙。故委曲搜敡以成百问。观其末云。机之与应乃教之大节置而不明等(云云)。此其意良亦勤矣。研味之者。须识旨归。

    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卷第四(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