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大乘广五蕴论讲记最新章节!

    【1】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大乘广五蕴论》曰: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心不相应行法,具足应称‘色心不相应行’。此在五位百法中,是五位法的第四位法,计有二十四种。但在五蕴中,则列入行蕴统摄,行蕴中有相应行与不相应行两大类,相应行是四十九位心所有法(以不摄受、想故),不相应行就是得等二十四法。此二十四法何以名不相应行呢?不相应行有下列三义:

    一、不相应行无缘虑的作用,故不与心、心所相应。

    二、不相应行无质碍的作用,故不与色法相应。

    三、不相应行是生灭变异之法,也不与无为法相应。

    此二十四法,不似色、心、心所实有体相————种子所生的实法,而是依心王、心所、色法三法分位假立之法。《成唯识论》曰:‘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实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但《广论》仅列出十四种,未列出之十种没有解释。现依《百法纂释》之顺序及诠释,分别叙述如下:

    一、得:得者成就不失之义,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名为得。《广论》曰:

    ‘云何得,谓若获,若成就,此复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如其所应。’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得者,成就不失之义,谓色心生起未灭坏,是生缘摄,受增盛之因。即凡夫有所得心,三乘有所得果,如得金时,金非时得,金乃是物,得非是金,有名而无实,故云不相应也。’

    二、命根:命根谓有情的寿命。《广论》曰:

    ‘云何命根,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为性。’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命根者,依六识能造之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一期色心不断功能,假立暖识为命根耳。以识住则命存,识去则命卸故。’这是由过去世的业力,决定今世寿命期限,假立暖、识为命根。

    三、 众同分:众者大众,同者相同,分者一部分。意谓与大众相同的一部分,如人与人同,天人与天人同。《广论》曰:

    ‘云何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众同分,类相似故,以万物各有同类,有人法之别。人同分有者,如天同分,天与天是一类。人同分,则人与人是一类。法同分者,如心同分,以心王心所是一类。色同分,以十一色法是一类。故云依人法假立此名。’

    四、异生性:异生性是不同的生性,如凡夫妄计我法,不与圣人二空智性相同;其他众生,亦各不相同。《广论》曰: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异生性者,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上一分功能,令六趣十二类之差别不同,故云异生性。......’

    五、无想定:这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广论》曰:

    ‘谓离遍净染未离上染,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此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忻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外道修无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

    六、灭尽定:此又名灭受想定,这是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广论》曰:

    ‘云何灭尽定......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谓六转识。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皆灭尽定。’

    此在《百法纂解》中则谓:‘言灭尽定者,六识王所已灭,及七识染分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修无想定,前六识不起现行,修灭尽定,兼灭第七识的心王心所。

    七、无想天:亦称无想报,是修无想定所得的果报。《广论》曰:

    ‘云何无想天,谓无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无想者,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故感彼无想天果,名无想报。’

    【2】、名身、句身、文身

    八、名身:名者名词,身者聚义,这是能诠自性的语言,如松之一字为名,松树二字为名身。《广论》曰:

    ‘云何名身,谓于诸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等。’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名身者,乃诸法各有其名,能诠自体。单名为名,如炉瓶等。二名已上,方名名身,如香炉花瓶等。三名已上,名多名身,如铜香炉锡花瓶等,乃诠别名之身也。’

    九、句身: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用以诠释诸法的差别意义者。《广论》曰:

    ‘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句身者,单句为句,如菩萨等。二句为句身,如大菩萨等。三句以上为多句身,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故。’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