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理想之书最新章节!

)留下了痕迹。迦腻色伽举行了最伟大的佛教会议,将佛教的影响远播中亚,甚至更远。伟大的笈多王朝(Gupta)步武其后,但所有这些只是完善了阿育王最开始的工作。

    印度高僧龙树闻名于中国和日本。公元2世纪,他效法先贤马鸣菩萨和世友菩萨(Vasumitra)。世友菩萨以前是迦腻色伽佛教会议的主席。龙树拟定八戒,确定了佛教第一个门派的形式。他阐明中间道路位于两端之间,通过对自身的无限认识,伟大的灵魂和光明可以普度万物。虽然龙树鼓吹不存在有限的自我,但巴利文佛经(南宗)并不否定这种教义。龙树的遗踪遍及奥里萨邦和南印度。他的直接继承人提婆(Deva)来自锡兰,由此证明第一个门派的影响无远弗届。

    早期佛教艺术从以前的史诗时代自然成长而来。欧洲考古学家惯于否认佛教以前印度艺术的广泛存在,而归因于突如其来的希腊影响,这种观念是站不住脚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Ramayana)中经常提及多层塔楼、美术馆、画家的种姓,不提金身巨像和富丽堂皇的装饰。确实,许多世纪以来,流浪歌手四处吟唱歌谣。后来,这些歌谣演变成了史诗。很难想象,其中绝无形象崇拜的迹象。因为叙事文学涉及神的形象,就是指相应的塑像尝试。阿育王的雕塑证实了这个设想,我们在其中发现了因陀罗和提婆崇拜菩提树的形象。它们跟中国古代雕塑一样,只用黏土、石膏和其他不能持久的材料。我们在笈多时代再次发现了这种习惯做法:在石像基础上覆盖石膏或黏土。阿育王的雕塑原先大概也是这样覆盖的。这里没有丝毫受到希腊影响的迹象。如果一定要跟外国门派拉上关系,那肯定是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中国、波斯发现的亚洲古老艺术遗痕。

    阿育王时代的德里铁柱堪称铸造艺术的杰作,现今欧洲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无法仿制。阿育王同时代的秦始皇十二金人也是这样,工艺之巧,资源之富,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几乎没有做什么努力来重现当时的伟大荣耀与业绩,这些业绩必定存在,才能在以后的时代留下这样壮观的遗迹。俱卢之野遗墟萧瑟,王舍城池野草泣诉,仍然在怀念古时的光荣,畏避外人的目光。

    虽然早期舍利塔已无遗存,我们也无法将它们跟现在的成品区别开来,佛陀本人的塑像可能是佛门子弟的第一项作品。不久,他们就学会了用《佛本生》(Jataka)传奇包装佛陀的经历,美化他的理想人格。

    在阿育王以后的印度,我们发现佛教艺术作品突破了原始框架,形式更自由,对象更广泛,但民族艺术流派的发展一直保持延续。3世纪,这个流派登峰造极,体现在奥里萨的岩庙、桑吉(Sanchi)的廊柱和阿马拉瓦蒂(Amaravati)的精美轮廓上。

    马土拉和犍陀罗(Gandhara)的遗业有普遍的变化倾向,因为迦腻色伽和大月氏给印度艺术带来了他们的蒙古特征,但没有逾出古代共同风格的范围。若是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犍陀罗艺术,就会发现中国特征比所谓的希腊特征更突出。阿富汗的大夏王国(Bactrian kingdom)从来不过是鞑靼人汪洋大海中的一片小小殖民地,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销声匿迹。亚历山大远征与其说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倒不如说扩大了波斯文化的影响。

    佛教活动的第二个时期————关于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的进展,我们正好接触到4世纪初期的奈良时期。这时,笈多王朝统治印度,先前的安德拉斯人(Andras)与南方达罗毗荼(Dravidian)文化、朱罗王朝(Cholas)融合。

    我们现在发现:无著(Asanga)和世亲(Vasubandhu)开辟了客观研究派。在这个运动中,诗歌冲动实现了非常科学的表述。必须明白:佛教对摩耶有特殊定义,因此其宗教理想很有科学性。我们所说的这个时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伟大时代,迦梨陀娑的诗作天才纵横,瓦拉哈米希拉(Varahamihira)的天文学登峰造极,以那烂陀(Nalanda)为中心的文化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7世纪。

    阿旃陀壁画和埃洛拉石窟是第二期佛教艺术的精品。现在,伟大的印度艺术存者寥寥。无疑要感谢无数旅行者,印度艺术激发了中国唐代艺术的灵感。

    第三期佛教艺术是理念的具体化。7世纪以后,佛教居于主导地位,影响远及西藏地区。在西藏,佛教一方面产生了喇嘛教,另一方面产生了密宗。密宗教义传到中国内地和日本,创造了平安时期的艺术。这时,佛教南宗一直跟北宗并驾齐驱,集中在缅甸和暹罗。南宗传回暹罗,吸收北宗在岛上的遗业,由此创造了一代印度——中国艺术,风格与北方大相径庭。

    印度教————自佛教成为一种信条起,由致力于解决佛教的印度民族意识形成,现在再一次包罗民族生命万象。商羯罗(Shankaracharya)复兴的《吠檀多》(Vedantic)吸收了佛教,出现了新的动力形式。现在,虽然时代悬绝,日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其思想的源头。

    【本章补说】

    1.精神封建主义 隐喻婆罗门的理想,他们整个文化根植和实践于生活的极端淳朴。一位居乡的婆罗门可能不仅是欧洲大学那种意义上的学者,也是智慧和品格获得解脱的。而且,他跟村民同样简朴,因此而自豪。他不仅要持斋守戒,还要像阿西西的弗朗西斯一样,向往清贫。可以说在印度这些阶级中,许多人都能证实以上所言不虚。

    2.《摩诃婆罗多》 伟大的印度史诗,歌颂俱卢和班度两族之间的战争,印度上层阶级的男孩仍然通过其历史学习英雄气概。《薄伽梵歌》(The Bhagavad Gita)是其中的一段,可以说是一节简短的赞美诗,体现了北印度佛教的所有特征。

    3.《奥义书》 撰写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00年之间。《奥义书》是《吠陀》的附注,形成了印度人民的伟大宗教经典,主题为实现超越个人的存在。在世界文学中,二者的深刻和壮丽无可匹敌。

    4.《罗摩衍那》 仅次于《摩诃婆罗多》的伟大印度史诗,叙述罗摩和悉达(Sita)英雄式的恋爱。

    5.俱卢之野 德里附近的大平原。《摩诃婆罗多》记载,这里发生了十八天大战。《薄伽梵歌》在这里诞生。现在,这里是朝圣地。

    6.王舍城池 即拉吉格里哈(Rajagriha),摩揭陀(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故都,后来迁都巴特那(Patna),在今天印度比哈尔(Behar)境内。

    7.那烂陀 古印度伟大的佛教寺院和学术中心,在拉吉格里哈附近。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