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中国哲学简史最新章节!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已经是第二十八代。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年,到中国,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b>禅宗传述的宗系</b>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年),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605-675年),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宋。神秀(706年卒)创北宗,慧能(638-713)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过了北宗,慧能被认为六祖。禅宗后来一切有影响的派别,都说它们是慧能的弟子们传下来的(参见道原《传灯录》卷一)。

    这种传述的早期部分可靠到什么程度,是很可怀疑的,因为还没早于十一世纪的文献支持它。本章的目的不是对这个问题作学术的考证。只说这一点就够了:现在并没有学者认真看待这种传述。因为中国禅宗的理论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创造出来了,这在前一章 已经讲了。有了这种背景,禅宗的兴起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实在用不着把神话似的菩提达摩看作它的创始人。

    可是,神秀和慧能分裂禅宗,却是历史事实。北宗与南宗的创始人的不同,代表性宗与空宗的不同,如前一章 描述的。这可以从慧能自序里看出来。从这篇自序我们知道慧能是今广东省人,在弘忍门下为僧。自序中说,有一天弘忍自知快要死了,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说现在要指定一个继承人,其条件是写出一首最好的&quot;偈&quot;,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当下神秀作偈云: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说弘忍赞赏慧能的偈,指定他为继承人,是为六祖(见《六祖坛经》卷一)。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quot;即心即佛&quot;。&quot;非心非佛&quot;。神秀的偈表现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现了后一句。

    <b>第一义不可说</b>

    后来禅宗的主流,是沿着慧能的路线发展的。在其中,空宗与道家的结合,达到了高峰。空宗所谓的第三层真谛,禅宗谓之为&quot;第一义&quot;。我们在前一章 已经知道,在第三层次,简直任何话也不能说。所以第一义,按它的本性,就是不可说的。文益禅师(958年卒)《语录》云:&quot;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quot;

    禅师教弟子的原则,只是通过个人接触。可是有些人没有个人接触的机会,为他们着想,就把禅师的话记录下来,叫做&quot;语录&quot;。这个做法,后来新儒家也采用了。在这些语录里,我们看到,弟子问到佛法的根本道理时,往往遭到禅师一顿打,或者得到的回答完全是些不相干的话。例如,他也许回答说,白菜值三文钱。不了解禅宗目的的人,觉得这些回答都是顺口胡说。这个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他的弟子知道,他所问的问题是不可回答的。他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他也就明白了许多东西。

    第一义不可说,因为对于&quot;无&quot;什么也不能说。如果把它叫做&quot;心&quot;或别的什么名字,那就是立即给它一个定义,因而给它一种限制。像禅宗和道家说的,这就落入了&quot;言筌&quot;。马祖(788年卒)是慧能的再传弟子,僧问马祖:&quot;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将如何?'曰:'非心非佛。'&quot;(《古尊宿语录》卷一)又,庞居士问马祖:&quot;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quot;马祖云:&quot;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quot;(同上)一口吸尽西江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马祖以此暗示,所问的问题是不可回答的。事实上,他的问题也真正是不可回答的。因为不与万物为侣者,即超越万物者。如果真地超越万物,又怎么能问他&quot;是什么人&quot;呢?

    有一些禅师,用静默来表示无,即第一义。例如,慧忠国师(775年卒)&quot;与紫磷(无此字:ocr)供奉论议。既升座,供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供奉曰:'是什么义?'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座。&quot;(《传灯录》卷五)慧忠立的义,是静默的义。他无言说,无表示,而立义,其所立正是第一义。关于第一义,或&quot;无&quot;,不可以有任何言说,所以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静默。

    从这个观点看来,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所以,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quot;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quot;(《古尊宿语录》卷四)

    <b>修行的方法</b>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7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quot;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quot;。怀让&quot;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quot;(《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闻言大悟,于是拜怀让为师。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quot;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quot;(《古尊宿语录》卷三)

    他还说:&quot;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quot;(同上)

    他还说:&quot;若未会无心,著相皆属魔业。……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钱,极止小儿啼。……但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quot;(同上)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作任何事,而是作事以无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作事。这正是道家所说的&quot;无为&quot;和&quot;无心&quot;。这就是慧远的理论的意思,也可能就是道生的&quot;善不受报&quot;义。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作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无宁说它的目的,在于作事而不引起任何结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净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

    以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