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逐浪中文网 www.zwzl.net,最快更新中国哲学简史最新章节!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 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b>名家兴趣的复兴</b>

    在本书第八、九、十章 ,我们看到,名家将&quot;超乎形象&quot;的观念,贡献给道家。在三、四世纪,随着道家的复兴,名家的兴趣也复兴了。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孙龙,将他们的玄学与他们所谓的名理结合起来,叫做&quot;辩名析理&quot;(此语见郭象《庄子注》的《天下篇注》)。我们在第八章 已经看到,公孙龙也就是这样做的。

    《世说新语》这部书,下一章 将更多地提到,其中说:&quot;客问乐令'指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quot;(《文学》篇)&quot;指不至&quot;是《庄子》《天下》篇所载公孙龙一派的人辩论的论点之一。&quot;指&quot;字的字面意义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 我把它译为&quot;universaI&quot;(&quot;共相&quot;)。可是在这里,乐广(乐令)显然是取其字面意义,解作手指。麈尾不能至几,犹如手指不能至几。

    以手指或别的东西触几,平常都认为是至几。可是在乐广看来,若至是真至,就不能离去。既然麈尾柄能够离去,可见它似至而非真至。乐广就这样用辩&quot;至&quot;的名的方法,析&quot;至&quot;的理。这是当时所谓&quot;谈名理&quot;的一个实例。

    <b>重新解释孔子</b>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认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孔子在中国的先师地位已经巩固了;一部分是由于有些重要的儒家经典,新道家已经接受了,只是在接受过程中按照老子、庄子的精神对它们重新作了解释。

    例如,《论语·先进》中说:&quot;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quot;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空&quot;是缺少财货。可是《庄子·大宗师》里有一个虚构的颜回&quot;坐忘&quot;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里想着这个故事,对孔子这句话作了以下解释:

    &quot;颜子……遗仁义,忘礼乐,隳支体,黜聪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义也。忘有顿尽,非空如何?若以圣人验之,圣人忘忘,大贤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复为未尽。一未一空,故屡名生也焉。&quot;(皇侃《论语义疏》卷六)

    顾欢(453年卒)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

    &quot;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二欲同无,故全空以目圣;一有一无,故每虚以称贤。贤人自有观之,则无欲于有欲;自无观之,则有欲于无欲。虚而未尽,非屡如何?&quot;(同上)

    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世说新语》记载了裴徽与王弼(辅嗣)的一段这样的&quot;清谈&quot;。王弼是玄学的大师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经成为经典。这段谈话是:

    &quot;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quot;(《文学》篇)这个解释,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 中&quot;知者不言,言者不知&quot;的意思。

    <b>向秀和郭象</b>

    郭象(约312年卒)的《庄子注》,如果不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哲学著作,至少也是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里有一个历史问题,就是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为与他同时的人有人说他是剽窃向秀(约221一约300年)的。事情似乎是这样的:两人都写了《庄子注》,思想大都相同,过了一段时间,这两部《注》可能就合成了一部书。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说,当时解释《庄子·逍遥游》的,主要有两派,一派是支遁义,一派是向郭义。向郭义就是向秀、郭象二人的解释。现在的《庄子注》,虽然只署郭象的名,却像是《庄子》的向郭义,可能是他二人的著作。所以《晋书·向秀传》可能是对的,它说向秀作《庄子注》,后来郭象又&quot;述而广之&quot;。

    据《晋书》所说,向秀、郭象的籍贯都在现在的河南省,都是玄学和清谈的大师。这一章以这两位哲学家为新道家唯理派的代表,并且沿用《世说新语》的用语,以《庄子注》为向郭义,称为&quot;向郭注&quot;。

    <b>&quot;道&quot;是&quot;无&quot;</b>

    向郭注对于老子、庄子原来的道家学说作了若干极重要的修正。第一个修正是,道是真正的无。老庄也说道是无,但是他们说无是无名。就是说,老庄以为,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但是向郭注以为,道是真正的无,道&quot;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quot;(《大宗师》&quot;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quot;注)

    向郭注又说:&quot;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莫为先?然则先物者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quot;(《知北游》&quot;有先天地生者物耶……&quot;注)

    向郭注还说:&quot;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成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quot;(《齐物论》&quot;恶识所以然……&quot;注)

    老庄否认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无人格的道,而道生万物。向郭则更进一步,认为道是真正的无。照向郭的说法,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不过是说万物自生。所以他们写道:&quot;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quot;(《大宗师》&quot;傅说得之……&quot;注)

    同样,先秦道家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不过是说有生于自己。向郭注说:&quot;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quot;(《知北游》&quot;无古无今……&quot;注)

    <b>万物的&quot;独化&quot;</b>

    万物自生,向郭谓之&quot;独化&quot;。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关系是存在的。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向郭注说:&quot;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学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quot;(《大宗师》&quot;知人之所为者……&quot;注)

    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一物。向郭注说:&quot;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者也。&quot;(《秋水》&quot;以功观之……&quot;注)照向郭的说法,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支同盟国军队之间的关系。每支军队各为它自己的国家而战,同时也帮助了另一支军队,一支军队的胜败不能不影响另一支军队。

    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它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任何唯一的造物主或个体造成的。换句话说,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比方说,社会主义是一定的一般经济条件的产物,而不是马克思或恩格斯制造的,更不是《共产党宣言》制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物自生,而不是他物所生,

    所以物不能不是它已经是的样子。向郭注说:&quot;故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遇,适在于是&quot;,&quot;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能不为也。故付之而自当矣。&quot;(《德充符》&quot;死生存亡……&quot;注)

    社会现象也是如此。向郭注说:&quot;物无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治乱成败……非人为也,皆自然耳。&quot;(《大宗师》&quot;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quot;注)&quot;皆自然耳&quot;,向郭是指它们都是一定条件或环境的必然结果。《庄子》《天运》篇讲到圣人乱天下,向郭注说:&quot;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弊至于斯者,非禹也,放曰天下耳。言圣知之迹非乱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乱。&quot;(《天运》&quot;人自为种而天下耳&quot;注)

    <b>制度和道德</b>

    向郭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他们说:&quot;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quot;(《大宗师》&quot;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quot;注)

    社会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类的需要都是经常变化的。在某一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时代可能不好。向郭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