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八识规矩颂讲记最新章节!

    一    识者心之别名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八识’二字,尤其是这个‘识’字,要特别加以诠释。识是什么?  <大乘义林章> 曰:‘识者心之别名’。因此、识就是‘心’。在唯识学上称识而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大乘广五蕴论> 上说:‘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这样看来,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那么,或有人问:‘心又是什么呢? ’依照佛经上说,‘心’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原来依照佛教的教义,所谓‘宇宙]  (物质世间,我人赖以生存的环) 和人生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不是神 (大梵天或上帝)所创造,不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的。

    照佛经上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这在佛经上叫做‘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有‘有情世间’————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器世间’————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兹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著我们物质性的 身体在内,此即所谓‘色身’。

    二、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于‘知’,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造作’,行为的后果就是‘业’————身、语、意三种业。

    五、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就是在六识之后,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在唯识学上称为‘八识心王’,也就是‘八识规矩颂’中八识二字的来源。

    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五蕴假合之身’。五蕴又称‘名色’,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 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识蕴是‘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四蕴是‘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如下表所示:

    识————————————————————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我所

    想————————————————————┤

    行————————————————————┘

    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

    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于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释颂题: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于此先解释颂题如下:

    一、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