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清代八股文最新章节!

    八股文是专为科举考试及其他考试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因而解说清代八股,也必须概括地介绍一下清代的考试制度。在前引《光绪东华录》辛丑十月所记不准使用八股文的各种考试中,曾说“嗣后乡、会试”、“生员岁科考试”、“考试试差、庶吉士散馆”、“进士朝考、论疏殿试策问”等几种。这里说的很概括,把出身考试和差事考试并在一起说,看来也很简单,实际上则不然,清代的法定考试制度,说来则是很复杂的。而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是和八股文密切相关的。清代社会上一般把“八股文”叫作敲门砖,意思是用它敲开仕宦之门。能够中了进士,作了官,就不需要八股文了,就可如丢掉敲门砖那样丢掉了。此说最早于清初即十分流行,冯班《钝吟杂录》云:

    “人于其所业,当竭一生之力为之。毋求其便者,必为其难者。吾少年学举子之业,教我者曰:此敲门砖也,得第则舍之矣。但猎取浅易者,可以欺考官而已。远者、高者,不务也、必无人知,则质矣。后从魏叔子先生见缪当时先生,二先生之言曰:欺人者,欺之以所不知也,尽天下之人方竭才力以为举子业,谁不知者,而子欲欺之以浅易,子其困矣。”实际上也不尽然,固然纵使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将来可以放主考、放学台去考别人了,还要自己作什么八股文呢?岂不知翰林院的庶吉士,还要参加派差事的考试,叫作“考差”;翰林院的翰林作到一定时期,也要考试,看看你学问荒疏了没有,如果成绩不好,则把你派到外省去作地方官,不让你再作翰林院庶吉士,叫作“散馆”,这些考试,也都要考“八股文”。因此翰林院的官吏如庶吉士、编修等,平时也不能把八股文丢掉,还是要经常练习。如《林则徐日记》嘉庆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记云:

    “司文会,出《四书》题:‘性相近也’二句。诗题:‘仁义为巢’,得‘巢’字,‘故人家在桃花岸’、得‘花’字。本日作文一篇。”

    三月初一日记云:

    “兰卿司文课,课题:‘居之无倦’二句。诗题:‘辟宇启论,得‘才’字(《晋书·陆云传》);‘騑马辍解’,得‘春’字(《后汉书·章帝诏》);‘多少楼台烟雨中’,得‘与’字(杜牧之诗)。是日因须写信,未作课文。”

    当时林则徐、李兰卿等人都是翰林院庶吉士,已是七品官了。仍要按时举行模拟考试,练习作八股文、试帖诗。随时在作各种考试的准备。而这些人已经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等大小考试不知多少次,烂熟的八股文也不知写过几百篇、上千篇了。下面把这些由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各种考试大体作个介绍。先从最低级的童生考秀才说起。秀才是最起码的功名,但是考中一个秀才也不容易。而且纵然考中了,要始终保持住秀才的身份,也还要不断地练习作八股文,以保证每年的岁考顺利过关。

    由具备了参加考秀才的资格——童生,到考中秀才,要经过县考、府考、院考三个等级。一个儿童,读了十来年《四书》、五经,学会了写八股文、试帖诗,想奔一生前途,就得参加考试。清代地方建制,是县、州(府辖州同县,直隶州归省直接管),府、省至京城朝廷中央,地方是三级。各省各府、州、县大面积乡村中各村镇读书儿童,遇到本县县官布告考试日期,向县衙署礼房报名参加考试,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在世、去世、曾否作官等履历。并要同考五人互相联保的文约、本乡廪生保证的证明书等文件,保证没有冒充本县籍贯、不在服丧期中、不是顶替别人,不是假造姓名、身世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直系子孙,方准应考。试卷由县衙署准备,发给考生,红格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字,共十数页,附草稿纸,统一规格。交卷时连草稿纸一齐交。考试用品笔墨自带,食物自带,由本县官主试,要考好几场,但最重要的是头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当天下午交卷。试《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诗、文书写皆正楷,按一定八股格式,文章要点句、每一股画一勾标明,叫“勾股”,文章三百字完篇,不得超过七百字。卷子姓名弥封,只有坐位号数。按成绩发榜,榜很特别,每五十人写成一大圆圈。第一名先写抬高一字,二名以下以次向左按圆形次序书写,至第五十名正好写到第一名之右侧。第二圈第一名实即第五十一名不再提高,但仍在上上正中间,每一圈谓之一圈、或一图、或一团。这是县考正场,俗名“考童生”,考在第一名的叫“案首”。考在前二三十名的,县官都要面试。正场考完,还要考二、三、四场,不过只是形式,不考也可以。但不少考生还愿参加,目的是增加考场锻炼的机会,多作几篇八股文试帖诗而外,还可写经文,律赋等,为将来参加乡试、会试作准备。全部考完出长榜叫“长案”。

    县归府管,县试之后,就要到府里考府试。府考主试官即本府之知府,第一场为正场,仍作八股文即《四书》文二篇,试帖诗一篇,一切办法均与县试同。府试正场之外,也要考二、三、四场,有时县试、府试可至五、六场,不愿参加者听便。这些正场外的考试,用现代话说,等于正式考试前实际观摩练兵。因府试长榜发后,榜上有名者才能参加考秀才,叫院试。府试长榜第一名叫“府案首”,这一个照例考秀才时要被录取为秀才。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都是作八股出身,这里有段好资料,可见他们参加县试、府试情况。《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有“戊戌”(一八九八年)日记,其中二月、三月中记云:

    “接绍二十三日函:附来文诗各两篇,文题一云‘义然后取’,二云‘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诗题一云‘百花生日’(得花字),二云‘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枝字),寿洙邻先生改。”

    “二十日,晴,下午接绍函,并诗文各两篇。文题一云‘左右皆曰贤’,二云‘人告之以过则喜’。诗题一云‘苔痕上阶绿,(得苔字),二云‘满地梨花昨夜风’(得风字)。”

    十月以后记云:

    “十一月初六日,会稽县试,予与大哥均去。”

    “十一月二十九日:阴。下午往学前看县考大案,凡十一图,案首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材兄三图三十七,仲翔叔头图二十四,伯文叔四图十九。”

    十二月二十四日记府考大案:“予四图四十七,大哥八图三十,伯文叔二图二十二,仲翔叔二图第四。会稽人共十图。”

    “日记”是周作人所记,并在引用时解释道,府考时鲁迅已到南京上学,因考过县考,为了保留名字可以参加秀才考试即院试,托人代考府考。清末考试规则渐松,这种小考可以代替,比较马虎了。

    会稽是绍兴府首县,县衙、府署在一个城中,考生家住城里的自然方便。如住乡间,那来往就不便了。

    经过县府考试,取得童生资格,童生名册经府衙送呈学政后,这些童生才能参加秀才考试。“学政”是专管考秀才的官名,先将这个官职作一介绍,才便于说清考秀才的情况。“学政”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正式名称是“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北京各部侍郎、京堂、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简用。三年一任。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分和八月由北京钦命简放,分省分远近,按驿前往各省,于年终到任。学政的工作是到省巡历各府,主持岁、科两试考秀才。童生考秀才,每三年中有两次机会。逢丑、未、辰、戌年叫岁考,寅、申、巳、亥年叫科考。学政到任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科考为送乡试之考试。按成绩由学政编造名册送省城布政使(俗称“藩台”)衙门,准备赴省参加乡试,即考举人。岁考则为对已进过学的秀才的成绩考察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考一等者叫“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由公家发给一定生活费,“廪”是国家粮仓的意思,“廪生”全称叫“廪膳生”即按月向公家粮仓领口粮的学生。考的最不好的可以处罚,革去顶戴。已进学的秀才在原籍,每遇岁考,必须参加。俗话说:“秀才好作岁考难”,就是指此。岁考清初均《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乾隆后,岁考八股一篇,经文一篇,试帖诗五言八韵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则。科考《四书文》一篇,策一道,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经一段,是为乡试作准备。考试日寅正点名,即日交卷,书法正楷。

    学政于所在省赴各府举行科、岁试,考试这些老秀才的同时,另择日期,考试各县的童生,因学政都带有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的职衔,所以童生接受学政的考试,叫作“院试”。考场叫贡院、试院,或叫考棚。正场考《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考试时学政亲自点名,核对十分严格。担任保证人的廪生(即上届岁、科考一等每月领公费的老秀才)认清楚,搜查所带文具物品等等,领弥封卷进场封门,题目写在木牌或牌灯上,人扛了在场中四周行走,参加考试的抄下题目作八股文,两文一诗,当天交卷。第二天有时学政还要提覆,即指名面试某人。然后还有复试一场。经过县、府、院试三关通过,榜上有名,才能“进学”,作个秀才。

    童生考秀才,在年龄上没有限制,最小可以小到十三、四岁,大的也可以是五、六十岁。《儒林外史》一开头写的周进、范进,都是五十多岁老童生。周进是考不进秀才,别人凑钱捐了个监生资格进场考举人得中。范进则是从二十岁考起,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考进秀才的。这些人几十年中为了取得这个起码资格,那八股文真不知读过多少,写过多少了。

    考进秀才的人,前面谈岁考、科考时,都已说过,这些人在原籍每三年中,就要参加两次学政主持的八股文、试帖诗考试。如果遇到乡试年分,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那就算有了出路。如考不中,回到县里,继续作秀才,还要继续参加岁考、科考。如三次或五次不参加岁试、科试,便取消秀才资格。因而在此期间,还要随时练习作“八股文”。一句话:清代秀才和八股文是结了不解之缘的。

    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